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西财经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源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更新时间:2023-09-06 10:3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录

2016年江西财经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源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一) . 2 2016年江西财经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源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二) . 9 2016年江西财经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源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三) 16 2016年江西财经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源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四) 23 2016年江西财经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源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五) 30

2016年江西财经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源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一)

说明:①本资料为VIP学员内部使用,出题严格按照最新复试题型及历年复试难度。

——————————————————————————————————————————

一、概念题

1. 土地整理

【答案】土地整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广义土地整理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农地整理与市地整理。根据我国国情,现阶段土地整理的重点在农村地区。狭义土地整理指农地整理,土地整理包含土地开发、土地复垦。

二、简答题

2. 土地资源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

【答案】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应当包括从认识土地资源及其存在的问题出发,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制定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优化配置结构及其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完整过程。

土地资源学的完整体系,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对土地和土地资源这个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和剖析;对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的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土地资源各个构成要素对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综合质量和利用的影响规律,即研究各自然要素与土地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

(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宏观规律性和区域特殊性。

(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是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方法过程。

(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主要包括区域土地利用优化模式研究和区域土地资派的综合开发的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土地资源保护应该包括对土地资源数量上的减少控制和质量上的退化防治;土地资源管理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各项管理措施的制定、管理体系的建立、管理措施的实施等的方法论上。

3. 试述土地评价的作用。

【答案】土地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土地评价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最客观的依据,是土地利用规划

的基础。

(2)为估计土地利用和经营好坏服务。通过土地评价,可以对土地经营活动中的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如果产出大于投入,土地经营者就有经济效益,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价,就可以知道土地经营效果的大小程度。

(3)为土地交易服务。土地交易一般要求对土地进行估价,而土地评价形成的土地分等定级结果是土地估价的基础资料乃至主要依据。可见,土地分等定级的结果是土地交易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同时,也可以为土地使用者选择土地提供指南。甚至,土地估价就是一种特殊的土地评价,即对土地经济价值的评价。

(4)为土地税收服务。土地评价可为土地税收工作提供有用的基础资料。

(5)为土地管理服务。可以使土地资源达到最好的配置,使其开发、利用、保护做到合理、高效、持久,这一切必须依据土地评价的结果。

4. 阐述中国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原则和命名方法。

【答案】(1)中国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

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基本沿用前苏联景观学派的做法。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我国的大、中比例尺土地类型制图中的土地分级逐渐趋向于采用前苏联景观学派和英澳学派相结合的三级分类系统。

目前,我国关于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还没有一致意见。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辑委员会曾拟订了一个“全国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己被广泛应用。该系统采用土地纲、土地类和土地型三级分类制。

首先根据大尺度的水热组合类型,将全国按自然地带或业地带分异划分为12个土地纲。土地纲反映的是土地的光温水生产力。

然后根据大(中)地貌类型(山区以垂直地带划分)不同,在同一土地纲内划分为土地类。土地类反映景观特征,关系到区域内的农林牧用地规划布局。土地类内,再依据植被亚型或群系、土壤亚类等的差异将土地类续分为土地型。

(2)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

自然发生学的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和实用性原则。除了上述4个分类原则以外,在具体选择土地类型的分类指标时,还应注意指标的互斥性、明确性、层次性和针对性等原则,以保证分类过程的可操作性。

(3)土地类型的命名方式

①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如针叶林漂灰土山地;或植被(或土壤)、地貌的两名法,如草灌丘坡地和黄红壤山坡地。我国多采用这种命名方法。

②采用群众习用的名称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沙田、咸田、围田、坑田;黄土高原地区的川地、源地、梁地、峁地等等。

③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澳大利亚、英国等在对土地系统进行命名时大多采用这种方法。

5. 耕地质量管理包括哪此内容?

【答案】耕地质量是决定土地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它包括耕地地力状况和耕地环境状况,即“耕地总体质量一耕地地力水平+耕地环境质量”。我国耕地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耕地地力分等定级

耕地地力是指耕地用于农作物栽培使用时,在一定时期内单位面积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影响耕地物质生产能力的因素很多,如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地学条件、人为影响因素等。耕地地力分等定级的评价方法主要是:

①全国土壤肥料总站试行的地力分等定级;

②国土资源部于2000年开始试行的农地分等定级方法。

(2)耕地地力监测与退化防治

耕地地力监测是指对影响耕地物质生产能力的因素以及农作物的物质生产量进行定时定点的测定;耕地水土流失、耕地次生盐碱化和耕地沙化的防治与一般土地上的退化防治方法基本相似,即一方面从自然条件着手人为改造土地条件,二是从人类活动自身着手采取有利于保护土地的开发利用技术和方法。耕地贫瘩化则是指耕地土壤中的养分总量及有效性不断降低的过程,主要防治措施就是增加化肥和有机肥料的投入量,并实行配方施肥,实现地力平衡。

(3)耕地环境质量监测与保护管理

耕地环境质量监测的任务就是,将对各个对象的监测结果与国家颁布的有关耕地环境标准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判断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环境是否被污染以及污染的类别、程度和范围,定期提交耕地环境监测评价报告。耕地环境质量保护具休应做到:设置环境保护管理机构、耕地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耕地环境污染事故查处制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核制度、耕地环境保护检查制度,以及耕地环境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度等。

6. 阐述下列基本概念:土地生产潜力、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气候生产力、光温生产力、光温水土生产力、光温土生产力、光温水生产力、生长期、水分生长期、温度生长期、农业生态区。

【答案】(1)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

(2)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3)气候生产力,可分为有灌溉保证的水作农业的气候生产潜力和旱地农业的气候生产潜力(即光温生产潜力和光温水生产潜力),其只决定于作物的品种和当地的辐射、温度条件,不受其他条件限制,是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的生物产量。

(4)光温土生产潜力,是指对于有灌溉保证的土地,认为其水分条件能够充分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直接根据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对气候生产力进行土壤因素的限制性修正,所获得的生产潜力。

(5)光温水土生产潜力,是指对于没有灌溉保证的土地,需要根据光温水生产潜力对气候生产力进行的土壤因素的限制性修正,所获得的生产潜力。

(6)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也称作物的气候生产力,即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的生物产量。

(7)生长期,是指农作物可以进行生长的一定期限。水分生长期是指在满足一定的水分条件下的农作物生长期限,温度生长期是在满足一定的温度条件下的农作物生长期限。

(8)农业生态区,是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为的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大致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也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就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

7. 土地经济评价中为什么要进行现金流量贴现分析?

【答案】(1)土地经济评价具有三个明显的经济学特性

①土地经济评价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生产消耗及价格均容易随时间而变化价格的短期变化而引起的改变可以利用平均价格而避免,但长期的价格波动所产生的影响很难预测,因此,经济评价的结果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用,当市场形势和价格发生变化,其结果就必须进行更正,甚至需要从新评价。

②有的土地经济评价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假设为前提。如对于长期的投资或收益,要假设资金的利息或贴现率;对于长期性的工程项目,要对工程的寿命进行假设。

③评价过程中,更加关注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如土地的产量或产值、土地的区位、土地的集约化水平等。

(2)现金流量贴现,是在假设利息和工程寿命的情况下,将未来的投资、成本费用或收益采用一定的公式换算为现在的价值(现值)的一种分析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在经济评价中要进行现金流量贴现分析。

8. 土地资源调查报告应有哪些内容?

【答案】土地资源调查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1)调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状况。

(2)调查所采用的方法和工作过程主要包括调查人员组成、机构设置、调查工作的组织,调查的步骤和采用的技术方法。

(3)调查成果分析调查区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与分布,包括土地类型的位置、分布规律、面积、形态结构和自然特征等,还包括土地类型的质量评价、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各类土地面积的统计,分布状况图件等等。

(4)问题与建议分析土地资源在利用、管理、保护中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论述题

9. 试述土地整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答案】(1)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按照土地利用计划和土地利用的要求,采取

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调整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增加可利用土地数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确保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率的良胜循环。广义土地整理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农地整理与市地整理,狭义土地整理指农地整理。土地整理包含土地开发、土地复垦。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小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土地整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①土地整理的产生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

土地整理是‘项可以在不增加土地面积的前提下获得巨大的土地利用效益的措施。借助土地整理不仅满足当代人对土地资源的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要求构成危害;不仅保持质量状态良好的土地数量,同时又为后代人创造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农地整理过程中由于实行沟、渠、林、田、路、村的综合规划和治理,大大地改善了土地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综上所述,实施土地整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②推进土地整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山之路

土地整理中既有生产力方面的内容,又有生产关系(土地关系)方面的内容,是一项综合性的土地管理措施。具体来讲,土地整理的内容包括产权确认、田块调整、水利建设、道路构筑、居地更新、土地保护、废地改造、景观营造、利用组织、土地分配和地价分割等。土地整理范围涉及农村地区即农地整理和村庄整理,和城市地区即市地整理。依据国内外土地整理的实践经验和成果证实,土地整理在土地制度创新和土地利用技术创新方面均发挥巨大的作用。

③土地整理的功能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所谓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就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在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和区位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利用。关键在于土地利用的持续性。土地整理的诸多功能均聚焦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从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存动力。

10.论述土壤因素对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和类型分布的意义。

【答案】土壤是重要的农业资源,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它的类型及其分布、理化性质及生产能力均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土地资源的特性、开发利用方向及其生产力的高低。因此,对土壤因素的评价往往是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特别是对于平原地区来讲更是如此。而土壤的不同特征导致其上适宜生长的植物类型不同,对土地利用类型产生影响。

一般情况下,土壤的分布规律即为其对应的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而土壤质量的变化亦会引起相应的土地类型的变化。

11.举例说明地貌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的特征?

【答案】不同的地表形态,直接决定着景观的轮廓和景观要素的内部联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土地资源的分布类型、质量特征和利用。与土地资源特性关系最密切的地貌因素有

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貌类型等几个方面。

(1)海拔高度

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首先,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一定范围内,降水量也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多,但降水量在一定高度增加到极大值后,则随着海拔高度的继续增加而下降。

海拔高度对其他各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类活动的制约方面,由于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自然环境恶化的可能性增大,人类的活动必然减少。如青藏高原不同海拔高度土地资源的水热分布情况不同,适宜生长的植物也不相同。

(2)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对土地特性及其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以及建筑工程投资等方面。

地势起伏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表侵蚀程度与农田基本建设条件、灌溉条件、机耕条件等方面。地表起伏越大,坡度越陡,土壤侵蚀作用越强,水土流失量在一定条件下增多。地形起伏越小,对于农田水利化与机械化越有利。

对于建设用地而言,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工程土方量少,则可节省开发投资;当坡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就要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则工程投资必然增大。

(3)地貌类型

各种地貌类型对于土地利用的作用不同。平原一般说来海拔低,地势平坦,土地集中连片,有利于发展农垦、机耕和灌溉,成为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基地。而山地丘陵地区,地势起伏不平,土地类型变化复杂,土地利用方式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在我国南方降水量丰富的三角洲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由于降水充沛,淡水资源丰富,土壤自然脱盐良好,且肥力较高,故多为良好的农业垦殖区与海产品养殖区;而北方地区(如黄河的现代三角洲等),由于降水量少,土壤脱盐较差,且淡水资源有限,故其农业开发利用常受到一定限制。海积平原的开发利用除用于海水养殖以外,主要视其淡水资源和面积等因素而定,一般淡水资源丰富、面积较大的海积平原,适宜于围垦农用。由于滨海平原往往靠近大城市和工业区,特别是靠近沿海开发区,其开发效益相对较高。

12.如何实现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优的目标?

【答案】要想实现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最优目标,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1)必须掌握系统论的方法,对土地利用有系统的认识,将土地作为一个系统来整体分析;

(2)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通过综合考虑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效益,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导下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并对其进行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让土地利用的目标和行动符合持续发展的标准;

(3)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发挥土地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对人们利用土地的行为实施宏观和微观的控制和管理,协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优的目标;

(4)通过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的动态信息,揭示它们的变化规

律,为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提供可靠的数据,为国家制定经济建设的重大决策提供土地资源的信息依据。确保土地利用始终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2016年江西财经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源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二)

说明:①本资料为VIP学员内部使用,出题严格按照最新复试题型及历年复试难度。

——————————————————————————————————————————

一、概念题

1. 土地复垦

【答案】土地复垦是指凡是在生产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凡从事开采矿产资源、烧制砖瓦、燃煤发电等生产建设活动,这些人为造成土地破坏和废弃的都属土地复垦范围。还有各种污染、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以及村庄四旁坑、洼、塘、废弃宅基等也属土地复垦范围。

二、简答题

2. 阐述基本农田的含义、保护对象及其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思路和工作过程;并简要论述其对解决当前中国人地矛盾的意义。

【答案】(1)基本农田的含义及保护对象

基本农田,是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基本农田不等于高产稳产田,I高产稳产田仅反映耕地的生产力水平和质量状况,大部分高产稳产田应划入基本农田,但基本农田还可以包括部分为保证达到某个食物总产要求所必需的中产田甚至低产田;反之,有小部分高产稳产农田出于特殊原因,还可能转用为建设用地或其他土地。

(2)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基本思路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应在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目的就是通过划定基本农田区来实现农用地的农业利用与非农业利用之间的协调关系,严格控制非农业设占用耕地的规模和速度,保障土地利用以满足“一要吃饭、_要建设”的长远目标。因此,它从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出发,提出本地区规划年内的农产品需求量、耕地需求量及各类建设用地数量,确定基本农田保护目标,采用规划区的形式,对耕地进行定量、定位、定时、定质,并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的手段,把基本农田保护起来。

(3)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工作内容

①规划变量分析;

②耕地需求和供给的综合平衡,确定基本农田数量控制指标;

③根据保护数控制目标;

④规划后的管理与监测工作。

(4)对解决当前人地矛盾的意义

通过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保证我国的基本粮食供应,使得在人地矛盾不断升级的当时也先解决人民的生存问题。防止在高利益的推动下对耕地的荒弃,从而让人地矛盾在有一定限制的条

件下得到缓解。

3. 土地退化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答案】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至土地生态系统向简单无序的方向演替的过程。土地退化是一种“慢灾害”。

土地退化的主要形式有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渍化、土地污染等类型。

(1)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退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土流失的原因我国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地理原因,也有历史和现代社会经济原因。因为中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1/3,由于地势起伏和坡度关系,表层的土壤颗粒易随地表径流顺坡流失而进入江河汇人海洋。另一方面,中国又是一个季风气候的国家,水旱季节交替明显,降水多集中于夏秋,并常集中以暴雨的形式出现,这种气候和降雨特点,既不利于稳定的植被生长,也为水十流失提供了强大的自然营力。

在社会经济因素方面,中国也有其特殊性,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古国,垦耕历史久,加上不断战乱和历代的大兴土木,使开发较早的中原及其邻近地区早己树尽林光,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加剧创造了条件。

(2)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是复杂的,有自然因素亦有人为因素,一般来说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人为因素是主导因素。中国约一半国土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带,受少雨多风和人为破坏植被的影响。沙漠和沙漠化土地在不断地扩展,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3)土地次生盐渍化

我国的盐渍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次生盐渍化主要发生在灌区,由于水闸、渠道、稻田渗漏使其周围地下水位升高至临界深度以上,大量地面蒸发积盐,使其土地发生次生盐渍化。

(4)土地污染防治

首先是随着工业化发展,工业排放的有毒有害废气、废水和废渣进入土壤的数量逐年增加,受污染的土地面积逐年扩大。其次是全国每年施用化肥4000多万t,农药50多万t,因使用不合理,利用率低,大部分分散在土壤、水体和大气中,直接或间接污染土地,进而使动植物和各种农畜产品中有毒物质积累,破坏食物链甚至整个生态系统。

4. 土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案】土地生态系统在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之间,通过自然界的四大循环而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它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是一个动态开放系

统,具有本身的结构功能和生态演替过程。其主要特征有:

(1)土地生态系统是具有多层次结构的复合系统。

(2)土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

(3)土地生态系统是自然过程最活跃的场所,是人类的活动基地。

(4)土地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补偿的功能。

5. 试述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宜评价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宜评价的区别与联系主要表现为:

(1)区别

土宜是土地自然适宜性的进一步认识,土地自然适宜性一般只考虑某些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而土宜考虑特定植物的特定品种或特定产品的某些品质性状。它比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针对性更强。

(2)联系

两者使用的评价因子和评价方一法基本相同,土宜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在更小范围内的具体利用。

6. 什么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简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1)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含义

可持续土地利用是指通过技术与行政手段使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比例、空间分布与本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使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其生产与环境功能,既满足人类经济生活与环境要求,又不断改善资源本身的质量特性,所以,持续土地利用是一个由行政管理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区域综合生态系统工程。可持续土地利用包括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

(2)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条件

①保持和加强生产/服务(生产性)即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加强生产服务而提高其生产潜力。

②减少生产风险程度(稳定性)即改善土地生产的生态条件进而保证生产的稳定性。

③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护性)即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所以也有把持续发展定义为:满足现在的需要,而又不损害后代的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

④具有经济活力(可行性)即生产经济要双向持续发展,决不能“高产”出“穷村”。

⑤社会可以承受(可承受性)如要持续,则必须考虑社会的可承受性,第三世界国家目前首要考虑的是解决人民的温饱,在解决温饱的过程中逐步加强其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最后达到生产与生态的高度结合。

7. 土壤因素对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和类型分布的意义。

【答案】(1)土壤是重要的农业资源,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它的类型及其分布、理化性质及生产能力均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土地资源的特性、开发利用方向及其生产力的高低。因

此,对土壤因素的评价往往是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特别是对于平原地区来讲更是如此。

(2)土壤剖面、土壤厚度、土壤有机质、土壤质地等土壤中的基本环境都会影响土壤的质量,进而对土地的质量产生影响,土壤的肥力、土壤的水分、土壤的适宜性等形成的综合性状构成土壤的地带分布,即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研究土壤的分布规律,对土地进行适宜植物生长的相关分类,对于土地的有效以及持续利用都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8. 简述农业生态区法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

【答案】(1)农业生态区位法的基本原理

农业生态区位法是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大致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也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就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求算出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力。

(2)农业生态区位法的工作过程

根据具体的研究内容和工作流程,AEZ法可分为如下6个主要步骤:

①清查研究区的农业资源,其中包括气候资源、土壤资源、作物资源及耕地资源,并分别绘制出所要求的、相同比例尺的资源图幅。

②将气候资源清查中分别计算光温生产力图与光温水生产力图,并与土壤资源图叠合,并形成以各个农业生态小区单元为单位的农业生态区图。其中,包括光温土生态区和光温水土生态区图等两张图。

③在上述生态区图的基础上,叠加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分区图,进行匹配、修正与计算两个生态区图的每个生态单元的作物产量,即光温土生产力(灌溉农业的生产力)与光温水土生产力(旱作农业的生产力)。

④在上述光温十生态区图与光温水十生态区图及其生产力计算的基础上,分别叠加耕地资源清查图,最后统计出每一定行政区内的土地生产力。

⑤在上述有关土地生产潜力自然因素量化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经济投入的水平问题,潜力的计算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相联系。

⑥按平均每人(包括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工种的统计)平均每天以至每年所需热量、合为平均粮食量,并按每一定行政单位内的土地生产潜力,来计算所能支持的人口数量。从而使土地生产蛋白质量,而折

三、论述题

9. 区域开发的特性与原则?

【答案】任何一个区域都具有其自身的运行法则和规律;同时,区域内多个系统在形成发展和相互并存过程中又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区域差异的存在使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区情,因此,在区域开发内容上必须体现各自的水平与特色,服从不同发展目标的需要,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与开发步骤。

小同的区域各有其自身的特性,有其不同的开发战略,但各种类型的区域开发活动应努力贯彻以下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区域开发必须从区域自身情况出发,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如在我国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靠高新技术和集约经营,重点发展资源消耗少、附加价值大、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产品,同时建立比较发达的产业化农业。在中西部地区主要是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林牧业及其加工业,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及其产品,提高加工深度,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要加强水利和通讯等基础建设,逐步改善区域投资环境硬件,为经济开发活动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

(2)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通过资源利用来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还要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证系统的高效有序运行。

区域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资源开发的同时,注意环境整治与环境保护,既要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的需求,又不会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这是一种符合区域长远利益的选择,可保证区域资源永续利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3)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原则

为了确保区域快速、有序、高效地发展,区域开发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关系的协调与处理。

①以提高效益为中心,速度与效益相结合既要注重经济发展速度,保证区域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快的提高,更要注重开发的效益,以并不充裕的资源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社会财富,克服为盲目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效益的错误倾向。

②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协调即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开发决策者必须有统筹全局、放眼未来的思维高度,遵从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协调本区域与其他区域乃至全国的关系,协调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③部门之间利益的协调不同部门之间也存在利益的协调问题,特别是要协调好开发重点与非重点部门之间的利益,不能只顾重点而忽视非重点,而要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

10.结合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国土资源部十一五期间土地管理的主要任务,阐述士地利用系列规划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及科学管理的重要意义。

【答案】(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①加强土地用途的管制,对资源合理利用意义明显,主要表现在:控制建设用地稳定耕地面积,保持人口与耕地的平衡;控制农用地的生态过程。通过规划的土壤质量等指标体系和监控措施,保证土地(特别是土壤)的质量得到改善,建立起高效优质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控制土地利用分区,不同的土地利用分区有小同的利用目标,通过规划,可以在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上形成规模生产,发挥规模效益;控制土地利用的方式和强度。

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矛盾的协调,主要表现在:协调人地矛盾通过控制人口,提高

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使人口、粮食、资源、环境在地区上平衡;协调部门之间的争地矛盾保证各部门对土地的需求合理分配,使各部门得到协调综合发展;协调地区之间的矛盾进行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宏观配置和区域协作,实现地区专业化大生产。

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约束与监督各部门、单位的土地利用过程,并且将土地利用规划作为对土地利用进行监督的依据。

(2)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改善和保护土地的生态系统,为提高土地利用的生产能力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合理利用,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土地总体规划的实施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3)土地利用内部规划与景观设v一为各项用地创造良好的组织条件,有利于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是总体规划的细分及延伸。

(4)土地利用系列规划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之间相互协调,在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的前提下,指导着全国土地利用的各个方面。对于我国未来实现全面而系统的土地管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11.区域土地资源开发规划概念及规划的具体步骤?

【答案】区域土地资源开发规划,是指通过对区域内具有一定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进行自然、社会、经济的评价,确定与该地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土地开发利用目标和方式,确定土地开发规划方案,制定实现开发目标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区域土地资源开发规划分为区域土地资源综合开发规划与区域土地资源项目开发规划两种类型。

其具体步骤:

(1)勘测与调查;

(2)确定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目标;

(3)确定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结构与布局;

(4)确定土地资源开发次序和开发速度;

(5)制定土地资源开发资金计划;

(6)选定土地资源开发模式。

12.地质条件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

【答案】土地资源的地质条件主要体现在地表的岩性及其矿物组成以及风化母质的性状等方一面。地质条件对土地资源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地表的岩性、矿物组成及其风化母质的性状对土地资源的特性具有显著的影响,因为作为土地资源主体的土壤资源是由岩石、矿物的风化物经成土过程发育而成,岩石、矿物及其风化物的性状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具有显著影响,从而制约着土地资源的利用及其生产力。此外,地表的岩性、矿物组成及其风化母质的性状还会影响地下水的储存条件及水质而制约着土地资源的利用。

(2)岩性及矿物质组成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土壤和地下水而产生的。它是土壤形成

的母质来源,对土壤的性状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影响地下水资源的储存条件与水质,对土地类型演化都有一定的作用。

岩石、矿物风化后的产物很少留在原地,往往在重力、风、水和冰川的作用下,搬运到其他地方形成各种沉积物(母质),根据其产生的特点,母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湖积物、风积物和海积物。

2016年江西财经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源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三)

说明:①本资料为VIP学员内部使用,出题严格按照最新复试题型及历年复试难度。

——————————————————————————————————————————

一、概念题

1. 土地人口承载力

【答案】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域的土地在一定生产条件下产出所能维持一定生活水准的人口数量的能力。对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是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耕地日趋减少的尖锐矛盾而发展起来的,土地人口承载力可作为制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农业布局、人口政策等的依据。估算土地潜在人口承载力,必须以土地生产潜力研究为基础。

二、简答题

2. 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什么是土地储备,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案】(1)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土地整理的内容是随着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土地整理包括农地整理和非农地整理。

①农地整理这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土地整理的主要方面。

a.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此项整理又称为田、土、坎的归并整理,重点是把细碎、零散的地块集中起来(山区除外),便于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作业;

b.农田整治及道路、沟渠等基本建设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对沟渠、林网、路网等进行规则化整理,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c.农地改造它以提高耕地质量为主要目的,如改造,卜低产田、改造盐碱地、提高土壤肥力、坡地改为梯田等;

d.复垦废弃土地、开发宜农荒地复垦废弃土地主要指农村抛荒土地的整理复垦;

e.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它包括村庄的治理,如治理“空心村”,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与空宅,缩井零散的小村落到中心村或集镇,增设公共、公益设施等;

f.划定地界、确定权属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进行整理;

g.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主要指对水土流失区域进行的水土保持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如山体的绿化、陡坡地的退耕还林等。

②建设用地的整理对城镇而言,土地整理主要是立足于内部挖潜,集约利用土地,充分利用建成区内的闲散地,并对已被利用的土地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城市功能的需要,在用途、布局与产出率方面重新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全面提高城市载体功能,并改善城市环境。

(2)土地储备的含义及其作用

①含义:土地储备,是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②作用:它可以通过土地储备这种形式帮助政府垄断土地的一级市场,并盘活存量土地,解决

存量土地无人愿意开发的难题。同时,通过这种形式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提前规划,更好的实现土地规划的内容。

3. 举例说明地貌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

【答案】(1)海拔高度

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首先,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一定范围内,降水量也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多,但降水量在一定高度增加到极大值后,则随着海拔高度的继续增加而下降。

海拔高度对其他各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类活动的制约方面,由于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自然环境恶化的可能性增大,人类的活动必然减少。如青藏高原不同海拔高度土地资源的水热分布情况不同,适宜生长的植物也不相同。

(2)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对土地特性及其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以及建筑工程投资等方面。

地势起伏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表侵蚀程度与农田基本建设条件、灌溉条件、机耕条件等方面。地表起伏越大,坡度越陡,土壤侵蚀作用越强,水土流失量在一定条件下增多。对于建设用地而言,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工程土方量少,则可节省开发投资;当坡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就要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则工程投资必然增大。

(3)地貌类型

各种地貌类型对于土地利用的作用不同。平原一般说来海拔低,地势平坦,土地集中连片,有利于发展农垦、机耕和灌溉,成为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基地。而山地丘陵地区,地势起伏不平,土地类型变化复杂,土地利用方式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在我国南方降水量丰富的三角洲地区,由于降水充沛,淡水资源丰富,土壤自然脱盐良好,且肥力较高,故多为良好的农业垦殖区与海产品养殖区;而北方地区,由于降水量少,土壤脱盐较差,且淡水资源有限,故其农业开发利用常受到一定限制。

4. 试述耕地保护对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意义和对策。

【答案】(1)耕地保护对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意义理论上,实现粮食安全有3个途径,即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单位面积耕地的产量水平、增加粮食进口量。但针对我国具体情况:扩大耕地面积,但后备耕地资源缺乏,同时,国际市场小会无限制地满足我国的粮食需求。因此,要实现我国的粮食安全,只有走稳定耕地面积、不断提高耕地地力水平的道路,否则没有出路。

①保护耕地数量是基础和前提只有保证了一定的耕地面积,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才有必要的空间和基地;

②保护耕地地力是满足中国今后对耕地产品数量需求不断增加的惟一或主要途径;

③保护耕地环境是满足中国今后对耕地产品质量要求的惟一选择。

(2)我国保护耕地的对策

①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②加强耕地保护的宣传;

③强化耕地的行政保护;

④强化耕地的法律保护;

⑤提高现有征地费标准;

⑥加强城市用地的产出率指标管理;

⑦加大对耕地的投入。

5. 什么是土地复垦?决定土地复垦的标准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根据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土地复垦一般有哪三类标准?

【答案】(1)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2)决定土地复垦的标准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因素:

①待复垦土地被破坏的类型及其程度;

②待复垦土地在被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生产潜力;

③复垦土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应用机械的可能性;

④社会环境条件和经济因素。

(3)根据上述四个因素的综合影响,一般有3类不同的复垦标准:

①接近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土地生产力水平

②通过复垦改造为具有新适宜性的另一种土地资源

③恢复植被,保持其环境功能

6. 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答案】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制约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两类。

(1)自然因素

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质、土壤、水文及生物多样性等条件

①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个方面。光照条件主要通过可用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影响农业及非农业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土地利用及其生产潜力关系较为密切的热量指标主要有温度、积温和无霜期等;降水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与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它不仅决定了地表水的丰缺状况,而且影响着地下水的成分、数量和分布等。

②地形地貌中的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貌类型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地质条件中的土壤资源是由岩石、矿物的风化物经成土过程发育而成,岩石、矿物及其风化物的性状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具有显著影响,从而制约着土地资源的利用及其生产力。

③土壤是重要的农业资源,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它的类型及其分布、理化性质及生产能力均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④土地资源中水休的类型、数量及质量影响着土地资源的利用。

⑤区域生物物种或生态系统或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区域植被类型或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①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社会因素包括人口、社会需求、土地制度、土地政策与法规、资源与环境政策等;

②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力水平、市场状况、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区域条件、投入水平等;

③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技术因素包括科技发展水平、生产管理水平、技术培训与维护、物质技术条件等。

7. 我国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

【答案】(1)土地资源退化严重主要体现在:

①水土流失面积增加;

②牧草地退化;

③土地荒漠化和沙化;

④土地次生盐渍化、潜育化加重;

⑤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2)非农建设用地扩大,耕地数量继续减少

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点、工矿和交通用地等非农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的总量大幅度下降。中国耕地减少,必将加重本已紧张的人地、人粮矛盾,直接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城市用地规模过大,建设外延扩展,热衷于城镇升格,用地盲目增加,土地利用率低。

耕地数量减少引起的质量损失十分惊人,一是高质量耕地尤其是水田占用多,开发补充少;二是南方耕地净减严重,粮食生产能力损失较大;三是建设占用大多是城镇周围和交通沿线的质量高、长期投入积累多的良田,而开发复垦增加的耕地,质量较低。

(3)土地污染严重

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工业的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兴起,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直接或间接进入土地。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增加,加剧了对农地的污染,造成大气、土地、水域等土地利用环境和农产品的严重污染,对生态系统和环境带来很大危害,对农业生产发展构成威胁。

8. 如何划分土地评价单元?

【答案】土地评价单元划分的依据是:评价对象的变异程度、评价目标的精度要求、土地调查所能达到的程度等等。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综合考虑这此因素划分土地评价单元,不同时期、小同地区、不同内容的土地评价划分土地评价单元的方法都会有所不同,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以土壤分类系统为基础划分土地评价单元直接利用土壤分类系统的某一级作为评价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hy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