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推动教学与科研互动关系研究

更新时间:2023-03-08 04:39:57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进一步推动教学与科研互动关系研究

——以内蒙古财经大学为例

韩鹏1

摘要:教学与科研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在时间安排上等方面具有冲突性,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等目标上却具有高度一致性。我校教师近年来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但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中的程度、力度仍显不足,主要在于教师用于科研的时间相对不足、部分教师热心于科研的动力与目的扭曲、教学效果奖惩力度不够、学生助推作用不足等问题影响教师科研积极性。为进一步推动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关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提高和强化教师的主动适应性、强调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量上的把握,同时须要提高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合理调整师资结构,注重教学水平的考核,发挥学生对教师监督作用,以促使教师开展科研研究保持持续性并与教学活动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互动关系 人才培养 教学 科研 高校

高校不仅要普及知识,让学生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奠定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向学生讲授理论前沿,更要结合我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尤其是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学以致用性的巩固消化,这就客观要求高校教师要重视科学研究,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一、教学与科研二者关系的理论分析

教学与科研两者之间,既有对立的一面,也具有一致性,即对立统一的关系,互动的关系。

(一)教学与科研的对立性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一般看来时间比较宽裕,但是毕竟一个人用于教学和科

1

韩鹏,内蒙古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经济学博士

研的时间是有限的,且教学科研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较多精力的工作,在一个既定的时间内,某位教师从事的教学工作繁重,就会导致用于科研工作的时间减少,影响科研成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位教师从事的科研工作较多,在教学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会相应减少,尤其是备课时间减少,授课质量下滑,导致教学效果难以提高,甚至下滑。

从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方面看,亦存在不同之处。从学校整体发展大局看,鼓励教师从事科研工作,主要目的在于接触前沿知识,夯实和挖掘基础理论,关注经济社会现实并给与新的更加合理的解释,可以说是创造知识,并在创造知识的基础上,如果带领学生从事科研或在教学中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合到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立足实际运用知识进行分析阐释的能力,亦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鼓励教师把握教学基础工作,侧重点主要在于向在校学生传授知识,教书育人,注重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

(二)教学与科研的一致性

1.教学科研的整体一致性

从教学和科研权重角度看,大学一般可以分为四种类型2,笔者认为不论何种类型,均不能割裂教学和科研的互动关系,一所研究型大学,如果没有将研究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融合到教学中、起到推动人才培养上去,则是失败的,是错误导向,否则可以直接将该大学改为研究所或研究院。一所教学型大学,如果没有教师不断追踪学术前沿、探究现实疑问的过程,则难以持续,终将被淘汰。

具体来看,教学是教师直接面向学生的知识传授,科研是提高教师知识含量的过程,二者互动可以整体上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这是二者在长远的视角下的

2

即研究型、教学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等。

一种归宿统一性,完整科学的教学是需要科研的色彩融合,教师的科研最直接的受益群体首先是教学中面对的学生,教学本身就是一种交流传授的育人艺术过程,课堂中的讲授与师生间的交流是最新研究成果在师生之间及时快速传递和反馈的有效途径。只有将二者的互动性提升,才有可能使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经济生活的实际相一致,不至于远离经济社会现实。

2.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科研既是对已有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提炼,也是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和把握,通过科研,教师对现象分析会更深刻,对规律把握会更自觉,从而将科研最新成果可以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去,丰富学科内涵,拓展学科知识,拓展教学内容。当科研成果融入教材、进入课堂的时候,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利于培养更加优秀的学生。可以说,教师科研是教学内容不断深化、跟踪前沿知识、避免教学内容陈旧的重要基础,也是教学中运用各种先进手段和方式方法的基础。

3.教学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也促进了科研水平的提升

缘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培养优秀人才能够更好地从事科研活动,在横向来看,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科研内容的不断拓展和深化,是学生对教师进行咨询的互动中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重要途径。

4.优秀教师需要不断进行科研活动

当前时代,知识更新之频繁,客观上要求高校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扎实而渊博的专业知识,也要求具有迅速灵活的捕捉和探究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所带来的新课题、新思想以及新内容。正如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创造性研究能使教师不再把教育工作看做是同一些事情的单调乏味的重复,看做每天在各个年级里千篇一律地讲课和

复习巩固等等,而是看做永远常新的、独一无二的创造活动。”3也就是说,在保障教学的基础上教师不断进行科学研究,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经济生活中常见新现象新事务中的新特征、新细节及时捕捉和掌握,这是高校教师形成创造性老师的重要环节,也是激发灵感的源泉。对于高校教师而言,虽不如专业研究人员所具备的科研实践和设施以及设备,但是高校教师具有得天独厚的教学平台,是教学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兼职研究人员,一般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浓厚的科研意识,这也是客观要求所然。教师如果不进行科研活动,机械般地“照本宣科、照片宣科”进行教学必然是枯燥的、单调乏味的,还会出现晦涩难懂的教学结果。高校教师只有在研究中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才奠定和夯实了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二、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成果逐步增加

随着高考扩招,高校教师队伍的也在不断扩充、学历结构不断提升,教师从事的科研活动总体上看,在数量上也相应不断增加,甚至研究出一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内蒙古财经大学近五年来专任教师数量逐渐增多,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增加了近1倍,尤其是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数量增加的更加明显:五年来增加了6倍多。于此对应,教师从事的科研成果也不断增加,五年以来,教师们获批立项的各级各类课题数量逐渐增加,譬如:2012年度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评审工作中,我校共有22项课题获得批准,立项总数在自治区高校及科研院所中名列前茅。教师发表论文数量以不断增加,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总数也不断提升,出版专著、教材以及获得的科研奖项亦不断增多。教育教学改革研

3

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第四卷)675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年。

究项目的申报和获批数量也不断增加。

(二)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关系不足

科研活动不断增加,课题申报数量、课题获批数量、出版书籍数量、发表论文的数量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量均在不断增加,质量亦不断提升。但是,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或融合到教学中的程度和深度不够,教学和科研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为此,笔者制作了调查问卷,向我校大三和大四的学生随机发放。经过统计,一部分学生对任课教师是否将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中持否定评价,这说明一部分教师没有科研研究从而也不会将科研成果融合到教学中去,一部分教师即使进行了科学研究,但也没有将科研成果融合到教学中去。

对于“任课教师中从事科学研究的情况”问题中,学生认为:总体上看,教师从事科研不够、不多,应加强科学研究,照本宣科以及“照片宣科”的现象仍然存在。

对“您认为教师是否应该应该进行科学研究”问题中,学生对教师是否应该进行科学研究总体上持有肯定评判,为了提高学生学识、更好培养人才,应该鼓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

通过整体分析,可以概括为:学生认为教师应该进行科学研究,但目前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广度、深度仍然不够,而且即使研究也没有很好地将研究成果融合到教学之中。

三、教学与科研互动关系不足的成因分析

(一)客观上用于科研的时间相对不足

不用教学中师生比例来比较分析,也不用通过美国等国外大学以及区内大学等进行比较,仅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即可得出教师用于科研的时间相对不足,亦是

所有高校在理论上推演和观感中佐证的和所面对的。

住房市场化的影响。随着收入提升对更换更佳居住条件刚性需求的背景下,所谓的学校居住小区不断瓦解,教师居住分散化、远离化、社会化,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就会将大量时间用于交通中,如果路途拥挤,将占据数小时时间,甚至更多,筋疲力尽之余,“谈研无力”。

收入多元化倾向不断加大。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收入多元化倾向不断加大,教师收入在家庭收入所占的比重发生变化,部分教师对于自身工资而言显现客观上无所谓的状况,不在科研上有所研究,进一步来说,教学中无所起色,也没有自身经济上的后顾之忧,无所谓的意识也不无存在。

教师上课任务重。1999年我国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开始实施“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的扩招计划,高校在校生不断增加。多数高校在该轮发展中,其学生规模均得到了较大提高,客观上促进了高等教育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但是,在扩招以至于目前达到较大规模的在校学生情况下,师资队伍虽然增加,但是存在增加教师人数与学生增长人数相比,增长不够,出现了教师上课任务重的问题,甚至有的教师一学期上5门课程,周六周日仍然上课,每天奔波于教室之间,甚至连基本的备课时间也很少的情况下,科学研究时间不足。这样的情况,在我校也一定程度上存在。

对自己子女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增加。在全社会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同时,教师对于自身子女的培养要求也对应提高,加之独生子女不断增多,尤其是对于30-40岁左右的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在对自己子女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必然相对增加,有的侧重于培养呀呀学语的儿童,有的侧重于搬迁居住地来迎合

初高中子女学习的便利,有的直接辅导,年长教师更可能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关照子女的儿女,这是不容置疑的现实,只是有的教师相对较轻,有的相对较重而已。

行政任务的影响。部分教师系担任相关领导工作的人员担任,属于“双肩挑”人员,譬如系主任、教学部主任、院长、副院长甚至院系书记担任一些课程的授课任务,在履行行政职务的同时,进行授课,再进行科学研究,时间更为紧张,尤其是一些行政岗位较为繁忙的领导更是如此。

(二)热心于科研的动力与目的扭曲

目前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和目的,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为了评定职称而发表论文、出版专著以及申报课题等;二是为了学校规定的教学科研工作量,进而获取岗位津贴进行相关科学研究;三是真正为了探索、爱好,想研究一些问题而进行的研究。而第三种类型,总体上看,占比相对较少。

对于第一种情况来看,当前在高校评定职称的制度规定和具体评定中,常常以教师发表的论述数量以及刊物级别、出版书籍数量及级别、主持课题数量及级别来衡量,对于教学工作量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占比较少,甚至连教学论文等均不作硬性要求,没有太大的对比性和权衡性,这客观上导致教师为了评定职称而进行短期科研成果集中出现的情况,往往没有持续性和兴趣性,具有暂时性和随机性特点。

对于第二种情况来看,部分教师为了获取岗位津贴,细致研究“如何发表论文、在何处发表论文等科研活动”,并细致研究“还差多少科研分数即可”,往往出现科研成果的零散性、非系统性特点。追求发表,不追求社会效益;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追求短期自身利益,不追求科研奉献精神等现象客观存在。

对于第三种情况来看,部分教师也在进行,从各个方面来看,从事该种类型研究的教师在动力、物质条件、精神境界、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多困难或困惑。潜心研究、稳定方向的研究人员常常会放弃,坚持下来的相对较少。

(三)教学效果奖惩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对于科研成果的具体奖励办法来看,量化标准方面较为容易些,发表什么论文、出版什么级别的专著以及申请的课题学校给予的奖励比较规范,而对于是否将科研最新研究而来的新思想、新内容以及新体会融合到教学当中难以做出具体的评定标准和奖惩条例,即使有但可行性存在困难,出现了教师教学效果好坏对教师的影响相对并不严重的局面,也一定程度上会产生如下现象:一部分教师即使从事科学研究,但也没有主动积极地将研究成果恰当合理地应用到教学中的意识、动力和压力,一部分教师即使从事科学研究,但研究内容与所讲授课程也存在明显差异,真正出现两张皮现象,譬如某位教师讲授A课程,但其研究的内容却是与A课程没有直接关系的它项研究。在具体环节上,会出现如下情况:教师为了进行科学研究(包括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会、座谈会等)而调整课程、停上课程,甚至出现不补课现象等,迟到早退现象也存在等,并严惩不足。

(四)学生助推作用不够

当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分层性更加明显,对于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督促积极性相对不足。一般来说,学生对教师迟到早退以及上课效果不会主动或轻易向教务处反应,也不积极、不主动向所在学院、系反应情况,甚至对于这样的情况学生愈加高兴——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去玩耍。对教师进行网上评价一般也不积极,虽然一些高校制度规定学生进行网上评价教师教学效果,但学生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随意性较大,普选优秀等选项,没有真正反映实际情况。客观

上给教师不认真上课、不注重内容更新、不主动积极将科研成果融合到教学内容中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五)科研经费问题犹存,影响科研积极性

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是将科学研究成果融合到教学中的必要步骤,而科研经费是进行科学研究所必需的。从申请获批的各级课题情况来说,一般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经费数额不高是普遍现象,虽然近年来不断提高,但若是全面发挥作用,真正进行科学研究来说,仍然不足,进行调研、资料收集等所需要的开支是较大的,一部分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往往采用逻辑推理、网上查阅相关文献,甚至抄袭进行结题。这是其一:经费不足。

其二,在已有经费的基础上,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所要使用经费或报销经费中,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受到较为严格的制度规定,甚至会出现购买发票、虚构发票的现象,为了报销经费从收集发票、粘贴发票、更换发票、签字等耗费时间不少,积极性受到影响。

四、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互动关系的对策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在当前我国高校扩招渐缓,从数量扩展型向内涵发展型路径转换的过程中,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必须主动调整和规制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两项工作的互动关系。

(一)提高和强化教师主体的主动适应性

教师应该主动地有意识地合理安排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时间占比,切记头重脚轻,片面发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主动适应和积极尝试采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学生通过自学等形式掌握,对学生的疑问以及与经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讲解,可以也必然要求教师将自己的科研

成果自然融合和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我校属于财经类大学,财经类专业占据较大份额,而财经理论的教学对应也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中,由于相应理论的变迁特点,客观上需要教师自身重视相关研究。而财经问题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社会性,甚至针对同一问题、现象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观点甚至理论体系,不同的学术流派至今尚未消除,且有不断滋生的态势,相应的任课教师就应在教学之余,进行追踪性研究、探索性研究,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从而对众多流派、理论体系、理论观点有所掌握并科学地合理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理论知识,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强调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量上的把握

对于量的把握是重要的,教师工作好坏的最终衡量的标准可以说是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为了培养出出色的人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不应该缺乏新鲜的知识,为了有新鲜的知识融合进教材内在的基本知识中,就应该有自己的科学研究,避免照本宣科现象的出现,这是一个量或度的把握。从另一角度看,为了培养好人才,也要避免过多地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在课堂上介绍、讲解甚至冲淡课程基本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也反映了教师自己过多地重视了自己的科研而忽视了教师本职,导致学生“没有穿好鞋就开始跑则一定摔跤”的规律,尤其是对于大一的学生就应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高年级的同学如大三、大四的同学可以增加最新科研知识、观点以及见解的传授,对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就更应该区别对待,本科层次的教学主要是基础性教学,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向学生传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所要求的知识,因而对教师科研层次的要求相对较低,而研究生的教学则要更多地体现探索性,教学过程就是启发学生对本专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

研究过程。

另外,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等,也应该注重教师教学与科研在量上的把握。有的专业理论性较强,基础理论研究对于任课教师相对要求较高;有的专业应用性较强,教师的科学研究相对要求不高;有的培养对象是研究型人才,则对任课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及成果的要求较高;有的培养对象是应用型人才,则更加注重教师的基础教学工作等。

(三)教师开展科研活动要保持持续性,保证效果

教师开展的科研活动从目的和动机角度出发进行相应制度引导和规范,是保障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持续性,从而产出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有影响力成果的必要条件。如果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是为了评职称或机械地完成规定的工作量而得到津贴等,则往往不会具有研究的持续性,也很难产出实质性成果,也必然不会积极主动进而有效地将科研最新成果融合到教学中,出现两张皮现象。学校从整体上应该时刻注重建立和不断完善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相关制度安排,进行保障、鞭策、鼓励和规范:

1.积极提供近校居住的条件,从客观条件上提高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 譬如:为新进教师提供过渡房,过度使用2年左右,超过过渡期收取费用,这样有利于年轻教师就近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等有效资源,缓解年轻教师的资金压力等,为了全体教师就近居住,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和促进教师在学校附件团体购买住房,便利教师教学、节省路途时间,拓展科研时间条件等。

2.在引进教师、人才时候,注重教师结构把握

高校教师中女性比例较高,当然这是各方面原因综合造成的,一般来说,男

性教师相对来说用于工作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多一些,为了提高教师整体科研水平,从保障整体教师从事科研的时间上,应该同等条件下,选用男性教师加入教师队伍之中。

3.在职称评定等相关奖评中,注重教师教学水平等因素的考核

只有将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从而将教师是积极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探索并融合到教学之中,作为考核职称评定等相关奖评的体系中,且出现可行性、实质性指标,并逐一强化落实后,才能促进教师的有效科研、积极科研和自发科研。

4.积极发挥和鼓励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督促作用

学生的基本情况、基本想法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个既定的接受者,短期内无法改变学生在初高中、家庭以及社会对其产生的某些负面影响,但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平台,在学生积极反应教师任课情况及效果等方面从细节上和大局上更加注重和更加留意学生相关想法,并给与客观、及时、有力的处理意见,进一步保护学生,监督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教师教学的督促作用。

5.积极探索科研经费使用制度,促进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在科研经费问题上,在数额上,譬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的经费,是既定的,对于如何使用的问题上,可以探索校内的相关具体规章制度,在不违反法律以及相关部门机构的有关要求情况下,进一步增加教师将经费用于科研的自由度,简化手续,实现便利化。当然在执行以上方面的建议,还要有如下具体的对应规范:对于科学研究成果质量的评价,要强调最终研究成果质量和效果,假如课题研究过程中花费全部经费,且经费发票全部按照规定要求,但研究成果不佳,则是社会资源的虚耗;假如课题研究过程没有按照规定的

过程进行(研究具有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变动的需要),但研究结果符合要求,社会意义突出或理论价值凸显,这才是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第四卷)675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h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