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红与黑》

更新时间:2024-06-21 06: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重温经典《红与黑》

在每个人心里或许都会有这么一本书,尽管故事曲折早已烂熟于心,但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认识,此书在浩淼的书海里显得与众不同。对我而言,这本书当之无愧的就是《红与黑》。我的书柜里有三个不同版本的《红与黑》,他们陪我走过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小学时期,我从注音版本中迷上了于连的俊俏的外表和惊人的学识;中学时期,我从黑白文字版本中读到于连和和他那激荡人心的爱情;大学时期,我从英汉互译版本中读出了于连敢于扼住命运咽喉的决心。重温经典,常读常新。这个暑假我捧起了我心爱的书本再次阅读,思考了很多我不曾想到的问题,更是意外的发现于连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分别可以用《Twilight》(《暮光之城》)的四部书名形象地归纳为暮色、新月、月食、破晓四个时期。

一. 为什么取名《红与黑》?

众所周知,书名被大家称为一部小说的眼睛,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题目一方面是文章精神的高度概括,另一方面也必须新颖有趣,吸引读者。

相信每一位文学大家对小说的命名都有自己的见解。玛

格丽特〃米切尔用《Gone with the wind》(《飘》)来暗示斯嘉丽如雨打浮萍般沉浮的身世,也暗指在风雨中飘摇不定的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社会。简〃奥斯汀用《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来呼应男主人公达西先生在他人眼中的傲慢形象和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由此对达西产生的偏见。更常见的情况是直接使用主人公的名字或故事的发生地给作品命名,如《Jane Eyre》(《简〃爱》)和《A tale of two cities》(《双城记》)。

值得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司汤达为这个故事取名《The Red and The Black》,用两种我们常见的颜色来概括故事内涵,这让不明白的人低头沉思,让明白的人拍手叫好。关于《红与黑》的命名,有很多她的研究者和爱好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最令人信服的观点是,红象征着军人的鲜血,黑象征着教士的黑袍,这正是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于连想要出人头地可选的两条道路,要么像他的偶像拿破仑一样驰骋疆场,立下赫赫战功,要么追随谢朗神父的脚步,投身教会,在达官显贵中左右逢源。在我眼里,于连一定向往着战场,但是于连理性地认为:“至于当兵还是当教士,得看那时法国的习尚再定”,最后他选择了当时更有前途的教会。另外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红是正义热情的象征,黑是冷酷罪恶的颜色。作为区区平民的于连想要叫人瞧得起,成为上等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正道是走不通的,于是他选择了

黑道,不惜用一种曲意逢迎、见不得光的方式向上爬。我赞同以上两种看法,我也有些自己的见解。我认为,红代表着忠诚和热心,即指在于连奋斗道路上给他提供帮助的人,如给他启蒙教育的谢朗神父,温柔勇敢的瑞那夫人,仗义举荐他的彼拉神父,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拉穆尔侯爵,他们带给于连正能量。黑代表着在于连成长道路上中伤他的人,如精于算计的瑞那先生,陷害他的神学院副院长卡斯塔奈德以及所有其他因嫉妒而企图损伤他的人,他们或多或少的给于连带了负能量。

二. 暮色、新月、月食、黎明。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直到故事发展到第四章《父与子》,男主人公才姗姗来迟,且看于连的首次出镜:“老爷子朝敞篷走去,进到棚里,在锯子边没有找到于连,只见他在离地两三米高的地方,骑在一根横梁上埋头读书。”于连首次与读者见面,便在索雷尔老爹的锯木厂里心无旁骛的读书,读地是《圣赫勒拿回忆录》。读者们对于连的初印象至少有以下两点,第一,他在粗鄙的环境中读书,与自己所在的环境格格不入,说明至少在精神上他渴望成为上等人,不甘沉沦下流;第二,他对《圣赫勒拿回忆录》爱不释手,表明他崇拜拿破仑,推崇英雄主义,渴望通过个人

努力建功立业,扬名立万。

于连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我划分的依据是每个时期的第二主角,他们分别为索雷尔老爹,瑞娜夫人,彼拉神父,玛娣儿特。第一时期,我将之概括为黄昏时期,黄昏意味着一天的结束,同样的,这一时期是于连那令他痛苦的家庭生活地结束,他即将过上一种全新的生活。于连在维璃叶的乡下忍受着父兄的歧视和虐待,为自己的命运和前程紧锁眉头。若是没有谢朗神父的垂爱,他那苍白的脸和瘦削的肩会更加弱不禁风。这一时期简略的向读者介绍了于连的成长经历。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母亲的关怀,仅有的亲人又是那么粗暴。于连细腻敏感的心得不到抚慰,导致他没有安全感,多疑多虑,多愁善感。我大胆猜测于连母亲的情况得出两个推断,第一,可能是于连母亲在生育他的时候难产而死。于连受到父亲的虐待可能有这方面的原因;第二,可能于连是个私生子,母亲在生下他之后便弃他而去。因为他的两个哥哥都身强体壮,唯有他身体孱弱,面色苍白,与哥哥们不是一母所生。在与瑞娜夫人的私情中,我们也能为他的俄狄浦斯情节找到根据。于连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但是他天生热爱读书并有惊人的记忆力,这成就了他不可多得的才学。真才实学是他步入上流社会的垫脚石。随着年龄的增长,于连看到了这个社会的不公,自己胸怀大志却不能展施拳脚,由于身份地位卑下而壮志难酬。他渴望像拿破仑一样凭

功业得到世人的尊重和认可,成为上等人。而他这种企图,在上流社会看来是罪恶的,在下等人看来是荒谬可笑的。于连的野心,必然会被所有社会阶层夹击。

第二时期,我将之概括为新月时期,于连如一弯新月一样进入上流社会的社交场。对于于连来说,一切都是新的,他在黑暗中摸索,在黑暗里发光。于连在维璃叶市市长先生瑞那家做家庭教师,寄人篱下,如履薄冰,他小心翼翼却又坚定不屈地维护着自己的敏感的自尊,此时瑞娜夫人给了他如母亲般的关怀让他如沐春风。初尝禁果,在于连看来,与其说他感受到激情和爱,不如说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为自己赢得声誉。在我看来,这一时期是于连人生中最幸福的时期。后来当于连在神学院备受打击之后,他回忆这段生活时说:“那时认为,这就是生活;其实只是准备生活。如今才算进入社会。”他脱离了父兄的魔掌,穿着得体的新衣,在市长豪奢的府邸中读着自己心爱的书籍。最令他满意的是,他能与市长先生同桌吃饭,对于他来说餐桌就是他捍卫尊严的战场。在市长家里,他的才智得到充分的肯定,不仅他的三个学生崇拜他,市长先生也为他能将《圣经》在宾客们面前倒背如流而感到脸上有光。尽管他才二十一岁,他已经比同龄的世家子弟成熟太多,当瑞那先生为了留住他要求和他签署一份为期两年的合同,于连拒签。他对瑞那市长说:“先生,我不能从命,如果你要辞退我,我还能不走?这合同能

连精神相通。于连在拉穆尔家地位尴尬,他不是下人,他能和贵宾们共进晚餐,虽然待遇上与上等人相同,但是他终究不是上等人,他只是一个弗朗什-孔泰乡下锯木厂主的儿子。他一方面极力想把自己与下人区分开,但又嫌弃上等人的虚伪和无知。在于连眼里,玛娣儿特小姐固然有可爱之处,但是他并没有为此对她产生爱情,对于连来说,玛娣儿特小姐是他的敌人,因为她所属的阶层都是他的敌人,他对她带有本能的防御心理,和她说话时总有礼有节,生怕受到玛娣儿特的嘲笑侮辱。在习惯于发号施令和听惯甜言蜜语的玛娣儿特的世界里,于连成为一个例外,他获得玛娣儿特的格外注意并想征服他。当玛娣儿特对于连说:“碰到阿猫阿狗,就委身与他,我都恨死自己了。”于连的痛处被她戳中,他拿起一把古剑想杀死女友。后来玛娣儿特想到自己险些被于连杀死,竟然还春风满面,感到非常快慰,说:“他配作我的主子,他不是差点要杀了我吗?社交场的青年才俊,多少人合起来,才能做出这样一个情杀举动?”面对险些死于于连剑下,玛娣儿特感到十分欣慰,她做了太久的主子,她渴望被人管束被人主导,恰好于连有这样一种气魄能够镇得住她,她便认为自己找的了真爱。她不知道,于连做出这样的举动完全是出于维护自己的自尊。在于连看来,与瑞那夫人的私情可以报复瑞那先生,同样的与玛娣儿特的恋情也一样可以报复夸泽诺。自己能与玛娣儿特成为情侣,说明自己的

地位和玛娣儿特是一般高的,我想这是这段关系中于连最为得意的部分。

玛娣儿特带给于连刺激而痛苦的爱情,瑞那夫人给于连如母亲般温暖的关怀。玛娣儿特和瑞那夫人,一个像一团燃烧的活火,一个像一泓清冽的温泉。玛娣儿小姐和于连是同一类人物,他们都是充满反叛精神的斗士,是热衷于与世俗背道而驰的同志。瑞那夫人是于连心灵休憩的港湾,只有在与瑞那夫人共处的时光,于连才会卸下自己的武装。假若于连大难不死并能娶这两位佳人中的一位做妻子,我想于连一定会选择瑞那夫人,因为瑞那夫人是第一个关心他的处境的人,于连在玛娣儿特眼中那种傲视权贵的勇气和独特的个性原本是个误会。玛娣儿特终会发现于连不是她心中的英雄,不配做她的主子,而瑞那夫人一开始就是理解于连的,若能抛开世俗,我相信她会和于连有美好的未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bj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