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可以用!veket启动方法集锦

更新时间:2024-04-23 09: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veket的启动方法和grub和boot.ini的一些常识

前言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veket系统,觉得挺不错的,经过几天痛苦的学习,终于对该系统的安装摸索出一点点心得,但很多原理都还不清楚,持续学习中。现把这几天的心得记下,以备不时之需,也为其他新手提供一个可以快速入门的方法。

以下方法初为网上搜集,然后上机实验,最终去除一些重复繁琐步骤总结而出,本人在多台电脑上都已经实验成功。

Veket系统的简介:

veket标语:美好的事物都应该是简单的。

veket是一个容量很小(一般都是200M至350M之间,最新版500M多一点。相对于win7几G的容量称之为很小应该没错),资源要求很低(因为使用的是以省资源闻名的 icewm和xfce窗口管理器---相对KDE和GNOME来说速度快多了,对硬件的要求也低很多,所以速度很快,同时也适合用在老旧电脑和上网本上),同时 veket也集成了常用软件,通常安装完veket系统之后即使不另外安装软件也可以完成大部分应用——包括上网浏览,看电影,听音乐,收邮件,网页编辑制作,压缩解压缩,图形图像(专业的GIMP处理),打印,加密文件,办公字处理和电子表格,视频转换,看PDF及还有一个专门的看小说软件及看漫画软件和玩游戏甚至还有集成小型的编译环境等等————就是参与维护和测试veket日常所需要用到的软件都全部集成进veket系统里边去了,所以,安装完的 veket系统所集成的软件已足够满足大部分网友的日常应用需求。 (具体veket的特点有兴趣的朋友请观看第五部分)

第一部分: 单一系统U盘启动veket

1、在U盘根目录建立veket目录,将“随身私密系统veket-7.96正式版.ISO”解压到veket内,内包含几个文件:

2、下载“grub4dos-0.4.4-2009-01-11”,解压,然后把里面的grldr和menu.lst复制到U盘根目录,复制windows下系统盘内的boot.ini到U盘的根目录下 用记事本打开menu.lst 在menu.lst最后加入: title veket root(hd0,0)

kernel /veket/vmlinuz initrd /veket/initrd.gz boot

3、启动Bootice

将主引导和分区引导全改为GRUB引导

在主引导记录的选项里,可以如此打勾:

4、插入,选择veket,稍等一分钟,开始爽吧。

第二部分 U盘XP和veket共同启动(研究中)

第三部分 硬盘XP和veket共存

1、打开系统文件隐藏

修改C盘下的boot.ini文件,在最后添加如下语句:c:\\grldr=veket

注意:有些安装XP时用的是GHOST版的,会在boot.ini中有c:\\mxldr=MSDOS 7.1类似的语句,注意在添加veket时要把c:\\mxldr=MSDOS 7.1删去,否则无法启动。也就是c:\\mxldr=MSDOS 7.1和c:\\grldr=veket 这两句不能共存,需要哪个系统则进入XP后做修改即可。期待有大大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2、在U盘根目录建立veket目录,将“随身私密系统veket-7.96正式版.ISO”解压到veket内,内包含几个文件:

3、下载“grub4dos-0.4.4-2009-01-11”,解压,然后把里面的grldr和menu.lst复制到U盘根目录,复制windows下系统盘内的boot.ini到U盘的根目录下,用记事本打开menu.lst,在menu.lst最后加入: title veket root(hd0,0)

kernel (hd0,0)/veket/vmlinuz root=/dev/sda1 PMEDIA=idehd initrd (hd0,0)/veket/initrd.gz boot

(如果是SATA硬盘就写成: PMEDIA=satahd,如果不能引导可以写成:root=/dev/hda1)

第四部分 GRUB启动命令详解

一、菜单命令

菜单命令只能用于grub配置文件的全局配置部分,不能用在grub命令行交互界面,菜单命令在配置文件中应放在其它命令之前。

1、default //设置默认启动的菜单项

2、fallback //设置启动某菜单项失败后反回的菜单项 3、hiddenmenu //隐藏菜单界面

4、timeout //设置菜单自动启动的延时时间 5、title //开始一个菜单项 二、常规命令

常规命令可以应该于配置文件和grub命令行交互界面,可使用的常规命令有 1、bootp //通过bootp初始化网络设备 2、color //设置菜单界面的颜色

3、device //指定设备文件作为驱动器 4、dhcp //通过DHCP初始化网络设备 5、hide //隐藏某分区

6、ifconfig //手工配置网络设备 7、pager //改变内部页程序的状态 8、partnew //新建一个主分区 9、parttype //改变分区的类型

10、password 为菜单界面设置口令 11、rarp //通过RARP初始化网络设置 12、serial //设置串口设备 13、setkey //设置键盘映射

14、splashimage //设置GRUB启动时的背景图片文件 15、termainal //选择终端类型 16、tftpserver //指定TFTP服务器 17、unhide //还原某隐藏分区 三、命令行和菜单项命令

命令行和菜单项命令可应该于GRUB配置文件的菜单项设置中,也可以用在GRUB命令交互界面。 1、bolcklist //显示某文件所在分区位置(block list notation) 2、boot //启动操作系统 3、cat //显示文件内容

4、chainloader //把启动控制权软交给另外的启动引导器 5、cmp //比较两个文件

6、configfile //加载已存在的GRUB配置文件 7、debug //设置为debug模式

8、displayapm //显示APM BIOS信息 9、displaymem //显示内存配置 10、embed //嵌入Stage 1.5文件

11、find //查找包括某文件的所有设备 12、fstest //测试文件系统

13、geometry //显示某驱动器的物理信息 14、halt //停止计算机运行(软件关机) 15、help //显示GRUB的命令帮助信息

16、impsprobe //查询对称多处理器(SMP)的信息 17、initrd //加载initrd文件 18、install //安装GRUB

19、ioprobe //查询某驱动器的输入输出(I/O)端口 20、kernel //引导操作系统内核

21、lock //锁定某GRUB导菜单项,使其输入密码后才可启动 22、makeactive //激活某主分区 23、map //虚拟映射某驱动器

24、md5crypt //使用MD5加密口令 25、module //加载模块

26、modulenounzip //加载模块不进行解压 27、pause //暂停并等待按键 28、quit //退出GRUB

29、reboot //重新启动计算机 30、read //读取内存中的内容

31、root //设置GRUB的root设备

32、rootnoverify //设备GRUB的root设备但不装载文件系统 33、savedefault //保存当前的启动菜单项为默认启动 34、setup //自动安装GRUB

35、testload //从文件系统中测试读取某文件 36、testvbe //测试VESA BIOS EXTENSION 37、uppermem //强制设置主机上位内存的大小 38、vbeprobe //查询VESA BIOS EXTENSION信息

Grub命令和使用详解

从Red Hat Linux 7.2起,GRUB(GRand Unified Bootloader)取代LILO成为了默认的启动装载程序。相信LILO对于大家来说都是很熟悉的。这次Red Hat Linux用GRUB代替LILO,可见GRUB大有过人之处。不过,相对于LILO来说,大家对GRUB还是要陌生一些。本文将对GRUB的基本情况、术语、接口、命令以及配置文件做个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GRUB的概述

在Red Hat linux装载一个系统前,它必须由一个引导装载程序(boot loader,启动管理程序)中的特定指令告诉它去引导系统。这个程序一般是位于系统的主硬盘驱动器或是其他知道如何去开始linux内核的媒介驱动器上。 如果说一个x86系统只安装了Red Hat Linux而且只有一个版本的linux内核,那么通过引导装载程序开始Red Hat Linux的特定过程就不重要了。Red Hat Linux安装程序允许用户快速方便地配置引导装载程序存放在主硬盘驱动的主引导记录中来引导操作系统。

然而,为了能从多个linux内核或其他操作系统引导,那么就很有必要了解Red hat linux用于提供必要的引导选项的方法,以及理解引导的过程与如何去改变。

本文是讨论GRUB,它是Red Hat Linux用来在x86系统上装载操作系统的默认方法。同时,本文也将详细介绍用于控制引导过程的各种命令和配置选项。 GRUB的定义

GNU GRUB(GRand Unified Bootloader)是一个将引导装载程序安装到主引导记录的程序,主引导记录是位于一个硬盘开始的扇区。它允许位于主引导记录区中特定的指令来装载一个GRUB菜单或是GRUB的命令环境。这使得用户能够开始操作系统的选择,在内核引导时传递特定指令给内核,或是在内核引导前确定一些系统参数(如可用的RAM大小)。 x86的引导过程

当一个x86机器启动后,系统BIOS开始检测系统参数,如内存的大小、日期和时间、磁盘设备、以及这些磁盘设备用于引导的顺序等。通常情况下,BIOS都是被配置成首先检查软驱或光驱(或两者都检查),然后再尝试从硬盘引导。如果在这些可移动的设备中,没有找到可引导的介质,那么BIOS通常是转向第一块硬盘最初的几个扇区,寻找用于装载操作系统的指令。这些最初的扇区-主引导记录-开始装载一个预选择操作系统的过程,一个操作系统选项贩GRUB菜单,或是一个执行特定选项的GRUB命令行接口。 装载GRUB和操作系统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操作步骤:

1、装载基本的引导装载程序,这通常是第一步。基本引导装载程序必须是位于主引导扇区中一个非常小的

空间,少于512字节。因此,基本引导装载程序所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装载第二引导装载程序。这主要是归结于在主引导扇区中没有足够的空间用于其他东西了。

2、装载第二引导装载程序,这通常称为第二步。这第二引导装载程序实际上是引出更高级的功能 ,以允许用户装载入一个特定的操作系统。在GRUB中,这步是让用户显示一个菜单或是输入命令。

3、装载在一个特定分区上的操作系统,如linux内核。一旦GRUB从它的命令行或是配置文件中,接到开始操作系统的正确指令,它就寻找必要的引导文件,然后把机器的控制权移交给操作系统。 注意

在一些文件系统以及文件系统的配置中,可能需要一个1.5步的文件,用来连接基本引导程序与第二引导程序之间的差异。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第二步中的引导装载程序文件位于一个使用了第一步引导装载程序所不能访问的文件系统的分区中,那么就可能需要指示第一步引导装载程序,从1.5步文件中载入附加的指令来读取第二步引导装载程序的文件。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参考GRUB的信息页。

前面所提到的引导方法被称为直接装载。因为这种方法中使用的是直接装载操作系统的指令,没有用到任何在引导装载程序和操作系统主文件(如内核)之间的中间代码。然而,不同操作系统所采用的引导过程可能会与上面提到的有一些细微的不同。例如,微软的DOS和Windows操作系统在安装时,倾趋于完全重写主引导记录,而不是合并当前的主引导记录的配置。这将破坏掉其他操作系统保存在主引导记录中的所有信息,如Red Hat Linux。微软操作系统,还有一些其他的专有操作系统,都是使用一种称为链式装载的引导方法来启动的。在这种方法中,主引导记录仅仅是简单地指向操作系统所在分区的第一个扇区。

GRUB支持直接和链式装载的引导方法。GRUB能用于几乎所有操作系统,绝大多数流行的文件系统,以及几乎所有的系统BIOS所能识别的硬盘。 GRUB的特性

GRUB包含许多特性,这使得GRUB比其他可用的引导装载程序更加优越。下面列出一些比较重要的特性: ·GRUB在x86机器上,提供一个真正基于命令行的,先于操作系统(pre-OS)的环境。它对于用确定的选项装载操作系统或收集系统信息方面,提供了最大程度的适应性。许多非x86的体系结构已经使用先于操作系统环璄许多年了,它提供控制系统如何从一个命令行引导。当LILO或其他x86引导装载程序使用了一些命令特性的时候,GRUB已经包含了许多这方面的特性。 ·GRUB支持逻辑块寻址(LBA)方式。LBA将用于寻找驱动器上文件的地址转换工作置于驱动器的硬件中,它被用在许多IDE和所有的SCSI硬盘中。在使用LBA之前,硬盘驱动器遇到一个1024柱面的限制,即BIOS不能找到在1024柱面后的文件(比如一个引导装载程序或是内核文件)。只要系统BIOS能支持LBA模式(大多数都支持),那么LBA就允许GRUB超越1024柱面的限制,引导操作系统。 ·GRUB的配置能在每次系统引导时被读取。这就避免了用户每次改变引导选项时都要重写一次主引导记录。大多数的引导装载程序都不能很老道地读取配置文件,并使用它们来设置引导选项。比如说,用户必需改变一个LILO的配置文件,然后运行一个命令将新的配置数据重写回系统的主引导记录。这种方法比GRUB所采用 的方法更加危险,因为一个错误配置的主引导记录将让系统无法引导。在使用GRUB中,如果说配置文件被错误配置并且引导,那它也仅仅简单地转到一个默认的命令行,允许用户手工输入命令来运行操作系统。除开更新系统引导的第一步、第二步、或是菜单配置文件的位置,主引导记录是不会被触及到的,而这种情况是很少发生的。 注意:

当GRUB的配置文件发生改变时,没有必要重新启动GRUB。所有的改变都能被自动地检测到。如果GRUB被重新启动,那么用户将退回到命令行方式的GRUB外壳下。 安装GRUB

如果在Red Hat Linux的安装过程中,GRUB没有被安装,下面将说明如何安装它,并将它设为默认的引导装载程序。

注意:如果LILO已经被安装,并且是当前的系统引导装载程序,那并没有必要为了使用GRUB而删除它。GRUB一旦安装后,将做为系统默认的引导装载程序。

首先,获取最新可用的GRUB包。在Red Hat Linux安装光盘上的GRUB包也可以使用。

其次,在一个外壳提示下,运行命令/sbin/grub-install ,这里的是GRUB将要被安装的位置。比如说:/sbin/grub-install /dev/hda

最后,重新引导系统。GRUB图形引导装载菜单将出现。 二、GRUB的术语

在使用GRUB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理解这个程序是如何引用设备的,如系统硬盘驱动器、分区等。

对于配置GRUB实现多操作系统的引导,这方面的信息是很重要的。 设备名称

系统的第一个硬盘驱动器被GRUB称为(hd0)。在它上面的第一个分区被称为(hd0,0),第二个硬盘驱动器上的第5个分区被称为(hd1,4)。通常使用GRUB时,文件系统习惯上采用下面的方式命名: (,)

在设备命名中,圆括号和逗号是很重要的。指出是一个硬盘(hd)还是一个软盘(fd)被指定。

是依照系统BIOS而确定的设备号,从0开始。基本IDE硬盘被标为0,第二IDE硬盘被标为1。这个排序大体上等同于linux内核用字母安排设备的顺序,只是在hda中的a变成了0,hdb中的b变为了1,依次类推。 注意:GRUB用于设备的命名系统是从0开始,而不是1。这常常是GRUB新手们常犯的最普遍的错误。 指在一块硬盘上一个分区的编号。类似于,分区的编号也是从0开始。虽然大多数的分区可以用数字指定,但是如果系统使用的是BSD分区,那么它们还是用字母来指定,如a或c。 GRUB在命名设备和分区时,使用下面的规则: ·系统使用IDE硬盘或SCSI硬盘,都没有关系。所有的硬盘都是用hd开始。软盘用fd开头。 ·当指定整个硬盘,不考虑它的分区时,简单地将逗号和分区编号取消即可。当告诉GRUB配置一个特定硬盘的主引导扇区时,这一点很重要。比如,(hd0)指定第一个设备,(hd3)指定第四个设备。 ·如果一个系统有多个驱动设备,知道由BIOS确定的驱动器顺序就很重要了。如果系统只有IDE或SCSI驱动器,那是相当简单的。但是如果有多个驱动器混合时,这就变得令人混乱了。 文件名称

当在GRUB中输入包括文件的命令时,比如在多操作系统中使用一个菜单列表,文件名必须直接在设备和分区后指定。一个绝对文件名的格式如下: (,)/path/to/file

大多数的时候,用户可以通过在分区上的目录路径后加上文件名来指定文件。这种方法是直接了当的。 另外,我们也可以将不在文件系统中出现的文件指定给GRUB,比如在一个分区最初几块扇区中的链式引导装载程序。为了指定这些文件,需要提供一个块列表(blocklist),由它来一块一块地告诉GRUB文件在分区中的位置。当一个文件是由几个不同的块组合在一起时,需要有一个特殊的方式来写块列表。每个文件片断的位置由一个块的偏移量以及从偏移点起始的块数来描述,这些片断以一个逗号分界(comma-delimited)的顺序组织在一起。 考虑下面的块列表: 0+50,100+25,200+1

上面这个块列表告诉GRUB使用一个文件,这个文件起始于分区的第一块,使用了第0块到第49块,第99块到124块,以及第199块。

当使用GRUB装载诸如微软Windows这样采用链式装载方式的操作系统时,知道如何写块列表是相当有用的。如果从第0块开始,那么可以省略块的偏移量。作为一个例子,当链式装载文件在第一硬盘的第一个分区时,可以使用下面的命名: (hd0,0)+1

下面给出一个带类似块列表名称的chainloader命令。它是在设置正确的设备和分区作为根后,在GRUB命令行中给出的。

chainloader +1

GRUB的根文件系统

一些用户常困惑于GRUB中根文件系统(root filesystem)这一术语的用法。GRUB的根文件系统与Linux的根文件系统是没有关系的,这一点需要记住。

GRUB的根文件系统是用于一个特定设备的根分区。GRUB使用这个信息来挂入(mount)这个设备并从它上面载入文件。

在Red Hat Linux中,一旦GRUB载入它自己的包含Linux内核的根分区,那么kernel命令就可以将内核文件的位置作为一个选项来执行。一旦Linux内核引导,它就设定自己的根文件系统,此时的根文件系统就是大多数人用来与Linux联系的了。最初的GRUB根文件系统以及它的挂入都被去掉,它们仅存在于用来引导内核文件。 关于根和内核命令的更多信息,可以参考后面的命令部分。 三、GRUB的接口

GRUB主要有三个强大的接口,它们提供了不同级别的功能。每个接口都允许用户引导操作系统,甚至可以在处于GRUB环境下的接口之间移动。

菜单接口

如果GRUB是由Red Hat Linux的安装程序自动配置的,那么它默认的显示接口是菜单接口。在系统第一次启动后,一个操作系统或内核的菜单(事先已经用它们各自的引导命令配置好)将一个按名称排列的列表保存在这个接口中。使用箭头键选择一个非默认选项,然后按回车键来引导它。如果不是这样,一个记时器可能已经被设置,那么GRUB将启动装载那个默认的选项。

在菜单接口上,按[e]键,对高亮菜单项中的命令进行编辑。按[c]键载入一个命令行接口。 菜单项目编辑器接口

在引导装载菜单中按[e]键,就进入了菜单项目编辑器。用于项目的GRUB命令就显示在这里。在引导操作系统前,用户可以更改这些命令,添加(加在当前行后面,用[o]键;加在当前行前,用[0]),编辑(用[e]键),删除(用[d]键)。

在所有的改变都完成后,用键来执行这些命令,并引导操作系统。[Esc]键来放弃这些修改,将重新入标准的菜单接口。[c]键用来载入命令行接口。 命令行接口

命令行是GRUB最基本的接口,但它也是被授予了最大控制能力的接口。在命令行接口中,输入任何相关的GRUB命令,再回车就可以执行了。这个接口的功能有点类似于shell的功能,比如[Tab]键完成,前后文提示,输入命令时的[Ctrl]键组合,如[Ctrl]-[a]移到行的开头,[Ctrl]-[e]移到行的结尾。另外,箭头键,[Home],[End],[Delete]键与bash shell中一样用法。 接口使用的顺序

当GRUB环境开始载入第二步引导装载程序时,它寻找自己的配置文件。当找到配置文件后,它使用这个配置文件建立一个要载入的操作系统的菜单列表, 然后显示引导菜单接口。

如果配置文件没有被找到,或者如果配置文件不能读取,那么GRUB将载入命令行接口,以允许用户手工输入必要的命令来启动操作系统。

如果配置文件不是正确的,那么GRUB将显示出错误,并请求输入。这点是很有帮助的,因为用户将能够看到问题发生在文件中的什么地方,并修复它。按下任意键,重新载入菜单接口,根据GRUB报告的错误,编辑菜单选项并纠正问题。如果这个修正失败了,那么错误将被报告,且GRUB将再次开始。 四、GRUB的命令

GRUB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命令,它们可以在命令行接口中以交互的方式执行。其中的一些命令能接在命令名后面的选项,这些选项用空格隔开。

下面的列表给出了最有用的一些命令: ·boot - 引导先前已经被指定并载入的操作系统或链式装载程序。 ·chainloader - 将指定的文件作为一个链式装载程序载入。为了获取在一个指定分区第一扇区内的文件,使用+1作为文件名。 ·displaymem - 显示当前内存的使用情况,这个信息是基于BIOS的。这个命令有助于确定系统在引导前有多少内存。 ·initrd - 使用户能够指定一个在引导时可用的初始RAM盘。当内核为了完全引导而需要某些模块时,这是必需的。 ·install p - 安装GRUB到系统的主引导记录。这个命令允许系统重启时出现GRUB接口。

警告:install命令将覆盖主引导扇区中的其他信息。如果命令被执行,那么除了GRUB信息之外的其他用于引导其他操作系统的信息都将丢失。在执行这条命令前,确定你对它有正确的了解。

这条命令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式进行配置。然而,它都要求指定。表示一个设备,分区和文件,在那里可以找到第一个引导装载程序的映象,比如(hd0,0)/grub/stage1。另外,也指定了第一步引导装载程序应该被安装的硬盘,如(hd0)。

选项告诉第一步引导装载程序第二步引导装载程序位于什么地方,例如(hd0,0)/grub/stage2。p选项告诉install命令菜单配置文件被指定在部分,比如说(hd0,0)/grub/grub.conf。 ·kernel - 当使用直接载入方式引导操作系统时,kernel命令指定内核从GRUB的根文件系统中载入。options选项是跟在kernel命令后面,在内核载入时传给内核。

在Red Hat Linux中,一个kernel命令的例子看起来象下面的形式: kernel /vmlinuz root=/dev/hda5

上面这行表明了vmlinuz文件是从GRUB的根文件系统载入的,如(hd0,0)。同时,一个选项也被传给了内

核。它指出当Linux内核载入时,内核的根文件系统应该是位于hda5,第一个IDE硬盘的第五个分区。如果有必要的话,多个选项可以被放在这个选项后面。 ·root - 将GRUB的根分区设置成特定的设备和分区,比如说(hd0,0)。并挂入这个分区,这样文件可以被读取。

·rootnoverify - 做root命令同样的事情,只是不挂入分区。

除上面所述外,还有更多的命令可用。输入info grub,得到一个所有命令的完全列表。 五、GRUB的菜单配置文件

配置文件在GRUB菜单接口中,创建用于引导操作系统的列表。配置文件可以允许用户选择执行事先设置好的一组命令。这些命令既包括前面给出的命令,也包括一些只用于配置文件的命令。 配置文件的专用命令

下面这些命令只用于GRUB的菜单配置文件: ·color - 设定在菜单中使用的颜色,一种是作为前景色,一种作为背景色。可以简单地使用颜色名称,如red/black。比如:

color red/black green/blue ·default - 默认项目的标题名称。如果菜单接口超时,那它将被载入。 ·fallback - 当这个命令被使用时,如果第一次尝试失败,那么这个项目的标题名称将被试用。 ·hiddenmenu - 这个命令被使用时,它不显示GRUB菜单接口,在超时时间过期后载入默认项。用户通过按[Esc]键,可以看到标准的GRUB菜单。 ·password - 这个命令被使用时,它可以防止不知道口令的用户编辑菜单的项目。

作为附加选项,可以在后面指定一个后备的菜单配置文件。因此,如果口令被知道,GRUB将重新启动第二步的引导装载程序,并使用这个后备的配置文件来建立菜单。如果这个后备文件不在命令中指出,那么知道口令的用户能够编辑当前的配置文件。 ·timeout - 这个命令设定了在GRUB载入由default命令指定的项目前的时间间隔,以秒为单位。 ·splashimage - 它指定在GRUB引导时所使用的屏幕图像的位置。 ·title - 设定用来装载一个操作系统的一组特定命令的标题。 字符#用来在菜单配置文件放置注释。 配置文件的结构

设置GRUB菜单接口全局参数的命令被放在文件的顶部,接下来的是用于各个操作系统引导的不同项目。 一个非常基本的用于引导Red Hat Linux或Microsoft Windows 2000的GRUB菜单配置文件可能如下所示: default=linux timeout=10

color=green/black light-gray/blue # section to load linux title linux root (hd0,1)

kernel /vmlinuz root=/dev/hda5 boot

# section to load Windows 2000 title windows

rootnoverify (hd0,0) chainloader +1

这个文件告诉GRUB建立一个以Red Hat Linux为默认操作系统的菜单,设定10秒后自动引导。这里给出了2个部分,每个部分对应于一个操作系统项目,每个部分都包含了指向操作系统硬盘分区表的命令。 在下面的附加资料中,将列出如何使用GRUB引导多种操作系统的参考资料。 六、GRUB的附加资料

这个部分只是对GRUB以及它的许多选项作一个介绍。如果想要更多的了解GRUB是如何工作的、如何在其他任务中配置它来引导非Linux操作系统,可以参考下面列出的一些资料。 安装文档

·/usr/share/doc/grub-0.90 - /usr/share/doc/grub-0.90是GRUB文档在系统上的目录。 ·在一个shell提示下,输入man grub命令可以查看GRUB的手册,它包括一个装载GRUB shell时所使用的选项的列表。 ·在一个shell提示下,使用info grub命令可以得到GRUB的info页,它包括一个指南,一个用户参考手册,一个程序员参考手册,以及一个关于GRUB和它自己用法的FAQ文档。 有用的一些站点 ·http://www.gnu.org/software/grub - GNU GRUB 项目的主页。这个站点包含了GRUB发展状态的信息以及一个FAQ。 ·http://www.uruk.org/orig-grub - 在这个项目被脱管到自由软件基金会进一步发展前的最初的GRUB文档。 ·http://www.redhat.com/mirrors/LDP/HOWTO/mini/Multiboot-with-GRUB.html - 研究GRUB各种不同的用法,包括引导非Linux操作系统。 ·http://www.linuxgazette.com/issue64/kohli.html - 一篇介绍性的文章,讨论在一个系统上GRUB配置,包括GRUB命令行选项的概述。

关于硬碟的情况可参照:http://linux.vbird.org/linux_basic/0130designlinux.php

第五部分 Veket的特点

1. 文件系统的一般操作

系统安装好以后,新手同学们通常会开始熟悉系统。说白了,就是看看系统里都有啥文件。

veket是linux系统,linux的文件系统和windows不一样,需要一点点适应的过程。你可以通过文件管理器来熟悉它的文件系统。

linux的文件系统不会呈现出一个个C、D、E、F、G之类的逻辑硬盘,而代之以一个个文件目录。每个逻辑硬盘就是一个目录。

在默认界面的下方的wbar上(lucky8k系列没有wbar,但有类似的工具条),点最左边的图标(file),文件管理器就被打开了,这个文件管理器名叫“thunar”。

thunar文件管理器和windows的使用习惯基本一样。不过,界面左边的侧栏,默认是“快捷方式”,你点thunar的菜单,“视图”-“侧栏”,选择“树”,这样左边的侧栏就完全和win一样了,会呈现文件系统的树状结构。在这个“视图”菜单,还有一个选项是“显示隐藏文件”,你可以点开,这样就能看见隐藏的设置文件和目录。

在把thunar文件管理器的左边栏设成“树”以后,你可以看到三个大项,root、垃圾箱和文件系统。其实,只有文件系统是真正的系统文件所在,而root是从文件系统里拉出来的,垃圾箱是从root里面拉出来的,是快捷方式,目的是为了用户使用方便,因为root文件夹通常放用户自己的东西,对用户来说是最常用的。如果你做了一个自己的目录放文件,也可以把自己的目录拉倒左侧快捷方式栏,建立自己的快捷方式,这样找文件就方便了。

真正的veket系统的文件结构就是点开“文件系统”树所看见的,里面有root、dev、usr、mnt......等等内容。这就是系统的根目录。除了/mnt/目录以外,你第一次进系统时,在文件管理器里看到的所有文件、目录都是系统集成好的,它们来自你安装的qrky_888.sfs(或者 pup_xxx.sfs)。

你接下来在系统里做的任何事情,例如在某个目录里存下了一个文件(除/mnt/目录以外),或者删除了某个系统集成的文件,或者由于配置了网络和声卡而更新的配置文件,这一切都会记录在save.2fs/3fs文件里面。也就是说,如果你删错了、改错了系统自带的文件,只要你删除2fs/3fs重新启动系统,原本的文件就会回来。

顺便介绍一个关于2fs/3fs的小知识,因为在坛子里看到新手的提问。有同学说,我要安装一个pet程序,只有50M(假设),系统告诉我空间不够,我那块硬盘还有2G呢,怎么会空间不够?这其实是你的save.2fs/3fs不够大了,你在第一次退出veket系统时设定了2fs/3fs文件的大小,可能剩余部分已经不够50M了。而且,pet本身其实是个自解压软件,也就是说pet包是被压缩过的,一般来说50M的pet,安装后肯定是大于50M的。还有一种可能,系统在解压并安装pet时,通常会耗费多一倍的空间(安装的中间过程需要空间),你安装50M的程序,最少要准备好100M的2fs/3fs文件空间,所以,你的2fs/3fs文件虽然还空余有50M以上,但仍可能不足以完成安装。 要增加2fs/3fs的空间,这里有图文教程:http://www.lucky8k.com/thread-76409-1-1.html

对于veket系统来说,它只会在属于自己的那几个文件里折腾,文件以外的空间它永远都不碰的。所以,只要你安装正确,veket永远都不会破坏你机器上原有的系统和文件。

现在再看剩下的/mnt/目录(mnt是英文挂载的缩写),在文件管理器里点开看一下,里面有home目录,它就是你安装veket系统的那块逻辑硬盘,而其他的目录,例如sda1、sda2等等,就是你机器上的其他逻辑硬盘。如果你插入U盘或者光盘,挂载后也可以在这里找到相应目录。 除了你安装veket的硬盘(也就是home目录),其他硬盘都需要你先操作“挂载”,然后才能在文件管理器里看见里面的文件,而home目录是在启动系统时自动挂载的(不然引导程序怎么读里面的系统文件啊)。 挂载硬盘的操作过程,看这个图文教程:http://www.lucky8k.com/thread-64359-1-1.html 解说怎么在veket上读取WINDOWS的分区 注意:第一次进系统(或者用光盘启动系统),系统此时处于live状态,你在mnt里是找不到home目录的,如果需要找你装veket系统的那块硬盘,到这个目录:/initrd/mnt/,有可能在dev_ro2。第一次关机或启动,保存下2fs文件以后,再进系统就能看到home目录了。

2. 垃圾箱

这个问题需要特意说明一下。

veket2.39、3.11、5系列的垃圾箱是没有放在桌面上的,因为这里头有点别的麻烦。

系统的默认文件管理器和桌面图标管理是由ROX-Filer负责的(所以,桌面图标的问题要找它的设置界面解决,在ROX文件管理器里点鼠标右键有选项),这是另一个非常轻巧但功能强大的文件管理器,但由于这个管理器的操作不太符合一般用户在windows里养成的使用习惯,所以,作为文件管理器,一般也就是专业人员会用它,确有一些方便之处,而且占资源也特别少。所以,桌面上不会有和thunar文件管理器关联的垃圾箱。

如果你在thunar里删除文件,那么只能在thunar界面里的垃圾箱目录找到你删除的文件,可以恢复,也可以清空,记得常常去清空一下,要不然会占用你的2fs/3fs的空间。

你可以尝试去用Rox-Filer,主菜单上的“文件系统”子菜单第一项就是它。不过,要小心,如果你按一般的习惯在这个文件管理器里删除文件,那是不能恢复的,会被彻底删除。操作习惯不同的。

对于lucky8k-veket系列来说,因为使用的桌面环境是xfce,比较友好,所以,你可以在桌面看到垃圾桶。

3. 一般用户常用文件目录

这个部分我不想说一大堆复杂的linux文件系统的分类,这些东西,新手暂时可以不碰,以后慢慢熟悉,有兴趣的话网上有很多介绍文章的。

我只简单介绍几个你日常使用veket时会用到的。

对一个新手来说,首要的问题是 - 我自己的文件应该怎么存放。 保存自己的文件,通常有两种做法。

一种是保存在veket里面,就是把文件保存在除/mnt/以外的目录里,就是在2fs/3fs文件里。 另一种就是保存在veket外面,在/mnt/目录下。

我个人喜欢把文件保存在veket外面,因为我常常会切换系统,保存在2fs/3fs里面的东西,到了windows里就看不见了,没办法通用。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2fs/3fs文件可以保持较小的体积,关机速度快,二是,万一折腾死了系统,可以删掉2fs/3fs文件重新来过,节省了搬运备份文件的功夫。 如果你想把文件放在veket里面,理论上,你可以在文件管理器里的任何地方创建自己的文件目录(/mnt/和/initrd/目录除外),只要不和系统带的目录重名就好了。

常用veket的人们通常会有一些共同习惯。例如,自己的文件一般会放在/root/my-documents/(即我的文件)下面。下载来的程序,会放在/root/my-applications(即我的应用)下面,还有一个/root/veket/目录,有些同学喜欢放自己的东西在里面。并没有人规定你必须这么做,只是某些人的习惯。

提醒:对于文件和目录名,中间不要有任何空格,有些linux程序不认这种文件名。 新手也许还有一个问题:我装的程序哪儿去了?

linux和windows的习惯不一样。一般来说,一个程序的各种文件会分散到各个目录里面去,库文件、执行程序、菜单项、帮助文档、汉化文档等等等等,各有各的目录。所以,pet安装时在/root/.package/目录有份文件,记录下来了你装了什么,装到什么地方去了。

一般用户有可能要访问的目录还有(以veket2.39、3.11、5系列为例):

(1)壁纸目录 /usr/share/backgrounds/ 你自己找到的壁纸图片,最好放在这个规定的目录里,这样的话,你打开菜单上设置桌面背景程序的界面,一眼就能看到它们并选用。 (2)系统主题目录

veket的主题一般有两个部分,对2.39/3.11/5.18这些用icewm做桌面管理的版本来说,主题分icewm主题和gtk主题。你在网络上下载到的这两类主题其实都可以在veket里使用(系统自带的主题永远是不够的)。 icewm主题放在 - /usr/share/icewm/themes/ gtk主题放在 - /usr/share/themes/

你只要把自己下载来的主题拷贝到相应的目录,那么你在换主题的工具或菜单上就可以看到这个主题(主题名就是该主题目录的名字,必须是英文的) (3)菜单启动项目录

veket-5之前的veket版本有一个目录存放所有的菜单启动项(.desktop)文件: /usr/share/applications/

对任何一个程序软件来说,只有把.desktop文件放在上面这个目录,而且文件里面的内容没什么错误,那么系统菜单才会出现相应项目。

在veket-5,由于小软件太多,为了菜单清爽一些,某些不是很常用的菜单启动项放到了这个目录: /usr/share/Utility8/

这两个目录很有用,如果你想在桌面放快捷方式图标,那么到这俩目录里面去找你要的程序的.desktop文件,拖到桌面上,这是最方便的方法。 (4)系统默认字体目录: /usr/share/fonts/

系统的目录字体就放在里面。如果你喜欢自己找字体,例如是TTF格式的字体文件,那么就拷贝到这个目录下面就好了:

/usr/share/fonts/default/TTF/

注意,有些中文字体文件有可能会造成系统的字体混乱,字体有可能不受你的选择控制,一直都显示这个字体。问题也不大,不想要系统总是显示这个字体,把文件从该目录里移走就好了。 (5)一些应用程序的配置文件

像firefox的书签,FTP客户端程序的地址簿,邮件客户端程序的地址簿等等,通常会在/root/目录下面,有些目录是当你第一次运行程序以后才会出现。 /root/.icewm/ 桌面环境设置文件 /root/.packages/ 安装pet包后,会在这里形成一个文本文件,里面记录着pet往你系统里拷贝的所有文件的路径。 /root/.mozilla/ firefox的一些配置文件,例如插件、书签等。 /root/.gftp/ FTP客户端软件的配置文件,例如地址簿。

/root/.fcitx/ 小企鹅输入法的配置文件,例如界面外观设置、快捷键定义等。

/root/.wine/ 这个文件夹的结构很像一个缩微版的windows,你可以在里面找到system、system32这种目录,system32里放了好多的.dll文件,如果你wine的程序缺少.dll,就可以拷贝windows里面的同名文件放在这里。如果你在系统里用wine安装了某些win程序,如果你没有自己指定安装目录,那么很可能就在这个目录里面。 ......

之所以告诉你这些目录,这是因为,如果你熟悉了这些文件,如果你的系统有了问题,例如配置乱了之类,你想删除2fs/3fs重来,这些目录里面的配置文件可以被拷贝出来放在windows系统的某个目录上,等新的2fs/3fs文件建立以后,再拷贝回去,这样你的应用程序的诸多设置就会保持之前的状况了,不用一一重新设置。

应用程序的配置文件比较多一些,一下子不可能都介绍完,论坛常常有一些分享经验的帖子,朋友们常常会说,修改某某目录的某某文件,就会有什么样的效果之类。慢慢看、慢慢熟悉就好了。好在linux和windows不一样,它不是黑匣子,所有的设置都有文件存在,大部分配置文件都可以用文本编辑器打开阅读。

至于其他的目录和文件,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越来越熟悉的,会知道越来越多的文件的用途,也会慢慢学会修改它们。linux,确实是很好玩的。

第六部分 关于boot.ini的一些语法

Windows NT类的操作系统,也就是Windows NT/2000/XP中,有一个特殊文件,也就是“BOOT.INI”文件,这个文件会很轻松地按照我们的需求设置好多重启动系统。

“BOOT.INI”文件会在已经安装了Windows NT/2000/XP的操作系统的所在分区,一般默认为C:\\下面存在。但是它默认具有隐藏和系统属性,所以你要设置你的文件夹选项,以便把“BOOT.INI”文件显示出来。我们可以用任何一种文本编辑器来打开他它。一般情况下,它的内容如下:

[boot loader] timeout=30

default=multi(0)disk(0)rdisk(0)partition(1)\\Windows [operating systems]

multi(0)disk(0)rdisk(0)partition(1)\\Windows=\Professional\

在Windows 2000或者是XP系统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的设置“BOOT.INI”文件。那就是在“我的电脑”上面点击右键,选择“属性”打开“系统属性”对话框,再点击“高级”选项卡,在“启动和故障修复”里面点击“设置”按钮,就可以打开“启动和故障修复”对话框了,在这里面我们就可以对它进行详细设置。

如果你拥有Windows XP操作系统,那么你可以用“系统配置实用程序”来更方便的编辑“BOOT.INI”文件。具体做法是:打开“开始”菜单,点击“运行”命令,再在弹出的文本框中输入“msconfig”点击“确定”后就会弹出“系统配置实用程序”,再点击“BOOT.INI”选项卡,就会出现如图所示的界面。在这里,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设置文件。 言归正传,现在,来说明一下这个文件内容的含义。 1.系统加载部分([boot loader])

这一部分很简单,只有两个设定。那就是“timeout=”和“default=”。

“timeout=”就是设定开机时系统引导菜单显示的时间,超过设定值则自动加载下面

“default=”指定的操作系统。默认值是30,单位为秒。我们可以在这里面设定等待时间的长短。如果将其设为“0”那么就是不显示系统引导菜单。

“default=”则是设定默认引导的操作系统。而等号后面的操作系统必须是已经在“[operating systems]”中存在的。如果想默认为加载另外的操作系统,我们可以参看“[operating systems]”中的操作系统列表,然后把想要加载的*作系统按照格式写到“default=”后面就可以了。 2.操作系统部分([operating systems])

在这里面,列出了机器上所安装的全部操作系统。比如机器上只有一个操作系统,那么就只有一条信息,那就是“multi(0)disk(0)rdisk(0)partition(1)\\Windows=\tdetect”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英文引号内的文字就是引导操作系统菜单时显示出来的让我们选择操作系统的提示文字,在这里面我们可以随意更改。而“multi(0)disk(0)rdisk(0)partition(1) \\Windows”这一句就需要些解释了。因为它涉及ARC(高级RISC计算机)命名,它是x86或RISC计算机中用于标识设备的动态方法。ARC命名的第一部分用于标识硬件适配卡/磁盘控制器,它有两个选项:SCSI和Multi。

Multi表示一个非SCSI硬盘或一个由SCSI BIOS访问的SCSI硬盘,而SCSI则表示一个SCSI BIOS禁止的SCSI硬盘。(x)是硬件适配卡序号。Disk(x)表示SCSI总线号。如果硬件适配卡为Multi,其正确表示方法就为disk(0),rdisk(x)则表示硬盘的序号,如果硬件适配卡为SCSI则忽略此值;partition(x)表示硬盘的分区序号。了解这些,我们就可以解释前面那条信息的含义了,即“multi(0)disk(0)rdisk(0)partition(1) \\Windows”为,在0号非SCSI设备上的第0号磁盘上的第一个分区里面的“Windows”目录下可以找到能够启动的操作系统。

等号后的内容前面已经说过,那个就是引导菜单显示出来的供我们选择的提示文字。而后面的“/fastdetect”又是作什么用的呢?这是一个开关符,用来控制启动该操作系统时的具体选项,下面再来详细的介绍各种开关符的含义: /3GB:这是Win2000 SP3新引入的。这使得用户区和系统区分为3G比1G的比例。只有用户使用NT企业版,应用程序也支持3GB选项时,此选项才生效。

/BASEVIDEO:使用标准VGA方式启动。这种方式主要用于显示驱动程序失效时。 /BAUDRATE:指出用于调度的波特率,如果用户不设置,则使用默认的9600,而对于线缆Modem则使用19200。 /BOOTLOG:使Win2000将日志写入 %SystemRoot%\\NTBTLOG.TXT 。 /BURNMEMORY=:使NT在已知的内存上少使用指定的数量,如果/burnmemory=64,则有64M内存NT不使用。 /CRASHDEBUG:调度器在NT启动时启动,只有在内核错误时才有用,如果系统经常会无故出错,这个选项就很有用了。

/DEBUG:在启动NT时调入调度器,它可以在任何时间激活,在错误可以再次出现时使用它比较合适。 /DEBUGPORT= comx :指定用于调度的端口,其它X就指端口号。

/FASTDETECT:对于Win2000启动时,它使系统不检查串行口和并行口。 /HAL=:允许用户不使用默认的HAL。

/INTAFFINITY:设置多处理器HAL(HALMPS.DLL),使编号最大的处理器接收中断请求。如果不设置此选项,Win2000会使所有处理器接收中断请求。

/KERNEL=:与上面的功能相同,不过是针对SMP中的内核而言的。

/MAXMEM:n:指定NT可以使用的最大内存数,如果一个内存片损坏,这个开关就十分有用了。 /NODEBUG:不使用调试信息。

/NOGUIBOOT:指定此选项会使Win2000不加载VGA驱动程序,也就不会显示启动过程和失败时的兰屏信息。 /NOSERIALMICE=[COMx | COMx,y,z…]:在特定的COM中上禁止对串行鼠标的检测。如果用户有一个非鼠标设备接在COM口上,这个选项会十分有用。如果此开关未加参数,系统会禁止所有COM口。 /NUMPROC=n:只允许前N个系统处理器工作。 /ONECPU:在多处理器中只使用一个处理器。

/PCILOCK:不让NT为PCI设置分配IO/IRQ资源,而启用BIOS设置。 /SAFEBOOT:安全启动,这个大家一定十分熟悉,Win2000只启动

HKLM\\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SafeBoot中的驱动程序和服务,其后跟三个参数MINIMAL,NETWORK或DSREPAIR之一。MINIMAL和NETWORK在允许网络下启动系统。而DSREPAIR要求系统从备份设备中调入活动目录的设置。还有一个选项是 \,它让系统调入由HKLM\\System\\CurrentControlSetSafeBoot\\AlternateShell指定的SHELL程序,而不使用默认的Explorer。

/SOS:在调入驱动程序名时显示它的名字,在因驱动问题而无法启动时使用比较好。 /WIN95:在装有三个系统DOS、Win9x和Windows NT的系统上,让NTLDR直接调用 Win9x。启动文件BOOTSECT.W40。

/WIN95DOS:在装有三个系统DOS、Win9x和Windows NT的系统上,让NTLDR直接调用 DOS启动文件BOOTSECT.DOS /YEAR=:使用指定的年份,如果设置为/YEAR=2005,那现在的时间就是2005年,此选项仅对NT4+SP4和Win2000生效。

附:常见的boot.ini格式如下:

[boot loader] timeout=10

default=multi(0)disk(0)rdisk(0)partition(2)\\WINXP [operating systems]

multi(X)disk(Y)rdisk(Z)partition(Q)\\WINXP=\SCSI(X)disk(Y)rdisk(Z)partition(Q)\\WIN98=\

其中[boot loader]在啸转发的帖子中已经有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以下着重介绍[operating systems]部分。

1.partition(Q) 表示操作系统的系统根目录所在的分区在同一快硬盘上主分区的顺序号(Q从1开始)。

2.rdisk(Z) 若以multi开头,则Z植表示操作系统的系统根目录所在的分区所在的硬盘在同一个磁盘控制器上的硬盘顺序号(Z从0开始)。

若以SCSI开头,则Z值无意义,恒等于0。

3.disk(Y) 若以SCSI开头,则Y植表示操作系统的系统根目录所在的分区所在的硬盘在同一个磁盘控制器上的硬盘顺序号(Y从0开始)。

若以multi开头,则Y值无意义,恒等于0。

4.若计算机中既有IDE盘又有SCSI盘(或只有IDE),且BIOS中SCSI的设置设为enable,则以multi(X)开头,其中X表示操作系统的系统根目录所在的分区所在的硬盘所在的磁盘控制器在同一磁盘控制器上的顺序号(X从0开始计数)。

若计算机中只有SCSI控制器,则以SCSI(X)开头,其中X表示操作系统的系统根目录所在的分区所在的硬盘所在的磁盘控制器在同一磁盘控制器上的顺序号(X从0开始计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aa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