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更新时间:2023-07-22 13:4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休宁县促进农民增收情况汇报

休宁县人民政府

休宁县位于我省最南部,与浙赣两省交界。全县土地总面积2151平方公里,辖10镇11乡,157个行政村,总人口27.43万人,其中农户总数6.98万户,农业人口24.3万人,是一个山区的农业县。近年来,我县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把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全县“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扶持绿色产业发展,培植农民增收的增长点,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民增收。

一、“十一五”期间农民收入的主要特点

1、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十一五”期间,随着各级强农惠农的力度不断加大和我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道路不断拓宽,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五年实现两位数的增长,由“十五”末的3170元提高到“十一五”末的6756元,年均递增16.3%。实践证明,惠农政策的落实、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环境的改善是农民快速增收的三大“助推器”。

促进农民增收

2、农民收入结构有所改善。随着我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全县农民收入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一是经营性收入仍旧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10年农民家庭经营人均收入3733元,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仍是农民收入的主体。二是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2010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571元,较2005年增长了2.1倍。三是政策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补充。随着国家对“三农”支持力度的逐年加大,以“四补一减” 等为主的政策性收入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政策性收入年均增长了23%。

3、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一是随着我县新型工业化和文旅特色化的发展,二、三产业收入在农民人均收入中的比重迅速增长。二是土地流转机制的完善,农地征占补偿水平的提高,为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开辟了新的空间。三是农业产业化的进程的加快,使“三茶一花”(茶叶、茶干、茶油、菊花)等特色产业走上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的道路,不断增加的产品附加值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作法

1、重特色,增效益,深挖产业增收潜力。“十一五”期间,我县坚持“调优传统产业、壮大特色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思路,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快促进农村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一是以特色促增收。坚持围绕“三茶一花”等特色产业,以“三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化示范区、出口茶叶质量安

促进农民增收

全示范区)创建为载体,以“三品”(品种、品质、品牌)提升为重点,以“三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建设为抓手,着力提升特色产业的带动能力。2011年全县茶叶一产产值

4.5亿元,较“十五”未增长了2倍以上;油茶生产被列入国家级油茶生产重点县和国家级油茶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基地面积达到4万亩;菊花基地面积达到2.8万亩,收入达到2亿元,较2005年增长6.5倍。二是以龙头带增收。针对传统农业经营主体弱、小、散现状,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奖励办法》。全县2000万元以上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8家,5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达到9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72家,各类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进一步夯实了农业内部增收的基础。2011年全县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建立生产基地40余万亩,订单农业面积达到20万亩,带动农户6万余户,户均增收2000余元。三是以旅游助增收。结合“中国休闲养生之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力打造“福山、福水、福人家”品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旅游经济的融合。完成了18个古村落规划编制和90幢“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25个“百佳摄影点”建设,以专业村、标准化基地、“星级”农家乐为抓手,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建成了盐铺、黄村、三溪等一批以文化特色和自然生态为特征的乡村旅游示范村,盐铺、车田、隆光、双龙4个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盐铺村连

促进农民增收

续三年位居黄山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首位。以乡村旅游为主的农村服务业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增长点。

2、重服务,扩空间,拓宽转业增收渠道。“十一五”期间我县通过强化政策指导、开发就业岗位、加强技能培训,鼓励农民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一是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以培养新型农民、技能型农民和农村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以订单、定点、定向为主要形式,整合培训资源,改进培训方式,开展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转移能力。2011年全县外出务工劳动力达到6.65万人,较2005年增长19%,其中受过职业培训务工人数达到1.86万人,增长28.7%。二是优化农民就业创业服务。建立健全县、乡的就业服务中心,通过举办“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洽谈会”、“岗位、技能、政策”三下乡活动,组织《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专项宣传咨询等活动,为农民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就业服务和岗位信息;规范了企业用工保险,增强了农民工就业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三是拓展农村就业创业空间。把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增加就业岗位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采用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城镇基础设施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尽量多使用农民工。积极开展好扩权强镇试点,加快了溪口、五城、商山等一批专业集镇建设,以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2011年,全县人均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6%,较2005年提高了9.5个百分点。

促进农民增收

3、重创新,活机制,激活内在增收动力。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激发农民自身发展动力。一是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通过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先后制定《休宁县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休宁县农村土地流转制式合同》等,对经营大户规模流转的给予每亩200元的补助,有力地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截止目前,全县共流转土地2.5万亩,茶园1.2万亩、山场8.8万亩。通过土地流转全县特色产业基地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取得新发展。二是创新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机制。在强化村级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管理的同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盘活资产等形式,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增加。2011年,全县157个行政村中,村集体收入10-50万元的有30个村,50—100万元的有8个村,100万元以上的有4个村。三是创新农村公益事业投入机制。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从2008年试点以来,全县共筹集各类建设资金7000余万元,一事一议”已成为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长效机制,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四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探索完善土地流转及林权抵押贷款新办法,近年来,全县林权抵押贷款金额8000余万元,在荣山茶厂开展了茶园基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全市首例“新安源”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获得成功,各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

促进农民增收

司纷纷建立,休宁大地村镇银行、中国银行先后抢滩休宁,为农村信贷业提供长足发展空间。

4、重民生,强保障,改善农民增收环境。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截止2010年,全县累计投入农村民生项目资金4.95亿元,发放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各类惠农资金3.3亿元,投入扶贫开发项目资金5.2亿元,发放各类救灾、救助资金2103万元,“十一五”期间全县减少贫困人口0.73万人,6.89万农民“饮水难”问题得到解决,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目标。累计新建和改造县乡公路74公里,完成通村公路697公里,全面实现“村村通”目标。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34个村达到“十有”标准,15处农民公园建成开放。随着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机制的建立实施和“四大整治”、“百镇千村万户”生态示范工程、“新安江源头保护行动”等活动深入开展,乡风进一步文明,村容进一步整洁,环境进一步优化。

三、实现 “五年倍增”计划的主要措施

“十二五”期间,我县将以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十二五”农民收入倍增的实施意见为指导,按照“一都一城四化”战略的总体要求,加快“五项进程”,健全“五项机制”,力争到201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突破16000元。

一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构建农民增收的产业发展机制。紧紧围绕山区特色优势,以“三区”创建为抓手,着力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转型倍增等工程建设,充分挖掘

促进农民增收

和放大农业产业增收潜力。突出养生文化、徽文化,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快以乡村休闲旅游为主的农村服务业发展,推动农民增收由依靠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二是加快农民就业创业进程,构建农民增收的转移就业机制。健全县、乡农民就业服务中心,完善农民工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建立“一条龙”农民就业服务体系;扎实推进扩权强镇试点,加快农产品加工集群专业镇建设,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入开展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鼓励农民开展规模种养、农副产品流通及深加工、乡村旅游服务等形式的创业活动。

三是加快农村资源开发进程,构建农民增收的资源配置机制。以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健全激励机制为重点,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的规范化管理,实施“村企对接、村企合作、村企合一”的模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以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示范建设为抓手,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农村“三权”抵押贷款,拓宽农民融资渠道。

四是加快统筹城乡发展进程,构建农民增收的政策保障机制。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加大本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完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机制,构建“财政资金引导、农民筹资投劳、社会捐资赞助”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以产业扶贫、雨露计划、社会扶贫、移民搬迁为重点,

促进农民增收

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等制度,推进社会保障由城镇居民向农村居民延伸。

五是加快农业社会服务进程,构建农民增收的服务促进机制。深化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大力开展“科技入户”活动;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的服务功能,加快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土地股份合作,探索推进农村土地、林地、林权等资产资源股份合作。

在促进农民增收的过程中,我们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其它兄弟区县相比,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精神为动力,进一步抢抓机遇,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科学发展,确保我县十二五农民收入倍增目标的实现,努力把我县的农民收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79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