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养大赛主观题大全(附答案)
更新时间:2024-06-28 18: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1、[案例]开学初去听一年级的语文课,发现每张课桌上都放着一个粉红的桌签,上面工整地写着课桌小主人的名字。孩子们挺直了腰杆,很神奇地坐着,目光里充满了期待。他
们似乎有了神圣感——我长大了,是一名小学生了,这是桌签产生的微妙效果吗?你从这个案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最少谈出三点。
学校这样做不仅使同学们之间更快地互相认识和熟悉,增加了他们的识字量;也体现出学校的?尊重教育?特色,解决了老师叫不上学生名字的尴尬,让每个孩子都体会到了受到尊重的感觉。
2、一教师执教《一束白色的栀子花》,这是一堂设计巧妙、扣人心弦的阅读课。学生为文中的母亲所震撼,也对伟大的母爱浮想联翩。正在这时,老师的一句?我看见一位男生一直在哭,我们来问问他?打破了沉默,可是令人想不到的是男生竟然矢口否认:?我没哭!?这令老师措手不及,无计可施了。
请你先评价一下这位教师的做法,再设想如果你是文中的教师,看到男孩子在哭,将会怎样处理? 很很长时间候,我们的老师就这么随便地在本该饱含眷注、享用喜悦互相来往、体验认识智力挑战的课堂上让孩子际遇尴尬,使幼小的心魄只得去承担着本不该有的神魂压抑、冷漠与放逐。倘使我们的首位老师能够主动走过去说错解答的小男孩,牵着他的手莅临讲坛上,激励他说说自个儿的深刻思考过程,引领着下面的同学一块儿帮忙他走出思惟的误区,那末这个无助男孩的心中一定会充盈温热而绚烂的太阳光;倘使我们的第二位老师是一位有心人,能从女孩的应答中细心听取到一个孩子诗意境的单纯,那末老师便会诚恳地为这个孩子大声叫好,因此调解掉女孩不应当获得的窘迫哄笑;倘使我们的第三位老师不高高在上,而是主动蹲下体来,轻轻拍拍孩子的肩膀,微笑着聆听孩子的倾诉,那末师生都不会在激愤中使你我尴尬……抱憾的是,这几位老师就这么沦为了漠然的?观众?与?法官?,不止毁损了师者的威严与形象,更关紧的是让本该饱含生意与活力,会把愁烦转为微笑、会让溪流汇成大河的课堂衍变成了发出着压抑、懊丧、惊慌害怕等气息的?心魄宰杀场?。为此,我们的课堂需求带头提倡一种简单的神魂:别让孩子尴尬。只有这么,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才会想学生所想,用自个儿的智慧启发学生的智慧,用自个儿的心魄呼应学生的心魄,用自个儿的魂灵刻画学生的魂灵,因此让我们的孩子真实地感应偕老师最淳朴、最敏感、最温柔、最诚恳的心境。
3、略读课文应该教什么,请谈谈你的认识及做法。
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认为:略读课文教学应把握好两点:一是把握好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略读课文应该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学习所学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二是要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因此决不能求全求深,抓住一点,一课一得就可以。至于抓哪一点,单元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前都有?导读?,这既是学生的阅读提示,也是教学的依据。教师课前要细细研读,这样才能做到该?精?的精,该?略?的略。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沈大安先生认为:略读也就是大略地读,可以叫粗读。体现在教学上,就是不求精细、全面,但求大致理解、大致掌握即可。教学步骤也相对粗放一些,比如分三步:初读,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的意思;再读,选择一两个点,重点学一学;三读,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阅读,重在运用阅读技能,享受阅读乐趣。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指出,略读课的设计应以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为主,避免精读课的线性设计,教学流程不宜过细过精,要给学生留出整块的自主阅读空间。同时,教学应从阅读技能的巩固运用着眼。阅读活动前,应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并在阅读活动之后评价一下目标的达成。阅读活动的设计也要避免精读课的讲析,应以练习设计为主,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自主的言语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
从以上名家的话中,我终于明白了:略读课文在阅读内容上应?不求甚解?,在阅读技能培养上更强调运用。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的是学生的学。我们可以由?阅读提示?锲入,把握其中的阅读方法和技能的要求,并以此为重点或主线,根据学生的实际展开阅读。
4、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自传体小说《窗边的小姑娘》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小林校长要求每人轮流在饭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轮到一位男生时,他却说自己?什么故事也没有?。听罢,小林校长?放声大笑起来?,然后便开始一点点地启发这个学生:?那么,你就编一个吧……想想看,今天早晨起床以后,一直到上学为止,这段时间你都干什么了?首先干的是什么??最后,这个学生终于讲出了一点自己的故事。对此,小林校长给予了满意的评价:?这就很好嘛!你早晨起床这件事就让大家知道了嘛!不一定非讲有趣的故事或者讲笑话才算了不起。方才你说‘没有故事’!可现在你找到了话题,这就很不简单呀!?
请你结合教学实际,对小林老师的做法加以评价。
一、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材料。然而,由于学生缺乏体验和感情,对生活中的一些事往往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生作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用心去观察、体验生活的习惯,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关心校园、关爱家庭、关注社会。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应该来说生活圈内每天发生着这样和那样的事,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作为观察者应该作一个有心人,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这些人的思维想法,对这些事和人作出自我的判断和评价,这样你心中的新鲜的事,生动活泼的人就多起来了,习作的素材就这样丰富起来了。
二、在活动中积累素材。
我们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班队管理中,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我们的孩子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在活动中陶冶性情,在活动中锻炼能力。活动的目的不同,形式各异。但在活动中,我们每个孩子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内心的感受和体会更是千差万别,语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记录下活动的评细过程和学生内心的点滴感受,这就是很好的作文素材。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每个学生每天要读书半小时,在书的海洋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积累优美语句,并在作文中加以运用。
四、课前二分钟谈话。利用课前二分钟的谈话,交流身边发生的有意思的事情,丰富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有的可说,有的可写。
5、有人说,细节决定课堂成败,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对于一位教师而言,他最主要的工作阵地是课堂,最主要的工作方式是上课,那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等很多细节对自己和学生而言都至关重要。
首先在课堂教学特征方面。
郑教授认为课堂并不一定非要井然有序,环环相扣,行云流水,甚至不必设计严密,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因为一节课如果学生高度参与,积极学习,那么必然会提出很多老师都可能意想不到的问题和想法,那么就势必会扰乱教学原有的计划。那么教师就应该因势利导,抓住学生提出好问题,好想法的契机进行教学。
这让我想起李镇西老师曾经上过的鲁迅的《故乡》,原本是预计三节课完成教学任务的,但是第二节课的时候,学生对这篇文章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提出的问题和想法就越来越多,于是李镇西老师干脆多上一节课专门进行探讨,然后自己再进行总结。在李老师看来,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问的闪光点要及时把握,及时鼓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哪怕搅乱自己原先的教学计划也是值得的。
我想起自己上课,也确实遇到过好几次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者突然有了新的问题提出。我在始料未及的情况下,大多采取一笔带过,或者干脆说这个问题我们下课再讨论的方式继续按照我的计划讲课。我想的只是怎么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怎么尽快把课先上好,而忽略了课堂最主要的学习主体——学生。因此,我以后要对此加以修正,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其次是在教学方法探索方面。
郑教授讲到一个学校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采取?无需举手,自由发言?的措施,这样的措施虽然在开始的一段时间使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是后来学生却也渐渐失去兴趣,又恢复了课堂往日的安宁。总结下来,弊端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老师不点名学生回答问题,有的学生就容易更加放松自己,看着其他同学唇枪舌剑,自己只是当一个看客。这样的结果是积极的同学越来越积极,消极的同学越来越消极。
在我看来,我一定不会实行这样的方法,除了郑教授指出的消极因素,我还觉得学生不举手就发言是对老师的不尊重。
郑教授还讲到他听过一节课是讲授《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老师让学生了解大概故事情节后就找学生上来进行角色扮演。结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一方表演得惟妙惟肖,一方看得嘻嘻哈哈,就这样花了二十多分钟时间。郑教授认为角色扮演如果脱离教学的特定目标以及教育教学的具体要求,那么就只有手段的意义了。没有目标,失却了内容,单一的角色扮演即使再活跃课堂,也失去了针对性和实用性。他还认为这种接近满堂闹的课堂是不值得提倡的。
郑教授没有讲清楚学生角色扮演的部分只是三拳打镇关西的场面还是从头到尾的人物对话和动作。如果是前者,我完全同意郑教授的意见。但若是后者,我倒觉得这位教师之所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目标也应该是明确的,对于公开课,每一个教学步骤总是有理由才安排的。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文章内容,甚至可以让他们终生不忘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这个故事,还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举三得的事情啊!何乐而不为呢?
郑教授还发现有些教师上课让学生讨论,自己却忙着记板书。他认为这样是舍本取末。在新课程理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越来越显得重要,尤其是语文课,学生借此机会更能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甚至还包括辩论能力。但是谁也不是生来就会和他们一起讨论问题,研究问题,那么老师的指导就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学生分组讨论的时候,老师应该不断巡视给予指导,这样也可以及时发现一些问题。比如一次上课,一个小组的一个男生想发言,却被同一个小组的同学捂住嘴巴,这个细节,如果老师注意到,可以趁机进行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合作探讨模式。
我想起自己有时候就是利用学生探讨问题的机会提前写板书,有时给他们讨论时间很短暂,就开始讲解自己的答案,唉!真是教学的严重错误啊!这样做只会使课堂讨论流于形式,结果就是毫无作用。
第三在教师的语言行为方面。 原来这几句话都是不应该说的: ?这个问题回答得不完整。? ?这个问题回答得对不对?? ?这个问题同学们听懂了吗?? ?你在想什么呢?? ?连某某都举手了。?
前两句都表明这个教师绝对是以自己答案为中心,而根本不重视学生问题回答的实质内容,就是在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往自己的答案走而已。
第三句则容易让一些不懂的同学滥竽充数,而且这么问,只能显示你对自己讲解的不自信。
第四句是一个老师对一个上课走神的学生的指责。郑教授认为这句问话是老师把学生不听课的责任推给学生。其实老师应该多多从自身找原因,自己想方法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研究表明,儿童专注力一般就持续二十分钟,也就是说中小学生往往每过二十分钟就要走一次神,这是完全正常的。所以教师更不应该用这句话讽刺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而最后一句话对于那个被点名的某某则是隐含着说他不优秀。那么他很可能因此停留在老师划定的他是不优秀的行列。再者会让其他学生认识到这个学生在班里确实是不优秀的。这样对这位学生是不利的。
而以下这几句话是可以甚至该经常说的: ?把这个机会让给其他同学好吗??
?谁来总结一下刚才几位同学所讲的观点??
?恩,刚才这位同学认为......(教师复述学生所讲的内容)?
第一句是对那些经常举手又被经常提问的学生说的。毕竟课堂不是一个学生的,教师是要面向所有学生进行教授的,因此不能过多地让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那么又怎么不挫伤他的积极性呢?这样一说就好了。既肯定了举手的这位同学,又比较委婉地拒绝了他。
而我之前常常是一开始会叫那些经常举手的同学,但是叫了一两次,我也知道不能光让他们回答,于是就会说其他同学呢?而对这些同学的举手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怪不得有学生下课跟我说?老师,我不喜欢被漠视的感觉。?真是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会伤害一颗幼小的心灵啊!
第二句话的作用是可以让学生得到概括能力锻炼的同时,还能让他们更加注意集中地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真所谓?一石二鸟?。
第三句话的原话是一位老师针对一个同学发言发音不标准惹得同学光顾着嬉笑而忘记认真听的举动而说的。郑教授认为这里就显示出了这位教师的教学智慧。既间接性纠正了这位同学发音的不准确,又含蓄地批评了其他同学的不认真。
第四点是有关课堂中的非语言行为。
原来一个教师的行走路线也是事关重要的。之所以对这点印象十分深刻,是因为前不久一个学生在随笔里恰好写到说一位老师明确跟他们那一组的人说?我都不愿意走到你们那边?。这句话让这位同学十分气愤,老师这样说是明显看不起他们,不喜欢他们,不想关注他们。她认为这个老师只知道在好同学周围走动,是明显的偏心。
学过教育心理学的都应该知道有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的是教师的期望不同,对学生产生的实际影响不同。而教师期望的传递方式,在课堂上常常就借助于与学生的言语或非言语交流得以实现的。而非言语交流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教师的行走路线,就是会经常走在哪些学生的旁边,就代表你比较关注这些学生。始终站在讲台上自己讲解的教师常常意味着他是以自己为中心的。而教师经常在教室内游走,则表明他更多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所以一堂课,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行走路线。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这本书还讲到学生学习状态,课堂突发事件,课堂教学环境这几个方面,郑教授都从实际出发做了比较深刻的评析,但是我最主要还是对前四个方面有比较深的感触,因为自己平时就没有在意这些细节,忽视这些细节。
所以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自己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明白了课堂细节往往透露大问题的道理。?细节决定成败?。我越来越相信这句话了。从今以后,我要关注课堂细节,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上课状态。从小处着手,把握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课堂:细节成就完美——从课堂细节中谈潜在语文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杂感
内容摘要: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是课程改革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课程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已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本文从一则语文课中的案例出发,谈谈笔者在实施新课程中,对潜在的教学资源的利用的一些粗浅想法和体会。
在生动、灵活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尊重学生并?重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显得尤为关键。笔者同时深深感受到:在生成的课堂中,教师要有一双聪慧的眼睛和善于聆听的耳朵,那样的话,在细节稍纵即逝时,或许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瞬间、每一个教师都会是难得的教学资源了。
关键词:细节 潜在 教学资源 尊重 生成
新课程指出:课程资源已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显形资源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地图、图表等文本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隐形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和社会的风气、家庭氛围、师生关系等。
与显形资源相比,隐形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容易被忽视。在课堂教学中,要使潜在的教学资源被充分开发和利用,我们教师就必须树立尊重学生的思想观、课堂生成的教学观,努力在教学中实践、探索。下面我想从一则语文课中的案例出发,谈谈在实施新课程中,对潜在的教学资源的利用的一些粗浅想法和体会。
【 教学实例】
语文第十二册《凡卡》课堂教学实例:
这是一堂普通的语文课,?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体验体会凡卡当时生活的悲惨,激发学生对凡卡的同情,以《我与凡卡比童年》为题写一篇读后感。?是我在设计教学时的?得意之作?,结果却出现了?突发事故?——
在讲到文章结尾凡卡那封信后,通过反复朗读、品位,学生们感受到凡卡甜蜜的希望仅仅是一场梦而已时,学生们一个个不由地黯然神伤……
短暂的沉默之后我刚想借此机会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以《我和凡卡比童年》为题写篇类似读后感之类的文章。
想不到班内的活跃分子沈xx突然说道:?老师,不是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吗?老板怎么可以如此体罚只有九岁的凡卡呢?他应该去法院告这个老板!?
一学生也为这一?发现?兴奋不已地附和道:?对,对!?
其他学生:?把这个没人性的老板告到法庭上去,让他出出丑!?
看来他们已经产生了对凡卡的同情,可对真正造成凡卡这一悲剧的原因还是非常表面!不过,我暗暗地佩服地他们还真有?法律保护意识?!这可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呀!
我装作不露声色地反问道:?你们都认为凡卡能把这可恶的老板告上法庭吗??我故意把?能?字拖长了声调。
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研读课文,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学生认为自己的想法太天真了。
生:?凡卡没有钱,怎么去法院告老板??
生:?凡卡连写封信都如此战战兢兢,跑去寄信都得等大家去做礼拜,它没有机会去法院。? 生:?当时沙皇大概还没有制定这方面的法律吧!?
生:?即使有这样的法律,凡卡只有九岁,他怎么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呢??
生:?当时的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法律只会保护富人,不会理睬穷人的。? 生:?是呀,要是凡卡生活在我们中间就好了,肯定会有很多人帮助他的!? 生:?对呀,对呀!?…… 你看,不用我提醒,他们已经在和凡卡比童年了!于是,我决定让学生继续畅所欲言地说下去……原本的写作课变成讨论会了,我认为效果反而更好——说得滔滔不绝了,还愁不会写吗? 【 分析与思考 】
无疑,这次?突发事故?不但没有打乱教学秩序,反而成为了一次可遇而不可求的精彩体验。在课堂上,类似的细节常会发生,如何合理利用这些细节,使它们转化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教学资源?这带给了我许多思考——
一 、关注学生的点滴——每个学生都是教学资源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课堂学习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我认为,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能听到儿童的声音。
事实上,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是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几十个学生的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学习的内在潜力,包括学生所联系着的家长群、社区等都是生生不息的教学资源,都可以为教学所用,而且有越用越多、越用越丰富的特点。其他课堂资源(如电视、录像、网络等)最终必须同学生这一资源相结合,才能发挥最佳效益。?儿童的学习能力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应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求教育者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二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要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
首先,把学生作为教学资源,就要关注学生的言行。有心的语文教师们都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较充分的实践活动时间和空间,开展游戏、演讲、辩论、表演以及观看影视、录像等。刚才的沈xx通过自己平时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文本,用自己的方式研究作者,自然地与文本引发了共鸣。 看着他振振有词的模样,瞧着其他学生同样渴求甚解的目光,教师对其的质疑耐心地倾听,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产生了学生与文本的再次对话,生生之间的激烈讨论。就是在这样的讨论中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刻感悟,对文本情感态度的独特体验 其次,把学生作为教学资源,就要关注学生的变化。以学定教,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语文素养。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沈xx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变化很自然地引发了学生之间的共鸣与争论,他自己也始终保持着高涨的学习状态,学生们也不再责怪他?乱说?,转而积极参与到?体会当时凡卡的悲惨?的讨论中来。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商讨,最终达成的共识是可信、可行的。
第三,把学生作为教学资源,就要关注学生的感受。我们充分尊重学生,俯下身子,与他们交谈,倾听。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中,不时地会出现像沈xx这样?不同的声音?,而教师,或是因?赶进度?臵之不理,或是借?扰乱秩序?斥之,对这样的学生深感?头疼?。假如我当时没有给他发言的机会,或是故意充耳不闻,学生们将失去一个多么鲜活的体验!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我们要真正在乎学生,在乎他们的喜怒哀乐,在乎他们的言行举止,在乎他们的情感态度,像他们在乎老师一样地在乎他们!那样的话,每个学生都是潜力无比的教学资源。 二 、更新自身的观念——每个教师都是教学资源
教师在课堂上努力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学生不断地呈现变化状态,教师即时捕捉、搜集、判断、重组这些信息,利用这些活的资源,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学生再一次饶有兴趣地展开探究,如此循环,教学真正成为互动过程。
本案例中,正因为教师巧借隐形教学资源,无比珍视这笔课堂的?无形财富?,才促进了课堂有效的动态生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素养不断地丰厚,教师的创造才能和主导作用也得以充分发挥。而这恰好说明了,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本人就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和资源的开发者。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重建学科教学价值观。我认为每一门学科必然有它的独特性。教师
要认真分析语文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而不是首先把握这节课教学的知识重点与难点。教学为学生的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是最基本的立足点。叶澜教授?让课堂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主阵地?的呼号提出后,无数教师为之动容。各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都突出了?人的发展?为本的观念,课堂教学本身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每个学生是拥有无数潜能和发展可能的鲜活生命体,教师唯一的任务是将生命的内质呼唤出来。只有这样,师生都能释放出生命的活力,闪耀出智慧的光芒,弘扬起自主的个性,课堂也就必然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
第二,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的是
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状态的方式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教师尽管教同一门课,面对不同学生或同一批学生,但他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情境中得到发挥,这也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了挑战。本案例中,正是我的一次倾听,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通过师生间,生生间富有灵性的动态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相沟通,引发群体的思想碰撞,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不断思考,敏锐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予以及时调整,努力建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
第三,重建课堂教学资源观。?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有了这种教学资源观,教师才会把心思努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上,才会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共同创造者。
有一位三年级的老师在和学生讲解写作的方位顺序时,发现个别同学老是转过头去,正想用什么办法吸引他注意力。发现教室后墙的布臵专栏就是一个很好训练学生说清方位顺序的材料,立即说道:?来,大家看看教室后墙,谁能尝试着说说教室后墙布臵的方位顺序?。这个学生顿一顿,随即领会了教师的良苦用心。这次偶发事件不是成了很好的教学资源吗? 三 、捕捉生动的细节——每个瞬间都是教学资源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当我们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时,绝不能无视学生呈现的生命信息,而应及时采撷,活化教法。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苏霍姆林斯基语)仔细想想这句话,更觉说得有理!我认为,本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果断地摒弃预设的教法,充分利用课堂细节变化这一隐形的教学资源,加以引导、点拨,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实现了有效教学。 第一,在不可预知中捕捉细节。任何教学活动不可能完全按照某个人的想法进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经常会有各种情况产生。布鲁姆说的?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就说明了课堂生成具有不可预测性。虽然课前我们可以对学情、学法作充分预测,但也无法穷尽课堂万千的变化。
上城区的俞国娣老师有一次借班上课教学《鞋》,二年级小朋友很难从字面上理解?温暖?的含义,正在这时,一个小朋友由于上课摇晃椅子,凳板掉了下来,一屁股坐在了地上,羞愧极了,全班同学和听课老师都愣住了。面对?突发事故?,俞老师不慌不忙地走过去,为他摆好凳板,安慰他:?小心点,啊!?孩子开心地笑了,俞老师随口说道:?瞧,老师给他带去了温暖,他多高兴啊!?孩子们都会心地笑了。我想,那一刻,孩子们不仅懂得了?温暖?的真正意思,更是深刻地体会到了师生间浓浓的情意。第二,在倾听中捕捉细节。在面对这些临时出现的情况时,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加以引导。如在教学口语交际训练《做事不马虎》一课中,我让学生思考:唐老鸭和米老鼠的烤鸭店如何才能重新赢得顾客呢?请帮唐老鸭当?小参谋?。学生答案异彩纷呈,其中一个学生说?他们可以招聘几个能干的服务员?,我一听,觉得很有新意,便灵机一动,问?如果他们要写招聘启示,你们认为至少要有哪些条件??于是,预设的教学过程就在这一?细节?调整,使教学朝着更有意义的方向前进。学生们兴致盎然,每个人的招聘启示中都赫然写有:做事仔细,不马虎。学生已经有意识地将在学习中感受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外化出来了。我认为,这一切得益于我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并充分利用课内的动态生成教学资源。
第三,在活动中捕捉细节。有效教学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的问题,为他们今后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奠定基础。例如,五年级学生在课内学习了三首描写杭州西湖景致的古诗后,充分领略了西湖在古代大诗人笔下的独特韵味。课后,学校又组织了孤山赏?诗词?活动,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查找古诗词、收集古诗词、交流古诗词、展示?的行动中去,主动把智能转化成了素养。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没有一双聪慧的眼睛和善于聆听的耳朵,只会按部就班地执行教学设计,那么,正如袁振国教授所说:?或许我们得到了大海里露出水面的冰山的一角,而失去的却是大海下的整座冰山的主体?。让我们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一个个脱离预设的?细节?,使它们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资源,使每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
6、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低段学生发言如遍地开花,中段学生发言如星星之火,而高段学生发言则成了孤掌难鸣。年级越高,课堂越容易成为少数?精英?们施展口才的舞台,而大多数学生则成为整节课忠实的听众。请说说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并谈谈你的对策。
由于这时候的学生远远不像低年级那么争强好胜,看问题已比较理性,以?小大人?自居,非常注意自己的?面子?了。他们担心一旦说错老师会怎么看,同学会怎么想。有时他们还想就是答对了又能怎么样呢,自己是不是懂心中有数就行,何必非要告诉别人呢?是不是显得稚嫩了。而随着学生青春期的到来,同学们还在考虑自己的行为在异性心目中会不会有不良的影响。上述种种因素导致了在举手与不举手问题上犹豫不决,如果此时受不到老师的关注和鼓励,不举手往往会成为较普遍性的选择。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举手这般难呢?我不得其解。
我想也应该是,虽然为了纠正学生举手难的习惯,但有时为了教学任务,或多或少的减少学生的自由。课堂有时还不是真正是学生的课堂了,学生有时还不是课堂的主角了,虽然在课堂上已经改变一味以自己的讲代替学生的学,虽然在面对课堂调皮捣蛋的学生,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虽然在面对学生回答问题的错误,总是给予鼓励体谅……但学生还是没有很好的举手,我想总归有我们自己的原因吧。是自己的问题没考虑好,是自己提问的方法没掌握好……上学期,我有幸听到一位同行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课,着实让我惊讶一番,因为在课堂上我们没有感到严肃的气氛,相反课堂上显得十分轻松自由。教师面带微笑,轻松地教,学生积极参与,在愉快地学,学生根本不必顾忌执教老师的脸孔。课堂上不时会传出学生回答问题后愉快的笑声,即使是答错,这样的笑也听不出是讽刺的笑。由于课堂上受教学时间和教学任务的限制,一堂课中,往往只能提供少量发言的机会,即使有许多想发言并经常举手的同学,也未必能轮得到,久而久之,同学发言的积极性逐步减退,到后来也无动于衷了,这样,在课堂提问中就出现了一个提问比例和覆盖率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上要多设一些分层次练习,经常表扬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但不能每次都给他们答题的机会,只有当他们懈怠的时候才给他们机会。对此问题的把握要心中有数,必要的时候做一些书面记录,以防冷淡了这些同学,最终使他们丧失了热情。对那些平时本来不爱学习、不大认真听课的同学,当他们举手回答问题时,要特别地予以关注,适时地鼓励一下。对那些平时不爱举手答题的同学某次他又意外地主动举手发言的事件,一定要抓住机会让他发言,即便是回答不完全,甚至错误,也要对其精神予以表扬,帮助他树立举手答题的信心。
为增加课堂举手答题的人数比率,我们在讨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时,不妨分组讨论,组要分得较小一点,以此来增加每人发言的机会,增强同学发言的积极性。而且在小组内交流,注目的人少,精神压力小,大家便能更自由的表达,更充分的交换意见。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各小组的代表在全班进行交
流反馈,从而间接扩大了课堂回答问题的人数比例.
最后,要创设具有一定思考力度的问题让学生便于参与答题。
课堂上学生答题的热情还可能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的的余地,学生回答过后也没什么成就感,答不答无所谓,反正大家都知道的;或者太难,反正答不出,一些想答的同学也摸不着头脑。所以,教师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思维层次,创设开放性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险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这样课堂举手答题现象才会成为风气,在此起彼伏的不同见解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才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让每个同学都举起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重视每个举起手回答问题的同学,是我们教学工作的一项常规,它虽普通,但意义深远。
7、许多老师抱怨:古诗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因此教师大都是让学生读通诗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逐句说出诗意,最后读读背背了事。教师教得无趣,学生学得无味。如何让古诗教学既扎扎实实而又兴味盎然呢?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呢?请谈谈你的想法或做法。
二、让古诗教学兴味盎然 1.激情导入,激发诗情
古诗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人文底蕴,教师要把学生引入诗境,自己必须披文入情,和作品对话,和作者对话,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点燃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大赛特等奖获得者万小兵老师在教学《泊船瓜洲》时,就用深情的开篇导语,把学生带进诗境,奠定了全课的感情基调:?乡愁,是游子心中永久的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是范仲淹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的乡愁……那么,诗人王安石的乡愁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泊船瓜洲》,一起来感受他的乡愁。? 2.巧妙点拨,升华情感
当学生的情感难以与作品发生共鸣时,教师的适时点拨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1)评价引导,催生情感。
教师积极的、中肯的、恰如其分的课堂评价,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润滑剂,是催生学生情感的催化剂。 (2)激情引读,升华情感。
引读也是有效点拨的方法之一,请看王自文老师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一段实录。 这里的引读设计,可谓匠心独运,教师的引读,减少了学生与作品的情感落差,拉近了学生与年代的心理距离,学生仿佛变成了望眼欲穿的?遗民?,一下子融进了作品里。
3.放飞想象,入情入境
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诗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诗歌的意境之中,形象是基础。一是因为形象是立体的、亲切可感的,容易调动读者的感官,使之参与审美活动。二是因为情感是抽象的,形象才是具体的,没有形象,情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艺术的表达。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钱正权老师说:?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寻求诗词的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也就是说在诗词的语言文字中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读者要读出诗情须进入诗的意境,须发挥想象。?我们要用想象去感受诗人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这些画面往往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细心体察、体验的结晶,是诗人心中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
情感是想象的动力,诗人?情动而辞发?引发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丰富想象,而读者也只有在情感的驱动下才能调动想象力,通过语言文字的桥梁,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营造与诗歌内容相适应的氛围,并通过教师激情地讲述,放飞学生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情感,领悟诗人的情思。
(2)启发诱导,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
学生不仅要敢想,更要会想。教学中应启发学生打开自己生活记忆的闸门,去合情合理地丰富和补充。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启发学生巧妙联系,将记忆中所积累的类似经历充实到眼前的画面中,借以拓展画面,达到强化感受的目的。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孟郊的《游子吟》时,抓住一个?密密缝?,让学生想象画面:此时,这位老妈妈在想些什么?她会对即将远行的儿子做些什么呢?在放飞学生想象的基础上,老师又进一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我们每位同学都有一位慈祥的母亲。你们也正感受着母爱,享受着母爱。在你的脑海中,妈妈为你做的哪件事最让你感动?如果此时,妈妈就站在你面前,你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学生联系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很自然地入了诗的境,动了真情,理解了母亲?密密缝?的深厚意蕴。至此,学生感恩的心弦被拨动,昏暗的油灯下白发亲娘为儿子缝制行装的形象与自己母亲关爱自己的点滴交融在一起,永远存活在了学生的记忆深处。 4.紧扣诗眼,品味诗情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如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以声写静,动感更强烈,更能衬托月夜的寂静。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都是?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诗眼。教师若能智慧地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展开丰富的想象,就能将?诗眼?化为可观可赏的画面,化为生动可感的生活场景,化为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从而受到作品情感的熏陶,提升诵读古诗词的能力。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清平乐 村居》时,抓住?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小儿的?无赖?。学生试图用?趴??躺?等词来代替?卧?,但都感到别扭,学生在反复揣摩中体会到只有?卧?最自然、惬意、自在。一个?卧?字将
小儿的?无赖?情状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水到渠成地领会了诗人以及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也锻炼了炼字炼句的能力。 5.配乐吟诵,烘托诗情
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诗歌充盈着音乐的旋律与美感,只有熟读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反复的吟诵会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可以让学生感悟到文章重点字、词、句所表达出的形象美、色彩美、音乐美。并通过这种感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直接的、准确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如果再辅以合适的音乐作背景,更能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同时优美的歌曲也能创造特定的情境,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孙双金老师在上《思乡组诗》时,以《月之故乡》作为贯穿全课的背景音乐,营造了绵绵的思乡氛围,很快地把学生带入了诗歌的意境中。有位教师在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以《寞》作背景音乐,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动情诵读,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的乡愁表达得淋漓尽致。有些诗歌已谱成曲调,如《但愿人长久》《长征》等,可在课终让学生听听唱唱。另外,用学生熟悉的旋律为诗歌谱曲,也是调动兴趣的好方法。当然,教师要注意所选旋律与古诗意境的和谐。如在教学中我尝试用《春天在哪里》的旋律配《春晓》让学生吟唱,学生唱得兴味盎然。有些情调欢快的诗歌,还可以采用说唱的方式,如《村居》《池上》等。
以上从两方面谈了对古诗教学的思考,这两方面不是截然分开的,应当有机和谐地统一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之中。
8、新学期第一课,是我们和孩子的美妙相遇。回忆自己从教以来所上的新学期第一课,请谈谈你是怎样利用这短短的四十分钟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喜爱的。
9、语文课上教师经常要补充一些课外资料,你认为怎样才能提高课外资料的使用效果?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
10\\课后,听课者问一个学生:?刚才老师表扬你,说听你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我发现你并不高兴,为什么??孩子笑了:?那是老师随便说说罢了,哪能当真!我知道我朗读一直都不是太好的。? 结合上述教学现象,谈谈你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看法。
评价是对客观事物的状态与价值的判断,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这一环节,看似平常,其实里面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教师如果能有艺术地评价学生的答问,往往可以对学生起到激励、反馈、调控、导向的作用,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艺术性的评价呢?下面我结合我的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看法,以供参考。
一、 尊重个性,因人施评
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人的活动。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知特征, 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要求,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于漪老师早就大声疾呼:?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卓越的人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强调指出:?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发展个性必须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环节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应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给每个学生不同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乐于求知、积极向上的情感,形成主动健康的学习心理。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因人施评?的尝试。将全班学生分为三类:尖子生、中等生、学困生。尖子生,他们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对于他们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我在课堂上对他们的评价,不停留在简单肯定所学课本知识的层次上,而是选择独特视角,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深入思考、探究的欲望,使他们的学习进入更深层次。中等生,他们在班内占多数,他们有向尖子生靠近的愿望,但学习积极性不持久,学习的潜力还没有最大限度发挥,我在评价时就侧重对他们学习态度的鼓励与欣赏、对知识正误及学习方法的点评。学困生,他们通常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及主动学习意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对他们的评价是最难的,?左?倾了,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右?倾了,无法起到整体优势的作用。他们的共同点是缺少自信心,最需要的是鼓励。我在评价他们时更加小心谨慎,不敷衍了事,要从他们身上去发现并让他们自己认同的优点,侧重在学习态度方面进行评价。如?虽然你没有把问题答对,但你能善于动脑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很了不起,勇气可嘉。??今天你读课文没有错字,一定是认真预习了。?教学中我发现他们听了我对他们的评价后,能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愿望。因此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评价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这样就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
二、把握时机,真情激励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就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尽可能多地运用表扬武器,做到?好话多说,坏话好说?,突出激励性。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念。在这方面,我有一个成功的教例,不妨请大家欣赏一下,领略一下激励性评价的魅力。
2008年春学期我班上的一位学困生,从前上课不听讲,不做作业,考试不及格。在学古诗的时候,我有意识的将一个简单的问题先提别人答,紧急着让他答,答错了,全班哄笑,我马上制止,说:?徐飞刚才没听,听了,他准会答,不信?再来一遍,你可听好了。?还是同一个简单的问题先提别人答,紧接着让他答。咦!答对了,及时表扬他?恭喜你!答对了!你真不错!?这下可把他乐坏了,憨厚的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从此,上课听讲认真多了,作业也交了,期中考试一结束,马上来说:?老师,默写古诗我都写对了。?期中考试果真由原来的四十多分上升到六十多分,期中总结会上,还主动上台发言,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通过这个教例,我深深地体会到: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应多发现肯 定的东西,把握时机,加以激励性的评价,有时,老师的几句赞赏性、激励性的评价会让学生兴趣大增,
信心十足,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因境而异,随机应变
案例:有一次,我正上语文课,就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时候,突然天色变暗,空中飘下鹅毛大雪。学生的视线几乎全部转向窗外,只有孙丹丹、张艳等几人在聚精会神地读着。于是,我灵机一动:?同学们,这场大雪在为我班孙丹丹、张艳等同学祝福呢!你们看她们读得多么认真呀!简直被书中的语句所吸引,竟然没有发现窗外世界的变化。而你们呢,对外面的大雪很感兴趣,咱们把这节课上完,下节课我们上节观察课,满足你们的好奇心,好不好……这时学生又积极地练读起来,不知不觉中又形成了一个教学高潮。
可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突发情况、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语言流程,巧妙应对,随机评价,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应因境、因事、因人而随机应变,用自己内在的语言魅力,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教学达到令人难以忘怀的境界。
四、委婉批评,精当指导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渗透,保护学生自尊心,焕发他们的心理自信,激励性评价在课堂上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同。但是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过多的表扬会让他们习以为常,导致?是非准则?的丢失,助长学生爱听好话的心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批评表现出漠然的态度。因此,教师要善于扮演一个?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给予精辟恰当的?判决?,正视问题,在激励评价的同时能委婉地指出不同(当然要讲究方式,注意艺术),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正确的估计并进而明确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我听过校内一次公开课有位老师让学生朗读课文,完了只是说了一句:?读得不错,很好,谁再读下一段??我想如能换成?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好语气就更好了。希望以后继续努力。?这种精当的指导评价,不仅使学生明确了解自己的朗读状况,知道努力的目标,也会感到一种受到?关怀后的温暖?。
五、巧妙引导,给予启迪
一名高素质的教师,他的教学评价艺术应具有强烈的启迪性,要善于通过巧妙的教学评价,启动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使他们善于思维,乐于思维,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习惯。如我班一位学生作文中以水晶来比喻小孩的眼睛,我给予很高评价:?比喻恰切精当?,展示作品时问?为什么?,学生回答:?透明嘛,用这个比喻写出了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这固然不错,但不够全面,我没有忙于作评价,而是又顺势问了一句:?那为什么不用玻璃呢,它不也透明吗?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悟出用这个比喻形象的写出了童真的纯洁可贵。
六、评价方式应是多元化的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听、说、读、演、写等学习活动给予鼓励、表扬、欣赏和肯定的评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是大多数老师习惯于口头语言评价方式,我想如果再能适当地穿插形体语言的评价和实物评价,教学效果就更好了。形体语言的评价,即教师的动作、表情评价。教师的一个微笑、一次点头,有时竖起大拇指,有时食指与中指打个?v?。形式简单,作用不小。师生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实物评价,就是给学生实际生活中能见到的东西。如发一些小书签、日记本、笔等奖品。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说明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教学语言。只要教师加强教学评价艺术的修养,正确运用评价语言和方式,用心去品评学生的语言,一定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一定能使课堂充满生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活力。
11怎样才算是一堂高效率的课?请谈谈你的见解。
怎样才算是一堂高效率的课?许多老师心中没有数,要等专家或领导的点评才行。其实,每个老师上完了课不需要问别人,问自己四个问题,就知道这堂课效率是否高。这就是我最近提出的?高效课堂要回答的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目标问题) 老师在上课时头脑一定要清楚,这节课到底要让学生获得什么?不是说一节课热热闹闹就行了,这节课结束的时候学生到底有什么收获,是知识的、能力的,还是价值观方面的,不能走到哪算哪,目标一定要明确。上海格致中学提出?国家课标校本化?,我很赞同。国家的课程标准是全国统一的,是最低标准,不论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达到这个标准,这是教学质量的底线。与过去的教学大纲不同,新的课程标准只有下限没有上限,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本校的课程标准,甚至每个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情况确定相应的课程标准。
第二个问题:你打算用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效率问题)
课堂效率必须用时间说明问题,如果离开了时间就无所谓效率高低。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老师课前不布臵预习,课后不布臵作业,课上解决全部问题。这是最高水平的课。如北京22中的数学教师孙维刚、北京朝阳区实验小学的马芯兰老师等老一辈的特级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他们的课堂不热闹,但都非常扎实,教学成绩很高。现在山东省高青县的几个农村初中也做到了?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他们提出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学生的负担很轻但升学成绩很好,这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有的老师课堂很热闹,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而课后却布臵大量的预习和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是违背规律的。有的老师说预习不是负担。一定要明确:预习也是负担,也是作业,凡是课后占用学生时间而与课本教学直接相关的活动都是负担。我们曾经搞过几个学校的同课异构活动,对一个学校的学生讲同样的内容,有老师提前一天与学生演练了四个课时,有的老师提前与学生演练了2个课时,有的老师只是在课前与学生见面10分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但我们看到的课效果差不多。这就是效率问题。如同百米赛跑,当发令枪响的时候运动员都应在零点起跑线上。可当发令枪响的时候有的运动员已经提前跑到了60米处,已谈不上什么效率。 第三个问题: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方法问题)
要完成教学目标有很多方法,但方法不同效果也大不一样。如果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不用探究就
能获得书本上的知识,但自学的能力却得不到培养。一堂课老师讲多长时间为宜?现在有些学校规定,每堂课教师讲授不能超过10分钟,学生的练习时间不能少于35分钟。为了转变教师的观念,在改革的初期硬性限制老师的讲授时间有助于改革的进程。但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不能硬性规定时间。基本的原则是:只要是学生自己能看会的老师不要讲,如果老师真的放手让学生看书,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是能自己看会的。学生不会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小组不会的大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老师再讲。现在许多老师上课就讲是基于一个错误的假设:今天是新授课,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是一无所知的,所以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讲。难道学生连一个概念也看不懂吗?老师给学生自学的时间了吗?从理论上讲,全班只要有一个学生会,老师也不要讲,先让学生讲,学生不会的老师再讲。这样一堂课真正需要老师讲的东西并不多,关键是看老师敢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
第四个问题:你怎么知道学生已经达到了你的要求,有多少学生达到了你的要求?(达标问题) 一堂课是否高效主要还是看每个学生是否都达标了,这是教育公平的体现。一个老师在下课后能不能自豪地说:这节课的基本知识或核心知识全班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这才是真正的好课。每个学生的能力有差别,价值观也不能一刀切,但基本的核心知识、基本的技能训练是每个学生都应该达到的。 如果一个老师下课后对这四个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就能评价自己的课是否效率高。我们也可以用这四个问题来评价别人的课。
12赛课、观摩课很少见到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影子,究其原因,是因为大部分教师认为低年级课与高年级课相比,没有深度,无法出彩。偶有大胆为之,也常常极尽挖掘之能事,让其
变得?厚实??有深度?,结果,却往往使课堂?高不成、低不就?,不知所以。 低年级阅读课教学应该怎样上,请谈谈你的认识和做法。
低年级的阅读课要避免繁琐地讲解,要引导学生在多形式地读中去感受体味,读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体会。对于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应反复诵读地基础上,在课上实现对文本的背诵。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要以讲代读,但可以多读体悟。
13时下,在一些课堂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景:老师说:?同学们喜欢哪段就学哪段,大家自由组合,选择同一学习内容的同学坐在一起。?于是,课堂成了?自由市场?,学生们交换位臵,你争我抢,自由民主的气氛洋溢着整个空间。 请谈谈你对这一教学现象的看法。
答:这种现象确实非常的普遍。表面上看,是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尊重学生,培养孩子的人性化阅读。实际上,教学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实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部分老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新课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着 。上面的案例,忽视了老师引导的功能。学生作为学习者,他们的认知要在老师的牵引下思路逐渐清晰,而上面的案例中的学习会处于一种杂乱,无效的状态。
引导学生的读,一要有目的,二要有方法,三才是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之前,交给学生问题,要读出什么,读懂什么,还要明确地说明怎样读懂,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些基础上,学生可以有自己的学习习惯。
对于课堂上的换座位朗读,我个人认为值得商榷。课堂教学要注意课堂秩序,如果以牺牲课堂效率为代价,那是得不偿失。
14二、一位教师在教学冀教版一年级下册《遥远的恐龙世界》一课前,请学生回家收集相关资料。下面是开始上课时的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遥远的恐龙世界》,老师课前让你们收 集恐龙的资料。你们收集了吗? 生(齐答):收集了。
师:请同学们展示交流收集到的信息。谁先来。 生(一男生):老师,我收集的是三角龙的资料。
接下来,这个男生手捧着收集来的一张张资料,读起来。刚读几句,遇到 生字,读不下去了。课堂上顿时沉寂了,教师只好信手拿过来资料开始进行讲解。 你认为上课一开始老师这样处理收集的资料可取吗?为什么?如果让你来 讲设计课前收集资料的这类型课,你会怎么处理呢?
问题一:你认为上课一开始老师这样处理搜集的资料可取吗?为什么?
答:明显是不合理的。资料的收集和利用在新课程中作为拓宽学习课程的一种方式,为老师和学生所欢迎,它是一种辅助的手段。但是,上述案例中,课一开始就交流,学生在没有很好地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像是一个个被架空了的高楼,立足不稳,不能很好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是很正常的。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应该让学生自己展示给大家,这个分享的过程是一种成功的体验,学生重中体会成就感,能有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位老师在学生的表述出现困难的时候应该向他提供及时地帮助和鼓励,而不能越俎代庖。像案例中的做法只能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问题二:如果让你来讲设计课前收集资料的这类型课,你会怎么处理呢?
答:我想,我会将这些资料的交流放在学生对恐龙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进行。如:除了课文上的这些知识,你还有什么可以告诉大家的吗?说说你收集到的情况吧!
我坚持学生收集的资料学生自己展示。学生展示过程中有困难的,老师提供协助,并适时地鼓励,以激发孩子们收集资料的兴趣和信心
图片以及资料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交流的空间,还会在班级上作展示。让学生的成功体验在课后得以延续。
15一位教师执教《太阳》时,当教师引导学生学完了太阳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内容后,安排了表演的环节。教师假扮后羿射日,当正要射下第十个太阳的时候,学生纷纷阻拦,说出?慢着!??等一等!??别射!?而当教师问?为什么不能射?时,学生却哑口无言,连忙翻书,但一时难以组织好语言。如此安排表演,你认为合适吗?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
会怎么处理呢?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着为老师在教学中颇费心思,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他的本意我想应该是创设这个情景让学生表述太阳的作用。但是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没有达到老师的预想的程度,课堂上出现了冷场。另外,既然已经学完了?关系密切?了,这个表演只是让学生来复述文中的内容,这种情景的意义性已经不大。我想,把这个表演安排在教学?太阳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内容之前,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带着问题去探究?为什么这第十个太阳不能射??比较合理。
16同样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都表达了一种同样的愿望:希望自己将来能做马戏团的小丑。 一位老师的评语是:?胸无大志,真没出息!? 一位老师的评语是:?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 请你对两位老师的评语分别做出评价,并请你也为该学生写一条评语。
赞同第二个!作为老师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让学生树立自信,而不是打击学生!老师更重要的是育人!
17学生手里有许多辅导书,如教材讲解类的、拓展阅读类的、练习试卷类的,滥用课外辅导书会让学生丧失思考机会、产生思维定势、影响课堂听讲等。如何让辅导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请谈谈你的见解
在我们班学生也有参考书,备课自学---讲课 18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教育的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为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这就是?无痕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请谈谈你对上面这段话的理解。
无痕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其实古已有之。孔子带领弟子到泗水河畔赏景,孔子遇水必观,引出谈水的话题,最后弟子们十分自然地结合如君子般的水,畅谈自己的志向。不仅表现了孔子对学生的关爱及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也彰显着无痕教育的智慧。老子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是崇尚自然、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形态无框架才能容纳一切形体,进入自然朴素而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本真境界。
?有痕语文?,总给人以机械叠加、强硬灌输、生硬生涩、被动勉强等缺憾。语文教育伤痕累累,应试之痕、模式之痕、符号之痕、身份之痕、教化之痕,使得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荡然无存。如何使教学理念从?为教?走向?为学?,从?功利?走向?快乐?,教学设计从 ?刚性?走向?弹性?,让学生喜欢语文呢?
马克思提醒我们:?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的解放,就是要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教师和学生,这其中的关键是学生的?人的世界?的真实内涵——自然心态支配下的活动。只有在充满温情与仁爱的氛围中,才能生长出和煦、细腻、体贴的心灵。于是,追梦的路上,我倾注真实情感,构建师、生、文本浑然一体的民主、开放、和谐、共生的课堂,用真实的、自然的、含蓄的艺术手段,让学生在相当自在的状态中去感受,在相当自由的氛围中去挥洒,在相当自如的境地中去创造,在不知不觉中生成知识,涵养智慧,锻造精神,力求使教学走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胸中有剑而手中无剑?的无痕境界。
?无痕?,即不露痕迹,?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无?是潜在的?有?,?有?是显现的?无?。无痕语文教育,它既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教育艺术, 一种充满人性化关怀的教育智慧,是语文教育的美学哲学境界。以简驭繁,返璞归真,探寻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走向看似无意却有意,看似无招却有招的空灵意境——无痕,将有魂教育植根于无痕教学中,是我孜孜以求的教育理想。
1.探求真意,融通无痕
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与自己、同伴及社会对话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我注意抓住对教材的深入解读这一魂魄,沉浸浓郁 ,含英咀华。熟悉文本,理清文脉;探究文本,排疑解难;品味文本,拓展挖掘;跳出文本,独特感悟。在不知不觉间实现内化,达到一种可贵的融通的境界。
《散步》的主题,很多人简单地理解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有不少人把握到责任层面。其实,关于《散步》的主旨,莫怀戚认真地回答过:看起来当然是既尊老又爱幼,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那次散步,就是一次陪伴。而与陪伴相伴的就是对生命这个命题的感受和思考。?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这一切都使我想起一样东西:生命。?动物只对一段负责,即幼子,而人类还对老人负责。这就是人与动物的不同。对幼子负责属于遗传本能,而对老人负责,就是文化了,与本能显然不可同日而语。?我说,不是孝道,是责任。??心里说,不是孝心,是母子情加上责任。?(莫怀戚)文中有?一霎时我感到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基于?无痕?的设计理念,我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红线,自始至终为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提供自由、流畅的天地以上背景,我和同学们在阅读中探究,寻觅文章的灵魂,柔曼的慢四节拍中,亲情的芬芳,生命的葱茏,人性的秀美,责任的韵致,沁人心脾。《散步》,一首亲情、人性、责任和谐演绎的生命交响,阅读《散步》,于我们是一次心灵漫步,魂牵情绕,韵味悠长。在这里,师生之间的关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均步入,融通?无痕?的境界。
2.看似随意,和谐无痕
?无痕?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学中,我敢于放手,提供广阔舞台,让众多学生津津有味地述说他们的?发现?,范围涉及词句运用、修辞手法、内蕴揣摩、情感体悟……教师恰到好处地作延伸、点拨,气氛热烈融洽,交流自然和谐,心灵的陶冶 ?润物无声?,思想火花的点燃默契随机。
?延展阅读?容易离开原有文本,我很注意?放收无痕?。《散步》尾声部分,学生讲国际家庭日会徽 ?有两颗相互包容的心的图案,说明一家人互相理解、爱护,彼此温暖,就像《散步》中的一家人那样?这几句话,看似不经意,但就是这一?小处?却体现出?由文本延展,延展中有文本?的?无痕?艺术所产生的效果;我对学生国际家庭日活动设计这样评价:?很好!只要我们有爱心,每天都是家庭日?,这是?承接无痕?的机智,是?寓教于‘无痕’?的匠心;最得意的是?无痕?艺术竟然深深打动了那位前来听课的年轻教师:?我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老师。李老师,听了这一课,我太激动了,谢谢你点醒了我。妈妈特别喜欢吃元宵,今年家庭日我要为母亲做一顿元宵。? 在倾听了他那一番出
在学生共同体验了修改习作的愉悦并领悟了修改方法之后,几位教师都特别注意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欣赏了同龄孩子的佳作,此时再读自己的习作,学生定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从一个新的视角去审视事物。一读使文通字顺,二读修改、充实内容……无论中年级还是高年级,学生习作共性的问题大都是表达欠具体、欠生动。如何丰富?回顾佳作欣赏时教师的点拨、运用赏评共改时习得的方法,再反复诵读、评改自己的习作,必要时和同学切磋,请老师指点,当又一篇习作在笔下诞生时,内心要比最初完成初稿时更加激动和愉悦,因为此时学生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在修改习作,成就感不言而喻。
美国超级营地创始人爱立克〃詹森曾说过,影响学习的两个核心因素是状态和策略。好的状态是指课堂最佳的学习氛围和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最佳的策略是指教师的授课方式符合学习需求。以上习作讲评的特点充分说明教师特别关注到了这两个核心因素,教师所采用的激励、欣赏、引导、历练等一系列教学策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内趋力,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思考与探索状态,也使习作评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应该是今后习作改评进一步继承和推广的宝贵经验。
(一)习作指导切忌一路?引领?,以防习作内容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在讲评课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一部分学生习作内容贴近生活,语言充满了灵性,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还有一部分学生的习作,除了言语表述稍有差异而外,篇篇内容雷同、千人一面,从他们的习作中无法感受到灵动的语言和鲜活、张扬的个性。
的确,目前的习作指导课上,许多教师仍采用一路引领的方法,自以为这是在引领学生扎扎实实从方法和语言表达上有所领悟,?求同?的目的是为了?抛砖引玉?和有所创新。殊不知这一路的搀扶使学生变得依赖,教师放了手他们就眼中无物,心中无情,无从下笔。笔者认为?扶?很有必要,但更需要适时适度。?扶?是一种方法的引导,是开启思路的过程,只要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引导其由此及彼想开去,就可以写出自己内心所想 ,如若此时还不敢放手,畏首畏尾,势必导致学生思维僵化、表达内容雷同,出现‘老师引领我会写,老师放手我罢工’的局面。例如笔者调研时,一位教师对?记一次掰手腕比赛?的习作指导就出现了如上情况。该教师设计了两个学生进行现场比赛的环节,从赛前准备、比赛规则、三局赛事等都做了十分细致的指导,全班学生一同观察、描述,教师引导一步一步练说,状似鹦鹉学舌,没有一点空间。致使讲评时,学生习作内容惊人地相似,毫无个性可言。这正是教师一路牵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受到约束和局限所致。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放手,需要教师适时适度地引导。笔者提倡在作中指导,切忌导法在先。首先要从内容入手,重在激发兴趣,开拓思路,调动积蓄,以达到人人想写、并找到自己要写的内容这一目的。其次,教师可在作中根据问题和需要,或面对全班,或针对个人,在写法上、语言上作一点拨,以学定教,点到为止。例如?xx,我想对你说?这一习作,老师指导学生审题后,习作思路是清楚的:对谁说、说什么、怎么说?引导时重点要解决什么情况下说、说什么的问题,倘若局限在某一点上,势必限制学生思路,这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开启学生思维。例如学生想到话题?中国女排,我想对你说?如果学生说的内容只停留在对女排大姐姐的羡慕和崇敬之中,`却不知该说什么、怎么说时,教师就应该给以引导:看到女排连连夺冠想到了什么?可以通过上网或者观看新闻报道搜集相关资料,以了解他们赛前苦练、克服伤痛、面对压力、顽强拼搏等事迹,以此来丰富习作内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再如学生想到话题?交警叔叔,我想对你说?,当话到嘴边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时,我们可以启用集体的智慧,建议众多学生为该生出主意,帮他多角度拓宽思路。可以从身边曾经发生交通事故的家庭说起,可以从电视上看到的相关交通事故的数据说起,可以从自己看到的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说起,还可以从交警叔叔不畏寒暑、坚守岗位说起等等。只有学生的思路拓宽了,才便于他联系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张开想象的翅膀,实现我手写我心、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的目的。
为了开拓学生习作思路,在练笔时,除了以上?补充命题?进行习作的方式,我们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训练。譬如可以结合命题采用同一题目表现多种主题、多种材料反映同一主题的练笔;还可以给出?一组题目?自选习作的方式进行。通过这些方式,主要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从而为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奠定基础。
(二)习作讲评切忌事无巨细学生的习作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讲评课切忌事无巨细,如果面面俱到,恐怕就会面面不到。记得一位教师在讲评时,细致罗列了六个问题一一加以强调,显然他对学生习作已进行了精批细改,这种精神固然难能可贵,然而在学生自改习作时,却发现他们眉毛、胡子一把抓,修改毫无章法,既丢了?西瓜?,也失去了?芝麻?,修改效果并不尽人意。所以笔者认为,每次讲评时教师只就普遍存在的两三个典型问题,作重点剖析,不必全面过细进行评讲。这样既能够为学生提供评改的样板,又能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在讲评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寻找病因,在日后的习作中不断的强化和巩固训练,逐渐形成习作能力,内化为习作素养。
(三)习作讲评的形式和内容同样重要
过去我们的讲评课侧重于内容和方法上的引导,忽略了讲评各环节的呈现方式。近日所听讲评课中,有一节课寓习作讲评于活动之中,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学习状态和参与度令笔者惊叹!同样的讲评内容,教学设计得富有情趣,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反之则事不关己、无动于衷。
下面是笔者摘录的一节二年级《我喜爱的小动物》习作讲评课活动板块设计,教师通过此板块,使学生始终臵身于动态的习作评改活动中,兴致勃勃地参与习作评改,有效地提高了习作评改的效度。具体事例如下:
板块一:?点播屋 ,赏一赏? 教师提前筛选出本次习作课学生的成功习作,将题目制作在课件上以备学生选择。课始,教师引导学生像进入自选商场一样进入习作点播屋,让学生自主点播喜欢的备选?节目?。已备好的不同习作题目吸引着每一个孩子的眼球,欣赏形式又是如此的耳目一新,欣赏者想听,展示者愿读,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在欣赏其他学生的成功习作后,教师还引导全班学生展开点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锻炼、培养了他们的口才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其文学鉴赏水平。
板块二:?诊疗室,帮一帮? 修改能力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能写会改。该板块的核心内容是,教师在大屏幕出示一篇问题习作,引导学生对病文诊疗,以解决本次习作出现的共性问题。
教师在初次评改习作《我喜爱的小动物》时,发现最突出问题是学生没有抓住小动物的特点、叙述顺序较混乱,于是她从众多问题习作中选出一篇《我喜爱的小白兔》进行诊疗。①初读病文,根据内容猜测写的是什么小动物(因特点不突出,会得出不同答案);②分析为何会有众多答案,找出病因;③用简笔画的形式勾勒出小白兔的特点,同时强调叙述时要注意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有一定顺序;④悟得修改方法,师生下笔共改。至此,一篇病文在大家的合作修改下健康、快乐地走出了?病文门诊?,变成一篇文理通顺、有血有肉的好文章。该板块形式活泼,学生喜闻乐见,不仅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不着痕迹的使学生分析和纠错能力得到了共同提高。
板块三:?自助餐,改一改? 该板块重在突出学生自主修改习作。走出?诊疗室?,学生习得了修改?病文?的成功经验,再来改一改自己的习作,然后把改后的习作放在小组内交流欣赏,准备参加优秀习作评选并在全班进行展示。如此重视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也是在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习作千锤百炼、认真负责的态度,更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习作习惯。
板块四:?展示台,露一手? 新课程标准在第二、三学段习作要求中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愿意同其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以上几个板块的设计──习作?点播屋?、自改后的组内交流、佳作?展示台?,可以说,为每个学生创造了向别人展示习作的机会。而板块四更是搭建了一个展示学生习作成果的极好平台:把小组内选出的优秀习作在全班范围内展示,既有全篇的展示,又有精彩片断的展示。在?展示台?的赏析环节中,又重点就原文与改后文对照,突出评赏本次习作共性问题的解决情况,使学生在共同探讨习作修改得失时,悟得习作方法。
笔者认为在习作教学中,重视交流和展示非常重要,也很有价值。借这一展示平台,不但可以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逐步体会到习作是自我表达和与别人交流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习作的评价和赏析能力。
以上习作讲评的活动化设计,打破了过去习作讲评时师评生听、一段评语了事的模式,教师时时辅之以趣,在不同板块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欣赏借鉴、下水实践,使全体学生都热情参与,在有趣的活动中愉快、主动地作文,从而提高了习作教学的效率,此方式很值得推广。
35几乎在每一节阅读课上,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地让学生齐读课文。齐读之于学生,究竟是共同提高?还是?束缚个性??请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你的看法。
语文课堂齐读弊大于利:
1、课堂集体齐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2、课堂齐读不能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
3、课堂齐读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齐读当然有齐读的好处,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当然可能会有一部分同学浑水摸鱼。课堂的阅读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不可忽略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方式,齐读、个读、范读等方式穿插使用,会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36老师在课堂上经常说的话:注意声音要响亮……注意读课文要带着感情……注意把文章写生动……注意感受人物内心……注意听清老师的问题……老师提醒了学生一万零一次,却独独不提醒自己和学生一起学习。上面这段话给你哪些触动,请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
注意?这个平平常常的词语,让教师成为了一个掌握真理的老师而不是学生的学习伙伴,让老师离开了学生,离开了课堂,成为赛场的裁判、法庭的法官,成为指点迷津的先行者,判断学生学习情况的审判官。
曾经以为这样的课堂是正常的,曾经被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迷惑,以为,这就是学生喜欢的课堂。直到那一次听公开课,教学结束后,主持人请同学们就课堂和执教老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的发
言让我震撼。他们说,喜欢和张老师一起上课,因为张老师不是在教他们学会什么,而是在和他们一起探索、一起思考、一起总结、一起评价,这种融合使他们在课堂上没有学习的压力,甚至忘掉了是在老师面前发言,课堂上经常出现的胆怯和忐忑在这节课中似乎全不存在了,和张老师一起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听着同学们的发言,想着那精彩的教学,我感叹:和学生一起走在学习的路上,才能真正收获行云流水的课堂,和学生一起走在学习的路上,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与文字亲密接触,发现语文的美丽,感受语文的隽永与磅礴,才能爱上语文没商量。
37 [案例]:课始,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大声读,也可以默读,遇到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学生读课文,刚开始小声地自由读,渐渐地变成了齐读。教师及时提示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读自己的。?刚开始,学生似有所悟,选择不同的方式读,可没过多久又变成了齐读。教师面露不悦,显得无奈。请你评析上述案例。
案例中,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或大声读或默读,尊重了学生自己选择权力。学生为何钟情于齐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对于这个现象我有以下三点思考:第一,就这环节而言,教师大可不必打断学生的齐读。既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既然大多数学生选择了齐读,那就让学生读下去,这才是真正尊重了学生自主选择。第二,这个现象折射出了读书方式的单一,说明平时教师对学生读的指导没有落到实处。读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默读、诵读、浏览、略读、小声读、分角色读……各种形式读的作用有所不同,如默读有利于思考,浏览可以节省时间,了解大概内容,分角色读可以更好地表达个人对文章故事、人物的理解。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选择应用。第三,以上案例发生在学生初读课文阶段,教师应该提出更具体的要求,比如笔标出段落序号,画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生词、难句子等,以提高学生,为学生读通、读顺课文提高帮助,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下读书?的习惯,改变学生拿起课本就是齐读的习惯。 38、[案例]: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问时,学生反问:?老师,你说什么??当一个学生发言还没结束,旁边的学生都高高地举起手,大声嚷道:?老师,我来!我来!?当教师评价学生时,有些学生往往说不出发言者说了什么。以上现象,共同原因是学生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呢?请谈谈你的见解。记得以前曾经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孙子问爷爷:为什么人有两只眼睛、两个耳朵,两只手,却只有一张嘴巴呢??爷爷告诉小孙子:?这是让人要多看,多听,多做,少说话呀。?故事很短,却用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对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耐心倾听?这个良好的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很多时间和途径培养而成的。
一、明确目标,引导倾听
《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要培养学生具有?善于倾听?的技能。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因而课堂上常常是学生在回答问题,另外的同学却在干别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事可做,认为这不关他的事,教师这时应该给学生明确的目标,这部分学生应该干什么,告诉他们?听?也是目标,在?听?中学生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在?听?中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总会抓住机会郑重其事地强调:听与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说要大胆,听要专心,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同学,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同学,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才是最好的学生。我经常会说:?请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思考他说得怎么样???谁还有补充吗???谁还有更好的意见??等。学生只有认真倾听别人的答题后,才不至于使自己的答案与别人雷同。
二、创设情境,乐于倾听 事实上,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是不可能的。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但倾听对于好动、活泼的儿童来说无疑是无趣的。但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从这种无趣中寻找和创造乐趣。
三、恰当评价,鼓励倾听
在?听?的培养中,千万不要吝啬赞扬,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如我经常会说:?你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 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大家看,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课堂上学生怎么会不认真听讲呢?
四、教给方法,善于倾听 1、细化?听?的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呢?学生对此认识比较模糊。老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我在教学中就明确提出了?学会倾听要五心?,即倾听时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2、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当学生在发言的时候,老师首先应带头专心倾听,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吞吐吐,决不在学生发言的时候,做其他事,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的?倾听?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及时了
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这样一来,既达到了课内外相互交流的目的,又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倾听氛围。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给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树立了可感的榜样。
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经常的提醒、督促和长期的指导。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引导,就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倾听老师讲解、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9、小学高年级识字教学常常是被忽略的,因为不少教师认为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经验和能力,没有必要在识字教学上下工夫。即便进行识字教学,也总是就字讲字,止于让学生掌握字的音形义,将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完全割裂开来。其实,识字教学在高年级也不能忽视。请谈谈你对高年级识字教学的做法。
一、先?放? 后 ?扶? ——引导学生独立识字 。进入高年级,学生已经积淀了一些识字经验,具备了初步的识字能力,此时我的生字教学努力由?老师教会?向?学生学会?转变。每次预习新课我都布臵学生预习生字词,而且让学生在预习本上给生字注音,组词。
二、由?学?到?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识字 。这一问引领学生把词语的理解放入具体的语言环境,引入对课文的思考,并达到在阅读中深层理解。
三、由零碎到整合——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识字 。有的课文生字比较多,学生自学起来负担比较大。为了减低难度,增加一些趣味性,我常把要学的课文浓缩成一段话且把生字编在其中用红字显示出来,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检查掌握的情况,有时为了巩固生字词语识记,与运用,我也让学生做这样的练习。总之,识字教学不宜零打碎敲,应注重整合,编写词串也好,编写语段也好,目的是给学生提供具体的语境。在语境中指导学生识字应成为中高年级识字教学一条重要的原则。
40现在,许多学校开展了?阅读经典,走进名家?的读书活动,请谈谈你对?经典?的理解。并为在场的教师推荐一本你认为堪称经典的书籍。经典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 请
谈谈你的做法。
42、个性化朗读,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本中所反映的生活经验进行同构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怎样组织个性化朗读活动呢?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究欲望的 ?敲门砖?。初读是学生第一次感知教材,在教学一篇课文的起始阶段,根据教材特点,或通过语言描述情境,或创设问题,或描绘画面,或提供实物,或联系小学生已有的经验,或补充有关教材内容的背景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期待,使其欲罢不能。
朗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每位学生感悟文本的真情倾诉,它是学生用心体验课文的情境和情感后用有声语言来表达自己感受的个体行为。朗读中做体现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因此,教师不可强求划一,而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的多元朗读,珍视每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如在教学《趵突泉》一文时,对以下描写大泉的句子,学生的理解截然不同:?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倦,只有大自然才有这样的力量。?特别是学生在朗读?冒、冒、冒?这三个字时,语速、轻重、情感截然不同。有的学生读时由轻到重,由快到慢,铿锵有力,他认为趵突泉就像一位顽强、坚忍不拔的人,他不屈不挠地向外冒着,决不停息!而有的学生朗读时却是三字连贯,一气呵成,用他自己的话说:?趵突泉充满青春活力,我觉得该这样读,才能表现其巨大力量。?学生如此大胆的自悟、自读、自评,其个性化得以充分的彰显。诚然,教师在尊重学生这种个性化行为的同时,对学生的朗读应该做些激励评价、导向评价,教师在学生读时获读后,一句?好!??真不简单!?读出了……之情,往往会给孩子无限的喜悦。在评价学生朗读不足之处时,要委婉含蓄,如?你读得很有感情,如果你能把字音读准,就更棒了!??真不简单,若是你声音再响亮点,会读得更好!?又如《海底世界》中有一段写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一位学生读得过于响亮,教师听后说:?你这么读,小动物被你吓跑了。?学生在这种含蓄的暗示下,就能领略到朗读此段的处理方法了。再如有教师教《桥》,在学生读第一段(雨大)时这样询问:?雨大吗??学生却说:?不大。??这样的雨能形成强大的洪流肆虐村庄吗???不能。??那就请再读。?学生果然读出雨如泼似倒的感觉。所以,当发现学生读不好的时候,教师除了采用这种导向评价外,还可以让学生在练读中揣摩、体验,在听读中比较、鉴别,真正将作者的情感和自己的体验读出来,真正做到个性化朗读。
41、在游戏中识字,有的学生只关注游戏,而忽视了识字。如何通过游戏有效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正在阅读:
教师素养大赛主观题大全(附答案)06-28
追逐着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11-26
感知服务质量综述02-02
幼儿教师工作感言02-21
通化市第九中学( 八)年级数学导学案11-24
电梯维保题库11-06
夜间施工方案12-25
20113年9月新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1-3单元教案03-17
读《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有感11-24
苏教版新译林七年级7A语法点整理06-02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素养
- 主观
- 大赛
- 答案
- 教师
- 大全
- (人教版必修五)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第6课 逍遥游xxx
- 小学三年级数学科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信息窗4
- 2016德育计划
- 2018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卷(第三次)地理含答案
- 中学教育学第六章课程
- 关于5S管理工作推进的通知
-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 PLC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措施
- 费县一中应急管理工作总结 - 图文
- (目录)中国互联网+IC卡行业发展模式分析与投资潜力预测分析报
-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骨伤科终结)
- 《道路勘测设计》杨少伟_编著_第三版_期末试题及答案_课后习题最
-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 《CSS样式》习题
- 人教版必修二6.4《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WORD教案8
- 2017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
- 中南大学德育示范基地报送材料 - 图文
- 毯子项目IPO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图文
- “与人生对话——我的中国梦”主题团日活动方案
- 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1语法复习鲁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