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1-23 02:4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2年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

一、陋室铭 刘禹锡(八上)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主要内容】简要而生动地描述了这间“陋室”清幽环境和室内生活图景。

【主题思想】通过对陋室环境及室内生活情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典型例题】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素】则素湍绿潭 天下缟素 可以调素琴B、【金】浮光跃金 阅金经 C、【乱】猿鸟乱鸣 人影散乱 苟全性命于乱世 行拂乱其所为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无丝竹之乱耳 吾视其辙乱 D、【劳】无案牍之劳形 劳其筋骨E、【形】而形貌昳丽 无案牍之劳形 山岳潜形F、【上】苔痕上阶绿 负势竞上 上下天光 受上赏

G、【名】有仙则名 故虽有名马 名之者谁 1、理解默写:

①文中描写室主人情趣高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②点明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他是一个坦荡乐观、安贫乐道、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3.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文中的“山、水”、“龙”“仙”分别指的是什么?自然条件;品德高尚的人 5、试做分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 6.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看待作者的道德情操? 答:作者的道德情操是“惟吾德馨”。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要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多阅读一些健康的书籍,开阔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不做低级无聊之事等。(围绕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方面来谈即可)(如果持否定态度,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7.作者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的目的何在?

答:表明陋室不陋,进而体现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8.本文意在说明每个人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

答: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不应因外界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信仰和高尚情操,我们应该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 二、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八上)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的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主要内容】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主题思想】理解本文所要传达出的思想,应该理解“闲人”的含义。“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典型例题】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5.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并说说它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

答:念无与为乐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觅。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虽贬,心情抑郁,但仍不失进取心,借以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

6.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念无与为乐者。)

7.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奇趣”和“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将影作藻见奇趣,以水喻月抒闲情。)

8.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9.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句中的“闲人”两字,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从“闲人”二字可看出作者用惋惜无人赏月来暗讽那些汲汲于富贵功名的世俗中人,同时也把自己政治失意后的孤高情怀寄托其中,表现一种随缘自适,潇洒自如的人生态度。 10.“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

答:明月是经常有的,美景也是经常在的,但人们的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与张怀民当时都被贬官,有职无事,是个闲人,作者虽被贬,却能从随处可见的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如此充满诗情画意好文,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11.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答: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12.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13.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1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答: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三、小石潭记 柳宗元(八下)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象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了竹子,开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来的石头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主要内容】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主题思想】作者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小石潭让》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典型例题】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项是( ) 【乐】心乐之 此乐何极 后天下之乐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并怡然自乐

【取】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伐竹取道 【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以咨诹善道 得道者多助 行道之人弗受 不足为外人道也 策之不以其道 益慕圣贤之道 伐竹取道 【拂】行拂乱其所为 参差披拂 入则无法家拂士

【许】安陵君其许寡人 遂许先帝以驱驰 一百许里 潭中鱼可百许头 【布】布衣之怒 悬泉瀑布 影布石上

【环】 环滁皆山也 环而攻之而不胜 腰白玉之环 四面竹树环合 【伐】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影】影布石上 回墙倒影 1、填空

①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②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全石以为底 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④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文中写鱼儿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3.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小石潭的特点? 四个方面:(1)水特别清澈;(2)以整块的石头为底;(3)潭岸岩石形状各异;(4)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

4、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有什么辞格?

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动静结合的写法。辞格:比喻。 5、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然后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再寻到小谭。 6、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7、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答:因为谭底都是石头,而且文中写道“卷石底以出”和“全石以为底”,所以将这个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8、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小石潭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

因为有游鱼的活动,周围树木的保护,而且小石潭是活水,小潭以全石为底

9、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而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10.找出文中描写游鱼的传神之笔,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蕴含了作者怎么样的心理?

答:文中第二段。把鱼儿的自由自在,活泼天真和“我”的物我合一。乐而忘形,乐而忘我境界,结合得天衣无缝;鱼儿的自由自在于作者此时的境遇相反,作者的内心既羡慕了又充满酸楚。 11.潭西南的小溪有什么特点? 曲曲折折,被两岸的地势和草木遮挡掩映,时隐时现。 12、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1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和其源。”此句写出了潭水的源头之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被贬的处境来说说作者这样写有着怎么样的寄寓?

答:作者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对前途和未来,正如这“不可知其源”的源头实在是茫然、遥远。 14.从听水声“心乐之”,见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到坐潭上而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听到悦耳的水声,看到美丽的小石潭,欣赏着美丽的鱼儿,作者感到快乐,暂时忘掉了烦恼失意,然而眼前景物的幽深寂静又使他感到凄凉难耐。

15.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1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小石潭的秀丽景色却使作者产生如此旷世凄情,是什么造成的?假如现在让你去观赏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你会作何感想?

答: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心境,是点睛之笔;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造成的;我会以观赏时的心情决定感想,或喜或悲。 17、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18.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19.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20、小石潭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以其境过清,作者记之而去。这种以实景抒凄情的写法和陶渊明借桃花源抒自己政治理想的写法谁更能打动你?说说你的看法。

答:二者都可,言之成理即可。如《桃花源记》更能打动我。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意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无情批判和否定。而柳宗元只是述己之情而已。

2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 22.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23、作者通过描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四、醉翁亭记 欧阳修(八下)

【译文】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面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涧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树林中的雾气消散了,暮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四季的景色。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而酒水清,山中野味野菜,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起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在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荫蔽,鸟儿到处鸣叫,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主要内容】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的生活和平宁静,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

【主题思想】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典型例题】

【尤】水尤清洌 林壑尤美 【芳】芳草鲜美 野芳发而幽香 【望】先达德隆望尊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望其旗靡 望峰息心 【深】深入不毛 深追先帝遗诏 水不在深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闻】公亦我闻天子之怒乎 不求闻达于诸侯 闻寡人之耳者 渐闻水声潺潺 【发】野芳发而幽香 苍然白发 怀怒未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有时朝发白帝 【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不复出焉 不敢出一言 卷石底以出 水落而石出者 【休】休祲降于天 行者休于树 【乐】山水之乐 而乐亦无穷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醉能同其乐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心乐之

【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先帝知臣谨慎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其真不知马也 一、理解默写:

1、领起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醉翁”的由来: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5、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6、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7、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________ 8、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11、 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12、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1.归纳各段的段意__________________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4、“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中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仔细找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答:_____ 7.第二段紧扣一个\乐\字来写,用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8.\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句中表达的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 课堂检测:

1、文中描写傍晚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描写秋天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 2、“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用来表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一篇寓情于景的山水游记,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答:_____________

4、第四段“太守之乐其乐”中太守的“乐“的含义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 5、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下联 上联:欧阳修现百姓同乐 下联:________ 6、《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岳》一文着眼“____”官,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醉》则寄情山水,将___统一起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7、从全文看,“醉翁”“醉”的主要原因是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环滁皆山也。 2、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4、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5、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6、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8、醉翁之意不在酒。 9、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10、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11、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二、1.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2.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3.由远到近。4、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5.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6、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7.禽鸟 太守8.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遣内心郁闷;但壮志未酬,不禁发出游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慨叹。

1. 欧阳修笔下的琅岈山风光无限美。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展示给你的画面。早晨,日出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薄纱般的雾气经阳光一照就散开了,树林清新翠绿;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4分。无景物描写,按文言句翻译只给2分) 2. 请你用现代观念,结合上文评价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的理想。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的。欧阳修在官民隔阂的时代还能做到“与民同乐”,生活在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时代的我们,更应和人民心连心,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欧阳修寄情山水,诗酒山林,除享受山水之乐外,还具有怎样的深意?围绕“与民同乐”回答 4、“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围绕“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回答即可。

5、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围绕“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得失,积极乐观”回答即可。围绕“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回答即可

6.. 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第二个“乐”的意思是_______,第三个“乐”的意思是____________。动词:以??为快乐 名词:快乐(乐趣) 7. 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8.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写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五、曹刿论战 左传(九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主要内容】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

【主题思想】本文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眼是“远谋”一语,难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内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典型例题】

1、文中显示对话背景的句子是:“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待了战争发生的时间,还指出了作战对象和战争性质。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请见。“齐师伐我”中的“我”指鲁国。 2、曹刿要去见鲁庄公,他的同乡人劝阻,曹刿不但不听,反而入见,这表现了曹刿敢于为国分忧的精神(位卑未敢忘忧国)精神。

3、曹刿是一个什么身份的人?他为什么要去见鲁庄公?答,他是一个居住在乡里的普通老百姓,他担心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所以他要云见鲁庄公。

4、从鲁庄公的三次答话中,可看出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同,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肯定的是第三次。 5、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说的“小惠”和“小信”分别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忠之属也”,那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取信于民。在文中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试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①为下文写庄公张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8、曹刿认为,要想在战争中获胜,必先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在军事上后发制人,他认为开始反攻的最佳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他是如何帮助庄公确定这个反攻时机的?根据对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的正确的判断。)开始追击的最佳时机是辙乱旗靡之时。 9、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10、第三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答:作战要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已知彼 11、从第三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曹刿对作战有什么主张?(用自己的话作答)

答:①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②追击时要判断对方的真实动态。

12、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答:两层:一是战争开始时,采用后发制人的策略,把握了战机。二是追击时,知已知彼,敌退我进。 13、本文中鲁国凭什么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公输》中是什么原因促使楚王最终放弃了攻打国的打算?答:依靠曹刿沉着,果断(正确)的指挥,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楚王逬档国已做了充分的抵御准备,攻打宗国是没有好结果的,于是放弃了进攻国的决定。

14、长勺之战中鲁国能战胜齐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曹刿高明的政治谋略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15、从长勺之战的有后经过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个怎样的人? 答:具有爱国心,有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的人。

1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扩知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方面:善于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17、本文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都谈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这个条件是什么? 答:取信于民(“人和”)

18、长勺之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有哪一位名人曾在哪一篇文章中引用过它,把它作为以经胜强的著名战例? 答:鲁国为了抵御强齐的侵略而进行的一场自卫性质的正义战争。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引用过它。

19、你还知道哪些以弱胜强的,以少胜多的战争?你认为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答: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些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把握了有利的战机,运用了正确的战术,并且做到了政治上取信于民。 20、“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有人却常常把它误写为“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所学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答:“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源自《左传》原指在战场上决胜的关键是士气,古代用击鼓的方式 指挥进军,而只有在第一次击鼓时才能振作军队的士气,后面的几次就差了,所以,成语“一鼓作气”中的“鼓”是击鼓的意思,“作”是振作。使用中发生错误,大我是不理解成语所致,知道了其中的道理,就不会错了。

2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的伏焉。” 22、在战中、战后,表现“肉食者鄙”的句子是: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 23、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等。

24、你是否赞成“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试谈谈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包含的成语是一鼓作气,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现在的意思是:比喻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26、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答: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7、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答: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28、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却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29.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与战后,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原文,就他性格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在敌国入侵时,立即“请见”,参与“肉食者”所谋之事,并主动请战。 ②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把取信于民作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见卓识,其见解高于“肉食者”。 ③有较高的说话技巧。对乡人,是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对国君,是启发诱导,以理服人。 ④非常谨慎、稳重。战斗中仔细察看,洞悉了敌方败退的真相,方下令追击。 ⑤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战中能抓住战机,战后阐述了“敌疲我打”“一鼓作气”这样精辟的理论。

30.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六、《孟子》二章内容理解要点

1.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2.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3. 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

4. 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3分)

5. 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推论的是哪句话?

6. 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和( )这两句。

A.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B.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7.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3分)

8.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分) 9.《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

10.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 11.“得道者”的意思是 ;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

12.用文中语句填空。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13.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答案:1.(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一点1分。共2分)2.(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共2分)(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2分)(共4分)3. 治理国家(1分,意思对即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2分,意思对即可) 4. 这段文字以“先必”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3分,意思对即可)5.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分)6. A D(共3分,每项1.5分)7.略8.略9.围绕“痛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来答即可;答“生于忧患”亦可。10.围绕“物质生活优裕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或“因有忧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来答即可。11.施行仁政的人 君子 12.得道 天下顺之 13.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七、《邹忌讽齐王纳谏》内容理解要点

1、文段写齐威王的态度只用一个“善”字,而写发布命令的内容、群臣进谏的情况、修明政治的结果却较详细。这样写有何好处?(3分)因为写了后者,齐威王的一个“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写。这一略一详,略得余味无穷,详得具体生动(3分,意思对即可)。 2.文中说“王曰:‘善。’”这里的“善”表明了齐威王什么态度?表明了齐王对邹忌劝谏的肯定(或“赞同”)(或表明了齐王接受邹忌劝谏的态度)。 3. 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第一问原因是: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采纳群言。(意思相近即可)第二问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谈看法且言之有理。

4.文章表现了进谏者的机智善辩,劝谏的目的是为了使齐威王 ,以富国强民;邹忌进谏时采用了 的方法说服齐王。广开言路(纳谏) 借事说理(以事喻理、类比法、推己及人,均可)

5. 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6《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1分),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1分)。(意思相同即可) 7. .在生活中,你有时也会遇到不切实际的赞美。请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你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赞美?(2分) 面对不切实际的赞美,我们要冷静思考,实事求是。

8. 从“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3分) 答案示例:(1〉要虚心地向师长、同学征求学习方面的意见。(2〉要虚长、同学提出的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3〉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4)要敢于、替干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9. .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4分)

①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2分) 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1分)

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1分) 10. 邹忌从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的道理是:

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3分,答对其中一方面即可)

11“.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在表达上的作用是 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3分,从语势与论证关系上谈即可) 八、《与朱元思书》 1、解释加粗的字。

(1)一百许里: (2)从流飘荡: (3)横柯上蔽: (4)在昼犹昏: 2、下面句中含有通假字的是( )A.千丈见底 B.有时见日 C.窥谷忘反 D.泠泠作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_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

5、说说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深层意思的理解。写一则100字左右的笔记。 【参考答案】1、(1)左右,不定数。(2)跟随。(3)树枝。(4)如同。2、BC 3、(1)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2)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4、富春江山水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清 急 富春江两岸群山5、这一句主要写人们在奇景中的感受。这儿是一个美好、和谐的世界,在此能使人精神高尚,意气奋发。那些只顾追求个人名利的人,那些被世俗事务缠得晕头转向的人,到这里来看看这雄奇的景象,也会被它吸引,可以冷静一下头脑,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暂时的休息,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言之成理即可)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

(1)横柯上蔽________ (2)窥谷忘反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接,千百成峰。

3.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山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特点,再细致描绘了水之清、水之_____、山之_____、山之_____,让人们充分领略寓春江山水的雄奇秀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二)1.(1)树枝 (2)同“返”,返回2.(重重叠叠的)山峦各倚仗着自已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的最高,伸的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3.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百里,虽乘奔御风以疾也。4.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急 高 险(峻;峭;陡) (最后两空中“山”的特点若答“多”者也可得分) 5.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d7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