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赫兹实验

更新时间:2023-11-25 13:0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2弗兰克—赫兹实验

【实验简介】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卢瑟福原子核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普朗克量子理论,提出了原子能级的概念并建立了原子模型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原子的稳定性和原子的线状光谱理论。该理论指出,原子处于稳定状态时不辐射能量,当原子从高能态(能量Em)向低能态(能量En)跃迁时才辐射。辐射能量满足?E = Em?En 对于外界提供的能量,只有满足原子跃迁到高能级的能级差,原子才吸收并跃迁,否则不吸收。

1914年德国物理学家弗兰克和赫兹用慢电子穿过汞蒸气的实验,测定了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从而证明了原子分立能态的存在。后来他们又观测了实验中被激发的原子回到正常态时所辐射的光,测出的辐射光的频率很好地满足了玻尔理论。弗兰克—赫兹实验的结果为玻尔理论提供了直接证据。

玻尔因其原子模型理论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弗兰克与赫兹的实验也于192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实验目的】

1、测量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证实原子能级的存在,加深对原子结构的了解;

2、了解在微观世界中,电子与原子的碰撞和能量交换过程几率及影响因素。

【预习思考题】

1. 2.

【实验仪器】

DH4507智能型弗兰克-赫兹实验仪,示波器

DH4507智能型弗兰克-赫兹实验仪由四组程控直流稳压电源、微电流检测器和单片机控制器组成。有手动和自动两种工作模式。DH4507智能型实验仪可手动逐点测绘处爬坡曲线,也可在慢速自动扫描情况下在示波器上观察爬坡曲线。

理解电子与原子碰撞能量交换过程的微观图像。 熟悉玻尔理论物理模型。

DH4507智能型弗兰克-赫兹实验仪主要技术指标:①弗兰克-赫兹管:氩气;4电极;谱峰(谷)数量≥6;管子寿命≥3000小时;②四路程控电源(四位显示):灯丝电压 DC 0~5.9V,1A,最小步进电压值:0.1V,最大步进电压值1V;第一栅压拒斥电压第二栅压

:DC 0~7.9V,10mA,最小步进电压值0.1V,最大步进电压值1V;:DC 0~9.9V,10mA,最小步进电压值0.1V,最大步进电压值1V;:DC 0~85.3V,5mA,最小步进电压值0.2V,最大步进电压值10V。

在“自动”工作方式下,第二栅压自动从0V扫描到85.3V。③微电流测量仪(四位显示)测量范围:

【实验原理】

根据玻尔的原子理论,原子只能较长久的停留在一些稳定的状态下,简称“定态”,原子在定态时既不发射能量也不吸收能量,各定态的能量是分立的,也就是处于不同的能级上,原子只能吸收或辐射出相当于各能级之间差值的能量。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时将发生能量的发射和吸收,发射或吸收的能量辐射的频率也是一定值,其辐射频率决定于hν=?E = Em?En ,h为普朗克常数,

则有

。 (2-2-1)

A,±1%。电源电压:~220V,50Hz。

要使原子状态改变,必须有一外部能量对原子作用,轰击原子以便使之获得能量产生跃迁。弗兰克-赫兹实验就是通过加速电子,使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与原子进行碰撞,进行能量交换而实现原子能态的改变。

夫兰克一赫兹实验原理(如图2-2-1所示),充氩气的电子管中,阴极K,板极A,G1 、G2分别为第一、第二栅极。

阴极K-栅极G1-栅极G2 之间加正向电压,

UGK的作用主要是消除空间为电子提供能量。

1I A 微电流仪 UG2A G2 电子 电荷对阴极电子发射的影响,提高发射效率。栅极G2-极板A之间加反向电压,形成拒斥电场。

电子从热阴极K发出,在K-G2区间获得能

K 氩原子 UG2K G1 UGK 1灯丝电压

图2-2-1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图

量,在G2-A区间损失能量。如果电子进入G2-A区域时动能大于或等于eUG就能到达板极形成板极电流I。

电子在不同区间的情况:

2A,

在 K-G1区间,电子迅速被电场加速而获得能量;在G1-G2区间,电子继续从电场获得能量并不断与氩原子碰撞。当其能量小于氩原子第一激发态与基态的能级差?E=E2?E1 时,氩原子基本不吸收电子的能量,碰撞属于弹性碰撞。当电子的能量达到?E,则可能在碰撞中被氩原子吸收这部分能量,这时的碰撞属于非弹性碰撞。?E称为临界能量;在 G2-A区间,电子受阻,被拒斥电场吸收能量。若电子进入此区间时的能量小于eU G2A则不能达到板极。

由此可见,若eUG2K

若eUG2K=?E则电子在达到G2处刚够临界能量,不过它立即开始消耗能量了。继续增大UG2K,电子能量被吸收的概率逐渐增加,板极电流逐渐下降(如图2-2-2中ab段)。

继续增大UG2K,电子碰撞后的剩余能量也增

I (nA)

a bc

O U1 U2 U3 U4 U5 U6 U7

UG2K(V)图2-2-2弗兰克-赫兹实验UG2K~I曲线

加,到达板极的电子又会逐渐增多(如图2-2-2中bc段)。

若eUG2K>n?E则电子在进入G2-A区域之前可能n次被氩原子碰撞而损失能量。板极电流I随加速电压UGK变化曲线就形成n个峰值,如图2-2-2所示。凡是

2在UG2K

=n?U (2-2-2)

处极板电流就会相应下跌,相邻峰值之间的电压差?U称为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氩原子第一激发态与基态间的能级差

?E= e?U (2-2-3)

【实验内容与步骤】

测量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通过UG求出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

2K?I曲线,观察原子能量量子化情况,并

实验步骤以DH4507智能型弗兰克-赫兹实验仪为例分为自动和手动的两个过程。

1.将面板上的四对插座(灯丝电压,UGK:第二栅压,UGK:第一栅压,UG212A:

拒斥电压)按面板上的接线图与电子管测试架上的相应插座用专用连接线连好。微电流检测器已在内部连好。将仪器的“信号输出”与示波器的“CH1输入(X)”相连;仪器的“同步输出”与示波器的“外接输入”相连。

注意:各对插线应一一对号入座,切不可插错!否则会损坏电子管或仪器。 2.打开仪器电源和示波器电源。

3.“自动/手动”挡开机时位于“手动”位置,此时“手动 ”灯点亮。 4.电流档为10?9A、10?8A、10?7A和10?6A。开机时位于“10?9A”本实验保持此档不变。

5.按电子管测试架铭牌上给出的灯丝电压值、第一栅压UGK 、拒斥电压UGA、

12电流量程I预置相应值。按下相应电压键,指示灯点亮,按下“∧”键或“∨”键,更改预置值,若按下“<” 键或“>” 键,可更改预置值的位数,向前或向后移动一位。

6.电子管的加载。同时按下“set” 键和“>” 键,则灯丝电压,第一栅压,第二栅压和拒斥电压等四组电压按预置值加载到电子管上,此时“加载 ”指示灯亮。注意:只有四组电压都加载时,此灯才常亮。 7.四组电压都加载后,预热十分钟以上方可进行实验。

8.按下“自动/手动”键,此时“自动 ”灯点亮。此时仪器进入自动测量状态。 9.在自动测量状态下,第二栅压从0开始变到85V结束,期间要注意观察示波器曲线峰值位置,并记录相应的第二栅压值。

10.自动状态测量结束后,按“自动/手动”键到“手动”状态,等待5分钟后进行手动测量。

11.改变第二栅压从0开始变到85V结束,要求每改变1V记录相应I 和UG2K值,

注意:在示波器所观察的曲线峰值位置附近每0.2V记录相应I和UGK值,不少

2于10个点。

12.实验完毕后,同时按下“set ”键 +“< ”键,“加载 ”指示灯熄灭,使四组电压卸载。

13.关闭仪器电源和示波器电源。

【注意事项】

1. 仔细阅读仪器说明书。

2. 灯丝电压不要超过4.5V。第二栅压不要超过86V。 3. 注意实验仪器要先预热不低于10分钟。

【数据记录与处理】

1.在坐标纸上描绘各组IA-VG2K数据对应曲线。

2.计算每两个相邻峰或谷所对应的UG2K之差值△UG2K,并求出其平均值将实验值

与氩的第一激发电位U0=11.55V比较,计算相对误差,并写出

结果表达式。

【思考题】

1.I 的谷值并不为零,而且谷值依次沿UGK轴升高,如何解释?

22.第一峰值所对应的电压是否等于第一激发电位?原因是什么? 3.如何测定较高能级激发电位或电离电位? 【参考文献】

1. 沙振舜等编,近代物理实验,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林木欣编,近代物理实验教程,科学出版社,1999

3. DH4507智能型弗兰克-赫兹实验仪使用说明书,杭州大华仪器制造有限公司编

(王军 编写)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bs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