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教育

更新时间:2023-09-23 03:24:01 阅读量: 人文社科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读《品格教育》有感

10110170122 历史系)王雪纯

“品格教育”一词最早听说是在一场美国人所描述的自己的小孩在幼稚园所接受的教育,在他描述自己的小孩的时候脸上所表现的发自肺腑的开心与满足是毋庸置疑的,但让我们听者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少不更事的幼年时光里,美国人便已经用“品格教育”这样人性化的方式来进行教育,而不是像中国一样圈养或是放任,这也便不用奇怪为何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美小孩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譬如最近的“朱令案”,在大家都对朱令的悲惨遭遇报以同情的心态时,案件终于发生了转机。当大家基本上都把眼光聚集于朱令所遭受的悲惨遭遇时,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偏偏是她被大家集体投铊以致中毒。在对她平时的所作所为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后,便出现了更多的问题,其中有一个便是究竟是怎样的教育模式让一个女生这样自我,自我的几乎让她身边的所有人都对她表示厌弃,最终酿成这样的惨案。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在马丁贝布尔的《我和你》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品格教育》一文很简要但又深刻的表达了《我和你》一书的主旨思想。在读这篇文章时,我们不可忽略的是马丁贝布尔本人是一名虔诚的犹太神学家,因此在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深深的宗教思想。这是作者本人的意识形态观念,并不影响“品格教育”这一模式本身所折射出的人文主义关怀。更不能因为这种宗教情怀与宗教影响力便以不适合无神论者聚集多的中国。

在文章中,马丁贝布尔认为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是主体间的“我---你”(I and you)关系,而不是把双方看作是某种物品的“我---它”(I and it)关系。师生间这种“我---你”是一种相互对话、包容与共享的互动关系。对师生互动中师生间关系的这种理解,克服了以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不足,把教师和学生都看做真正意义上的人,树立了师生尤其是学生作为主体的人在师生互动中的形象。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交往中实现的,教师与学生总是处于一定的交往与互动关系中。没有交往与互动,教育活动便不可能发生。因此,师生交往、师生互动与由此形成的师生关系本身就是教育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具有教育性。关于教育互动,我

们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第一,师生互动是存在于师生之间,在师生之间发生的一种人际互动,其互动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并且师生双方在互动中是同等重要,互为主体的。第二,师生互动是一种交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过程。师生互动不是教师对学生或者学生对教师的单向、线性的影响。同时,师生间的这种交互作用与影响又不是一次性的或间隔的,而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师生正是在这样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中不断交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

布贝尔认为,“我---你”从动态讲,就是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关系,是一种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是一种对话。“我---它”的关系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一种独自,一种经验与利用的关系。“我---你”关系中“你”不再是我的经验物和利用物,也不再是为了满足我的这样或那样需要,而是一种真正彼此相互信赖的关系,是人类应该有的真正关系。只有这种关系才能揭示出人生的真正意义。可见“我与你”关系的确立表明其出发点既不在“我”,也不在“他者”,而在“我与你”之间。而“之间”的最好体现便是对话。双方步入关系的领域,就是我与你的相遇,相遇在时间的当下,面对面的交流。在相遇中,人们摒弃唯我独尊,进入真实的关系世界之中,这种关系具有直接性、相互性和动态性。

贝布尔之所以将师生关系定义的这样明确,便是想要达成师生之间的相互对话、相互理解、相互共享、相互促进,最终达到一种共赢的状态。那如何创建这种人性化的“我---你”教育模式呢?

首先在老师方面。老师在最初的这种“我---你”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老师相对于学生有更多的人生阅历,有更多的社会感悟。因此很有可能,也有机会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傲视自己的学生,以求使学生对他产生敬畏感,进而使得自己的地位远远高于学生。这不是“我---你”模式中的理想状态。要做到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共享,相互促进,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真诚而平等的心,并不能够因为自己的见多识广便产生高傲的姿态,并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给学生,甚至因为自己的所谓经得起社会检验的生活理念与方式而对学生的稚嫩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行为嗤之以鼻,甚至是多方打击。其次,作为教师,一定要有倾听的能力与欲望,不能永远将自己置于一个教导学生的地位。许多学生往往在将自己的想法、甚至是自己的心里话与教师分享时,教师都直接略过聆听的环节,直接给学生以指导,致使学生在“我---你”的教育模式中一直处于被动

的局面,自主性与自发性愈发减少。接着,教师还要有参与实践的心思与能力。许多教师都认为自己时间紧缺,往往将自己置于一个发号施令的位置,不参与学生的实践中,只是对学生的实践成果加以评判,这便在无形中疏远了自己与学生距离。最后,不得不指出的是要想达成“我---你”这样的理想状态,教师必须具备的是不断学习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所接受的知识范围越来越广,深度越来越增加。一个教师如若只是用古老陈旧,又不符合时代新旋律的知识观念来安身立命,自己与学生之间的隔膜定会越来越大。

接着在学生层面。首先,学生要有一个高贵的灵魂,这也是马丁贝布尔一直所强调的。高贵的灵魂不是要学生用傲娇的心态面对世界,而是要学生将自己与别人一样看做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个体。这是敢于表现自己、敢于向世界提出质疑的最基本条件,但是,这是中国学生普遍最缺少的一点。其次,要想达到“我---你”这样充满人文主义关怀的状态,学生一定敢于要老师参与到自己的日常活动中。这并不是要老师时时刻刻约束自己的行为,更不是将自己的隐私暴露给老师看,而是将老师看做是与自己相同地位的个体,敢于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别人。接着,我想阐发的一点是“我---你”这种平等但又不乏人情味的关系并不是仅仅需要出现在学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案情越来越令人深思的朱令案,我们完全可以希望、可以要求学生与身边同学之间也要保持这样的状态。自己与身边的同学铁定会有差距,这种差距要是被恶性利用,便会产生恶果;同样的,若是有的学生自恃优秀,不顾及他人情况,一味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要求、自己的思想去办事,将自己置于比他人高的地位,也会产生令人不敢想象的结果。最后,不得不注意的一点是学生倘若要保持“我---你”这样和谐的关系中,自己首先得是以进步的姿态面对别人,面对世界。这并不是说自己要在某一方面有造诣,也不是说要超越别人,而是要产生自己的价值,不能以一颗静止的、不思进取的心去面对世界,面对明天。

“我---你”这种充满人文主义关怀的教育模式并不会因为地位问题使得师生关系产生恶性变质,而是想要创造一个更加平等、更加开放的环境要老师与学生共同进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7c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