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

更新时间:2023-12-24 05:0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龙潭区杨木九年一贯制学校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 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杨木九年制学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从工具性而言,语文是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和文化传承工具,忽视其工具性,就会使教学失去学科特点,使语文课失去自身的价值;只重视其工具性,在教学中只进行机械的工具训练,也会使学生失去精神上的追求。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二者是缺一不可、是水乳交融的,二者只有和谐互长,才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一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准确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一、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正体现了语言的性质。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是统一的。具体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就要使语文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语言作为载体它所载负的文化科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及审美意义。人们掌握语言就是为了相互之间交流思想感情。小学语文教材虽然不全是文学作品,但大部分属于文学作品或具有文学因素。小学语文教材的

选文都蕴涵着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小学语文学科具有交流思想情感的功能。

语文学科除发挥语言功能、传递知识外,同时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范文,具体地或概括地叙述典型事件,生动地描写景物,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清晰地说明道理,以表达思想感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而且可以发展思维能力,可以提高思想品德和陶冶情操,使儿童越学越聪明。如《周总理的睡衣》里周总理艰苦朴素的品质,《诚实的孩子》里列宁诚实知错就改的品德,《你们想错了》里方志敏清贫一生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在老师的指点下,这一系列人物所具有的品格,会给学生留下深深的印象。“润物细无声”,这些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教育,从而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不仅表现在再认知上,同时也体现在表情达意上,体现在发展学生的情思及人格培养上。所以语文应称为表情达意的学科;成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的学科。就语文课本身而言,其工具性和人文性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相辅相承,我们无法将其割裂开。道理很简单,我们在使用语文工具性这一点时若能注意方式方法,不但能方便生活,而且也能美化生活,丰富生活。如果说工具性是基础,是求真,那么人文性便是一种升华、求美。

二、在阅读教学中,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多年以来,我国语文界一直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争论不休。首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强调“工具性”,着重字、词、句的训练,将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其后又片面强调“人文性”,忽略语文的工具作用,语文知识点不能落到实处,这都对当时语文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最终达成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共识,这充分说明了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有人说:“工具

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掌握课文的重点字词、文章的写作技巧、文本的思想内容固然是教学的基本内容,然而第一、二、三学段的目标都体现了学生学习品质的差异性。表现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在于概括是否全面、正确,而应该注重让学生去体验和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验和领会的过程比单纯地记住几句冷冰冰、硬邦邦的结论更重要。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当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生与文体、师与生、生与生、师与作者、师与编者的对话等),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因此说,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阅读教学中如果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就有助于他们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第二,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做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而应该是“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

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第三,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进行阅读活动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一般来说,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是绝对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师的讲解永远也无法取代学生对作品直接的感知和具体的体验。所以教师必须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改革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重点、难点、疑点。语文课最容易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语文课也最忌讳面面俱到。而事实上,任何一个学生学习任何一课书都不是从零开始的,学生真正掌握任何一项语文知识(比如一个字,一个词或一种句式等)一般都不是在学习一篇课文中完成的。因此,教语文课,一般无须逐段地分析,更不应该逐句逐段地讲解,只要抓住重点、难点、疑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并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吸收必要的知识,掌握读书方法就可以了。在教学设计上,要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文教学的过程,本来应该是一个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并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发展思维的过程。提出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主要是针对这种倾向而言的。因为语言文字训练指的是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其中重点是读和写的训练;语言文字训练包括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和训练语言,对小学生来说,要重在积累。语言文字训练当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欣赏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生动,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掌握那些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的句子、段落、篇章。积累的主要手段是朗读、熟读、背诵、抄写、默写等;语言文字训练是凭借课文进行的,离开课文,去搞一些零碎的、繁琐的字词句的习题,让学生翻来覆去地做,是违背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初衷的。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启发诱导。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启发诱导的基本要求是:要把教的过程变为一个“导”的过程,要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引导、指导下,学生自行探索、自己发现的过程,而不要只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

总之,语文学科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进行语言的积累、语感的训练和听、说、读、写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思想修养,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人文性,语文课如能真正注意到这些问题,那便是我们向素质教育迈向了一大步。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为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水乳交融而不懈努力,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看到 “小小竹筏江中游,悠悠青山两岸”的绝妙景致。”

总之,语文学科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进行语言的积累、语感的训练和听、说、读、写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思想修养,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人文性,语文课如能真正注意到这些问题,那便是我们向素质教育迈向了一大步。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为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水乳交融而不懈努力,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看到 “小小竹筏江中游,悠悠青山两岸”的绝妙景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c3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