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科一个组织与文化交汇而成的学术部落宋旭红,冯晋祥

更新时间:2024-03-02 16: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学学科:一个组织与文化交汇而成的学术部落?

宋旭红,冯晋祥

(山东交通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3)

摘要:在重在底层的大学组织中,大学学科作为一个松散的学术部落和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具

体而微观地体现了学术职业及其学术生活的内在逻辑和运行特色,保存并保护了大学自身生长最纯 净的血脉。在大学学科组织的历史变迁中,大学学科形成是学术职业走向成熟的一个显著性标志; 而大学学科的发展又进一步壮大学术职业在其无形学院和学术共同体中的生长力量,进一步彰显学 术职业的学科忠诚,从而使大学学科成为学术职业独特的聚集场所和生存场所,学者们也因此从中 获得职业身份和内心的自在。

关键词:?大学学科 学科组织 学科文化 学术部落 学术职业

涂尔干认为,“巴黎大学创建伊始,就是一群人的集合,而不是一组讲授科目的集合。它起初所表现出来的教师之间的连带关系,要远远高于他们所教授的科目之间的连带关系,后者只是最终从前者中派生出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联合,导致了研究与研究之间的联合。??学问的各个分支领域集中到一起,人的学问的所有方面尽可能多地集中到一起,而无论是过去的大学还是现在的大学,真正有价值的功能就是这种集中。”1大学学科是大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学者群体不断集合的结果,也是知识探索不断深入、新的知识不断涌现的结果。

如果说大学是学者之家的话,那么大学学科则是这个学者之家中的学者王国,是一个深刻而持续地影响学者心智的学术部落和学术领地,同时又是这个学术领地建制而成的学术组织,是这个学术组织孕育而成的独特文化。

一、大学学科是一种专门化的组织方式

当大学作为一个由不同的人组成的社团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随着知识探索和发展的不断深入,便导致了独立性和限制性更强的群体联盟出现。这些群体以特定的研究兴趣为基础形成不同的学术共同体,表现出共同体内部更为紧密的亲合力、以及越来越突出的自主性,这种亲合力和自主性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分科教学组织形式的产生,代表知识某一个专门领域的院系等学术机构相继形成。

伯顿·克拉克认为,学科和院校一起以一种特殊方式决定了学术组织,两者的联系方式汇聚在大学学科组织,学系、讲座或研究所等大学学科组织既是学科的一部分,也是院校的一部分,它们将两者合而为一,并从这种结合中汲取力量。2一方面,大学的组织和管理,主要取决于按照学科边界细分成院、系的方式,院、系作为学术职业

本文为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项目“学术职业变革国际调查与研究--中国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号:1065-1192);并受到华中科技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资助(D0650). 作者简介:宋旭红 (1966—),女,山东莱阳人,山东交通学院研究员,高等教育学博士,济南250023。

?

的学术训练和学术生涯发展的主要基地,在其各自的领域中对学科专业知识进行着调控,使“极为依赖智能、技术训练、个人创造力以及充分运用这三者的动机”3的学术活动得以自由而有序地进行,从而又进一步促进了学科的分化和深化;另一方面,学科又具体地存在于院、系、研究所等学科组织中,“系科和相应的单位是学科和专业的化身。这些单位的工作的固有特点是创新和开放,一旦新的思想领域为学者们所接受,成了学术知识总体范围内的一部分,大学和许多非大学单位就会依靠一种几乎是内在的动力去开拓这些领域。”4学科组织具体而微观地体现了学术职业及其学术生活的内在逻辑和运行特色。

(一)大学学科组织的最初形态

中世纪拉丁语中的“faculty”(学部)原意是指某一学科领域,一所学校要称为大学,必须有作为基础的文科以及一个以上的高级学科。若单纯以高级学科来看,最初的大学都是单科的。后来,大学的学科趋于多样,一般设文、法、医、神四科。教师则按学科专业组成教授会(facultas),中世纪的大学中,有的大学有文学、法律、医学和神学四个教授会。有的大学将法律细分为民法与教会法,有五个教授会。当大学以教授会组织教学,facultas一词的外延便开始扩大,有了学部(或译学院)的涵义,指按某一学科设置的教学研究单位。

(二)19世纪以后大学学科组织的发展

经过科学革命,科学发展呈现出分化的趋势,物理、化学和生物从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到18世纪末自然科学分化成为各门独立的自然学科,现代诸学科正式诞生。自19世纪开始,社会研究分化为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人类学等各门学科,人文学科开始出现。

随着1810年柏林大学的创建,德国大学学科组织结构的典型模式基本形成,即大学—学部—研究所或讲座。德国大学学科组织结构的重心在讲座或研究所一级。这一模式“最突出的特征在于讲座持有者个人(即教授)拥有举足轻重的独立和个人权威。学术工作围绕着教授而组织。虽然很大一部分工作实际上是由下级学术成员所完成,但这些工作都由教授进行管理。讲座主持人是一个学科或学术领域的‘当地表达方式’。讲座教授的自主如此之强以至于欧洲大陆的大学被描述为‘独立学术实践者

5的联合’。”起源于中世纪行会师傅—学徒关系的讲座制度明显是一种等级体系,讲座

职位同时作为一个研究所的所长,“控制一个研究所也就意味着掌握了由政府供给的大量研究基金及其设施。讲座主持人作为研究所所长是大学内某一地方性团体的理智和管理的主宰,他往往创造一派独特的、高度地方化、极富空间性的思想。”6

19世纪初,英国大学创设学系(academic department,简称department),一个系一门学科,由各科教授组成,一门学科的权力通常授予一名讲座教授。当比较正式的组织成型后,讲座教授一般都任系主任。英国大学的院系学术组织结构基本成型,即大学—学院—学系。每当新学科增加时,便在某个学部内设置新的学系;每当新学科门类增加时,便在大学之下设立新的学部。传统上,英国大学体系的权力等级不很森严,

决策比较民主。绝大多数系都设有系委员会,由全体教学人员组成,有时也有学生代表参加。

美国大学在学科组织形式上,开创性地建立了研究生院和专业学院模式,并发展了以系为基础的学术体制。1825年,系在哈佛学院出现。19世纪70年代,学系在美国大学中快速形成、不断发展;到20世纪初,所有的大学设立了系或学院的建制。至此,美国大学的三级学科组织结构形成:大学——学院(包括文理学院和专业学院)——学系,而每个学系都是大学内部特定学科或专业的载体。在学系内部,有效地强调同事协商、共同治理的运行方式,在学系之间,强调互相独立、资源竞争,以及各自的学术领地。

(三)20世纪后半叶以来学科综合趋势对大学学科组织的影响

自20世纪后半叶,随着学科发展的不断分化,学科探索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方法的互相借鉴和学科研究成果的相互渗透,学科发展进入了学科系统综合时期,学科互涉和学科边界渗透现象发展成为一系列复杂的实践活动,对大学学科组织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使得以学科互涉为基础的新的学科组织形式成为进行大规模集体研究的合法处所。

大学开始加强学科间的整合,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一是对传统的学科组织形式予以改造,设立新的学科组织。二是建立跨学科研究组织,形成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共同研究某一课题的协作研究组织形式,如跨学科课程计划、跨系实验室、跨系研究中心、跨学科课题组及其它。三是在传统的院系结构之外设置研究机构,在学科组织上就是在传统的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院系组织之外,建立了为数众多的实验室、研究所、研究中心、课题组、博物馆等组织,大学的科学研究呈现出与教学相分离的趋势。

7

朱丽??汤普森?克莱恩(Julie Thompson Klein)认为,学科互涉研究主要以三种主要

方式并入现有大学院系:一是在学科互涉领域设立特殊的职位;二是将人员集中在一个代表特定学科互涉专门技能的院系;三是设立有组织、对地点、资金、职位等做出制度性承诺的研究单位。8在一个常规院系中资助学科互涉研究,保证了研究人员、实验室、研究生等承担特定的、跨学科的研究任务。

学科综合化为大学学科组织形式带来了新的变革,它降低了学科的围墙,打开了不同领域之间的大门,从而使学术职业在不同的学科领域远离传统界面的地方联合、结盟;而且,这种根植于各自相关领域深处的密切合作不但模糊或跨越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界线,更是成为学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互涉是以社会知识为基础的,??‘改变一个的视角如同进入另一种文化’,从这一点来说,学科互涉研究是一种不同文化间互相学习的方式。”9“它是一种借鉴的方法、一个边界概念、一个贸易区、一个混合团体,它引起了一种混杂语言、混合语言,引起了职业角色的混杂。”

10

学科渗透或互涉及所产生的新质素和不同文化相遇后产生的新质素,为学术职业的

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

综上所述,无论大学学科的发展是高度分化还是高度综合,无论大学学科组织的发展是单一还是复杂,在大学学科组织的最底层面,始终还是一个由某一个学科或领域的学者组成的教学、科研团体。在这种由学者组成的社团中,恒久不变的依旧是中世纪大学作为一个学者社团的“行会心态”,对于这一“行会心态”,克拉克·克尔如此阐述:“在学术专业中有一种‘行会心态’??行会对社会采取孤立主义的态度,它献身于生产者而反对消费者的主权,更对行会的规则做出承诺而不是对迅速适应大众的要求做出承诺??行会的见解代表着自我决定,代表着抵抗行政部门和受托人??行会的见解对外部环境采取精英主义的态度,对内部的变革采取保守的态度,在与同事们的意见的关系上是采取墨守成规的态度。”11行会心态由于把传统置于权力之前,成为最好种类的保守主义。

从中世纪大学到21世纪大学,从象牙塔到社会轴心,大学不断变化着自身的外在形态,丰富着自身的社会职能,但在重在底层的大学组织中,依旧完好地保存并保护了自身生长最纯净的血脉,这一血脉正是由学术职业通过大学学科这一组织形式代代传承的。

(四)无形学院:大学学科的自组织

大学的学科组织是一种把相同学科专家联结而成的专门化组织方式,但这种结集的实现又同时突破了地区和地点的限制,大学教师为了彼此学术上的取长补短,主动地到所在大学以外寻求他们需要的人和需要他们的人,从而形成了一个跨越院校、地域、甚至国家边界的、具有行会性利益团体形态和性质的“无形学院”。这种无形学院常在大学外所有正式、非正式的科研机构和“学科性”专业协会等整个学科共同体的形态显现。

齐曼认为,“无形学院的大部分活动是非正式的和无结构的。这些成员通过书信和电话,互相赠送他们的论文预印本和单行本,筹备和出席在共同兴趣的问题方面的讨论会和暑期讲习班,对各自的实验室作或长或短的互访,和给对方学生提供博士后职位,进行相互交流。”12克兰(Diana Crane)把无形学院喻为类似于“社会圈子”的组织:“间接的互动,通过有关聚会的互动,是社会圈子的重要方面。为了受到社会圈子中某个成员的影响,并不一定要认识他。科学家不仅能够受到素不相识的作者撰写的书籍的影响,而且能够通过第二方的谈话及通讯接受第二手的信息。在社会圈子中,没有正式的领导人,虽然一般都有中心人物。权威关系是与构成科学活动基础的职业规范相反的。人们认为,科学家彼此之间只能是建议和批评,而不能下命令。与科层制相比较,甚至与不那么正式的实体,如部落和家庭相比较,社会圈子组织得并不那么完善。社会圈子的成员常常是以他们的兴趣为基础而聚集在一起的,他们并不以地理上的接近和所属的地位为基础。研究领域的成员是由于他们对于一组问题的特定研究路线有共同的信奉而聚在一起的。”13

大学学科组织的发展过程既具有组织的成份,“有自己的组织机构,有自己的规则,有自己的权威,这些权威通过自己的成就按照普遍承认与接受的标准而发生作用,

并不需要强迫。”同时又具有自组织的成份,这种基于对高深学问和研究的共同兴趣为纽带自愿聚集的活动特征,决定了学术职业内部结构到处都是自由、平等、松散的联结。

二、大学学科是一个松散结盟的学术部落

在大学学术的发展中,以学系为基础的学科拥有权力,充当难被打破的知识生产地盘。当原有的知识生产地盘被打破,“在新的领域建立学系”,则又成为“一种制度性的创新,通过这种形式,大学提升了知识原创性贡献的创新能力。”15而 “原创性贡献的创新能力” 的形成,又会重新使学术职业聚集,形成新的知识生产地盘。

虽然,跨学科综合性课题研究,也会横跨各系部,将各专门化领域的学科联合起来,组成跨学科研究中心(小组),但一旦课题研究完成或由于外部经费等原因,这些跨学科合作的研究中心往往就会终止,其研究人员往往重新回到他们的学科王国:“从规划来看,工程研究中心的预算每年从150万美元到300万美元不等,平均每年200万。运转三年之后,对工程研究中心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进行下一个新的五年计划,还是两年的逐步终止。如果被许可继续进行的话,一个中心最多可有十一年的生命循环。”16与稳定的学科组织相比,跨学科组织的生命周期要短得多。而且,大学学科组织也使跨学科组织的发展受到阻碍:“如果为了发展一项创新需要跨学科的专业化,大学中系的机构常常会妨碍这种专业化的出现。一般说来,大学毕业生的资格,被单一的系所认定是必要的。在联合项目已经得到发展的地方,新的交叉学者经常难于找到工作,常常不得不在代表着一个而不是他所从事的两个学科的系中谋一个职位。因为研究设备是由系来控制的,对年轻人来说,要利用这些设备以便在一个边缘领域中迈出第一步,是困难的。”17大学学科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学科围墙,“明显地表明了分裂的性质。学者不仅在结构上而且在观念上都互相分隔,不这样是不可能的。专业化不断发展,每一个领域,无论新的还是老的,都确定有关现实的某些方面的思想信条,采取独特的看待世界的方式。”18除非一项跨学科的研究创新能够导致一个新专业或新学科的发展,具有设立新职位与新系的能力,新的学科组织才能吸收该项研究创新并为它的发展开拓新的学术王国。

“既定的学科,为其每个成员提供了事业基础、社会身份和作为研究者或教师的公共舞台”19研究大学的史学家盖格尔(Geiger)曾说:“学科首先是一个以具有正当资格的研究者为中心的研究社群,各个体为了利于互相交流和对他们研究工作设立一定程度的权威标准,组成了这个社群。”20在具有独特尊严和合法性的独立学科集合体的内部,由于有共同的组织目标,共同的语言和信仰,以及相同的知识背景或学术环境,学者们有“同质的追问”、“同样的求索动力”、“同样的元方法律令”、“同质的评价准绳”、“同样的英雄系谱”、“同质的原型”、“同样的深层语法/论说方式” 21,这些共同因素具体地体现为一系列特定的符号、习俗、礼仪、价值、目的,组成学术共同体,学者们在从属于一个群体、一个学派和一个学科中获得了职业身份和内心的自在。

在不同的知识生产地盘中生活的这些具有社群和共同体特征的人们,结盟成一个

14

个不同的学术部落,“存在各自的传统和英雄、忌讳与仪式以及自行控制、惩罚和奖赏成员的方式;他们也试图垄断资源与竞争,与局外人划清界限,在学术斗争中保卫自己的领地” 22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

三、大学学科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

学术职业在这松散的、彼此关联的有组织的学术活动中生存着、发展着、壮大着,用“一些研究实践、一套概念语言或者该学科中普遍分享的对科学事实的看法”,形成一群彼此交换思想、进行智力互动的“思维集体”,这种共同具有的集体哲学、集体思想和集体行为等同类文化意识在集体成员不断的互动中聚合,这种符号系统、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与行为方式、学术精神等,以及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的总和,构成学科组织文化特质:“每个学科都是一个独特的‘部落’,拥有普遍科学文化的独特形式。在这里,学院科学家获得了被同行认为是‘好科学’的各种理论范式、实践规程和专业方法。”23

这些根植于学科的文化特质在学科组织中通过师生关系血脉相承又代代创新,“科学知识之所以能够进化并且积累起来是因为合适的组织机构的发展,这种机构允许教师训练学生,而学生后来又能承担教师的角色并且继续以前的工作。”24“教师在这一研究领域里的想法和倾向性很有可能在他的学生对这一领域的认识中留下痕迹。”25这种学术传递所留下的痕迹历经一代又一代学术职业的生命体验,一方面,使学科组织知识得到不断丰富、完善,拥有自己稳定的范畴体系,从而有别于其他学科组织,形成自己学科的灵魂与精神,构筑自己的学科边界,集成自己的学科王国:“当建立界限是保护某学科时,边界就标志着所有者的领土,外人不得擅入,以便跟其他学科划清界限。”26另一方面,通过学科本身特有的规训方式,训练着学科新人。每个学科中的成员从入门开始,就受到学科的规范、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熏陶,逐渐养成学科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评判标准,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等,“一旦新的学科被合适的组织所承认,它的发展过程是按照和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不一样的过程进行的。教师训练学生、学生又依次再训练学生,这样形成的链条是这个过程的重要内容。当不可能再有学生的时候,学科的增长就停止了。”27通过不断地规训新人,培养具有独特精神气质的学人,从而促进学科文化的巩固和学科不断的增长。

综上所述,大学学科是一个组织,是一种文化,是一个由独特组织和文化交汇而成的学术部落和学术领地。共同的问题和探究,共同的文化和生命追求,把这个学术王国聚集。大学里那些具有松散联系的、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学科,既是相似知识进化流的一部分,又与更大的认识结构相关联,并从中获得意义、生长忠诚、作出贡献,长久坚持、存在下去,就会变成一种文化制度和永久传统被世代传递。从而成为主宰学者工作生活的力量,进而赢得学术职业持久、至上的忠诚。

?

注释: 1

爱弥尔·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M]. 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2. 2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徐辉,译.杭州:杭州大

学出版社,1994: 33-37. 3

[英]迈克尔·夏托克.成功大学的管理之道[M].范怡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2. 4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徐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261. 5

Guy Neave and Gary Rhoades.The academic Estate in Western Europe[G] //. Burton R.Clark(ed.).The Academic Profession:National,Disciplinary,and Institutional Settings[M].Berkley,Los Angeles,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arnia Press,1987:214-215. 6

Guy Neave and Gary Rhoades.The academic Estate in Western Europe[G]//. Burton R.Clark(ed.).The Academic Profession:National,Disciplinary,and Institutional Settings[M].Berkley,Los Angeles,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arnia Press,1987:219. 7

刘宝存.国外大学学科组织的改革与发展趋势[J].教育科学,2006,(2). 8

[美]朱丽?汤普森·克莱恩.跨越边界——知识 学科 学科互涉[M].蒋智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84. 9

[美]朱丽?汤普森·克莱恩.跨越边界——知识 学科 学科互涉[M].蒋智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5. 10

[美]朱丽?汤普森·克莱恩.跨越边界——知识 学科 学科互涉[M].蒋智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60. 11

见王逢振.美国大学批判[M]. 王义国,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143. 12

约翰·齐曼.元科学导论[M].刘珺珺,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111. 13

[美]黛安娜·克兰.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的扩散[M].刘珺珺,顾昕,王德禄,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2-13. 14

刘珺珺.科学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68-171. 15

Peter M.Blau.The Organization of Academic Work [M]. New Brunswick,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4:190. 16

[美]朱丽?汤普森·克莱恩.跨越边界——知识 学科 学科互涉[M].蒋智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75-176. 17

[美]黛安娜·克兰.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的扩散[M].刘珺珺,顾昕,王德禄,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01. 18

[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 王承绪,徐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111. 19

约翰·齐曼.真科学 它是什么,它指什么[M].曾国屏,匡辉,张成岗,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59. 20

见刘仲林.现代交叉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1. 21

方文.社会心理学的演化:一种学科制度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01, (6). 22

Tony Becher. Academic Tribes and Territories: Intellectual Enquiry and the Cultures of Discipline[M]. Buckingham: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 Open University Press,1989.转引自陈霜叶,卢乃桂.大学知识的组织化形式:大学本科专业及其设置的四个分析维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21. 23

约翰·齐曼.真科学 它是什么,它指什么[M].曾国屏,匡辉,张成岗,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59. 24

[美]黛安娜·克兰.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的扩散[M].刘珺珺,顾昕,王德禄,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25. 25

[美]黛安娜·克兰.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的扩散[M].刘珺珺,顾昕,王德禄,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38. 26

[美]华勒斯坦.学科·知识·权力[M].刘健芝, 等编译.北京:三联书店, 22. 27

[美]黛安娜·克兰.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的扩散[M].刘珺珺,顾昕,王德禄,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3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ff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