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题库

更新时间:2023-10-22 08:3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绪论:

一、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原则是( B )

A.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B.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C.分析和综合的统一 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5.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1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B )

A.马克思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C )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10.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 )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1.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 B ) A.费尔巴哈 B.傅立叶 C.欧文 D.圣西门

1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D) A.德国 B.奥地利 C.中国 D.俄国

1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

2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5.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6.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 )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 1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1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19.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C )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20.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显著特点是(B) A.阶级性 B.实践性 C.革命性 D.科学性 21.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A ) A.批判的、革命的 B.运动的、发展的 C.时间的、客观的 D.科学的、真理的

2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C) A.机械力学、地质学 B.生物学和有机化学 C.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

D.理论物理学、胚胎学、古生物学

2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

A. 古希腊罗马哲学 B. 中世纪经院哲学 C. 17、18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哲学 D.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24.费尔巴哈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在德国(B)

A.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B.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C.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 D.克服了唯心主义的错误

25.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在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上(B)

A.基本一致 B.截然相反 C.完全一致 D.相互排斥 26.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B ) A. 对立统一规律 B. 实事求是

C.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 为人民服务

27.第一次把自然、社会和精神描写为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的哲学家是(B)

A.费尔巴哈 B.黑格尔 C.马克思 D.恩格斯 28.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结论是( A )

A.科学社会主义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 29.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 C )

A.经验材料 B.理论结论 C.一般方法论 D.具体方法 30.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间的关系是( A )

A.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4

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二、 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ABC ) 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 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垄断资本主义

2.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BCD )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3.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BCD )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 )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5.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 ABC )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6.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AB )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 7.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ABC )

5

C.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D.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但最后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23.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是指( D ) A.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与斗争 B.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与斗争

C.无产阶级世界观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 D.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24.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质是指( C ) A.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B.事物属性的直接表现

C.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本身固有的程度、数量等规定性 25.辩证法所回答的问题是(C )

A.世界的本原问题 B.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C.世界的状况问题 D.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 26.把金木水火土看成万物本原的观点是(D )

A.辩证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27.“万物存在吾心中”的观点是(B )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科学主义 28.下列现象中属于辩证否定的是( D )

A.昆虫被踩死 B.禾苗被太阳晒死

11

C.麦粒被磨碎后给人吃掉 D.稻谷种在田里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29.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与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一种( A)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30.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D )

A.先有闪电,后有雷鸣 B.夏天过去,秋天到来 C.白天过去,黑夜降临 D.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

3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C )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一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3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 )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不起作用 33.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B )

A.本原和派生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34.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唯心主义( B )

A.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B.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5.质变指的是( B )

A.事物的连续性变化 B.事物根本性质变化 C.非爆发式飞跃 D.事物数量的增减 36.矛盾是指( D )

12

A.对立面的互相联结,互相转化 B.对立面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C.思维的前后不一致 D.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3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表明了( D )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8.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 D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 D.把握事物的度 3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A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规律的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 40.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最基本的观点即唯物辩证法理论的总特征是 ( A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质量互变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 C.联系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 41.“贝克莱主义”是( 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42.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 C )

A.事物的消亡 B.外部因素对事物的作用 C.事物自身的转化 D.无保留抛弃的过程 43.物质和意识的同一性问题,是指( B )

A.两者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后者能否反映前者的问题 C.意识的能动性问题 D.实践和认识关系问题

13

4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 C )

A.根本属性 B.运动方式 C.存在形式 D.时空坐标 45.主要矛盾是指( A )

A.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B.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 C.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

D.对事物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的矛盾 46.质变和量变的关系是( C )

A.进步和保守的关系 B.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 C.相互制约和转化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47.所谓结果,就是( D )

A.引起现象的现象 B.事物主要矛盾 C.已经发生的现实 D.被现象引起的现象 48.运动是( A )

A.绝对的 B.相对的

C.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 D.有条件的49.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B )

A.运动 B.客观实在性 C.可感知性 D.统一性 50.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B )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同一性和斗争性 C 绝对性和相对性 D 共性和个性 51.事物发展的道路是( C )

A 直线性与循环性的统一 B 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14

C 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 真理与谬误的统一

5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D )。

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 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 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5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B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53.“一切以地点、时间、条件为转移”的观点是( A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否认主观能动性的形而上学观点 54.抽象的可能性是指( D )

A.永远不能实现的东西 B.实质上是一种不可能性 C.在现实中有充分根据的东西

D.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东西 55.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 )

A.事物变化范围的大小 B.事物是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 D.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56.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D )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永恒运动的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 57.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D )

15

11. 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对)

12.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法无关。(错) 13. 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错)

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它们的分歧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错)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

A .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 .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 .科学实践 D. 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 实践的主体是( B )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的客体是( D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体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 实践的中介( A )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

21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 .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C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D.科学实践是科学的目的

7.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B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 .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 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句强调的是(A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 我们通过耳,眼,鼻,舌,身各种感官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

22

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B ) A .感觉 B. 知觉 C .表象 D.分析

12 .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C ) A. 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的 C. 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 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 13.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 )

A .形而上学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 .诡辩论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14 .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 C )

A .在任何情况下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 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 . “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 )

A. 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

16. “真理是思想的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 客观真理论 D. 形而上学真理论 17.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D )

A .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的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的客观标准 18 . “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 )

A. 混淆了真理性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23

C.一切唯物主义真理观

D .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的客观性

19 .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 B )

A .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 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0 . 在真理问题上绝对主义的错误是 ( D )

A.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主观性 B.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 C.只讲真理的具体性,不讲真理的抽象性 D.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

21.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B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 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2. 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 )

A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 .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23.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C )

A .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 .革命行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 .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 .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24

24. 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强调了( D )

A .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 .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 .人们在认识事物要有理性的指导

25. 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 C)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 .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26. 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C )

A .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 .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 .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 .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7.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使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表明真理具有 (C )

A.客观性 B.主观性 C.相对性 D.阶级性 28. 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A )

A. 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 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 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 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29.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 ( A )

25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 B.前者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主观的 C.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不包含错误 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30. 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 D )

A.经验主义 B.先验论 C.绝对主义 D.教条主义

31.在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把( D )当作检验真理的标准。A.多数人的意见 B.逻辑证明 C.有使用价值 D.客观事物本身 32.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础的关系是( B )

A.反映和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B. 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C.使用和被使用的价值关系 D. 相互对立的斗争关系 33.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坚持(B )

A.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B.实践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C.真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D.真理与谬误的统一 3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B ) A. 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 B. 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C. 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D. 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知识

35、“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说法的实质是(A )。 A.主张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相对的 B.否认真理都是发展的 C.主张真理都是绝对的 D.主张真理都是具体的

26

36.马克思主义认为,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武器是(C) A.辩证法 B.科学理论 C.实践 D.逻辑 37、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统一的观点是(C )。 A.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B.真理问题上的一元论 C.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D.真理问题上的二元论 38、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 B )。

A.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B.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C.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 D.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形而上学 39、真理的绝对性与真理的相对性是( B )。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40、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C )。

A.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4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D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C.发展变化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42、认识的起点是( C )

A.社会存在 B.客观世界 C.感觉 D.表象 43、认识的本质是(C )。

A.主体对客体的加工 B.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27

44、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C )。 A.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又是发展的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45、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C )。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关系 46、真理与谬误的统一的含义是( C )。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B.二者互为因果

C.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二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47、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D )。

A.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 B.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

C.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D.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48、真理一元论就是指对于一个确定对象 ( B )

A.只有一种认识 B.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C.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得 D.用同种方法获得的认识 49、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 B )

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 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 D.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优点 50、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 C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可知论的认识观点

28

51、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 C )。

A.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B.认识论上的唯理论 C.认识论上的唯物论 D.认识论上的经验论

5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B )

A.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 B.真理的内容及其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C.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客观的 D.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 53、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C )。

A.实践的历史性和不确定性决定的 B.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 C.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 5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C ).

A.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 B.前者坚持可知论,后者坚持不可知论 C.前者坚持从物到思想和感觉的认识路线,后者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D.前者是经验主义,后者是教条主义 55、概念、判断、推理是( B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 D.辩证法的三种形式

56、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 A )

A.具体和历史的统一 B.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可能和现实的统一 D.僵死和抽象的统一 57、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D )。

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 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 58、“人定胜天”这句话是(C)

29

A.主观唯心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体现了人能够战胜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可贵精神 D.体现了唯意志论

59.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D )。

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 B.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 C.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60.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D )

A. 认识上的唯理论 B. 认识上的经验论 C. 认识上的唯物论 D. 认识上的辩证法

二、多项选择题

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AB )

A. 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 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 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 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2.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BC )

A. 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 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 通过反馈和调节,是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 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BD )

A. 世界的可知性 B.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30

29.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因为(A )

A.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B.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生产关系则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生产力是原本的、第一性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派生的、第二因素 D.生产力是具有能动性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消极被动的关系 30.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看它是(B ) A. 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B.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C.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3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生产力具有自我增殖能力的原理 D.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3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D)

A.根本动力 B.唯一动力 C.最终动力 D.直接动力 33.上层建筑有两大部分组成,它们是(D ) A.政治制度的法律制度 B.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C.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34.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B )

A.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不同 B.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C.在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 D.取得劳动产品的多寡不同 35.阶级斗争根源于不同阶级(C)

41

A.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在思想观念上的根本对立 C.在物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D.在社会分工上的不同地位 36.认为群众创造历史是受社会条件制约的观点是(D ) A.天命论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论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37.社会进步是指(D)

A.社会政治的发展 B.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C.各族人民的和睦相处 D.社会的全面发展 38.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A )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C. 各族人民的和睦相处 D.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 39.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D )

A.政党制度 B.选举制度 C.文官制度 D.国家制度40.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出现多次封建王朝复辟,这说明(B ) A.社会进步无规律可言 B.社会进步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社会进步是人们的主观愿望 D.社会进步没有客观标准 41.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A )

A.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B.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C.前进和倒退相互交替的过程 D.进步与落后相混杂的过程 4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C )

A.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B.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C.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42

D.自然与必然的关系

43.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D )

A. 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 B. 社会的发展过程不受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 C.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D. 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 44. 国家的起源是 (D)

A.解决氏族冲突、制定契约的产物 B.调和阶级矛盾 C.暴力掠夺和战争的产物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45. 国体和政体之间是(B)

A.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C.本质与属性的关系 D.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4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 A )

A.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B.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D.可能与现实的关系 47. 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是 ( A )

A.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B.从群众中来 C.到群众中去 D.领导和群众相结合48. 政治上层建筑是在意识形态指导下形成的,这种观点是( C )

A.历史唯心主义 B.非马克思主义的 C.历史唯物主义的 D.非决定论的 49. 区分国家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C)

43

A.人口的多少 B.领土的大小 C.国体 D.政体

50. 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B )

A.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 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它和经济基础矛盾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51. 社会意识从意识主体的角度来看,可以区分为 ( A )

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B.先进的意识和落后的意识 C.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D.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 52.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 ( C )

A..落后的社会意识随着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同时消灭 B. 落后的社会意识会早于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

C. 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意识消灭以后还会存在一段时间,但不可能永久地存在下

D.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意识消灭以后还将永久地存在下去 53.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是因为(C)

A.社会意识的发展总是领先于经济的发展 B.社会意识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发展

C.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D.社会意识具有内在的独立的规律性

54.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个结论的理论前提是( D) A.社会革命理论 B.阶级斗争学说

44

C.社会意识相对独立原理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 55. 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就是坚信( C )

A.群众的意见总是正确的 B.群众都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

C.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D.群众运动都是合理的 56.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C )

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 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马克思主义列宁毛泽东思想 5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C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D.人民内部矛盾

58. 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是( D )

A.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 C.现代企业制度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9. 最集中、最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是(C)

A、哲学

B、宗教 C、政治法律思想 D、道德

60.在阶级社会里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B)

A.建立革命政党 B.夺取国家政权 C.创立革命理论 D.发展社会生产力 61.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D)

4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87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