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完整版《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现状与出路》

更新时间:2024-07-11 20: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武汉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课题名称: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现状与出路

完成时间: 2009年5月

院系名称 指导老师

专业班级 学生名

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国际分工摆脱了要素禀赋的束缚,从以资源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模式转变为以科技优势为基础的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模式,为实现全球资源配置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外,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两者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使得跨国公司的发展呈现新的趋势:第一,投资主体方面,发达国家之间的跨国直接投资对流和渗透将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也会增多,并向纵深方向发展,亚洲仍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的活跃地区。拉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将继续增加;第二,产业发展方面,经营业务归核化,投资经营服务化,跨国公司 直接投资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向服务业倾斜,制造业公司把服务环节作为增加附加值的利润的重要领域;第三,高潮迭起的跨国公司兼并风潮,例如美国的五次兼并收购浪潮,日本的两起两落;第四,不可逆转的跨国公司联合趋势,主要集中在汽车、信息技术、航天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第五,研发力度大大增加。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进入我国的跨国公司逐渐增加,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我国的跨国公司也逐渐发展,出现了中国石油化工进出口公司、首钢集团公司、金融业的中国银行和中国信托投资公司这样的大型跨国公司。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海外营业中盈利的占55%,其中多为非生产性企业;收支平衡的占28%;亏损企业占17%的生产性企业居多,这种状况,不仅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不可同日而语,甚至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了解我国的跨国公司现状,研究其发展出路,有助于我国的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我国的跨国公司起步晚,1979年以前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但只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国际政治和外交的重要手段,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国经营,其意义在于建立与海外市场的联系,培养一批具有一定外语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技术与管理人才。1979年以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兴起。1979年11月,北京市友谊商业服务公司与日本东京九一商事株式会社合资在东京开办了“京和股份有限公司”,为中国的第一家海外合资企业。中国的跨国公司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979-1985年为缓慢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对境外投资企业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1986-1991年为逐步发展阶段,放松管制,简化手续;1992-现在为快速增长时期,对外体制改革加快。

中国跨国公司的现状与特点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一,行业与区域分布方面:涉足资源开发、生产加工、交通运输、工程承包、医疗卫生、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中国海外同志最多的行业依次是贸易、资源开发、生产加工、交通运输;大量涉外企业集中在港澳、东南亚、独联体等相邻国家和地区,欧美发达国家所占比重近年来明显增长;第二,跨国投资的主体结构方面:有外贸专业公司和大型贸易集团,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直属的外贸专业和大型贸易集团。优势在于长期从事进出口贸易,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海外市场网络,掌握熟练的营销技巧,有灵通的信息系统,稳定的业务渠道,融资便利,是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先锋和主力。有生产性企业和企业集团,优势在于有外贸经营权,有相对成熟的生产技术和一定的研发能力,在国内有庞大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有大型金融保险多功能服务公司——四大行,人保、中远、中建、中土、中水等,资金雄厚,信誉良好,规模庞大。还有中小型企业,数量多,投资规模小,经营单一,发展迅速,不可忽视;第三,投资规模和水平方面:我国跨国经营的企业平均投资规模普遍小,平均投资水平低。1993年,海外企业的平均投资额为82万美元,1997年为150万美元,

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0万美元和发展中国家的450万美元;第四,经营方式和投资方式方面:经营采取独资、合资、合营方式,后者占主导。投资采取设备、技术、劳动、物质及海外贷款等方式。

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跨国公司取得一些成就,但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第一,企业的经营机制、管理模式存在缺陷,带有行政色彩,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管理沿袭国内现行体制模式。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管理混乱,监控不严,财务混乱,无风险控制,不法分子内外勾结,侵吞公司财产;第二,投资结构不合理,总体投资效益不高。从地区分布上看,投资过分集中于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地区;从产业结构上看,偏重于初级产品的产业,加工项目较多,高科技项目较少,且忽视生产资料的投资,偏重消费品投资;从投资币中看,主要是美元,抗国际金融风险能力差;第三,海外投资缺乏充分科学论证和战略规划;第四,科技优势较弱,缺乏高素质跨国人才;第五,企业海外融资和投资能力较低,国家对外汇汇出的限制及给海外企业贷款和容资额度不足,使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用于投资和经营;企业与金融业的融合进展不大,没有金融业的支持和参与,企业海外贷款和项目担保的风险较大,削弱了企业跨国融资和投资的能力;第六,生产企业与外贸企业的矛盾,外贸公司没有实业化为基础,体制上仍具有国家进出口贸易行政管理职能,企业无法直接面对市场,从事跨国经营缺乏经验和信息,生产与市场脱节;第七,最大的挑战——WTO,使得国内企业失去保护;第八,跨国公司本土化的问题。

中国的跨国公司要想发展壮大,能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大舞台相竞争,必须解决其发展出路。我国跨国公司在进行跨国经营之前,必须进行经营时机分析,包括经营环境分析和经营资源分析,使海外投资具有科学论证和战略规划。然后就是要选择什么样的进入方式,是贸易式进入方式,是契约式进入方式,还是采取直接投资方式,这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看待。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战略。在前期应采取产品—生产型成长战略和资源—生产型战略,在后期阶段,应采取一体化成长战略、多样化成长战略和防御型战略。在经营战略方面,是采取股权经营、非股权经营,还是战略联盟,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的战略。营销方面,是采取标准化营销策略,还是本土差异化营销策略,需考虑不同地区的差异情况,跨国公司往往需要综合使用标准化与本土化的营销手段,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两者的比重。因此,提出了“全球本土化营销策略”。另外,我们要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和绿色营销观,实行水平营销。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更好的销售出去,并获得更大的收益,需要技术作保障。未来世界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科技的竞争,谁科技能力强,谁就能占领21世纪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因此,我们要实行R&D战略联盟,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加强对R&D的投入和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中国的跨国公司与西方跨国公司相比,具有低成本的比较优势。由此,低成本策略是中国跨国公司国际化最初阶段的历史选择,要想更好的发展,必须开展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目前,我国跨国公司管理混乱,监控不严,无风险控制,因此必须进行风险管理与控制,防范核心技术扩散是当代跨国公司风险管理的中心任务。另外,在公司治理方面,治理目标混乱,股权结构不合理,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完善,应加快完善我国跨国公司的治理结构。政府方面,政府应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实行优惠的融资政策,选择适当的投资政策,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尽管我国现阶段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不难看出中国的跨国公司正在迅速的发展阶段,同时也对中国的经济起了推进作用。无论是从全球的经济局势还是从中国的经济环境来看,中国的跨国公司的前景看好。首先,从国内的经济环境来看。中国自从进入WTO以后与其他各国的经济交流与日俱增,源源不断的外国企业到中国来投资,同时也有不少中国企业走了出去。自十一五以来国家政府加大了对跨国公司的支持和鼓励政策。在这么宽松和稳定的经济背景下,我国的跨国经济将有一片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其次,从世界经济环境来看。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势不可挡,各个国家纷纷寻找新的经济出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越来越密切。着说明中国的跨国公司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定会走的更远走的更好。最后,我国的跨国公司将逐步走象规模化。规模化是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的必然趋势。规模化的经营和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大企业的经济效益。我国也将更加重视对跨国公司的投入和政策,进一步扩大跨国公司规模,从而不断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及手段:

(1)资料收集 (2)理论模型研究

五.研究步骤: (1)跨国公司概述

(2)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现状分析 (3)我国跨国公司发展问题分析 (4)跨国经营时机分析

(5)我过跨国公司跨国经营进入方式选择 (6)我国跨国公司成长战略选择 (7)我过跨国公司经营战略选择 (8)我国跨国公司营销策略 (9)我国跨国公司技术创新战略 (10)我国跨国公司国际竞争力创新策 (11)我国跨国公司的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 (12)我国跨国公司的治理结构 (13)政府在跨国公司发展中的作用 (14)我国跨国公司前景分析

六.参考书目

1.毕红毅:《跨国公司经营理论与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邹昭唏:《跨国公司战略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王林生:《跨国经营理论与实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吴先明:《跨国公司治理》,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5.孙淑红:《国际投资学》(第二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程新章:《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与实践》,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年版。 7.[英]尼尔.胡德.斯蒂芬.扬:《跨国企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8.张小蒂:《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查尔斯·W·L·希尔.国际商务(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0.苏比哈什·C·贾殷.国际市场营销(第6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1.唐以明:国际营销的两个流派-标准化观点对适应性观点.南开管理评论[J],2002(5) 12.刘菊华:标准化营销利弊及适用条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6) 13.刘雯:跨国公司的全球标准化与本土差异化[J].科技信息,2006 14.李明武:国际营销:标准化与差异化的融合[J].经贸实务,2002(9)

15.联合国贸发会.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和出口竞争力[R].2002—09—17.

16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通过创新和学习参与竞争[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 出

版社,2003.5。

17.司岩.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实证与战略[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2. 18.李雪欣.中国跨国公司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12, 19.俞进.论外汇对国际直接投资的传导效应[J].亚太经济, 2002,(1). 20.连玉明.中国数字黄皮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3.1.

指导老师签名

年 月 日:

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现状与出路

(武汉科技学院,)

前言

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国际分工摆脱了要素禀赋的束缚,从以资源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模式转变为以科技优势为基础的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模式,为实现全球资源配置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外,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两者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使得跨国公司的发展呈现新的趋势:第一,投资主体方面,发达国家之间的跨国直接投资对流和渗透将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也会增多,并向纵深方向发展,亚洲仍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的活跃地区。拉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将继续增加;第二,产业发展方面,经营业务归核化,投资经营服务化,跨国公司 直接投资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向服务业倾斜,制造业公司把服务环节作为增加附加值的利润的重要领域;第三,高潮迭起的跨国公司兼并风潮,例如美国的五次兼并收购浪潮,日本的两起两落;第四,不可逆转的跨国公司联合趋势,主要集中在汽车、信息技术、航天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第五,研发力度大大增加。

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进入我国的跨国公司逐渐增加,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我国的跨国公司也逐渐发展,出现了中国石油化工进出口公司、首钢集团公司、金融业的中国银行和中国信托投资公司这样的大型跨国公司。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海外营业中盈利的占55%,其中多为非生产性企业;收支平衡的占28%;亏损企业占17%的生产性企业居多,这种状况,不仅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不可同日而语,甚至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了解我国的跨国公司现状,研究其发展出路,有助于我国的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摘要:中国的国跨国公司发展于1979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比较充分地利用了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并创办跨国公司的大好机会,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的经营机制、管理模式存在缺陷;投资结构不合理,总体效益不高;海外投资缺乏充分科学论证和战略规划;科技力量薄弱,缺乏高素质跨国人才;企业海外融资和投资能力较低;生产企业与外贸企业的矛盾等等。本文从我国跨国公司进行跨国经营的准备、经营战略、营销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国际竞争力创新战略、跨国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公司治理结构、政府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使之能为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与壮大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跨国公司 发展现状 出路

China's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the way out

Zou Yuan Li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0502 undergraduate classes)

Abstract: China's State Development in 1979,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relatively full advantage of multinational business enterprises an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set up a great opportunity, and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enterprise management mechanisms, management models flawed; investment structure is irrational, the overall efficiency is not high; overseas investment the lack of adequate scientific evidence and strategic plann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 is weak, the lack of high-quality cross-border personnel; business overseas less capable of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production enterprises with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of the contradictions and so on. This article from China's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prepare for cross-border operations, business strategy, marketing strateg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ategy,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innovative strategies, 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the role of government and several other aspects of the analysis, so that for China's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us quo, the way out

目录

1.跨国公司概述???????????????????????????????? 2.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3.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战略选择????????????????????????? 3.1跨国经营前的准备????????????????????????????? 3.2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 3.3跨国经营营销策略????????????????????????????? 3.4跨国经营技术创新战略??????????????????????????? 3.5跨国经营国际竞争力创新战略???????????????????????? 4.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前景??????????????????????????? 5.结论

1.跨国公司的概述

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世界发展中的跨国公司》(1983年)跨国公司应该是这样一种企业:(1)在一个决策体系中进行经营,能通过一个或几个决策中心采取一致对策和共同战略。(3)各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形成的联系,使其中一个或几个实体有可能对别的实体施加重大影响,特别是同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责任。跨国公司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历程:第一阶段(一战前)为跨国公司的萌芽期,第一次高峰表现为科技组织管理创新;第二阶段(一二战期间)跨国公司的发展受到沉重打击,缓慢发展,美国发展较快,制造业以其为首,其他为英国,扩张的动因是掠夺殖民地;第三阶段(二战后),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二战—20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亚洲四小龙。当前为跨国公司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期。

二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形成了新的特点:规模大,实力强,海外生产经营比重上升,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迅速兴起,社会主义国家跨国公司出现;也呈现出新的趋势:第一,投资主体方面,发达国家之间的跨国直接投资对流和渗透将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也会增多,并向纵深方向发展,亚洲仍是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的活跃地区。拉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将继续增加;第二,产业发展方面,经营业务归核化,投资经营服务化,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向服务业倾斜,制造业公司把服务环节作为增加附加值的利润的重要 领域;第三,高潮迭起的跨国公司兼并风潮,例如美国的五次兼并收购浪潮,日本的两起两落;第四,不可逆转的跨国公司联合趋势,主要集中在汽车、信息技术、航天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第五,研发力度大大增加。

2.中国跨国公司发展现状与问题

我国的跨国公司起步晚,1979年以前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但只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国际政治和外交的重要手段,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国经营,其意义在于建立与海外市场的联系,培养一批具有一定外语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技术与管理人才。1979年以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兴起。1979年11月,北京市友谊商业服务公司与日本东京九一商事株式会社合资在东京开办了“京和股份有限公司”,为中国的第一家海外合资企业。中国的跨国公司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979-1985年为缓慢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对境外投资企业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1986-1991年为逐步发展阶段,放松管制,简化手续;1992-现在为快速增长时期,对外体制改革加快。

中国跨国公司的现状与特点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一,行业与区域分布方面:涉足资源开发、生产加工、交通运输、工程承包、医疗卫生、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中国海外同志最多的行业依次是贸易、资源开发、生产加工、交通运输;大量涉外企业集中在港澳、东南亚、独联体等相邻国家和地区,欧美发达国家所占比重近年来明显增长;第二,跨国投资的主体结构方面:有外贸专业公司和大型贸易集团,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直属的外贸专业和大型贸

易集团。优势在于长期从事进出口贸易,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海外市场网络,掌握熟练的营销技巧,有灵通的信息系统,稳定的业务渠道,融资便利,是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先锋和主力。有生产性企业和企业集团,优势在于有外贸经营权,有相对成熟的生产技术和一定的研发能力,在国内有庞大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有大型金融保险多功能服务公司——四大行,人保、中远、中建、中土、中水等,资金雄厚,信誉良好,规模庞大。还有中小型企业,数量多,投资规模小,经营单一,发展迅速,不可忽视;第三,投资规模和水平方面:我国跨国经营的企业平均投资规模普遍小,平均投资水平低。1993年,海外企业的平均投资额为82万美元,1997年为150万美元,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0万美元和发展中国家的450万美元;第四,经营方式和投资方式方面:经营采取独资、合资、合营方式,后者占主导。投资采取设备、技术、劳动、物质及海外贷款等方式。 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跨国公司取得一些成就,但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第一,企业的经营机制、管理模式存在缺陷,带有行政色彩,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管理沿袭国内现行体制模式。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管理混乱,监控不严,财务混乱,无风险控制,不法分子内外勾结,侵吞公司财产;第二,投资结构不合理,总体投资效益不高。从地区分布上看,投资过分集中于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地区;从产业结构上看,偏重于初级产品的产业,加工项目较多,高科技项目较少,且忽视生产资料的投资,偏重消费品投资;从投资币中看,主要是美元,抗国际金融风险能力差;第三,海外投资缺乏充分科学论证和战略规划;第四,科技优势较弱,缺乏高素质跨国人才;第五,企业海外融资和投资能力较低,国家对外汇汇出的限制及给海外企业贷款和容资额度不足,使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用于投资和经营;企业与金融业的融合进展不大,没有金融业的支持和参与,企业海外贷款和项目担保的风险较大,削弱了企业跨国融资和投资的能力;第六,生产企业与外贸企业的矛盾,外贸公司没有实业化为基础,体制上仍具有国家进出口贸易行政管理职能,企业无法直接面对市场,从事跨国经营缺乏经验和信息,生产与市场脱节;第七,最大的挑战——WTO,使得国内企业失去保护;第八,跨国公司本土化的问题。

3.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战略选择 3.1跨国经营前的准备 一、跨国经营时机分析

第一、跨国经营环境分析:首先要分析跨国经营的一般环境,一般环境也称为间接环境或客观环境,是长期和短期内都对所有企业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而企业又基本上对之无能为力的外部因素总和,主要由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经济、技术、自然等构成;然后要分析跨国公司的中观环境,包括行业组织和行业的经济特性;最后就要分析跨国公司的特殊环境,其分析目的是通过描述行业竞争的基本情况(数量、分布、各自水平)、找出主要的竞争对手,确定企业的经营发展方向。其主体包括供应商、顾客、竞争对手、政府机构及特殊利益团体。

第二、跨国经营资源分析:首先要分析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和国际成长的主要优势;其次是分析企业的内部资源和企业的外部资源。

二、跨国经营进入方式选择

第一、贸易式进入方式:贸易式进入方式是指通过进口或出口物质产品的方式进入跨国经营的行列,从严格意义上讲,单纯的进出口不能算是跨国公司的进

入,但贸易方式是跨国经营的先导。其分为两类:第一,间接出口,此种形式与海外无直接联系,风险较小,但是无法获得海外市场的信息和国际化经营的经验。第二,直接出口,其特点是要在国外设立派出机构,要投入较大经费,但可以因直接进入海外市场而获得第一手时常信息和国际化经营方法。

第二、契约式进入方式:契约式进入方式又称为非股权安排或契约安排,指在不涉及股权和企业产权的前提下,以契约转让无形资产的形式进入目标市场的经营方式。具体的途径有:第一,许可证协议,此种方式的有利之处是费用低、障碍小、风险小,不利的是控制力量弱、机会成本大、潜在竞争激烈。第二,特许专营,其优点是投资小,风险小,进入市场的速度快;缺点是通过提成来获得利益,而且提成费有限,控制权小,培养竞争对手。第三,战略合伙

第三、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直接投资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包括各种资源的转移)的方式在国外形成独立生产经营能力,从而实现跨国经营。包括两种形式:第一种为接办,接办又称收购,指通过收购股权或资产的形式接管一家公司,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新设合并,二是吸收合并;第二种为新建,就是新的工厂或企业,形成新的生产经营单位或新的生产能力。直接投资的实现途径有合同制造、国际分包、装配业务、当地生产。

三、跨国公司国际成长战略选择

第一、产品——市场型成长战略模型,其分为:市场渗透战略,产品开发型战略,市场开发型战略,多种经营战略

第二、资源——生产型型成长战略模型,其分为:资源扩充战略,资源开发型战略,生产开发战略,多种经营战略,

第三、一体化成长战略,一体化亦称为整合或联合,是企业有目的地将相互联系密切的经营活动纳入企业体系中,加以全盘控制和调配,分为垂直一体化和水平一体化。垂直一体化,是指将处于不同生产和分配阶段的企业置于同一所有权控制之下,其经济效益是开发技术,确保供应和需求,抵消讨价还价的能力及投入成本失真,提高产品差别化能力,提高进入障碍和流动性障碍,防止被供应商或客户排斥。水平一体化,是将生产相似产品的企业置于同一所有权控制之下,其战略效益:获得区位优势与分工效益,加强企业的反映能力,充分开发技术的产出效益,节约营销成本(可充分利用渠道或集中广告宣传),提高进入障碍和流动性障碍。

第四、多样化成长战略,多样化成长战略是指在企业经营体系中纳入与原有业务相关度低或完全不相关的业务,其结果是形成经营业务多样的综合企业。分为三种类型:同心多样化、水平多样化、综合多样化。多样化成长的战略效益:分散风险,因为企业多样化经营单位众多,任一单位的影响面小,同时经营单位的相关点低,避免了整个企业的震动;突破企业发展空间效益,储备潜力产业,避免将来进入时的障碍与困难。

第五、防御型战略,是指当企业面临的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而企业的内部资源又不足以迅速适应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暂时性地回避扩张,采取收缩,剥离和清算的战略。

3.2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

一、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理论模型

第一、波特的价值链,价值链是指用价值链来对企业的内部与外部资源进行分析,就是要寻找出价值链环节上企业最有增值的环节(是上游的产品环节,还是下游的顾客环节,是哪一个具体环节),并据此来确定自己的经营方略与扩张政策。也就是说,企业要分析自己的相对优势所在,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经营活动。

价值链可以分为企业内部价值链,供应商,顾客和渠道价值链。其上游环节包括材料供应,产品开发,生产运行,具体核心是产品;下游环节包括运输,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其核心是顾客。

第二、国际战略模型,配置:主要考虑的是跨国公司组织网络中各个子公司集中或分散的活动限度问题。协调:针对如何协调分散在世界各地子公司的相似活动而言的。四种国际战略模型 国外投资与 纯粹全球战略 子公司之间 广泛协调

国家中心战略: 以出口为基础 众多子公司仅 的战略,分散 在一国经营 化市场经营

地理分散 地理集中 活动的分配

第三、普拉哈拉德与多兹一体化与反应模型 高

一体化产品战略

世界范围商务管理 产品重点 多重点战略 区域重点 当地反应战略 独立存在的子公司

低 反应需

要 高

全球一体化的动力因素: 多国客户提出联合需求;跨国竞争者的出现;投资高度集中,从全球角度加以协调,尽快收回投资;加强公司在技术上的总体协调,进行技术保护;提高规模经济潜力,减缓成本压力;提高产品的通用性;尽可能使原材料和能源接近原产地。

当地市场反应的压力因素:顾客需求存在差异;分销渠道各国不同;东道国当地出现替代品,或跨国公司的产品需加以改动方可适应当地市场或参与竞争;市场结构方面的原因,若当地竞争者势力强大或竞争者高度集中,或者采取新的渗透战略,或采取固守战略;东道国政府政策取向的因素。

判断跨国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方法,进入各类市场的潜力;促进现有客户从最终产品中获得利益;难以为竞争者所仿效。

二、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实现途径

第一、股权经营,其包括两种形式:独资经营和合资经营

第三、非股权经营,是指跨国公司并没有在东道国的公司中持有股权,而是通过向东道国提供各种服务并从中获利的经营方式。其特点:风险小;拓宽跨国公司的经营空间;东道国普遍愿意接受;为直接投资积累经验;非股权经营中所转让的技术和提供的服务在跨国公司内以不是最先进的。具体的形式有:技术授让,合同安排,技术咨询。

第三,国际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互补优势的国际企业为了实现某些特定的,共同的战略而结成的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松散的联合体。其优点有:能适应国际企业市场发展的需要;竞争优势互补;降低了成本和风险;对市场反应迅速,灵活多变。其具体的方式有:合资企业,相互持股投资,功能性协议(亦称无形资产投资的战略联盟)

3.3跨国经营营销策略

在今天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商品结构复杂化,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化的形势下,我们应该采取多种营销策略。

(一)全球本土化营销策略,正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实,跨国公司必然以全球范围作为公司战略决策的出发点,但在具体实施营销过程中,在分析标准化与本土化两种营销手段利弊优劣的基础上,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差异情况,跨国公司往往需要综合地使用标准化与本土化的营销手段,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差异化与标准化的比重。因此,提出了“全球本土化营销策略”的概念。具体的做法可

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国际市场宏观细分,各子市场内实行标准化。针对各个子市场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企业实行差异化的营销策略,但在每一个子市场内部则实行高度标准化的策略;其次,产品标准化,促销本土化。相对而言,企业在国际促销方面很难实施标准化的运作。这是因为:各国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促销是营销组合诸因素中对文化差异最敏感的一个。语言与教育、宗教、审美观、广告媒介甚至政府规定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导致企业更倾向于采用差异化的促销策略。在南美洲,广告的主角换成了阿根廷球王马拉多纳,而在亚洲则使用了泰国的足球明星尼瓦特,到了中国之后则使用了110米栏世界冠军刘翔;然后,产品核心标准化,产品外观或附属特征差异化。有很多产品其内部构件和基本功能都是一样的,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往往仅体现在产品的外观、式样、牌号、包装装潢或附加功能等产品表象上,而非产品内核上。如美国微软公司的“视窗系列”就是针对全球市场开发的标准化产品,但它随后推出的多种语言版本,方便了各国使用者的操作和运用;最后,品牌形象标准化,产品差异化。麦当劳堪称这一策略的典范,无论处在哪一个市场,麦当劳都使用相同的标记、相同的包装容器、相同情调的餐厅格局,并对服务标准进行了统一和规范;而它所提供的食物却因地域而有所不同,在法国有葡萄酒,在德国有啤酒,在巴西提供一种以浆果为主的饮料,在东南亚地区供应一种以水果为主的奶昔等等,但无论产品怎样改变,麦当劳的全球品牌形象却是永远不变的。

(二)社会市场营销,随着全球环境破坏、资源短缺、人口爆炸等问题日益严重, 要求企业顾及消费者整体与长远利益即社会利益的呼声越来越高。市场营销学界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念。如人类观念( Human concept) 、理智消费观念( Intelligent consumption concept) 、生态准则观念

( Ecological Imperative concept) 。其共同点认为企业生产经营不仅要考虑消费者需要, 而且要考虑消费者和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被称为社会营销观念。社会市场营销观念的核心思想是:企业的任务是确定各个目标市场的需要、欲望和利益,并以保护或提高消费者和社会福利的方式,比竞争对手更有效、更有利地向目标市场提供能够满足其需要、欲望和利益的物品或服务。它要求企业在制定市场营销政策时,统筹兼顾三方面的利益,即企业利润、消费者需求和社会利益。其作用是改善企业名声,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加顾客忠诚度,增加新闻舆论的机会

(三)绿色营销,英国威尔斯大学肯·毕提教授在其所著的《绿色营销——化危机为商机的经营趋势》一书中指出:“绿色营销是一种能辨识、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求,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绿色营销观念认为,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顺应时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注重地球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及生态环境利益的协调统一。从这些界定中可知,绿色营销是以满足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共同利益为目的的社会绿色需求管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绿色市场营销模式。经济发达国家的绿色营销发展过程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绿色需求----绿色研发----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价格----绿色市场开发----绿色消费为主线的消费链条。企业在对外推行绿色观念的过程中,也要将绿色观念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目前,国际比较通行的做法是“5R”原则:研究(Research),减消(Reduce),再开发(Rediscover),循环(Recycle),保护(Reserver)。 企业通过

绿色管理原则,建立绿色发展战略,实施绿色经营管理策略,制定绿色营销方案,才能加快企业绿色企业文化的形成,推动企业绿色技术、绿色生产,生产出满足公众绿色需求的产品,实现社会和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水平营销,水平营销是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提出的。水平营销就是横向思考,它跨越原有的产品和市场,通过原创性的理念和产品开发激发出新的市场和利润增长点。水平营销首先是创造性的思考,科特勒称之为“跳出盒子的思考”,它不同于纵向营销的逻辑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直觉的创造。这种思维的基本步骤是,首先选择一个焦点,然后进行横向置换以产生刺激,最后建立一种联结。例如,聚焦于生活中总是会凋谢的花,将凋谢置换成不凋谢,这时候就产生了“不凋谢的花”这一刺激,这个刺激对于市场是有价值的,但在实现过程中产生了逻辑思维的中断,此时通过引入塑料等材质,创造出永不凋谢的塑料的花,这就成功地建立了联结。科特勒认为水平营销是一个过程,虽然它属于一种跳跃性的思维,但也是有法可依的。应用创造性研究的结果,他指出了水平营销的6种横向置换的创新技巧,并分别应用到市场层面、产品层面和营销组合层面上。这6种技巧分别是:替代、反转、组合、夸张、去除、换序

3.4跨国经营技术创新战略 众所周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跨国公司一般都是靠自己独特的产品和先进的技术来建立市场竞争优势的,从而使产品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因此,为了保持各种优势,跨国公司都把技术创新放在首位,并通过不断增加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等方式,获取新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一)实行R&D战略联盟,所谓R&D战略联盟主要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资金或技术力量相当的跨国公司,基于共同研究和开发高新技术的目的而组成的一个互补型战略联盟。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最大的150跨国公司中,已有90%的公司与其他厂商结成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如新一代的微型芯片多是由IBM和西门子、西门子与菲利浦、摩托罗拉与东芝公司、日立公司和德州仪器等的R&D战略联盟研制出来的。由于实行联盟的跨国公司一般都是在全球性行业竞争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国际垄断寡头,因此通过这种强强联合不仅可以相互交换彼此拥有的专利技术等优势要素,充分吸收和利用当今世界各国的先进科技成果,提高创新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加大其他相关企业的技术模仿成本和难度,延长创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以稳获高额的投资回报率,而且能够在分担新产品的开发成本和风险以及共同进入市场等问题上达成一致协议,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确保创新产品的市场销售份额,使结盟双方最终能获得1+1>2的投资效应。

(二)通过企业购并获得高新技术, 通过购并东道国的现有企业,跨国公司实际上就控制和掌握了该企业原有的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科研人才设施和商品销售渠道,这不仅使跨国公司可以直接获取它国相关产业的关键技术、科研成果和现存的生产能力以及稳定可靠的销售网络,从而推动了跨国公司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的不断提高,而且也为其提供了重新组织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有利条件。如1998年,美国在线公司收购了网景公司——被公认为在因特网浏览器方面唯一能与微软公司一决高下的公司,其战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同样,美国波音公司以133亿美元兼并麦道公司,看重的不只是其世界军用飞机市场5%的份额,还有其雄厚的技术力量。

(三)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利用东道国的人才、技术、设施、教育、研究等各种资源,研究开发适合东道国经济发展以及相关贸易发展需要的新技术。美国是外国跨国公司在其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最多的国家之一。截至1992年底,美国已拥有250多家外资独立研究开发机构,分别来自日本、德国、韩国、英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100多家跨国公司。外国跨国公司选择在美国的圭谷等科学园区内设立研究开发机构,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把握当今高科技发展动向,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科研开发方向,而且可以与不同国家的科研人员进行多种多样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相关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跨国公司从事高技术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四)通过技术贸易获取高新技术,技术贸易是跨国公司获取高新技术的又一有效途径。技术的出售不仅可以使跨国公司获得大大高以一般商品的利润,而且随着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被人们普遍认识,技术往往成为跨国公司冲破各种政治与经济障碍,在国外进行扩张的重要手段。据有关权威机构估计,1990年以来,仅以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航天工业技术为重点的世界高技术贸易成交额可达2300亿美元,如果加上传统技术和一般实用技术的出口贸易,其成交额可能超过4000亿美元,增幅达9.5%左右,超过常规工业产品出口成交额的5.4%。

(五)积极利用社会科研力量,除了企业之间的合作外,跨国公司还利用高校等社会科研机构、政府的科技政策和民间投资基金等企业外部力量来实现技术创新,并且用合同的形式安排好各自的利益。跨国公司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并不仅仅限于本国,而是跨越国界的限制。日本的一些大公司如日立、松下、索尼等平均每年仅向美国大学就提供了高达5亿多美元的巨额科研经费。这可以充分利用美国高校的科研力量,直接为跨国公司的高新技术服务。

3.5跨国经营国际竞争力创新战略 与西方跨国公司相比,中国跨国公司在管理和技术上整体处于劣势,具有的比较优势是低成本优势,由此,低成本策略是中国跨国公司品牌国际化最初阶段的历史选择。

如果说低成本策略是中国跨国公司国际化的阶段性策略,那么这种策略更适应于国际化的初步阶段。因此,国际化策略的演进也是一种“与时俱进”。鉴于此,在利用比较优势的同时,中国跨国公司有必要采取一些新的策略 利用低成本发展民族品牌。民族特色产品可以获得比较优势,如中国的丝绸、茶叶、中药等具有民族特有的优势。在我国,有一些颇具实力的企业以此为理论指导,开始了以品牌为核心的经营。比如,鄂尔多斯集团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羊绒制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制造中心,占有世界羊绒制成品25%,又由于羊绒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鄂尔多斯因此在劳动力成本上又有明显的优势。其战略措施有:加速营销网络国际化,在美国、日本、英国、法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自己品牌的专卖店,大力推进本土化营销战略;实施以创新为导向的品牌提升战略,加大产品结构调整,针对国际市场需求,大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研发具有高附加值产品;进一步完善与国际化相适应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

品牌定位从低档向高档过渡。可采取低成本策略从中低端市场入手。一般来说,中国跨国公司可以把中低端市场当作进军国际市场的突破口。我国产品在中

低档市场因质量较好、价格较低而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当然,低成本低价格低并非是低质量,相反,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是品牌的灵魂。

产品从中低档向中高档过渡,逐步树立高档形象。从中低端市场着手,并不意味着放弃高端市场。中国跨国公司在品牌国际化初级阶段实力较弱,可以从中低端市场入手,通过中低端市场积累经验,逐渐发展中高端品牌,是一个合理的发展轨迹。日本和韩国在品牌国际化上,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他们进入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时,开始时候产品采取低价,但并未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反而给消费者带来低档、低质的印象。后来,通过不断改进产品,并提高产品价格,逐渐受到消费者的认可。中国跨国公司完全可以借鉴日本、韩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的教训和经验,采取产品由低档到高档、价格由低到高的策略,并不断推陈出新,树立品牌的高档形象。

开展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由于品牌依托于产品质量和技术,品牌定位从低档走向高档,必须以产品的技术含量为基础。因此,技术创新是中国跨国公司的一个重要课题。包括建立和完善技术开发中心,增加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产业化发展步伐,完善产学研结合等各种技术创新手段等;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还要不断进行营销创新。创新可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方面,基于向竞争者学的营销创新。另一方面基于实践的自我创新。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适应创新,昭示中国跨国公司同样可以自我创新。而中国跨国公司的实践证明了自身具有自我创新的能力。

新阶段下中国跨国公司的国际化,从生产看,是产品低档向中高档过渡的过程;从竞争战略看,是从追随者或补缺者到挑战者甚至是领先者的过程;从营销策略看,是从无到有的品牌创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跨国公司利用其特有的低成本优势进入国际市场;通过塑造民族产品的特色和优势赢得市场;通过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实现从品牌的低端过渡到高端,从而在更高层次上与西方跨国公司竞争。

4.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前景

尽管我国现阶段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不难看出中国的跨国公司正在迅速的发展阶段,同时也对中国的经济起了推进作用。无论是从全球的经济局势还是从中国的经济环境来看,中国的跨国公司的前景看好。首先,从国内的经济环境来看。中国自从进入WTO以后与其他各国的经济交流与日俱增,源源不断的外国企业到中国来投资,同时也有不少中国企业走了出去。自十一五以来国家政府加大了对跨国公司的支持和鼓励政策。在这么宽松和稳定的经济背景下,我国的跨国经济将有一片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其次,从世界经济环境来看。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势不可挡,各个国家纷纷寻找新的经济出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越来越密切。着说明中国的跨国公司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定会走的更远走的更好。最后,我国的跨国公司将逐步走象规模化。规模化是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的必然趋势。规模化的经营和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大企业的经济效益。我国也将更加重视对跨国公司的投入和政策,进一步扩大跨国公司规模,从而不断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当然我们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跨国公司的风险管理控制

当代跨国公司风险管理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跨国公司风险管理战略正在进行相应调整:从通过资产控制向通过技术控制过渡。当代跨国公司风险管理呈

现新的特点风险管理高层化,包括产业风险的高层化,产品风险的高层化,组织形式的高层化,人才竞争高层化风险;地区扩散化;风险防范契约化;风险管理网络化。因此,防范核心技术扩散是当代跨国公司风险管理的中心任务。

(一)跨国公司对核心技术扩散的防范,跨国公司战略目标的选择与风险管理的策略是紧密相连的。围绕技术优势的控制,当代跨国公司的导向正在发生重要的转变,即从传统的利润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向技术导向型转化,与此相适应,在技术风险管理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实施技术风险管理策略,跨国公司在技术控制上既要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又要防止技术过早地泄露,在技术风险管理上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1)国家类型策略。跨国公司一般首先向发达国家转让技术,经过若干年后再将同技术向新兴工业国或地区转让,最后才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及地区转让。 (2)转让时机策略。当技术处于创新阶段时要实施严格控制,一般不宜转让;在技术发展阶段,处于优势、有利地位的跨国公司也不予以转让;对成熟阶段的技术,大多数跨国公司会予以转让;当技术处于衰退阶段时,跨国公司则千方百计地寻找买方。跨国公司所采取的这种技术管理策略旨在延长技术的生命周期,防止技术的失控。

(3)母子公司差别策略。跨国公司将尖端科学研究开发、关键技术、产品品牌、技术标准、全能实验室、优秀人才等由母公司控制,子公司的重大科研成果必须交回母公司,不得自行转让,以确保跨国公司对核心技术扩散的风险防范。 (4)转让方式策略。跨国公司在向发达国家转让技术时,往往采用联合研究与开发或技术互换等方式,而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以技术投资较多,而且往往转让的是成熟的技术或衰退的技术。 为了进一步防范核心技术的扩散,当代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研究与开发一般采用母国中心化的运作模式。母公司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各研究与开发分部技术转移的机构,有利于总部研究与开发的规模经济和对核心技术的严格机密的控制。 其次,提高核心技术的内敛型成分,作为跨国公司的领先技术不仅具有自然科学属性,同时也具有社会人文属性。一般而言,跨国公司的领先技术由两种成分构成:一是外显型,二是内敛型。前者可以符号化显示为图纸、外观设计和技术说明等,后者却只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一项技术的复杂程度越高,其中内敛型成分所占比重则越大。内敛型成分的非符号化保证了复杂性很强的核心技术不易扩散。

最后,依据技术因素,选择风险管理模式, 跨国公司技术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其风险管理策略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当跨国公司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时,为了不泄露技术,一般倾向于采用控制性较强的风险管理模式,如采用独资形式以加强技术的控制。但单靠独资的形式来防范技术的外露和泄漏,势必影响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扩张,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采用合资形式下的风险管理策略。

(二)跨国战略联盟与技术风险管理

一般而言,决定战略联盟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有:合作伙伴的选择,联盟的组织结构以及对联盟的有效管理。 首先,合作伙伴的风险防范,选择适当的合作伙伴是建立战略联盟的首要关键环节。合作伙伴必须能分担新产品开发的风险,获得至关重要的技术、技能等资源;合作伙伴不能是机会主义者,否则要冒失去技术、市场等巨大风险

其次,联盟组织机构的风险防范,在选定合作伙伴以后,战略联盟的技术风险管理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环节:在设计联盟的组织结构时要防止不应转移的技

术发生转移。在联盟协议中加入有关保护性条款,禁止联盟企业与本公司竞争。 -在结盟时,要求对方实际投入一定的资源,以减少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

最后,战略联盟管理中的风险防范,战略联盟的技术风险管理涉及到许多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文化差异,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使得联盟在技术风险管理中彼此缺乏信赖并难以协调。管理人员在与合作伙伴交往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异。

(三)广泛采用专利形式加强对国外R&D技术成果的保护:为了尽可能地延长开发技术的生命周期,防止技术及技术应用的扩散,跨国公司要求对已有的技术实施一定的保护,而专利既是使技术垄断的合法化和制度化,又是鼓励发明创新、促进技术信息公开的一个有效的工具。

二、完善我国跨国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跨国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存在着一系列缺陷:治理目标混乱;股权结构不合理;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实现股权多元化逐步减持国有股毫无疑问是实现股权结构的合理与优化最根本的措施,在减持的过程中适当引入投资者,尝试发展法人持股和机构持股,形成几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当的格局。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尚未成熟,机构投资者在成长中,也不能忽视组织资源、组织功能的存在。 建立独立董事会制度,目前我国的跨国公司要在股权结构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独立性的董事会,利用股东之间的利益竞争来促进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这样才能切实把握母公司和海外子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对于中国的跨国公司更为可取的是,分设董事会和总经理,由总经理任CEO,这就得要求董事需要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国际业务经验。 加强人员与境外企业的管理和监控,我国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时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境外管理人员的激励不足;二是由于信息非对称国内母公司以最低的成本如何去监控境外子公司。首先,必须正视激励机制的局限性。企业的利润某种程度上是“公共品”,有时对于股东或者经营者来说“搭便车”则是更好的选择。只有当收益份额大到足以抵偿其监督成本时,他才情愿承受让利别人“搭便车”,付出必要的成本去改善企业的利润空间。竞争机制对代理人的激励是企业内部显性激励无法替代的,所以要重视外部竞争性的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这一隐性激励机制的引进。其次,节约对境外经营的监督成本。公司很难充分了解境外经营状况的信息、管理者的努力程度及决策情况。这时可考虑由政府设立机构完成这项职能,如建立境外财务监督机构、经常向国内企业提供境外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等。还可以采用行业管理的办法,把监督事务委托给会计协会、律师协会等中介机构去完成。

健全监督市场, 信息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信息交换是否充分对称直接关系到市场经济是否公平、经济运行是否有效。我国跨国公司首先要减弱被监督单位对监督机构的决定权,其次依靠超越企业局限的实施有效的监督机构,包括行业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等非赢利机构或政府有关机构。在信息化管理、资本市场的经验以及对一线经营、投资情况都相对比较弱势的母公司,怎样来监管相对而言经验比较丰富的海外子公司,将是所有中资企业面临的挑战。

发挥政府在发展跨国公司中的作用, 对于我国跨国公司来说,政府的调节

作用不可忽视。政府虽不能干预具体的经营活动,但政府可通过施加外部影响如创造竞争环境、推进企业治理机制改造方案等来使企业提高效率。政府筛选优秀的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培育地方市场体系,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去改善治理机制以提高国内母公司和境外子公司的经营绩效。

三、发挥政府在跨国公司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既具有国外跨国公司发展共同的规律,也具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这就是经济转轨的基本国情和宏观经济发展的目标决定了中国政府在培育跨国公司成长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首先,政府监管与保障体系催生中国跨国公司。1984年之后,中央政府建立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设立海外企业的具体管理制度,其涉及到国内法律制度、审批制度、外汇管理制度、财务和会计制度,以及关于派出人员素质、工资待遇、应建立的生产、销售、统计、奖励等各项规章制度。

(1).对外直接投资国内法律制度。我国现行对外投资法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对外投资国家战略性规划;国家鼓励企业跨国经营的法规政策;199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的意见》。;地方政府出台鼓励企业跨国经营的配套政策。

(2).对外直接投资审批制度。对外直接投资的审批制度是中央政府对境外投资的最主要管理制度。我国境外投资开办企业的审批制度规定了申请者资格、审批批准、审批机构、审批权限以及审批程序。这些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委托下放境外投资核准权限,简化手续,进一步体现了在市场化原则下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精神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对推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对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制度。境外投资的外汇管理的依据是1989年发布的《国家外汇管理局境外外汇管理办法》和1990年公布的《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此后,国家外汇管理局陆续下发了《关于简化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来源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深化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扩大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调整部分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政策的通知》,进一步对境外投资的外汇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和改革,在外汇投资资金的汇出、境外融资、利润及其它外汇收益的汇回等方面促进我国企业更大范围的从事跨国经营业务。 其次,政府政策促进体系催育中国跨国公司

(1).财税支持。包括:经批准的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企业自获利起5年内所获利润,经国内投资单位批准并报商务部、财政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备案后可转增资本金;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企业,在境外带料加工装配所得利润自获利年度起5年内,免予上交;对企业作为实物性投资的出境设备、器材、原材料及散件,海关凭商务部批准证书和合同副本验收,实行全国统一的出口退税政策。2005年财政部、商务部联合下发了《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决定对境外投资采取直接补助和贴息方式予以支持,引导和鼓励中国企业到境外投办厂、设立研发中心及以开展农、林、牧、渔业合作等。

(2).金融支持。主要表现在:对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的信贷支持重点是我国在设备、技术上有较强优势的轻工、纺织、家用电器等机械电子及服装加工等行业;对符合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条件的企业,银行可以发放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对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的贷款利率按照国家规定的同档次利率执

行。对资信状况和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其境外带料加工项目效益明显,还本付息有保证的,贷款利率可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适当下浮。对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和外汇贷款,可由中央外贸发展基金给予贴息。

(3).保险支持。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为境外带料加工装配等国家鼓励出口的项目、产品提供政治风险(包括战争、动乱、政府征用)及非商业性风险保障。对境外带料加工装配项下出口的设备、技术、零配件、原材料等,可比照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的条件提供保险,适当提高对拉美、非洲等高风险地区的出口信用保险国家限额。

(4).信息服务。我国陆续颁布了《国家鼓励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产品目录》、《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拉美地区开展纺织品加工贸易类投资国别导向目录》、《在亚洲地区开展纺织品服装加工贸易类投资国别指导目录》、《在中东欧地区开展家用电器加工贸易类投资国别指导目录》。2006年商务部在政府网站上搭建了境外投资信息服务平台。这些为跨国经营

5.结论:

中国的跨国公司要想发展壮大,能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大舞台相竞争,必须解决其发展出路。我国跨国公司在进行跨国经营之前,必须进行经营时机分析,包括经营环境分析和经营资源分析,使海外投资具有科学论证和战略规划。然后就是要选择什么样的进入方式,是贸易式进入方式,是契约式进入方式,还是采取直接投资方式,这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看待。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战略。在前期应采取产品—生产型成长战略和资源—生产型战略,在后期阶段,应采取一体化成长战略、多样化成长战略和防御型战略。在经营战略方面,是采取股权经营、非股权经营,还是战略联盟,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的战略。营销方面,是采取标准化营销策略,还是本土差异化营销策略,需考虑不同地区的差异情况,跨国公司往往需要综合使用标准化与本土化的营销手段,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两者的比重。因此,提出了“全球本土化营销策略”。另外,我们要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和绿色营销观,实行水平营销。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更好的销售出去,并获得更大的收益,需要技术作保障。未来世界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科技的竞争,谁科技能力强,谁就能占领21世纪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因此,我们要实行R&D战略联盟,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加强对R&D的投入和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中国的跨国公司与西方跨国公司相比,具有低成本的比较优势。由此,低成本策略是中国跨国公司国际化最初阶段的历史选择,要想更好的发展,必须开展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目前,我国跨国公司管理混乱,监控不严,无风险控制,因此必须进行风险管理与控制,防范核心技术扩散是当代跨国公司风险管理的中心任务。另外,在公司治理方面,治理目标混乱,股权结构不合理,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完善,应加快完善我国跨国公司的治理结构。政府方面,政府应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实行优惠的融资政策,选择适当的投资政策,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毕红毅:《跨国公司经营理论与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邹昭唏:《跨国公司战略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王林生:《跨国经营理论与实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吴先明:《跨国公司治理》,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5.孙淑红:《国际投资学》(第二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程新章:《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与实践》,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年版。 7.[英]尼尔.胡德.斯蒂芬.扬:《跨国企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8.张小蒂:《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查尔斯·W·L·希尔.国际商务(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0.苏比哈什·C·贾殷.国际市场营销(第6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1.唐以明:国际营销的两个流派-标准化观点对适应性观点.南开管理评论[J],2002(5) 12.刘菊华:标准化营销利弊及适用条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6) 13.刘雯:跨国公司的全球标准化与本土差异化[J].科技信息,2006 14.李明武:国际营销:标准化与差异化的融合[J].经贸实务,2002(9)

15.联合国贸发会.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和出口竞争力[R].2002—09—17.

16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通过创新和学习参与竞争[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 出

版社,2003.5。

17.司岩.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实证与战略[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2. 18.李雪欣.中国跨国公司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12, 19.俞进.论外汇对国际直接投资的传导效应[J].亚太经济, 2002,(1). 20.连玉明.中国数字黄皮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3.1.

外文资料:

With the global economy of the accelerated proces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ntensifies,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status in the global economy, access to greater benefits, and constantly adjust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 new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strategy.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is the era of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In a globalized economy, firm size plays a decisive role, especially in highly competitive industries or market shrinking, the scale enterprises are the source of a chance of survival. Therefore, as competition intensified, the global wave of corporate mergers increasing. 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to incomplete statistics, the 20th century, since the 90's, the world each year about 16,000 enterprises have been mergers, of which 80%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transnational M & A transaction volume annually increasing at a rate of 30 percent.

The use of direct investment (FDI) for the world market, especially emerging marke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recent years, the pattern of world FDI increased fr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South Korea) into a \of many.\accounted for 80 percent, developing countries accounted for 20%. However, in 1993-1998 the FDI flows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as much as 35.3% 1999-2000 also decreased to 17.9% in 2001 rose again to 27.9 percent in 2002, China became the world's largest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country. Following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 and larg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emerging markets has not been large-scale divestment, and one alternative to Japan, Korea and other countries has become a major investor in the East Asian

region, fully reflected the emerging markets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on developing countrie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Greatly enhance the localization strategy. With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production scal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re already using the host of talent advantage and the advantage of cheap labor has greatly strengthened the process of localization strategies. 10 global companies ranked number one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36 percent of foreign assets, foreign employees and 44%, came in tenth place in Nestle's 87% foreign assets, foreign employees to total employees, 97%.

According to the value chain drift timely adjust their own growth strategies.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globalizatio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have greatly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advanced level of industry; the basi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location advantage, seize the high-tech and high value-added an important link in a timely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value chain, value chain so that the internal partition further segmentation. In this way, through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not only at a certain big-scale high-tech industries and make full use of scarce resources, to put money into the value chain the fastest value-added production processes, and continuously expand the industrial scale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ontinuously adjust the field of business, so give. 20th century since the 80's, high-tech, finance, trade in services, such as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to invest in emerging industries have become a hot chase. In recent years the trend has intensified. 1999-2000 cross-border investment in the tertiary industry accounted for an average of the total amount of global cross-border investment 68.5%, 63.3% reached in 2001.

Establish a \business\image,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nagement\strategy. With the awareness of human impacts on the environment increased, the rise of green consumerism sport,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ctively promote \management. Such as adop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to reduce emissions of hazardous waste, variable general merchandise for the \trade mark\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翻译:

随着全球经济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市场的加剧,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保持他们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获取更大利益,不断调整发展战略。

掀起新的跨国并购战略。全球化时代是规模收益递增的时代。在全球化经济中,企业规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在高度竞争或市场萎缩的行业,规模是企业获得生存机会的源泉。因此,随着竞争的激化,全球企业兼并风潮愈演愈烈。据有关资料的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每年约有16000多家企业被兼并,其中80%被跨国公司并购,跨国并购交易额每年以30%的速度增加。

利用直接投资(FDI)争夺世界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近几年,世界FDI

格局由原来“三级化”(美、日、韩)转变为“多级化”。1990年底在西方各国的FDI总额中,发达国家占80%,发展中国家占20%。但在1993-1998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高达35.3%,1999-2000年又下降到17.9%,2001年又回升到27.9%,2002年中国成为全球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美、欧大型的跨国公司在新兴的市场不但没有大规模的撤资,而且一举替代日、韩等国成为东亚地区的主要投资者,充分反映了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的高度重视。 大大加强本地化战略。随着国际化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国公司利用东道国的人才优势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大大加强了本地化战略的进程。全球10强企业排第一位的通用电气公司国外资产达36%,外国雇员达44%,排在第十位的雀巢公司国外资产达87%,外国雇员占总雇员的97%。

根据价值链的漂移及时调整自己的增长战略。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极大地提高了先进产业的国际化程度;根据比较优势与区位优势,抢占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重要环节,及时调整产业价值链,使产业价值链内部分割进一步细分化。这样,通过国际相互协作既做大了某一个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又充分利用稀缺资源,将资金投入价值链增值最快的生产环节,不断扩大该产业在国际市场的规模。

不断调整经营业务领域,做到有进有退。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金融、服务贸易等新兴产业成为跨国公司投资追逐的热点。近年来有加剧的趋势。1999-2000年第三产业的跨国投资平均占全球跨国投资总额68.5%,2001年达63.3%。

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推行“绿色管理”战略。随着人类对环境意识的增强,绿色消费运动的兴起,跨国公司积极推行“绿色管理”,将环境保护观念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之中。如采用新技术减少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变普通商品为“绿色商品”,竭力争取“绿色商标”等。因此,塑造“绿色企业”形象,将成为跨国公司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感谢致辞

这次毕业设计得到了很多老师同学的帮助,其中我的导师朱云峰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尤为重要,每次遇到难题,我最先做的就是向朱老师寻求帮助,而朱老师每次忙或闲,总会抽空给与一些建议和解决的办法。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辅导员胡老师,是他带领着我们走完大学的最后一段美好的时光,为了0502班的学生她事必躬亲,细心指导我们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在这次论文设计过程中他给予了我很大的关心与帮助,让我学会将工作和学习合理的安排时间。

另外,感谢校方给予我这样一次机会,能够独立地完成一个课题,并在这个过程当中,给予我们各种方便,使我们在即将离校的最后一段时间里,能够更多学习一些实践应用知识,增强了我们实践操作和动手应用能力,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再一次对我的母校表示感谢。 感谢在整个毕业设计期间和我密切合作的同学,和曾经在各个方面给予过我帮助的伙伴们 。

对上述朋友,再一次真诚地表示感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d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