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网络舆情科学发展观调研文章
更新时间:2024-02-20 03:34: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 互联网对网络舆情的影响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篇一:高校网络舆情调研报告2500
高校网络舆情调研报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网络舆情与高校紧密联系,特别是校园内有着自身独特的网络舆情,更加要注重网络舆情调研情况。本文主要分析了网络舆情调研的现状,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给高校应对网络舆论带来的问题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调研报告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大部分依赖于网络,认知世界时事大部分来源于网络。网络交流具有的平等性与自由性让网上盛行各种各样的思潮,同时,因为网络信息传播具有速度快、掩护性强及效率高的特点,并且建立或者是形成的管理方法不完善,导致网络空间的丑恶内容(例如,消极价值观念和暴力信息等)和来自外国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进行文化霸权主义都会影响到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思想观等,引发青少年因为过度自尊、冲动或者是盲目而表现出偏执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健全人格的养成。因此,只有制定合理的方式来管理高效网络舆情,才可以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
一、分析网络舆情调研的现状
(一)分析调研基本情况
在本次调研中,主要以某大学学生为调研对象,分析高效网络舆情环境和自身参与的具体情况,全面了解掌握网络舆情对高校学生影响的情况与学生对网络舆情的态度,根据调查结果反映出来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为高校应对网络舆情所带来的问题提供借鉴。
在2011年,使用问卷调查法对高校学生进行调查,重点调查分析学生对网络信息看法和参与方面、网络舆论环境态度和网络舆论态度等。调查实际发放问卷共有450份,一共回收了300份,实际回收率约为66.67%。
(1)网络舆论环境的态度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有道德约束,但是还需要加强;有部分学生认为没有道德约束,只有小部分学生认为有较强的道德约束。而认为网络言论不够自由,倾向开放式的网络言论监管的只有小部分,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言论比较自由,需要规范管理,倾向于加强网络监管的力度。在上述问题上有许多分歧,其中,要求增强规范管理的学生占大多数。
(2)网络舆论的态度
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选择“抱观望态度”,占调查总数的57%。而只有小部分学生选择积极参与讨论,约占13%;上述总数共占70%。这就表明,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理解,都是保持观望态度或者是先参加讨论,没有明确的反对或者是支持负面舆论,然后依据自身理性做出判断。但在在反对和支持中,支持的学生大多数。可见,排除积极参与讨论与抱观望态度后,许多学生还是持支持态度。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引起关注。大部分学生在调查过程中表示自已会根据自身判断对别人的观点做出评价,保证不会出现跟风的情况。这一数据和分析学生对负面网络舆论的态度的结果基本吻合,两者之间互相印证,进一步说明了高校学生在对待网络舆论时还是比较理智的。
(3)网络信息的看法和参与
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上的新闻帖子的可信度达到30~70%,可见大学生在对待新闻帖子上,都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大部分学生在调查过程中表示不发新闻帖子,只有小部分经常发新闻帖,这就说明大部分学生没有实际参与到新闻传播中。其余的学生说有时会发新闻帖,但比率比较小。经常评论与有时会评论学生之间相比,两者评价时事新闻帖的总数达到总人数的一半。由于学生文化水平比较高,言论逻辑性也比较强,因此,在网络负面舆论事件表达观点上发出的帖子和评论有很强引导性及说服力,影响网络舆论发展也比较大。
(二)调查结论
(1)通常情况下,网络上发出的信息会影响一个人的判断力,但大部分学生在对待网上信息态度上都是保持半信半疑的态度,大多依靠自已的判断,理性
对待网络舆论。但在态度明确的学生中支持网络舆论占多数,这些学生要求过滤网上一些低俗内容,例如,谩骂、暴力和色情等,从而净化环境。(2)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缺少道德约束,要求加强网络监管力度,但又不能一味追求管制,希望能积极引导。(3)对网上信息比较宽容,反映学生开放包容心态。但在射击到当事人权利侵犯的问题使,支持维护相关权利,体现了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
二、应对措施
(一)制定网络使用与行为规范
为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随着网络不断普及高校,校园也相应制定出一系列与网络有关的使用条例与行为规范。并将这些网络使用条例与行为规范融入到学生手册中,规定在校学生各种网络的意识,例如,责任意识、安全意识、政治意识及自律意识等,并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促进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从而控制校园网络论坛发生校纪言论、过激或者是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
(二)制定学生网络评论员制度
建立学生网络评论员制度,培养出高素质的“意见领袖”学生成为高校网络舆论主体,充分了解学生心理与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让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舆论更加接近学生,从而方便管理。高校中的网络评论员主要有学生网络管理人员、专职网络管理人员及各院系兼职管理引导人员等。因为这些评论员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分析问题有独特见解等,能够引导学生的倾向。
(三)注重学生网络舆论意见
高校应重视学生的网络舆论意见,并给予反馈与说明。若出现具有发泄性的言论,没有得到及时回应,只会让事情越来越难处理,严重的还会出现极端事件。因此,高校可以设立“网络舆情发言人”,及时以为能够及时回应学生在网络上提出问题的管理人员。然后,舆情发言人”将学生的意见反馈给校方,督促学校积极处理学生的合理要求,并监督落实,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网络舆情环境。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是青年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的聚集之地,是集中掌握与运用信息网络建设人才的地方。在高校,网络已经成为教师、学生情感宣泄、思想交汇、情感碰撞及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由于高校是青年人养成完整人格过程中重要的阶段,因此,在高校中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景鹏,王旭.关于新媒体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现状的调研报告——基于高校开展党员舆情引导工作的必要性及措施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0):79-83.
[2]李庆林,张超,吴芳菲,等.网络舆情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研究[J].编辑之友,2014,(11):47-53.
[3]王海涛,张福蒸,王义,等.通过信息技术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能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z1):18-23.
篇二:论文:网络舆情1
网络舆情调研报告
摘要:
随着网络成为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如何有效地引导网络舆论,最大限度的消解其负面影响,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本文从网络舆论的现状和特点入手,随后进一步分析了网络舆论面临的复杂形势,最后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增强网络舆论引导有效性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网络舆论、预警、规范。
正文:
一、网络舆论的现状和特点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猛,网络媒体已被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微博、社区、空间等。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互通便捷,具备传统媒体没有的优势。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得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直接性。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便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网民通过新闻点评和博客,可以立即发表意见,没有障碍,思想表达更加自由。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对事物的看法。如“三鹿毒奶粉事件”,“我爸爸是李刚”,“上海学生援交”等事件一经在网络披露后,都能迅速引起全国乃至世界舆论的关注,成为舆论焦点。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方面由于,当一个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进行意见表达,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另一方面,各种渠道的意见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网上与网下相互影响,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比如,2010年2月28日,一部被认为是广西某市烟草局局长的日记在网上引起极大轰动,被各大网站疯传。网友看后评价,日记主人的中心工作是喝酒,其次是玩女人,日记不异是一部新的官场现形记,照成恶劣影响。
。
3,丰富性。网络舆情的主题极为宽泛,话题的确定往往是自发、随意的,任何人都拥有选择主题、话题和选择写什么、怎么写的自由。从舆情主体的范围来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舆情来源上看,网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随时在网上发布,发表后的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由于网上信息海量,网络舆情的内容各种各样,既有积极健康的言论和情绪表达,也有庸俗化色情的言论及情绪表达,各种言论都有表达的地方。
4,互动性。在互联网上,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甚至出现意见交锋。
这种网民之间的互动性实时交流,使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地表达出来,讨论更广泛更深入,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更加集中的反映。
。
二、关于网络舆论的几个问题
(一)、网络舆论对于传统舆论的突破
1.把关人作用的削弱
舆论离不开媒介。在传统媒介阶段,报纸、广播、电视对信息的把关作用是十分强大的,记者、编辑、制片人等媒体工作者和组织可以决定受众接收哪些信息、关注哪些问题。对于每一个信息而言,它们都可能成为人们舆论的焦点,但经过把关过程之后那些反映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的潜在舆论信息也许会石沉大海;网络媒介开放式的特点弱化了传统媒介中的把关作用,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无法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一一把关,这增加了形成潜在舆论的信息数量和多角度信息。
2.受众舆论参与度的加强
网络媒介的参与性、互动性优于传统媒介。前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络去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后者虽然可以通过信件、电话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否能够被报纸、广播、电视传播出去还要受到把关人的选择。
(二)、有关网络舆论专制性词语的探讨及延伸
网络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媒介,类似“监督”和“控制”这种专制性的词语应当舍弃。在谈到网络舆论问题的时候,许多文章提到“网络舆论监督”、“网络舆论控制”、“网络舆论引导”等命题,这些命题的提出不仅忽略了网络开放性本身,也所害了民主、自由的实现。民主和自由不仅需要实现它们的途径,还需要能够实现它们的思想来保证。对于新闻传播学来说,有很多反映民主自由的观点可以借鉴到网络舆论之中,类似“观点的自由市场”、“出版自由”、“言论自由”等,因此将带有公平性的词语“竞争”替换“监督”、“控制”、“引导”会更好些。“网络舆论竞争”命题的提出将为网络舆论建构一个民主、自由,不受个人及组织控制的理论氛围,利于网络舆论正面健康的发展。
当然“网络舆论竞争”的提出面临很多现实性的挑战,网络暴力、网络打手、恶意诽谤造谣在网络中确实存在,负面舆论与正面舆论进行自由竞争时不能保证“善良”总会战胜“邪恶”,但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网络促进舆论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来看是利大于弊的。此外,过分鼓吹无序的网络舆论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会成为政府干预网络舆论自由理论上的“帮凶”。一个国家的民主化建设是十分艰难的,要经过一寸一寸的争取才会得到,对于现阶段我国网络舆论的民主建设来说,较之传统媒介时期的舆论更为民主,更能监督政府的行政职能,更能反映真实的民意,因此网络舆论的自由竞争才是正道。前不久听到关于网络实名的消息,本人甚是反对。网络实名制增加了个人为自己言论承担责任的成本,尤其对我国家来说,历朝历代都不缺少文字狱的“典范”,“道路以目”也许是国人深有体会的成语。实名制的实施只会使得我国的民主进程倒退,这是“文字狱”在当代的变体,在无形之中震慑网络舆论的形成与传播,即对民间舆论的控制。 网络暴力、网络打手、造谣诽谤等负面现象在网络传播中的存在,有人将这一现象归结为网络受众素质不高,其实这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一个恶意报道必然不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如果针对恶意报道受众得到充足的信息,从多角度去考察该报道,那么揭穿骗局是易如反掌的。虽然这个假设有本末倒置的嫌疑,即先知道是恶意报道而后去寻找信息来考证,但对受众面对一个报道去辨别真伪,提出了有益的借鉴。若受众用足够的时间去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辨析,分辨虚假新闻、谣言等不实报道将易如反掌。
“国民素质不高”是某些人的惯用借口,他们可以把一切民主制的东西加以排除,试问没有经历过民主制的国民怎么能懂得民主呢?民主不是理论上的东西,而是西方民主国家对现
实的反映及终极价值的追求。很多事情只有经历才会懂得,文革对国人是一个永远的痛,若有人还要搞类似的文革运动,国人是否会欢呼雀跃?计划经济时代完全排斥市场经济,但只有经历过计划经济才会懂得市场经济对我国建设的重要性。所以只有为网络舆论塑造一个自由的氛围,才会使国民素质得到普遍提高,民主国家的目标才可实现。
(三).网络舆论不是单一舆论
网络舆论不是单一的,单一的网络舆论是一种病态现象。舆论要针对一定的社会现象或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形成人们普遍的看法,此类现象和问题的复杂性使得人们观察它们的方式、角度、立场呈现多元趋势,因此网络舆论存在“不同的声音”才是常态。“不同的声音”并不是众说纷纭,毫无限制的多样性,否则就不存在舆论了,“不同”体现为一种主导舆论之下还存在若干“其他观点”,这种“其他观点”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如主导性舆论占到总体人数的60%,还有3种不同观点的群体各占10%,剩下10%的人持有尚未形成舆论的其他观点。(该假设基于本人对舆论概念中“一定范围内人数”的理解为:处于群体当中的一般人能够感知到周围人观点的压力即可。)
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曾提出两个舆论场的说法,一个是传统媒体的官方舆论场;一个是网络舆论场。众所周知的是“官方”与“民间”是个相对的概念,对舆论进行这样的划分也就是承认网络舆论是民间舆论的代表,这是对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所承载舆论的现实概括。有学者曾以此分类方式为基础,提出“打造同一个舆论场”的命题,这是值得商榷的。
官方舆论与民间舆论是很难达成共识的,它们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前者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自身的统治;后者在政府的限制下争取更好的生活。前者要求民众多缴税、稳定、保守是理想状态;后者希望少纳税、民主、自由才是值得追求的事情。由此可见“官方舆论”与“网络舆论”未必处处一致,相反不同的主张、不同的声音才是符合现实的。
现今时代的主题是民主和自由,而推动时代进步的根本动力来自民间,代表民众舆论的网络舆论是完成民主化进程的动力之一。网络舆论对政府的监督作用是巨大的,网络媒介突破了传统媒介的垄断特点,使得政府封锁针对其负面新闻的能力下降,这种信息的公开使民众了解真实事件成为可能。最近针对公安机关的舆论压力是巨大的,引起舆论关注的“孙志刚事件”改变了我国的收容遣送制度;“躲猫猫事件”中,云南官方为了缓解网络舆论的压力,邀请网友组成调查小组参与到事件调查,但由于看守所没有提供监控录像,使得网络舆论再次哗然;江西九江看守所里“做梦死事件”再次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在这接二连三与公安机关有关的事件中,民众对于政府公信力的思考更加深刻,也正是由于网络舆论的压力使得公安部门加大了整治力度,公安部全国电话会议于“做梦死事件”发生后召开。
民主自由是监督和争取来的,网络舆论作为民众舆论的代表应当与政府舆论有所区别,只有区别的存在才可能实现监督的职能。若“打造同一个舆论场”,则政府舆论压倒民间舆论的可能性是最大的,这一点在传统舆论阶段可以得到验证。如果有学者将“官方舆论”与“网络舆论”在理论上打造成“同一舆论”,则只需省去“网络舆论”的字眼而直接将“官方舆论”代替“同一舆论”即可。
三、关于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监督的建议
(一)、加强主流网站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
加强主流网站建设,使其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技术、内容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
在技术方面,主流网站应加强网络技术开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互联网业务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的产物,技术的发展不断带动新业务、新领域的出现。加强网络技术开发研究,是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运作水平的基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主流网站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主流网站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技术应用水平。要加快健
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科研机构为主体、市场需求为牵引,以应用促研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攻关体系,保证网络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互联网自身的发展相适应。主流网站应当时刻跟踪新技术、新业务,组织技术力量制定技术发展路线图和中长期技术规划,做到始终处于技术发展最前沿。
在内容方面,主流网站应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三贴近”,尊重网民、服务网民,实事求是、公开透明,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舆论也逐渐走向意识形态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主流网站要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需要做好几项工作:一是把握时点,反应快捷。面对重大事件特别是突发性事件以及涉及民生的热点问题,主流网站应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抢占先机,力争把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处理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举措最早、最快、最准地告诉广大网民,压缩负面消息的传播时空,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二是实事求是,敢讲真话。掌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敢讲真话是前提。主流网站应勇于面对社会热点和难点,开诚布公地用真实的信息、真诚的态度给群众释疑解惑,消除误解和隔阂,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三是超前策划,主动引领。目前,我国有的主流新闻网站在重大事件的超前关注和整体策划上还落后于传统媒体和商业网站。在一些重大社会热点问题面前,事后宣传的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只能让主流新闻网站陷于被动。这就要求主流新闻网站必须围绕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
大主题进行超前策划,适时主动设置网络议题,掀起网络舆论高潮,占领网络舆论制高点。
在经营管理方面,主流网站应把党管媒体原则与市场经济规律有机结合起来。互联网是新生事物,其建设和管理没有经验可循,一切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主流网站在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导向、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前提下,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加快改革步伐,增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其中,努力提高自我“造血”功能是一个尤为重要的问题。加快发展壮大主流网站,无疑需要巨大的资金驱动。在网站建立的起步阶段,政府给予一定投入、加大“供血”是必要的,但这并非长久之计。真正解决主流网站的发展问题,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其“造血”功能。当前,可通过一系列加强主流网站建设的改革,从制度层面建立与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投融资体制和资本运作环境,以保证主流网站有持续健康发展的后劲。
(二)、如何规范网络舆论监督 在我国,舆论监督的主体是人民,他们常常将媒体作为反映自己政治态度和参与社会公共社会事业管理的主要载体。人们从传统媒体中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变化,习惯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社会讨论,行使自己的舆论监督权利。
由此看来,网络媒体作为参与网络舆论监督的主要载体,对充分发挥人们的监督权并有效传播社会舆论促进社会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媒体在舆论监督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1明确责任,加强舆论引导作用。
作为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载体,网络媒体不能单纯地对传统媒体上的新闻消息进行简单的技术处理后,发布在网页上,仅作为传统媒体的电子版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
首先,网络媒体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明确服务大众、引导大众舆论的社会责任,在网络媒体记者中树立较强的职业责任感。其次,网络媒体要转变被动的报道新闻模式为积极主动寻找社会题材,并将社会舆论的焦点集中到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上。最后,网络媒体要打破浅层的消息发布,在传播广度不受限的基础上力争加强传播的深度,利用网络传播媒介的特性进行深入挖掘,为公众舆论监督提供真实可靠的事实基石。网络媒体记者不能单纯地为写新闻而写新闻,要注重跟进新闻发展,促使新闻事件的良性发展。
此外,我们应该注意网络新闻报道的平衡性,特别是在对社会消极事件、负面报道的处理中,要注意引导网民舆论,防止偏向一边倒,造成类似“新闻审判”的不良反应。
(1)构建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理论认为,传者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可以通过设置传播议题从而影响受众讨论的议题,它不是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而是告诉人们“想什么”。这种方式将受众的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之前设置的问题上。网络舆论的不稳定,需要理智而正确的引导,议程设置机制的构建是引导舆论的重要方法。
(2)确认网络“把关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把关人”概念,他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遍布了“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在网络广阔平台上的自由浏览信息和发表见解中,若传播者能明确
地建立把关人制度,就能在不良信息扩散之前或传播行为未造成严重后果前,予以及时约束。
(3)培养“意见领袖”。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二级传播理论,他指出意见领袖扮演着两级传播中的重要角色,且其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中介或过滤作用。群体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尤其在网络舆论监督中的针对敏感问题的讨论。因此,加强意见领袖的作用能促使网络媒体更好地把握舆论方向。
2结合传统媒体优势互惠互补,联手合作舆论监督。
网络媒体要善于认识到自身信息传播中信息失真、控制性差等不足,结合传统媒体稳重深入的传播优势,实现互补互惠,在大媒体时代联手做好舆论监督。
近几年来,网络媒体以一种单一的信息交流发布管道形态出现日趋减少,它已逐步发展成一个独立于传统媒体的权威性机构。但因信息量大、运作周期短、更新速度快,网络媒体在新闻操作中想要真正做到客观谨慎难度较大,而传统媒体常常能克服这些问题。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紧密结合,能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并促使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融合的整合媒体舆论监督方式的形成,最终推动我国新闻监督事业的长足发展。
3呼吁推动网络媒体舆论监督中的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
良好的道德秩序和法制保障,是创建一个良性的网络舆论监督环境的重要制度保障。网络媒体在社会中广泛地传播社会事件且不受时间限制,不仅直接行驶监督权促使被关注事件的良性发展,而且促使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不错的成效。许多情况下,网络力量已摇身变成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不良网络信息的传播及网络侵权事件的发生,也使网络成为滋生谣言的摇篮。我们需要网络理性地引导社会舆论,就需要不断地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只有用道德的力量呼吁社会保护和尊重他人的权利,用明确的法律条文制裁故意恶性网络暴力事件,用切实可行健康的方式保障人们的监督权,才能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才能从根源上减少网络失控和网络暴力,最终保障网络舆论监督的良性发展。
(三)、给地方政府10条应对网络舆论建议
1.我们已进入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今天不仅有党报党刊、国营的电台电视台,还有都市报和网络媒体,以及境外媒体。特别是互联E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渠道,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有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地方政府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失语、妄语、诳语,甚至想要遏制网上的“众声喧哗”,则既不能缓和事态、化解矛盾,也不符合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精神。湖南省委宣传部官员讲得到位:发生新闻是第一位的,发表新闻是第二位的;堵了一个记者的口,堵不了所有记者的口;堵了所有记者的口,堵不了互联网上网民的口。
2.中国客观上已经产生一个“压力集团”,这就是3.38亿网民。其中,包括2.26亿网民看网络新闻,新闻E跟帖是最为草根化、大众化的网络舆论;1亿%网民访问BBS,这是网络舆论形成和发酵的主要推手;1.82亿网民开博客且6425万人半年内更新,所谓网上“意见领袖”的博客是“权重”最高的网络舆论;1.55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2.4亿网民
篇三:网络舆情导控机制和方法研究
网络舆情导控机制和方法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传播信息、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因此网络舆情对于现今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要。近几年来,很多具有不良目的的网民利用网络蛊惑民心,宣传虚假言论和发布虚假信息,来制造人们的恐慌情绪,扰乱社会正常秩序,干扰政府的正常管理工作,这就要求公安机关掌握网络舆情导控机制以及方法,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响应。
引言
公共安全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其中非常规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和财产有特别重大的破坏力。因此,政府应当对可能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控,在出现危险端倪时进行预警和干预,在事件发生后实施高效的控制,力图把不良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非常规突发事件往往牵涉到相当大规模的人群,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相互作用方式对于事件的演化和控制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用节点表示个人,用边连接具有接触或者其它相互作用关系的个人,那么这样的人群就可以用社会网络抽象刻画。一些具有极大破坏力的突发事件所凭借的载体正是这样的社会网络。在网络化的今天,这种接触和相互作用方式往往表现为网络联系,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网络舆情。
1.网络舆情概述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以及媒体信息的传播速率的不断加快,公众对媒体信息传播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这就导致了各级部门对网络舆情的高度重视,什么是网络舆情呢?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络传播的人们对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如果其信息的正确性及传播的范围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容易给社会的安定以及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尤其对于中国,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较多,更需要注重对网络舆情的预警工作,注意对网络舆情的监控防患于未然。按照罗伯特.希斯的观点,避免危机的发生或者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是成本
[1]最小、最经济也是最成功的危机管理方法。近几年来,很多具有不良目的的网民利用网络
蛊惑民心,宣传虚假言论和发布虚假信息,来制造人们的恐慌情绪,扰乱社会正常秩序,干扰政府的正常管理工作,例如非典型肺炎传播最严重的时候,互联网上滋生了“政府要封锁北京”的谣言,导致市民哄抢商品,商贩哄抬物价,一度生活物资短缺,使政府在应对疫情的同时还要紧急调动物资平抑物价,缓解商品短缺现象。又如汶川大地震后因互联网上流传紫坪坝水库遭到污染的谣言,成都一度发生了疯狂的抢水事件,同时网上许多虚假的余震预报,几度让四川灾区处于人心惶惶交通混乱的状态。这些网络上的虚假信息还带来了经济损失,例如海南毒香蕉事件以及带虫柑橘事件都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或多或少的损失。可见网络舆情对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对网络舆情的监控也显得非常重要。
2.加强和改进网络舆情的导控机制
加强和改进网络舆情的导控机制就要做到四个新:
(一)观念上要有新突破。要牢固树立四个观念:一是舆情就是政情。以舆情为重要表现形式的社情民意往往是公众对国家或社会的诉求与不满的动态预兆和表征,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善于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从政治的角度洞察舆情。二是舆情就是警情。坚持以舆情信息主导警务,协调各警种、各部门安排专人每天参与收看、收听、浏览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传媒,了解其与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有关的正反两面的新
闻报道、社情民意和网民言论,努力构建公安信息化建设趋势下的大情报信息工作格局,提高公安舆情的快速发现与处置能力。三是舆情就是生产力。公安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的效果或者说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公众对社会安全感的感知和认同、对公安民警队伍形象的评价与期待、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和支持率。四是网络舆情“猛于虎”。面对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日益汹涌的互联网浪潮神勇迅猛地铺天盖地而来,往往将负面舆情消极影响炒作得成几何倍数放大。因此,必须善于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增强网上舆论斗争的主导性。 (二)机制上要有新创新。一是公安舆论正面引导机制。要在继续完善公安新闻宣传归口管理、网络宣传员管理、24小时舆情值班、案件新闻宣传与编辑审核等机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公安工作中心,稳固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搭建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介宣传载体,坚持信息调研和宣传报道相结合,实现资源和阵地的互补与共享,建立创新公安舆论正面引导工作新机制,进一步推动公安舆论引导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进程,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二是涉警舆情研判预警机制。建立一支以专职文秘宣传人员(含网络宣传员)为主体、兼职通讯员为补充的涉警舆情处置专门人才队伍,涵括政治部、警令部、纪委、督察、法制、网监、国保等多警种民警共同参与,做到懂媒体心态、懂传播规律、懂应对技巧、懂大众心理、懂网络技术、懂舆论战术,坚持发现在早、处置在小、预防在先、控制有力的原则,建立健全舆情信息收集、汇总、研判、分析、报送、会商、转办、预警、反馈工作机制,形成“群众关注(超前预警)-媒体报道-信息反馈-警媒互动-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体系,进一步提升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三是公安形象危机处置机制。完善公安新闻发布、重大突发性事件和民警违法违纪案件等负面报道新闻处置、网上涉警舆情定期分析通报、警媒良性合作等机制,建立健全多警种通力合作、党委宣传部、网宣办和政府外宣办以及政法委等多部门沟通协调的大公安形象危机处置机制,提高公安形象危机处置能力。四是警民(媒)公众互动机制。要不断创新“大走访”、“警民恳谈”、“警营开放日”、“相约警务室”、“当一天警察”等有效载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专门工作与群众线路相结合的新途径,健全畅通警民理解互信沟通渠道和长效机制,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公安新闻宣传工作,努力加强警民和谐公共关系建设。五是责任追究与对策分析机制。要在每一次涉警舆情处置工作完成后,及时进行责任追究和对策分析,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研究下一步工作对策,特别是要加强公民从众心理、公众需求、网络舆情传播、负面舆情和形象危机处置等重点难点工作的研究,为公安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积累经验和提供借鉴。
(三)举措上要有新推进。一是正面舆论大力宣传。牢固树立公安新闻宣传“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公安工作大局服务”的工作理念,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思想武装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先进的典型激励人”, 整合运用警方品牌资源和公众活动载体资源,依托报纸、电台、电视台、政府网站、通讯网络以及公安专网等宣传平台,大张旗鼓地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正面舆论宣传工作,做到“广播有声音、电视有节目、报纸有文章、网络有内容”,牢牢把握公安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大力弘扬公安工作主旋律,进一步扩大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社会影响力,努力塑造公安队伍良好形象。二是负面舆情积极引导。要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和网上网下两个阵地,坚持第一时间、公开透明、尊重事实、正面应对、敢于认错、积极处置的原则,采取上门走访、主动邀请媒体专题座谈、召开媒体联谊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表真实权威信息、网上发帖与跟贴等多种形式,坚持“第一时间”“用真实说话”,对基本属实报道、负面不实报道涉警负面舆情进行积极引导,力争让公众了解事实真相,防止连续报道和其他媒体跟进炒作,把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既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又赢得了舆论的主导权。三是危机事件绝对控制。对于重大突发性事件以及民警违法违纪案件负面报道等公安形象危机事件,要在加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以及事后处置上下功夫。危机事件发生后,应当遵照“疏—导—控—泄—宣”的基本方法开展舆情控制工作:疏”就是排疏公众“视听”,“导”就是引导、转移舆论“焦
点”,“控”就是适时运用新闻管制(含网上监管),“泄”就是化解群众“积愤”、“宣”就是坚持公安工作正面宣传。
(四)成果上要有新追求。一是追求舆论效果和社会效果同一。公安部长孟建柱在部属机关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强调: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工作,善于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努力取得最好的舆论效果和社会效果。所有涉警舆情如果引导和控制不好,小则影响公安机关或民警形象,大则容易被媒体炒作放大或借题发挥成为直接攻击、诋毁党和政府的武器。2003年成都幼女李思怡被饿死事件,由于成都市委政法委书记和成都市公安局领导旗帜鲜明、一针见血的一纸批示才最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成功挽救了一场公安舆情危机。二是追求公安专政效果与服务社会大局效果划一。公安机关肩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为民执法,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和公安工作的灵魂;公平与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我们在端正执法思想、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始终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同时,不断强化外部执法监督,高度重视公安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工作,努力实现公安专政效果与服务社会大局效果划一。乌鲁木齐“7.5”事件的果断处置,既发挥了公安机关依法打击敌人、惩治犯罪的专政职能,又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是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公安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宣传公安机关执法行为合法性与彰显执法方式合理性合情性相结合以及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教育挽救相结合,始终把宣传公安机关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要求贯穿于公安新闻宣传工作的全过程,不断加强和改进公安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舆论的新期待新要求,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同时,对于严重失实、恶意炒作报道等涉警负面舆情,要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和媒体网站通报交涉,必要时谋求法律途径,依法维护公安机关合法权益,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我市洞口县公安局成功应对“抢小孩,卖器官”谣传事件,依法追究了最初在网上发贴传谣的违法行为人的法律责任,亦是
[2]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的成功例证。
3.网络舆情导控方法
(1)舆情分析
由于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偏差性等特点,结合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舆情现象,为了能够及时对网络舆情做出应急反应,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网络舆情予以分析,从而进行控制和引导。舆情分析的核心技术在于舆情分析引擎,涉及的主要技术包括文本分类、
[3]聚类、观点倾向性识别、主题检测与跟踪等。
(2)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建立主要依靠两个方面的保障:一是需要人力、资金等物质方面的保障;另一方面需要计算机软件等方面的技术保障。对于物质保障方面各级政府要成立专门负责网络舆情分析的机构,有专人负责,不间断的对重要网站的舆情、论坛等进行监控,各网站负责人也要做好本职工作,对自己负责的网站进行监控,发现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储存数据,并报负责的公安机关处理。
从类型上看,网络舆情监测可分为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检测两种:
1、日常监测:指将网络舆情检测作为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其意义在于掌握网络舆论的动态、方向,一旦发现有不利于社会稳定、重大的虚假舆论可以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
2、突发事件监测:指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对相关网络舆情的监测。由于突发事件突发性强、社会影响大、给决策者思考的时间短,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
影响,这可能给决策者很大的压力,使重要信息被遗忘,只有准备工作做好了才能在遇到事
[4] 情时不慌乱。
(3)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是通过网络舆情的演化而导致在现实中触发突发事件,是一种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导控机制中事件预警是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一道防线,是防范网络不良舆情快速扩散的基础,因为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是现实问题在网上的集中反映,因而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也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是对网络舆情实现有效管控的组织和技术体系,因而,构建科学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指标体系,及时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变化做出判断并对可能的发展做出评价,同时建立必要的组织和制度体系以支持预警机制的运行,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4]
(4)制定应急预案
在侦查到网络舆情以及舆情突发事件前要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针对现实情况进行相应修改,做到有备无患。
正在阅读:
互联网网络舆情科学发展观调研文章02-20
Pro ENGINEER Wildfire 2.0 中文版钣金设计03-18
我忘不了他作文600字07-05
校园海报设计大赛策划书12-22
2013陈印题目05-13
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分析05-25
月食作文400字06-23
工程建设指挥部管理制度05-20
- 关于实施新冠肺炎疫情精准防控的指导意见
- 学生党员在疫情期间做出的思想汇报
- 《深度工作》读书感悟
- 抗"疫"期间思想汇报5篇
- 学校承诺书|面对疫情,我们承诺
- 公司战“疫”感悟_我想和你们在一起
- 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感悟总结
- 只盼“樱花”早盛开,烂漫如当年
- 疫情防控工作感悟
- 关于疫情的几点思考及感悟
- 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有感
- 党小组长培训资料汇
- 2019年度副镇长述职述德述廉报告
- 疫情期间教师直播感悟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心得体会4篇
- 在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大会上的讲话
- 《老师请回答》观后感
- 2020年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考核办法
- 在疫情防控暨企业复工复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企业疫期复工管理方式与措施
- 舆情
- 发展观
- 调研
- 互联网
- 科学
- 文章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