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参考点击的选择和转换

更新时间:2023-09-09 02:5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节 参考电极的选择和转换

将参考电极放在什么位置,才能将才考电极的活性降到最低,获得最真实的基线(近似于0的)信号呢?一般情况下,参考电极的选择可以是双侧乳突(连线)平均、耳垂(连线)平均、前额中心电极、鼻尖、下颚、非头部的胸椎、踝关节和膝盖等等,也可以将所有头皮脑电极位置记录的电压的平均值作为参考,即平均参考(average reference)。虽然对参考电极位置的争论是纯方法学的,但他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实际上,由于不同的参考位置会对数据记录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同一实验程序采用不同的参考位置将会产生不同的实验结果。以鼻尖参考得到的面孔刺激诱发的颞枕区分布的N170显著高于双侧乳突平均参考的N170,而(Vertex Positive Potential,VPP)则表现为后者更为显著。由于高级视觉加工(如面孔)往往在枕—颞皮层,以鼻尖作为参考电极比乳突更有利于观察该区域的认知加工机制。

基于对参考电极的位置、方向与偶极子发生器位置之间的复杂关系及电信号通过头骨的传播特性的考虑,Katznelson(1981)认为解决参考电极的最好方式就是对所报告的每一组数据都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参考电极模式,并从中确定结果上的相同点,然后进行分析,得出相对可靠的结论。但是,这种方法并未得到广泛使用。目前,较为常用的头部参考使耳垂或乳头的链接或平均,相对较少使用的是鼻尖和下颚参考以及平均参考。

双侧耳垂或乳头为参考

耳垂或乳突的连线或平均作为参考是将每个参考电极都放置于一侧耳垂或耳后的乳突上,然后将两个电极的连线或平均作为一个参考信号,这种方法在EEG/ERP的研究中( 尤其是听觉ERPs的研究)已经被广泛的使用。然而,在信号放大之前将两个电极连线在一起,理论上是强行将两个信号相等对待。这一缺陷将会产生一个低电阻通道,使得整个头皮的电压分布得到改变。因为如果两个电极的电阻不相同,电流将更易流向其中一方,并将有效的参考位置转移向电阻更低的位置,因此影响有效的头皮电压分布并改变了对称性。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因为皮肤阻抗明显高于大脑阻抗,这种影响实际上并不严重。

相比较而言,选取左右乳突或耳垂点击信号的平均数作参考,被认为是比连线法更好的方法,它可以避免分布失真。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以笔尖或头顶作参考电极,而将双侧乳突或耳垂作为两个单极导联的记录电极,然后在离线分析中从各导联的脑电数据中减去双侧乳突的平均数。其原理如下:

设以头顶某位置为参考电极,某电压值为x,电极A位置的原始脑电信号幅值为A,那么所记录到的脑电幅值为记录电极和参考电极的电压差,即A-x,设为a;

左右乳突或耳垂记录的原始信号幅值分别为Lamp和Ramp,其记录到的信号幅值分别为1=Lamp-x以及r=Ramp-x;

转换为双侧乳突或耳垂的平均数为参考后,A位置的信号幅值为

a'=A-(Lamp+Ramp)/2

=(a+x)-(1+x+r+x)/2 =a-(1+r)/2; 左侧乳突=1-(1+r)、2 =(1-r)/2;

右侧乳突=r-(1+r)/2 =(r-1)/2

(显然,左右乳突的代数和为零) 另外,也可以将一侧乳突或耳垂做参考电极,而将对侧乳突或乳突做记录电极,然后从各导联的脑电数据中减去对侧乳突或耳垂记录信号的1/2.其原理如下:

设以左侧乳突或耳垂为参考电极,其原始电压值为Lamp,电极A位置的原始脑电信号幅值为A,那么所记录到的脑电幅值为记录电极和参考电极的电压差,即A—Lamp,设为a;

右乳突或耳垂记录的原始信号幅值分别为Ramp,其记录到的信号幅值分别为r=Ramp-Lamp;

转换为双侧乳突或耳垂的平均数为参考后,A位置记录的幅值为

a'=A-(Lamp+Ramp)/2

=(a+Lamp)-(Lamp+Ramp)/2 =a+Lamp/2-Ramp/2 =a-r/2。

虽然临床脑电检查大多使用耳垂做参考电极,但有研究发现当实验时间超过1h,耳垂参考会降低信号记录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不过,也有实验室一直采用耳垂参考,如著名的面孔识别研究专家Eimer教授的实验室。但是,耳垂/乳突平均参考有其难以忽略的自身缺陷。Goldman(1950)和Katznelson(1980)研究发现,耳垂/乳突平均参考将邻近脑区的活动作为了基线。由于耳垂/乳突参考临近颞枕部发生器,所以会对研究该部位邻近区域为目的的某些特定实验产生影响,如对高级视觉加工(如面孔识别)的研究中,大量的发生源被定位于颞枕皮层。当然,在大部分实验设计中,耳垂/乳突参考都是非常有效的。耳垂参考在视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体觉诱发电位上均具有重要的价值。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乳突/耳垂平均参考方法降低了大脑左右半球的差异,因此,并不是评估大脑左右半球功能差异的最好选择(鼻尖参考方法可以更好地对半球差异进行分析)。

鼻尖参考

鼻尖或鼻根以及下颚参考都是将参考电极放置于临近颅骨通路的位置(口、喉咙、燕窝、鼻窦),其所产生的低阻抗通路将对电信号的分布特征可能会产生潜在的影响,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但在某些研究中也是可行的,有时是必须的。尽管笔尖作参考时,由于鼻尖的特点(高耸、易出汗等),参考电极的稳定性可能不如乳突参考,但经过良好地处理,仍然可以记录到可靠的脑电信号,尤其是鼻尖记录可以更好的记录和分析早期视知觉ERP已及失匹配负波

MMN(Mismatch Negativity)。以面孔特异的早期成分N170为例,以鼻尖参考得到的N170显著高于乳突参考,更有利于观察该区域的认知加工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大量研究发现,听觉MMN在乳突附近有一个发生源,所记录到的电压幅值会发生极性翻转,因此,一般情况下,听觉MMN的记录和分析以笔尖作参考电极,而以双侧乳突作为记录电极。

平均参考

所谓平均参考(average reference),指的是在普通参考电极记录EEG后,求出全部记录点的平均值,以各记录值减去该平均值后的差值作为实际的脑电数

据。其目的在于实现参考电极的电位恒定或为零。其依据是,假设人脑和颅骨是均匀的圆球体,球体表面均匀放置足够的电极记录,偶极子位于球心。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进行某些脑电求源的逆运算。其缺点在于它是基于理想的头颅条件和假设的偶极子计算出来的,与真实情况相差很大,因此它所带来的误差是不容忽视的。实际上,无论多精确的平均参考也只是一个理论上接近零点,且依赖于传感器的数量和位置。从前额或前部信号取得精确的采样是相对困难的,因为大脑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球体,所以大脑上的电极排列也并不能像在球体上一样完全合适。因此,任何平均参考都必然更有利于中央和后部、侧部和背部位置。

此外,相对较少的电极信号参与平均将对平均后的电信号产生更大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参考电极与头皮其它电极之间的相位和振幅关系,使得对已记录数据的空间特性的解释变得困难。尽管该影响可能通过增加足够大的电极采样来改善,如至少20个电极,但电极部位的选择对结果仍然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电极排列疏松并集中在某些特异的孤立区域时影响更为明显。

另有研究者对平均参考提出批评,因为平均参考法可能会产生“ghost potentials”(幽灵电位),即难以预料的ERP成分,从而干扰了ERPs成分的正确理解和分析,导致错误的结论(Desmedt et al.,1990)。需要注意的是,在特定皮层区域的研究中(如颞枕区的面孔识别),往往会根据研究需要在该区域增加一定数量的电极,此时平均参考将严重影响ERPs成分的解读。如图5-22所示,乳突参考的结果明显不受导联数量的影响;尽管与乳突参考相比,平均参考产生了明显的“ghost potentials”,从而对枕颞区认知机制的分析和理解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和有可能错误的结论,但是如果记录电极在头皮表面具有相似的均匀分布,62导联和30导联的全脑平均参考后的结果差别不大。然而,为更好的考察颞枕区的加工,当增加颞枕区的电极数目(如PO7、PO8、PO6、PO5等),其平均参考的结果相对于均匀分布的62导联和30导联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为结果的可靠分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事实上,虽然真正意义上的中性点位点(零)的缺乏同样表现在其他参考电极中,但对平均参考的影响更为显著,尤其是平均参考方法的使用和分析要求所有导联的EEG信号在任何条件下都要保证可靠的记录。实际上在多导联的情况下,往往会由于各种客观或主观的原因,导致某个或某些导联的EEG信号不稳定,这样势必会对平均参考的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也有学者认为,在某些特定的ERPs研究中,平均参考也是可行的(尤其是溯源分析)。Joyce和Rossion(2005)比较了乳突、耳垂、鼻尖以及平均参考(64导)条件下的面孔N170,认为在导联数目足够多且均匀分布在头皮表面的情况下(如64导、128导等),平均参考方法在观察N170的分类和半球差异方面更合适,且有利于额区VPP和颞枕区N170之间正负电位的平衡。然而,这种方法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很多研究者仍然将鼻尖作为研究面孔早起加工(N170)的首选,也有研究者(如Eimer)适中采用双侧耳垂参考(同时分析VPP和N170)。

实际上,平均参考得到的结果并不是ERPs数据本身,势必会给研究结论带来不同程度的误差。下面举例说明:设条件A和条件B在记录点F的原始电压值分别为AF和BF,泽两种条件下的差异为a=AF-BF;

以鼻尖、头顶或双侧乳突或耳垂为参考电极时(设参考电极的原始电压值为R),两种条件下记录的ERPs电压值分别为AF'和BF',其中AF'=AF-R,BF'=BF-R,两种条件下的区别为AF'-BF'=(AF-R)-(BF-R)=AF-BF,可见结果和原始电压的差异a完全一致;

假设记录电极的导联数为n,两个条件下个个导联的原始电压分别为A1,A2,A3,···,AF,···An以及B1,B2,B3,···BF,···Bn,则以头顶某个电极为参考电极(R)记录后的电压值分别为:

An'=An-R,Bn'=Bn-R;

A和B两种情况下的平均参考电压值分别为: ··+AF+···+An+R)/n A'=(A1+A2+·

··+BF+···+Bn+R)/n B'=(B1+B2+·

显然,两种条件下F点的ERPs的结果转换为平均参考后的结果分别为: AF'=AF-(A1+A2+···+AF+···+An+R)/n

BF'=BF-(B1+B2+···+BF+···+Bn+R)/n

因此,平均参考后A和B两种条件下的差异为

a'=AF'-BF'

=[AF-(A1+A2+···+AF+···+An+R)/n]-[BF-(B1+B2+···+BF+···+Bn+R)/n] =(AF-BF)-[(A1+A2+···+AF+···+An+R)-(B1+B2+···+BF+···+Bn+R)]/n 可见,只有在A和B条件下所有导联的原始电压完全相等的情况下,a'才等于A和B条件下的差异,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对平均参考结果的解释是需要慎重对待的。

总之,由于不同的实验室偏爱不同参考电极位置,且相关的神经系统发生器的位置 也仍旧未知,所以,了解如何选择参考电极位置以及不同的参考会对数据产生何种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其核心在于了解如何根据所选的不同参考电极位置来解释数据结果。实际上,没有对所有实验条件都适用的完美的参考电极位置。一般情况下,乳突/耳垂参考更为常用,也更有利于分析和解释所得到的ERPs结果。而在研究发生源位于乳突附近的脑电活动时,则常常将参考电极位置放在鼻尖(如MMN,面孔识别等的研究)。另外,由于平均参考方法对ERPs成分的严重影响或扭曲,其在ERPs研究中的使用要非常慎重。

ERP早期成分

C1

最早出现的视觉ERP成分。其主要特点包括:①通常在头皮后部中线或偏侧电极位置幅度最大;②C1之所以没有明确的命名为正性(P)或负性(N),是由于C1的极性随着视觉刺激呈现的位置而发生变化,如下视野的刺激诱发的C1为正性,而上视野的刺激诱发的C1为负性;③水平视野中线的刺激可能只有发很小的正性或者没有明显的C1;④C1通常开始于刺激呈现后的40-60ms,峰值潜伏期约为80-100ms,不同实验室的结果有时也不同;⑤C1对刺激的物理属性非常敏感,但不受注意的影响;⑥溯源分析发现C1产生于初级视皮层V1(纹状皮质)。 P1/N1注意效应

在颞枕区电极记录位置,C1之后紧跟着的是P1成分,通常在偏侧枕区幅度最大,峰值潜伏期在100ms左右,但受到刺激对比度的显著影响。研究发现,头皮后部的P1、N1以及额区的N1均受注意的显著影响,表现为幅值的增强。基于P1的发生源在外侧纹状皮质,目前一般认为,当视觉信号从纹状皮质传导到周围的外侧纹状皮质时才开始受到注意的影响,此时约为刺激后的100ms左右。需要注意的是,头皮后部分布的P1和头皮前部分不得N1,虽然在潜伏期上相似,而且均受到注意的影响,但并不是一个成分的极性反转,或者说,而这可能反映了不同的生理心理机制。 P2

通常情况下,额中央区的N1成分之后有一个显著地正成分,潜伏期在200ms左右,即P2,也有研究称之为P2a。该成分和靶刺激的早期识别有关,往往伴随着头皮后部N2b的产生。但是研究表明,头皮前部分部的P2a和头皮后部分布的N2b具有不同的机制。N2b通常和任务以及刺激频率均相关,但P2a反映的只是与任务相关的加工。

在头皮后部,N1之后有一个明显的正成分或正走向都潜伏期在200-300ms的P2。在复杂视觉刺激如面孔和文字的ERP研究中,头皮后部的P2的潜伏期往往在250ms左右,因此也有研究将其称为P250,该成分和头皮前部的P2具有不同机制,可能与视觉信息的早期语义加工有关。 N170/VPP

到目前为止,普遍认为N170效应反映了面孔特异性的早期知觉加工,既面孔和非面孔的区别(basic level category)。另外,除了N170,当以双侧乳突或耳垂记录以及转换为平均参考时,面孔刺激产生显著的额——中央区分布(Vertex Positive Potential,VPP)成分,潜伏期为刺激呈现后150-200ms。由于VPP和N170具有相同的性质,且具有相同的皮层发生源,因此,VPP可能属于N170在额区的极性反转。

在进行面孔N170特异性的实验研究中,通常采用任务无关的被动实验方案。有研究也采用对刺激呈现的朝向进行判断的作业任务,这时,面孔和物体加工属于任务不相关的维度。也有研究者采用n-back的实验范式,要求被试对指定的靶刺激进行判断,要考察的视觉刺激为非靶刺激。

为了防止视觉刺激的撤反应对N170的影响,视觉刺激的呈现时间通常采用200-300ms,即N170出现后的刺激图片消失。另外,由于N170分布于颞枕区,实验研究中经常采用鼻尖作参考,也有实验室采用双侧耳垂作参考或者离线转换为平均参考。基于N170的脑区分布特性,应该重点研究和观察颞枕区的电极(如

P7/P8、PO7/PO8、P9/P10),而不是枕区部位(如O1/O2)的电极。统计分析时,需要将半球作为一个因素进行方差分析。同时,除了分析N170,其前的P1也需要注意,以确定所观察到的N170的差异是否基于P1的变化。再者,采用双侧耳垂或乳突为参考电极时,对VPP进行测量和分析也是完全必要的。 P50

由于P50的稳定性及其不易受情绪和认知等因素的影响,科学家采用配对刺激或训练一测试范式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门控制机制。实验中,给被试呈现一对性质相同的听觉刺激,前一个为训练刺激S1,后一个为测试刺激S2。如果被试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功能正常,S1可以诱发出明显的P50,而S2的P50会明显降低。双耳输入85dB SPL的短声,持续时间4ms,S1和S2的间隔为500ms,ITI为10s。与S1诱发的P50相比,S2产生的P50显著降低。通常情况下,以P50的训练一测试比来评估感觉门控制作用的大小,即S2诱发的P50波幅与S1诱发的P50波幅的比值,比率越大,即S2诱发的P50越大,表明抑制能力越差,感觉门控缺陷,反之,则抑制能力强,感觉门控强。 听觉ERP早期注意效应

听觉ERP成分中,最具代表性或通道特异性的成分是N1,即在刺激开始后100ms左右记录到的负成分。该成分全脑区均可记录到,但往往以额中央区幅度最大。N1受刺激物理属性的影响较大,如随着声音刺激强度的增大,潜伏期缩短;随着短音频率的增高,N1波幅会有所降低。

虽然N1似乎是孤立的听觉ERP成分,但实际上它是由多个成分构成的。①颞上成分:起源于颞上,峰潜伏期在100ms左右,前脑区(Fz)波幅最大,且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而波幅增大。②T复合波:包括90-100ms的正波和14.-150的负波,颞中区记录波幅最大,可能起源于颞上回听觉联合区。③非特异性成分:峰潜伏期在100ms左右,顶区记录波幅最大,可能源于额叶运动皮层和前运动皮层。

在听觉选择注意的ERP研究中,Hillyard等用双耳分听的实验模式,在选择性的注意某一耳信号的过程中记录到一个最大的负波N1.实验中,呈现给被试4种声音刺激,如左耳标准刺激(800Hz,50dB SPL,持续时间50ms)、左耳偏差刺激。结果发现,注意耳的标准刺激相对于非注意耳的标准刺激产生显著增强的N1,即“N1注意效应”。该工作创造性的记录到了注意通道与非注意通道的ERP,在选择性注意的ERP,在选择性注意的ERP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

为探索听觉选择性注意发生的时间进程,Woldorff等进一步研究发现,听觉脑干诱发电位不受注意影响。目前认为,P20-50发生在听皮质,说明P20-50发生在听觉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是支持注意选择性发生在加工早期的有力证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hk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