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试卷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2-02 17:5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 )。

A.古代 B.现代 C.近代 D.中世纪 2.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

A.家庭教育 B.职业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3.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 )。 A.礼、乐、射、辞、书、数

B.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 C.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 D.礼、乐、射、御、书、数 4.学校教育产生于( )。

A.奴隶社会初期 B.奴隶社会末期 C.封建社会初期 D.原始社会末期

5.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 )。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B.封建社会末期 C.奴隶社会初期 D.原始社会末期

6.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 A.《大学》 B.《中庸》 C.《孟子》 D.《学记》 7.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是( )。 A.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B.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 C.美国教育家杜威 D.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8.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年代是( )。

A.1890年 ,B.1990年 C.1900年 D.1862年 9.“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人的关系 C.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D.教育与社区的关系

10.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 )。 A.刹帝利 B.吠舍 C.婆罗门D.首陀罗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 )。

A.明清时期 B.两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

12.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赫拉克利特 D.亚里士多德 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 )。 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师说》 14.“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 )。 A.《学记》 B.《论语》 c.《尚书》 D.《孟子》 15.首先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是( )。

A.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16.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是( )。 A.裴斯泰洛奇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柏拉图

17.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赫尔巴特

。。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18.“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 )的重要主张。 A.实践教育学派 B.实证教育学派C.传统教育学派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19.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昆体良 D.苏格拉底 20.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 )。

A.德谟克利特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苏格拉底

21.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 )。 A.康德 B.第斯多惠 c.赫尔巴特 D.福禄倍尔 2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

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 2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二、填空题

1.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学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出现了——、——、——三种类型的学校。

2.1905年,清政府宣布——、——,班级授课制逐步在全国各地实施。 3.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态主要有——、——、——三种。 4.教育科学是以——和——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5.反映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著作首先是记述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 6.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著作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

7.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

来。

8.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的是捷克教育家——,他所 著的《——》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9.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在——的基础上建立他的教育目的论,在——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 10.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其代表著作是《一》。

11.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

12.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 13.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

1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的——、法国的蒙田和——等。

1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一书中。

16.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 17.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的按——的教育制度。 -

18.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19.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叫——。

20.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

21.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一 22.在欧洲中世纪出现两种类型的教育,即——学校和——教育。

23.——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教育民主化的根本保证,是国家干预和管理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 24.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自德国哲学家——。 三、简答题

1.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2.古代学校教育有哪些重要特征? 3.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4.简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5.简述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6.简述传统教育派和现代教育派各自的“三中心”主张。

7.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在智育方面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 8.简述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四、论述题

1.试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 2.联系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谈谈赫尔巴特教学理论与杜威教学理论的差异。 3.20世纪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谈谈你的体会。

4.有些教师说,他们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一样办了几十年教育,教了几十年课,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还有些教师说,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你认为上述观点正确吗?运用所学原理进行分析。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 A.政治需要 B.科技进步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产业革命 2.文化发展和教学内容的变化是( )。

A.文化发展在前,教学内容变化在后B.同步进行

C.二者没有直接的关系 D.教学内容变化在前,文化发展在后 3.人口的数量决定着教育事业的( )。

A.质量 B.可能规模 C.规模 D.速度 4.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所占比例的因素是( )。 A.人口的地域分布 B.人口的性别结构 c.人口的阶级构成 D.人口的年龄结构

5.我国唐朝“六学二馆”等级森严的入学条件,充分说明了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和制约着 ( ) A.教育的领导权 B.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C.受教育权的分配 D.教育目的 6.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

A.人口环境 B.社会生产 C.政治制度 D.自然环境 7.( )是社会生产中最为活跃和革命的因素。

A.劳动对象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 D.劳动者 8.现代社会的种种特征对教育系统具有( )。

A.双向作用 B.指导作用 c.重要作用 D.决定作用 9.人口的职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 )。

A.专业结构 B.布局结构 c.层次结构 D.需求结构 10.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是( )。

A.政治制度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生产力 11.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

A.生活方式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 D.政治制度

。 12.一定社会条件下,决定教育领导权的社会因素是( )。 A.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力水平 C.社会文明程度 D.学校教育制度

13.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舒尔茨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 )。 A.25% B.28% C.33%D.36%

14.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 ) A.培养文化主体 B.构成文化本体 C.支持主流文化 D.繁荣多元文化 15.教育的最基本的职能是( )。 A.促进经济增长 B.传播文化知识 C.培养人才 D.促进社会政治进步 16.提出人力资本学说的人是( )。

A.舒尔茨 B.恩格斯 c.列宁 D·马克思 17.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是( )。

A.生物遗传 B.选择经验 c.社会实践 D·教育 .

18.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 )。 A.学校精神 B.学校制度 c.学校文化 D-学校传统 19.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 )文化。

A.精神或观念 B.物质环境 c.建筑与设计D.自然生态

20.一定社会条件下,制约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 )。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c.社会人才观 D.国家教育传统 二、填空题

。 1.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教育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特征。

2.科学知识在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

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

4.学校教育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的再生产。 5.社会政治经济制约教育的——,决定教育的——,影响和制约——的分配。 6.文化对教育具有——作用,文化发展促进——的发展。

7.文化对课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的丰富;其二是——的更新。 8.——和——在当今世界被人们视为社会发展的两大支柱。

9.从教育内容的角度看,古代教育以——教育为特征,现代教育则以——教育为特征。 10.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一一定——。 ?

11.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三是——。

12.学校精神文化可分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四是——。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简述科技进步对教育发展的冲击和影响作用。 3.为什么说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4.简述文化发展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5.简述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的教育功能观与人力资源观。 6.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7.简述学校文化的特性。

四、论述题

1.试分析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2.试论“经济发展,教育要先行”。

3.根据下面三段文字材料,分析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1)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目的主要是把地主阶级子弟培养成为国家政权中的士大夫和实际掌握地方政权的绅士。

(2)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下令禁止劳动人民子弟进人私学学习,私学教师违背这一规定将被处死,设立私学者满门抄斩。

(3)在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等教育中,财产的多寡成为能否接受教育和受教育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据调查,美国上层阶级的子女中80%进人大学,下层阶级的子女上大学的只占4%。法国工人占总人口的49.8%,其子女上大学的只占大学生总数的10.2%;上层阶级占总人口的4.5%,其子女上大学的占大学生总数的57%。

4.试用下面的材料,分析教育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

(1)欧洲在古希腊时期出现了科学研究和教学相统一的学园——缪斯学院,它使古希腊的科学中心从雅典转移到了亚历山大城。

(2)1775年,法国将巴黎科学院改组为法兰西学院所属的一个部门,使法国的科学 研究全部集中在高校,当时的法国科学技术成就跃居世界首位。

(3)美国的理工科博士有近一半在高等院校工作,美国的科学家被高等院校聘用的约占科学家总数的40%。美国高等院校担负了全国基础研究的60%,应用研究的15%。1978年,美国基础研究共支出60亿美元,其中大学占了60%。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导致( )。

A.儿童中心说 B.遗传决定论 c.环境决定论 D.教育万能论 2.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 )。

A.预见性 B.目的性 C.创造性 D.选择性 3.人的身心发展的状态和程度是( )。 A.生长 B.发展 C.成长 D.成熟

4.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5.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个体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6.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7.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 )。 A.关键期 B.机能期 C.发展期 D.差异期

8.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 )提出来的。 A.互补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不平衡性 9.人的生理成熟的标志是( )。

A.性机能成熟 B.独立思考能力 C.个性形成 D.较稳定的自我意识 10.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 A.个性差异 B.年龄特征 c.关键年龄 D.心理特征 1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

A.主导因素 B.决定因素 c.物质前提 D.无关因素

12.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 )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A.封建社会 B.共产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3.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是( )。 A.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

B.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教育方针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的教育方针 D.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的教育方针

14.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 )。 A.德育 B.劳动技术教育C.体育 D.智育 15.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属于( )。

A.道德素质教育 B.思想素质教育C.政治素质教育D.心理素质教育 16.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属于( )。

A.政治素质教育 B.身体素质教育C.道德素质教育D.思想素质教育 17.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叫做( )。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教育要求 18.教育目的可以发挥( )作用。

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 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 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 19.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创新精神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0.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在能力方面表现为( )。

A.感受美 B.鉴赏美 C.欣赏美 D.创造美 二、填空题

1.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就是——。 2.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也是教育活动的——。

3.教育目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教育所要培养人的——做出规定;二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做出规定。

4.教育目的的作用包括——作用、——作用———作用、——作用和——作用。

5.中国近代实行新学制之后,清政府学部于1 906年规定教育宗旨为:——、——一、一、一、一。 6.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一 ——的客观要求。 7.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8.教育与——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9.l957年,毛泽东同志根据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生产建设对入才的需求,在《——》中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10.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认我国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和——。

11.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是由——、——、——、——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构成的。 12.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发展他们鉴赏美、——的能力。 13.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和——。

14.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一的教育。

15.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一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的教育。

16.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和——的教育。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及其构成。 2.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什么?

3.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5.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6.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请结合实际进行分析,阐述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2.试述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3.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相互关系。

第五章 学生和教师(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 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C.无歧视原则 D.无差别原则

2.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指学生的( )。 A.名誉权 B.荣誉权 C.隐私权 D.人格尊严权 3.一般来说,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包括( )。

A.朋友角色 B.示范者角色 C.研究者角色 D.服务者角色 4.学校产生后,教师便已成为( )。

。 A.独立的经过专门训练的社会职业 B.独立的社会职业 C.非独立的社会职业D.非独立的经过专门训练的社会职业 5.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全面实现教育目的。

A.教书育人 B.关心学生健康c.班主任工作 D.教学 6.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 )。

A.合理化 B.示范化 C.多样化 D.个别化 7.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是由( )的特点所决定的。

A.劳动内容 B.劳动方式 C.劳动手段 D.劳动对象 8.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特点。 A.示范性 B.长期性 C.复杂性 D.创造性

9.任何学科教给学生的知识首先都是( ),它是教材的主要内容。 A.发展性知识 B.创造性知识 C.基础知识 D.精深知识 10.对我国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做出明确规定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1.热爱学生是现代教师必备的( )。 A.思想政治素质 B.教育理论素质 C.职业道德素质 D.职业技能素质 12.我国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专项法律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3.从整体来看,在身高、体重方面,小学生处于( )。

A.第一个生长高峰期 B.发展的成熟期

C.在两个生长高峰期中间的平稳发展期 D.第二个生长高峰期

14.《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维护少年儿童的( )。 A.社会权利的客体独立地位 B.社会权利主体非独立地位 C.社会权利主体独立地位 D.社会权利的客体非独立地位 15.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 )作用。 A.助手 B.从属 C.主导 D.顾问 16.学生是教育活动的( ),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A.内因 B.客体 C外因 D.主体 二、填空题

1.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学龄期包括——、——和——等三个阶段。 2.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任何人都不能取代的。 3.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又是学习与发展的——。

4.学生年龄特征,就是指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发展上表现出来的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5.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的身份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和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

6.作为权利主体,学生所享有的合法权利主要有人身权和——。

7.学校产生后,教师职业便成为——的社会职业,但从教并不需要经过——一训练。 8.一名教师是否能较好地履行教师职责,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 9.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概念作了明确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1.在教师的聘用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 12.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与学上构成——关系。 13.师生在人格上是——、——的关系。 14.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15.教师是学生最直接最经常的学习榜样,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强烈依赖教师,具有———性。 16.教师的劳动特点由教师的——和——所决定。 17.教师的劳动特点包括——、——、——、——。

1 8.现代教育要充分发挥两个基本功能,即满足——的需要和促进——的发展

19.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素质、——素质、——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20.对我国教师权利和义务做出明确具体规定的文件是《——》。

21.我国宪法及其他法律规定,我国少年儿童享有——的权利、——的权利、——的权利、——的权利等。

22.我国规定少年儿童合法权利的主要有关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23.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任务,在教育过程中起——作用。 三、简答题

1.作为权利主体,学生享有哪些合法的权利?应履行哪些义务? 2.简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 3.简述教师的劳动特点。 4.简述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养。

5.教育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教师的劳动特点。 2.试述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

3.怎样看待独生子女的特点?如何针对其特点进行教育? 4.试述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第六章 课程(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课业及进程是指( )。

A.课表 B.课程 C.教程 D.学期 2.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 )。

A.专业型课程 B.结构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本位型课程

3.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 A.学科设置 B.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C.学科顺序 D.课时分配

4.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

A.省级课程 B.地级课程 C.县级课程 D.学校课程 5.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 )。

A.课程计划 B.课时分配 C.课程设计 D.课程改革 6.学科标准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 )。

A.教学目的 B.教学计划 C.教学课程 D.教学大纲 7.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 )。 A.后记部分 B.原则部分 C.说明部分 D.序言部分 8.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和依据是( )。 A.课程计划 B.教学大纲 c.考试用书 D.教科书 9.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 )。 A.国家、地方、校长三级管理 B.国家、地方、教师三级管理 C.国家、校长、教师三级管理 D.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10.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 )。

A.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教学指导书

11.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的规定性,它们是: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 )。

A.操作性和指导性 B.指导性和灵活性 C.工具性和基础性 D.操作性和灵活性 12.学校教育内容按活动的途径可分为( )。 A.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内容 B.智育、德育和体育教育内容

C.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内容 D.课上和课下教育内容

13.我国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 )中。 A.班级教育活动 B.思想品德课

C.全校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D.班会和校会 14.在小学阶段,体育内容主要体现在( )中。 A.体育课和体育课外活动 B.体育课

C.课外体育活动和“两操”活动 D.课外体育活动 l5.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 )。

A.课程目标 B.教学大纲 C.课程计划 D.教科书 16.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学时间的安排要体现( )。 A.以智育为主 B.以上课为主

c.以课外活动为主 D.以社会实践为主 17.小学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是( )。

A.革命理想和传统教育 B.民主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 C.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D.道德教育 18.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 )。 A.政治课中 B.社会实践活动中 c.思想品德课中 D.语文课中 二、填空题

1.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被称为____________。 2.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____________能力培养的课程。 3.从课程任务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4.从课程制定者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5.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____________。

6.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一般称为____________。

7.教学大纲一般由____________部分____________—部分和其他或附录等几部分组成。

8.教学大纲是根据____________计划,以纲要形式确定的有关____________的指导性文件。

9.我国教育内容的规范形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____________—的研究。

11.从狭义上理解,制定某个学程的具体过程是____________。 12.影响学生学习特点的因素是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和____________。

13.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四个方面,分别是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和____________。

14.课程计划又称____________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____________文件。 15.我国的教育内容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方面构成。

16.德育包括____________教育、____________教育、____________教育三个方面。

17.我国小学阶段智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一一等学科中。

1 8.在确定智育内容时要遵循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原则。

三、简答题

1.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2.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什么? 3.教学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4.编排教科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5.教科书与教材的关系是什么? 6.简述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作用。

四、论述题

1.论述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什么?

3.试论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 教学(上)

一、单项选择题

1.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实验来说明和印证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的一种方法称( )。

A.讲授法 B.实验法 c.参观法 D.演示法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 )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巩固性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适用于( )。

A.对教学内容“吃不饱”的学生 B.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C.一切学生 D.差生

4.“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5.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 )。 A.讨论法 B.谈话法 c.讲授法 D.练习法

6.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 )。 A.政治思想品德教育 B.教学 C.课外活动 D.学校管理 7.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 )。 A.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校的管理作用 c.教材的媒体作用 D.学生的主体作用 8.教学原则是依据( )制定的。 A.教学内容 B.国家统一文件

C.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D.教学目的

9.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防止和克服( )。 A.单纯书本,排斥实践;强调个人经验,否定理论知识的作用 B.儿童中心论

C.空洞说教,单纯知识传授 D.单纯书本,排斥实践 10.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

A.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 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l1.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 )。 A.孔子 B.昆体良 C.杜威 D.夸美纽斯

12.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下列教学过程特点中的( ) A.引导性 B.间接性 C.简捷性 D.交往性 13.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昆体良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14.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是( )。 A.夸美纽斯 B.昆体良 c.赫尔巴特 D.杜威 15.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 )。

A.领会知识 B.巩固知识 C.运用知识 D.检查知识

16.《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下列哪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 ) A.启发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7.形式教育论的主要倡导者是( )和裴斯泰洛齐。 A.卢梭 B.洛克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18.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

A.发展智力 B.培养思想品德C.传授知识 D.发展个性

19.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20.《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 ) A.启发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21.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2.《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 )。 A.循序渐进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23.教学从其本质上讲,是( )。

A.一种主体活动 B.一种实践活动 C.一种认识活动 D.一种文化活动 24.教学是学校教育的( )。

A.惟一工作 B.中心工作 C.必要工作 D.重要工作 25.学校教育必须以( )为中心。

A.课外活动 B.课内外活动 C.实践活动 D.教学 26.教学认识的主要方式是间接知识和( )。

A.直接经验 B.科学实验 c.社会实践 D.间接经验 二、填空题

1.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按照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发展的顺序进行。

2.在教和学的协同活动中,____________是学习的主体,____________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3.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称为____________。 4.学校工作必须坚持“____________,全面安排”的原则。

5.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____________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的思想。 6.根据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叫____________。 7.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往性等方面。 8.直观手段一般可分为实物直观、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种。 9.智力的核心是____________。

10.实质教育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1.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____________。

1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包括引起学习动机、____________、运用知识、检查知 识。

13.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14.好的教学,不仅是____________教得好,还要____________学得好。根据目前经验,中学生较合理的学习方法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六个互相联系方面。

15.教学是完成学校____________、实现____________的基本途径。 16.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____________为主。 三、简答题 .

1.教学与智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怎样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4.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5.教学的任务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试述学校工作为什么必须以教学为中心。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3.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4.《学记》中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这与哪条教学原则的思想是一致的? 谈谈该原则在实际中应如何贯彻运用。

第八章 教学(下)

一、单项选择题

1.课的类型是由( )的课的种类。

A.教师备课时决定 B.课的任务决定 c.学生的学习过程决定 D.教学的阶段性决定 2.考试的核心环节是( )。

A.选择题型 B.命题 C.确定评分方法D.阅卷

3.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到的结果一致性较高,说明该测验的( )较高。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4.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称为测验的( )。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5.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么就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 )。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6.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证的是( )。 A.卢梭 B.洛克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7.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 )。

A.杜威 B.华虚朋 C.柏克赫斯特 D.克伯屈

8.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 )。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9.柏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班级授课 B.设计教学法 c.道尔顿制 D.分组教学 10.外部分组按照学生的( )来编班。

A.年龄 B.发展水平 c.知识经验 D.学习能力或学习兴趣

11.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 )。

A.教学组织形式 B.教学模式 c.教学方法 D.教学策略 12.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称为( )。 A.教学模式 B.教学策略 c.教学方法 D.教学手段 13.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就是( )。

A.内容型策略 B.方法型策略 c.形式型策略 D.综合型策略 14.强调抓住知识的主干部分,构建简明知识体系的是( )。

A.结构化策略 B.问题化策略 C.方法型策略 D.综合型策略 二、填空题

1.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五个方面。

2.备课的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3.教师编写的教学进度计划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种计划。 4.综合课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部分组成。

5.辅导是____________的必要补充,辅导的组织形式,可以是____________,也可以是____________一。

6.课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的类型大致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大类。 8.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灵活性。 9.常见的教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综合式三种。

10.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设于北京的____________。 11.考试命题的质量指标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区分度和难度。 12.常用的记分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

l 3.等级制记分法包括____________记分法和____________记分法。

14.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编成固定的班级,集体上课。 15.外部分组包括____________分组和____________分组两种。

16.教学策略按构成因素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型和综合型等四种主要类型。 三、简答题

1.教师课外辅导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2.简述设计教学法。 3.简述道尔顿制。

4.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四、论述题

1.分析课堂教学的利弊,并提出改进方法。 2.论述分组教学制。

第九章 德育

一、单项选择题

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 B.教育者与德育方法 ’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D.受教育者与教育者 2.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 )。

A.认识基础 B.关键 c.核心 D.行动指南

3.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颜回的话反映了德育的( )。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则 4.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A.教学 B.政治思想教育

C.政治课 D.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5.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德育的(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6.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 )作用。

A.导向和动力 B.关键 C.基础 D.物质基础 7.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 )。

A.道德行为习惯教育 B.政治态度和立场教育

c.心理健康教育 D.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 8.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 )。 A.说服法 B.陶冶法 C.实际锻炼法 D.榜样示范法 9.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 )的示范和( )等。 A.榜样 老师的示范 B.伟人 学生中的榜样 C.教育者 学生中的好榜样 D.榜样 三好学生

10.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做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法 B.陶冶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1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12.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13.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做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 ),它是对品德发展的( )手段。 一、单项选择题

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 B.教育者与德育方法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D.受教育者与教育者 2.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 )。

A.认识基础 B.关键 c.核心 D.行动指南

3.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颜回的话反映了德育的(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则 4.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A.教学 B.政治思想教育

C.政治课 D.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5.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德育的(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6.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 )作用。

A.导向和动力 B.关键 C.基础 D.物质基础 7.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 )。

A.道德行为习惯教育 B.政治态度和立场教育

c.心理健康教育 D.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 8.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 )。 A.说服法 B.陶冶法 C.实际锻炼法 D.榜样示范法 9.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 )的示范和( )等。 A.榜样 老师的示范 B.伟人 学生中的榜样 C.教育者 学生中的好榜样 D.榜样 三好学生

10.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做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法 B.陶冶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1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12.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13.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做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 ),它是对品德发展的( )手段。

A.说服教育法 促进 B.榜样示范法 推动 c.陶冶教育法 强化 D.品德评价法 强化

14.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 )。 A.科学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核心课程 1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16.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 )和( )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A.德育内容 德育途径 B.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c.德育原则 德育方法 D.德育方法 德育途径

17.马卡连柯提出的“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 )。 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8.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 )统一的过程。 A.个体与环境 B.个体与社会

C.个体与教育 D.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

19.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起( )作用,受教育者是自我品德教育和发展的( )。 A.主导 主体 B.关键 主导 C.主体 主导 D.中心 关键

20.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 )。 A.德育原则 B.德育途径 c.德育方法 D.德育模式 21.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 )是基础,( )是关键。 A.知 情 B.知 行 C.意 行 D.知 意 二、填空题

1.狭义的学校德育即指____________。

2.德育内容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构成。 3.学校德育具有社会性一阶级性和民族性、____________与世界性等特点。

4.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德育方法是____________。 5.陶冶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艺术熏陶等。

6.中学德育主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的能力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能力。 7.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____________、批评处分和____________等方式。

8.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能力构成。 9.“润物细无声”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____________。

10.在德育认知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叫做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德育过程有哪些规律? 2.简述德育过程的结构。

3.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4.学校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5.运用说服法进行德育要注意什么问题?

6.针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德育的现状,谈谈如何加强中小学的德育工作。 四、论述题

1.论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德育规律。 2.道德教育的体谅模式。

3.某初中三年级一女生把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慕之意”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认为,要严肃处理,“杀一做百”,于是在班会上把这封“情书”公之于众,结果导致了该男生的休学。请用所学的德育规律、德育原则分析该案例。

4.广西某市一所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师潘某,因班上一名叫何卫的学生受其惩罚后辱骂他,随即大怒,马上质问,竟在何卫跪地后仍不依不饶,提供四种惩罚方式让其选择:第一,让每个学生打100棍;第二,老师亲自动手打100棍;第三,吃下100只活苍蝇;第四,吃树上的绿虫。最后,何卫不堪忍受棍棒之苦,选择吃苍蝇。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吃苍蝇事件”。事件发生后,该市教委做出处理决定,辞退肇事教师潘某,岂料,竟有33名家长一致要求将潘某留下,否则不送孩子上学。 结合以上案例,谈谈你对校园恶性惩罚事件的认识和看法。

第十章 班级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班级管理中,通常我们把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称为( )。 A.校长 B.老师 C.班主任 D.主任

2.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教育和教学行政组织单位是( )。 A.教研组 B.年级组 C.班级 D.班级小组

3.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 )。 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马卡连柯 D.杜威 4.在19世纪初期出现“导生制”的国家是( )。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英国

5.班主任既通过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这样的管理模式称为班级( )。

A.自由管理 B.民主管理 C.常规管理 D.平行管理

6.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并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目标融为一体,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式,称为班级( )。 A.民主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松散管理 7.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 )。

A.班级常规管理 B.班级民主管理C.班级平行管理D.班级目标管理 8.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的( )。

A.法人 B.监督人 C.辅导员 D.领导人 9.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 )。 A.班主任 B.班干部 C.男女学生 D.集体教育 10.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 )。 A.民主型、惩罚型、放任型 B.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

c.放任型、监督型、正义型 D.惩罚型、正义型、权威型 二、填空题

1.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 。

2.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在其代表作《____________》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

3.在19世纪初期,英国学校中出现了____________,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 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

5.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是____________。

6.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是____________。 7.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目标管理方式是由美国管理学家____________提出的。 三、简答题

1.班级管理的四种模式是什么? 2.班级管理的功能是什么?

3.怎样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新机制? 4.怎样培养和建立班集体? 5.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是什么? 四、论述题

论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综合练习前五章部分参考答案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

1-5 CCDAA 6-10 DDDAC 11-15 CDCAC 16-20 BCDBD 21-23 CAC 二、填空题

1、官学 私学 书院 2、废科举 兴学堂

3、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4、教育现象 教育规律 5、论语 6、雄辩术原理 7、培根

8、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9、伦理学 心理学 10、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11、绅士

12、癸卯学制(或者《奏定学堂章程》) 13、四书五经

14、维多里诺 拉伯雷 15、卢梭 爱弥儿 16、林哈德与葛笃德

17、一定层次结构 年龄分级 18、基础科学知识 19、学校教育制度

20、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21、助产术 22、教会 骑士 23、教育立法 24、康德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5 BABDC 6-10 BCDAD 11-15 BACBC 16-20 ADCAB 二、填空题 1、相对独立性 2、学校教育 3、动力作用 4、有计划 高效率

5、目的 领导权 受教育权 6、价值定向 学校课程 7、内容 课程结构 8、科技 教育

9、人文 科技

10、学校环境文化 设施文化 11、规章制度 角色规范 12、价值成分 理想成分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5 BCDAB 6-10 CADAB 11-15 CDBAA 16-20 DCBBC 21-23 BBD 二、填空题 1、社会关系 2、生理 心理 3、选择性 创造性 4、认知 意向 5、顺序性 6、性机能

7、独立思考 自我意识 个性 8、外铄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9、个别差异性 10、遗传素质

11、遗传 环境 教育

12、华生 环境

13、物质条件 教师队伍 教育管理 14、基础 前提 15、皮亚杰 16、弗洛伊德 17、心理 社会 18、柯尔伯 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

1-5 BCABD 6-10 ADBCB 11-15 CBBAC 16-20 CBCBD 二、填空题 1、教育目的

2、出发点和依据 归宿 3、社会性质和方向 身心素质 4、导向 选择 激励 评价 协调 5、忠君 尊孔 尚公 尚武 尚实 6、分工 现代大工业生产 7、个人全面发展 8、生产劳动

9、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0、建设者 接班人 11、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 12、审美观 创造美

13、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 14、科学文化知识 非认知因素 15、自我保健意识 意志力 16、劳动观点 习惯 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1-5 DDDBA 6-10 CDACC 11-16 CDCCC D 二、填空题

1、童年期 少年期 青年初期 2、主体 3、对象 主体 4、身体和心理 5、未成年公民 6、受教育权 7、独立 专门 8、专业素养

9、教育专业素养 10、专业人员 11、教师资格制度 12、授受 13、民主 平等 14、教书育人 15、向师

16、任务 职业角色的多重性 17、复杂性 创造性 示范性 长期性 18、社会发展 人自身

19、科学文化 教育理论 教育能力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1、生存 受教育 受尊重 安全 22、宪法 义务教育法 23、主导 第六章 一、单项选择题

1-5 BCADC 6-10 DCBDC 11-15 AABBC 16-18 BDC 21-23 BBD 二、填空题

1、课程类型 2、基础 3、研究型课程

4、学校课程(校本课程) 5、课程设计 6、教育目的 7、说明 正文 8、课程 学科教学内容

9、课程计划 教学大纲 教科书 10、学科 11、课程设计 12、外部因素 13、灵活性 14、教学 指导性 15、德 智 体 美 劳 16、政治 思想 道德品质 17、语文 数学 自然 社会 18、基础性 全面性 第七章 一、单项选择题

1-5 DBCBB 6-10 BDCAA

11-15ABDCA 16-20CBCDA 21-26DACBDD 二、填空题

1、学科的逻辑系统 学生认识 2、学生 教师 3、教学 4、以教学为主 5、学 思 行 6、教学原则 7、引导性 简捷性 8、模象直观 语言直观 9、思维能力

10、赫尔巴特 斯宾塞 11、发展智力

12、领会知识 巩固知识 13、讲授法

14、教师 学生 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15、教育任务 教育目的 16、教学 第八章 一、单项选择题

演示法 练习法 实验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ev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