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哈斯

更新时间:2024-06-06 10:24: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雷姆·库哈斯

? ?

简介 作品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s),1944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幼年在印度尼西亚

度过,后移居阿姆斯特丹,早年曾从事剧本创作并当过记者,1968至1972年他转行学建筑,就读于伦敦一所颇具前卫意识的建筑学院Architecture Association School。从那时起,他对当代文化环境下的建筑现象就开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兴趣。1972年,Harkness研究奖学金使他得以在美国生活和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1972至1979年间,他曾在当时建筑界很知名的Ungers事务所以及Peter Eiserman的纽约城市规划、建筑研究室工作过,同时也在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执教。1975年,库哈斯与其合作者共同创建了OMA事务所,试图通过理论及实践,探讨当今文化环境下现代建筑发展的新思路。

他的著作《错乱的纽约》,被认为是研究纽约文化和建筑的经典著作;其城市论著《小、中、大、特大》(《SMLXL》)被建筑系学生称为建筑圣经。 库哈斯参与的项目包括法国里尔市总体规划、美国洛杉矶环球影城总部规划等。其设计作品曾获得多种奖项,其中包括全球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兹克奖。 雷姆?库哈斯的许多研究,包括建筑作品都令人不解甚至迷惑,但不能不说他是当今最富有浪漫及乌托邦色彩的建筑师,是建筑师中的艺术家。他之所以引起许多青年学生或建筑师莫名的崇拜,无疑与他旗帜鲜明地维护现代主义精神、具有无限创造激情有很大的关系。

目前他是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的首席设计师、哈佛大学教授。 建筑成就:

当今建筑评论者将库哈斯归类至所谓解构建筑师的行列中,并非无迹可循;早年在报社记者与剧本写作的经验影响了库哈斯对于建筑与都市的诠释角度,其富有幻想的设计构想,嘲讽的解读方式,蒙太奇式的建筑表现手法,一再的颠覆了人们对于环境既有的看法。

对于库哈斯而言,任何片段的都市印象皆有其表象的呈现与内涵的联想,而其现实与幻想是并存不悖的。如在<狂谵纽约>(Delirious New York)之中对曼哈顿所作的陈述中,在对大都市幻想的主题包括: 炼金术 / 科技的幻想:

将曼哈顿的一连串规划视为建筑炼金术的实验,经由新科技的阶段革命将某一阶段转变为另一种面貌。 自由的幻想:

为在历史缝隙间发展的自由意志,试图在想像中的大都会中创造各种同时并置的意义,各种相对的概念并存运作,并将其不相容的歧异加以融合。 欲望的幻想:

针对激情、感官享乐的欢愉加以再创造。

综合库哈斯其他的观点,我们可发现其思想脉络: 都市纹理:与邻近建筑物共同围塑周遭地区之环境。 文化背景:人文特质,生活方式,所在地背景。

人造性:人造之环境若较自然的环境佳,更要充分彰显人造环境之效率与便利。 而反应构想而生的设计手法,可于库哈斯已完成之作品整理如下: 对比:

非同质物件比较而显示出的张力感。 矛盾:

一体极端之两面共存而产生的对立感。

并置:

以不同手法诠释之两同质物并置于同一处,产生微妙的对比与矛盾感。 几何形:

以纯净的几何形体象征其外在之秩序性。 复杂的内部空间:

以活动内容与中介空间元素交织出表象内所蕴藏之复杂、矛盾、对比及另类的秩序。

动线交织:

以动线作为其建筑与都市脉落的联系,成为对话与蒙太奇运镜的管道。 拼贴重叠:

以象征不同的都市印象之可穿透性色块交织重叠,在重叠处找寻色块之间的关系,再现蕴藏在都市 间之幻想与秩序。 电影手法:

延续早年在写作剧本与蒙太奇手法之经验,在库哈斯设计之建筑中,以动线连接与物件之冲突对话,反映出电影隐喻性的运镜手法。 主要著作:

《癫狂的纽约——一部曼哈顿的回溯性的宣言》(1978年),此书为库哈斯运用社会学研究建筑问题的开端;

《小、中、大、超大(S,M,L,XL)》(1995年),此书为库哈斯及同事运用现象学的种种知识思考建筑概念的纪录;

《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2002年),此书为库哈斯在成为哈佛建筑和都市研究院的教授后研究建筑和都市状况的研究成果,他以“城市项目”为单位,包括对中国珠江三角洲五座城市的研究;

《哈佛购物指南(The Harvard Design School Guide to Shopping)》(2002年),此书研究了购物和零售消费在城市中所起的作用。

主要作品:

1、Villa Dall'Ava住宅(巴黎,1991完成) 毫无疑问,雷姆?库哈斯对希望生活在这座玻璃盒子里面的主人们产生了好奇心。而所有的以上片段只是这种好奇心贯穿于整个漫长的建筑构造过程中的一种故事性的积累。

2、Grand Palais Lille(法国,1996年第一阶段完成) 无修饰的木夹板、镀锌铁皮、未做表面处理的混凝土、裸露的荧光管,这一切均无矫揉造作之感。库哈斯在自己的建筑作品里对于细节大样或多或少显得轻松自如,并愿意去使用这些很便宜的材料,只是“淡淡”地流露出对建筑的关注,库哈斯自认是一个没有风格的建筑师,不像当今红透半边天的Richard Meier或Frank Gehry。他认为没有风格并不是件坏事。他对形体“视而不见”,只对“形体”内的拥挤现象有兴趣。

3、Parcde Lillette巴黎,1982竞赛方案 这是雷姆?库哈斯“没有物质的拥挤”论点的代表作。在这里他只是简单地复制一个“自然”,用最少的、没有特色的建筑语言(或设备、或具体形式)加上不确定的计划去创造一片“布满社会工具的密集森林去横跨这块地形”。1996年,雷姆?库哈斯更把这种低调处理建筑都市的风格与个性的观点,推向一个登峰造极的层次,这一年他提出了“普通城市”的观点。他认为个性的坚持给当代的城市社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束缚,与当今消费社会所制造的东西毫无关联。这也是大量“普通城市”存在的思想根基。只有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s)建筑作品: 法国图书馆(1981年) 拉维莱特公园(1982年) 波尔多住宅(1994年)

荷兰驻德国大使馆(1997年) 纽约现代美术馆加建(1997年) 西雅图图书馆(1999年) 中央电视台新楼(2002年) 广州歌剧院(2002年)等。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s)建筑作品选:

西雅图公共图书馆 Seattle Public Library

荣获《时代》杂志(Time)2004年最佳建筑奖、2005年美国建筑师协会的杰出建筑设计奖(AIA Honor Awards)

西雅图图书馆的形式一度曾十分流行。该作品的创作来源于库哈斯对图书馆及其一系列相关概念的反思。

库哈斯认为,建造这样一座图书馆有着特定的时空条件:

(1)网络使得传统的以收藏图书为主的图书馆模式发生了变化,交流无限制,那么图书馆的所以空间也应有交流的特质;

(2)灵活布置的要求使得图书馆必须打破传统的单一大空间;

(3)图书挂肩负的社会责任使得建筑上反映为多功能、多内涵的社会中心; (4)兼顾到各种信息获取方式的平等,那么就要化解书本的影响; (5)基地的有限性决定了图书馆的各层次竖直布置。

最终,库哈斯确定了“5个平台模式”,各自服务于自己专门的组群。这五个平台分别是:办公、书籍及相关资料、交互交流区、商业区、公园地带。这五个平台从上倒下一次排布,最终形成一个综合体。平台之间的空间就像交易区,“不同的平台交互界面被组织起来,这些空间或用于工作,或用于交流,或用于阅读”,有一种特别的空间交融的感觉。建筑形体随着平台面积和位置的变化形成新奇的多角结构,有新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室内交互交流区中有一个赖特古根海姆博物馆一样的大楼梯,这种楼梯形成的破碎空间也是库哈斯常用的手法之一。 中央电视台新楼方案

中央电视台新楼方案竞赛,以库哈斯的新颖方案脱颖而出而告终。方案的独特形式使人惊呼:“不懂建筑了!”这的确是一幢可以改变人思想的建筑-----它突破了我们对建筑的理解。或许有人说,在多震区建造这样的一个形体,是多么的不经济啊----但央视50亿的预算已放在那儿了。也许有人说,这种形式每个学过构成的人都做得出来啊----但历史似乎总是证明,给予总垂青于有见地的先行者。这里,不拟对该建筑作深入的评论,只以此为例,分析库哈斯的创作个案。 与以往从功能上进行反思不同,库哈斯在央视方案中从形式逻辑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库哈斯认为,在摩天楼的创作中,“大多数只是按照预先的方式进行布置,在其中进行的只是惯常的活动。”他洞察到,摩天楼创作中“裙楼----中部韵律布置----顶部”这种模式已成为定式,应该有新的创作逻辑与思路。同时,在对摩天楼高度的认识上,他认为不必“参与对终极高度的无谓竞争”,而应建造“具有象征意味的建筑群”。

基于对建筑形式和建筑高度两方面的认识,库哈斯创造了一个环状的形式----一个在竖直方向呈6度斜角的方状环形.这种造型既从形式上化解了传统的三段式模式,还设计出一种新的上下贯穿一气的形体。从动画上来看,建筑在竖直方向上确有一种进深感,这种进深感大大区别于以往摩天楼“高耸入云”的形象。旧

建筑的搭建形式来看,比之德方斯拱门和原广司的东京大楼,这幢建筑更具水平方向的立体感;比起艾森曼的环形大厦,则更显出纯净感和现代感。这幢楼也延续着库哈斯的某些一贯手法:倾斜的玻璃幕墙、现代建筑的体块感及不大的高宽比例。

相应的,它对环形形式与“促进团结、加强协作”之间关系的说明,则明显的缺少建筑上的说服力。

同时,它出现在北京这样一个古都中,和以往的建筑形象有着极大的不调和性。多少使我们对北京未来的城市形象多了一层疑惑----我们的北京是否会变得如库哈斯所说的“拼接城市”呢?如果这样,这座建筑也许将会成为拼接层次中最为新奇的一个片断。

应该说,这幢建筑不仅是库哈斯的一项建筑实践,更是其城市理论在北京的实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ad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