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案二年级上册答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18 04:2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语文学案二年级上册

参考答案

0

第一单元

自然界与人类 (一) 课前尝试 1.ài,chù,rú,miù,luǒlì,cáng,cōng,比较对象 动物 然 影响自然界的方式 无意、偶有能力作出有计划的、事先考虑的行动 人 事先思考、有计划、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 (2)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3)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对上文所阐述的动物和人类影响自然界的方式及其结果进行了小结,突出了两者的区别,又为下文对人类提出警示作了铺垫。 (4)“胜利”是指人类不顾自然规律、不考虑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做的干预而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只是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行为去改变自然,达到预期目的,在某个方面能支配自然界。“报复”指自然界遭到人为的破坏,人类自身生存环境恶化。 (5)事例有:①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毁林,这些地方成了不毛之地;②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把枞树林砍光,结果畜牧业的根基遭毁,山泉枯竭,洪水倾泻到平原;③在欧洲传播栽种马铃薯的人,把瘰疬症也传播进来。 其他的事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6)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7)不能。强调人类在改变自然界为自己服务的同时,自然界了对人类进行报复。为了防止恶果的发生,人类必须小心谨慎地决定自己的每一步行动。 2.巩固练习 (1)B (2)C (3)A (4)D 三、课后拓展 A基础层次 1.B 2.A 3.C 4.D 5.B 6.B 7.C 8.A 9.(1)C (2)B (3)B (4)D (5)略 (6)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似的,— 能打下自己意志的印记 bǔ,xù,fan 2.白白地,明白,草木 3.恩格斯 《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人 自然界 影响的后果 不能在地球上打下自己意志的印记 自然界的反应 由动物改变的环境,又反过来作用于原先改变环境的动物,使它们起变化 不要过份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应有的认识 在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发生的。每个事物都作用于别的事物,并且反过来后者也作用于前者 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而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认识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 —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都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B提高层次 1.具体、准确地说明全球将变暖,给地球降温,迫在眉睫。 2.(1)在空中抛洒铝和硫的粉末;(2)在轨道上放置5万面反光镜;(3)发射一颗巨大的卫星,悬于地球与太阳之间,以挡住部分太阳辐射。 3.离奇计划是:在拉格朗日点(或在地球和太阳之间万有引力相互抵消处),安装一面直径为2000公里的半透明镜子。没被采用。因为无人支付巨额费用;同时,滤光镜会破坏同温层,妨碍紫外线的通过。 4.不能去掉。因为加点词语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5.示例:①鼓励家庭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普及使用太阳能),用以吸收紫外线;②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大气污染;③给机动车辆安装吸收尾气设备,减少热量的排放;④按国家提倡的度数使用空调,减少热量排放,节约能源。⑤植树造林,调节气候。 内心。(5)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3.(1)奥尔多·利奥波德 美 生态学 《沙乡年鉴》 “绿色圣经”(2)美 《瓦尔登湖》 (二)课堂探究 1.探究问题 (1)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荡漾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2)①留意的事物有“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暗含的事实:他们想到的是死亡、战斗、食物、金钱;他们感受到的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对狼的害怕,于是消灭狼的行动就自然产生了。②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它能从“长久的”、“客观的”角度认识狼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①认识变化的语句:只有不堪教育的初学者才感觉不到狼是否存在和认识不到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这一事实。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这时,我察觉到,而且以后一直是这样想,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但是,在看到这垂死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太多的眼前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②怎样看待这声狼嗥:像山那样思考。 (4)草原被破坏了,而破坏了的草原很难恢复。牧牛人猎杀牧场上的狼是取代狼用以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的工作,严重(二)课堂探究 1.探究问题 (1) 像山那样思考 (一)课前准备 1.háo,xùn,mia,bang,tuān,ài hāo,bai,piǎo,wān yán,sǒng 2.⑴①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如夜不闭户,道不拾遗。②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如拾遗补阙。(2)①蛇类爬行的样子。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3)饿死的人。(4)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衷”也做“中”,1

破坏了生态平衡。 众多狼的死去→鹿数目增加→草木死→鹿饿死。 (5)正是因为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山就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 牧牛人猎杀牧场上的狼也不是好事?? (6)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7)山其实不像人一样去思考的,但作者以平等的态度,推已及人,赋予山以“人”(或“神”)的思想感情。山正因为长久地存在着,“他”就不可能像生命短暂的猎人和牧羊人那样,只看到眼前的短暂的个人利益、局部利益而采取利已行为,导致生课 文 《自然界与人类》 《像山那样思考》 态的破坏;“他”会思考长远的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兼顾各种生物在生物链上的相互依存关系,看清狼是生物链上的重要一环。因此,“他”就能够客观地去听取一只狼的嗥叫。作者这样说,是希望人能像山那样思考狼的存在价值的意义。 (8)“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意思是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像山那样思运 用 材 料 间接材料 直接材料 表 现 手 法 以理性思维为主 以形象思维为主 语 言 严谨、逻辑性强 生动形象有诗意 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的表达方式。作者的真正用意在于,让人们意识到,由于人类的一直把自己看成高于一切的自然的主宰,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而又自大的人类,是在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类没有像山那样对待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 2.巩固练习 (1)C (2)B (3)A (4) ①异 作 者 恩格斯 利奥波德 ②同:都是用极具有说服力的事实材料来支撑自己的思想观点;并且都是卒章显志。 (三)课后拓展 A基础层次 1.C 2.A 3.B 4.D 5.D 6.C 7.A 8.C 9.(1)D (2)D (3)A (4)教训: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深刻含义:要求人类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利益,面对自然生物人类应该采取公平态度,记住人类只是自然万物中的一种,并没有凌驾于其他生物之上的权力。我们应思考如何和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如何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5) ①失去了狼的草原,鹿群、牛群将严重破草原,造成沙尘暴,水土流失等严重后果,长此以往,人类将失去将来。 ②这是梭罗的名言,指出荒野中的各种生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它们是平等和谐的,有着一种自然的平衡。 B提高层次 1.(1)急剧繁殖(大量生育) (2)指旅鼠被天敌吃掉,葬身于天敌腹中。 2.生育能力强(繁殖速度快);对植被破坏性大;数量过多的情况下主动死亡。 3.一是变成醒目的颜色,招引天敌来吃掉自己(为自己举行腹葬);二是集体奔向大海溺水死亡。 4.答案要点:①在集体行为中团结一致、义无反顾、不畏牺牲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②为了未来的生存,人类应该主动防范某些隐蔽条件的恶化。③当灾难来临时,主动牺牲某些利益是必要的。(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生态系统”——“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不知疲倦的工作,而使有生命的生物群体与无生命的环境之间,各种生物种群之间紧密联系,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并且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循环不息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的独立系统”。 (2)森林只是让人砍伐取得木材,用之于建筑或造纸等行业。世界面临饥渴和荒漠化的危险 (3)森林的面积庞大、树木长寿、生物庞杂多样、繁殖能力强,对人类起了重要作用:① 物质方面——给人清新的空气、可以护卫耕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给人类祥瑞、安宁等;② 精神(人文)方面——爱人类,具体表现为可以使人灵魂清爽、有唱歌欲望,可以温暖、慰藉各种生物(包括人类) (4)① “这绿色的守望者,守望我们已经太久了。”“那树皮的皱褶永远提醒我们,不要忘记父亲和母亲,不要数典忘祖。”表达感激之情。对森林给予人类的庇护的感激,这种感激之情就像是子女对父母的感情,晚辈对祖先的感情。② “这个世界是宁静的、清新的、富饶的、伊甸园一般的绿色世界。”“这是一个没有标语、口号和广告的世界。”表达向往之情。如此美好而诱人的森林,向往之情溢于言表。③ “森林的生生不息,原来是为了更久远地伴随人类以及地球上别的物种,它们站着,它们活着,它们以最少的需要而奉献出最多的清新与爱。”表达赞美之情。森林给我们的是绵长的爱、宽阔的爱,我们森林写意 (一)课前尝试 1.jīng,xia,ē,bì,lì,zhě,zh?, chēng,zhù,jia,xī,zhuàn 2.① 犹太教、基督教《圣经》中人类祖先居住的乐园。② 比喻忘掉了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典:礼制掌故。见《左传·昭公十五年》③ 指自然界总是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万物都应顺应自然。天道,指自然界的规律。④ 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⑤ 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⑥ 比喻世界变化很大。沧,沧海。桑,桑田。⑦ 生生,不停地滋生。息,停止。 3.徐刚,《倾听大地》,绿色圣经。 4.发散性思维,宏观,微观,物质生存,人文精神 5.理性 (二)课堂探究 1.探究问题 (1)生态学家的定义:“以乔木为主体,包括下木、草被、动物、菌类等生物群体与非生物类的地质、地貌、土壤、气象、水文等因素构成一体的绿色自然体。” 作者的定义:① “森林就是一个世界”——“宁静的、清新的、富饶的、伊甸园一般的绿色世界”,“没有标语、口号和广告的世界”,“互为依存、彼此作用、谁也离不开谁的世界”;② 森林是一个2

怎么赞美也不为过。

(5)从历史的角度,对人类破坏的行为进行有力抨击,充满感情,提醒人们对待大自然的破坏应该停止了。 (6)从时间的角度写出了森林对人类及其他动植物的庇护,暗示森林是无法替代的。

(7)说明森林的博大、丰富,意在暗示森林是无法替代的,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2.巩固练习

(1)B (2)C (3)D (4)C (三)课后拓展: A 基础层次

1.C 2.D 3.B 4.A 5.C 6.B 7.C 8.A 9.(1)D (2)A (3)直到20世纪中叶,仍然有不少人认为,森林只是让人砍伐取得木材,用之于建筑或造纸等行业的。林业和伐木之间是可以划等号的;人类的文明史,相当一部分就是砍伐史

(4)“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不知疲倦的工作,而使有生命的生物群体与无生命的环境之间、各种生物种群之间紧密联系,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并且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循环不息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的独立系统”。 B提高层次

1.列数据 引材料(引用说明) 打比方(打比喻)

2.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气。(意思一致即可)

3.用具体翔实的数据强调了森林破坏范围之大或数量之大(森林破坏严重)。 4.(1)原因:地球上的森林已有1/3被采伐和毁掉;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急剧增加。 (2)影响:严重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

5.评论要注意以议论为主;宣传资料要以记叙、说明为主。

颠倒。本,树根,比喻事物的根本。末,树梢,比喻事物的枝节。③树根盘屈,枝节交错。错,交错。节,枝节。④指天空。 (二)课堂探究 1.探究问题

(1)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描写、比喻、拟人。

(2)作者按“树干—树叶—树根”这样的顺序来描写红柳。描写重点是红柳的根,以突出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它为人类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作出的贡献。

(3)司务长带队伍挖红柳;比喻拟人的手法;描绘了红柳被砍伐后触目惊心的形象,蕴涵着作者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对比手法突出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4)红柳和冰山的相似之处是:它们的力量都埋在地下。把红柳比作冰山意在突出红柳强大的根系,赞美红柳伟大的力量以及它对固定流沙所作出的贡献。

(5)挖掘红柳的可悲不仅在于人们亲手毁灭对人类有巨大的贡献的高原上唯一的绿色,破坏了生态环境,更在于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辞。

(6)表层含义是说红柳生长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离太阳最近”。深层含义是显示了红柳生长的气势,透露了他伟大的力量。联系挖掘红柳,可见悲剧效果已从主题上含蓄地表现出来。 (7)将赞颂悲叹之情寓于平静的记叙描写之中。

(8)① “不可思议”表明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暗示了红柳在高原中的珍贵。

② “必”和“永”字从侧面写出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③ “昂然”写出了红柳无所畏惧的神态,突出了红柳在荒漠中傲然不屈的形象。 2.巩固练习

(1)C (2)C (3)A (4)A (三)课后拓展 A 基础层次

1.A 2.B 3.D 4.C 5.B(一句强调少,一句强调多)6.D 7.C 8.B 9.(1)

D (2)C (3)C (4)D (5)本文和《森林写意》一文都表达了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主题一致。但《森》是采用全景式来表现作者对森林的思考,辐射面很宽,结构很活泼,写意的味道很浓,同时运用简洁而凝重的文字传递知识、发表议论;而本文则从一个典型事件入手,由一点向纵深处开掘,语言冷峻而具有穿透力。 B提高层次

1.“拼凑”的含义是拼装凑合。表达了作者对“冻顶百合”强烈的厌恶、痛恨之情。

2.台湾女作家是因为仍有许多人在利益与金钱的驱动下,大面积种植冻顶乌龙茶,使得当地(玉山)天然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西北植物学博士是因为仍有许多人嗜食百合,致使这“植物中的山羊”被大量种植,导致西北越来越多的土壤沙化。

3.(l)作者这样说是为了提醒世人,环境保护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2)这样写,形象生动,引人深思,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 4.(1)冻顶百合这个词语是由冻顶乌龙联想生发而来,故有必要对冻顶乌龙作必要的交代。(2)百合、山羊都是植物杀手,它们都给环境带来灾难性的破坏,将二者对照起来写,更可看出目前环境保护让人堪忧的现状,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5.A,D

语文综合学习活动

(风格——作家人格的

体现)

(一)课前尝试

1.(略)2.古体诗 唐代安史之乱3.(略) (二)课堂探究

1.探究问题(1)描写洞天仙境的语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仙之人兮列如麻”洞天仙境的特点:瑰丽奇特。(2)李白描写洞天仙境的目的:作者描绘这样的洞天仙境,是想虚构一个充满幻想、五彩缤纷的神仙世界,并与丑恶的现实作对比,从而表达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丑恶现实的鞭挞。(3)描写洞天仙境的这段文字的特点:作者以大胆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洞天仙境,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都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4)

离太阳最近的树

(一) 课前尝试

1.xiān,gǎo,wēi yí,lì,qiú,l?u, hōng,hái, jiǎn,qi?ng,qī,niǎn,ē,nián,yā,kuàng

2.未 消 睑 账 寥 议 3.①不可想像,不能理解。②把主次

3

《石壕吏》中“老妇”的悲惨境遇表现在:①遭逢乱世,三个儿子被迫从军,两个已死,一个时刻处于危险之中;②家中尚有嗷嗷待哺的孙子,生活艰难;③为保护家人,不顾年老体衰,“急应河阳役”。作者塑造老妇这一形象,是为了说明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带来的巨大动乱以及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灾难,以反映深刻的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5)《石壕吏》中的“吏”的形象:诗中“吏”是一个残忍、暴躁的封建官吏,课文以“夜”、“捉”“呼”、“怒”等词语,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蛮横气势。“吏”与“老妇”的矛盾其实是唐代封建社会统治者与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唐王朝为了挽救败局,不顾人民死活,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2.巩固练习(1)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2)《石壕吏》讲叙了唐代“安史之乱”中,一痛失二子的老妇,为了保存自己的家人,被强迫服役的悲惨故事。作者以此来反映“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带来的动荡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矛盾。 (三)课后拓展

人物李白杜甫对比内容反映唐代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角度以大胆的想象虚构一个并不存在的瑰丽奇特的神仙世界,与社会现实形成强列的对比直接描写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语言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及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语言精练简洁、爱憎强烈风格浪漫主义/豪放飘逸现实主义/沉郁顿挫。

(四) 反思总结(略)

(5)英 湖畔 (二)课堂探究

1.(1)存在的三种毛病:根本不知、知得不正确、知得不周全;主要原因: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2)扩大眼界,加深知解。 (3)① 培养新的文学趣味。② 以喻明理。③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④ 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4)具体事实有:①以作者在学习语体文和文言文时的情况为例;②以作者在研究“桐城派”古文和六朝文是的情况为例;③以作者古诗研究上的情况为例;④以作者在学习外国文学时的经验为例。

运用了现身说法的论证方法,使文章显得亲切,增强文章说服力。 2.巩固练习

(1)(对于任何学业)懂得它的不如喜爱它的,喜爱它的不如以它为乐的。 (2)孔子认为:乐是最高的境界。作者认为:知是好乐的基础。

(3)由孔子的话引出不同的见解,令读者精神为之一振。 (三)课后拓展 A 基础层次

1.D 2.B 3.D 4.D 5.B 6.C 7.B 8.B

9.(1)D (2)A (3)A (4)C 10.(1)三种毛病:①不感兴趣,即精神残废;②趣味低劣 ,即精神中毒;③趣味窄狭,即精神短视;主要原因是:知上欠缺。

(2)研究文学要多玩索作品,多比较种类和风格,才能加深理解。

(一)课前尝试

1.yǐn,y?u,wū,miǎo,qí,dǔ,qǐ,mí

2.(1)华丽,浮艳(2)忠实,一心一意(3)寂寞;没有意味(4)不停地滋生;停止(5)动词,以为小(6)仔细体味

3.(1)朱光潜 美学学、文艺理论家 《谈美·谈文学》 文艺论文 欣赏 (2)《论语·雍也》 (3)《孟子·尽心上》。

(4)清 散文 方苞 刘大櫆 姚鼐

(3)比喻,以估计山的大小为喻“扩大眼界,加深知解”方能获得可靠的文学鉴别力的道理,化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把难懂的道理说得一清二楚。

B 提高层次(略)

示极度赞美(3)突然(4)形容仪表优雅(5)环绕一周(6)地势周围高中间凹的地方

3.(1)《明湖居听书》 三 刘鹗 清末 铁云 洪都百炼生

(2)“叙事状物,时有可观” 李伯元 《官场现形记》 吴研人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曾朴 《孽海花》 (3)济南 大鼓书 精湛的技艺 艺惊四座的表演效果 。

(4)琴师 黑妞 白妞 白妞 (二)课堂探究 1.探究问题

(1)① 戏园盛况、琴师弹奏、黑妞演唱② 衬托手法③ 衬托白妞高超的演唱技艺

(2) ① “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② 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肺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③ 选用常人看得见的景象、经历过的事情、体验过的感觉、想象得出的形象作喻体,成功地再现了白妞说书的的精湛技艺,使读者如闻其声。

(3)对戏园子盛况的描写;以琴师演奏技艺的高超来衬托;以黑妞的演唱作铺垫;以梦湘先生的评论为烘托。 2、巩固练习(1)点、盼。

(2)句①:比喻;写出了白妞双眸神采照人,富于青春活力

句②:夸张渲染白妞演出的艺术魅力之大

(3)① 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第二单元

文学的趣味

明湖居听书

1.lu?,ru?,qī chā,jì,zā,zhēng, cōng,yī,ha,jù,ji?,wù,hu? 2.(1)急速,骤然(2)好到极点,表

4

② 眼神——一顾一盼,鸦雀无声 (三)课后拓展 A 基础层次

1.B 2.D 3.C 4.C 5.D 6.C 7.A 8.B 9.(1)C (2)A (3)D (4)D 10.(1)初不甚大——越唱越高——陡然一落——忽又扬起——人弦俱寂 (2)评论的内容不同。前一段评论用黑妞和白妞相互比较的方法,突出白妞的演唱技高一筹;后一段评论用引用的方法,突出白妞说书的艺术效果。 (3)感觉妙——伏贴——畅快——暗暗叫绝——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侧面描写,烘托白妞精湛的演唱技艺。 (4)A.看得见的景象:

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B.经历过的事情: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C.体验过的感觉: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D.想象得出的形象:

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B提高层次

1.相同点:同:① 都是采用大量的比喻来描写音乐② 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不同点〈〈琵琶行》有言外之意,作者借琵琶女的不幸遭遇来抒发自己抑郁不得志的心情;《明湖居听书》没有言外之意,仅仅就写音乐而音乐。 2.白居易运用人们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事物设喻,重在刻画音乐形象,显得朴实自然;李贺采用大胆的夸张、神奇、瑰丽的想象,重在描摹音乐效果,显得浪漫奇特。清代方扶南在评价此二诗时说:“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十分中肯地说明了二诗在音乐描写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

(一)课前尝试

1.bì,jì,pai,zǔ,chuǎi,yún,tiào,ch?n,hān,zhuō,kuí,yú,bàng,jīn

2.骥,好马;良马。辔,驾驭牲口用的缰绳;老实朴实;角落;周围;四周;感谢的忱意。形容见识广;经历时世,了解各种人;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 3.(1)《现代人报》 贾宝泉 哲理散文

(2)两 沿水平方向看去天地相交的那条线 指人对周遭的认识极限 模糊 明晰 实 虚 抽象 深刻 (3)人,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才能解放自己,超越自己。 (二)课堂探究

1.(1)① 一个灰蒙蒙的大圆,一个可以触摸的实体。② 走,到地平线外看世界去!

(2)地平线并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视感罢了。球形的大地使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立足点高于别的地方,与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相适应,就出现了在你周遭的地平线。

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

地平线竟是以自我为中心览世阅人的产物,是一个人远眺世界的目力极限,只要这个立足点不变,就永远也走不出自己的圈子。

人所以感觉到世界闭环,人生于世如藏身巨蚌之一隅,或许,是他的思想还没有冲破牢笼?冲破思想牢笼,就要扩展自己的襟怀,就要想到这星球本是众人的星球。

(3)地平线竟是以自我为中心览世阅人的产物,是一个人远眺世界的目力极限,只要这个立足点不变,就永远也走不出自己的圈子。

(4)冲破思想牢笼,就要扩展自己的襟怀。

(5)①人的思想认识的极限

②人,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才能解放自己,超越自己 2.(1)“环形山”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指每个人较为固定的一个生活圈子,一种视野范围。(2)议论 诅恨的实际上是你自己认识上的错误。

(3)要使孩子们穷尽他们的认识力,

(一)课前尝试

1.z?,chà,shì,nào,gā lá,xi?,a,mù,xīn,mǐn,tí hú,nì

2.(1)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佛教用来比喻最高佛法。

(2)美满的婚姻。合,配偶。 (3)以加倍的速度赶路。

(4)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了了,明白,清楚。

(5)用笔写字,常常用来指代写作。 (6)珍贵,贵重。

走出地平线

尽可能广泛、深入地认识世界。是说只有认识到自己认识力的局限,才能像作者孩童时那样,产生“到地平线外看世界”的念头,不断拓展自己的认识。 3.略

(三)课后拓展 A基础层次

1.B 2.B 3.B 4.A 5.C 6.B 7.C 8.C 9.(1)C (2)B (3)C (4)A

(5)本义:沿水平方向看去天地相交的那条线 象征义:人思想认识的极限 (6)引导读者从“思想的”角度去体味“地平线”“圈子”的含义,为读者领会“地平线”的象征意义“思想认识的极限”指明了方向。

(7)“作茫茫星际飞行的太空船”已离开了地球,视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所以作者敢断定“决然看不到地平线的”。 B拓展提高

1.(1)将沉默的品质的内涵形象化,具体化,增强感染力,使读者可感可悟。(意思对即可。)

(2)人们被很多欲望驱使着在世俗社会中争名夺利;人们的思想被周围太多的诱惑包围而深陷其中;人们被已“高贵”起来的身份、地位主宰而不能与普通的朴实的人为伍。(2分一点。) (3)坚守自己的人生信条,不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自己;踏实地工作,有耕耘,有收获,切实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浮躁。

(4)B,D(B项中“也鲜明的表达了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排斥和拒绝”这一说法不准确;D项中“因悲戚的歌子而喧闹的土地”与文意不符。) 2.略

淡淡的深情

5

3.填空

(1)常跃强 《羊城晚报》(2)时间 母亲淡淡的深情 朴实、含蓄而又真挚

(3)平凡而有深意 对比 (二)课堂探究 1.探究问题

(1)淡淡的表情;淡淡的声音;淡淡的背影;淡淡的神情;淡淡的语气。 (2)因为母亲最了解她的儿子,她知道她的儿子有一颗易于动情的心,怕儿子分心,不让儿子牵挂她,才总是淡淡的。

(3)说明母亲对我的爱是始终如一的,只不过同中有异。小时候母亲对我的爱比较直接外露,随着时间的推移,对长大后的我“心浮气躁”的了解,就变得含蓄内敛。这一段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也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4)作者选用的材料平凡而具有深意,看似散乱的材料表面上是以时间为顺序实际上是以“母亲淡淡的深情”这条感情线索来贯穿的。

(5)表现母亲对我的爱,刻画了一个东方母亲外拙而又内秀的崇高美德。 (6)对比。母亲和父亲对我考上大学态度的对比;母亲对我的态度的对比(小时候满街喊和现在淡淡的);我上大学时——母亲送他“出大门也就是走了三五步”“而后便是很决断地转身,硬朗朗地走回去”,其他同学的父母送行:“是依依惜别,千叮咛万嘱咐”;我临行时,母亲“淡淡的”,而我上了大学以后,母亲“一哭哭了个没气”——淡淡的表现和深深的爱的对比,正是“爱之而勿面”的现实表现 2.巩固练习

(1)议论、抒情表达了我终于理解母亲对我“淡淡”的外表下潜藏的“深情”。 (2)与儿子分离的痛苦,对儿子的思念,怕易动情的儿子牵挂而抑制自己强烈感情的外露。

(3)淡淡:是因为母亲知道儿子的脾气,怕儿子动情,不让儿子牵挂,才“淡淡”的;深情:母亲对儿子的爱是那样的无私和伟大。这组看似对立却又和谐统一的情感,正说明了:最朴素的恰恰是最动人的,无矫饰的才是最纯真的,所谓大音稀声,大味必淡。

(4)比喻;内涵:①母爱是一种最无私、最深厚、甘愿奉献一切而不图报酬

的崇高情感。②作者体会到了母亲淡淡的深情有所感悟对灵魂深处的震撼。③母亲知道儿子已经懂得自己在淡淡表现后潜藏的深情,她由衷地感到欣慰。 (三)课后拓展 A 基础层次

1.C 2.C 3.C 4.C 5.B 6.B 7.A 8.C 9.(1)B (2)B (3)D (4)B

(5)母亲的话没有太多的哲理,只是一些无谓的小事,却反映了她的爱子情深。母亲对儿子的深情隐藏在淡淡的外表之下,这是一个东方母亲含蓄而深沉、质朴而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 (6)母亲本来就牵挂和担心自己的儿子,而儿子“心浮气躁”的脾气又让她多了一份担心。母亲本来就牵挂和担心自己的儿子,而儿子“心浮气躁”的脾气又让她多了一份担心。 B 提高层次

1.(1)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语言亲切,自然,感人,更容易让人体味到“我”的良苦用心。

(2)在孩子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时候;在孩子初次与人类最肮脏的品质接触时;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毫无建树(或一切努力都归于失败)之后。

(3)让孩子感到切肤疼痛,从而与虚伪、懦弱、残忍、狡诈等最肮脏的品质永远隔绝,让孩子记住并终生遵守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帮助孩子快快长大。(4)C,E

胜强 简练 孙刘这一方几位重要人物的活动

(3)对话 语重心长 雄健周密 锋芒毕露 狐疑怯弱

3.(1)恶,厌恶(2)吊,慰问居丧的人(3)兼道,以加倍速度赶路(4)克,能(5)江表江南。表,外;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江南为表,故称“江表”。(6)兵,兵器(7)旌麾,军旗(8)廓开,阐明(9)足用,物资充足(10)至,等到(11)机,关键(12)校,核对

(13)次,停驻(14)张,布满 4. ①鲁肃献策 ②诸葛回访 ③降战之争 ④周瑜论战 ⑤孙权决策 ⑥赤壁战况 (二)课堂探究 1.文句疏通

1)(1)“禽”通“擒”,捉拿(2)“卒”通“猝”,仓猝(3)“炎”通“焰”,火焰(4)“太”通“大”,多(5)“画”通“划”,计划、谋划(6)“雷”通“擂”,敲击(7)“邪”通“耶”,呢(8)“豫”通“预”,预先

2)(1)南,向南,名词作状语(2)东,向东,名词作状语(3)外,在外,内,在里,名作状(4)北,向北,名词作状语(5)水陆,从水陆,名词作状语(6)中江,在江中心,名词作状语(7)礼,以礼相待,名词作动词(8)事,侍奉,名词作动词(9)立,使??建立,使动用法(10)蹶,使??挫败,使动用法(11)济,使??成功,使动用法(12)走,使??逃跑,使动用法(13)从,使??跟随,使动用法(14)失,使??失, 使动用法(15)轻装的精锐部队,形容词作名词(16)都指坏人,形容词作名词(17)贤人,形容词作名词(18)老交情,形容词作名词 3)(1)北面,古义:北向,面朝北,称臣。今义:北方(2)其实,古义:他实际上 今义:副词(3)中国,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4)地方,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表处所(5)不过,古义:不超过 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6)初一,古义:刚一 今义:农历每月一日(7)邂逅,古义:万一 今义:偶然遇见(8)殷勤,古义:恳切慰问 今义:热情周到(9)形成,古义:形势确立 今义:事物的发展趋势(10)更衣,古义:上厕所 今义:换衣服(11)妻子,古义:

语文综合学习活动

(语言文字辨析、品味)

第三单元

赤壁之战

(一)课前尝试

1.c?ng,xiāo,ju?,huī,dí,wù, zhǎng,shān,huì,gǎo,yǎn, xia h?u,lěi,p?;zhu?,jia?,cù, gēng,yàn,zhàng,l?i

2.(1)《资治通鉴》 司马光 君实 北宋 编年体通史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2)汉献帝 冬天 以少胜多 以弱

6

妻子和儿女 今义:丈夫的配偶(12)束手,古义:捆着手,投降 今义:比喻没有办法(13)挟持,古义:怀着 今义:用武力胁迫(14)向,古义:先前,刚才 今义:方向

4)(1)判断句(2)被动句(3)倒装句

①(定语后置)②(定语后置)③(定语后置)④(状语后置)⑤(状语后置)⑥(宾语前置)⑦(宾语前置)⑧(宾语前置)

5)(1)为 w?i 动词,是;w?i 动词,成为;w?i 动词,做wai 介词,替;w?i 介词,与“所”连用,表被动

(2)于 介词,对;介词,向;介词,在;介词,到;表被动,被。 6)(1)当 动词,抵挡;副词,应该;副词,当即。

(2)将 名词,将领;名词,高级军官;动词,率领;副词,将要。 (3)治 动词,对付;动词,训练。 (4)卒 名词,士兵;动词,死亡;形容词,同“猝”,仓猝。

(5)次 动词,临时驻扎;名词,次序

(6)方 名词,方法;名词,方圆;副词,正在、将要;副词,正。 (7)乃 判断动词,是;副词,竟,居然;副词,于是,就;副词,才。 7)(1)这就是所说的“强弓射出的箭到了射程的尽头,力量不能穿透鲁地的薄绢”。

(2)这就成了长江的险要地势敌方已经与我方共同占有了。

(3)将军可以凭借来抗拒曹操的优势,是长江。 2.探究问题

阅读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① a.是孙权的谋士鲁肃。

b.他首先分析荆州的地位:“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这段话既分析了荆州之重要,又符合孙权南面称孤的心意。鲁肃此话,从侧面揭示了赤壁之战的起因和性质,成为全文提纲挈领之笔。鲁肃接着分析了各派的情况: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合作),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刘备与操有仇恨,寄寓于刘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这种形势,当然对孙权有利。

c.两种可能、两种准备:一种可能是如果刘备与刘表同心,则宜“抚安”;另一种可能是刘备与刘表“违离”,则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②a.操已向荆州;琮已降操;备南走。所以,鲁肃尽管晨夜兼道,也难以赶在曹操之先,可见形势严重。

b.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宣权旨,致殷勤之意,以诚打动刘备;宣传孙权的“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上面讲的是孙权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条件,接着又从地利和实力方面来说明:“已据六郡(地广),兵精粮多”(实力雄厚);又说明吴巨是平庸的人,且地点偏远,不宜依靠。从三方面来看,刘备何去何从已经十分清楚,故结果必定是“备甚悦”。 ③操军占荆州,乘胜东下,孙刘危急存亡在即。他是这样游说孙权的:a.纵谈形势,闭口不谈“求救”。他把孙权、刘备、曹操放在同等位置上来谈,突出敌军强大并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保持了刘备“遁逃于此”的尊严。b.采用攻心战术,反激孙权。诸葛亮指出了孙权的两条出路:一条是率领“吴越之众”与曹操“抗衡”;另一条是投降。接着抓住孙权的矛盾心理“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警告他“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最后,把刘备比作“守义不辱”的壮士田横,不愿处在曹操之下,从而使孙权勃然大怒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激将法,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游说的结果是:“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④己方的有利条件:a.孙权“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b.“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c.兵精足用。敌方的不利条件:a.操有后患:马超、韩遂在关西割据;b.操扬短避长:舍鞍马,仗舟楫,,不习水战;c.天时不利:盛寒,马无稿草;d.北方士兵不习水战,必生疾病。

⑤曹军失败的原因是:a.劳师远征,士卒疲病;b.北方之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c.降卒心怀狐疑,内部不稳;d.北方未平,北方不宁;e.战线过长,粮草不济;f.军纪不整,骄傲轻敌。第f条是最根本的原因。

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a.能客观分析敌我形势;b.团结一致,共同对敌;

c.部署有方,准备充分;d.能抓住有利战机,正确采用战略战术。其中b是最根本的一条。 3.巩固练习

(1)B (2)B (3)D (4)C (5)B (6)C (三)课后拓展 A基础层次

1.A 2.C 3.D 4.B 5.D 6.D 7.A 8.C B提高层次

1.D 2.D 3.D 4.D

5.①众人只见曹操信上说水军、步兵八十万而个个害怕,不再估计它的真假,就提出投降的主张,是很没道理的。 ②他用疲惫染病的军队控制着怀着疑心的士兵,人数虽多,也很不值得畏惧。 6.曹操有后患;军队不习水战;天寒马无饲料;中原士兵不服水土,必生疾病。

赤壁赋

(一)课前尝试

1.r?n,xū,zhǔ,gēng,xiù,píng, lí,qiǎo,zhú,lú,liáo,shī,zhào,shu?,fú,y?u,piān,páo,zàng,yǎo,tiǎo

2.黄州、前赤壁赋。

3.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4.(1)望,农历每月十五(2)纵,任。 如,往。(3)凌,越过(4)溯,逆流而上(5)缕,细丝(6)嫠妇,寡妇(7)危,端正(8)酾酒,斟酒(9)槊,长矛(10)骤,屡次(11)盈,满。虚,缺(12)既,已经(13)肴,菜肴(14)枕藉,垫 (二)课堂探究 1.文句疏通:

1)(1)“属”通“嘱”,劝人饮酒(2)“属”通“嘱”,劝人饮酒。(3)“缪”通“缭”,缭绕,盘绕(4)“冯”通“凭”,乘

2)(1)流光,月光下的清波,形作名(2)舞,使??跳舞,使动用法(3)泣,使??哭泣,使动用法(4)正襟,整理,形作动(5)南,向南,名作状(6)东,向东,向西,名作状(7)下,攻占,名作动(8)东,向东进军,名作动(9)渔樵,打鱼砍柴,名作动(10)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意动用法

7

3)(1)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的样子(2)美人,古义:所思慕的人 今义:美丽的女子(3)危,古义:端正 今义:危险(4)骤,古义:屡次 今义:突然(5)望,古义:农历每月十五 今义:看 4)(1)(宾语前置)(2)(宾语前置)(3)(定语后置)(4)(定语后置)(5)(状语后置)(6)(状语后置)(7)(状语后置)(8)(被动句)(9)(判断句)(10)(判断句)

5)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代词,它;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乎:助词,形容词词尾,无义;表疑问语气;句中助词,无义;介词,相当于“于”,对;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6)(1)朗诵“明月”诗里“窈窕”一章。 (2)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

(3)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4)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

(5)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 2.探究问题

(1)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2)清风明月、水天一色(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

(3)从歌声中来,从箫声中来,从历史人物中来,从个人境遇中来,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辩) (4)“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受挫后的惆怅和抑郁心情,同时也显示出作者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 3.巩固练习

(1)C (2)D (3)A (4)A (三)课后训练 A基础层次

1.B 2.C 3.B 4.A 5.D 6.A 7.B 8.B 9.(1)C (2)A (3)C (4)A (5)D (6) 江渚渔樵 吾生之须臾 知不可乎骤得

(7) ①苏子愀然,正襟危坐。②山川相

(一)课前尝试

1.(1)韩愈 唐 “古文运动” 退之 韩昌黎 韩文公 《昌黎先生文集》 唐宋八大家(2)“说” 议论文 说理 论

2.jiē,d?u,yú,tán,fǒu,dān, pán,zhuàn,yí,yí,yí,cháng 3.(1)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2)之,指知识和道理。(3)庸,岂、哪。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4)师,从师。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5)益,更加、越发。(6)句读,(8)遗,丢弃。(9)族:类。(10) 谀,阿谀、奉承。(11)乃,竟。(12)之徒,这些人。(13)攻,学习、研究。(14)传,解释经书的著作。(15)嘉,赞许。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16)贻,赠送。

4.(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课堂探究 1.文句疏通

1)(1)惑,有了疑难问题。形作动(2)惑,疑难问题。形作名(3)师,以??为师。意动用法(4)惑,疑难问题。 形作名(5)师,从师学习,名作动(6)下,低于,名作动(7)耻,以??为耻,意动用法(8)圣、愚,圣人、愚人,形作名(9)耻,以??为耻,意动用法;师,从师学习,名作动(10)师,从师,名作动(11)群,成群地,名作状(12)齿,看得起,名作动(13)师,以??为师,意动用法(14),学习,名作动

2)(1)学者,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2)所以,古义:用来??的,??的凭借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3)从而,古义:从,缪,郁乎苍苍。③固一世之雄。 (8)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B提高层次

1.D 2.C,D 3.A,B 4.D 5.D

跟从。而,而且。 今义:连词(4)无, 古义:无论,不分 今义:没有(5)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很多人(6)小学,古义:在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地方(7)族, 古义:类 今义:常指家族、民族、种族(8)或, 古义:有的人,不定代词 今义:或者,或许(9)常, 古义:固定。 今义:平常、经常、时常(10)不必,古义:不一定 今义:今为副词,表不需要 3)(1)“受” 同 “授”,教授(2)“不”通“否”,不

4)(1)乎,相当于“于”。(2)乎,相当于“于”,比(3)于,被(4)于,向(5)于,对于

5)(1) 判断句(2) 宾语前置(3) 被动句(4)状语后置(5)状语后置 6)(1)我(是向他)学习道理。(2)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3)道存在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5)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6)称“老师”称“弟子”等等。(7)(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8)几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2.探究问题

(1)以“古之众人”与“今之众人”对比。以士大夫之族自相矛盾的作法形成对比。(对自身与对孩子)以“巫师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比。 (2)教师的重要作用 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以能者为师的 士大夫耻学于师的 3.巩固练习

(1)A(2)D(3)B(4)A(5)A,B (6)A (三)课后拓展 A基础层次

1.B 2.C 3.D 4.D 5.B 6.A 7.D 8.A 9.A 10.A,D 11.D

12.不知句读就向老师请教,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的明智啊 (李蟠)喜好古文,六种经书和传注都普遍地学习,不受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拘束,跟我学习。

第四单元

师说

这里泛指文章的字句。(7)或,有的。 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4)

8

B提高层次

1.B 2.C 3.B 4.C 5.D

6)(1)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求教;(2)前辈道德高,名望大;(3)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4)背着书箱,拖着鞋子;(5)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6)朝廷每天供给膳食;(7)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见面物;(8)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2.探究问题

(1)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太学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大成。

(2)对比手法;书、从师、求学之难;奔走之辛劳、衣食之清苦;

(3)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关键在于求学者的主观努力与否,而不在于客观条件的优越。 3.巩固练习

(1)余则缊袍敝衣;日再食 ;坐大厦之下无奔走之劳矣;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有司业、博士为之师(2)A(3)A(4)B(5)C (三)课后拓展 A基础层次

1.A 2.D 3.A 4.C 5.C 6.B 7.A 8.B 9.D 10.A B提高层次

1.A 2.C 3.D 4.C 5.C

(2)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段都重在写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之不同,通过对比,更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3)作者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运用对比来形象地比喻两者之味的不同,说明了南国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国的秋,突出北国秋味的醇厚、浓郁。

(4)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等等,都是细小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

(5)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这段议论,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同时创造出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在增添了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旨意暗合。

(6)“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7)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8)颂秋。但是,由于受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的影响,全文的基调却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

(一)课前尝试

1. hùn,dùn,zha,chuán,xùn,huái, ruǐ,za,zhu?,tuí,niàn,tuǒ,sh? 2. 同“着”,穿(衣);指推敲起字的韵律来。

3.《郁达夫文集》 郁达夫 郁文 小说 散文 浙江富阳 日本 《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4.(1)唐 白居易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2)《淮南子·说山》(3)《淮南子·缪称》(4)宋 欧阳修 《秋声赋》 (二)课堂探究 1.探究问题

(1)写清晨院中所见,写槐树落蕊及其有关情况,写秋蝉的残声,写秋雨及雨后话秋凉的场面,写枣树在秋天里的奇景。

颂歌。 2.巩固练习

(1)B (2)D (3)C (4)C 3.归纳总结

(1)主旨:描绘了故都的秋色,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貌,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和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2)写作特色: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②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三)课后拓展 A基础层次

1.B 2.A 3.D 4.B 5.D 6.B 7.A 8.D 9.(1)A(2)B(3)A(4)A

送东阳马生序

(一)课前尝试

1.(1)《宋学士文集》 宋濂 景濂 潜溪 浦江人 明初 文学家

(2)马君则 赠序 临别赠言 劝勉 推重、赞许 晚辈

2.guān,chì,duō,qia,ya,xǐ, jūn,yìng,yùn,xiù,lǐn,ya,něi, ya,zhuàn,zhì

3.致,取得;硕,大;隆,高;质,询问;至,周到;俟,等到;曳屣,拖着鞋子;

烨然,光彩照耀;慕艳,羡慕;馁,饥饿;假,借、诸,之于;流辈,同辈的人

朝,朝见;谒,拜见;撰,写作、贽,初次见面表示敬意的礼物。

4.第一段,现身说法,叙述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这正是宋濂学所成的根本原因。第二段,叙述当今大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第一段形成对比。第三段,赞扬学生善学,点明写作背景和意图。 (二)课堂探究 1.文句疏通

1)(1)手,用手;笔,用笔,名作状;(2)走,跑着,动作状;(3)立,站着,动作状;(4)日,每天,名作状;(5)腰,挂在腰间,名作动;(6)日,每天;岁,每年,名作状;(7)善,擅长,形作动。

2)(1)走,跑 、一般的行走;(2)是,这,这个、表判断;(3)再,、两次、一次又一次;(4)臭,气味、不好的气味;(5)汤,热水、菜汤;(6)县官,朝廷、县级行政长官;(7)博士,国子监的老师、学位。

3)(1)“支”通“肢”,肢体。(2)“被”通“披”,穿着。(3)“灌”通“盥”,洗手。

4)以:介词,用;介词,因;介词,把;连词,来。之:代词,它,借来的书;助词,的;代词,指抄书这件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患:动词,担忧;名词,忧患。 5)(1)宾语前置;(2)状语后置;(3)省略句;(4)省略句

第五单元

故都的秋

9

富春江上

(一)课前尝试

1.áo,chēng,jiá,làng,c?ng,liàn, yàn,juān,guàn,jǔ,chà,ju?,jī 2.激烈的或大规模的战斗;赤色;较量,争逐;平凡的人;靠近;形容水波荡漾;草木茂盛;树木茂盛纷披的样子;雕刻;姑且;得到重视

3.季羡林 山东清平 《季羡林散文选集》

4.(1)比喻峰峦的形状像女子黑色的螺髻;唐;刘禹锡;白银盘里一青螺。” (2)比喻女子体态轻盈、婀娜;曹植;鸿雁。 (二)课堂探究 1.探究问题

(1)第一部分(1):由欣赏诗句的意境引出对诗句所描绘美景的赞美。

第二部分(2~10):由眼前的景色明丽、秀色天成的富丽江胜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幸福之感,骄傲之感。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分两个层次:第1层(2~6):乘船畅游富春江。第2层(7~10):登楼观赏富春江。

第三部分(11):告别奇山异水,借吴均《与宋元思书》对富春江风景的描写,间接地表达了对富春江溢满心头的依恋之情。

(2)“隔岸青螺数点,微痕一抹,出没于烟雨迷蒙中。”就像一支奏鸣曲,一唱三叹,在文中反复出现。

(3)语言在淳朴恬淡、天然本色中追求繁复绚丽的美。同时讲究音乐性,注重节奏和韵律。

(4)山水景物是其形,文化内涵是其神。

(5)“青螺”借指富春江边青翠的峰峦。“人的影子”是作者游历青山秀水后内心情感的外部物化,是作者心灵的幻象,“它是天地的精英,山川灵气之所钟”。 2.巩固练习

(1)B (2)C (3)D (4)C (5)D

3.归纳总结:略 (三)课后拓展 A基础层次

1.A 2.B 3.C 4.A 5.B 6.C 7.D 8.C 9.(1)C (2)A (3)D (4)B B提高层次

1.如:高位截瘫的张海迪。

2.与许多肉体健全的人相比,他们拥有的是多么完整而健康的生命。 3.略

(5)在人类历史上,无论正义或非正义战争,都是以流血和灾难为代价的;人类若是继续滥用战争,将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2.巩固练习

(1)1,错误的判断;2,依仗军事优势,缺乏忧患意识;3,有恃无恐的骄傲和轻敌。

(2)横卧的纪念堂与竖卧的亚利山那号战舰。表达了悼念之情。

(3)感悟:世上的许多事情,都带有自杀性质,所谓弄巧成拙,结果当然事与愿违。(或:偶尔侥幸的成功,也许是失败之母。) 3.归纳总结:略 (三)课后拓展 A基础层次

1.C 2.B 3.B 4.D 5.D 6.C 7.D 8.B 9.(1)D(2)B (3)如果亚利山那号战舰没有被击沉,就会有别的战舰被亚利山那号战舰击沉。

(4)形象地说明了沉没的亚利山那号和阵亡的将士,只不过是罪恶战争的牺牲品。只要战争还存在一天,这样的悲剧就还会出现。 B提高层次

(1)嘈杂和忙乱的生命中内心存在静。这种“静”能医治痛苦和沮丧,给人带来改变生活的力量;这种“静”能让心灵吸吮生命的气息,体验那一种不可诠释的感情,超然有世外感;静谧,清畅,找到人同外部世界的连带感,找到与灵魂相熨帖的东西。让疲惫的身心重新投进生命之中,让生命本性的渴求得到满足,这是心灵的拯救。 (2)略

感悟珍珠港

(一)课前尝试

1.wō,ào,xùn,shì,qì,gū,yīn,cù,huì,kǎn,qú,zhàn

2.大道;依仗;用言语戏弄;因贪利而失去理智;山间平地;液体落在纸上向四处散开或渗透。

3.张抗抗 浙江杭州 《爱的权利》 《淡淡的晨雾》

4.1941年12月7日 第二次 (二)课堂探究

(1)行文思路:第一部分(1-5)从海面上的纪念堂写起,引出对当年珍珠港事件的追述。

第二部分(6-9)详细描写了珍珠港事件发生的具体过程,指出了美军惨败的原因。

第三部分(10-12)通过对沉埋海底的亚利山那号战舰残骸的描写,强调说明,无休止的战争永远都是人类和平的天敌。

第四部分(13-25)面对60年前的战争悲剧及当前的世界形势,作者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悟。

(2)主旨:《感悟珍珠港》是一篇文笔优美、思想隽永的散文。作者以其女性所特有的细腻,在凭吊二战亡灵时审视了战争这一宏大的历史主题,让人们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流血和灾难的沉重代价,让人如临其境、心生感慨,寄寓了作者对人类和平的美好希望。 (3)文中那时而泛起的气泡,活泼游动的小鱼,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泛起的气泡”突出强调了战争只有伤痛和死亡,而不可能有真正的赢家;“活泼浮动的小鱼”则形象的说明只有消灭战争,人类才有可能过上平静、自由和快乐的生活。以此,作者道出了发自内心的感慨:“人类啊,若是继续滥用战争,你终将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4)另一种动力:指它能引发人们对珍珠港事件的反思:反对暴力、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寓意:激励人们行动起来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促进世界文明发展,它是留给后人的百年警示,是永远的动力。

废墟

(一)课前尝试

1.guī,xiāo,jí,sù,niǎn,jī, huán,lì,ju?,jiǎo,pán,shān, m?,qiǎng,lěi

2.归顺、依附;坠落而毁灭;修理,修补;一向怀有的愿望;深的;幽深 3.余秋雨;浙江余姚;《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千年一叹》

4.唐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伤悲的样子 (二)课堂探究 1.探究问题

10

(1)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2)废墟是什么?怎样对待废墟?值得留存的废墟是什么?废墟留存的意义何在?我们的正确态度。

(3)废墟是古代建筑的遗址,是历史的见证,是古代文化的表征,是历史演变的脚印。它包含古代文化传统以及历史留给人们的教训、思考和借鉴,提醒人们正确对待民族昔日的荣耀和耻辱,从而以更现实的脚步走向未来。 (4)通过对废墟含义的阐述以及人们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废墟的叙议,引领人们对废墟进行思考,提醒人们正确对待民族昔日的荣耀和耻辱,从而以更加坚实的脚步走向未来。

(5)①叙议结合,层层深入,思路清晰。②健笔凌云,驰骋中外,谈古论今。 2.巩固练习

(1)B(2)D(3)A(4)A(5)D 3.归纳总结:略 (三)课后拓展 A基础层次

1.D 2.C 3.C 4.D 5.C 6.A 7.C 8.D

9.阅读训练(1)B(2)B(3)D(4)A

(聩,kuì,耳聋)眼花耳聋。比喻头脑糊涂,不明是非。

3.(1)关汉卿 已斋叟 大都 元戏曲家 《救风尘》 《望江亭》 《单刀会》 “东方的莎士比亚” 关汉卿 马致远 白朴 郑光祖

(2)唱、白、科 旦、末、净 曲调、唱法、字数、句法 宫调 声音的高低 (3)《感天动地窦娥冤》 悲剧 善良柔弱的民女窦娥所蒙受的千古奇冤 当时恶人横行、管理昏聩、司法腐败的黑暗现实 对饱受欺凌的下层民众的深刻同情 伸冤雪恨、惩恶扬善 四 三 窦娥被押赴刑场问斩的详细经过 高潮

(4)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你错勘贤愚枉为天 (二)课堂探究 1.探究问题

(1)三个场面,分别是押赴刑场、刑场诀别、刑场誓愿

(2)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她对于天地神祗和命运的怀疑和否定,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秩序的否定。表现了她坚强不屈的反抗性格。

(3)一方面展现了窦娥性格中善良美好的一面,另一方面烘托了气氛,深化

了主题,这是着重塑造窦娥形象,展现悲剧艺术效果的重要一笔。

(4)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第二桩誓愿是“六月飞雪”;第三桩誓愿是“亢旱三年”。

(一)课前尝试

1.dī,kān,kàng,yǎn,yǎo,yìng, cháng,h?ng,hái,yǎn,qiān,m?,qiān,háng

2.(1)合,应该,应当。(2)混淆。(3)错误地判断。(4)前仆后倒。合、偃,都是倒下的意思。(5)哥哥那边。行,有“这边”“那边”或“这里”“那里”之意。(6)这个,这。(7)愆,罪过。(8)清明澄澈的样子。(9)大旱。亢,极。(10)形容一直得不到对方的信息。杳,远得不见踪影。(11)形容荒凉的地方。阡、陌,指田间小路。(12)把天地呀深深地埋怨。生,甚、深。(13)背负委屈,心中怀着怨恨或冤枉。(14)

(5)苌弘化碧(苌弘),望帝啼鹃(杜宇)、六月飞霜(邹衍),亢旱三年(东海孝妇)

(6)第一个誓愿: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设计了三桩誓愿显灵的超现实情节,表明窦娥的冤屈的深重、反抗的强烈,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7)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

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2.巩固练习

(1)不能,三桩誓愿一桩比一桩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容变动。 (2)A (3)C (4)B (三)课后拓展 A 基础层次

1.A 2.C 3.D 4.D 5.C 6.B 7.A 8.A 9.(1)D(2)C(3)A(4)D

5)①质问天地为什么好坏不分; ②愤怒地揭露了天地的真面目,即采取了“怕硬欺软”和“顺水推船”的态度; ③愤怒地谴责了天地,彻底否定了天地,表现了窦娥对不公平世道的不满与反抗。 B 提高层次

复述要以第一人称进行,主要情节也就是三桩誓愿不可颠倒次序,语言要力求口语化。

语文综合学习活动 (阅读,成长的阶梯· 影响我的5本书) 第六单元

窦娥冤

雷雨

(一)课前尝试

1.mí,jiàn,dì,zhàng,c?n,fan 2.① 形容汗水不断地下流。② 仔细地听。谛: 仔细。③见解。④ 违背良心。昧: mai 昏,糊涂,不明白。⑤刁钻泼辣,不讲道理;或指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⑥闷热。郁: 积聚而不得发泄。

3.曹禺 万家宝 现代 《日出》、《原野》、《北京人》 20世纪30年代 四 二 4.略

(二)课堂探究 1.探究问题

(1)两个部分:自开头至“可是你——”为第一个部分,写鲁侍萍与周朴园相隔30年后的相遇与相认,着重暴露周朴园在家庭生活中的丑恶行径。 自“来人”至课文结束为第二个部分,写鲁大海与周朴园的矛盾斗争,着力揭示周朴园在社会上的一些罪恶活动。 (2)因为鲁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

11

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可鲁侍萍的突然出现,却打他个措手不及,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 (3)说明周朴园没忘旧情,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着她。周朴园的感情很复杂,他确实曾对温柔美丽的鲁侍萍动过情,但他对欺辱鲁侍萍的行径必须掩饰,因为在他看来,同“下人”有一些什么是有损门第的。到了晚年,身边的妻子繁漪很不驯服,儿子也对他敬而远之,他时时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独,因此怀念鲁侍萍,借以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解脱。其实,他的怀念是廉价的,是十分自私的。因此,当他知道鲁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就立即声色俱变,以至于最后凶相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并声称“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鲁家来。”他对鲁侍萍的欺辱、摧残,他对鲁侍萍的忽冷忽热、软硬兼施,充分显露了他的残忍、自私、冷酷、虚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4)依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的面孔和傲慢态度。他明知故问鲁大海“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继续教训鲁大海:“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讽刺、挖苦、嘲笑鲁大海说“傻小子,没有经验只会胡喊是不成的”,以显示他的老练和狡猾。

(5)周朴园是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本家,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之间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的对立,使他们必然产生矛盾冲突。从整个戏剧来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是最本质的冲突,这些矛盾的存在、发展,决定了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6)如开头关于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的这段舞台说明,主要用以交代人物的动作,“很自然地”暗示了她的身份,“慢慢地”表明了她内心的痛苦、矛盾,而这一动作又自然地勾起了周朴园对梅侍萍的回忆,对剧情的展开起到了推动作用。 2.巩固练习

(1)C (2)AB (3)D (4)C

3.归纳总结 略 (三)课后巩固 A基础层次

1.A 2.A 3.D 4.D 5.B 6.C 7.C 8.A 9.(1)B (2)C (3)揭示了周朴园自私、伪善、卑鄙、冷酷的性格特征。(4)表现了鲁侍萍刚强而又不失自尊的性格。 B提高层次 略

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都是围绕这一冲突展开的。(2)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社会过渡时期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从表面看来,冲突是在一对恋人之间展开,但表现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尖锐复杂的矛盾。(3)哈姆莱特为父报仇,为了“扭转乾坤”,必须同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集团展开一系列的斗争。这场斗争,哈姆莱特不仅要面对奸王,而且要面对整个封建统治集团以及社会邪恶势力。他势单力薄,孤军奋战,才不得已装疯卖傻,斩断情丝,以免使自己的恋人卷入复仇的漩涡,而受到更大的伤害,使自己“扭转乾坤”的重任失败。(4)哈姆莱特的内心独白揭示了他忧郁厌世、软弱迟疑、优柔寡断的个性。造成这种性格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客观上以国王为代表的整个封建统治集团及社会邪恶势力过于强大。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时代,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先进人物还处于弱势,新兴的资产阶级还处于萌芽状态,推翻封建大厦的时机还没有成熟,萌芽时期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二是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本身的局限性,导致了哈姆莱特性格上的忧郁,行动上的延宕。哈姆莱特在探索社会出路时往往转为寻找摆脱个人精神痛苦的途径,重重的顾虑使他变得犹豫不定。(5)作品中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擅长运用长篇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语言深沉含蓄,极富于哲理性,对刻画人物独特的个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 2.巩固练习

(1)A(2)C(3)略(4)略 3.归纳总结:略 (三)课后拓展 A基础层次

1.B 2.D 3.D 4.A 5.C 6.A 7.C 8.B 9(1)C(2)B(3)C (4)D B提高层次

哈姆莱特

(一)课前尝试

1.wǎng,bì,qián,nia,dàng,jù, lián,ān,nu?,tà,shǔn,jīn 2.(1)杂乱;纷乱。(2)涂胭脂,抹香粉。原指妇女修饰容貌,现多比喻对丑恶事物进行粉饰。(3)鞭打。比喻抨击。(4)荒诞离奇;古怪。(5)长期接触的人对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逐渐产生好的影响。(6)爬行。(7)(星体等)从高空掉下。(8)用嘴吸取东西。现多比喻吸取有益的知识。(9)姑且充当。(10)拖延。(11)烟视,微视;媚行,慢行。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文中含有贬义。

3.《莎士比亚全集》文艺复兴英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王子复仇记》丹麦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4.三 一 哈姆莱特个性特点 5.节选的这场戏在情节结构上可分为三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主要是国王与身边的侍臣及王后之间的对白。写心怀鬼胎、惊疑不定的国王与侍臣密谋商量试探是否“因失恋而疯狂”的哈姆莱特。

第二部分,主要是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写的是奥菲利娅被狡猾的国王和父亲利用,前来试探装疯卖傻的哈姆莱特。

第三部分,主要是国王与波洛涅斯的对白。写的是他们试探后的密谋。 (二)课堂探究 1.探究问题

(1)全剧的戏剧冲突主要是围绕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进行的。文章节选的部分,也将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放在主要的位置上。戏中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后的冲突,以及哈

12

1.B 2.ABC 3.对世界和人类的美好希望,对朋友和下属的平和仁爱,对事物的敏感和寻思 4.苟活在这混乱象监狱一样的世上 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 5.A

(1)当时的清政府摇摇欲坠,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腐朽统治,从思想上、精神上禁锢着人们,不允许他们聚集起来谈论国事。(2)三教九流,无所不容。展现了当时清末社会的众生相。(3)面对无奈的现实,只好采取麻木不仁、明哲保身的一类人。 3.归纳小结:略 (三)课后拓展: A基础层次

1.A 2.B 3.D 4.A 5.B 6.D 7.A 8.B

9.(1)我们虽然爱国,可是统治者却根本不关心我们这些百姓。(2)C (3)①在我们这样的社会里,我们已经无法生存了。②交代了三个主要人物的悲惨遭遇和绝望的情绪。

(4)《雷雨》以周朴园为中心,围绕他与鲁侍萍、鲁大海等人的矛盾展开戏剧冲突,反映社会生活三一律式的立体结构:人物生活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茶馆》出场人物众多,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时代的冲突。道是“莫谈国事”,却没有一个画面不和国家联系。卷轴式的平面结构小茶馆影射大时代。

要性缺乏认识,片面强调眼前和局部利益,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侵占或改变自然保护区土地现状的情况日趋严重。③1999年为国际老人年,我国是世界老年人口大国。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敬老传统美德,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茶馆

(一)课前尝试

1.wù xū,shì,shàn,xiū,qiàn, zhōng,pǐ,xiàng 2.略

3.老舍 舒庆春 舍予 满 《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离婚》 《我这一辈子》 《龙须沟》、《方珍珠》 《龙须沟》 “人民艺术家”

4.裕泰茶馆 清朝戊戌变法 民国初期 国民党统治时期 一 戊戌变法失败之际 (二)课堂探究 1.探究问题

(1)文中展示了人物的命运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纠葛,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腐败,恶人猖獗,特务横行;洋货充斥,洋教势力抬头;民不聊生,卖儿卖女以及实业救国思想的抬头、爱国正直的人受迫害的现实。在众茶客们的谈话与表现中,可以看出这些有闲的市民阶级对时事漠不关心,对穷人的苦难麻木不仁,明哲保身,玩物丧志的无聊与麻木。揭示了清王朝已经气数将尽,日薄西山,走到了它“要完”的时候了。 (2)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之内的。整个一幕剧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联成的,是平面展开的,形成卷轴式的平面结构。这与中外传统戏剧的写法完全不同。 (3)不是恳求不要提价,也不问提多少,却说“二爷,您说的对,”还来个“太对了!”还竭力奉承,说:“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嗻!”在秦仲义面前非常顺从、谦恭、竭力奉承,讨人喜欢,可见他的玲珑乖巧,用秦仲义的话来说:“你这小子,比你爸爸不滑!”剧作家用精彩的语言刻画了王利发的“滑”。 2.巩固练习

联想 想象 叙述 描写

(一)课前尝试

2.(2)课堂上,老师突然点名表扬思想正在开小差的我,我的感情如骤起的波澜,是高兴,是惭愧,还是内疚?道不清,说不明。 (二)习作交流

示例一:通过肖像描写,细节描写,严父的形象凸现。

示例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父亲就写“活”,生动了,内容充实了。描写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就是因为描写特别细腻,能抓住人或物的具体特征,把人或物最感人的特征表现出来,从而感动读者。

抒情 议论

(四)课堂训练

1.老师教跳舞、教我们读诗、看老师写字、带我们观察蜜蜂、帮我排除小纠纷??老师温柔美丽善良令人难忘。正

语文综合学习活动

遣词 造句

(一)课前尝试

2.(3)①不约而同 ②不耻下问 ③ 暴跳如雷 ④叮嘱 (七)课后拓展

1.①不能换,因为救灾不能舍近求远。②不能换,因为“和平??”不是善良的人单方面所能决定的。③信任未必安全,但有助于维护安全。

2. 特点是多用概括性词语,多用联合短语。

3.①为促进广告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化、标准化,保证广告语言文字表述清晰、准确、完整,避免误导消费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②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对自然保护区工作的重

是有了这些感情的沉淀积累才使这段中的抒情水到渠成。“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文都用第三人称“她”。直接抒发了对老师的依恋、思念之情。这是抒情中的直接抒情。 2.文段中“种枣树”、“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这叙述中的字里行间都饱含着浓重的思乡怀旧之情,诉说着身在异国、心系故园的海外赤子的乡土情结。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深化题旨。记叙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对所记事、理、物、景发表看法,进行议论。有时以叙为主,偶发议论;有时边叙边议。记叙文中的议论,或揭示所记事物的意义,或画龙点睛点明文章的题旨,或突出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13

计划

(三)范例分析

1.简析:这份实习计划的导语说明了本次实习的目的意义和制订计划的依据。以下条文按照逻辑顺序排列,分列五条,就实习的有关事项做出了详细安排,步骤具体,要求明确,便于执行。 2.小结写作要求:(1)计划是单位、部门或个人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工作目标、步骤、措施做出安排的一种应用文,规划、方案、安排、打算都属于计划的范围;(2)计划可用条文形式,也可用表格形式;(3)条文形式的计划一般由标题、正文(前言+目标+步骤+措施)、落款三部分构成;(4)计划的制定要求①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目标不能太高,也不能过低;②要突出重点与中心,尤其要突出计划内容的“三要素”;③要交给有关人员讨论修改,实施过程中如有变化,还要加以补充和修订。

识类:④⑥。 作者举的事例有(1)美索不达米亚、

演讲

(二)课堂训练

2.(1)题①要点:与人相处足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宽容;处理好人际交往与自身原则间的关系;题②要点: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职中生的生活更应丰富多彩;认识学习和业余生活的辩证关系,合理安排业余生活;题③要点:网络的本质是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仅仅是学习的工具和手段,不是目的;网络是双刃剑,善假于物是智者,玩物丧志是愚者。

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毁林,这些地方成了不毛之地;(2)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把枞树林砍光,结果畜牧业的根基遭毁,山泉枯竭,洪水倾泻到平原;(3)在欧洲传播栽种马铃薯的人,把瘰疬症也传播进来。 二、(略) 三、(略)

第二单元测试卷

第Ⅰ卷

1.D 2.B 3.C 4.D 5.B 6.A 7.C 8.B 9.A 10.C 11.A 12.D 13.A 14.C 15.B 16.A 17.D 18.C 19.D 20.C 21.C 22.B 23.D 24.D 25.CFG 第Ⅱ卷

1.C 2.B 3.C 4.B 5.B 6.“初不甚大”“越唱越高”“陡然一落”“忽又扬起”“人弦俱寂” 7.C

二、 语文综合活动 勘误表

序号原文修改为1视物不仅清晰舒适,而且眼镜轻巧漂亮视物不仅清晰,而且舒适2与原来的眼镜简直没法比原来的眼镜简直没法与之相比3“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删去4阳光“阳光”5配戴配制6中、老年中老年7只有大眼镜店才敢问津小眼镜店是不敢问津的三、 作文(略)

第一单元测试卷

第Ⅰ卷

1.C 2.A 3.D 4.C 5.D 6.D 7.A 8.D 9.B 10.B 11.D 12.B 13.D 14.A 15.B 16.B 17.B 18.D 19.B 20.B 21.C 22.D 23.C 24.B 25.C 第Ⅱ卷

一、26.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他被称为美国新保护运动的“先知”,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 27. (1)在警告人们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否则必将自食其果;(2)狼也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员,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3)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

28.选文第一段运用排比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失去狼之后山的样子;还使用了夸张的手法描写这一惨不忍睹的状况:“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像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并禁止了所有其他的活动。”这一段描写具体可感的“山的样子”,从反面告诉人们:地球上的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29.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对上文所阐述的动物和人类影响自然界的方式及其结果进行了小结,突出了两者的区别,又为下文对人类提出警示作了铺垫。

30.“胜利”是指人类不顾自然规律、不考虑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做的干预而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只是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行为去改变自然,达到预期目的,在某个方面能支配自然界。“报复”指自然界遭到人为的破坏,人类自身生存环境恶化。

总结

(三)范例分析

1.简析:本文格式规范,开头先对一年的语文学习进行回顾、思考,并从中归纳出有规律性的东西,在介绍具体绎验是辅以具体事例、做法和取得的成效,结束时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2.小结写作要求:(1)总结的一般格式:标题、正文、落款。(2)总结的写作要点:① 要大量占有材料,并分析、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层面;② 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不夸大成绩,不掩饰问题;③ 要以议论为主,夹以叙述,不用渲染性的描写和抒情;④ 语言准确、平实、简明。

第三单元测试卷

第Ⅰ卷

1.C 2.B 3.C 4.D 5.A 6.C 7.B 8.C 9.D 10.C 11.B 12.D 13.A 14.A 15.A 16.D 17.D 18.A 19.B 20.C 21.B 22.C 23.C 24.A 25.C 第Ⅱ卷

一、口语交际(略) 二、应用文写作(略) 三、作文(略)

专题讨论

(三)范例分析

(简评)文中节选了一次关于青藏铁路开通后西藏环保问题的网络专题讨论.讨论围绕的议题单一,明确,主持人与讨论者之间配合和谐,问的针对性强,答得有理有据,必然会引起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讨论中来,落实到保护西藏环境的工作中去。 (四)课堂训练

2.(1)社会生活类:②⑦;校园生活类:③⑧;思想修养类:①⑤;文史知

期中测试卷

第Ⅰ卷

1.B 2.D 3.C 4.C 5.A 6.C 7.D 8.D 9.B 10.D 11.B 12.C 13.D 14.C 15.B 16.A 17.C 18.A 19.C 20.A 21.B 22.D

14

23.D 24.B 25.D 26.D 27.A 28.A 第Ⅱ卷

1.刘鹗《明湖居听书》 课文记叙了老残游历济南时听大鼓书情景,重点描绘女艺人白妞精湛的演唱技艺和艺惊四座的表演效果。

2.课文运用的表现手法有: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如“王小玉便启朱唇??愈翻愈险,愈险愈奇”属于正面描写;“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属于侧面描写。 (2)运用通感、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运用通感的修辞,写出声音舒畅、伏贴的特点;“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白妞说书的巨大魅力。 二、口语交际(略) 三、语文综合学习活动(略) 四、应用文(略) 五、作文(略)

保意识的人。2.(1)原指人的容貌和脸色,这里用来形容季节的颜色。(2)原指不能变更的信条,这里指老板娘多年卖水果所积累的经验。3.以小见大,易于引发读者共鸣,耐人寻味。4.作者不计较生活琐事,却看重生命、事业等人生大事。这启发我们在生活中不要斤斤计较,而是要把精力放在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上。 二、对话设计(略) 三、作文(略)

第Ⅱ卷

一、31.传道受业解惑也32.为伊消得人憔悴

33.乌鹊南飞34.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二、35.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的顺序不能颠倒,这三桩誓愿在实现的时间上由短到长,前两桩的实现预示着第三桩誓愿也即将实现;而且一桩比一桩深刻强烈,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也越来越大、强,由开始的希望冤屈得到昭示到最后对统治阶级的揭露、反抗。

36.反映了元代社会统治阶级昏庸残暴,贫苦百姓有冤难诉,官吏昏聩、恶人当道、司法腐败的黑暗现实,也着力表现了窦娥与恶势力抗争到底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表现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的痛恨、揭露和对主人公的深切同情。 37.作者充分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使戏剧情节更富有传奇色彩。而且这三桩誓愿,也是全剧的高潮,是塑造窦娥形象最成功的一笔,鲜明地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正直,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妇女的丰满形象,表达了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三、应用文写作格式2分,内容3分 四、语文综合活动(略)

五、作文一类卷:27~30分 立意新颖,中心突出,内容丰富,层次清楚,逻辑性强,语言精炼、优美。

二类卷:22~26分 立意较新颖,中心明确,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三类卷:18~21分 立意正确,中心较明确,内容较充实,层次基本清楚,语句较通顺。

四类卷:12~17分 立意不准确,或中心和材料不统一,或语句不通顺。 五类卷:11分以下 不足400字,观点错误,或结构混乱,不知所云,或明显抄袭。语文学案二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测试卷

第Ⅰ卷

1.A 2.A 3.C 4.C 5.D 6.A 7.A 8.D 9.C 10.B

11.关汉卿马致远旦末净唱科白12.英 《哈姆莱特》13.《日出》《原野》《北京人》

14.C 15.D 16.A 17.A 18.B 19.A 20.C 21.C 22.D 23.B 24.D 25.A 第Ⅱ卷

一、1.说明自己难以与年轻人“赛力气”,而且为读树作铺垫,也与后文写人的世界,新人辈出等内容相呼应,自然点出了主题。

2.老树:大度、宽容、缄默沉思、庄重成熟、老态龙钟;新树:从容不迫、生机盎然、朝气蓬勃、生命力旺盛。 3.太庙里老树、新树的和谐相伴,形成一片怡人美景。由此悟出人的世界与树的世界一样,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所以只要老者、青年能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祥和气氛就能日益浓烈。

4.问题: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并非都能和谐相处,尤其是老人和青年之间。第2问是开放性问答,要求结合文意阐发个人看法,自圆其说,言之成理。 二、口语交际(略) 三、作文(略)

第四单元测试卷

第Ⅰ卷

1.A 2.B 3.D 4.D 5.B 6.A 7.C 8.B 9.D 10.A 11.D 12.A 13.D 14.D 15.B 16.B 17.D 18.A 19.B 20.B 21.C 22.B 23.C 24.C 25.B 第Ⅱ卷

一、口语交际(略) 二、应用文写作(略) 三、大作文(略)

第五单元测试卷

第Ⅰ卷

1.A 2.C 3.B 4.A 5.B 6.D 7.D 8.A 9.D 10.A

11.季羡林形文化内涵12.洛神赋体态轻盈、婀娜13.清静悲凉14.淮南子15.白居易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16.B 17.B 18.D 19.D 20.D 21.B 22.C 第Ⅱ卷

1.她是个能为别人着想、富有诗意和环

期末测试卷

第Ⅰ卷

1.D 2.B 3.A 4.D 5.C 6.C 7.D 8.D 9.D 10.C 11.A 12.C 13.B 14.C 15.B 16.A 17.C 18.C 19.D 20.A 21.C 22.D 23.D 24.B 25.B 26.C 27.C 28.D 29.A 30.D

15

23.D 24.B 25.D 26.D 27.A 28.A 第Ⅱ卷

1.刘鹗《明湖居听书》 课文记叙了老残游历济南时听大鼓书情景,重点描绘女艺人白妞精湛的演唱技艺和艺惊四座的表演效果。

2.课文运用的表现手法有: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如“王小玉便启朱唇??愈翻愈险,愈险愈奇”属于正面描写;“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属于侧面描写。 (2)运用通感、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运用通感的修辞,写出声音舒畅、伏贴的特点;“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白妞说书的巨大魅力。 二、口语交际(略) 三、语文综合学习活动(略) 四、应用文(略) 五、作文(略)

保意识的人。2.(1)原指人的容貌和脸色,这里用来形容季节的颜色。(2)原指不能变更的信条,这里指老板娘多年卖水果所积累的经验。3.以小见大,易于引发读者共鸣,耐人寻味。4.作者不计较生活琐事,却看重生命、事业等人生大事。这启发我们在生活中不要斤斤计较,而是要把精力放在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上。 二、对话设计(略) 三、作文(略)

第Ⅱ卷

一、31.传道受业解惑也32.为伊消得人憔悴

33.乌鹊南飞34.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二、35.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的顺序不能颠倒,这三桩誓愿在实现的时间上由短到长,前两桩的实现预示着第三桩誓愿也即将实现;而且一桩比一桩深刻强烈,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也越来越大、强,由开始的希望冤屈得到昭示到最后对统治阶级的揭露、反抗。

36.反映了元代社会统治阶级昏庸残暴,贫苦百姓有冤难诉,官吏昏聩、恶人当道、司法腐败的黑暗现实,也着力表现了窦娥与恶势力抗争到底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表现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的痛恨、揭露和对主人公的深切同情。 37.作者充分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使戏剧情节更富有传奇色彩。而且这三桩誓愿,也是全剧的高潮,是塑造窦娥形象最成功的一笔,鲜明地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正直,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妇女的丰满形象,表达了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三、应用文写作格式2分,内容3分 四、语文综合活动(略)

五、作文一类卷:27~30分 立意新颖,中心突出,内容丰富,层次清楚,逻辑性强,语言精炼、优美。

二类卷:22~26分 立意较新颖,中心明确,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三类卷:18~21分 立意正确,中心较明确,内容较充实,层次基本清楚,语句较通顺。

四类卷:12~17分 立意不准确,或中心和材料不统一,或语句不通顺。 五类卷:11分以下 不足400字,观点错误,或结构混乱,不知所云,或明显抄袭。语文学案二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测试卷

第Ⅰ卷

1.A 2.A 3.C 4.C 5.D 6.A 7.A 8.D 9.C 10.B

11.关汉卿马致远旦末净唱科白12.英 《哈姆莱特》13.《日出》《原野》《北京人》

14.C 15.D 16.A 17.A 18.B 19.A 20.C 21.C 22.D 23.B 24.D 25.A 第Ⅱ卷

一、1.说明自己难以与年轻人“赛力气”,而且为读树作铺垫,也与后文写人的世界,新人辈出等内容相呼应,自然点出了主题。

2.老树:大度、宽容、缄默沉思、庄重成熟、老态龙钟;新树:从容不迫、生机盎然、朝气蓬勃、生命力旺盛。 3.太庙里老树、新树的和谐相伴,形成一片怡人美景。由此悟出人的世界与树的世界一样,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所以只要老者、青年能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祥和气氛就能日益浓烈。

4.问题: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并非都能和谐相处,尤其是老人和青年之间。第2问是开放性问答,要求结合文意阐发个人看法,自圆其说,言之成理。 二、口语交际(略) 三、作文(略)

第四单元测试卷

第Ⅰ卷

1.A 2.B 3.D 4.D 5.B 6.A 7.C 8.B 9.D 10.A 11.D 12.A 13.D 14.D 15.B 16.B 17.D 18.A 19.B 20.B 21.C 22.B 23.C 24.C 25.B 第Ⅱ卷

一、口语交际(略) 二、应用文写作(略) 三、大作文(略)

第五单元测试卷

第Ⅰ卷

1.A 2.C 3.B 4.A 5.B 6.D 7.D 8.A 9.D 10.A

11.季羡林形文化内涵12.洛神赋体态轻盈、婀娜13.清静悲凉14.淮南子15.白居易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16.B 17.B 18.D 19.D 20.D 21.B 22.C 第Ⅱ卷

1.她是个能为别人着想、富有诗意和环

期末测试卷

第Ⅰ卷

1.D 2.B 3.A 4.D 5.C 6.C 7.D 8.D 9.D 10.C 11.A 12.C 13.B 14.C 15.B 16.A 17.C 18.C 19.D 20.A 21.C 22.D 23.D 24.B 25.B 26.C 27.C 28.D 29.A 30.D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ht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