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戒要解第19课

更新时间:2023-09-18 11:21:01 阅读量: 幼儿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十九课

思考题

1.三乘戒律中,为什么说越是上上戒越难守持呢? 2.受戒之后无法守持而破戒,以及想到守戒难行而不受戒,这两种情况中,哪一种的过患更大? 3.对于利根者应守持的戒条,自认为现在无能为力,可否发愿不守持?为什么? 4.讲到摄集善法戒时,为什么主要宣讲了六波罗蜜多? 5.六波罗蜜多为何决定为“六”?它们的次第为何如此安立? 6.六波罗蜜多具有哪六种殊胜?它的功德与修行之果分别是什么? 7.六波罗蜜多与二资粮是如何互相含摄的?

下面继续讲阿里班智达班玛旺嘉所造的《三戒论》。前面已经讲了未得戒者如何得戒的方法,已得戒如何守护的方法中已经讲了严禁恶行戒,这里面分别对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的观点作了分析。

一般没有发菩提心的,我想在学院真正闻法的修行人中应该是没有的。既然都已经发了心,一定要好好守持这种菩提心。不过菩萨戒还是很难守,从《阿底峡尊者传记》来看,他在别解脱戒当中从来没有犯过戒,大乘菩萨戒犯了一两次,受了密乘戒以后,每天都会犯很多细微戒条。这说明,大乘菩萨戒还是比

较难守。但大乘菩萨戒比较好的,就是犯了以后,对有正知正念的人来讲,可以马上在佛像或者善知识面前重新受,甚至观想诸佛菩萨在自己面前也可以受。所以,每天都受持菩萨戒非常重要。

上师如意宝每天都会带领我们念诵发心仪轨,希望大家珍惜这个机会。以后自己不在学院的时候,一旦对菩萨戒有所违犯,一定要在佛像面前念诵仪轨。因为我们与其他人不同,我们都是受过菩萨戒的人,有生之年最好不要失毁菩萨戒。上师如意宝有一次讲过:自相续中有菩提心存在的人,死后绝对不会堕入恶趣。当时有很多智者与上师辩论。后来所有的堪布和大智者们,都十分赞同上师的观点,相续中真正具足菩提心的众生,死后不会堕入恶趣。

法王如意宝以前讲《入行论》第一品菩提心功德的时候,他老人家也说过:这种说法并非没有理由,是有根据的。当然,不犯菩萨戒可能很困难,尤其道友之间生嗔恨心、狡诈心,甚至互相谩骂、殴打等现象也会有,其实这种罪过相当大。《毗奈耶经》中说:“对佛陀作一次顶礼,可获得从自己身体下方乃至金刚大地间所有微尘数的转轮王果位。”这时有弟子问佛:如此殊胜的善根,怎样才会毁坏呢?佛陀说:若以嗔恨心谩骂法友,此功德则会毁坏,以其他恶行等不能毁坏。显宗并没有金刚道友的说法,经常以法友来称呼。这个教证,在《大圆满前行》中讲顶礼功德的时候也引用过。

平时很多人住在一起的时候,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希望就像无著菩萨的公案一样,应该互相关

心、爱护,不过从小就有俱生善根的话,确实有很大困难。但很多人对金刚道友生嗔恨心以后,特别后悔,这时候应该好好忏悔;有些人本来是不错的,但一生起嗔恨心,就好像喝醉酒了一样,变得连自己也认识了。一般来说,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必须要接触众生。但自己性格非常不好,或者初学者在自相续未调伏时,行为等稍微隐蔽一点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前面已经讲了《虚空藏经》提到的十八条罪或者十四条堕罪,也讲了《菩萨地论》的四种堕罪。大家在受持菩萨戒之前,首先观察能否守持这些戒条。若不能守持,比如你觉得自己是中根者,不能守持利根者的戒条,这时也不能发愿说不守持,心里应该想:我暂时只能守持这四条,以后相续逐渐成熟以后再守持利根者的十四条戒。现在大部分修行人,对沙弥戒和比丘戒都很重视,上师会经常观察过问;对密乘戒的十四条根本戒、五条大幻化网中讲到的戒,也还算重视;但对菩萨戒基本都已经忽视了,自己不观察是否违犯菩萨根本戒,其他人也不关心你是否犯了戒。

大家对菩萨戒没有养成一种传统或习惯,不管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都是如此。确实,所谓的别解脱戒,首先受戒的时候,需要依靠其他僧人来作仪式,而违犯之后也不能轻易重受。菩萨戒的确有所不同,违犯以后可以恢复,恢复时也不一定需要其他人,因为现在很多人害怕其他人知道,自己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从这个角度来讲比较简单。可能很多人认为,犯了以后可以恢复,没必要大惊小怪。实际上,犯菩萨戒的过患远远超过犯别解脱根本戒的过患,所得异熟果的

轻重,在有关佛经里也讲得非常清楚。

在这部论典当中,对别解脱戒和菩萨戒讲得不是很广。如果想细致分析,有关别解脱戒方面,可以参阅《毗奈耶经》,这里面对每一条戒律,它的基、加行、意乐、究竟等方面讲得比较清楚;有关菩萨戒方面的道理,方便的时候还是看一看寂天菩萨的《经集论》和《学集论》,对于它的基、意乐、加行、究竟等支分,根桑秋扎1在他的《入菩萨行论大疏》里面有所宣讲。《入菩萨行论》虽然对戒条宣说得不是很广,但对菩提心如何修持的方法讲得非常详细。

因此,不管十四条戒还是四条戒,大家已经受了菩萨戒,以后应该经常观察一下自己违犯了没有?从世间人的角度,入党以后,党员必须遵守的是哪些纪律?这一点必须要知道。受持菩萨戒以后,如果连它的学处都不知道,自己也从不作观察,真的是不具备正知正念者。稍微有一点正知正念的人,只要稍微有所违犯,马上就在佛像面前忏悔。一般来讲,如果有能力的话,十八条根本戒全部守护很重要,自己的根基实在没达到的话,最起码也要守护四条根本戒。受了菩萨戒并不是拿一个红本本,下面写个落款——释迦牟尼佛,这个不是很关键。最关键要看我们相续中有没有真正生起菩萨戒,如果生起了菩萨戒,戒本也会有很大意义;若未生起菩萨戒,金子作的菩萨戒本,也没有任何实义。

现在很多人的修行已经变成了一种形象,虽然受

1

华智仁波切的弟子。

了菩萨戒,但菩提心的本体到底是什么,根本说不出来。所以,自己到底有没有生起菩提心?大家应该经常扪心自问。尤其对《现观庄严论》所说的“发心为利他,欲求菩提果”,一定要背诵下来。这个颂词,有法尊法师和能海上师翻译的不同译本,以前我也译过。作为大乘菩萨,应该明白这些道理,发心的本体就是为了利益他众,让众生获得佛果。有关这方面,法王如意宝在课堂上再三讲过,说明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因为害怕末法时代的众生记忆不好,经常遗忘,所以不断地提醒。

从分类来讲,菩提心还可以再分很多,若详细广说需要很长时间,但简单讲的话也很容易,就是为了利他欲求菩提果的心态。首先,你发了誓愿没有?有的话,后来是否有所毁坏?若有毁坏,有没有重新受?若已经重新受持,无论其他人怎么说,虽然你是具有一切束缚的凡夫,但你相续中的珍宝菩提心已经具足,这就是所谓的窍诀。

可以说,我对理论非常重视,但自相续中的修持更加重要。没有修持的话,你遇到生老死病的时候,与世间文学家无有差别,理论上可以将三藏十二部倒背如流,虽然也有功德,但智慧和菩提心未生起来,也没有很大意义。比如念咒语、转经轮、转坛城、诵经等,都有很大功德,但是没有以菩提心摄受的话,不能称为大乘修行人。

以前就再三给大家讲过,修行过程中要经常思维几个问题:一是自相续中是否真正生起了利他菩提心。只要相续中有一分菩提心,修行好不好,或者本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ha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