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七中万达学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更新时间:2024-02-03 20:4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成都七中万达学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

语 文 试 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毎小题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说“霾” 樊良树

霾为何物?

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释义说:?风雨土也。从雨貍声。《诗》曰,‘终风且霾’?。风雨交加,裹挟大地的尘土,伴随像貍一样的尖利声音,给人造成很大的压迫感。这里,霾是充满流动力量的一种自然现象。《诗经·邶风》中有?终风且霾?,说的是一位女子耳闻目染交替演进的四种天象——?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曀(yì,阴沉而有风;昏暗)??曀曀其阴?,不由忧从中来。

暴,大风迅疾猛吹;霾,狂风席卷扬尘;曀,狂风遮天蔽地;阴,天色阴沉黯淡。四种天象,紧锣密鼓,层层加码。携带尘土的霾,带土黄或橘黄色,让能见度大为降低。终风且霾?,是否为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我们尚难以得知。不过,席卷尘土的霾,古已有之,当无疑义。

在长江流域,?终风且霾?的几率,微乎其微。彼时,江南水乡泽国,山林莽原,到处都为生机盎然的树林、湿地、河流、湖泊。霾,在此时的南方文献中略有涉及。屈原《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此处的霾,同埋,战车的两轮埋在土中,裹足不前。霾的这个意义,与北方文化经典《诗经》中的?霾?有所不同,但并不让人觉得突兀,恰为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语言表征。

在后世的汉语表达中,霾,屡屡出现。如唐代陆龟蒙?夫子又继起,阴霾终廓如?。杜甫?向晚霾残日,初宵鼓大炉??涨沙霾草树,舞雪渡江湖??洒落唯清秋,昏霾一空阔?。 自造字伊始直至19世纪末,霾的意义变化不大,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发端于20世纪上半叶的《辞海》对其的解释是?大气混浊态的一种天气现象?,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再大的风吹起尘土,不过是原生态的尘土罢了。此时,中国的大多数地方尚未进入工业化门槛,城市的体量无法同今天相提并论。当伦敦、曼彻斯特等工业革命重镇率先饱受空气污染,中国的不少地方仍然为一派田园风光,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泥土味。

近年来,霾频频出现于中国城市及媒体报章。支撑霾字频繁现身的正是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不同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现今的霾携带了多种多样对人体有害的成分——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而且,城市越大,人口越多,建筑越密,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的霾比古代的霾,引发的关联效应愈加深广、复杂,已让中国的不少城市居民周期性地体会到?呼吸阵痛?。

从古至今,霾都为一种令天色浑浊的天象。风吹起尘土,形成了古代的霾。现今,在人工减排不畅的情况下,霾依然要靠风稀释、吹散。雾霾缠城,一阵阵大风将霾吹得无影无踪。因此,《诗经》中有?终风且霾?,风和霾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摘自《光明

日报》)

1.下列对“霾”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霾”源远流长,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多年来,它的意义变化不大,在后世的汉语 表达中屡屡出现。

B.古代风吹起尘土,声音犹如狸音尖锐,形成了尘土飞扬的霾,但这只是一种令天色浑浊的天象罢了。

C.笼罩在当今中国多个城市的霾,夹杂着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D.“终风且霾”是说狂风卷席着尘土,能见度降低,这与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属于同一性质的事物。

1.【D】原文的表述为“终风且霾”,是否为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我们尚难以得知。”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霾”是大风扬起尘土所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如《诗经》中的“终风且霾”和《九歌》中的“霾两轮兮絷四马”。

B.类似伦敦烟雾事件的大气污染,现在轮到中国的城市了。这让中国的不少城市居民周期性地体会到“呼吸阵痛”。

C.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环境与伦敦等饱受空气污染的工业革命重镇相比,明显更具有环保性和田园性。

D.在今天,人类科技水平突飞猛进,但在人工减排不畅的情况下,对付雾霾,还是基本靠“吹”,还得依靠一场大风,“终风且霾”。

2.【A】定义过窄,霾不仅仅是大风扬起尘土而形成的自然现象,它还裹挟着其他物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江南的气候环境与北方不同,因此“霾”的意义,之于南方与北方也有所不同。 B.自古以来都有雾霾天气出现,不过那时的霾只是携带原生态的尘土,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

C.近年来,由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等因素,使“霾”这个字频频出现。这时的霾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D.正是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使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变成了现今携带了多种多样对人体有害成分的霾。 3.【C】“本质的区别”属于主观臆断,原文中的信息是现今的霾“不同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并没提到它们有本质的区别。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琪,字台秀。父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年十三,词赋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铎召縠?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铎览而骇之,曰:?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

昭宗时,李谿父子以文学知名。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谓琪曰:?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天复初,授武功县尉,辟转运巡官,迁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自琪为谏官宪职,凡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 梁祖受.禅.,征入,拜翰林学士。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

称旨,宠遇逾伦。是时,琪之名播于海内。琪重然诺,怜才奖善,家门雍睦。贞明、龙德中,时琪与萧顷同为宰相,顷性畏慎深密,琪倜傥负气,不拘小节,中书奏覆,多行其志,而顷专掎摭其咎。会琪除吏是试摄名衔,改?摄?为?守?,为顷所奏,梁帝大怒,将投诸荒裔,而为赵岩辈所援,罢相,为太子少保。

庄宗入汴,素闻琪名,累欲大任。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及明宗即位,豆卢革、韦说得罪,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琪时为御史大夫,安重诲于台门前专杀殿直马延。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自是之后,尤为宰执所忌,凡有奏陈,靡不望风横沮。

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

(选自《旧五代史·李琪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B. 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C. 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D. 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4.【B】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唐代始置进士科目。 B.“封章”,言机密事之奏章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 C.“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继承旧帝让给的帝位,泛指继位。 D.“萧蔷之难”,指由内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灾祸,泛指内乱。 5.【A】“进士”科在隋朝时开始设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琪博学多才,才思敏捷。晋公王铎怀疑少年李琪的文章假手他人,因而派人测试,李琪援笔立成,出语不凡。

B.李琪为文独树一帜,不同于时俗。他写作时不拐弯抹角,善于开宗明义,他的文赋深为文坛名宿李谿所推崇。

C.李琪恪尽职守,正直敢言。他做了谏官后,积极上书,评论时政中的不当之处,却没能直言安重诲的罪责,因此自责请辞。

D.李琪为同僚所忌恨。他为同任宰相的萧顷所敌视,后因萧顷的诬告,李琪受到皇上的斥责并被罢相。 6.【D】“诬告”错,李琪擅改试摄名衔是事实,因此萧顷对此事的告发不是“诬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赋的结尾说:“得到贤士则国家昌盛,不是贤士就不要与之共事。项氏的败亡是必然的,有一个范增却没能任用。”(译出大意给2分,“昌”“罔”“宜”各1分。)

(2)任圜上奏,请求任命李琪为宰相,被孔循、郑珏排斥打压,朝廷便任命崔协为宰相。(译出大意给2分,“请”“排沮”“相崔协”各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子规 吴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8.这首诗的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反衬(对比)。杜鹃口中的鲜血已把原野上的花染成红色,这样悲鸣又有什么结果呢?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这里借春草繁盛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的悲惨命运。 9.表达了诗人远离故乡,漂泊在外的痛苦心情。 “羽毛飘荡一年年”写子规的漂泊,“他山叫处花成血”“月斜长吊欲明天”写子规叫声的凄切,“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写子规的凄苦。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多用比兴的手法,其中“ , ”两句就是诗人以自己用荷叶、荷花装饰的衣服来比拟自己的美德。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后,提醒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国灭亡覆辙的句子是“ , ”。 (3)《逍遥游》指出“ , ”,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而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10.(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一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班①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

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尔啜泣一两声。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⑧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

⑨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⑩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注】①凯特?肖班:生活在19 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这篇小说的标题简明醒目,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让人希望知道在一个小时内到底发生了什么,使情节的发展紧凑、集中。

B.马拉德夫人来到房间后就一屁股坐在了舒适、宽大的安乐椅里,丈夫死后的暴风雨般

的悲伤和放声大哭造成了她的精疲力竭。

C.小说第⑤段,作者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将马拉德夫人在丈夫死后的矛盾复杂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D.“门”在小说中多次被提及,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折射出马拉德夫人在婚姻生活中身心受到禁锢、不能独立自由的困境。

E.小说结局出人意料,具有讽刺意味:丈夫死而复生,妻子却因为极度高兴而死亡,显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不能掌控命运的无奈。

(2)小说主人公,有的说是马拉德夫人,有的说是马拉德先生,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6 分)

(3)请简要分析小说第④段景物描写的作用。(6 分)

(4)请概括马拉德夫人得知丈夫死讯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并分析其原因。(8 分) 11.(1) D3分A2分C1分(B原因还包括一直以来在丈夫意志下屈从地生活C主要是心理描写E由于绝望和对没有自由生活的害怕,显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摧残)

(2)马拉德夫人:①小说以马拉德夫人得知丈夫死讯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为线索,组织情节②所占篇幅大,作者花很大笔墨刻画了屈从于丈夫的意志,渴望自由独立的人物形象③通过刻画马拉德夫人,表达了女性对自由独立生活的渴望,批判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摧残。 马拉德先生:①小说以马拉德先生的生死为线索,同时先生也是悲剧的制造者之一②他是男权社会的代表,用自己的意志迫使妻子屈从③通过刻画马拉德先生,表达了女性对自由独立生活的渴望,批判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摧残。

(3)①景物洋溢着活力与美好,烘托了欢快的气氛②为下文人物心情的转变作铺垫③暗示人物获得自由后的温暖、松快

(4)过程:悲痛——害怕、挣扎——松快、激动——惊愕、绝望

原因:①得知丈夫死讯,爱过丈夫,所以悲痛;②自由独立的生活就要来临但又未曾经历,所以害怕挣扎;③独立自由的生活强烈吸引着她,所以松快、激动;④丈夫死而复生,又要回到屈从的生活,所以惊愕、绝望。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猎狐者”蒙哥马利

乔 良

①一个战胜了“沙漠之狐”的将军,一个参与指挥了诺曼底登陆这等伟大战役的将军,不可能不被历史封为英雄。

②他的父亲是一位从清贫的牧师岗位逐级爬升为主教大人的老好人,提到他的父亲时,他甚至颇为骄傲:“我崇拜他??如果世上有圣贤,那就是我的父亲。”可惜这位上帝指派的出色的牧羊人,无力驾驭自己家中的悍妇——蒙哥马利的母亲,一位专横跋扈、颐指气使、对孩子们稍感不满即棍棒伺候的专制女王。她给家人立下过一条任何人不得违背的家规:“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家里所有人每天下午必须走出户外两小时。”如果我们以为这是一个妻子和母亲为了自己家人的体魄健康,而对他们做出的硬性规定,那么即使过于严苛,也不为过。可这个女人这么做的原因只是:任何人不得干扰她雷打不动的神圣午觉!

③如此母亲,直接影响了儿子。他似乎从讨厌自己的母亲到对任何女人都有所讨厌。38岁已身为步兵旅长时,依旧是光棍一条。直到39岁,他鬼使神差地迷恋继而又毫不迟疑地迎娶了一位与他同岁,并拖带着两个十多岁孩子的寡妇为妻。贝蒂,这位身上一定具有某种魔力的女人,一下子就撞开了蒙氏闭锁了几十年的心门。可惜昙花一现,在为蒙氏生下了他们唯一的儿子9年后,这个让人称奇的女人因患败血症死在她第二任丈夫的怀中。刚刚打开的大门又关上了,从此,这位战争英雄再未续弦。

④失去唯一心爱的女人固然是一种痛,但也使几年后将名震欧陆的蒙哥马利自此心无旁骛,一门心思全投在了对部队的训练和作战上,而这也就毫无疑问早早奠定了他一战成名的基础,同时也是蒙氏的性格变得更加孤僻乖张的开始。

⑤当然,名将之所以成为名将,并不取决于其性格是否可爱,而是取决于能否赢得最后影响历史的关键性战争或战役的胜利。以此衡量,蒙哥马利恰恰是达标者。

⑥在有着“沙漠之狐”美誉,其性格中的某些毛病与蒙哥马利旗鼓相当的隆美尔,千里奔突于北非沙漠,在他把英军将领打得一筹莫展时,蒙哥马利来了。人们首先注意到的,是他头上那顶缀有两枚军徽的贝雷帽。这成了蒙氏日后最著名的个人标志。接着人们又领略了蒙氏像巴顿在上任之初整顿军队那样,对英军第八集团军的果断清理:他从国内调来一批他认为更适合指挥他的部队的年轻将领,替代那些在他看来已是“朽木”的指挥官们。于是,几天前还弥漫着一股失败情绪的第八集团军,骤然焕发一派生机。可见在治军方面,蒙氏确有过人之处。

⑦然后,他又以其一贯“假大胆、真小心”的行事风格,仔细研究了自己的对手。这一研究的结果使他发现了其前任本该发现的东西:隆美尔的软肋。蒙哥马利在阿拉曼沙漠,为这只著名的“狐狸”精心设计了一个圈套:故意让德军巡逻兵从一位死去的英军军官身上找到一张英制军用地图,地图上标明阿拉曼一带是硬地。隆美尔如获至宝,以为可以让他的装甲集群在阿拉曼大展拳脚,谁知等战幕拉开,才发现这里是流沙地带,是轮式装甲车的地狱。最后,一仗下来,蒙哥马利名扬天下。

⑧蒙哥马利本人,在这一战中尽显名将之风。据说,战役之初,隆美尔在半夜向英军阵地发起进攻,集团军参谋长叫醒沉睡中的蒙哥马利,把这个消息告诉他时,他只嘟哝了一句:“好极了,不能再好了。”马上又睡了过去。但这是蒙哥马利身上显现的不大常见的幽默。更多的时候,他是个乏味的、不合群的、自视甚高的人。在受人欢迎程度上,他远不及极擅处理人际关系的艾森豪威尔,也不及巴顿,甚至还不如麦克阿瑟。这些人在世界名将榜上的排名,大都在蒙哥马利之前。究其原因,我想大概不是前几位在战功上高于蒙氏,而主要还是蒙氏吃了性格上的亏,没多少人说他的好话。

⑨纵观历史可以发现,没有哪一种性格可以保证将帅们必胜,但任何重大的胜利,一定是将帅们的性格特点发挥到极致的产物(其智慧的发挥也受其性格左右)。性格即命运,名将们的命运,尽管各不相同,但无不由其性格所决定。既已决定,我等后人,喜不喜欢已并不重要。对蒙哥马利元帅,我们也只能做如是观:他是吃了他性格中弱点的小亏,占了他性格中长处的大便宜的人。

(1)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蒙哥马利面对隆美尔的半夜攻击,幽默地回答“好极了,不能再好了”后马上又睡过去,可见其稳操胜券的自信和从容。

B.本文通过记述蒙哥马利的童年经历、爱情经历、作战经历等,突出了蒙哥马利事业上的成功和做人上的失败,叙事详略得当。

C.蒙哥马利认为他从牧师做到主教的父亲是一位“圣贤”,他非常崇拜自己的父亲,同时他的性格也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D.本文在介绍蒙哥马利二战时的军功时,先介绍了隆美尔把英军将领打得一筹莫展的背景,这是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E.蒙哥马利和艾森豪威尔、巴顿、麦克阿瑟等同为世界名将,蒙哥马利的排名却最靠后,但这不是因为他战功低。

(2)文中说“如此母亲,直接影响了儿子“,结合全文,谈谈蒙哥马利的母亲在哪些方面影响了儿子。(6分) 答:

(3)蒙哥马利能够战胜隆美尔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答:

(4)蒙哥马利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和其性格有莫大的关联。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12.(1)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E不给分。B项“做人上的失败”错。C项“他的性格受到了他父亲的影响”无中生有。E项文中说“这些人??大都在蒙哥马利之前”,并且原因只是一种推测。

(2)①性格上,因为缺失母爱的温馨,孤僻、乖张、乏味;②情感上,因为厌恶母亲而讨厌其他女性,情感世界比较封闭。(每点3分)

(3)①在治军上,裁汰朽将,起用新人,提振士气;②在行事上,假大胆、真小心,仔细研究对手,发现软肋;③在战术上,巧设圈套,一击制胜。(每点两分)

(4)蒙哥马利性格中的乏味孤僻、自视甚高等弱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在世界军事史上的地位,这种性格特征显然是他婚姻、事业和人生的绊脚石。但蒙哥马利性格的孤僻却让他心无旁骛,痴迷于部队的训练和作战,专心研究敌人的敌情,这又是他事业成功的垫脚石。现实生活中,每种性格都有其利弊,所以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性格中的优势,而尽量抑制性格中的劣势。(8分)

第II 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研究伊始,该团队选取了华北、西北地区生产的几十种马铃薯进行分析 ,从营养成分、 、硬度等方面多次试验, 确定了适合加工马铃薯面条的两个品种。随后,又从诸多面粉种类中试验选取了 的小麦粉加以调试。 A.鉴别 色泽 终于 适量 B.鉴别 色彩 终于 适当 C.甄别 色泽 最终 适当 D.甄别 色彩 最终 适量 13.【C】“鉴别”是指分辨一些事物的真假,多用于古物的鉴定。“甄别”是指区别,强调认真、慎重地鉴别。“色泽”指颜色和光泽。“色彩”是指丰富多样的颜色。“终于”副词,到底,最终。“最终”指最后,末了。“适量”指数量适宜,适当的数量。“适当”形容词,合适,妥当。

1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当地时间1月27日,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举行解放70周年纪念仪式,大约有300多名幸存者参加,年龄最小者70余岁。

B.春晚好不好看,在于节目内容能否及时、深刻、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还在于有能让观众忍俊不禁且留下鲜明印象的语言类节目。

C.经过多年数据积累,农业部从耕地的立地条件、耕层理化性状、 土壤管理、士壤剖面性状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划分出一至十等的耕地。

D.周迅在电视剧《红高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气,加上曾经的作品中透露出来的鬼气、仙气,更是将她的演技地位继续稳稳地被锁定。

14.【C】A.大约和多重复;B.两面对一面;D.最后一句杂糅。

1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然而,我们的大脑对音乐的感知却不是这样。

②所以要有交响乐,也正是这样的“和声”才使得我们这个世界充满趣味。

③例如管弦乐的合奏,音波虽然混合,但是管乐声 和弦乐声仍然保持各自的特点。 ④物理学家们长期热衷于研究的现象都是整体等于所有部分的加合,声音就是这样的。 ⑤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这一事实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但是曾经让物理学家们感到非常窘困。

⑥虽然管乐声和弦乐声独立地进入我们的耳朵,但是这两种声音的“和声”对我们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却远远大于这两种乐器的单独作用。

A.④①③⑥②⑤ B.④③①⑤⑥② C.⑤③④①②⑥ D.⑤④③①⑥② 15.【D】解答的关键就是要把握语段的话题与中心,理清语段的结构层次以及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本题的选文仍是一个议论性的语段,阐述的是“生成整体论”中“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生成整体论”强调两点,一是整体功能不等于部分之和,可以大于或小于部分之和;二是仅仅通过分解来了解整体是不充分的,因为部分与部分之间有相互作用。借助句中 “然而”、“所以”、“虽然”等明显表逻辑关系的词语,以及“例如”等有较强提示作用的词语,当不难选出正确答案D。

16.西南大学向蓉城中学赠送了一批图书和电脑,蓉城中学举行了全校师生参加的捐赠仪式。下面是学生代表的致谢词,请你补出空缺的部分。要求正文写出对捐赠者的欢迎、感谢及其事由等内容。(5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知道,今天我们接受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捐赠和支持,更重要的是接受了一种鼓励、一种鞭策。这种精神力量将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以更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

最后,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①尊敬的华南大学的各位代表(1分) ②你们好!(1分)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南粤中学向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1分)感谢华南大学为我校无私捐赠了一批图书和电脑。(1分) ③再次向华南大学表达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1分)

17.请根据下面曲线图,概括说明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激励力度之间的关系,并据此给团队领导者提出合适的建议。(6分)

关系:在工作前期,团队的工作效率呈上升趋势,激励力度逐渐加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1)关系:当工作进行到中期时,团队的工作效率开始逐步下降,激励力度进一步提高;当工作进行到后期时,团队的工作效率再次呈上升趋势,激励力度逐步降低。 (2)建议:在不同的时期,根据团队工作效率的变化,调整激励力度。 六、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错 觉(泰戈尔)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 ?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 ?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作文参考立意】

(1)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自己:生活中这种现象多吗?有没有相反的例子(即能正视生活中一切不如意,从而得到快乐幸福的人或事)?其实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这种错觉现象处处都是,只要留心皆有发现。比如说,庄稼总是人家的好”,在社会中人总是“看”到别人比自己有钱、快乐、幸福,其实“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他人未必比自己快乐、幸福。

(2)人要从自己制造的陷阱中走出,不要盲从、不要迷失自己,要正确地看待他人和自己。又如,得不到的东西总是最好的,于是人们总是迷恋那些得不到的东西,反而对拥有的东西不珍惜。我们可以对彼岸的“幸福快乐”憧憬向往,但更应该去珍惜身边实在的幸福、触手可及的快乐。

(3)曾经以为别人幸福,是因为他的幸福足够特别,我不幸福是因为我的幸福不及别人的好。蓦然回首,终于悟得:别人的幸福是别人的,你无法分一杯,同样,我的幸福是我独有的,别人也无法带一分去。 (4)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我曾深深地折服于这位伟人的智慧,他把占有欲未得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表述得如此轻松俏皮。但后又有人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比起萧伯纳,后者似乎更推陈出新,它所达到的思想高度,也是应当值得景仰的。 可拟写以下题目:

1.莫让错觉遮望眼;2.此岸花开;3.珍惜拥有;4.幸福就在你(我)身边;5知足常乐; 6.重拾自信;7.认识自我;8.做回自己;9.善于发现美;10.留只眼睛给自己; 11.留心身边的幸福,做知足的自己;12.珍惜拥有,握紧天堂??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琪,字台秀。父亲李縠在广明年间任晋公王铎的都统判官。十三岁时,李琪所做词赋诗颂,被王铎大加赞赏,但王铎也疑心是有人替他写的。一天,王铎召李縠到公署喝酒,暗地派人带着《汉祖得三杰赋》的题目到李家测试他,李琪执笔立刻写成。赋的结尾说:?得到贤士则国家昌盛,不是贤士就不要与之共事。项氏的败亡是必然的,有一个范增却没能任用。?王铎看后觉得很惊异,说:?这孩子是会成大器的,将来一定在文坛称雄。?

昭宗时,李谿父子凭借文学才华而知名。李琪十八岁时,带着一篇赋去拜访李谿。李谿看后很惊异,匆忙中倒穿着鞋子就出门迎接,对李琪说:?我曾经忧虑近来文人的辞赋,都是在几句之后还不见主题。您入句就见主题,对偶典雅华丽,啊,真是后生可畏啊!?李琪因此更加知名,考上了进士。天复初年,李琪被授予武功县尉的职位,又任转运巡官,升任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自从李琪当了谏官宪职,凡是时政有不当之处,必定会写奏章评论,文章秀丽,看的人都会忘却疲倦。

梁太祖接受禅让登基,征召李琪进入朝廷,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梁太祖谋划天下,李琪以学士身份随军住在军营中,专门掌管文书,写的文书很合皇帝心意,受到的宠爱优待超出同辈。这时,李琪的名声传播于天下。李琪看重承诺,怜惜人才奖赏好人,家庭很和睦。贞明、龙德年间,当时李琪和萧顷同为宰相,萧顷性格戒惕谨慎深沉缜密,李琪倜傥自负,不

拘小节,中书省回答皇帝的问话,多按李琪的意志行事,萧顷便专门寻找他的毛病。恰逢李琪委任官吏,本应是试摄的官职名称,李琪改?摄?为?守?,被萧顷上奏告发,梁帝大怒,准备把他流放到荒远之地,李琪被赵岩等人所救,免去宰相职务,任太子少保。

庄宗进入汴京,早就听说李琪的名声,多次想委以重任。同光初年,李琪历任太常卿、吏部尚书。同光三年秋天,各地发大水,国家财富不够充足,庄宗下诏要官员们上奏章陈述治国的策略。李琪所呈奏有数千言。庄宗很重视他的建议,不久任命李琪为国计使,又将要任命他为宰相,不久因内乱而作罢。

等到明宗即位,豆卢革、韦说获罪,任圜上奏,请求任命李琪为宰相,被孔循、郑珏排斥打压,朝廷便任命崔协为宰相。李琪当时是御史大夫,安重诲在御史台门前擅自杀了殿直马延,李琪虽然曾经弹劾过他,但言辞意旨模棱两可,不敢直言安重诲的罪行,因为这件事李琪推托有病,三次上奏章请求退休,朝廷不允许,任命他为尚书左仆射。从这以后,李琪更受掌权的重臣的猜忌,凡是李琪上奏章说的事,无不听到风声就横加阻止。 长兴年中,李琪死于福善里家中,享年六十岁。

【诗歌鉴赏】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本篇咏写子规,就从这个故事落笔,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这个悲剧性的经历,正为下面抒写悲慨之情作了铺垫。

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诗人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可是,这样悲鸣又能有什么结果呢?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这里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想象之奇特更胜过前面的泣花成血。这一联中,?他山?(指异乡)与?旧苑?对举,一热一冷,映照鲜明,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后半篇继续多方面地展开对子规啼声的描绘。雨昏风冷,它藏在绿树丛中苦苦嘶唤;月落影斜,它迎着欲曙的天空凄然长鸣。它就是这样不停地悲啼,不停地倾诉自己内心的伤痛,从晴日至阴雨,从夜晚到天明。这一声声哀厉而又执着的呼叫,在江边日暮时分传入船上行人耳中,怎不触动人们的旅思乡愁和各种不堪回忆的往事,叫人黯然魂消、伤心欲泣呢?

从诗篇末尾的?湘江?看,这首诗写在今湖南一带。作者吴融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诗歌借咏物托意,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但又不陷于单调、死板地勾形摹状,而能将所咏对象融入多样化的情景与联想中,正写侧写、虚笔实笔巧妙地结合使用,达到?状物而得其神?的艺术效果。这无疑是对写作咏物诗的有益启示。

拘小节,中书省回答皇帝的问话,多按李琪的意志行事,萧顷便专门寻找他的毛病。恰逢李琪委任官吏,本应是试摄的官职名称,李琪改?摄?为?守?,被萧顷上奏告发,梁帝大怒,准备把他流放到荒远之地,李琪被赵岩等人所救,免去宰相职务,任太子少保。

庄宗进入汴京,早就听说李琪的名声,多次想委以重任。同光初年,李琪历任太常卿、吏部尚书。同光三年秋天,各地发大水,国家财富不够充足,庄宗下诏要官员们上奏章陈述治国的策略。李琪所呈奏有数千言。庄宗很重视他的建议,不久任命李琪为国计使,又将要任命他为宰相,不久因内乱而作罢。

等到明宗即位,豆卢革、韦说获罪,任圜上奏,请求任命李琪为宰相,被孔循、郑珏排斥打压,朝廷便任命崔协为宰相。李琪当时是御史大夫,安重诲在御史台门前擅自杀了殿直马延,李琪虽然曾经弹劾过他,但言辞意旨模棱两可,不敢直言安重诲的罪行,因为这件事李琪推托有病,三次上奏章请求退休,朝廷不允许,任命他为尚书左仆射。从这以后,李琪更受掌权的重臣的猜忌,凡是李琪上奏章说的事,无不听到风声就横加阻止。 长兴年中,李琪死于福善里家中,享年六十岁。

【诗歌鉴赏】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本篇咏写子规,就从这个故事落笔,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这个悲剧性的经历,正为下面抒写悲慨之情作了铺垫。

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诗人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可是,这样悲鸣又能有什么结果呢?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这里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想象之奇特更胜过前面的泣花成血。这一联中,?他山?(指异乡)与?旧苑?对举,一热一冷,映照鲜明,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后半篇继续多方面地展开对子规啼声的描绘。雨昏风冷,它藏在绿树丛中苦苦嘶唤;月落影斜,它迎着欲曙的天空凄然长鸣。它就是这样不停地悲啼,不停地倾诉自己内心的伤痛,从晴日至阴雨,从夜晚到天明。这一声声哀厉而又执着的呼叫,在江边日暮时分传入船上行人耳中,怎不触动人们的旅思乡愁和各种不堪回忆的往事,叫人黯然魂消、伤心欲泣呢?

从诗篇末尾的?湘江?看,这首诗写在今湖南一带。作者吴融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诗歌借咏物托意,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但又不陷于单调、死板地勾形摹状,而能将所咏对象融入多样化的情景与联想中,正写侧写、虚笔实笔巧妙地结合使用,达到?状物而得其神?的艺术效果。这无疑是对写作咏物诗的有益启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85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