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史复习(近代史)题

更新时间:2023-11-10 03:10:03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音史复习题

一、 名词解释:

1、 华彦钧:(阿炳)江苏无锡人,在二胡、琵琶的创作、演奏上有相当大的

造诣;琵琶技艺尤为高超。以卖唱奏乐为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曾派员前往无锡录制他演奏的曲目,但只初步录了6首,遗憾是他于1950年冬病故。二胡代表作:《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代表作:《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2、 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19年元月正式成立了蔡元培自任会长的“北

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它是一个新型音乐社团。先后组建了国乐和西乐两部分,并设中乐唱歌班等。聘请萧友梅为导师,并实际主持该会。因此。音研

会实为北京大学所设一所业余音乐学校。特点:①专业性、学术性; ②倡导“美育”教育;③传授中外音乐知识和技能;④促进世界文化运动;⑤创编音乐作品、创办音乐期刊。

3、 上海国立音乐院: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所独立

建制的高等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1929年7月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为院长。特点:①专业性、学术性;②倡导“美育”教育;③传授中外音乐知识和技能;④促进世界文化运动;⑤创编音乐作品、创办音乐期刊。学生以当时黄自“四大弟子”之称的贺绿汀、陈田鹤、江定仙、刘雪庵为代表

4、 丰子恺:(1898—1975)原名润,1919年取字子恺,浙江桐乡人。是李叔

同的学生。“五四”时期同吴梦非、刘志平,在上海创办了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和中华美育会。是一位美术家,中国漫画的创始人,是文学家,翻译家,音乐理论家。编写翻译编译了《孩子们的音乐》、《音乐的常识》、《近代二大乐圣的生涯与艺术》等。

5、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1、第一阶段:“九一八事变后”开始;

(1)标志:国力音专成立抗日救国会,进行爱国主义歌曲创作;

(2)代表作品:《抗敌歌》、《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 (3)代表人物:黄自、聂耳等 2、第二阶段:1935年初;

(1)标志:“民众歌咏会”、“业余歌咏团”等抗日爱国音乐社团的相继成立; (2)代表作品:《救国军歌》、《松花江上》等; (3)代表人物:吕骥、任光、冼星海等。 3、第三阶段:“七七事变”爆发后;

(1)标志:更多作曲家投入到抗日歌曲的创作中; (2)代表作品:《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等; (3)代表人物:麦新、贺禄汀等;

(4)艺术特征:①集体歌咏;②易于传唱;③激昂的音调,进行曲节奏;④以劳动呼号为音调;⑤民歌小调的咏唱,或呼天喊地地哀鸣。

6、吕骥:(1909—2002)我国著名的作曲家、理论家及音乐教育。

1、代表作品:《保卫马德里 》、《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等; 2、 艺术特征:

(1)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战斗性和群众性; (2)吸收了民间音调,在结构上采用了新的手法。 3、音乐理论及主张

(1)论文:《新音乐的展望》、《论国防音乐》等;

(2)核心思想:提出“国防音乐”的口号,及以革命现实主义为核心的“新音乐运动”的理论主张。

7、马思聪:马思聪(1912—1987)中国小提琴家、作曲家。

1、小提琴曲:

(1)代表作品:《第一回旋曲》、《第二回旋曲》、《内蒙组曲》、《牧歌》、《西藏音诗》、《跳龙灯》等独奏曲; (2)艺术特点:

①以民族音调为基础,调性音乐为前题,自由运用多种现代多声写作技巧 ②运用小提琴演奏的特殊语言、演奏技巧,表现广博的中国民族精神和恬淡素雅的抒情风格。

2、交响音乐:

(1)代表作品:《山林之哥》、《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等;

(2)艺术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声语言新颖,配器技法独特,大胆突破传统交响套曲的结构。 3、合唱歌曲:

(1)代表作品:《自由的号声》、《民主大合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等; (2)艺术特点:多采用民间音调,引进形象化的器乐思维,形成气势宏伟的音乐语言。

8、谭小麟:(1911一1948) :中国作曲家。

1、器乐作品:《弦乐三重奏》、《木管三重奏》等; 2、声乐作品:《别离》、《正气歌》、《小路》等; 3、艺术特点:

①大胆运用“新古典乐派”的创作技术与手法;

②善于利用表现术语、特殊音色理智地表现乐曲的特定内容; ③作品具有很强的室内乐性 ; ④充满中国古典音乐气韵。

二、 论述题 1、

京剧的发展脉络

答:京剧的形成和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全国性剧种,是中国传统音乐乃至整个传统艺术在近代发展最重要的历史成果。是由清乾隆末至咸丰年间先后进京的徽汉两调长期同台共艺,以皮黄腔为主的而吸收熔铸诸调众艺于一体,在咸丰末初步形成。辛亥革命至20年代是京剧的黄金时代,在北方尤其繁盛,名角有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对京剧艺术家有明显影响,艺术家对旧戏做了许多革新,扩大了京剧艺术的表现力,对京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梅兰芳对旦角艺术进行改革,创立了“花衫”,发展创造了雍容华贵的新腔,形成“梅派”。(2)程砚秋,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广泛学习各剧种,向西方音乐学习,创造了婉转曲折,又刚劲有力,富于音乐性和内在的激情的独特风格的“程派”。(3)周信芳,形成了唱腔淳朴刚健,顿挫有

度,富有激情的“麒派”。

30年代以后,京剧每况愈下,由于城市商业化的影响,为了适应当时市民的欣赏趣味,在表演艺术上出现了拼凑杂耍,唱低级流行小曲等破坏京剧艺术体系的现象,虽然有不少京剧表演艺术家仍然坚持京剧艺术的传统,但是自清末民初以来的京剧艺术高峰已过。

2、 综述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艺术特点、代表人物、历史

意义

答:1、定义:20世纪初期在中国新式学校的音乐课程中教唱的歌曲。 2、形成: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文人在各刊物上发表文章,鼓吹乐歌在思想启蒙方面的作用; 3、艺术形式:

(1)用简谱或五线谱记谱,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 (2)选曲填词、按词选曲; (3)一个曲调被填写不同的词; (4)少数配有钢琴伴奏; 4、意义:

(1)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贡献了一批早期的优秀声乐作品,开“新音乐”创作之先河;(2)使“集体歌唱”这一歌唱形式深入人心,为后来的群众歌咏运动打下了基础;(3)通过乐歌的传唱和学校音乐教育,西方基本音乐理论和技能开始系统地、大范围地在中国传播;(4)培养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传播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人才,为后来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5、主要的代表人物: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

(1)沈心工(1870-1947) :原名沈庆鸿,字叔逵。中国音乐教育家。是中国近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初创时期最早的音乐教师,编写出第一首乐歌《体操─兵操》,一生作有乐歌180余首。先后编辑出版了《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和 《民国唱歌集》。

(2)曾志忞(1879-1929):刊印了《练兵》、《游春》等六首歌曲,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公开发表的学堂歌曲,也是现能见到的中国人正式使用简谱的最早记

录。曾发起组织“亚雅音乐会”,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新式的音乐社团。发表的《音乐教育论》,该是我国最早的一篇系统阐述近代音乐教育问题的论文。发表的《和声略意》,是中国人写作的讲述西洋和声学知识的第一篇文章,成为我国引进西洋和声学的先驱。

(3)李叔同(1880年-1942年):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先后培养了文学家曹聚仁、画家丰子恺、潘天寿、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是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在国内最早推广钢琴。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之一。代表作有《春游》、《西湖》、《送别》等。

3、萧友梅的音乐创作、音乐理论、音乐教育贡献

萧友梅(1884—1940) :中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音乐理论家、作曲家。 1、音乐教育: ①推广音乐;

②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专业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 2、音乐创作:

①声乐作品:主要收录于《今乐初集》、《新歌初集》、《新学制唱歌教科书》(三册)

A爱国题材:《五四纪念爱国歌》、《国民革命歌》等; B学校题材: 《问》、《南飞之雁语》等;

C合 唱:《春江花月夜》、 《别校辞》; D艺术特点:

a:独唱作品旋律进行较平稳,篇幅较简短,偏重于上下对称的方正性结构;伴奏织体较简单,主要在和声上做衬托作用。

b:合唱主要运用了我国传统“大曲’的多段连缀结构。 ②器乐创作:

A弦乐四重奏:《D大调弦乐四重奏》; B钢琴曲:《夜曲》、《哀悼进行曲》; C大提琴曲:《秋思》

(3)改革与发展

①提出二胡的“固定音高定弦”;

②改革琵琶,使之成为十二平均律的乐器及活动品位装置等; ③改良了我国传统记谱法和表情术语的运用;

④为我国民族器乐在整个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事业中争得了一席不容忽视的地位;

⑤开拓了二胡独奏音乐的新天地,并使之成为极富表现力的乐器。

9、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根据地歌曲的音乐特征

1、工农运动中的革命歌曲 一、形成原因

1、为进行革命宣传而形成; 2、为配合工农斗争的需要。 二、歌曲内容

1、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和革命热情; 2、消灭阶级压迫,打倒军阀; 3、联合工农、打倒帝国主义;

4、歌颂无产阶级崇高的革命事业和远大理想。 三、艺术形式:主要以合唱形式为主。 四、创作特点

1、现成曲调填新词;2、编唱民歌、城市小调及戏曲; 3、吸收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歌曲中的特色音调。 2、红色根据地的革命音乐活动 一、兴起原因

1、为配合革命的需要; 2、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 二、歌曲内容

1、反映根据地人民获得了自由幸福的新生活; 2、反映了人民对革命、对领袖、对红军热爱和歌颂; 3、反映根据地军民革命斗争生活;

4、为进行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而编写的。 三、艺术形式:主要以队列式的进行曲风格为主 四、创作特点

1、利用各地民歌曲调填词; 2、利用城市小调及戏曲曲牌填词; 3、吸收苏联红军歌曲曲调填词; 4、利用学堂乐歌和旧军歌曲调填词;

10、聂耳的音乐创作成就

聂耳(1912—1935):中国音乐家,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先驱。 1、音乐创作:

歌曲创作37首,中国乐器合奏曲4首,舞台剧《扬子江暴风雨》等。 (1)群众性歌曲:

①反映工人阶级生活和斗争的

A代表作品:《码头工人》、《开矿歌》、《开路先锋》、《大路歌》等;

B内容思想:深刻揭示了处于帝国主义和反动统治压迫下我国无产阶级劳动者被压迫的痛苦生活和内心强烈的愤怒及要求反抗的意志和思想。 C:艺术手法:

a、鲜明的典型形象和富于独创的艺术形式;

b、生活体验中的概括、提炼与创造和吸收了号子的曲调加以发展。 (2)进行曲风格的爱国歌曲。

A代表作品:《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前进歌》。等 。

B内容思想: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号召性和斩钉截铁般果敢的音调,强烈的表达

当时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空前高涨的反帝爱国主义斗争及充满必胜的希望和信心。 C艺术手法:大胆吸收外国革命歌曲的元素。 (3)抒情歌曲:

A代表作品:《塞外村女》、《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等。

B内容思想:描述了被压迫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思想感情,及其在感情深处蕴藏着坚韧的毅力和抒情中饱含着坚强的美感; C艺术手法:吸收山歌和小调的曲调加以发展 (4)儿童歌曲:

A代表作品: 《买报歌》等。

B内容思想:生动、真切,另人喜爱和同情。 2、 创作特点:

(1)对民间音乐和外国音乐进行了创造性的吸收,加以创新和发展; (2)善于概括当时我国劳动人民在革命的斗争的生活中富于典型性的愤怒、哀怨、呻吟的语调,给予艺术的处理和加工,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那个时代所特有的坚强、有力,短促的旋律和节奏;

(3)大胆突破传统、一般的方整性的歌曲结构原则,以短小的动机和乐句加以一贯发展;

(4)对音乐的民族风格做了创造性探索。 3、贡献和意义:

(1)聂耳是我国近代音乐发展史中,准确而深刻的反映我国被压迫的劳动人民形象的第一人;

(2)在艺术想象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是一个大胆的革新者;

(3)体现了我国革命音乐的正确方向,初步解决了音乐如何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如何与广大群众相结合,如何创造各被压迫阶级的典型形象,如何创造性的继承民族音乐传统、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来发展新的民族音乐等问题; (4)为我国“左翼音乐运动的开展”和我国人民大众革命音乐的成长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11、贺绿汀音乐创作成就

1、贺绿汀(1903—1999)中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2、音乐创作及艺术特征: (1)代表作品

①声乐作品:《暴动歌》、 《春天里》、《游击队歌》、《牧歌》、《新民主主义进行曲》等;

②钢琴作品:《牧童短笛》、《摇篮曲》等; ③管弦乐作品: 《森吉德玛》、《晚会》等; ④歌舞剧作品:《徐海水》;

⑤秧歌剧作品:《烧碳英雄张得胜》; (2)创作特点:

①结构完整紧凑,手法简洁洗练,感情真挚自然,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②格调清新、乡土气息浓郁的作品如; ③通过抒情、委婉的旋律刻画人物内心世界; ④较早注意电影歌曲创作民族化、大众化的问题;

⑤革命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高度结合,接近与歌剧咏叹 调的独唱歌曲;

12、江文也的音乐创作成就

江文也(1910——1983):中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1、音乐创作:以管弦乐、钢琴和声乐作品占主要地位。 (1)管弦乐:

①代表作品:《台湾舞曲》、《孔庙大晟乐章》、《汨罗沉流》等; ②艺术特征:

A音乐形象准确、鲜明、易解;

B旋律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单纯、朴实而新颖;;

C调性目的明确,和声追求民族风格,重视运用四、五度音程的结合。 (2)钢琴曲:

①早期作品:《北京点点》、《断章十六首 》等;

②艺术特征:体现倾向于日本现代民族乐派风格的同时,伴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 ①中期作品:《浔阳夜月》、《狂欢日》等;

②特点:汲取我国传统器乐曲的曲调、结构特点和演奏特色来进行新的艺术创作。

①后期作品:《渔夫舷歌》、《乡土节令诗》

②特点:力求在我国人民的现实生活中提取新的题材,进一步探索新的大型套曲形式。

(3)声乐创作:

①代表作品:《台湾山地同胞歌》、 《林庚歌曲集》等; ②艺术特点:

A风格新颖独特,气质质朴、粗犷; B善于将语言和旋律进行有机的结合; C运用、甚至引用中国民歌旋律来进行创作。

13、冼星海的音乐创作及其历史意义

音乐创作

1、冼星海(1905—1945)中国作曲家、人民音乐家。 歌曲创作: (1)题材:

①取材于现实生活,选取与政治斗争有着密切联系,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题材; ②鲜明地贯穿爱国、救亡、抗日、反帝反封建等革命斗争主题。 (2)内容:

①坚定地站在革命的立场上,去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 ②深刻的反映了人民群众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向人民指明了斗争的方向,预示了斗争必将胜利。 (3)代表作品及艺术特点: ①群众性歌曲

A: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

a代表作品:《青年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救国军歌》等。 b艺术特点:

◆坚决果敢的气势,激昂慷慨的情绪; ◆富于棱角、宽阔的旋律; ◆鲜明有力的节奏。 B:抒情性与战斗性相结合。

a代表作品: 《三八妇女节歌》、《在太行山上》等; b艺术特点:

◆运用了民间音乐的音调和形式; ◆大多为齐唱和小合唱;

◆运用简单灵活的二部合唱,来创造各种动人的音乐形象;

◆各声部富于旋律性地、以自由模仿的方式和谐结合在一起,形成特殊风格。 ②抒情独唱曲:

A代表作品:《莫提起》、《夜伴歌声》等。 B艺术特点:

a:复杂结构,悠长宽广、热情奔放的旋律; b:舒展和缓的节奏。 ③劳动歌曲:

A代表作品: 《搬夫曲》、《碳夫曲》等。 B艺术特点:

a:直接以劳动号子的音调,及富于特色的劳动节奏加工改编;

b:常常以短小的富于节奏特点的动机,卡农式的声部模仿加以展开的合唱形式; ④儿童歌曲:

A代表作品: 《祖国的孩子们》、《只怕不抵抗》等。

B艺术特点: 反映了中国儿童天真、活泼勇敢、爱国的精神风貌。 ⑤大合唱:

A代表作品: 《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等。 B艺术特点:

a《生产大合唱》:以载歌载舞和戏剧表演相结合的形式,音乐具有民间风味,合唱粗犷质朴;

b《九一八大合唱》:采用交响性和回旋曲的形式结构,全曲以具有舞蹈特点的音乐主题和悠长深沉的副主题对比贯串和反复出现;运用了戏曲、说唱音乐中的板式变化手法,具有戏剧性效果。

c在乐队伴奏上对民族打击乐器和中国音乐风格节奏的运用上有成功探索。

d《牺盟大合唱》:音乐质朴且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e《黄河大合唱》:共八个乐章,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串联起来。整个作品贯穿着,“抗日救亡”主题思想,也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 Ⅱ器乐创作:

(1)代表作品:《民族解放交响曲》、《中国狂想曲》等。 (2)艺术特点:

①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中,最早站在革命的立场上力图以器乐创作来反映人民群众反帝斗争的生活现实和想感情,来为当时的革命斗争服务; ②在器乐形象的塑造上重视标题性的创作原则;

③重视吸收民间舞蹈、民间音乐和革命群众歌曲的音调;

④力图通过创作,确立器乐创作的革命方向,开辟一条交响音乐的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道路。 Ⅲ:意义及影响

(1)通过创作与实践努力使自己与群众密切的结合,使音乐真正达到深刻性与易解性的统一;

(2)重视形象的鲜明、音乐语言的通俗易懂,构思的清新严禁;

(3)重视声乐的形象性、器乐创作的标题性,认真学习民间音乐,体会蕴藏在民间音乐中的民族精神和气势,使作品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

(4)开创了表现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并具有民族特点的大合唱创作。

14、新秧歌运动的产生与发展

(1)秧歌:我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舞娱乐形式; (2)表演形式:大场子、小场子; (3)新秧歌:

①对剧本内容、人物、化妆等方面做了新的尝试;

②以“小场子”作为形式基础,广泛吸收当地民歌、戏曲、歌舞,融合话剧、舞蹈等因素创编而成;

③内容主要以反映解放区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④作品类型:

A:角色少,主题鲜明,剧情简单,采用叙事性演唱来表达剧情;如《兄妹开荒》 B:形势复杂,角色众多,情节曲折、戏剧性较强。如《周子山》。 (4)意义:

①为新歌剧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对奇特文艺形式题材的民族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5、中国歌剧的发展脉络

中国的新歌剧是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基本上已经具备了歌剧的一些主要特征,可以说是中国歌剧的雏形。解开了中国歌剧发展史的第一页。阿隆阿甫夏洛穆夫创作的歌剧《观音》是中俄新歌剧的最初尝试,也是西洋歌剧的完整形式在中国的最深探索。陈田鹤的《荆轲》,钱仁康的《大地之歌》黄源洛的《秋子》都是歌剧探索的代表作。阿隆阿甫夏洛穆夫作曲的音乐剧《孟姜女》是中国歌剧发展的探索过程中的一次较为成功的实践。歌剧《白毛女》标志着中国歌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是中国歌剧探索的里程碑。《白毛女》的成功实践,推动了延安等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对新歌剧创作的热情,之后又有《刘胡兰》《赤叶河》等问世。 (1)第一部歌剧《白毛女》(1945年);

(2)《赤叶河》(阮章竞编剧,张棣昌作曲)等歌剧的产生。 5、建国之后歌剧的发展 (1)1949年到1957年的歌剧;

(2)1957年的“新歌剧讨论会”之后及歌剧《洪湖赤卫队》、《红珊瑚》、《江姐》的诞生; (3)文革空寂;

(4)1979年之后的《启明星》等歌剧;

(5)1981年的《伤逝》和1984年的《芳草心》; (6)1987年的《原野》。

1、我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成立于1927年上海国立音乐学院 2、我国第一所艺术师范学校是私立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3、中国第一部歌剧是《秋子》,诞生于1941年。其作者是黄源洛、李嘉、臧云飞、瞿维、焕之、张鲁。

4、我国近代音乐美学的主要开拓者是黄自和青主

5、第一次在国外音乐舞台上演奏中国人自己创作的交响乐作品是《怀旧》,作者是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黄自

6、我国第一首钢琴曲《和平进行曲》,作者赵元任 7、我国第一首小提琴《行路难》,作者李四光 8、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作者黄自

9、我国第一部音乐教材《教育唱歌集》,作者曾志忞,产生于1904年 10、 11、 12、 13、 14、

我国第一本音乐杂志是《音乐小杂志》,产生于1906年 我国第一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产生于1964年 京剧代表人物: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我国第一首大提琴曲作者萧友梅

中国第一篇由中国人论述中国音乐的论文《十七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

历史的研究》作者萧友梅 15、 16、

梅兰芳是使中国戏曲艺术开始博得国际声誉的第一人

西方人在近代中国成立较早的乐队代表:上海“工部局乐队”、天津——

北京“赫德乐队”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志忞

我国第一个使用五线谱的人李叔同

黄自“四大弟子”:贺绿汀、陈田鹤、江定仙、刘雪庵 中国近代音乐史著述最多的音乐家是王光祈 我国创作最早的一首艺术歌曲《大江东去》

我国第一首创作的革命歌曲《赤潮曲》作者:瞿秋白 我国第一本革命曲集《革命曲集》又名《革命歌声》 抗战后台湾第一个音乐刊物《月刊》 第一首乐歌《体操─兵操》,作者沈心工 我国近代第一个新式的音乐社团“亚雅音乐会”

中国人写作的讲述西洋和声学知识的第一篇文章《和声略意》作者:曾

27、 我国最早的一篇系统阐述近代音乐教育问题的论文《音乐教育论》作者:

曾志忞 28、

对中国音乐作出系统阐述的第一人王光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89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