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休闲农业发展现状_主要模式与对策探析_洪建军

更新时间:2023-08-05 19:2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98

广东农业科学2014年第16期

广东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主要模式与对策探析

洪建军,万

忠,肖广江,丛

(广东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

要: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形态在国内外获得快速发展,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农民富裕

的强大动力。分析了广东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优势,将广东休闲农业划分为农务参与模式、民俗体验模式、科普教育模式、休闲度假模式等4种模式。同时,探究了广东在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因素,提出资源整合、行业联动、产业融合、品牌打造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休闲农业;广东;发展现状;模式;对策中图分类号:F3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74X(2014)16-0198-04

Developmentsituation,mainmodeandcountermeasure

ofGuangdongleisureagriculture

HONGJian-jun,WANZhong,XIAOGuang-jiang,CONGRen(InstitueofAgriculturalEconimicsandRuralDevelopment,GuangdongAcademy

ofAgriculturalSciences,Guangzhou510640,China)

Abstract:Asanewagriculturalform,leisureagriculturegrowsquicklyinChinaandfunctionspositivelyinimprovingnewurbanization,developingnewcountrysideandhelpingfarmersacquirewealth.ThispaperinvestigatesdevelopmentsituationofGuangdongleisureagriculturedevelopmentandprobesintothedevelopmentadvantages.Onthesebases,Guangdongleisureagricultureisdividedintofourmodes,includingfarmworkparticipationmodel,folkcultureexperiencingmodel,science&educationmodelandleisurevacationmodel.Meanwhile,theexistingproblemsanddisadvantagesofleisureagricultureindevelopingprocessarestudied.Intheend,somecountermeasuresonthedevelopmentandinnovationofresourcesintegration,overallplanning,creativityincreasing,industrycombinationandbrandbuildingareputforward.

Keywords:leisureagriculture;Guangdong;developmentsituation;mainmode;countermeasure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统筹城乡、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这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机遇[1-3]。近年来,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形态,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融合现代农业与旅游业,在国内外都获得快速发展。休闲农业立足资源优势,传承民俗民风,彰显农业特色,不但让广袤的乡村成为自然优美的田园风光,常居者守望相依的美好家园,旅游者心驰神往的梦里故乡,而且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农民富裕中国梦的强大动力之一。广东作为全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休闲农业发展更是先行一步[4-6]。本文通过对广东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发展优势与不足的分析,对典型模式进行总结和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广东休闲农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收稿日期:2014-04-18

作者简介:洪建军(1966-),女,副研究员,E-mail:hjjun302@

1

1.1

广东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发展背景及概况

广东休闲农业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萌芽

期(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城市周边农民自发利用农业生产要素与休闲业原始结合,发展了以餐饮业为核心的“农家乐”。例如,当时很多从化的农民利用荔枝园招揽广州游客,周边的鱼塘也开始吸引城市垂钓族周末休假。这一时期农业生产专业户参与规模小、条件差、收入方式较单一。二是探索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末期),休闲农业逐步涉及各个行业。各种经济成分从投资、服务、收入等方面全面探索休闲农业的发展,涉及蔬菜、水果、养殖、花卉等多个领域,遍及农田、果园、河网、湖泊、水塘、湿地森林公园等地方。三是快速成长期(2000年至今),广东休闲农业由传统的“农家乐”迈向了“休闲农业旅游”阶段,这个阶段政策倡导、企业积极投入,出现了很多

http://www.77cn.com.cn

199

大规模的休闲农业项目,从原来的观光农业或农家乐等单一的乡村游,提升为“国民旅游休闲度假”的多元化的休闲农业。如广州南沙的百万葵园、顺德的天鹿农庄、从化的玫瑰主题公园、增城菜花游等都应运而生[7]。2009年,广东省正式公布首批23家农业旅游示范基地名单。2011年,广东省农业厅将发展休闲农业编入《广东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广东各地休闲农业迅速发展,仅博罗县在

形成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独有特点。休闲饮食有粤菜、客家菜、潮州菜等,文艺有粤剧、潮剧、雷剧、广东音乐、潮州音乐等,建筑有开平雕楼、客家围屋、岭南建筑等,著名人物有孙中山、六祖惠能、第一代影后胡蝶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内涵深刻隽永的古迹经典、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和地方传统是广东休闲农业标志性、品牌性的文化印记。

1.2.3经济社会活力激发广东休闲农业跨越休闲农

2014年就计划培育100个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点,并重点打造10个以上规模较大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广东在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打造了一批亮点,创造了一批精品,如2012年8月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中,广东的《四轮碾》、《雁南飞茶田景区》等5件作品荣获金奖。

业市场主要是城市居民市场,主要取决于城市居民人口、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城市居民素质等3个要素。据统计,2013年全国36个大城市中广东占8个,包括广州、深圳、佛山、中山、东莞、珠海、汕头和惠州;城市居民人口7212.37万,占全省67.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9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2.76%。这表明广东休闲农业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

1.21.2.1

发展优势

优势特色资源彰显广东休闲农业魅力

广东地

发展前景。影响休闲农业发展的要素中,尤以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为重要,广东城镇居民收入不但超过人们高需求经济阈值GDP1000美元水平,而且超过人们发展性消费、享受性消费的经济阈值GDP3000美元水平,为广东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处热带、亚热带地区,拥有良好的热带亚热带气候资源以及富有热带亚热带特色的作物资源,如菠萝、香蕉、木瓜、荔枝、龙眼等。这些作物资源在现代科技的作用下,派生出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农业资源。这些特色资源已成功转化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休闲对象、旅游对象。

1.2.2独特岭南文化展现广东休闲农业厚重源远流

2广东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根据所处区位、资源优势、功能定位、运营模式、主

长、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是广东休闲农业发展的最重要源动力之一。岭南文化包括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三大分支,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通过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渐

表2

模式类型农务参与模式民俗体验模式科普教育模式休闲度假模式

经营角度回归自然体验自然科普自然享受自然

功能定位瓜果采摘、垂钓、参与农耕、参观果园美食文化,乡土人情,民俗民宿展示农业科技成果,科普农业知识农业休闲度假村,提供优质服务

要特点、主题策划、文化内涵等,广东休闲农业可划分为农务参与模式、民俗体验模式、科普教育模式、休闲度假模式等4种类型(表2)。

广东休闲农业的主要模式

运营模式

市民农园模式,政府或农协开发现代农业设施

旅游度假模式,权力下放,当地政府和旅行社充分合作开发农业科技园模式,国家投资,通过招标租赁给企业经营政府引导,产业企业化,以企业经营为主

主要特点

闲置土地集中开发,政府、村委会、企业三位一体扶强村级经济

资源与客源保持一定距离,强调资源的异质性;节能,绿色生产

农业与城市相互渗透,着重发展高科技、高产值的农业科技园

突出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

2.1农务参与模式

农务参与模式是游客不局限于观赏,而更多地在

要有:(1)广州水果世界。水果世界是国家农业部南亚热带名优水果示范基地,按照品种分类及其生态习性建成了荔枝园、龙眼园、芒果园、杨桃园、番荔枝园、番石榴园、黄皮国、火龙果园以及苗圃、生物技术展示温室、水果科普中心等,是广州水果品种最齐全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基地。(2)中山丰本农业科技园。该园从世界各地引进并培育了50多种名优佳果,一年四季均有

于实践体验,其开发模式主要是针对城市居民生活节奏快、强烈的“回归自然”的需求展开,其中一个重大特色是市民农园模式,农园吸引市民自己劳动,管理和收获营造的是无围墙的农业公园,市民在公园里生产、生活、休闲,真正地参与农业、体验农业农村。这一类型主

200

鲜蔬鲜果供游客采摘品尝,还可在农艺师的指导下采摘瓜菜、浇水、施肥、耕作,体验农家乐,使游人乐在其中、寓教于乐,成为回归自然的理想乐园。此外,还有紧邻广州亲亲农庄、杨桃公园以及瀛洲生态公园等。

乡———梅县雁洋镇,度假村背靠阴那山省级风景名胜区,集茶叶生产、生态公益林改造、园林绿化、旅游观光、度假休闲于一体,建有雁南飞神石、雁南飞大道、游客中心和茶情阁、茶艺表演、笑傲江湖瀑布、那山生态谷、仙茶阁、高级别墅区等景区景点。雁南飞茶田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标准化种植的茶田,以珍爱自然、融于自然的生态为理念和“精益求精”“人文文怀”的企业文化,树立了“雁南飞”名牌精品。赏心悦目的自然环境和园林艺术、气势雄伟的围龙大酒店、华贵典雅的围龙食府、多功能会议厅、古朴的桥溪民俗村等完整的旅游及商务配套设施,温馨宜人的服务,让游客在青山绿水之间品尝制作精致的美味付佳肴和醇厚甘香的雁南飞系列茗茶。

2.2民俗体验模式

民俗体验模式主要是利用乡村风土人情、民俗文

化等异质性资源吸引游客,展现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活动,结合当地独特文化资源,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从而做到“体验自然”[8]。例如,大埔客家民俗文化村以客家围龙屋张弼士故居“光禄第”为中心展开,整合周边村庄、山坡、河流、农田、码头等,目前已成为梅州地区的一个旅游文化亮点。客家围龙屋结合了中原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文化特色,是我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依靠当地乡村独有的文化吸引游客,并向游客展示独特的客家文化,也是发展休闲农业的一种模式。

3

3.1

广东休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与不足

资本趋利性严重,缺乏规划引导

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的投资领域,吸引了大量外

2.3科普教育模式

科普教育模式是政府主导建立的农业观光园、农

资,但由于资本的趋利性,投资者往往急功近利、缺乏科学论证,使得投资简单模仿或拼凑,缺少独特创意和特色。同时,政府缺少休闲农业资源统筹配置宏观调控、规范管理及规划的正确引导,导致许多休闲旅游项目设置严重重复,功能雷同,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和市场的恶性竞争[11-13]。如广州市仅番禺区就有3个相似的观光农业旅游区,平均每745km2就有一个观光农业园。国内外研究表明,农业旅游区半径为29.5km的区域范围经济效益最佳,而我省大多农业休闲旅游发达的地区都小于这个数字,由此造成市场范围狭小、客源不足。

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游客可以在其中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接受科普教育。例如,珠海农科奇观即为该模式的典型,这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农业旅游观光园,同时也是一个环境优美、展示高科技农业的现代观光农场。该景区的特色景观包括珍奇蔬菜瓜果园、沙漠植物园、兰花生产及观赏中心、小鸟乐园等。该景区建有78座钢架玻璃温室大棚,引进、繁育世界各地名优瓜果、蔬菜、花卉3个大类500多个品种,形成奇特的高科技生态农业景观,可以提供“吃、住、游、玩、购、行”一条龙服务。连年举办的“南瓜文化艺术节”、“珍奇蔬菜文化节”、“珍奇花卉博览会”等大型种植主题活动。此外,广州农业科技教育基地也是在农业科研基地的基础上,利用科研设施作景点,以高新农业技术为教材,利用农业园区的资源环境、现代农业设施等,向游客提供农业技术教育,形成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研教育为一体的新型科教农业园[9]。

3.2地域发展不均,珠三角地区过度开发

目前,广东的休闲农业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

区,如广州、深圳、珠海等,而粤西、粤北地区的休闲农业则大多刚刚起步,发展较缓慢。从旅游自然资源来看,粤北最丰富,但经济基础较差,尚未得到相应发展。因此,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深入进行客源市场分析,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旅游基础和经济基础等,因地制宜,发挥区域异质性,保证区域协调性[11]。

2.4休闲度假模式

休闲度假模式主要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

3.3脱离农业基本功能,过于注重休闲娱乐

休闲农业虽然注重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娱乐等

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优质服务,让游客们享受自然。最常见的模式为建设休闲度假村,以山水、森林、温泉为依托,以齐全、高档的设施和优质的服务,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旅游[10]。例如,梅州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位于叶剑英元帅的故

功能,但生产功能是农业实现持续发展的生存根本,休闲农业只是农业在生产功能的基础上新拓展的一种功能。如果脱离农业的生产功能,过于注重休闲娱乐,这对休闲农业发展具有极大的风险和危害。目前,部分休闲农业园区打着农业的旗号,农业所占份额很少,且仅将农作物作为娱乐对象,不考虑农业综合功能,未能真实反映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开花挂果和产品收获,

仅从“娱乐化”角度误导游客,“非农化”的现象或倾向严重,势将影响休闲农业的长远发展。

些功能。因此,在发展休闲农业中,应大力打造这一产业的多维性平台,使农业更好地服务人类,完善功能。休闲农业并非休闲与农业的简单相加,必须创新发展模式,才能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多赢。例如,有关百万葵园的新闻报道“当葵花遇上鸡”,成就了广东第一鸡———葵花鸡,本质上是吃着葵花长大的富含维生素E的鸡,售价可达200元/kg。不仅如此,百万葵园还成为热门的婚纱拍摄基地。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在强化农业的生产功能和粮食安全功能的同时,积极拓展农业的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休闲功能、养生功能和旅游功能,并使它们得到融合统一。

4

4.1

广东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资源整合,统筹规划,创新提升

休闲农业属于高级产业形态,涉及农学、林学、畜

牧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环境学以及现代营销与管理等多个学科。在进行开发建设前,必须进行科学论证、总体规划和方案评估[12-14]。政府需要从全省的角度、综合全面地深度整合农业资源,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主要体现为纲举目张、星罗其布、各有特色、有机统一。纲举目张指将全省休闲农业景区景点形成网络,并通过若干个龙头牵动起来;星罗其布指休闲农业景区景点遍布全省各地;各有特色指依据乡土民情、地域文化、山水风景等资源等,使各景区景点在彰显岭南特色的同时各有侧重,侧重表现地方特色,彰显地方文化;有机统一指的是各休闲农业景区景点的侧重、表现、彰显应是广东特色的延伸,并可有机组合成一个比较系统的休闲农业。基于以上原则,对广东的休闲农业进行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行动、有序推进、协调发展,依循“东部民俗体验型、西部休闲度假、北部农务参与、南部科普教育”,创建一批具有岭南特色的休闲农业精品项目。邀请高等院校专家和科研人员进行生态农业、优质农产品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引进知名专家对广东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进行创新提升,让休闲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4借势而为,服务至上,品牌打造

休闲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服务

质量的提高十分重要,经营主体必须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进行文化素质的强化教育和培训。一是从卫生要求方面进行强化教育,对旅游接待服务的技能、职业道德、地方风情和异域文化及环境保护等行业知识进行培训,以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二是实行就业优胜劣汰,把旅游服务队伍作为重要的“形象工程”来抓,以良好旅游形象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消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休闲农业要打造品牌,除需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外,还需要做好宣传,需要旅游主管部门和旅行社、新闻媒体进行整体的宣传和引导。在管理上,生态农庄与一般酒店不同,面积较大,项目多而分散,给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因此急需做到信息化管理和工作量化管理,尽量做到管理流程和绩效考核上都有据可依[16-17]。对休闲农业而言,需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思想,坚持走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高端发展之路,规划设计坚持服务至上,品牌打造,充分突出资源优势和特色。通过优质的服务,借势而为,提升休闲农业的品牌和卖点,让更多的游人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实施品牌战略和服务提升,促进休闲农业向优质与精品转型。

参考文献:

4.2行业联动,推陈出新,创意致胜

目前,广东休闲农业发展已有良好基础,并已拥有

若干品牌。但仍需扬长避短,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注意开发自身独特产品,如增城迟菜心、清远麻鸡等产品。目前,该类独特产品的知名度还不高,尚需进一步开发和推广,成为广东休闲农业产品中的特色和精品。此外,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正确定位目标市场,进一步扩大目标市场,创造出自身特色。休闲农业创意致胜的核心在于将休闲上升到文化的范畴,休闲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因此,与城市旅游项目和传统景区游览不同,休闲农业一定要突出“乡土味”和“文化味”。要尊重农耕文明,深度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产品档次。同时,也要注重休闲农业的“休闲味”,重视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创意型休闲农业的发展。

[15]

[1][2][3][4][5][6]

帅娅娟.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成升魁,徐增让,李琛,等.休闲农业研究进展及其若干理论问题[J].旅游学刊,2005,20(5):26-30.

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J].东南学术,

2011(2):72-78.

徐广才,史亚军,谢翔燕,等.休闲农业标准体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5):306-311.

钟平.休闲农业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

4.3产业融合,多元发展,升级转型

农业具有多种功能,如生产、粮食安全、生态、文

2012.

付华,吴雁华,穆建怡.中国休闲农业的特点,模式与发展对

化、审美、娱乐、休闲、养生和旅游等,传统农业极大地限制了以上功能的发挥,休闲农业则可极大地拓展这

(下转第205页)

家或数家龙头农业企业。引导广大农户围绕龙头企业主导产品,有针对性地加强技术推广应用工作。

业和农户。

4.5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整体设计和政策引导农业专业镇的技术推广应该体现整体性、系统性

4.2引进培育市场化运作的技术推广机构

农业专业镇较大规模、较为集中的技术需求市场,

和特色化。地方政府可联合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加强对主导产业发展趋势的研判,每年发布产业发展指引,同时组织专家编制技术推广路线图,重点保障关键共性技术、瓶颈制约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引导农业企业、农户有序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有利于专业化技术服务机构的生存发展。应积极引进和培育特色产业技术服务企业,为农业企业、农户提供有偿服务,发挥市场机制对技术筛选、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与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推广机构形成功能互补。

4.3培养本土化的技术推广队伍

借鉴日本、以色列等先进国家经验,围绕区域特色

[1][2][3][4][5][6][7][8]

王建明.发达国家农业科研与推广模式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1(9):35-42.

夏冰,肖长坤.国际不同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比较[J].世界农业,

农业发展需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形成本土化、专业化的技术推广队伍。以县、镇为站点,选择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技术骨干,邀请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和农业龙头企业的专家开展系列培训,提升技术推广队伍综合素质。鼓励农业专业镇与对口高校建立稳定长效的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引导高校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集成推广一批重大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8]。此外,引导技术推广人员自觉融入农业专业镇社会网络,进一步发挥社会资本在促进产业集群技术扩散中的作用。

2012(10):47-50.

陈彤.从东亚模式谈中国农业推广体系创新[J].亚太经济,

2005(3):80-84.

郭久荣.以色列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及对我国的启迪[J].世界农业,2006(7):39-42.

陈纪忠,阳水长.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现状与发展优势分析[J].商业时代,2010(11):11,118.

张振刚,陈志明,林春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模式研究———以广东农业专业镇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1(9):35-42.曾德明,覃荔荔,王业静.产业集群知识网络中粘滞知识的转移机理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3):97-101.

刘长平.基于产学研结合培养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模式探索[J].广东农业科学,2013(14):203-205.

4.4加强技术推广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完善农业专业镇技术推广公共

服务平台,重点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服务平台功能,开发应用人才培训、专家在线咨询、品牌推广等综合性服务项目。同时,加强平台与外部机构及其资源的对接,包括本行业相关行业协会、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广泛集聚技术推广资源,更好服务本地农业企

(责任编辑邹移光)

!!!!!!!!!!!!!!!!!!!!!!!!!!!!!!!!!!!!!!!!!!!!!!!

(上接第201页)

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2):442-446.

资源与区划,2010,31(1):39-42.

[13]张广海,包乌,兰托亚.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及其模式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12(10):30-37.

[7][8][9]

王建新.广东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8(9):169-171.

陈刚.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提升对策[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2.

郭焕成,孙艺惠,任国柱,等.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8,10(4):453-461.

[14]曹盼,张润清,王健.我国休闲农业开发适宜度评价与实证分

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3(2):233-236.

[15]马锞,曾国玲,郑芝波,等.东莞发展都市农业的SWOT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5):1-3,14.

[16]曾莉莎,吕顺,王芳,等.东莞水乡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思

路[J].广东农业科学,2014,41(5):4-9.

——“三生”一体的[10]吕明伟,郭焕成,孙艺惠.生产·生态·生活—

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J].中国园林,2008(8):16-20.

[17]兰宗宝,秦媛媛,俸祥仁,等.广西观光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

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4):225-228.

[11]郑业鲁,廖森泰.广东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和项目规划

原则探讨[J].软科学,2002,28(5):34-38.

[12]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中国农业

(责任编辑张辉玲)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a3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