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27讲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与苏联的

更新时间:2024-05-19 01: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名校名师推荐…………………………………………………

第27讲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1.背景

(1)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惨痛教训。 (2)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2.方式

(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3)利用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3.评价

(1)积极: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2)局限: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辨析比较] 经济计划与计划经济的区别 二者根本不同,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与引导,是指导性的,是对市场经济的补充;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历史上出现于社会主义国家中,是指令性的,完全排斥市场经济。 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1.“人民资本主义”

(1)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不断增加,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含义:企业职工通过购买股票成为企业的股东。 (3)评价

①缓和了社会矛盾,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 ②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者革命”

(1)背景:企业管理的专业化和复杂化。

(2)含义:企业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3)影响: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经营管理人员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名校名师推荐…………………………………………………

三、福利国家的出现与20世纪70年代的新变化 1.福利国家的出现

(1)条件:生产力发展,社会财富巨大增长。

(2)实质: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3)影响

①利: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

②弊:使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2.20世纪70年代的新变化

(1)原因:1973年,“黄金时代”结束,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 (2)表现: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概念阐释] 经济“滞胀” 指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以概括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现象时的专门术语。经济“滞胀”的新特点则是经济衰退与物价上涨现象同时出现和存在。 四、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2.内容 (1)农业

①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②开垦荒地,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③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

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②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③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3.评价

(1)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 (2)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只是进行局部改革,最终失败。 [精微点拨] 赫鲁晓夫改革与斯大林体制的关系 ?1?赫鲁晓夫改革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范围内,对其经济模式中的明显不适应部分进行改革。 ?2?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订

2

……………………………………………………………名校名师推荐…………………………………………………

者,而不是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 五、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勃列日涅夫上台,纠正苏联当时的混乱。 2.内容 (1)农业领域

①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②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③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2)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3.评价

(1)未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2)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导致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六、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2.内容

(1)经济领域: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2)政治领域:后期把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3.结果

(1)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 (2)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特别提醒] 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加速了苏联解体。

1.“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

20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滞胀”状态后,各国政府纷纷寻找医治这一新疾病的药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担任英国首相,率先采纳了货币学派的主张。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后,也以供给学派为依据,确立了自己政府的经济政策。由于两人的经济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国的经济危机,并有一套理论体系支撑,因此经济学家们分别称之为“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实

3

……………………………………………………………名校名师推荐…………………………………………………

际上,“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有许多相同之处,二者都提倡自由放任,强调市场调节作用,反对国家干预;二者都实行有利于富人的减税政策,因此都曾被攻击为“劫贫济富”;二者都大力增加军费开支,用加大政府消费来缓解危机。 2.苏共“二十大”

在1956年2月举行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作的中央工作报告提出了关于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些新观点。国际方面,赫鲁晓夫强调了两种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国内方面,赫鲁晓夫强调恢复和加强法制;党的建设方面,赫鲁晓夫要求批判“个人崇拜”,恢复“集体领导原则”。苏共“二十大”表明,赫鲁晓夫试图通过批判斯大林,为推行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开辟道路。

考点一 全面干预经济的新时代——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的表现

(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

(3)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进步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同时还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航空以及激光等。

(4)经济全球化: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2.唯物史观——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这些新变化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问题。这些新变化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经济“滞胀”、财政危机等新问题。

(2)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不断调整政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也是与社会主义制度接触中的借鉴。

史料 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

美国 2001年社会福利开 支占GDP比重(%) 14.7 1995~2005年GDP 年均增长速度(%) 3.3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71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