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

更新时间:2023-05-31 06:4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习状态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拥有良好的学习状态对学生高效学习至关重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所以能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的教师才是一位智慧的教师。那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哪些状态呢?

一、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

一般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时,比较习惯于从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出发,按教材的编排意图有条理地进行教学。这样可能会犯两种错误:

一种是忽视学生的真实基础知识。新教材的编写采用螺旋式上升的方式编写,所以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必需建立在假定上一轮学习已掌握到位的基础上。但因为时间造成的遗忘或者一些其他原因,有部分学生可能达不到教材所期望的逻辑起点。此时如果教师没有关注到,那么这部分学生会学习的非常吃力,甚至有可能对自己的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他们中的有一部分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会假装听懂、人云亦云,也会参与课堂活动,但没有自己的思考,只有在独立解决问题或单独做题的时候才会会暴露出来。

另一种是忽视学生的“已知”。当今中学的升学压力非常重,有很多家庭还是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所以有些学生在父母的要求下,可能已经提前预习过,或者课外知识比较丰富。如果我们仍然按照假定他们一无所知的来教学,对学生来说肯定是索然无味的。时间长了,一部分同学会养成经常开小差的习惯,因为他们自我感觉已经懂了,虽然有可能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一部分同学会假装不知道来配合教师的教学,在课堂上显得比较沉默。

所以,在课前应该关注一些问题,如: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前的起点能力是什么?学生是否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或部分掌握目标中要求学会知识与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学生间的差异如何?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完成?哪些可以通过学生间的合作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传授?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等等。从方法上讲,可以在课前进行举手式小调查,提前一天布置一些作业进行分析,或者课堂上设计一些问题情境现场观察。

二、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学生会在行动上告诉老师他的参与状态:例如他们阅读、画图、计算、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倾听等等。学生也会用身体语言告诉教师他们是否在积极参与:学习状态好的学生思维敏捷、精神饱满,当教师在教师中走动时他们的眼睛会追随着你并且闪闪发亮。所以,智慧的教师一定要能保持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那么,如何保持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教师每天都在上课,有些课学生会频频的看手表,暗示教师他现在觉得每一分钟都很难熬。有些课结束的时候学生会发出惊叹:“啊,下课啦!这么快啊!”一节成功的课一定是一节做好充分准备的流畅的课,学生的学习思绪不会被任何无关紧要的小事而打断。所以,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了如指掌,对重点难点处理得当,教学步骤设计的环环紧扣。做好了这些课前准备,教学语言自然充满了自信和理性,即使出现了偶发事件,也能游刃有余地机智处理。

2、 随时关注学生的反应,把握教学节奏

从中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来讲,学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始终保持高度紧张的思维状态。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学生最佳思维状态约为20分钟。学生的精神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适当的放松,可以尽量避免学生产生疲倦的感觉。因此,教学的张弛相间、富有变化尤为必要。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十分注意把握好节奏。要遵循快慢交替、动静交替、张弛错落的原则。

4、掌握唤回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对于许多学生而言,要想使他们能够全神贯注于整节课的学习,只靠一堂准备的完美无缺的课是不够的。即使是最好的学生也需要教师能在他们开小差时拉他们一把,帮助他们快速回到学习状态中来。唤回学生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种。

学习状态

例如让学生回答问题、轻轻敲击他们的课桌、和他们做眼神交流,更直接的还可以警告、斥责或惩罚等等。但是如果应用方式不当,也会适得其反。学生可能产生抵抗情绪,不仅无法回到学习状态,还会影响到全班同学的学习。所以,智慧的教师会根据不同性格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只有让学生在收到提醒后更认真的自觉投入到学习中去才是有效的方法。

三、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

外国学者斯托曼在《情绪心理学》中指出: “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工作,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或郁闷时,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 同样,良好的心境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是很有好处的。教师要能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反映出的学习情绪和心境,及时地调整授课方式和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心态始终处于轻松愉快的积极情绪。由于情绪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性,所以面对学生的消极情绪教师要会善于疏导,及时矫正。另外,情绪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传染性。所以,教师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要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尤其要学会理智控制不利于良好课堂心理气氛形成的消极情绪。以良好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兴奋的情绪激励学生投入学习,以满意的情绪对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以宽容的情绪对待学生的差错。

四、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思维从教育学的角度着眼接近于通常人们说的思考,主要指人进行思考、通过头脑的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人的智力在一个方面的表现。一般来说人与人在智力方面的差别是很小的,智力超群和智力低下都是小概率。但思维却不同。同样智力水平的人,有的善于思考,思维水平高,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却不善于动脑,遇到问题就一筹莫展,表现较差的思维能力。以下几种方法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在课堂上要多问“你是怎么想的”来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第一,了解学生思考的内容是什么;第二,了解他们思考的过程和方法是什么;第三,要了解学生对教师帮助的需要程度。这样可以确定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过程。教师不应该只关注问题的结果如何,应该让学生耳闻目睹他人是如何在进行思考的。有意识的把思维过程明明白白的展示给学生。这对一些思维能力弱的学生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帮助他们如何进行思考。

2、教师要多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题目、开放性的题目。综合性的问题能鼓励学生融会贯通的理解知识,培养他们善于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在实际解决问题中加以灵活应用。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运用多个途径、多种方式,对同一个问题从不通的方向、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采用转化、变换、组合等多种思想方法进行思考。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而且此类题型有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成功。也是课堂分层教学的一种方式。

3、教师的提问要能有效启动学生的思维。教师提问要先易后难,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这些由易至难的问题进行主动思考。教师要多提鼓励学生思考、推断的问题,尤其是书本上没有明确答案、需要对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联系、概括才能回答的问题。那些不需要深入思考、能直接从书上找到答案的问题会使学生习养成不愿主动思考、不爱深入思考的不良思维习惯。当然,在个别提问时,教师要针对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设计符合其水平的问题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4、教会学生高效率的“上课”

有些学生上课很认真,感觉课都听懂了。可是面对稍有难度的题目一点即通,不点不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仅仅精神集中,不走神不代表他的上课效率高。他很可能是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处在被动的“听课”状态,此时他的思维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这样的思维活动只能解决教师讲解过的例题题型。学生应该争取让自己的思维跑在教师的前面,教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充分,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另外,当学生思考有了一定结果时,也不要太急于沾沾自喜,应该继续思考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否可以进一步优化,即是否兜圈子了?还有无更好的方法?等到大家一起交流的时候要会学会倾听,对比自己的思维过程,并主动发表自己的想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73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