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2-21 05:10: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黄河颂》教学反思

《黄河颂》教学反思

还记得某一次校内教研活动时,我们语文组的备课组长靳老师对我说,你来上节公开课,讲《黄河颂》吧,我顿时感到很忐忑,两年来,校内公开课已经听过无数,但是《黄河颂》却无人问津。我想,这就是有一类课文,语文老师始终欢喜不得,永远不会选择来上公开课的。

今天,我公开课讲了《黄河颂》,我深深感到我的个方面的素养还与一个优秀的,甚至合格的语文老师都想去甚远,下课铃响后,这节课结束了,我的思绪却掀起万丈狂澜。

我认真备课了。翻阅课程标准,查看教学视频,优秀教案看了很多篇。充分取长补短后,又实际研究了第二单元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三:1.反复朗读,感知思想内容2.学习语言运用技巧3.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我知道这样的一篇诗歌,可以简单上。朗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可是,只有朗读,怕语言品析落空,缺少语文课堂最实效的内容;怕缺少爱国情感的渲染,又失去课堂的深度。我纠结了很久,决定一个不放手。

于是三大板块,遂在我脑海中成形。先朗读(蓄势)--品语言(实质)--扣现实(升华)。但,这样割裂的板块,却让我忽视了语文中最重要的“品读”实为一家。在进行朗读指导时,我的朗诵形式很多样,有听名家示范,教师师范朗读,学生自由诵读,个人展示,小组PK读。形式多样化了,学生动起来了,但是由于我的个人备课不充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不够,只是注意到读出感情,但是节奏和重音究竟该如

何把握,没有给学生以明确的指示和示范。

另外,在对文章的理解中,我的问题设置的难度有些大,学生们难以理解,对学生问题思考缺乏合理的引导,学生看见问题,却不知道从何去想,问题的突破口在哪儿。尤其是在合作探究部分,当出示问题,学生却是一脸迷茫的看着我时,我的心里不禁敲起了小鼓,我不知道这节课还能否按照我的预定计划走下去,刹那的犹豫矛盾之后,还是决定按预设的走,至少在我的掌控范围内。可越往下,越觉得凶险茫然。同学们越难回答,我越着急,时间越紧迫,于是,最终就呈现出了只是“水过地皮湿”的效果。以后在设置问题时一定不宜过多,多难,就扣着文章最基本的一两点来进行,然后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设计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去探讨,去体会,这样才能更充分地来理解文章内容。

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是我的个人成长还没结束,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缺陷在哪里,对本节课还有很多的遗憾,但谁又能说教学不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呢?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在这一节课中,更清醒地反思教学,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篇二:黄河颂课后反思

《黄河颂》课后反思

青海省化隆县巴燕初级中学 张海峰

《黄河颂》是一首直抒胸臆的诗歌。它是《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的歌词。诗歌以热情奔放的笔调讴歌了黄河精神,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奋发前进的力量。上完这篇课文我对这节课较为满意的几点:

一、多媒体课件充分辅助教学

1、这节课课件制作上可以称得上是“煞费苦心”,真正实现了音、像、画、声的综合展示,视觉冲击大,给学生以感官上充分的领悟,为达到教学的目的做了必要的铺垫。如,课一开始,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黄河的雄伟气势,我从网上搜集了《黄河颂》的朗诵词及演唱的MTV视频,点击音乐欣赏,感受澎湃激情。这是一首诗歌,诗歌教学重在朗读,体味感情。制作课件时从网上下载了图片,并输入了诗歌内容,并用超链接播放了网上下载的课文《黄河颂》的MTV作为朗读背景让学生欣赏聆听,展示黄河壮丽的景象,配以音、画、文的综合,让学生听读课文,直观感受黄河之景,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之情,从而发挥想象去感受黄河的波澜壮阔的气势。通过让学生观看波澜壮阔、奔腾不息、勇往直前的黄河影像,让学生感受到黄河那宏伟的气魄。在富有感情的朗诵中,学生心中充满着对母亲河的深情厚意。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其次,我把教学重点放到了情感的朗读上。我始终认为如果学生能声情并茂的朗读诗歌对把握文章的思想主题是十分有利的。课标中也明确指出了情感朗读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

激发他们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为了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我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音乐的背景下,通过听配乐朗诵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地诵读实践中,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本课教学应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应该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最后利用拓展延伸渗透德育,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在一次又一次影像音乐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二、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得以充分体现

在课堂上,同学们表现比较踊跃,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在课堂上展示比较好。在观看完有关黄河的影像资料,学生有的说:“我看到了波澜壮阔的黄河。”有的说:“我看到了黄河金涛澎湃,我听到了黄河的咆哮声。”……课堂上,学生们听到了粗犷雄浑的音乐,看到了引人入胜的材料,谈论着自己的收获。这时的语文课已经不仅仅是语文课了,它将欣赏课、音乐课、等综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大语文观综合学习的思想,小小的课堂有效地拓宽了、延伸了。

三、课堂容量大,课堂环节衔接紧密

本节课,听歌、读诗、赏诗等容量很大,怎样能环环相扣呢?关键在于课堂环节的衔接,本节课的以“颂”为中心,以“颂”为主题,贯穿始终,

使爱国之情、爱河之情洋溢在课堂的始末。自然而然达到德育和美育的目标。学生的情感能力得到了自主而全面的发展,朗朗的读书声,踊跃的举手声,勤于思考的智慧声,无不展示着同学们的智慧和才能,老师自然而然的也受到了感染,为之感动,一股爱国之情犹如清清的小溪流入心田,所以才有了激情澎湃,所以才有了洋洋洒洒,所以才有了呼之欲出。 不足之处:

1、但是教学中仍存在不足,这批学生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之中,生活优裕,没有遭遇过战争与离乱的痛苦。他们可能“少年不识愁滋味”。国破家亡的伤痛,保家卫国的激情要在他们心中产生共鸣,有一定难度。

2、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以上是我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改进的。

人人都知道:迷人的彩虹出自大雨的洗礼,丰硕的果实来自辛勤的耕耘。我们在学习上要永不知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勇于面对挑战,才能不断跨越。

篇三:黄河颂教学反思

《黄河颂》教学反思

还记得某一次校内教研活动时,我对我的初中语文老师范老师说:“范老师,我好想重温初中的感觉,你给我们上节课听听吧。”范老师豪爽地拍着胸脯大声说:“行,你们想听什么课?”我们组内一致大叫--《黄河颂》。笑言已过。十多年来,校内公开课听过无数,只是《黄河颂》始终无人问津。我想,这就是有一类课文,语文老师始终欢喜不得,永远不会选择来上公开课的。

今天,我上了《黄河颂》,此刻自信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思绪却掀起万丈狂澜。

我认真备课了。教学视频看了两个,教学实录打印若干。充分取长补短后,又实际研究了第二单元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三:1.反复朗读,感知思想内容2.学习语言运用技巧3.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我知道这样的一篇诗歌,可以简单上。朗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可是,只有朗读,怕语言品析落空,缺少语文课堂最实效的内容;怕缺少爱国情感的渲染,又失去课堂的深度。我纠结了很久,决定一个不放手。

三大板块,遂在我脑海中成形。

先朗读(蓄势)--品语言(实质)--扣现实(升华)

但,这样割裂的板块,却让我忽视了语文中最重要的“品读”实为一家。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学生知道要抓关键词,学生说“奔向东南”的“奔”和“劈成南北两面”的“劈”要重读,可以表现黄河水的气势,“望黄河滚滚”的“望”要读得拖长一些??我频频点头,我想顺势深入,“奔”写出水流的速度,展现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再启发“望”换成“看”在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可是,忽然脑海中又清晰出现我早已设计好的课堂思路,现在品析了语言,下个环节怎么办?我还设计了名师洪镇涛上诗歌课的形式呢,学着他先从语言的角度提出示范问题,让学生用换词、比较的角度再自己提出问题,整个课堂既形式活泼,学生主体又有效体现,教学效果也特别好。如果我现在自然而然解决语言赏析,那下一

步我上什么呢?

刹那的犹豫矛盾之后,还是决定按预设的走,至少在我的掌控范围内。可越往下,越觉得凶险茫然。这个词语赏析已经在朗读指导时浅尝辄止了,关键是学生再怎么找词语替换其实质都差不多。“奔”、“掀”、“劈”、“滚滚”、“狂澜”等等都展现黄河的气势力量之美。这一赏析环节实质上进入了无聊重复阶段。马老师的点评一针见血,我方才悟得缺乏实质品析的朗读指导如空中楼阁,“品”与“读”本就是可以自然融合的。因为我的人为割裂,浪费很多课堂时间,而这些本可以用来联系现实,拓展深度。我已经设计了在结尾阶段引入正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的“名古屋市长关于否定南京大屠杀”事件,我想学生的爱国热情一定会在诗人的点燃下,在现实的冲突中熊熊燃烧,那么这节课的思想魅力也不言而喻了。只是,还是我这个教者缺乏应变的智慧,文本解读的深度吧。

一节遗憾的课!但,谁又能说教学不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呢?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在这一节课中,更清醒地反思教学,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eg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