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更新时间:2023-05-03 14:5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临渭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

3.第Ⅰ卷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第Ⅱ卷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经过地球球心的一条直线与地表相交的两点互为对跖点。已知甲地(30°S,45°E)和乙地互为对跖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与乙地经纬度相同的是( )

A. ④

B. ③

C. ②

D. ①

2. 关于①、②、③、④地理位置的正确叙述是( )

A. ①位于西半球

B. ②位于低纬度

C. ③位于大西洋

D. ④位于南

温带

【答案】1. A 2. C

【解析】

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20°W经线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经线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低纬度的范围为0°-30°,中纬度

的范围为30°-60°,高纬度的范围为60°-90°;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是南温带。

【1题详解】

对跖点是地球表面相对地心的对称点。甲地(30°S,45°E)的对跖点是乙地(30°N,135°W)。据图可知,①地经纬度是(20°N,110°E);②地经纬度是(40°S,170°W);③地经纬度是(0°,45°W);④地经纬度是(30°N,135°W)。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题详解】

A.根据①经纬度(20°N,110°E),判断该点位于东半球,故A错误;

B.根据②经纬度(40°,170°W),判断该点位于中纬度,故B错误

C根据③的经纬度(0°,45°W),判断位于大西洋,故C正确;

D根据④经纬度(30°N,135°W),判断该点位于北温带,故D错误

故选C

读我国东南地区某地的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3. 下列关于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龙山位于虎山的西北方约3km处

B. 甲、乙两村都位于山麓谷地

C. 龙山比虎山高至少200m

D. 桥梁所在地是图示区域内海拔最低的点

4. 有关图中白水河及其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白水河的干流大体上由东北流向西南

B. 来自甲村污水不可能污染到乙村

C. 站在虎山的山顶,看不见白水河干流上的桥梁

D. 图中的河流水源最可能来自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答案】3. B 4. B

【解析】

【分析】【3题详解】根据指向标可知,龙山位于虎山的正北方,A错误。根据等高线可知,甲、乙两村海拔较低,等高线稀疏,有河流经过,都位于山麓河谷地带,B正确。根据等高线可知,龙山海拔介于

900~1 000 m,虎山海拔也介于900~1 000 m,故两山的相对高度不会高于100 m,C错误。

图示区域的最低点在白水河的下游,图中的最西部,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根据指向标可知,白水河的干流大体自东向西流,A错误。甲村的污水进入白水河后应该向下

游流,不会逆流至乙村,B正确。虎山和桥梁之间的山坡为凹坡,不会遮挡视线,C错误。该

地位于我国东南某地区,海拔也不太高,因此河流的水源不可能来自季节性积雪融水,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难度较小,解题关键在于对地球和地图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人类密集的地区称人类大陆,读“人类大陆图”,回答下列各题。

5. 在人类大陆图上,世界人口的分布( )

A. 高纬度比低纬度多

B. 欧洲比亚洲多

C. 西半球比东半球多

D. 平原比山区多

6. 关于图中①~④人口密集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人口增长率高,迁入人口比重大

B. ②城市化水平高,逆城市化表现明显

C. ③第二、三产业比重大,水陆交通便捷

D. ④制造业发达,是产业转移的承接区

【答案】5. D 6. 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5题详解】

中低纬度多,高纬度少,A错;欧洲人口没有亚洲人口多,B错;东半球比西半球多,C错;平原比山区多,D对。故选D。

【6题详解】

由题中图可以看出,③位于欧洲西部,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第二、三产业比重大,水陆交通便利;C正确。①是亚洲东部,人口增长数量较多,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迁入人口比重较小;②是南亚,经济较落后而城市化水平较低;④为美国,制造业发达,是产业转移的迁出地。故选C。

【点睛】本题以人类密集地区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解题时应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把握.

“一带一路”是经济互补之路,是文化融合之路,是创新圆梦之路。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7. “一带一路”东部连接快速发展的中国,西部连接发达的欧洲而中部是亟待发展的中亚、南亚等地区,东、中、西部的经济具有互补性,表现为()

①东部产能增强,需要加强对外合作②西部经济发达,需要引进大量人才

③中亚油气丰富,需要寻求消费市场④南亚农业发达,需要扩大粮食出口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8. 上海科研人员将太阳能技术与海水淡化工程巧妙“嫁接”,大幅度降低了海水淡化的成本。这一成果将惠泽“一带一路”上严重缺水而光热资源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主要是()A. 大洋洲、西欧 B. 东欧、东南亚

C. 中亚、西亚

D. 东亚、南亚

【答案】7. A 8. C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区域差异和区域经济联系。据题干知,“一带一路”东部连接快速发展的中国,西

部连接发达的欧洲而中部是亟待发展的中亚、南亚等地区,东部是快速发展的中国,产能增加,需要对外合作,①正确;西部地区经济发达,人才众多,技术发达,②错误;南亚地区农业产量不稳定,需要进口粮食,③错误;中亚地区油气资源丰富,需要寻求消费市场,④正确。故选A 。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区域经济发展。据题干可知,该成果将惠泽“一带一路”上严重缺水而光热资源丰富的地区。西亚和中亚地区水资源短缺,降水稀少,多晴朗天气,光照强,太阳辐射丰富,适合利用该成果,C 正确;而西欧、东欧、南亚、东亚降水丰富,地表水资源充足;而大洋洲、东南亚不在“一带一路”上,C 正确,ABD 均错误。故选C 。

扬州市某校地理社团进行了网上模拟探究活动,图中表示模拟探究的区域和探险路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下列地理现象与主要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与⑦植被相似——大气环流相同

B. ④与⑤气候不同——海陆位置不同

C. ①与②自然带不同——纬度位置不同

D. ⑤与⑥自然带不同——海拔不同 10. 关于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地终年高温多雨

B. ⑦地位于板块边界,多火山、地震

C. ⑤地种植园农业发达,商品率低

D. ⑥地盛产柑橘、葡萄、油橄榄 【答案】9. C 10. D

【解析】

【9题详解】

由图结合自然带图和气候图可知,①与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但①为温带季风气候,受季风环流影响,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受三圈环流影响,排除A ;④与⑤都位于赤道附近的沿海地区,但由于④位于东非高原的边缘,冬季受索马里暖流影响,夏季受索马里寒流影响,

为热带草原气候,⑤位于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气候不同与地形、洋流有关,排除B;

①为温带季风气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②纬度较低,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自然带不同与纬度有关,C正确;⑤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带,⑥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两者自然带不同与大气环流有关,排除D。故选C。

【10题详解】

②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低温少雨,而不是终年高温多雨,排除A;⑦位于大不列颠岛,亚欧板块内部,地壳较为稳定,排除B;⑤为热带雨林气候,人口少,种植园农业不发达,且种植园农业商品率高,排除C;⑥位于地中海沿岸,发展地中海农业,盛产柑橘、葡萄、油橄榄等,选择D。

【点睛】该题考查了气候分布图、气候类型的成因和特点,对应的自然带和农业,做题过程中要注意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日本鸟取沙丘能实现人们领略沙漠风情的愿望。鸟取沙丘东西长约16公里,南北宽约2.4公里。鸟取沙丘降水较多,适合草木生长。当地政府为了保护该“沙漠”下了很大力气。

完成下面小题。

11. 导致鸟取沙丘形成的主要动力因素可能是

A. 冬季风

B. 盛行西风

C. 夏季风

D. 东北信风

12. 当地政府“下了很大的气力”最有可能是指

A. 持续除草

B. 从外地运沙

C. 修筑防浪堤

D. 植树种草

【答案】11. A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鸟取沙丘位于中纬度地区的大陆东岸,基本不受信风和盛行西风的影响,BD错;位于日本西侧,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夏季风影响相对较小,C错;处在冬季风迎风坡,将海边的沙子吹到岛屿中部形成沙丘景观,A对。

【1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沙丘区域雨水较多,适合草木生长,为了维持沙丘的形态需要持续除草,A对;本地沙丘面积大,从外地运沙成本高,B错;修筑防浪堤,会导致沙丘失去沙源,减少沙丘泥沙补给,C错;植树种草导致沙丘消失,D错。

下图是一组世界区域地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13. 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A. 土壤、水源

B. 地形、河流

C. 风向、地势

D. 光热、水源

14. 乙地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 土地盐碱化

B. 水土流失

C. 沙尘暴

D. 洪涝灾害【答案】13. D 14. A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根据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轮廓判断:甲位于西欧,属于纬度海洋性气候,纬度高,终年温和湿润,阴雨天气较多,因此光热条件不足是甲地发展种植业的主要制约因素;乙位于中亚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海远,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因此降水和水源是该地区发展种植业的主要的制约因素。故选D。

【14题详解】

乙位于中亚地区,由于深居内陆,降水少,蒸发旺盛,若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土壤中的盐分随水分蒸发而在土壤表层聚集,形成土壤盐碱化,A正确;当地地形平坦,气候干旱,地表径流少,流水侵蚀力和搬运力弱,不易发生水土流失,A错误;当地沙尘暴比较严重,但不是当地不合理灌溉引起的,C错误;洪涝灾害是自然灾害,并非环境问题,且也不是人类不合理灌溉引发的,D错误。故选A。

【点睛】土壤盐碱化的形成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二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洼地水份蒸发后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

“一半冰川,一半火焰”,冰岛这个地方就是冰与火的美丽邂逅,十分迷人!它是北大西洋中的一个岛国,位于大西洋和北冰洋的交汇处,自然风光独特,有着独特的地质,温泉的数量更是全球之冠。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5. 关于该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城市周围针叶林分布广

B. ②城市附近河流易发生凌汛

C. ③城市热量充足

D. ④城市附近多沉积岩

16. V火山大规模喷发时,会导致()

①附近河流水位暴涨②全岛平均海拔升高③航空港关闭④受西风影响北美大气能见度降低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答案】15. B 16. A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冰岛位于欧洲西北部,受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主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①城市周围主要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A错误;由于纬度高,冬季有结冰期,且②城市附近河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所以易发凌汛,B正确;③城市纬度高,气温低,热量不足,C错误;冰岛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火山广布,主要岩石应当为喷出型岩浆岩,D错误。故选B。

【16题详解】

V火山大规模喷发时,会导致周围冰雪大量融化,汇入附近河流使水位暴涨,①正确;V火山大规模喷发的岩浆冷却后在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使地势抬高,进而导致全岛平均海拔升高,②正确;火山喷发的火山灰会降低大气的能见度,影响飞机飞行安全,导致航空港关闭,③正确;冰岛位于西风带,火山灰会随西风扩散到欧洲北部,影响欧洲北部的大气能见度,但不会影响北美的大气能见度,④错误。综上分析,①②③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冰岛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冰岛火山喷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需要结合图中的地理信息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判断。

下图示意某区域1月份0℃气温等温线分布。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7. 导致图中0℃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因素是()

A. 太阳辐射

B. 曲折海岸

C. 大气降水

D. 沿岸洋流

18. 图中西侧海岸曲折、峡湾众多,该处形成峡湾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 流水侵蚀

B. 波浪侵蚀

C. 冰川侵蚀

D. 断裂下陷

19. 图示地区()

A. 河流短小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B. 南北温差大,降水量东多西少

C. 峭耸悬崖多分布在陆地东南岸

D. 荒漠草原广布,森林面积较小

【答案】17. D 18. C 19. A

【解析】

【分析】

【17题详解】

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和陆地轮廓可判断出,该区域为欧洲西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等温线明显向北弯曲,因此导致图中0℃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因素是沿岸洋流,D正确;受太阳辐射影响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A错误;大气降水和曲折海岸对等温线弯曲影响较小,B、C错误。故选D。

【18题详解】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纬度高,历史上曾经冰川广布,强烈的冰川侵蚀作用形成了幽深曲折的峡湾,C正确;流水侵蚀形成峡谷、瀑布等地貌,A错误;波浪侵蚀形成海蚀崖、海蚀桥等地貌,B错误;断裂下陷形成裂谷、湖泊等地貌,D错误。故选C。

【19题详解】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区域地形以山地为主,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落差大,短小湍急,水力资源丰富,A正确;该地受盛行西风影响,西侧位于迎风坡,东侧位于背风坡,降水量西多东少,B错误;从图中看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峭耸悬崖多分布在陆地西北岸,C错误;该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森林面积大,覆盖率高,D错误。故选A。【点睛】等温线延伸方向的分析思路

(1)等温线与纬线平行。理论而言,某日同一纬线上各点,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相等,获得的太阳辐射量相等,气温相同。因此,受纬度太阳辐射因素的影响,等温线与纬线平行。(2)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主要受海陆分布和洋流性质的影响。,①海陆热力性质不同,海水比热容较陆地大,升温、降温慢。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强,等温线出现向高纬或低纬凸出的现象,使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②洋流性质的影响。沿海地区常受洋流影响。受暖流影响,温度增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受寒流影响,温度降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3)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与山脉走向相一致。近地面地区,高度每增加100米,气温约降低0.6 ℃。海拔相同的地区与地面高差相等,温差也相等,若近地面气温相近,则等温线的分布与等高线平行。

合恩角生物圈保护区位于广阔的麦哲伦次南极生态区。境内有南半球最大的“微型森林”(植株相对较小)和世界最南端的原住民雅马纳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 合恩角保护区内的“微型森林”的成因是()

A. 气候湿冷

B. 风力较大

C. 土壤贫瘠

D. 光照不足

21. 达尔文在1834年穿过比格尔海峡时写道:“雅马纳人生活在杂乱的巨石、高山和原始的森林中,这里终年雾气笼罩,暴风雨不断,……”“这里终年雾气笼罩,暴风雨不断”的原因主要是受()

①沿岸暖流的影响②沿岸寒流的影响③寒冷的西北风影响④寒冷的西南风影响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20. B 21. C

【解析】

【20题详解】

本小题在解题要注意:该微型森林是植株相对较小,应该是受到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形成。气候湿冷、土壤贫瘠、光照不足可能使当地不能形成森林,而该地可以形成森林,只不过植株相对较小。结合当地纬度,可以看出合恩角保护区位于南半球的西风带内,且受海峡影响而产生的狭管效应,风力较大。受强劲西风的影响,保护区内的森林植株矮小,形成“微型森林”。故选B。

【21题详解】

由图知,比格尔海峡位于南半球西风带内,南半球的西风应为西北风,③正确,④错误,排除与④有关的答案,B、D错误;终年受西风影响,且风向由海洋吹向陆地,没有高大山脉阻挡,临海,所以多风雨;同时该地受沿岸西风漂流这股寒流的影响,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致使当地多大雾天气,②③正确,故选C。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22. 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A. a表示资源开发

B. b表示生产活动

C. c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D. d表示废弃物排放

23. 属于a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A. 化工厂—水污染

B. 煤矿开采—地面沉降

C. 火电厂—大气污染

D. 冰箱使用—臭氧层破坏

【答案】22. C 23. B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2题详解】

根据图示箭头的指向判断:a表示人类从环境中获取资源,A正确。b表示人类对资源进行加工,即生产活动,B正确。c表示人类对产品的使用,C不正确,选C。d表示人类往环境中排放废弃物,D正确。所以选C。

【23题详解】

图中a表示从环境中索取资源。煤炭开采是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煤炭资源,过度开采会产生地面塌陷问题,B正确。化工厂生产、火电厂生产是指人类对资源等进行加工,即生产过程,AC 错。冰箱使用是人类对产品的使用和消费,D错。所以选B。

【点睛】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2)人类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的成因:(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2)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我国沿海平面的季节变化与气象密切相关。下图反映某年上海沿海平面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4. 与常年同期相比,此年份上海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最大的月份是()

A. 2月

B. 6月

C. 9月

D. 11月

25. 每年,上海沿海出现季节性高海平面潮的原因是()

A. 全球气候的逐渐变暖

B. 易受热带气旋影响

C. 流向海洋的河水减少

D. 西南季风吹拂海面

26. 该年上海沿海的海平面总体变化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A. 长江口发生咸潮次数增多

B. 崇明岛面积逐渐增大

C. 沿海风暴潮的危害减弱

D. 上海城市需水量减少

【答案】24. A 25. B 26. A

【解析】

【24题详解】

仔细读图,图中曲线的横坐标为月份,纵坐标为海平面的高度,实线曲线为常年同期的海平面年变化状况,虚线为2014年海平面的年变化曲线。仔细读图,即可知与常年同期相比,2014 年上海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最大的月份是2月份。故选A。

【25题详解】

每年,上海沿海出现季节性高海平面期。关键词为“季节性”,因此,与全球变暖影响无关,错误;流向海洋的河水减少,会导致海平面下降;受热带气旋的影响,会导致沿海地区的海平面上升;上海沿海地区主要的盛行风为东南风,故选B。

【26题详解】

仔细读图,2014 年上海沿海的海平面总体较常年同期高,会导致长江口发生咸潮次数增多;沿海风暴潮的危害增强;上海城市受咸潮影响,淡水供应量减少,而不会影响需水量;受海平面升高的影响,崇明岛面积逐渐缩小。故选A。

地表漫流系统是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坡度为2%~8%的坡面上,通过土壤—草本植物系统,使得污水得到净化的土地处理工艺系统。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27. 该污水处理系统()

A. 工程复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

B. 净化效率大,对地下水无影响

C. 对改善气候效果明显

D. 污水处理能耗低,维护方便

28. 地面坡度要在2%~8%之间,原因是()

A. 保证地表污水尽可能下渗,增加污水处理效果

B. 有效控制污水在地表的流速,利于污水净化

C. 保证污水净化后汇流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 避免表层植被被污水浸泡,降低土壤污染

【答案】27. D 28. B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水循环环节

【27题详解】

由材料可以推知,该污水处理系统是通过土壤和草本植物来净化污水的,因此该系统工程不复杂,投资也不大,A错;由于水体地表漫流,说明有一定的坡度,污水可以自流,能耗低,维护也比较方便,D正确,但是对气候的影响不大,C错;由于该系统会增加水体的下渗,会对地下水有一定的影响,B错误。故选D。

【28题详解】

由材料分析可知,地表漫流系统是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坡度为2%~8%的坡面上,通过土壤—草本植物系统,使得污水得到净化的土地处理工艺系统,因此地面坡度是影响水流速度的主要原因,为了让污水自流的速度控制在合理区间,使得植被和土壤充分吸收或降解污染物质,地面坡度需要在2%-8%之间,B正确。该坡度能加强净化效果,但不能保证地表水的全部下

渗,也不能保证全部污水被净化后汇流,更不能避免表层植被被污水浸泡。故选B。

【点睛】湿地的功能和效益主要有:(1)湿地的产出功能:湿地能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副食品、粮食、药材、木材及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宝库”)。(2)湿地的调节功能:湿地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天然空调机”“天然水库”)。(3)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能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持周围生态的稳定与平衡(“生命的摇篮”)。(4)湿地的降解功能:湿地中的许多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能够在其组织中富集、分解、吸收有害物质,降解环境污染(“地球之肾”)。

气雾栽培是一种新型的栽培方式,将作物悬挂在一个密闭的栽培装置(槽、箱或床)中,根系裸露在栽培装置内部,营养液通过喷雾装置雾化后喷射到根系的表面。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29. 相对于水培(将植物根系直接浸在营养液中),气雾栽培主要改良的是()

A. 热量条件

B. 光照条件

C. 透气状况

D. 养分状况

30. 从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角度看,下列地区中最适宜推广该技术的是()

A. 湿热的雨林地区

B. 青藏高寒地区

C. 人口密集的岛屿

D. 人烟稀少的沙漠

【答案】29. C 30. C

【解析】

【分析】

【29题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图示可知,相对于水培(将植物根系直接浸在营养液中),气雾栽培是将营养液通过喷雾装置雾化后喷射到根系的表面,根系裸露在空气中,吸收养分速度更快,主要改良的是透气状况,促使根部吸收养分,C正确;没有改变养分状况、热量条件、光照条件等,A、B、D错误。故选C。

【30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该栽培方式节水节肥,产量大。从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角度看,最适宜推广该

技术的是人口密集的岛屿,因为岛屿往往地表水短缺,人口多,水资源需求量大,需要发展节水农业,C正确。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水资源丰富,而且人口稀少,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少,不适宜推广,A错误;青藏高寒地区水资源相对充足,且农产品市场需求量也小,供需矛盾小,不适宜推广,B错误;人烟稀少的沙漠虽然水资源匮乏,但是人烟稀少,农产品需求量也小,供需矛盾小,不适宜推广,D错误。故选C。

【点睛】气雾栽培是将营养液通过喷雾装置雾化后喷射到根系的表面,根系裸露在空气中,是气生根,吸收养分速度更快,主要改良的是透气状况,使根部吸收养分。采用气雾栽培的植物吸收养分速度更快,且减少浪费,优势有节水、节肥。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计40分)

31.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简述新西兰对外联系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原因。

(2)分析南岛降水量西多东少的原因。

(3)与南岛相比,说出北岛经济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势。

(4)新西兰多火山地震,分析其成因,并概述火山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

【答案】(1)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岛国,经济发达。

(2)地处西风带,西侧为迎风坡降水量多,东侧为背风坡降水量少。

(3)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地势较平坦(平原面积较大);机场密度较大(数量多),路

网密度较高;靠近首都,城市密度较大(数量较多)。

(4)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或板块构造边缘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内力作用强烈)。观赏火山地貌等景观,利用温泉等地热资源度假疗养。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新西兰区域图为背景,考查新西兰对外联系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原因、降水区域差异、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等考点,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详解】(1)新西兰对外联系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应从地理位置、交通建设条件以及运输需求等方面分析。据图中经纬度可知,新西兰是位于南太平洋上的岛国,远离大陆,对外联系陆路交通不便,但该国海岸线曲折,良港众多,所以其对外货物运输以海运为主;新西兰经济发达,国际机场数量多,所以其对外客运以航空运输为主。

(2)分析降水量多少主要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以及地形因素等方面进行。从图中可以看出,新西兰南岛受西风带控制,西侧位于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量多;东侧位于背风坡,降水量少。

(3)与南岛相比,新西兰北岛经济发展的有利地理条件可以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交通等方面分析。结合图中信息分析,自然条件:北岛纬度较低,热量条件好;北岛地势较平坦,平原面积较大;社会经济条件:北岛城市数量多,规模大,等级高;北岛人口密度较大;机场数量多,路网密度较高,交通更为便利。

(4)新西兰多火山地震的主要原因是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火山旅游活动可以充分利用新西兰丰富的火山地貌景观开展火山地貌观赏、火山温泉疗养、科学考察、探险、火山区民俗活动等旅游项目。

点睛】

32.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央谷地是纵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部的平原,位于海岸山脉和内华达山脉之间,从19世纪末开始种植果蔬,是美国重要的水果和蔬菜生产基地。下图为“部分谷地水系分布图”,虚线为季节性河流。下表为A城市的气候资料。

(1)根据材料分析中央谷地气候类型及特点。

(2)描述该区域水系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3)从农业区位因素角度,分析中央谷地成为美国重要的水果和蔬菜生产基地的原因。【答案】(1)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

(2)水系分布不均。中央谷地东侧水系发达(支流众多);西侧水系稀少(支流少),且多为季节性河流。东侧位于内华达山脉西侧,是西风带(西南风)迎风坡,降水多;西侧位于海岸山脉东侧,属西风带背风坡,降水少。

(3)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光照充足,热量条件好;谷地有丰富的灌溉水源;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是美国少有的亚热带地区,亚热带水果蔬菜市场广阔;当地种植果蔬历史悠久;技术先进。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类型及特点,水系特征及成因,农业区位条件等相关知识点。

【详解】(1)由图中A城市夏季气温高,降水少,冬季气温较低,降水丰富,雨热不同期可以判断是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特征是夏季受副高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

2)水系分布特征可从图中读出来,水系分布不均,中央谷地的东侧支流众多,水系发达;西侧支流稀少,水系不发达,而且多为季节性河流。形成原因是:中央谷地的东侧位于内华达山脉西侧,是西风带的迎风坡,所以降水多,流量大,水系发达;而西侧位于海岸山脉的东侧,属于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所以,支流稀少,水系不发达。

(3)中央谷地成为水果和蔬菜生产基地的原因主要从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方面分析;具体可以从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市场、技术等方面来分析回答。从气候条件来看,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光照充足,热量条件好。从地形条件来看,中央谷地,地形平坦开阔。从土壤条件来看,中央谷地土壤肥沃。从水源条件来看,谷地水源汇集,有丰富的灌溉水源。从市场条件来看,该地是美国少有的亚热带地区,亚热带水果蔬菜市场广阔。从技术来看,当地种植果蔬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因此,中央谷地成为美国重要的水果和蔬菜生产基地。【点睛】

33.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春节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总量约615万人,增幅近7%。也有中国游客向更远、更新的目的地进发,有游客乘坐破冰船抵达南极,一次春节旅行的订单金额最高超过五六十万元。且近年来,南极旅游人数持续上升。

简述南极旅游最佳时间是11月到次年2月的原因,并评价南极旅游业的发展条件。

【答案】每年11月到次年2月是南极的极昼期,此时为南半球夏季,气温相对最高,因此最为适合。南极洲的夏季多晴朗天气,风和日丽。

南极发展旅游业的条件,不利:南极地处偏远,气候恶劣,可游览时间短;距离其他大陆远,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接待能力弱。

有利:独特的冰原景观、独特的野生动物景观;旅游资源美学、科学价值高。

【解析】

【详解】南极旅游最佳时间是南极的极昼时期,也就是南极的暖季,时间是每年11月到次年2月,此时为南半球夏季,南极处于极昼期,气温相对最高,天气多晴朗,风和日丽,比较适

合考查旅游。

南极发展旅游业的条件有好有差,偏远位置,气候恶劣,可游览时间短;距离其他大陆远,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接待能力弱,这是其不利条件;有利方面是南极地区拥有独特的冰原景观、独特的野生动物景观;旅游资源美学、科学价值高。

【点睛】对旅游资源评价的方面,应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资源本身的评价: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质量特征(如其美感度、奇特度、医疗价值、体育价值等),丰度和集聚程度,环境容量,开发利用现状和开发潜力分析。(2)开发利用可行性分析。包括气候条件对旅游业的影响(表现为旅游旺季和淡季的节律性变化),环境质量现状,铁路、公路及航空交通现状及交通建设的难易程度,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现状,旅游资源所在的区位距中心城市的距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对发展旅游业的扶持能力。(3)客源市场分析。包括旅游资源对各层次游客的吸引力,确定目标市场、潜在市场及市场的地理区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cq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