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中特考试答案

更新时间:2023-08-19 13:54:0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结合实际谈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个观点的认识与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研究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和中国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随着我国的实践不断完善,日渐吸收新的科学的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其成果。正如中国问题专家何汉理所说,“二战后崛起的苏联和日本都是‘单一强国’,前者偏重军事,后者经济称雄。但中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不仅在军事和经济领域发展迅猛,‘软实力’亦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中国正崛起为全方位大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次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及如何进行巩固和发展,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用新思想、新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坚持革命伟人的理论体系,又根据我国国情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1)实践特色。中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来实行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民族特色。我国融合了众多民族,为此,领导人提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旨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自治机关,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保障自身权利。(3)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身为“90后”中的一员,我真切享受到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发展成果,不仅接受到义务教育,还有机会到高等学府深造,提高自身素质。闲暇时间,我还能够享受便捷交通带来的便利。长辈们曾说,当年他们放假乘车回家,不仅耗时久,而且人流大,与之相比,我们幸运得多。此外,随着国家日益建设精神文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的生活必将充满欢声笑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面覆盖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祖国统一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科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它切实结合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使我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形势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共产党在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总结了我国近十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1)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民主法治持续进步,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发挥。(3)文化改革发展全面推进,人民享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4)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优先的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生活改善。(5)成功举办大事、要事,从容应对急事、难事,经受住多次重大考验。(6)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7)党的建设先进性进一步彰显,执政理念与能力实现历史性进步。可见,我国的综合实力确实登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此外,十八大报告提出“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中国势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建设,服务人民,巩固发展。

回首往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产生深远的影响,不仅使中国从贫穷走向富裕,而且发展成果惠及全球,成为全球的经济驱动力之一。同时,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为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提供有益启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下,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强大活力。它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战斗的旗帜,必将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概念由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提出,他认为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力量源泉来于该国在国际上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和凝聚力,简言之,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一个国家存在硬、软实力,硬实力常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文化、制度、传媒等称软实力。我国提出的文化软实力体系,包含三方面:(1)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制度体系。(2)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的国民素质、民众精神和品格。(3)音乐、表演艺术等可以产业化运营的文化。

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体现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是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重要参照。字面虽含“软”字,实则力量强大,涉及范围广泛,产生的价值无可估量。因此,我国提升本国政治、军事等硬实力时,极为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这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1995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实施战略近20年,我国国民的创新意识大大提高,载人航天技术、基因组研究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我们学生属于最大的受益人,过去存在“应试教育”倾向,不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及培养创造精神;如今我国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综合发展。另外,2008年秋季,国务院免除全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切实支持科教工作。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并加强管理民办学校,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由此看来,“科教兴国”战略必将我国变为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我国新世纪改革和发展的宏伟目标必定实现。

将目光转移到邻国日本,二战结束后,其物质资本存量寥寥,但知识人才数量庞大,因此,日本的成功正与政府重视科学和人才密切相关。日本总理大臣福田赳夫讲道:"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国家的崛起,得益于对二者的重视。"

值得深思的是,我国亦不能忽略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创新。现在,我国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还不够,传统资源优势未充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偏差,一些文化领域甚至面临“文化赤字”。央视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将日益现代化的人们拉回现实,提醒人们重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大大促进了我们对汉字的关注。

因此,我国应当把文化产业列入国家战略,详细制定发展战略目标和措施,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政策,并积极将文化转化为物质力量,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以其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重要武器,做到“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国重视发展先进、健康的文化,必将在未来谱写更美好的篇章!

列宁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创新与改进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创立的理论体系,包括:(1)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包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政治经济学,马恩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终将让位。(3)科学社会主义,这是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结晶。马克思主义推动了社会主义实践,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下一段)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要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将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后产生。但是“卡夫丁峡谷”理论表明可以跨越式发展。(下一段)列宁结合时代背景,提出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检验了“一国胜利论”,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初构想及初步实践。(下一段)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工作由于被反动势力打断,被迫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生产、交换和管理体制等各领域,全盘推行国有化,城市实行暴力剥夺,农村实行余粮征集,取消商品市场。非常形势下的选择对保卫新生政权,打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有利,它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力量并按战争所需有效分配,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下一段)“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小农经济环境和传统共产主义观念的产物,一定程度上延续了马克思主义,适于特殊时期,但存在局限性,苏维埃政府却一度把它作为“直接过渡”,试图用军事手段进入共产主义,脱离俄国国情、社会大众,特别是农民。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实行余粮征集、禁止集市贸易和私人买卖、由国家直接组织生产,农民将无法从事生产经营和正常生活。而且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立即实行全面国有化,阻碍生产力发展,这是过渡阶段的挫折。(下一段)列宁根据形势变化,总结教训,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即部分国有制,发展商业,允许私商存在和一定范围的贸易自由,国营企业的经济核算独立,废除供给制、实行工资制,启用粮食税制。新政适应过渡时期的特点,允许资本主义的一定存在及发展,提出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来利用、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成分,吸收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先进生产力组织生产,克服小生产落后的状况,旨在发展生产力,最终扩大和增强社会主义成分。列宁表明国家资本主义是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的入口”,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此外,列宁还提出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采取市场形式实行国家经济计划,列宁对民主政治、党内民主与监督和商品经济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由此,俄国的经济形势改善。(下一段)“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探索社会主义模式的新思考,它促使列宁反思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他说道“以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方法在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不正确,从资本主义走上接近共产主义的任何通道,都需要社会主义这样漫长而复杂的过渡。(下一段)列宁晚年还认识到进入社会主义的落后国家,不能像马恩设想一样消灭商业,因为大工业与小农经济并存,前者暂时无法满足向农民交换的产品,由私人小工业补充。列宁虽未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概念,但他恢复商业、恢复货币,默认了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存在。这些举措有利于建设苏维埃社会主义,并都是列宁通过探索社会主义并结合俄国具体实际做出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改进。(因此,从实际出发才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等等当代参考价值之类)

一国两制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大陆和台湾虽然尚未统一,但并非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19世纪40年代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不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和平统一是民心所向,有利于民族团结,促进台湾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将对国家的振兴和富强产生深远影响。(下一段)为结束政治对立,实现和平统一,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指中国内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允许港澳台保留资本主义制度,这是解决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问题以及在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中国主权问题提出的基本国策。(下一段)“一国两制”方针已使香港、澳门问题妥善解决,正积极有力地推动台湾问题和解。历史已然证明,“一国两制”实现国家统一的构想和实践,是中华民族政治智慧的伟大创造,为世界上仍在分裂中的民族和国家实现和平统一欲寻求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

“一国两制”的基本观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包括以下基本点:(1)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自古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和解台湾问题的前提。(2)一个中国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共存,以照顾台湾现状和同胞的实际利益。(3)统一后的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此外,特区政府和各界代表可参与全国事务管理。(4)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这是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下一段)纵观历史,各地区解决民族分裂的方式不同,以东西德为例说明。两德分裂期间,发展差距较大,并存的现实危害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民众急切盼望结束这种局面。1990年8月,两德双边统一条约签订。同时与英、法、苏、美四国外长进行谈判,最后四国同两德签订条约,批准德国统一并重新取得全部主权。

事实上,两德问题与台湾问题不同:(1)前者为二战和“冷战”的产物,而我国已恢复对台湾的主权,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2)前者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领土和主权分属两个独立国家。而台湾和大陆的领土主权未分割,本质为中国内政。(3)德国分裂为国际条约所规定,台湾问题则有《开罗宣言》等国际条约关于日本必须将窃取台湾归还中国的规定。(4)东西德均驻有外国军队,被迫相互承认并共存,而我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并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5)德国统一由两国政府和人民努力,台湾问题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并由中国人民自己解决,绝不允许外国势力干涉。

目前,鉴于两岸的现实状况,中国政府主张实现统一之前,两岸相互尊重、互补互利,积极推动经济合作和交往。2010年6月的签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旨在进一步推进两岸间的经济活动,本着先易后难、求同化异、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和先经济后政治原则,继续扩大两岸交往。

随着大陆和台湾日益密切的联系,不难发现,我们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交换生计划,体味台湾地区的风土人情,同时向同胞传递大陆地区的优秀文化,互相促进,取得进步。

解决台湾问题,强烈反对任何有碍和平统一的言行,实现祖国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一国两制”政策对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进彼此理解极为有利,目前取得的一切成果定为祖国统一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经济合作深化,文化交流扩大,民族认同增强。两岸必将实现统一大业!

从苏联解体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取得胜利的原因

20世纪初,中国革命者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时,以俄为师。五四运动使马列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人民开始探寻自己的发展道路。(下一段)在我国社会主义有条不紊的建设时,1991年,苏联解体,这无疑是社会主义事业不可估量的损失,我国可以通过分析总结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深刻思考本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对于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败,具体分析如下:

(1)政治上,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存在弊端,高度集权、党政不分、以党代政,而且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领导职务终身制,大大削弱了党的选举和监督制度,执政党力量软弱。(下一段)(2)经济上,集中的经济体制,排斥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片面发展重工业,且经济管理和分配制度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下一段)(3)文化上,集体主义价值观和文化艺术的单一性取代多样性,甚至将学术论争等同于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以批判、斗争的方法推动学术文化的发展。

此外,外交和军事上,执政党也未能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冷战时期的苏联,强行发展军事,国民经济大受影响,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极大耗散。领导人的改革思想背离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造成社会动荡。外有“和平演变”的言论,内有苏联模式造成的大量社会矛盾,敌对势力恰有可乘之机,苏联最终走向解体。(下一段)与之相较,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工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下一段)(1)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定期开展党性党风教育;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赢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密切联系国情,制定国策;重视民主建设,高举民主和自由大旗。

(2)经济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制定经济政策。惟有生产力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我国还合理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先进技术,并结合国情,实行了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动了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下一段)(3)教育文化上,中国共产党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后在20实际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切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下一段)(4)外交上,我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原则,旨在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外交关系,维护世界安定和平。(下一段)同时,我国遵循全国各民族的发展规律,实施“民族区域自治”,让少数民族人民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切实维护同胞的权益。并且建立了日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生活。(下一段)归根结底,我国社会主义的胜利得益于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指导及执政,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为依据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切实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下一段)习近平提出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1.要改进调查研究,2.要精简会议活动,3.要精简文件简报,4.要规范出访活动,5.要改进警卫工作,6.要改进新闻报道,7.要严格文稿发表,8.要厉行勤俭节约。8项规定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自上而下在全党深入开展,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建设!(下一段)百代兴盛依清正,千秋基业仗民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将凝聚起强大的力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d7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