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2

更新时间:2023-10-15 13:1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们要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昆明心桥 钱锡安

问“我们要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不是有点可笑?谁不知道呀!可是真的请你冷静、严肃地回答,你能给出什么样的答案呢?

(一)也谈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方针: 1、教育体制——

建国后的一个时期,无论是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调整,还是课程、教材、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审定,基本上是由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只是扮演一个执行者的角色。这一模式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相吻合的,在那个历史时期,它能较好地利用教育资源,维护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文化大革命”革了“教育”的命。

1980年,中共中央《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在二十世纪80年代全国基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1983年,教育部发出《关于普及初等教育基本要求的暂行规定》,指出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普及初等教育。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发展基础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

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法说:学校教育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教育法说: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教育法说:教育、体育、卫生行政部门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完善体育、卫生保健设施,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结论:教育体制本身就有待完善,地方或基层遵守教育法更有偏轨越道的对策。

2、教育方针——

即教育宗旨,包括教育的性质、目的及实现目的的基本途径等。

我国的教育方针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了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建国后,毛主席于1957提出了我国的教育目的,即“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2

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强调教育科学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1983年,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教育思想的体现,可作为教育方针。

1995年通过的《教育法》,规定了国家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2年,江总书记指示要“进行教育创新”。说教育创新要大力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改革,从根本上切实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是国民的知识创新素质,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创造性人才。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党的教育方针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扩展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于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教育的需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是教育界对“素质教育”的离经叛道现象,却令人担忧!

3

⑴笔者调查、问卷发现—— ①教育体制和方针导向。

a.教育体制导向和方针的贯彻,简单说就是教育性质和目的的倾向性。文化大革命前曾是“素质教育”;文化大革命时是“政治教育”;现在虽然上面在喊的是“素质教育”,但实际上很大比重是“升学教育”。一些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升学——那份高考的卷子。

b.在落实“升学教育”过程中,集中一点就是一个高考“指挥棒”。通过这一“指挥棒”,指挥千军万马过这一“独木桥”。过了桥的彼岸,对国家是输送了人才,对个人则是成了“人上人”、“劳心者”。高考似乎成了人生命运、前程的“分水岭”。

②教学环境中的一些存在。

a.前些年分“重点”、“一般”中学,近年分一类、二类完中。 b.评各级的优秀教师或班主任。

c.课程设置前些年分重点、一般科目,轻视音体美;近年以中考、高考的科目为上课内容,不考的科目不被重视。

d.按考试分数或成绩排队,即使制止了,实际上也在暗排。 e.主要偏重于学科的考试,综合能力的测试少。

f.前些年分“尖子生”与“差生”,后来又有什么“议价生”,近年有“条子生”、“选校(自费)生”,还有什么“后门班”。

4

——“差生”的提法很伤人的自尊,很不利于孩子的人格发展,很不利于孩子的愉快学习、健康成长。撇开器质性的原因,被认为是“差生”的学生,其实是“潜能生”。

g.“升学率”,成了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老师能力和责任心大小的最重要的条件和标准,是老师评职称、发奖金乃至分房的重要“硬条件”。

h.老师有时对学生有人身体罚和人格上不尊重的地方,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有不公平的时候,有“恨铁不成钢”锻打操之过急、过重的现象。

i.近年重视了“特长生”,这体现了“不拘一格”和重视发挥学生的专长。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的阴影尚未消除。如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有个“毕业考”,但还不行。还要“升学考”,有的学校还有“择校考”和新生入学“编班考”。

j.“偏题、怪题”现象,仍然一定程度存在,搞得教与学关系紧张。

k.给有来头、有权和钱的家长的孩子“吃小灶”。

l.认为严师能出高徒。“高”是考试分数高,“严”是严厉。 m.“三仙过海”各显神通——“尖子”学生考高分,到哪儿都走“正门”;分数差点,家长交钱,学生可以走“侧门”;家长有权,学生能走“后门”。

③教学方法。

5

近年多采取“多媒体”(如投影)手段和采用试验、讨论的方式上课,有的如政治课还实行开卷、讨论式考试;但照本宣科、填鸭式、满堂灌、题海战术、揠苗助长、催化速成吃“夹生饭”的现象,还是存在的。

④教师动机。

a.恪守职业道德和职责,扮演好教师角色。 b.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考上大学。

c.为自己评职称、长工资、拿奖金、分房子等,创造硬条件。 d.为了自己事业的成功和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 ⑤教育在取得正面成果的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 a.“马拉松”超负荷地做功课,造成许多学生心身疲惫。 b.许多学生恐惧考试。

c.培育出一些高分低能、擅长考试不善做事的“偏才”。 d.有的学生因恨某门功课而恨其任课老师,或因恨某一位老师就恨他所担任的那门功课,进而恨读书。

e.客观地生产出一些家长出钱、施权为孩子读书的“副产品”。 f.形成了一种考分过线为“胜者”、不及格为“败者”的世俗;把学生分成等级,以分数高低“排座次”、“论英雄”。

g.一些“金榜题名”者对学校、老师千恩万谢,而有的“名落孙山”学生则在心理对学校、老师千恨万怨。

6

⑵2005年的教师节,有有识之士撰文慷慨陈词—— 学生累,教师苦。中国的教育怎么了?

他说,面对教育界所发生的“反思思潮”,我国教育领域中的负面问题多有暴露,让人对教育包括体制、管理部门乃至教师,都不能不有一种愤慨的心情。

他说,曾几何时,我国教育刮起了“产业化”之风,使多年形成的教育规律和社会准则被颠覆了,凡是与教育有关的词,都被“铜臭”严重污染了。

他说,当我们冷静下来后,觉得还是不能把更多的权力和职责给予基层管理部门和教师,之所以产生这样的事情,关键还是现行的教育体制使然。我们的教育,现在最高的目标就是“高分”,只要高分了,就是成就,管他是如何得来!至于思想品德、生存能力、劳动技能等都已经靠边站了。特别是在“产业化”口号下,教育的各个环节,无不打上“铜臭”的烙印,成了买卖行为。

他说,教育也是一种生产,是人才的生产。但教育实行“产业化”,这违背教育规律和社会准则。

归根到底,教育经费还是要靠政府财政拨款来解决。他说,也许这是消除“铜臭”的要害。

⑶但国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于是有人请“第三只眼睛看中国”——

7

杨振宁说:中国的教育态度与美国的教育态度截然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美国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他说,中国与美国式的教育,不能讲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要因人而异。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国学生,应该让他们多创新,对于美国学生,应该让他们打好基础,这样互相弥补,是最恰当的。换一种说法,对天资高的人,美国教育会好一些,而对于大多数的学生,基本上讲,中国的教育哲学是比较好的。他说,我的结论是,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没有完全改变的必要。对于体制存在的缺点需要修正。对于上了大学的学生,尤其是那些特别聪明的学生要允许他、鼓励他跳跃式地发展。我想,让这两个方面同时进行也许是最合适的选择。

杨振宁说的是“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而不是“应试教育”—“魔鬼训练”。

⑷杨振宁很会整合、折中;就是国人的贯彻执行者不愿认可。 可见:是正经被和尚念歪。把“素质教育”念成“应试教育”。和尚为什么要念歪?因为是“铜臭”中毒。

(二)几种教育模式: 1、教育模式—— 正经念歪,执行走样。

⑴“义务教育”。

8

⑵“基础教育”。 ⑶“素质教育”。 ⑷“兴趣教育”。 ⑸“特长教育”。

以上5种模式,既符合“正经”,也有利于身心健康特别是有利于“青春期”人格的正常、健康、顺利发展。 ⑹“政治教育”(文化大革命时)。 ⑺“升学教育”。

⑻“应试教育”—“魔鬼训练”—“应赛教育”。“魔鬼训练”是为了考上大学以至是名牌大学。

⑼“择业教育”(改革开放的今天)。上大学以至是名牌大学是为了毕业后找个“好”工作。 2、教育、教学方法——

从心理卫生角度说,一些教育和教学方法采用不当,才产生了那么多问题特别是包括心理问题。

3、谁、什么时候能真正读懂先师的“因材施教”?

?? (三)“应试教育”特别是“魔鬼训练”下的“副产品”:

9

1、避免“应试教育”产生重大的“副产品”——“应试教育并发症”。

我们的教育,除了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也带来“副产品”——有一位心理学研究生毕业的学生积20年在校考试的经验教训,说:不得不承认,一方面我们培养出一批死背硬记或考试的能手,一方面我们也造就出一些“强迫症”、“抑郁症”和“考试紧张综合症”等心理疾病的患者。

笔者整合了青少年易患的心理疾病和产生的心理问题20多种,发现“儿童强迫症”、“儿童多动症”、“学校恐怖症”、“儿童焦虑障碍”、“学习能力障碍”、“考试焦虑症”、“神经性紊乱综合症”、“感觉综合(统合)失调症”和“抑郁症”等9种病症或问题与“应试教育”—“魔鬼训练”直接有或基本有关系,并且往往不是单病独行,而是多症并发;因此总称为“应试教育并发症”,轻者为“应试教育适应不良”。

——换言之,如果没有“应试教育”、“魔鬼训练”、“应赛教育”和“考试预后”的话,则学生不会或不能患此病。这是做 家长和 老师的“两难”,却孩子受过、受害。

2、“魔鬼训练”下的“出走”。 一个初中生的自白——

⑴我们学校搞的是“魔鬼训练”。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ch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