张微原理习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3-10-02 18: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练习题

绪 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是( )

A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其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B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

A 19世纪20年代 B 19世纪30年代 C 19世纪40年代 D 19世纪50年代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政治经济学理论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阶级斗争学说

5、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十月革命 C五四运动 D 中国共产成立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 A大同思想 B三民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毛泽东思想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个重要理论成果是(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毛泽东思想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

A理论联系实际 B精读和泛读结合 C早期著作和晚期著作结合 D、马克思著作和毛泽东著作结合

10、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

A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C实现共产主义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 ) A唯物史观 B唯心史观 C激变论 D庸俗进化论 二、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3、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是( )

A人们对各种具体事物的看法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义观点 2、哲学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3、 哲学上的两大阵营是指(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一元论和二元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5、一切物主义都坚持(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B.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 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 C.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不同回答

7、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了( )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8、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观点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C.客观唯心主义 D.不可知论 9、主张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C.客观唯心主义 D.可知论 10、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

A.是否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D.是否承认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1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1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 )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1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15、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 )

A.形而上学观点 B.经验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6、“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 )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7、“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 )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18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

A.客观实在性 B.客观规律性 C.普遍联系 D.永恒发展 19 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 A.否认物质是运动的 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0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1.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导致( )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21.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种观点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运动观 B.客观唯心主义运动观 C.形而上学运动观 D.庸俗唯物主义运动观

22.1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的错误是( )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C.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静止的相对性 22.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静止是( )

A.运动的一种偶然现象 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运动的外在表现 D.运动过程的结束

23 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 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24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物质是运动的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内容 C.物质是运动的原因,运动是物质的结果 D.物质是运动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现象

25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

A.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B.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6 时间和空间是( )

A.物质的本质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 27 时间和空间是 (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 事物发展的内容和形式

71 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哲学上是犯了( )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经验论的错误C.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 D.激变论的错误

72 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析性统一的规律是( ) A.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质量互变规律 D.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辨析题

1、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2、世界统一于存在。

3、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必然的联系。 4、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5、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6、正确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8、事物的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 三、简答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简述列宁物质定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什么错误观点? 5、简述意识的起源。 6、简述意识的本质。

7、什么是规律?规律有什么特点? 8、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的途径。 9、简述实践及其特点。 10、简述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11、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3、简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14、如何理解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5、简述度及掌握度的意义。 四、论述题

1、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2、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3、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4、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并说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5、试述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 主义先验论

3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4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书本知识是次要的 D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是( )

A.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B.感性的物质活动 C.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历史性活动

6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

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 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8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 D实践

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坚持反映论的观点 B.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C.是否坚持可知论的观点 D.是否坚持唯理论的观点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1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2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属于(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13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概念-判断-推理

1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5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16 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17 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 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8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是指( )

A. 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 B. 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C.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D. 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感性

19 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 )

A.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B. 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 C. 认识能动作用的原理 D. 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 20 概念、判断、推理是( )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理性认识的

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21 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 )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经验主义的错误

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教条主义的错误

22 感觉、知觉、表象是( )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23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

A.从知觉到表象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24 在头脑中回忆起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这种反映形式属于( ) A.概念B.表象 C.知觉 D.感觉 25教条主义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26 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的特点的是( )

23 政体问题说的是( )

A.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一党执政还是多党共同执政C.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D.社会各阶级在国家 政权中的作用

24 从起源上看,国家是( )

A.适应管理社会公共事务需要的产物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C.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的产物 D.防御外敌颠覆活动的产物 25 国体指的是( )

A.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B.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C.国家政权的政治职能D.国家政权的社会职能 26 国家政权主要代表( )

A.剥削阶级的利益 B.劳动人民的利益 C.统治阶级的利益 D.先进阶级的利益

27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 )

A.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C.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D.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

28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是( )

A.通过放高利贷而获取高额利息 B.通过做投机生意而攫取高额利润C.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 D.通过发动战争掠夺其他氏族的财产 29 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政治标准 B.经济标准 C.道德标准 D.社会标准

30 下列各项正确揭示科学的本质的是( )

A.科学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知识 B.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C.科学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科学是各种知识的总和 31 社会改革是( )

A.改变社会经济制度B.改变社会政治制度C.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D.改变人的思想观念

32 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

A.争取民主自由问题 B.争取人类解放问题 C.争取公平正义问题 D.夺取国家政权问题

33 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

A.人口过多和资源匮乏的矛盾B.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C.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4 社会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 )

A.先进的政治思想代替落后的政治思想B.高效率的政治体制代替低效率的政治体制C.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D.合理的经济体制代替不合理的经济体制

35 下列各项属于社会革命的是( )

A.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经济斗争 B.先进阶级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激烈的政治斗争D.各种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武装斗争

36 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

A.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一种形式 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C.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让步 D.自下而上的社会变革形式

37 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 ) A.革命是社会发展的最深刻的根源 B.革命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C.暴力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惟一形式 D.革命阶级要积极主动地制造革命以推动社会发展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38 26.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是( )

A.革命领袖的产生 B.革命队伍的形成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尖锐化 D.革命思想与反动思想之间的撞击

39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 A.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 B.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D. 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决定的

40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 )

A. 把改革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B.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C. 把教育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D. 把稳定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1 我国当前进行的改革是( )

A.对社会根本经济制度的变革B.对社会根本政治制度的变革C.对思想观念的根本变革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4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观点的理论前提( )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的原理 B、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有制约作用的原理 C、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的原

理 D、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原理 43 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 )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 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44 在个人还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 )

A. 承认伟大人物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 承认政治权力和暴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 否认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D. 否认英雄和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45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 )

A.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B.人民群众不是历史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D.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46 “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

A.正确说明了杰出人物的产生和作用 B.属于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C.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D.违背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7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观点属于( ) A.历史宿命论观点 人历史作用的观点

48 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 )

A.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 B.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C.决定历史时代的根本特点 D.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49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 A.杰出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C.人们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D.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50 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就要坚信( )A.群众有自发的社会

主义觉悟B.群众有高度的改革开放自觉性C.群众运动具有天然合理性D.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二、辨析题

1、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2、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的。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

4、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C.机械决定论观点

D.否认个

5、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简述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 3、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4、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 5、简述生产关系及其内容。

6、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内容。 7、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8、简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9、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四、论述题

1、运用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原理,说明我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可能性。

2、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3、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理论依据。

4、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5、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练习题参考答案

绪论 习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D 4、C 5、B 6、C 7、A 8B 9、A 10、A 11、B 二、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参看教材第3、13页)

答:(1)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

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第一,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第二,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参看教材第7-9页)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

义三个部分构成的“一块整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主是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欧文和傅立叶。 3、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参看教材第12页) 答: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和方法论。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列宁称其为“科学中的最大成果”。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参看教材第12-15页)

答: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

主义理想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国,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

第一章 习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A 4、C 5、C 6、A 7、B 8、D 9、D 10、B 11、A 12、C 13、D 14、B 15、C 16、B 17B 18A 19、D 20、D 21.1、A 21.2、A 22.1、B 22.2 B 23、D 24、A 25、D 26、C 27C 28、C 29、A 30、B 31、A 32、C 33、D 34、B 35、B 36、B 37、C 38、A 39、D 40、A 41、D 42、C 43、C 44、B 45、C 46、A 47、C 48、C 49、D 50、A 51、C 52、D 53、D 54、A 55、B 56、D 57、D 58、B 59、A 60、B 61、B 62、D 63、B 64、B 65、B 66、C 67、D 68、A 69、A 70、C 71、C 72、D 二辨析题

1、错。答案见教材26页倒一段

2、不全面。世界统一于物质??(28页)

3、错。联系是普遍的,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客观的??(35页)

4、错。共性寓于个性之中??(40页) 5、对。(41页2段0

6、错。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27页) 7、对。(28页)

8、错。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40-41页)

三、简答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参看教材第第25页)

答:(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或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是派生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参看教材第25页) 答: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一切事物和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概括。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一切哲学体系之中,任何哲学都必须研究和回答这个问题。第三,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

3、简述列宁物质定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26-27页)

答:(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最科学的表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参看教材第28页)。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什么错误观点?

答:(1)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的有条件的,相对的。运动和静

止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绝对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犯错

误。相对主义夸大运动,否认静止,抹煞了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无条件地讲“这个就是那个,那个就是这个”,陷入诡辩论。绝对主义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不变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往往表现为教条主义。 5、简述意识的起源。(参看教材第27页)

答:第一,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第一

阶段,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同感觉相似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阶段,从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到动物感觉和心理。第三阶段,从动物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第二,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6、简述意识的本质。(参看教材第27页)

答: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第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一切观念的东西都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其“原型”,意识的源泉不在人脑,而在人脑之外的客观世界。另一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具有主观特征。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是庸俗唯物主义。

7、什么是规律?规律有什么特点?(教材第47页)

答:规律客观事物内部固有的本持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特点是:第一,客观性。规律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创造、消灭、改变、改造。第二,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第三,稳定性(重复有效性)。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只要条件具备了,规律就会重复起作用。

8、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的途径。(参看教材49-50页) 答:(1)意识的能动性或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具有主动的创造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第三,意识的能动性突出地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四,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和

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2)实现主观能动性的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实践,二是必要的物质手段。

9、简述实践及其特点。(参看教材第29-30页)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其特点是:第一,客观性和直接现实性。构成的主体、客体(对象)、手段(工具)和结果等是客观的物质形态。第二,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创造性活动,与一般动物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有本质区别。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作为实践的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实践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

10、简述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参看教材第30页)

答:第一,生产实践。生产劳动是人类产生、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实践形式。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处理社会关系最根本的实践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大量社会矛盾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大量的司法活动。第三,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独立出来的实践形式,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1、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参看教材第34-35页)

答:第一,联系的观点。联系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具体性)等特点。第二,发展的观点。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参看教材第36-37页)

答: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其他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3、简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参看教材第36页)

答: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吸引、互相联结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的前提;二是矛盾双方互相渗透、互相贯通,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的性质和趋势。(3)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共同构成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只能互相补充,不能互相代替,单方面不能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

14、如何理解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参看教材第39页)

答:第一,一般寓于个别之中,通过个别体现一般,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如:没有苹果、葡萄、香蕉等个别果实,就没有“水果”这个一般概念。)第二,任何个别都包含一般,表现一般,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个别都是一般。(如:张三是人,苹果是水果)。第三,任何一般都只能大致地包括一般,一般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第四,一般、普遍。共性是无条件的,具有绝对性。个别、特殊、个性是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任何事物都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一,普遍与特殊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15、简述度及掌握度的意义。

答:(1)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范围、幅度。每一个度有两临界点或关节点,两个关节点之间的范围就是度。每一事物本身就是一个度。度是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据,未超出度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2)在生活、学习、工作乃至国家建设中,都必须掌握好事物的“度”,讲究“适度”原则。掌握火候、适可而止、量力而行、注意分寸、过犹不及等,讲的都是把握“度”的道理。 四、论述题

1、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教材缺) 答(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承认世界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的统一是物质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是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反对旧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机械统一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原理都是以此为理论根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因此,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也就成为指导我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而不能从原则、本本或主观愿望、主观想象出发。

(4)我国正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当前最大的实际。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在这个问题上,我国有过许多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纠正了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念和政策,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后只有坚持这条基本路线不动摇,才能不断取得胜利。

2、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参看教材50-51页)

答:(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客观规律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一方面反对借口尊重础和前提。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参创造也不能消灭。只有按照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另一方面,只有分发挥主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这一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必须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而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反对片面夸大

人的主观能动性,不顾客观规律,盲目蛮干。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既要反对急于求成,又要反对消极情绪。

3、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见教材第39-40页) 答:(1)矛盾普遍生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是:第一,矛盾的普遍生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第二,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第三,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理掌握唯物辩证法。

(2)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掌握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辩证关系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新境界,提出新思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4、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并说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参看教材第39-40页)

答:(1)这一原理的内容: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第二,质变是的必然结果。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2)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搞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稳步前进,只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急躁冒进,片面追求高速度,反会欲速则不达。当然也要注意克服僵化保守思想,抓住机遇,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 6分 5、试述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41页)

答:(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第一,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有两个特点:其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事物

的发展只有通过否定才能实现;其二,否定又是联系的环节,通过否定,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因素,保留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使之成为新事物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联系。第三,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即“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属于发展环节,体现发展过程中的非连续性;保留属于联系环节,体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因此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2)辩证否定观的重要意义:第一,坚持辩证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都是错误的。第二,对待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第三,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既要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东西;既要反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又要反对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第二章 习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 3、B 4、D 5、A 6、C 7、A 8、D 9、B 10、A 11、D 12、D 13、C 14、C 15、A 16、B 17、A 18、C 19、D 20、C 21、C 22、B 23、D 24、B 25、A 26、D 27、A 28、D 29、B 30、C 31、D 32、C 33、A 34、C 35、D 36、C 37、C 38、D 二、辨析题

1、错。唯物主义都是反映论,但只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60页)

2、错。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65页) 3、错,见教材65页

4、错,真理是有用的,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真理是??(64页)

5、对,见教材62页 6、错。见教材56页 7、对。见教材68-69页 三、简答题

1、简述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参看教材第58页)

答: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是:(1)唯物主义反映论。反映认是一切唯物主义遵循的认识论原则,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是一条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2)唯心主义先验论。先验论是一切唯心主义遵循的认识论原则,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意识是先于实践、先于事物或主观自生的东西。这是一条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路线。

2、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参看教材第57页)

答: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简述真理的客观性。(参看教材第64页)

答:真理的客观性即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4、简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参看教材第65-66页)

答:(1)绝对真理即真理的绝对性,有两层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客观的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客观真理,就是承认绝对真理。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的,认识第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相对真理即真理的相对性,有两层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世界的某一部分的正确反映,从认识广度上看,是有限的,承认认识有待于扩展,就承认了相对真理。第二,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事物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从认识深度上看,是有限的,是近似正确的反映。承认认识有待于向纵深发展,就承认了相对真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jx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