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毕业论文

更新时间:2023-08-15 16:02:01 阅读量: 人文社科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科代码:

学 号:

大 学(本 科)

毕 业 论 文

题 目: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贵州省黔西县为例

学 院:

专 业:

年 级:

姓 名:

指导教师: (教授)

完成时间:年 月 日

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贵州省黔西县为例

摘 要:通过对贵州省黔西县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得出其特点,总结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黔西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以及县域资源合理化的长远发展目标。县域经济是指建制县域以及县级市(区)域的经济,是指以县区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区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扩大县经济的自主权、解决城乡分割、部门分割、农村产业单一、农业比重过大、县财政贫困等问题产生一定积极作用,调动县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发展县域经济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求的主要体现。因此,可以说,发展县域经济是一个新的思维,

是提升全民收入的一个新突破口。

关键词:黔西县;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现状;发展途径

Abstract

Qianxi County through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investigation, analysis and come to its characteristics, summarizes the economic problem of the existe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for the question of Qianxi County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eeking to rationalize the resources the county's long-term development. Refers to the county economy as well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unty-level cities (districts) of the economic domain, refers to the county-leve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for the geographical space to county-level regime for the control subjects, guided by the market,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with the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 fully functioning regional economy.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the county to expand the autonomy of the economy to address the urban-rural division, department division, a single rural industry, agriculture, the proportion is too large; the county financial issues such as poverty must have an active role in the mobilization of the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itiative.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are the "three represents" important though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productive forces,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culture, most people even realize the benefits as long as the embodi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Therefore,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is a new way of thinking.

Key words: Qianxi County, county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us quo, development path

引 言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种类型,是指在一定范围的地表空间中的经济区域,所以县域经济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基于区域经济的理论研究。目前在县域经济可持

续发展的研究方面,许多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贵州省黔西县地处于贵州西北动脉贵毕公路的中段,是毕节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最好的一个县城。但由于发展历史和地理位置等原因,该县经济发展在纵向比较上一直比较滞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针对黔西县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难,根据该县的现状以及所在区域的特殊性,依个人观点提出几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研究区概况

黔西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北,乌江中游鸭池河北岸,在东经105°47′~106°27′,北纬26°46′~27°21′之间。东邻贵阳市修文县,南邻贵阳市下辖的清镇市、毕节市织金县,西邻毕节市大方县,北邻毕节市金沙县。县城东距贵州省省会城市贵阳117千米,西距毕节市115千米。2007年末划出金坡、仁和两个乡镇及红林乡石笋村、岩脚村委托贵州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后,县域面积为2380.5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360个行政村,1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6个街道居民委员会,总人口82.91万人,居住着汉、彝、苗、布依、仡佬等18个民族。

2.黔西县经济发展状况

黔西县地处于贵州西北动脉贵毕公路的中段,是毕节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最好的一个县城。但由于发展历史和地理位置等原因,该县经济发展一直面临着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等问题。具体来说,黔西县经济发展现状可总结为工业总体发展偏后,污染企业众多、农业支撑经济发展,但生产落后、服务刚开始起步三个方面。

2.1 工业总体发展偏后,污染企业众多

黔西县工业还存在的一个缺点为污染企业所占工业比重巨大,几乎囊括了所有工业经济,且规划的合理性较差,污染处理不到位。如黔西水泥厂就是一家典型的重污染企业,每天排放的空气中可悬浮颗粒就多达数吨以上,再有前几年兴起的甘棠火电站等,都为重污染企业,且都为该县现有的支柱性产业。加之黔西县发展历史较短,又为原始农业县城,故此其工业基础相当薄弱,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且合理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大。下表所示为2002年到2004年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2002年-2004年黔西县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从上表可直观看出黔西县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高,最大比重不到30%。故此,在现有情况下,工业很难担当拉动该县经济发展的龙头,必须需求新的发展模式,全方位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2.2 农业支撑经济发展,但生产落后

农业一直是黔西县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着该县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资源的限制,耕地面积少而分散,家庭承包责任制导致农地的条块分割太细,加以石漠化现象非常严重,无法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农产品结构较为单一,经济作物种植较少,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农业生产活动依耐天气情况,抛荒现象日益严重。与贵州省经济发达县遵义县相比,黔西单农业生产值就有很大的差距,农业基础比较落后,难以支撑经济的持续性发展。下表为2002年-2004年黔西县农业生产总值占遵义县农业生产总值比率情况:

2002年-2004年黔西县农业生产总值占遵义县农业生产总值比率

从上表可清楚看出,黔西县虽为农业县,但由于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陈旧等原因,农业生产无法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直接导致农业产值无法跟进,以至于影响该县整体经济发展。

2.3 服务刚开始起步

在许多地方,早已开始规划实施以劳务输出和旅游为主的服务经济发展,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近年来,黔西县也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和享有对外劳务合作经营权等优势,积极进行劳务输出工作,但依然存在纯劳动力比例较大、技

术类、管理类人才比例较小的问题。在输出劳动力的同时,黔西县相关政府部门也根据当地所特有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增加经济产值。但由于起步较晚,各类基础设施较差,导致旅游行业只是在试探中缓慢前行。

3.黔西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条件

3.1 自然资源

黔西县位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其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山地特点,形成春迟夏短、秋早冬长、水热同季、干湿分明等气候特征。常年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1348.9小时,无霜期264天,平均气温13.8℃,雨日188天,降雨量1005.2毫米,适宜众多亚热带阔叶植物的生长繁殖,形成多出大规模的自然景观区。又因处于乌江干流上,地表河流和地下暗流较多,加之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形成众多气势磅礴的瀑布、朴素迷离的溶洞等大自然景观,构筑了黔西县旅游基地开发建设的基础,将成为黔西县今后经济发展的后续支柱之一。

该县也是煤炭资源大县,全县煤炭初探资源量在70亿吨以上,其中优质无烟煤34亿吨,现已精查探明上表储量14.34亿吨。黔西县利用煤炭资源优势,结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的部署,成功申办黔西火电厂项目,实行煤电转化,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火电厂项目建设已经启动,配合火电厂建设加大了煤炭资源的开发力度,现整改验收合格煤矿21对,改扩建矿井21对,计划新建第二批骨干矿井15对,共计设计年生产能力达802万吨。目前,全县在建矿井及正在规划建设的矿井,年生产能力达1728万吨,完全可以满足黔西4×30万千瓦机组的用煤的需求。

该县水能源十分丰富。乌江干流上国家规划已建成和正在开发建设的东风、洪家渡、索风营三座水电站已开始对黔西县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共同奠定了黔西县能源基地的基础。

黔西县是农业大县,主产玉米、水稻、烤烟、油菜,是全省商品粮基地和优质烟基地县。常年粮食总产在27万吨至28万吨之间,烤烟生产执行国家计划,正常收购量在22万担左右。全县土地面积折合388.9万亩,其中:耕地净面积180万亩、旱地156万亩(其中25°以上坡耕地22.4万亩)、水田24万亩;耕地及林地71.17万亩、草地及疏林草地57.35万亩。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黔西县计划在十五期间将全县22.4万亩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下来。2000年实施试点以来,全县已完成退耕23万亩。

3.2 劳动力资源

据有关部门统计,黔西县自1988年就开始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至今已累计输出农村劳动力10.5万人,累计劳务收入达4亿多元。2003年外出务工人员通过邮政方式汇回现金4000多万元。全县人均劳务收入53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目前全县仍有5万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转移。

3.3 旅游资源

黔西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北,乌江中游鸭池河北岸,贵毕高等级公路、“321”国道横贯全境,县城距省会贵阳117公里,距行署所在地毕节115公里。交通便捷,区位优越,气候得天独厚,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休闲、避暑的清凉圣地,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毕节试验区对外开放和建设试验的前沿窗口。作为贵州省规划的全省6个特色旅游区之一,黔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富集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观音洞旧石器时期古文化遗址、东风湖等3处国家级旅游资源和贵州省最大的人工湖水西湖、元明清历史文化遗存水西公园、省文化厅命名的“苗族歌舞之乡”化屋基苗寨、亚洲第一高跨大桥六广河峡谷特大桥等4处省级旅游资源,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象祠、李世杰墓、穿洞新石器时期古文化遗址、三楚宫戏楼、武庙和贵州省三大喀斯特高原天然湖泊群之一的柯家海子珍珠湖泊群等15处市、县级旅游资源。

3.4 交通资源

1988年,由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倡导并报经国务院批准的“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成立以来,交通建设更是成为开发扶贫的先决条件,“要致富、先修路”成为毕节试验区全体干部群众的共识。

贵毕公路 :黔西发展的外部大通道。1998年,毕节地区600多万人民终于盼到了第一条高等级公路的开工建设。经过建设者3年的艰苦奋战,贵毕公路于2001年10月正式建成通车。贵毕高等级公路起于贵阳扎佐,止于毕节市,途经修文、黔西、大方、毕节四县市,全长232公里,共有桥梁151座,成为“桥梁最多的高等级公路”而载入世界吉尼斯记录。黔西境内的贵毕路、黔金线、黔织线、清毕线3条县际公路,使黔西形成了外部交通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格局。

运煤公路:大项目支撑经济腾飞。黔西县的运煤路建设包括火电厂运煤公路和矿山公路。

乡村油路:新农村建设的小康之路,对沿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拉动作用。

旅游公路:让好山好水好风光成为“摇钱树”。据旅游部门统计,2007年全县

共接待游客56万,旅游创收达2.3亿元。

城乡客运:营造以人为本的交通环境。

随着全县公路建设不断加快,道路里程不断延伸,道路路面等级不断提升,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公路建设相得益彰,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物流、客流的增长迅速,使得已经运行了十年的黔西客车站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2003年4月投资360多万元,占地2万平方米的公用型车站在新城区莲城大道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全省县级占地面积最大的公用型客车站。黔西县境内和边界有洪家渡、东风湖、索风营、六广河、沙坝河5大库区,水路运输发达。黔西是毕节地区水运大县,到2008年,全县10条通航线路里程达320公里,有100T级码头一个,各类渡口20个,有29艘机动船和快艇。陆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使物流、客流得到大幅度的增长。20年来,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的实践,使黔西交通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而黔西交通建设的巨大成就又促进了黔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3.5 教育资源

2006年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同时,教育教学环境不断改善,全县小学入学率99.39%,初中人学率103.63%,高中在校生7058人。全县人学率99.22%,初中毛入学率103.45%,小学辍学率0.69%,初中辍学率2.27%;实施第二期“义教工程”项目10个,危改项目2个。全县中小学校344所,在校生137141人,专任教师4659人,适龄儿童人学率98.93%。黔西县1949年10月1日以后出生年满15周一48周岁以上的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6.43%,脱盲巩固率99.1%,全县28个乡(镇)办有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村级办农技校的面达90%。

4.黔西县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的因素

新形势下,黔西县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相当多,但突出和关键的问题主要包括特殊的结构使黔西县经济陷入了困境、县级政府资源配置能力十分有限、土地石漠化现在严重,限制农业的发展、教育观念落后,制约着下一代的发展四个方面。

4.1 特殊的结构使黔西县经济陷入了困境

黔西县经济的主体是农业和乡镇企业、县属国有及集体企业等中小企业,这种特殊的经济结构使黔西县经济在体制转轨时期和买卖方市场出现的形势下陷入了困境。农业经历了自20世纪以来的大发展后,正面临照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处于一种结构调整和徘徊不前的状态。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短缺经济和体制夹缝中成长起来的乡镇企业,不可避免的出现因低层次过度竞争带来的小而散、

小而低和产业结构趋同现象。随着我国短缺经济的结束,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经济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在全球企业纷纷实行强强联合、优势重组的今天,乡镇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发展状况令人担忧;而许多县属国有集体企业则因为包袱沉重、历史积累的矛盾众多,更显得难以为继。

4.2 县级政府资源配置能力十分有限

对黔西县来说,财政支柱是曾经在各个时期建立起来的县属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以及众多的乡镇企业。在商品短缺和市场竞争并不激烈的时代,效果都还不错,但现在普遍面临着设备老化、人员过剩、产品粗糙等问题,企业没有竞争力,效果普遍不好,政府财力严重受影响。资源配置就是对社会物质资源的安排和搭配。资源配置得合理,就能节约资源,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否则,就会造成社会性的资源浪费。

在财力逐级向上集中的同时,国家、县级有关部门则掌握着大量的财力,他们在分配这些资金时,往往只从部门本身的工作出发而不能很好的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进行支持。换句话说,从县里的角度看,最需要支持的可能得不到支持,而能够得到支持的可能不是最迫切的。

4.3 土地石漠化现在严重,限制农业的发展

黔西耕地面积就不是很多,加上土地的石漠化导致得水土流失使得农民耐以生存得土地越来越少。农业发展的根本是土地,持续农业发展必须依靠其物质基础—水土资源。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

4.4 教育观念落后,制约着下一代的发展

“经济要发展,教育必须先行”,这是现代化国家经济发展的一条规律。而事实上,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的教育却是严重的滞后甚至停止发展的。教育的落后已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就业问题就联想到教育问题的重要性,教育的不平等就引起了就业不平等,就业不平等引起了收入不平等,收入不平等就生活不平等,下一代又不平等。

5.黔西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了;没有持续性,发展就行将终止。发展应理解为两方面:首先,它至少应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其次,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必经过程,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社会全面

进步为最终目标。持续性也有两方面意思:首先,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种物质上的稀缺性和在经济上的稀缺性相结合,共同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且应该重视后代的人的利益,既要兼顾各代人的利益,要为后代发展留有余地。 针对黔西县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黔西县所拥有的资源条件,外型经济是黔西县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向,近期以农业特色产业经营为主导,远期以旅游业为龙头,农林业协调发展,工矿业合理发展。

5.1 积极实施比较优势战略,实现超越式发展

超越式发展是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的一个战略,发挥比较优势战略是黔西县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黔西县的区域优势产业是建立在农产品、旅游、劳动力这几种优势资源上的产业。农业上要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大力发展效益比较好的水果、药材、烤烟、草食牲畜养殖等支柱产业,发展农产品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千家万户的农户进入市场。围绕支柱产业开发,建立完善良种选育繁育基地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示范区,提高大宗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强生态防护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增强农业生产抗灾能力。

5.2 大力发展景观旅游和生态旅游业

黔西被誉为“杜鹃花都”。要充分利用好百里杜鹃那片花海,带动各类行业特别是第三行业的发展。以山、峰、泉、湖、洞等自然景观为主线,以生态为重点,把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拉为一体,以森林公园、 民俗风情、度假休闲、观光农业为导向,把旅游与生态、民俗、特色农使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协调发展。产业上要充分利用我县山水奇特、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的旅游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加快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

5.3 以资源为依托,合理发展工业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统筹协调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黔西县工业经济基础薄弱,更要加快发展,但要适度发展,不能以破坏、污染环境为代价。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走自己的发展模式。 工业上要努力优化结构和布局,采取政策引导、经济激励等多种手段,促进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矿产品加工业精深加工;要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引导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企业发展。此外,还要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机遇,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电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经济发展和服务环境。

在产业类型上,以发展资源利用型的加工工业为主,围绕生态农业、生态旅

游业,发展以加工利用菜籽,生产菜油。大力发展烟草,煤炭开发。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煤炭发电。运用水资源来发电。

5.4 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发展劳务经济是发展黔西县经济、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劳务输出者收人、减少和转移黔西县过剩劳动力的一个有效途径。黔西县的劳务输出已成一定的规模,具有相对的优势,在继续加大劳务输出规模的同时,更注重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通过培训等途径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整体质量,由过去的体力型输出逐步转向管理、技能、智能等综合型输出。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引导他们将所学的技术、所带回的资金运用于家乡建设,使他们成为带动家乡经济发展的“领头鹰”。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经济向城镇聚集的过程,是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现代社会的必然趋势。对黔西县来说,进一步加快人口和要素向城镇集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好办法。城镇化的发展会带来消费的扩大,带来商贸、餐饮、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还能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黔西县要把加快城镇化建设作为突破口,以国家实施的村“村通”工程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为契机,以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山区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以工业的 发展和第二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化的进程。

5.5 充分借助外力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求发展。要毫不动摇地抓招商引资。招商引资工作对县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要全力抓招商,对招商要实行全面开放、全方位开放。要紧紧抓住当前国家对西部地区政策和资金的倾斜时机,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领域,千方百计引进更多的资金,引进先进技术,使县域经济发展达到新的水平;利用外部的资金和技术等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借助外力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大力引进外资,发展三大行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快提高利用外来投资水平,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充分有效地利用外来投资,将弥补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缺口,提升区域整体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优化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更是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拓展外部市场的需要。

5.6 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强化环境保护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途径。大力治理黔西县得水土流失,把石漠化治理作为突破口,紧紧抓住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这个重点。通过石漠化治理工程的实施,提高农业的生产,以此来带动经济得发展。

5.7 建立扶持机制

要缩短黔西与先进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省加大对黔西的扶持至关重要。当前,在进一步落实国家西部开发、扶贫开发和贵州省实施毕节地区开发等各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还应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黔西发展需要的扶持机制。

5.7.1 建立以项目为载体的扶持投入机制

争取国家、省对黔西的项目建设给予特殊安排。首先,按照人均投入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原则,对黔西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实行单列计划管理,优先扶持。其次,按照生态补偿的原则,对惠及下游广大地区的黔西公益林保护、生态移民、农村能源建设、环境污染治理等生态环境项目优先重点安排。第三,按照保证扶贫目标实现的原则,逐年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

5.7.2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发式扶贫机制

争取国家、省对我州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给予重点扶持,鼓励优势企业、支柱企业进行股份改造、上市公司购并重组、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设立民族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产业项目的贷款贴息;积极发展小额信贷,引导贫困地区的广大群众参与扶贫开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5.7.3 要建立稳定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 将民族贫困地区纳入财政转移支付的测算范围,建立起比较稳定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缓解黔西各级财政的巨大压力。四是要建立以科教为重点的智力扶持机制。把科技、教育、卫生、计划生育纳入扶贫的重要内容。 教育,当今的教育制约着我们下一代的发展,改变教育观念,能带动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8 完善政策体系

5.8.1 完善人口政策

坚持扶贫与计划生育相结合,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将人口控制纳入责任目标管理,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之一;优化人口结构,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稳定我州计划生育低生育水平。

5.8.2 完善资源优化配置政策

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强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控制建设用地,防止耕地减少和质量退化,确保粮食安全;健全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加强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保护。

5.8.3 完善生态建设和保护政策

实施封山育林、工程造林和小流域治理,防止森林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努力减少薪柴在农村能源消耗中的比重;强化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开展流域水污染防治,鼓励发展环保产业。

总之,要使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就要处理好人口、环境、资源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它们能朝着经济的增长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青云.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凌耀初.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3)罗勇.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陆立军等.区域经济发展与欠发达地区现代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5)张沛.区域规划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6)黔西县人民政府.黔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06

(7)杨建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分析[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

(8)姜斌,河南新县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G].四川:西华师范大学,2007

(9)林士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选择[G].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10)王怀击.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实论[M].人民出版社,2001

(11) 罗兴祥.黔县交通发展20年巡礼[N].毕节日报,2008-09-2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bx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