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旅游业带来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3-10-16 02: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莫高窟旅游发展给敦煌的经济、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

一、对经济带来的变化:

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旅游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系数大。就我国而言,旅游业总体就业系数约为1:5旅游在提供1个直接就业机会的同时又产生了5个间接就业机会,促进就业的作用明显。

随着莫高窟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人数的迅速增多,莫高窟对敦煌经济带来的变化也越来越明显。莫高窟吸引的海外游客量很大,而入境旅游对敦煌市带来的经济影响也不容忽视,莫高窟吸引的海外游客量很大,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一些新兴岗位也正应运而生,如当地农民弃农,转而经营农家小吃、土特产,提供家庭小旅馆,出租骆驼等。据不完全统计,敦煌市8万农民中现在有1万多人从事和旅游相关的产业,每年净增收入人均达3000~5000元左右。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当地人的收入。

目前旅游产业总收入已占到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4,以莫高窟为主的旅游业已成为敦煌市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业。而从经济发展的长远性、相关性和带动性来看,敦煌市旅游业发展方向也逐渐改变。“旅游立市”也就成了敦煌市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这也使敦煌的 经济发展目标、方向以及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尽管莫高窟的发展使得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提高,居民生活环境有所改善,收入也有所增加,但旅游发展的利益和成本在旅游地居民中的分配是不均匀的,部分人获得了较大利益,但另一部分却没有,但是他们所承受的旅游带来的经济不利影响却是一样的。众所周知,甘肃经济总体水平落后,但旅游业的发展给敦煌经济带来物价、房价等的上涨,却是一部分人的承受力更弱。而另一方面,旅游业带来的利润,使得许多人其农工而从与服务,这使得敦煌的产业结构也会变得不合理

二、对社会文化带来的变化:

文化的地域性决定了作为异地性活动的旅游必然是跨文化交流活动,其中最典型的是国际旅游。在国际旅游环境中,这些来自不同社会的成员的文化差异无疑将对他们的社会互动产生直接的影响。敦煌旅游资源丰富,所吸引的客源市场地理分布相对广泛,莫高窟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当地居民往往会遇到多种地域文化的交流、沟通和影响,入境游客的跨文化旅游行为必然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习俗民风和文化特征等方面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然,随着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之间的交往,不同的民族文化有了交融。入境旅游者给当地居民带来的冲击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促进文化交流:

敦煌居民处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莫高窟在为在未成为旅游地之前,敦煌居民的心理状况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自循环结构。居民间共同的社会心态、文化传统、民俗民风,彼此熟悉的语言及时尚追求。地域空间内的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磨合和融会中,达到了一个相对一致和稳定的状态,使居民的心理保持稳定和有序。然而随着入境游客的大量涌入,游客自身携带着大量的跨文化信息进入旅游地,影响到敦煌居民个体心理发生变化,通过对跨文化的迎合、追求和模仿,促进当地居民对外文化交流。通过与外国友人的直接交流,居民能够更为直接的获取与自身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并更广泛的传播当地传统文化,其次,当地居民也认识到

自身与外来的差距,言谈举止由原始粗犷逐渐转变为文雅有礼,并开始在各个方面积极维护旅游地的形象,文明程度和文化内涵都有所提高。 2.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由于文化差异明显,入境旅游者对敦煌的探访使得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价值有了正确的认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外来旅游者的大量涌入,跨文化因素对当地文化、价值观念、生活习俗都会产生影响,不少人认为外国游客的到来影响本地传统文化。因旅游业带来的外来文化,居民过多地仿效这种新文化,使当地居民认为传统文化模式不能充分地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当地居民对这种“传统文化”形成的认同感就会显得比较淡薄,使得当地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但是,当地居民在接受外来新鲜事物的同时,也逐渐认识到自身独特民俗文化的可贵,保护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意识有所加强。敦煌市当地居民,大部分居民都希望本地的地方文化保持原有特色,避免民俗文化出现舞台化、商品化的现象。 3.入境旅游者的到来使当地居民更加注重教育问题:

敦煌本地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在莫高窟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参与者认识到与外国游客最大的交往障碍是语言不通。可见,语言是影响双方交往的最主要的碍。而对当地居民来说,除语言因素外,缺乏交际技巧和缺少交往机会也是影响其与当地居民交往的重要因素。影响交往的因素还有生活习惯不同、交往时间太有限等。为了能更好的与外国游客交流,很多居民都表示希望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学习相应的交流技巧,并且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受到更好的教育。

三、对环境带来的变化:

旅游业的发展必定会对当地的环境产生包括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政府以及旅游企业按照大旅游、大文化的理念加快城市的精品化、特色化、国际化、现代化建设步伐对当地旅游业的进行开发与发展,包括与之配套的公共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与改善。

1、旅游业的发展也让当地居名和政府意识到旅游资源的巨大价值,从而加大了对莫高窟的保护力度,使得莫高窟历史建筑和古迹遗址得到维护、恢复和修整。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旅客对景点质量和数量的要求逐渐增加,所以莫高窟一些被荒废的历史建筑和古迹遗址又被重新发掘起来。

2、道路、交通运输服务灯基础设施得以改善。游客大多开自家车前来观光旅游,车辆数增加,造成了交通拥挤,交通事故也逐渐增加。在敦煌政府和当地旅游局的商议下, 修建了通往各个大型景区景点的道路,增加了莫高窟的可进入性。

但在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一)、石窟超负荷旅游承载力危机

莫高窟开凿在崖壁之上,加之洞窟内空间狭小,其石窟特性决定了游客的访问量。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行,新一轮的 “敦煌旅游热”正在升温。莫高窟的常规日承载力是2 000人/天,但“黄金周”一天的游客数量就可以达到4000多人/天,曾创下月接待73482人的最高记录,超出常规接待能力的175% 一200%甚至 300%。从1979年莫高窟正式向游人开放时起,每年来敦煌石窟旅游的人数迅速上升,1984年首次突破lO万人。据搜索资料显示,‘五一’、‘十一’长假和客流高峰期,每天的客流量都在2000人以上”。2002年突破5O万人次。由于气候等因素,敦煌的最佳旅游时间是5—1O月,在这段时间尤其是两头尾的“黄金周”人流量最为拥挤。

“片面追求数量型增长的旅游发展模式下,遗产资源的保护受到威胁,旅游质量出现下降,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判断,这样的世界遗产地的旅游也很有可能走下坡路,逐渐失去本身的资源吸引力,失去市场号召力,从而导致旅游业发展的迅速衰竭

(二)洞窟的“环境疲劳\与“体质恶化”

由于洞窟内外空气交换条件很差,人们在洞窟里呼吸所排出的水汽的

67%、呼出的二氧化碳约52.3%在离开洞窟后仍然留在洞窟内,人体在洞内所发出的“三气”(热气、湿气、废气)会严重破坏洞窟内的小环境,导致崖体及壁画底部产生氯化钠聚积,催化壁画发泡、起甲酥碱等,从而使洞窟陷于“环境疲 劳”状态,导致洞窟“体质恶化”。

(三)景区内部 “城市化”和外围 “孤岛化”

由于世界遗产的特殊性,在对其面向市场实现经济效益的过程中,政府主导的旅游规划和宏观调控是必需的。但是在旅游开发观念冲击下,敦煌莫高窟被开发为旅游产品,被当作纯经济对象而遭到破坏性开发。旅游业及相配套的餐饮、住宿和交通业在景区内的过度发展,破坏了遗产本身的审美价值和资源品位,对景区原有的历史风貌及其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景区内的 “城市化”和人口大量涌入对遗产地的包围和蚕食,造成景区外围的 “孤岛化”,终将可能造成景观的不协调和遗产地可能被现代文明所取代。 (四)管理滞后

敦煌莫高窟遗产景区是现存遗产资源中的精华,在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同时,需要政府抛弃盲目开发的功利心态加强景区管理,提供景区发展和遗产保护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严格在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下经营遗产旅游是政府规制的重要内容。世界遗产的不可再生性要求地方政府在遗产地加入遗产名录后,进一步做好保护、管理世界遗产的决策和工作。 (五)多部门条块分割、管理权责边界不明

敦煌莫高窟风景区没有统一的行政管理机构,更没有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风景、旅游、土地、文物、宗教等分别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政策冲突、互相推诿、经费紧张的情况经常出现。虽然 “黄金周”等旅游高峰期公安、工商、交通、物价等部门深入景点景区进行大检查,但“龙多不治水”的局面导致了景区行政效率的低下和管理的混乱。

类似莫高窟,许多资源保护都受到严重的挑战,旅游对当地环境带来的变化日益严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ed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