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3

更新时间:2023-11-11 08:2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增广贤文》

【名句简释】

一个家庭最为宝贵的是和睦,而人的一生要做出点儿成就,关键就在于勤奋。 【经典事例】

宋朝时,铜梁县城有庞氏三姐妹共同分了小弟的田产。弟弟成人后,向官府申诉,得不到公正的处理。吕陶到任后,只审理了一次,庞氏三姐妹就退还了田地。那弟弟感到得哭拜在地,许愿要拿出一半田地用来做佛事。吕陶开导说:“三个姐姐都是你的同胞姐妹,在你幼小的时候,如果不是她们为你做主,你就会被外人欺凌。现在,你与其捐一半田地供佛,不如把它们分增给三个姐姐。”弟弟再次被感动得流泪,表示愿意遵从他的建议。后来,姐弟四人重新和睦相处,勤奋劳作,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智慧感悟】

“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外人就会无隙可乘,家人齐心协力,没有什么事情办不到的。吕陶对姐弟四人田产一案的处理,就是本着“和”的目的,最终使姐弟四人和睦相处,勤奋劳作。

2. 自责之外,无胜人之术

--清?金兰生《格言联壁?持躬》

【名句简释】

自责能够充分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也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有所进步,也不能胜人一筹。 【经典事例】

戏剧《包公误》中的包公是铡过陈世美的“青天大老爷”,然而“青天大老爷”也有段错案的时候。他将边关元帅狄龙误判为谋杀太子的凶手,把狄龙的妻子、先锋官段红玉也召了回来。幸亏包公的侄子包贵一再从旁进言,才使包公逐渐感动案子有问题,经过查访终于发现是个错案。真相大白后,包公严以责己,当着狄龙夫妇之面,要求包贵对他按法论罪,以儆百官。 【智慧感悟】

很多人都不愿承认自己的不足。惟有头脑清醒的人,如素有“包青天”美称的包公,才敢于打破这条不成文法。因为他们深深地感到,只有敢于自责,才能有所进步,否则,只能自我陶醉于自己的长处之中,而默默无闻地自满自足地生活这一生。

3.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

【名句简释】

做事情的一开始是最有勇气和信心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气势会逐渐消失。 【经典事例】

春秋战国时,齐鲁两国的军队在长勺摆开了阵势,只等决战。齐军浩浩荡荡开进长勺,仗着兵强马壮,也不休整一下,立即打起第一通鼓,对鲁公发动进攻。鲁庄公看到敌人攻了上来想反攻。曹刿阻止说;“请您沉住气,还不到反攻的时候。”鲁军严阵以待,齐军第一次冲锋果然没有成功,退回原地去了。过了一会,齐军打响第二通鼓,发动了第二次冲锋。曹刿还是不让鲁庄公击鼓反攻。鲁军的阵势十分坚固,齐军又未攻破。齐军经过两次冲锋没有成功,等到第三通鼓时,人人感到疲劳、泄气,再也没有力量向前冲了。就在这个当儿,曹刿对鲁庄公说:“现在您可以下令击鼓反攻了。”鲁军士兵们听到反攻的战鼓一响,迅猛冲向齐军,打得齐军落花流水,一败涂地。 【智慧感悟】

做事情最好是一鼓作气达到目的,就如同曹刿以一鼓之盛兵击三鼓之衰敌,如何不胜?

4. 化腐臭为神奇

--《庄子?知北游》

【名句简释】

“化腐臭为神奇”,本是庄子用来证明他的“生死同类”的相对主义观点的。意思是腐朽的死可以转化为神奇的生。如果将这句话用辩证的观点加以改用,则是指事物的有用与无用之间,有时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经典事例】

唐玄宗时,丞相张说有一个婢女,聪明美丽,张说对她十分宠爱。一次偶然发现有个门生与这个婢女私通。张说想严厉处罚这个门生,这个门生大声惊呼:“难道相公就没有紧急

情况需要用人的时候吗?何必舍不得一个奴婢呢?”张说对他的话暗暗称奇,就将那个婢女赐给他,并且打发这个门生走了。从此,这门生一去无回,杳无音讯。后来张说遭到陷害,生死未卜。一天晚上这个门生忽然来了,送给张说一副夜明帘,让他一定献给九公主。张说依计而行,九公主得到宝物后,在唐玄宗面前为张说求情,张说才免遭横祸。 【智慧感悟】

张说当时为丞相,一个门生对于他来说的确无足重轻,况且那门生又挖自己的墙角,实在可恶之极。可张说惊奇于门生的胆略,放了他一马,而正是这无意间的一丝宽容,日后救了自己身家性命。

5. 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

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

--清?金兰生《格言联壁?持躬》

【名句简释】

人生的苦乐之境没有绝对的,忧虑和喜悦也是相对而言。凡事只要用平常的心态去对待,无论是贫贱还是富贵,自然乐在其中。 【经典事例】

秦朝末年,陈涉(陈胜)称王,驻在陈县。曾和他共同耕地给人当雇工的穷朋友听到后,陆续到陈县来找他。

陈涉热情地接见了他们,和他们一同坐车回宫。一进宫殿,看见那殿堂和帐幕,这些客人说:“陈涉你做了大王,好阔气啊!”这些人越讲越随便,将一些陈涉过去的事。有人就对陈涉说:“这些客人愚昧无知,专会说瞎话,损害你的威信。”陈涉一听就斩了他们。这以后,很多陈涉的老朋友都各自引退而去。从此再没有亲近陈涉的人了,最终导致了他的彻底的失败。 【智慧感悟】

陈涉之所以在地位和身份发生变化后,杀了与之辍耕于垄上发誓“苟富贵,勿相忘”的雇工穷友,就是因为他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都重要,结果却落个众叛亲离,起义失败的下场。

6. 置之死地而后生

--春秋?孙武《孙子?九地》

【名句简释】

成功的因素主要取决于一定的实力。但是,主观能动性也不容忽视。制造一种非此即被的特殊环境或条件,这一环境或条件逼迫你只能完成既定目的,否则,绝无任何其他出路。 【经典事例】

秦末,秦将军章邯率军攻打赵国,以重兵包围巨鹿。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军救赵。宋义在中途逗留不进,项羽将他杀死。此举威震楚国,明闻诸侯。接着项羽派黥布等率二万余众渡过漳河,前去救援巨鹿。战斗无多大进展,项羽便亲自带领全部人马前往增援,渡过漳河后,把所有的渡船沉于河底,砸碎了炊具,只带着三天的口粮,用以向士兵表示,必须勇猛向前,直至战死,绝无后退之路。战士们也无一人有后退之心,到巨鹿后,便包围了秦将王离,与秦军九战九胜,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通道,终于大破秦军。 【智慧感悟】

项羽破釜沉舟是历史上著名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例。使军士前临大敌,背为大河,后退无路,以坚定其誓死求胜的意志和决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无论做什么,都应有压力和紧迫感,这样才能变压力为动力,调动主观能动性。

7.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增广贤文》

【名句简释】

只管一心去做好事就行了,不要管做好事是否会给自己带来好处。这是一种很高的思想境界。 【经典事例】

春秋时,孔子和弟子一行人,有一天在陈、蔡之间被当地居民误解而包围。几天后一点粮食都没了,由于饥饿,有人因此病倒,痛苦极了,而孔子却和平常一样讲授书、礼等。子路本性率直,说:“先生曾说,天对行善者,以福报之;对不善者,以祸降之。先生积德、积善已经很久了,为什么还要受苦受难呢?”孔子说:“智者是不是什么事都知道呢?若是如此,伍子胥为什么会被吴王所杀了?正直清廉的人,是不是每次都能为人所用呢?果真如此,伯夷和叔齐为什么会饿死在首阳山了?同样的虽然是学问渊博、深谋远虑的人,如果没有机会的话,不论他多么有才能,也不能为人所用,我也不例外。”

【智慧感悟】

这是好事不索取、不计回报的思想。热心帮助别人,救人于水火之中是一种境界,不是用物质或其他可取代的。孔子一生虽穷不得志,但始终以宣扬儒家思想为本,学生三千,游历各国,著书立说,其思想一直影响中国几千年,并被各朝各代所推崇及至今日。他并没有因误解、穷困而放弃自己的信念,并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种精神是令人敬佩的。

8.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庄子?渔夫》

【名句简释】

一心一意做事情,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经典事例】

楚国的熊渠子在夜里走路,见到一块横卧着石头,误认为是卧虎。于是拉满弓就射去,金属箭头和箭尾的羽毛都射入这坚硬的石头。过去一看,才知道它是石头。因而又射,这一回箭也射折了,石上联痕迹都没有。 【智慧感悟】

熊渠子误认卧石为虎,惊恐之际一箭射过去,这一箭神情专注、全力以赴,所以这一箭力入坚石。第二次再射的时候,已经没有第一次的情景和心态,所以达不到第一次的效果。在为人处世当中,如果我们一心一意去做一件事情,就如同熊渠子射石一样,逢坚必摧,无往不利。

9.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明?吴承恩《西游记》

【名句简释】

世上的难事林林总总,看似繁华不清。但只要立定志向,始终为之奋斗不已,一切难事也就都会迎刃而解。 【经典事例】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钻研医学,欲破除人世间疾痛之苦。在以后的行医生涯中,一边结合医疗实践对旧“本草”进行验证,记下有关资料;官僚贵族家中所有的藏书,并借行医之机到一些官僚家中寻求书读。对有些一时认不准的药材,他还亲自尝试。为了收

哥韦温回去暗示韦澳,只要韦澳恩能够进谒自己,就荐用他为御史。韦温回来,就劝韦澳去高门走一遭,韦澳不理,说:“世界上,恐怕没有自己把自己的身体呈荐出去的御史吧!”众人听说了这件事,没有不敬服的。 【智慧感悟】

德乃为人处事之本,无德不足以立事。以德服人能使人心服口服 ,而树立好的品德往往是需要舍弃一定利益的,在品德与利益之间的正确选择,是做人的根本。如韦澳卖身投靠,虽能得到高官,但却失去自己的做人原则。

28.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名句简释】

为国捐躯、以义灭身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百姓,可以舍弃家庭,可以牺牲生命,历来受到人们的赞颂和敬仰。 【经典事例】

北宋末年,朝廷腐败,国家多难。岳飞20岁从军,初次上阵,就表现了智勇双全的指挥才能,后来屡建战功,他曾经单枪匹马,以少胜多,使金兵大败。1130年,岳飞收复建康府后成了独当一面的将领。1134年,第一次北伐,收复襄阳六郡,被授予节度使,当时他只有32岁,是南宋诸大将中最年轻的一员。但是岳飞并没有满足已有的功名,而是矢志收复中原故土,迎还“二圣”(徽、钦二帝),洗雪靖康之耻。为此,他写了一首千古绝唱《满江红》,以抒发自己的满怀激情与报国壮志。然而,岳飞抗金到底的决心与主张,却遭到高宗与宰相秦桧的压制。他们勾结在一起,打击抗战派,对金屈膝求和,订立了向金称臣纳款的协议。第二年,岳飞挥师北伐,金兵南侵又遭失败。而高宗却再次议和,为向金表明诚意,他杀害了岳飞、岳云父子。岳飞虽然死了,但他的名字从此流放千古。 【智慧感悟】

中国人以爱国为最高尚的品德。岳飞的精忠报国正体现了这种精神。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保持了坚贞的民族气节。气节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脊梁!

29. 擒贼先擒王

——唐·杜甫《前出塞》

【名句简释】

原是指兵家之计,即只要将对方的首脑人物控制住,即可制服对方。为人处事中要抓关键,处理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与人交往要抓关键人物。 【经典事例】

三国时代,魏国的曹操发兵南下,向吴国的孙权挑战。作为一国之王的孙权看到挑战书,脸色都变了,因为他知道正面冲突不可能取胜。孙权于是和群臣商量如何应付这个困境,但是主战派和主和派争论半天,也没有结果。主战派周瑜知道,这时只有说服一国之主孙权,才能说服主和派。周瑜就说:“如果不战而降,曹操很可能会继续用我们这些人,而殿下不但会丧失一切荣耀,隐遁山野,还可能遭到杀身之祸。”周瑜的话,使孙权决定与曹军作战,于是主战派战胜了主和派。接着通过和刘备合作,在赤壁之战中大胜魏军。 【智慧感悟】

“擒王”的难点有二,一是要真正判断出关键事、关键人(特别是关键人,有时并不一定是表面上的头面人物);二是要真正能控制住关键事、关键人,只有这两点都具备,方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周瑜在站和降的问题上话虽不多,但却切中要害,即战胜维持现状,孙权仍不失为江东之主,降则失去一切,甚至是生命。而孙权怕的并不是战的胜负,而是地位的得失。故周瑜高人一处即在于抓住关键所在,所以问题迎刃解之。

30.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名句简释】

放不下心中的物欲追求,做不到淡泊名利、心平气和,就会难有大成。 【经典事例】

汉将霍去病,曾六次出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他出身贫寒,随从小过着奴仆的生活,但却没有失去自己的志向,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他也没有沉溺于荣华富贵之中,仍然淡泊明志,一心想着国家命运和天下兴亡的大事。

公元前123年,汉武帝考虑霍去病精于骑马射箭,作战英武勇猛,就令大将军卫青挑八百名精锐的骑兵归霍去病指挥出击匈奴。霍去病在带领骑兵作战中出奇制胜,活捉了单于的叔父、相国、将军多人首战告捷。在以后的抗击匈奴战争中又屡建奇功,汉武帝非常高兴,赏赐他高官俸禄,为他建造豪华的府宅,霍去病看着这些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的深宅大院,只说了一句话:“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说完,翻身上马,又向军营奔去。

【智慧感悟】

人生于世中,对于物质过度地追求,往往消磨励精图治的宏远志向。而这种消磨又往往会是在不知不觉间,所以提倡淡泊明志是极有必要的。霍去病虽然战功显赫,但他不肯享受汉武帝的物质赏赐,是因为他将为国家励精图治的宏远志向放在首位。

31. 海阔凭鱼跃,山高任鸟飞

——明·吴承恩《西游记》

【名句简释】

如果一个人真正有才能就要设法展露出来,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不要为“有麝自然香,不比当风扬”的观念所束缚。 【经典事例】

战国时,秦兵保卫赵都邯郸,局势十分紧张。赵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援,并决定挑选二十名得力的随从人员。但最后一名人选说什么也挑不出来。这时,平原君的食客毛遂自我推荐,要求同去,平原君表示怀疑。但还是同意了。其余十九人互相眨眨眼,暗中觉得好笑。到了楚国,双方会谈迟迟未有结果。毛遂从容上殿,对平原君说:“赵楚联合抗秦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可说清,怎么说了半天还没结果!”楚王转向毛遂呵斥道:“你算个什么?赶快下去!”毛遂说:“你仗着楚国是大国,就这样无理?楚国虽是地大兵多,但并不强,秦国不是一下子就把你们打败了吗?这真是百世难忘的深仇啊,我们赵国替你们感到羞愧。我们主张联合抗秦也是为了楚国,难道仅仅是为了赵国吗?”楚王听了,很觉惭愧,终于同意联合抗秦。这件外交大事终于靠毛遂的外交才能而取得成功。 【智慧感悟】

该出手时就出手,毛遂自荐不避嫌疑,因而成就一番丰功伟业。

32.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名句简释】

指桃树李树不会讲话,但花艳果实,人们争相趋赴,时间长了,树下自会走出路来。比喻为人真诚实在,必然能感到他人。 【经典事例】

李广是汉武帝时的名将。他之所以被众多的人所敬仰,除他武艺精纯有过辉煌的战绩外,主要还是他在做人方面自律自爱,得到广大中下层官兵及百姓的爱戴。他对金钱很淡泊,皇帝封赐的财物都分给部下,自己的饮食与士兵同样,大漠行军途中,遇到泉水一定等士兵喝完他才肯喝。因此部下们都是从心眼里仰慕李广,关键时刻部下们自会拼死效力。 【智慧感悟】

李广处处不图名则成名,而有人则是处处留名而无名。李广注重事实,不闪虚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与拥戴,也获得了令匈奴人谈之色变的“飞将军”的美名。

33.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果实成

——《增广贤文》 【名句简释】

牡丹花开得艳丽但只能供观赏,枣树的花虽小但能结出果实来。 【经典事例】

春秋时,晋国大夫阳处父出使到卫国去,回来路过宁邑,住在一家客店里。店主姓赢,看见阳处父相貌堂堂,举止不凡,十分欢迎,并且悄悄对妻子说:“我早想投奔一位品德高尚的人物,可是多少年来随时留心,却没有找到一个合意的。今天我看阳父这人不错,我决心跟他去了。”店主得到阳处父的同意,离别妻子,跟着阳处父走了。一路上,阳处父就同店主东拉西扯地谈起来,还没有走出宁邑多远,店主就改变主意,不跟阳处父去了。妻子见丈夫突然折回,很是不解,问道:“你好不容易遇到这么个人,怎又不去了呢?”店主说:“我看他的外表觉得不错,谁知听了他的言论却非常讨厌。我怕我跟他去,没有获得教益,倒先遭受祸害,所以打消原来的主意了。” 【智慧感悟】

看事物不要被表面的浮华所蒙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徒有虚表只能得意于一时,不能长久,而且受害最深的是自己本人。到头来一无所长,没有一样真本事,会在不知不觉间被社会所淘汰。

34.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名句简释】

任何远大的理想和目标,都必须用实际行动来实现。没有行动,那永远也只是个愿望而已。 【经典事例】

东汉人陈番是个踌躇满志的少年。当时独居一处,屋里屋外,窝窝囊囊。一天,朋友薛勤来访,见他的屋里院里脏得很,问他为何不打扫,陈番振振有词地说:“大丈夫处世应当扫除天下,岂能只扫一屋?”薛勤反问他:“连一屋都不肯扫,你又怎能扫天下?”问得他张口结舌,无话问答。 【智慧感悟】

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是慎始之大敌。只会高谈阔论,不肯踏踏实实地做任何一件事,随着时光的流逝,只有虚度一生。

35.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知足践之

——汉?刘向《说苑?政理》

【名句简释】

凡事需求实,耳闻目见都不能视为已成事实,必须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实际情况,也才能真正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经典事例】

明代时,在古代医书上曾记载;“穿山甲最喜欢吃蚂蚁。蚂蚁嗅到它身上的蚁气味,就会往它的鳞片下钻,等蚂蚁爬满了一身,穿山甲就合起鳞片爬到水里,然后张开鳞片让蚂蚁孵出水面,再一口口的吞食。”为了考证这个记载是否正确,李时珍决定亲自进行考查,一天他在山坡边发现了一只穿山甲,就立即隐蔽在山石后面仔细观察,只见那只穿山甲爬到蚂蚁窝边,张开嘴巴将舌头伸出来贴着地面,那些蚂蚁还以为是一块鲜肉,随即召来所有伙伴共同享受,等到舌头爬出来贴在地面,蚂蚁还以为是一块鲜肉,随即召来所有伙伴共同享受,等到舌头爬满蚂蚁的时候,穿山甲突然把舌头往嘴里一缩,所有伙伴共同享受,等到舌头爬满蚂蚁的时候,穿山甲突然把舌头往嘴里一缩,所有的蚂蚁都进入它的肚里了。李时珍捉住了穿山甲并进行解剖,发现穿山甲胃里有许多蚂蚁,弄清了穿山甲吃蚂蚁的真相。 【智慧感悟】

这并不是要求任何一件事都要自己去做,而是要求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亲身经历的事情有时也会被假象遮住了眼睛,更何况是道听途说?不能扑风捉影,更不能以讹传讹。

以行来验证言的可信度,其验证内容是言行是否一致,也就是说,是否说到做到,或是否有言过其行之处。 【经典事例】

赵括是战国时代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年轻时就读了不少书,确实也相当聪明,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他父亲赵奢有时也驳不倒他。因此他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心,认为赵括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便罢,如要用他,使赵军大败的一定就是他!”后来,因秦军又来进犯,当时赵王坚决要叫赵括去接替廉颇,正在病中的蔺相如表示反对,说道;“赵括只不过读了它父亲的一些兵书,根本不懂得灵活运用,是不行的。”赵括的母亲,也上书赵王,说他的儿子不能作为大将。可赵王不听,还是要赵括去了前线,结果四十万赵军一下子尽被歼灭,赵括本人也被射死。 【智慧感悟】

说实话,不说过头话,惟有如此,才能在为人处世中站得住脚。那种说大话、说假话的人,只能蒙混一时,而一旦败露,必然自食其果。赵括父母因同其在一起生活,知其只不过是纸上谈兵,知其不能担大任。但赵王则认为其能信必能行,反而认为赵括是当世兵家奇才,委以重任。其结果不但害了赵括之命,也害了四十万将卒之命。

45.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

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为

——清?金兰生《格言联壁?学问类》 【名句简释】

如果能真正把心沉下来,任何道理都会参悟得透;能把心气提起来,任何事都可做成。 【经典事例】

晋朝的陶侃,字士行。早年孤单贫穷,但刻苦好学。范逵向庐江太守推荐了他,被任为主薄。后升为广州刺史时,他早上运一百个甓到屋外,晚上又把它们搬到屋里。别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正在为中原的事用力,过分地优裕安逸,恐怕不能担任这样的事,所以就要习惯劳动。”后来,陶侃督察八个州,声名很显赫。 【智慧感悟】

陶侃不愿安逸享受,日运白甓,借以磨练自己的体力和意志,如此处心积虑与身体力行,复愁何事不成?

46.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元?秦简夫《东堂老》

【名句简释】

胜过别人,就必须付出一次努力。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经典事例】

春秋时,孔子到楚国去,走进一个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用长竿粘蝉,技能十分精巧熟练。孔子就问老人:“您粘蝉这样把握,这其中也有奥妙吗?”老人答道:“要说奥妙,当然是有一点。当他把两个滚圆的糖丸叠累在竿头上而不滑落时,我在粘蝉时就很少有失误了;当我在竿头上叠累起三个弹丸而不落,粘捕蜩蝉的失误就只有十分之一了;当他在竿头上叠累起五个弹丸而不落,粘捕蜩蝉就百发百中,如同拾东西那样方便。所谓奥妙,也只不过是我勤学苦练而已。” 【智慧感悟】

一个驼背老人能够十分精巧熟练地用长竿准确地粘蝉,他要比常人付出多少艰苦磨练是可想而知的。如果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辛苦,“一举成名天下知”将不会离你很远。

47.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名句简释】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关键在于你对信念和生命意义的理解。 【经典事例】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太子丹为阻止秦国对各国的吞并,请来当时著名的剑侠荆轲,尊为上卿;又善待自秦逃往燕的猛将樊於期。太子丹阻止秦国对各国吞并的计划是去刺杀秦王,为了使此行必成,需要带上秦国悬赏“万金、邑万家”之巨的樊於期的人头以及燕国督亢的地图,作为礼物献给秦王,以释秦王之疑。此计被樊於期听到后,他毫不犹豫地抽剑自刎,自献人头。推荐荆轲给太子丹的燕国侠士田光,为了表示绝不将此谋泄于他人,保全此计划的机密,也在樊於期人头落地之后毅然伏剑。但是荆轲刺秦王未中,被杀死。秦朝建立后,曾为荆轲送行、击筑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之歌的高渐离,改变姓名进入秦宫,在被秦始皇熏瞎了双眼,命他为击筑为乐时,奋然以筑内暗藏的铅块扑击秦始皇,未中而身死。

【智慧感悟】

樊於期、田光、高渐离、荆轲等人为了使刺杀秦王的计划能够实现,都表现出了一种勇于献身的大无畏的精神。虽然最终没有达到目的,但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却一直流传千古。

48. 登泰山而天下小

——《孟子·尽心篇》

【名句简释】

所谓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为人处事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这样才能高瞻远瞩,利弊尽收眼底。 【经典事例】

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认为他1670年刻印的八卷《日知录》缺点太多,当年自己怎么那样糊涂呢,读书不多,就轻易写书,岂不误人?此后,他便着手修改《日知录》。年复一年,他不是读书,就是游历,把阅读到和观察到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遇到有学问的人,他就谦虚地提出问题,同人讨论,并把书稿拿个人看,诚恳地让人指出其中的错误,以便修改。顾炎武怀着对后人负责的精神,前后花了几十年的功夫,终于写出了见解深刻、考证详实的巨著《日知录》。书还未成,学者们竞相传抄,称《日知录》为不朽之作。可顾炎武还不满足,他说再过些年,总可以搞出一个定本来的。 【智慧感悟】

观察事物的起点越高,越能充分发现不足和明确努力地方向。顾炎武之所以能看出自己以前《日知录》需要增改,就在于他的学问又达到了新的高度。凡事物,都是在比较中存在的,观察事物的起点低,满足率自然增高,也就无形中失去了提高和进取的可能性。

49. 狡兔死,良狗烹

——《韩非子·内储说左下》

【名句简释】

兔子死了,猎狗就没用了,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易被抛弃或杀掉。 【经典事例】

孙武是我国春秋战国时的著名军事家,当时楚国一直是诸国畏惧的大国。孙武所在的吴国根本不是它的对手,但却在孙武的策划下击败楚国并打下了国都郢都,致使楚国长期一蹶不振。

破楚凯旋,论功当然孙武第一,但是孙武非但不愿受赏,而且执意不肯再在吴国掌兵为将,下决心归隐山林。吴王心有不甘,再三挽留,孙武仍然执意要走。

吴王乃派伍子胥去劝说,孙武见伍子胥来了,遂屏退左右,推心置腹地告诉伍子胥,说:“你知道自然规律吗?夏天去了则冬天要来的,吴王从此会仗着吴国之强四处攻伐,当然会战无不利,不过从此骄奢淫逸之心也就冒出来了。要知道,功成身不退,将后患无穷。现在我非但要自己隐退,而且还要劝你也一道隐退。”

可惜伍子胥并不以孙武之言为然。孙武见话不投机,遂告退,从此,飘然隐去,不知所终。

后来,果如孙武所料,吴王阖闾与夫差两代穷兵黩武,不恤国力,最后养虎贻患,栽在越王勾践手下,身死国灭。而那个不听孙武劝告的伍子胥却早在吴国灭亡之前就被吴王夫差摘下头颅挂在城门上了。 【智慧感悟】

中国古代人讲究功成身退,现代人应吸取前人教训,取得成就不要骄傲自满,要收敛锋芒,警惕不测事件,当退则退。

50. 人情似纸张张薄

——《增广贤文》

【名句简释】

你穷困时,人家绕着你走;你发达时,人家捧着你走。 【经典事例】

苏秦是战国时人。从小立志做个纵横家。在学成后开始周游列国,向各国君主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有一个国君愿意采纳,于是只好返回家中。由于他在外奔波时间过长,面容憔悴,衣衫褴褛,妻子连看他一眼都懒得看,到嫂子那里讨碗稀饭也被奚落一番。这令他大受刺激,于是他头悬梁,锥刺骨,埋头苦读,研究君王心理,稍有成就之后,再次重出江湖,终被赏识,官到六国宰相。

衣锦还乡后,妻子和嫂子跑到郊外迎接他。为表尊敬,嫂子还趴在地上。苏秦问她:“何前踞而后恭也?”(你以前对我很傲慢,现在怎么如此谦恭呢?)嫂子则说了一句千古大实

话:“为季子位高而金多也!”(苏秦在家排行第三,所以称“季子”。说老三你现在不一样了,因为你身居高官并且金银多多啊!)

古时就有“人情薄如纸”一说,你穷困时,人家绕着你走;你发达时,人家捧着你走。苏秦的老婆和嫂子都是这样,更别说其他人了。 【智慧感悟】

有社会学理论认为,人与人能够形成良好关系,甚至交朋友,就是因为彼此有“利用”的价值,这里的利用不仅是指物质上的实惠,还有情感上的需要。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事实上,古今都有很多不以“权势”、“金钱”为标准看人的人。遇到那些“势利眼”,你只需挺胸昂首走路,发愤图强自励。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fs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