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论语复习提纲

更新时间:2024-05-02 15: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论语复习提纲2011版本 一,填空题:

1.什么叫做“儒”?冯友兰是这么说的:“ “儒”就是人所需要的,与所需的人。 ” 2.《说文解字》讲:“儒”: 儒,柔也,术士之称。

3.胡适之先生讲,“儒”实际上就是:商朝的没落贵族,他们虽然丧失了爵位,但是精通古代典籍学问,遂以教授古代文化为生,所以“儒”就是最早的教师。 4.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他著名的文章《原道》篇里讲到中国的道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5.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孔子儒家思想学说的评价是说: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上古两千年的文化,赖孔子以传,近古两千年的文化,赖孔子以开。上是传承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圣人之道,所以孟子说“夫子之学,集大成者也”。

6.学习《论语》的时候,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态度与方法?程子曰: :“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7.春秋时期,士也为 较低级官吏之称 之称。

8.在秦汉时期,士,称为士大夫时,则可以 指军队中的将士 ,也常常是 在中央政权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 的泛称;为士人时, 则一般特是指具有较高封建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宋以后 ,士或士人一词逐渐成为 一般读书人 泛称。

9.孔子回答子路的“士”是: “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10.孔子回答子贡的三种不同层次的“士”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抑亦可以为次矣。”

11. 儒家学派的人则是人们需要的人。儒家兴起很早,而真正将儒家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一个学派的是 孔子。

他创立儒家学派后,才在继承 古代思想文化 基础上,建立了 人们所需要的 儒家思想。

12.君子,原本是指 国君之子 的意思。根据古代的宗法制度, 国君之子(嫡长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所以自然成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 。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到 所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 之人的统称 。

13.“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的译文是: 君子就连吃一顿饭的时间也不违背所信的道 。

14.根据朱熹《论语集注》中对“信”的批注: 韦注是: 。

15.因为诸侯国国君是 公 的爵位,所以,他们的儿子也常常被称为 公子 。

16.“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译文是: 君子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 。 17.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 于水,而攻坚强者 莫之能胜,此乃柔 德;故柔之 胜刚,弱之 胜强坚。因其 无有,故能入于 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文中“无有”的意思是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 “无之间”的意思是: 没有间隙 。

18.《国语·晋语》中说:“定身以行事谓之信。”“定身以行事”的意思是:坚持自身的人格来行事。

19.公冶长第五24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xi)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其译

文为: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爽直?有人跟他要点醋,他家没有,不直说没有,却到邻居那里讨来一点给那个人。”。

20.子曰:“惠则足以使人”。这句话,按照阎韬的注释是:给人恩惠,就足以使唤人 。 2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思是: 质朴超过了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超于了质朴就浮夸,文采和质朴相辅相成,配合恰当,这才是君子 。 22.《中庸》中,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的译文是: 仁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亲爱,而以爱自己的亲人最为主要。义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适宜,而以尊敬贤能的人最为主要。亲爱自己的亲人,应有等级差别:尊重贤能的人,应有级别区分,这些都是从礼仪中产生出来的。其中“杀”的意思是: 等级差别 。“等”的意思是: 等级区别 。

23.孔子所提倡的核心思想是:“仁”,其实质就是 “爱人”。

24.“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段话是 有子 所说的,见于《论语》 学而 篇中。

25.根据有子所说的为仁之本是: 孝弟 。这是依据孔子所说的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其为仁之本与! 而领会、总结出来。有子所说这句话是见于《论语》 学而 篇中。

26.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这是回答 宰我 的问话。句子中的“何为其然也?”的意思是: 怎么会呢? 。“逝”的意思是: 摧折

“陷”的意思是: 陷害 。“欺”的意思是: 欺骗 。“罔”的意思是: 愚弄 。

27.在宗法制度下,正妻的第一个孩子叫嫡长 子,第二个孩子叫 嗣 子;妾的孩子叫 庶 子。

28.《论语.子路》中亦有: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的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 乡里人都喜欢他,怎么样?”孔子说:“不可以。”子贡又问:“乡里人都厌恶他,怎么样?”孔子说:“不可以。不如乡里品德好的人都喜欢他,品德不好的人都厌恶他。” 。

29.仁者应当“能好人,能恶人”。的意思是: 能公正的喜爱应当喜爱的人,能够公正的厌恶应当厌恶的人 。

30.《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惟义所在。”孟子的姓名是:孟轲 。

30.孔子大约 51 岁时任 中都 宰, 52 岁任小司空, 52 岁任大司寇, 53 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

31.孔子 37 岁时,第一次适齐, 55 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 55 岁时,孔子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32.公元前 484 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 冉有 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 卫 国迎接回来。此时,孔子已经 68 岁。

34.孔子 67 时,他的夫人去世, 69 岁时,孔鲤去世, 71 岁时,颜回去世, 73 岁时,孔子与世长辞。

35.在宗法制度下,由长子形成的家庭体系叫大宗 , 大宗 的长子方可叫君,诸候之君叫国君 ,大夫之君叫 家君 ,如果是天之子就叫天子,公之子就是公子 ,君之子就是君子 。大宗里的男性就简称君子。

36.《论语·里仁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的意思是: 只有仁人才能公正的喜爱应当喜爱的人,才能公正的厌恶应当厌恶的人 。

37.儒家与诸子百家最大的不同就是,诸子百家都只是思想家,而儒家既是思想家,又是 精通历代文化的学者,这也是儒家为什么能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最终成 中华文化正统的 重要原因。而对我们当代人最有用,又最能集中展现儒家思想的经典莫过于 《论语》 。

38.“士”,古代是指 贵族的后裔,有身份的人,才能称为士。也是最高级的 百姓 ,最底层的贵族 。后演变为对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因为古代学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识,故士又成了有 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 。

39.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徕士众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 便成为 战士 。也有人从事私人讲学,传授文化知识 ,从此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 的士??

40.班固在 《汉书·艺文志》 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 ,故谓之《论语》。”

41. 《文选·辨命论注》 引《傅子》也说: 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 谓之《论语》。”

42.《论语》并不是由某一个人编著的。是由 孔子弟子所写,有些篇章则出于他再传弟子之手,其中还包括 曾参、子张、子夏、闵子骞的学生。

43.曾参与孟敬子的讲话是他弥留之际的最后一次讲话,时年为 公元前436年。因此,自唐朝柳宗元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将《论语》最后加工成书的是曾参的学生。那么,《论语》

最后加工成书的时间应当为 战国初期、公元前436 年之后。

44.《论语·泰伯篇》中记载: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45.《论语》的版本,据 《汉书·艺文志 》记载,西汉时曾流传有 三 种版本。即《 鲁论语 》

20篇, 《齐论语》 22 篇, 《 古论语 》 21 篇。 46.西汉末年,安昌侯 张禹 以 《鲁论语》 为主,形成新版 《张侯论》 。东汉 郑玄 为

《 论语 》作注,就是以 《 张侯论》 作依据。我们今天所见的《论语》也就是《论语注》。

47.历来为《论语》作注的书很多,较为主要的有:三国时魏国 何晏 的 《 论语集解 》 ,南北朝梁 的 皇侃《 论语义疏 》 ,宋 邢昺 的 《论语注疏 》,南宋 朱熹 的 《 论语集注 》,清 刘宝楠 的《 论语正义 》,近代 程树德 的《论语集解》,杨树达的《论语疏证 》。解放后,影响较大的则是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 。

48.孔子时期,原先“士”的身份是指 贵族的后裔,有身份的人,也就是最高级的 百姓 ,最底层的 贵族 ,之后演变为 对知识分子 的泛称。

49.孔子是他那个时代最博学的人。他的学问是:上集历代圣王学问之大成 ,他修订的儒经也是历代圣王集体智慧 的结晶。诸子百家各有智慧,但都是个人的智慧,儒家的智慧 中华民族集体智慧 的结晶。下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 与长治久安。

50.孔子在继承了历代圣王思想的基础上又创立了 以人为本的仁爱 思想。这思想在

以后的中国文化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直至今天。

51.君子,古代是对 统治者和贵族男子 的通称,常与 “小人”和 “野人”对举。后来,君子一词被引申到 所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 的人的统称。

52.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他曾经问项橐:“何为君子,何为小人?”项橐回答的是: 贤 为君子, 愚 为小人。

53.《论语·阳货篇》中,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其中“乡愿”的意思是 好好先生,老好人 意思。“贼”是 破坏者 的意思。所以,整句话的意思是 谁也不得罪的老好人,是一个损坏道德的人 。

54.在《论语》学而篇第十五章中,朱熹注释的“磋,七多反”是表示 诗卫风淇澳之篇,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子贡自以为无馅无骄为至矣,闻夫子之言,又知义理之无穷,虽有得焉,而未可遽自足也,故引是诗以明之 。

54.“民生于三”是指 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 。这句话是自于《国语 晋语一》。 55.四书五经是: 《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

56.小六艺是: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 57.大六艺是: 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

58.孔门四圣分别是: 亚圣孟子(孟轲),复圣颜渊,述圣孔伋,宗圣曾参 。 59.孔门四科是: 德行科,言语科,政事科,文学科 。

60.孔门十哲是: 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 。

61.孔子被汉平帝封为 公爵——褒成宣尼公 ,被北周静帝封之为 邹国公 ,被武则天封之为 隆道公 ,唐玄宗晋升之为 文宣王 ,宋真宗加封为 玄圣文宣王 ,不久改为 至圣文宣王 ,元大德十一年成宗皇帝又加封为 大成至圣文宣王 。 62.从前中国人供奉孔子,每年都要 三 次祭孔,一次在孔子的生日 九 月 八 日,其余则分别在每年 二月、十 月举行。

63.义,指的是 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就是礼 。

64.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而《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这其实与孔子的思想原则没有矛盾,因为孔子在《论语·里仁篇》里还说过这么一句话:“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就与《论语·学而篇》中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

65."畴昔"的意思是: 前几天 。 同门 为朋, 同志 为友。 66.有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中“乐”的读音应当为: yue 。

67.《论语·阳货篇》中,子曰:“乡愿,德之贼也。”的意思是: 谁也不得得罪的老好人,是一个损坏道德的人 。其中的“贼”与孟子所说的“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的“贼”的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 。“恶”在句子中的意思是: 不好 。

68.子路姓 仲 名 由 ;也叫 季路 ,那是因为他 曾经在鲁国季孙氏门下做官 ;

又叫 仲由 ,那是因为他是 随父姓 。

69.《论语·阳货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此五者指的是: 五种品德 。孔子完整回答子张的话是: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70.孔子说过一句话:“古者言之不出,恐躬之不逮也!”的意思是: 古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来,是因为他们以说出来做不到为可耻啊!

71.《论语·八佾篇》中:“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译文是: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情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啊 。

72.“八佾”是指: 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 。

73. 《 古论语 》是 汉武帝 末年在曲阜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共有 21 篇。

74.现存《论语》共 20 篇, 492 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 444 章,记录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 48章。

75.其实,君子一词早在《易经》 (传说为 周文王 所著)中就已出现了,但是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 人的道德品质是自 孔子 开始的,并且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76.在《论语·为政篇第二》中:“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其意思是; 子贡问如何才是君子,孔子说:“君子做事在说话前,然后才照他说的做。” 。

77.《论语·学而篇》中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其意思是: 所守的诺言如果符合于义,那么所说的话就能兑现 。

78.《论语·里仁篇》中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通常的译文是: 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则一心重私利,在私利的驱使下容易走上邪路。而鲍鹏

山则认为应当是:君子用义来教育,小人用利来引诱 的意思。

79.在《论语·里仁篇》中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的译

文是: 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图,君子心中想的时法,小人心中想的是侥幸 。那么,你认为鲍鹏山对“小人喻于利”的理解(是\\否) 是 正确。

80.仁者,谓其 中心欣然爱人也 。(《韩非子·解老》)

81.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的译文意思是: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尧舜都做不到!所谓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时先帮别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就可以了。推己及人,可算实行仁的方法。\。

82.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典出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 ,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

83.董仲舒极力推崇孔子所作的《春秋》一书,认为 “《春秋》之道,大得之则王,小得之则霸” 。

84.孔子于公元前 551年出生于 鲁 国。他的祖先原来是 宋 国人,如果往远里追溯,他还是 殷代

的贵族后裔。孔子的父亲的名 纥 ,字 叔梁 ,母亲的名字是 颜徵在 。

85.孔子少年时期的家道十分贫寒,他曾经说过“太宰知我乎!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呼哉?不多也。 ”。这里的“太宰”指的是 官名,掌握国君宫廷事务//////宰嚭:即太宰嚭。本名伯嚭,系春秋时楚伯州犁之孙。楚诛伯州犁,伯嚭奔吴,吴以为大夫,后任太宰,故称太宰嚭。

86.孔子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所以,司马迁对于孔子的一生是这样概括的: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吏(即委吏),料量平;尝为司职吏(即乘田)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

87.孔子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总结却不是这么悲惨,而是充满乐观和欣慰。他在七十岁后的一个生日上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128.孔子的祖先原是 宋国 的贵族,如果再往远里说,他们还是 殷代 贵族的后代。孔子在临死的时候也曾说自己是 殷人 。

129.孔子的父亲名 纥 ,字 叔梁 是鲁国出名的勇士,他先娶 施氏 ,生 九女 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名 孟皮 但有足疾。

130.孔子后来去找左太史求学。这个左太史姓 丘 名 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 左丘明。曾任鲁太史。双目失明,故后人亦称他为 盲左。

131.“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 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而退。孔子年十七岁”

132.孔子适齐,在 高昭子 家当家臣。由于 晏子 和 犁弥 的反对,得不到齐国国君

齐景公 的重用。孔子返回鲁国,时年 68 岁。

133.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 :“政在节财。” 景公说。

134.孔门四教是 文,行,忠,信 。孔门四科是 德行科,言语科,政事科,文学科。 135.于丹认为:孔门四教分别是: 1、“ 文 ”为 成名 学、 2、“ 行 ”为 礼仪 学、

3、“ 忠 ”为 修心 学、 4、“信 ”为 知人 学。 136.朱熹在他的《论语集注》“述而篇”中是这么说的: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行,去声。程子曰: 教人以学文修行而存忠信也。忠信,本也 。

137.《论语·述而篇》中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译文是: 孔子说:“只传述旧章,不创造制作,崇信爱好古人,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 。句中“窃”的意思是: 私下 。

138.荀子曾经讲过一句很好的话:他说有一些知识“不知无害 为君子 ,知之无损 为小人 ”。

139.论语·先进篇》中:季路问事鬼神。子曰: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而于丹则认为应当断读为: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140.《论语·泰伯》中“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的意思是: 对于不仁的人,恨得太过分,那也是祸乱。所以,孔子是反对采用极端的手段来对待不仁的人,不能采用以怨报怨,只能采用以直报怨的原则。

141.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问篇》)“命”,不是指 命运 ,而是指 “使命”,人生使命 。

14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意思是: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

143.孔子对 师己 弹唱了一首歌:“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歌词的意思是:

那妇人的口啊,可以让人出走;那妇人的话啊,可以叫人身死名败。悠闲自在啊,聊以消磨时光! 。

144.孔子周游列国总共经历了 十四 年的时间,到过 卫、曹、宋、郑、陈、蔡、楚 等国家,其中在 卫

国的时间最长,约 10 年,其次是在 陈 国,大约有 3 的时间。 145.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句中“陈”的意思是:

军队怎样列阵 ,整句译文是: 礼节仪式方面的事,我曾听说一些;军事作战方面的事,我没有学过 。

二.译文与问答:

1.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他在《中庸》中所说的一段什么话所体现出来的爱是有差等的?其中第五句和第六句的最后一个字所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杀:差别。等:等级。

2.请写出译文并指出“子莫”的具体身份: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子莫:战国时鲁国人,其事迹已不可考

3.《论语》最后一篇的篇目是什么,最后一章的内容是什么?请你写出最后一章内容的原文和译文。

《论语》最后一篇的篇目是:尧曰篇。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4.曾参的父亲名、字分别为什么?他在《论语》中说过什么话?

曾参的父亲名点,字子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5.在《论语》学而篇第十五章中,朱熹注释的“胡氏曰:‘民生于三,事之如一。’”原是晋大夫共叔成对武公所说的话。请你说说他为什么要说这个话(原文、译文均可)。

武公伐翼,杀哀侯,止栾共子曰:“苟无死,吾以子见天子,令子为上卿,制晋国之政。”辞曰:“成(晋大夫共叔成)闻之:‘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一事之。唯其所在,则致死焉。报生以死,报赐以力,人之道也。臣敢以私利废人之道,君何以训矣?且君知成之从也,未知其待于曲沃也,从君而贰,君焉用之?”遂斗而死。

6.二十四孝中有几个是孔子的弟子,请简要说出其中的故事。

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而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纼。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7.请简单述说对《论语》的作者和成书时间的几种推断。

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比《鲁论语》多出《问王》、《知道》两篇。 《古论语》21篇是汉武帝末年在曲阜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篇目

基本与《鲁论语》相同,只将《鲁论语》最后一篇《尧曰》中“子张问”以下一段单独分篇。 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精治《论语》(张禹曾为汉成帝担任师傅,后封安昌侯。 官位尊显 ),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 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 《齐论语》、《古论语》不久就随之亡佚。

自唐朝柳宗元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将《论语》最后加工成书的是曾参的学生,其说大体可从。《论语》的最后成书时间大约是在战国初期、公元前436年之后 8.请简单叙述康有为、梁启超以及董仲舒、宋明理学家对孔子的正面评价。

康有为曾说:“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

梁启超说: “苟无孔子,则中国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又说: “苏格拉底之后,容有苏格拉底;而孔子之后,无孔子也。”

宋明理学家甚至说过更加极端的话: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孔子的形象就逐渐趋于正统化。董仲舒声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与至高无上的地位,来强行统一天下人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国家的意识形态。

9.请根据课堂所介绍的内容,简述孟子和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对孔子的评价。 孟子对孔子作了高度评价,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在孔子被“圣化”的过程中,大史学家司马迁的推波助澜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10.翻译: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

11.翻译《论语·雍也篇第六》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12.请你说出老子对水的柔德和无有的赞述。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13.李白《长干行》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运用的是什么典故。《论语》公冶长第五第24章中,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xi)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说的又是什么回事?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长

干行》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微生高,姓微生,名高,是一个鲁国人,人家说微生高这个人很直爽、坦率,但是孔子认为大家的话过分了,他并没有符合这种修养。“或乞醯焉”,有人向他要一杯醋浆。他没有,自己便到别人家去要一杯醋来,再转给这个要醋的朋友。孔子认为这样的行为固然很好,很讲义气,但不算是直道。直道的人,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不必转个弯。微生高转了这个弯,就不能算是直。

14.为什么说:“自唐朝柳宗元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将《论语》最后加工成书的是曾参的学生,其说大体可从。”如果引证对话,请用原文。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15.翻译: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没

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

16.翻译:

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缧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文中“五羖”指的是谁?

五羖大夫:百里奚,亦称百里子或百里,宇里,名奚。春秋时虞国(今山西平陆北)人。

生卒年不详,秦穆公时贤臣,著名的政治家。

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的秦穆公,国家小又地处偏僻,他能称霸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这个国家虽然小,志向却很远大;地位虽然偏僻,施政却很恰当。亲自举拔用五张黑羊皮赎来的贤士百里奚,封给他大夫的官爵,才把他从奴隶的拘禁中救出来,就和他一连晤谈三天,随后把掌政大权交给了他。从这些事实来看,就是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他称霸诸侯还算成就小了呢!”景公听了很高兴。 17.什么叫采邑?

采邑是古代国君封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也叫“采地”、“封地”、“食邑”。封建社会君主赏赐给亲信、贵族、臣属的土地,包括土地上的农民。受到这种赏赐的人必须效忠君主,并承担进贡和在战时提供兵员的义务;对采邑中的百姓有管辖权,并课征租税。初为终身占有,后变为世袭。中国盛行于周朝,西欧于中世纪实行。

18.孔子周游列国为什么要首选到卫国? 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鲁国和卫国的政治和文化相近,都是文王的后代。鲁国始封君周公和卫国的始封君康叔同为大姒(文王妃)所生,而且兄弟的情分最深厚。见《左传·定公六年》 载卫国人公叔文子言:“大姒之子,惟周公、康叔为相睦也。” 孔子也说过: “鲁卫之政,兄弟也。”(《论语·子路》) 二是:与鲁国的距离也近。 三是:卫灵公是一个“修康叔之政”的不错的国君。传说他出生时,托梦于人说:“我,康叔也。”因此被认为是康叔的化身。四是:因为卫国有关系。子路的妻兄颜浊邹(颜仇由)在卫国做官。而另一位连襟则更厉害,那就是深得卫灵公宠信的弥子瑕。(《孟子·万章上》:“弥子瑕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

19.翻译下文并说出你的感想。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 ,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 ,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子受厄于陈蔡边境,跟从的学生都七天没吃的了。子贡用带着的钱,偷偷出围,从当地人那儿买了一石米回来,颜回、仲由就在土屋之下做饭,有片黑灰尘掉进饭中,颜回取来吃了它。子贡从天井中望见了,很不高兴,以为颜回饿得偷吃了。进去问孔子说:“仁人廉士,穷困会改节吗?”孔子说:“改节还称什么仁义呢?”子贡说:“像颜回,他不会改节吗?”子说:“当然。”子贡把刚看见的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为仁很久了,即使你有这样的说法,也不会怀疑他。也许一定有缘故吧;你别张扬,我将问问他。”叫来颜回说:“昨晚我梦见先人了,也许他们要保佑我吗?你饭做得怎么样了?拿来我先祭祀一下。”颜回回答说:“刚才有黑片灰尘掉进饭中,想放着不管就不干净,想丢弃它又可惜,我就吃了它,(已经吃过的食物)不能用来祭祀了。”孔子说:“那好,我也要吃饭了。”颜回出去拿饭了,孔子回头对学生们说:“吾相信颜回,不止是今日了。”同学们因为这个更佩服颜回。

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两点:诚信(已经吃过的食物不能用来祭祀了),“眼见的事实”(颜回吃饭)非“想象的事实”(饿得偷吃)。

还给人以启示:事实与观点之间,还有个动机。事实是颜回确实“吃了”,子贡的观点

是他“饿得偷吃”,真正的动机是“颜回想清除污垢又舍不得丢掉”。子贡的推理以此为前提:大家都饿病了,偷点吃的是常情。而且看到颜回从锅中取出一块,塞进嘴里吃了。因此,推定是偷吃。他遗漏了另一个他没见到的事实,有一片黑灰尘掉在锅中的饭上了。因此这个观点就出偏差了。而孔夫子却一向信任颜回,认为他即使饿到发昏章第十一,也不会偷吃的。于是就对他进行测谎,看他承认不承认吃过食物了。颜回在不知道自已吃脏饭被人看见的情况下,说自己已经吃过了,还道出了事情的原委,这就证明了颜回的诚信。既然你肯承认自己吃过了,也就相信锅里确曾掉进“埃墨”了。否则,颜回不说自己吃过了,让孔夫子拿去祭先人得了,孔夫子的先人还真会托梦(昨晚的梦都是假的)告诉他说,这饭颜回吃过了……颜回根本没必要说自己已经吃过,更没必要编造什么“埃墨”的原因。 这就是孔夫子的诚信教育的成果,也是颜回为什么一再被孔夫子树为学习标兵的原因所在。这对现代某些教人投机取巧偏于证据的法律理论来说,真不可同日而语。

20.翻译下文并说出史鱼是的具体身份以及孔子为什么会这么评价他。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遽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史鱼真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射出的箭一样刚正;国家无道,也像箭一样刚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时,出来做官;国家无道时,把正确主张收起来辞官隐居。

史鱼:卫大夫,名鰌、字子鱼。《韩诗外传》卷七记载:史鱼曾多次劝谏卫灵公、进用遽伯玉,贬退弥子瑕,未被接受。史鱼因此感到没有尽职,临终前告诉儿子不要在正堂上为自己治丧。卫灵公得知此事后便起用了遽伯玉,贬黜了弥子瑕。史鱼生以身谏,死以尸谏,因此都赞扬他正直。

译文:孔子说:“好一个刚直的史鱼!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黑暗时

他还是 像箭一样直。好一个君子蘧伯玉!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他便隐退藏身了 。”

史鱼和蘧伯王都是卫国的大夫。史鱼以耿直敢言、公正无私著称。据《韩诗外传》卷七记载, 史鱼曾多次向卫灵公推 荐贤良的蘧伯王,并多次建议卫灵公罢免 奸臣弥子瑕,但没有被卫灵公采纳。史鱼临死时 叫儿子不要在正 堂为自己办丧事,以此来劝谏卫灵公重用蘧伯王,罢免弥子瑕。所 以,史 鱼又有“生以身谏,死以尸谏”之称,是刚直不阿的典型。

21.子曰:“仁者何以乐山,知者乐水。”请标明句中“乐”字的读音并说明刘向《说苑.杂言》中是如何记述“夫仁者何以乐山也?”与“夫知者何以乐水也?”的。

yao刘向辑《说苑》,又将孔子这段话加以引申增删,于是有了另一种版本: “夫仁者何以乐山也?曰:夫山崔嵬,万民之所观仰。草木生焉,众物立焉,飞禽萃焉,走兽休焉,宝藏殖焉,奇夫息焉,育群物而不倦焉,四方并取而不限焉。出云风,通气于天地之间,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是仁者所以乐山也。”于孔子颂语之外,再颂山的高峻伟岸,万民敬仰。天赖之而高远,地赖之而辽敻,志士赖之激扬蹈励以养奇伟之气。”

对于“智者乐水”,刘向《说苑.杂言》曾有这样的记载:“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耶?孔子对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插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绰弱而徽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主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志。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而也,是知之所以乐也。” 22.孔子是如何回答子张所问的:“夫仁者何以乐山也?”

孔子回答:“夫山者屹然高。”因为山挺拔高耸。这回答太过简单,子张不解,继续追问:“屹然高则何乐焉?”挺拔高耸有啥特别招人喜欢的? 子张的追问,引发了孔子的激情,

吟诗般的答道:“夫山,草木生焉,鸟兽蕃焉,财用殖焉。生财用而无私为焉,四方皆伐焉,每无私予焉。出云气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此仁者之所以乐于山者也。”山是草木生长的地方,鸟兽繁殖的地方,也是生产国家财富和百姓日用之物的地方。生产财富和日用之物不是为了自用,四面八方都可以到山上采取,山都无私地给予。山还生出云,生出风,使天地贯通,阴阳和谐,雨露润泽,万物赖之以生长,百姓赖之以食用。这就是仁者特别喜欢山的原因啊。

23.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这段话是谁对什么人说的,《论语》中那一篇记载了这段话,请写出这段话的译文。 《论语·泰伯第八》

曾子与孟敬子(鲁国大夫孟孙捷)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

曾子在临死以前,他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

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 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 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24.子路是怎么死的,请简述事件的整个过程。

仲由后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因参与斗争而被杀害。 原因:

他这样不避祸端主动参与,是因为他的那颗责任心与大义之心,他不能容忍自己所辅佐的国家产生如此祸乱。

过程:公元前480年(卫庄公元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

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25.孔子因鲁国内乱而奔齐,时年他已几岁?当他进入齐国过泰山侧时,看到了什么事

情?请用译文解答。

35岁。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的很伤心。孔子用手扶著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说:“听您的哭声,真像轼一再遇上忧伤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26.请简述子贡救鲁的过程。司马迁是怎样评价子贡在这次事件的作用?

齐国大夫田常准备篡位,鼓动齐国出兵伐鲁,想借此削弱国内反对派的势力。孔子听说之后,便召集弟子,商议拯救父母之邦(注:孔子是鲁国人)。子贡提出来由他处理,孔子同意了。

子贡先去齐国,劝田常改伐鲁为伐吴。子贡很清楚田常心里打什么算盘,便和田常说:齐国和吴国,都是大国,只要打起来,齐国肯定损兵折将,国内反对田常的力量就会削弱。田常说好是好,可是伐鲁的兵都已经在路上了,突然改伐吴,师出无名啊!子贡说我去一趟吴国,劝吴国主动上门找茬就是了。

子贡知道吴王夫差一心想要称霸,便跑去和吴王夫差说:眼下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齐国恃强凌弱,出兵伐鲁,大王如果能出兵救鲁,一来可以落个好名声,二来可以削弱竞争对手,吴王夫差说这主意不错,可我担心越王勾践背后偷袭我。子贡说这好办,我替大王您去一趟越国。

子贡又对越王勾践说:吴王夫差说他想北上伐齐,但担心你背后偷袭;依我看,你还要继续忍耐才是上策,表面上奉承他,怂恿他挥师北上,和齐国打、和晋国争,等到他消耗得差不多了,你再出兵,灭他就是小事了。

越王言听计从,在吴王面前继续做摇尾乞降状。于是,吴王踌躇满志地挥师北上。 子贡又去了一趟晋国,跟晋国的国君说:吴王挥师北上,其志不小,只怕要跟贵国争霸啊!贵国还是早点做准备吧。没过多久,吴国军队和齐国军队大打出手,齐军大败。此后,吴王又与晋君争霸,吴军大败。越王勾践就趁这机会,一直打到吴国都城。吴王夫差从中原狼狈撤军,最终被越王勾践消灭得干干净净。

在《史记》中,司马迁花了近两千字来叙述子贡的这一光辉事迹,深有感慨地说:“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27.孔子击石磬的时候,挑草筐的人对他说了什么话。这句话是引自何处?请写出原文和译文。

引自《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击磬。有荷蒉而过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硁硁乎,莫己知也夫而已矣!” 译文:孔子击奏石磬。有个扛着草筐从门口经过的人,说:“有心思呀,就击打石磬吧! 硜硜的声音啊,是在诉说没人赏识自己罢了!”

28.颜回死时才几岁?有人统计了孔子对颜回的八个优点是什么?

40岁。

1 只知其业 不见其止 2 闻一知十

3 不迁怒 不二过 4 身居陋室 却安贫乐道 5 齐心三月不违仁 6 语之不惰

7 对老师所言 无所不说 8 用则行之 舍则藏之

29.翻译: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 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訢然,乐而忘天下。”(《孟子·尽

心上》)

译文:

桃应问道:“舜是天子,皋陶是法官,(如果)瞽瞍杀了人,那该怎么办?” 孟子说:“把他捉起来罢了。”(桃应问:)“那么,舜不阻止吗?” 孟子说:“舜哪能去阻止呢?(皋陶的权力)是有所承受的。” (桃应问:)“那么舜该怎么办?”

孟子说:“ 把抛弃天下看得如同丢弃破草鞋一样。(因此他会)偷偷地背着父亲逃跑,沿海边住下来,一辈子高高兴兴的,快乐得忘了天下。”

30.子贡见夫子年近五十,还没有出来做官,他用什么例子来试探老师的想法?孔子又是怎么回答的?

出自《子罕》第九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孔子并不是不愿意出来为天下做事,而是等待时机。要用,但是要有选择的用。 “待贾而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自称是“待贾者”,他一方面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天下为己任,期待着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下;另一方面,他也随时准备把自己推上治国之位,依靠政权的力量去推行礼。因此,也反映了孔子求仕的心理。

31.翻译: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译文: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

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

阳货接着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32.子张问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孔子是怎么回答的?请用原文作答之后再予以翻译。

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译文:孔子说:“尊奉五美,摒除四恶,这样可以从政了。”子张问:“什么是五美?”孔子说:“君子人做到:施惠而不耗费;百姓受辛劳而无怨;有欲望而不贪婪;安泰而不骄傲;威严而不凶猛。”子张说:“怎样叫施恩惠而不耗费吗?”孔子说:“借百姓对自己有利的事而让他们得利益,这不就是惠民而不需耗费吗?选择百姓可承受的劳动让百姓劳动,又有谁怨恨呢?追求仁德便得到仁德,还有什么贪求的呢?君子对人,无论人多人少,不管大人小孩,都不敢怠慢,这不就是安泰而不骄傲吗?君子衣冠整齐,尊重自己的观瞻,容貌严肃庄重,别人见了就会敬畏,这不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吗?”子张问:“什么是四恶呢?”孔子说:“不教化而杀戮叫做虐;不事先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暴;政令出得慢期限定得紧叫做贼;比如给人财物,出手很吝啬,叫做专制、小气。”

33.分析孔子堕三都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孟子》曰:“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

美人事件也好,祭肉事件也好,都只是孔子离开鲁国的表面原因。深层次的原因恐怕正如孟子所说:问题在于无礼!孔子堕三都的失败,则是孔子主张复礼的失败。 另一方面 从子路劝孔子离开的语气来看,孔子在从政的过程中,对于鲁国当权的君臣似乎有一些不满,他的为人的原则让他选择了沉默,最后这一件事(美人事件)使他的忍受到了极限。孔子是一个好的政治理论家,却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政治家需要同流合污,他没有这种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j1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