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更新时间:2024-06-10 13: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2015年)

序 言

《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乐山市委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明确了“十二五”时期乐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导向,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 “十一五”取得的成就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43.92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5.2%,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18.3∶50∶31.7调整为13.4∶59.5∶27.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45.77亿元,年均增长27.8%,总量居全省第6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1533亿元,年均增长33.5%。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稳步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社保覆盖面继续扩大,就业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覆盖;旅游、文体、广电、计生、档案、防震减灾、气象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交通、城建、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乐宜高速建成通车,乐(峨)雅高速、乐自高速、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开工建设。全市公路总里程达8668公里,比“十五”末增加4260公里,211个乡镇全部通油路、水泥路。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新进展,行政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制、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招商引资成效明显,5年累计引进市外资金945.73亿元;成功引进4家股份制银行。

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237元、5613元,分别比2005年提高7717元、2371元,年均增长15.2%、11.6%;扶贫和社会福利工作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彝区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专栏1:“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

注:1. 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是当年价,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2. 规划目标系当年值。

第二节 “十二五”面临的发展环境

“十二五”是我市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五年大发展、十年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我们既面临着许多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 一、发展机遇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十二五”时期,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寻求新一轮经济增长引擎,有利于我市根据自身优势,加快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

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带来的机遇。国家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支持西部地区建设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有利于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及优势资源开发。

成渝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成渝经济区将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规划的实施将为我市加快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带来的机遇。国家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中西部老工业基地将纳入统一的政策支持范围,有利于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有利于我市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综合竞争力。

四川推进五大经济区发展带来的机遇。乐山地处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交汇处、连接点、结合部”,既可背靠成都经济区,又可联手川南、攀西经济区共同发展。成德绵乐同城化发展,为我市大城市建设带来新的机遇。 二、面临挑战

虽然“十一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市整体发展水平与所拥有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还不相符,与科学发展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差距。发展不够、后

劲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经济总量不大,综合实力不强、总体欠发达的特征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二元分割,县域经济不强,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节能减排任务繁重,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面临着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双重压力,这些问题都有待在“十二五”期间加以解决。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提出的“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跨越发展为主旨,以提升交通、做强产业、做大城市为抓手,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不断拓宽乐山发展的新空间、增添新路径、强化新动力,努力实现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要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加快发展。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切入点,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

坚持统筹发展。把统筹兼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合作,努力实现发展、改革和稳定的有机统一。

坚持创新发展。把自主创新作为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切实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坚持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优化资源开发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把扩大开放、加强合作作为拓展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增强要素集聚功能,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坚持共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社会建设,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努力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第二节 发展思路 一、发展定位

“十二五”时期我市的发展定位是: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西南中心城市、现代产业技术新城、生态和文化旅游胜地、交通次枢纽和港口城市。 二、发展思路

“十二五”时期我市的发展思路是:以“两化”互动为战略重点,努力推进“三大体系联动”、“六个重点跨越”。

——两化互动:把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作为全局发展的战略重点,以工业高端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城镇特色化促进新型工业化,努力把乐山建设成为新型的产业化大城市。

——三大体系联动:大交通、大产业、大城市联动发展。以大交通集聚大产业、大产业支撑大城市、大城市促进大发展,把基础做牢、产业做强、城市做大,加快构建现代交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城镇体系,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六个重点跨越:努力推进普通路网向综合次枢纽、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中等城市向大城市、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社会跨越。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经过“十二五”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大发展、结构大调整、区位大提升、民生大改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二、具体目标

经济增长目标。“十二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年均增长13%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3000元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左右。

结构调整目标。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科技含量提高,服务业加快发展,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十二五”末,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力争有所提高,城镇化率力争达到50%。

科技教育目标。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进一步提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断提高。全市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资源环境目标。资源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耕地保有量、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达到省上要求,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蓄积量稳步增加,空气质量进一步好转,主要江河水质持续改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人民生活目标。就业水平明显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十二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852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92元左右。劳动关系总体稳定,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年均3.5%。以内。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彝区扶贫工作扎实开展,彝家新寨建设富有特色,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三、2020年远景目标

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在“十二五”末的基础上翻一番,总量突破3000亿元,人均达到86000元左右;全市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再上新台阶;全面建成成渝经济区西南中心城市、现代产业技术新城、生态和文化旅游胜地、交通次枢纽和港口城市;努力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专栏2:“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注:1. 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是当年价,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2. [ ]内为五年累计数。

3. 三项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4. 规划目标系当年值。 第三章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

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加快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工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推进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跨越,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十二五”末,全市工业累计完成投资2000亿元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3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4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以上;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65%以上。 第一节 优化工业布局

坚持“统筹安排、战略调整、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原则,根据资源分布特征,优化工业布局,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分工明晰的“两江一区”工业布局。把“两江”建设成为乐山工业经济发展的走廊,把“一区”建设成为乐山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两江:以大渡河为依托,构建冶金建材及水电产业走廊。以岷江水运航道为纽带,构建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及盐磷化工产业走廊,依托“工业走廊”推进城市开发,构建城镇群落。

一区:以乐山高新区和三江临港经济开发区为载体,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机电加工,打造临港产业新城。 专栏3:乐山市“两江一区”工业发展布局 大渡河流域工业经济走廊

(1)空间范围:金口河区、峨边彝族自治县、沙湾区、峨眉山市及市中区的部分区域。 (2)产业定位:冶金建材、装备制造及水电产业等。 岷江流域工业经济走廊

(1)空间范围:夹江县、市中区、井研县、五通桥区、犍为县、沐川县以及马边彝族自治县的部分区域。

(2)产业定位: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及盐磷化工等。 三江临港经济开发区

(1)空间范围:临港产业园区、高新区。

(2)产业定位: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 第二节 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坚持项目带动,聚集生产要素,延伸产业链条,引导同业集聚,推进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盐磷化工五大产业集群。“十二五”末,五大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超过2800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支持现有重点骨干企业做大规模,推进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加强成果转化和产品标准化,在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和创新产品上取得突破。加强与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成都)的配套衔接,争取集成电路、软件外包、信息安全、光通信、数字娱乐、军事电子、电子元器件及信息材料等相关项目落户乐山,迅速壮大产业规模。“十二五”末,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其中,物联网关联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左右。 专栏4: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项目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乐山无线电SMD、6寸平面工艺半导体芯片制造、SOT/SOD超微封装扩展、桥式整流器、GPP芯片项目;东汽集团自主研发集成电路芯片生产项目;长飞光纤400万芯公里/年光纤、150万芯公里/年光纤带光缆以及6万芯公里/年皮线光缆项目;迈士通能源技术西部产业基地、LED西部生产基地、TD工程项目,3500皮长公里/年光电缆基础建设;德豪润达新建LED生产线项目;恒坤电子信息产品、智能设备。

物联网:高新区物联网产业科技园、新建和改造宽带51万线、基站820个、语音7.5万线、转型业务项目;移动、电信公司电梯卫士、平安校园、电子卡口、城管通系统、急救医疗服务平台、智慧家园建设等;武汉大学三维数字城市地理信息系统(GIS);深圳金图旭昂城市交通综合信息自动采集与智能处理系统;乐山瑞澜科技信息科技孵化园电子信息项目30余个;四川研成煤矿井下人员双向呼叫定位系统、GCP手机管理汽车系统(车辆跟踪)、城市保安人员从业管理系统;宏霸数码景区三维传感解说系统;中国安防危险化学品监管管

理系统;杭州百代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及追溯系统;平安都市多射频移动宽带基站及软件开发生产基地。

新能源产业:做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风电、核电等新能源产业,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在乐山高新区、五通桥区、峨眉山市、犍为县重点推进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发展、成链发展,建设国家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做大做强“国家硅材料开发与副产物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在沙湾区、井研县、沐川县等地积极发展生物质能发电;在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等风能资源丰富地区探索发展风力发电;力争乐山核电项目进入国家核电中长期规划。“十二五”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以上,努力把新能源产业培育成我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 专栏5:新能源产业重点项目

硅材料及太阳能光伏:永祥集团18500吨/年电子级、太阳能级多晶硅,硅片加工、1000MW/年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异地建设1座50MW光伏电站项目;东汽集团5000吨/年电子级、太阳能级多晶硅,8英寸以上硅片加工、1000MW/年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系列民用光伏产品、异地建设1座10MW光伏电站项目;乐电天威6000吨/年多晶硅、硅片加工、500MW/年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项目;新光硅业3000吨/年电子级多晶硅技改、新建3000吨/年太阳能级多晶硅、12英寸硅片加工、500MW/年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项目、积极探索物理法3000吨/年多晶硅;新天源公司硅片加工、1000MW/年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系列民用光伏产品项目;四川巨星1500MW/年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四川金凤凰1000MW/年太阳能电池及组件;迈士通投资30亿元光伏新能源项目;金口河区、沐川县建设硅产业原料基地,开发建设硅微粉、工业硅、有机硅等项目。

生物质能:武汉凯迪等公司在峨边彝族自治县、沙湾区、井研县、沐川县等地建设生物质能电站;在沐川县等地建10万吨/年燃料乙醇项目。

民用核能:加快开展犍为核电站前期工作,力争进入国家核电“十二五”和中长期规划,建立非动力民用核技术应用产品的产业园区。

水电:加快大渡河、青衣江、岷江干流一批大中型水电站建设。

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电动汽车,大力引进驱动电机、电池、汽车内饰等相关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园。

装备制造产业:依托东风电机、川南减震、成发纸机、斯堪纳等企业,发展风力发电机组、水工机械设备、大型贯流发电机组、造纸机械等装备制造业,积极承接成都经济圈重大

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机电装备产业。“十二五”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以上,成为川南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 专栏6:装备制造产业重点项目

机电制造产业:东风电机20万套/年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华发电子15万套/年电动汽车驱动电机;东方新能源2500台/年兆瓦级风力发电机;川本稀土永磁电机;明星电缆超高压、核电、中压、船用、矿用、风力发电电缆等系列特种电缆项目。

装备制造产业:天华公司1万吨/年电力装备和油气田井控装备项目;川南减震2000万只/年摩汽减震器技改搬迁项目;斯堪纳公司轧辊技改项目;四方公司2万吨/年船用柴油机中间体项目;沙湾机械装备制造园;成工井研铸造基地项目;井研轻工机械长网多缸造纸机项目;亚西橡塑5万吨/年轮胎自动化生产线装备研发及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冶金建材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冶金建材产业,着力延伸不锈钢、钢铁、电解铝等产业链,抓好节能降耗,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十二五”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以上,建成西部最大的水泥、不锈钢、建筑陶瓷等建筑材料产业基地。 专栏7:冶金建材产业重点项目

冶金产业:德胜川钢公司5000吨/年五氧化二钒、机械制造园;西南不锈钢100万吨/年特殊钢、200万吨/年不锈钢退火酸洗、20万吨/年不锈钢冷轧、5万吨/年不锈钢制品项目;不锈钢民生产业园50万吨/年不锈钢下游深加工项目;其亚铝业35万吨/年高精铝板带箔项目、30万吨/年预焙阳极、35万吨/年再生铝项目;峨边林河4万吨/年化学硅技改;鑫河公司15万吨/年新型节能环保高碳铬铁项目;铭帝5万吨/年铝制品;川投峨铁综合技改;嘉美高纯30吨/年半导体用高纯砷扩建等项目。

建材产业:新万兴1000吨/年碳纤维复合材料;其亚铝业20万吨/年碳素;富侨集团1000万米/年高强度预应力管桩、500万立方米/年商品混凝土、200万平方米/年建筑住宅工业化项目以及大型预制构件;泽尔汇碳素纤维精加工项目;嘉华集团150万吨/年功能砂浆、100万吨/年特种水泥;沙湾100万吨/年新型环保石灰生产线;建辉公司扩建抛光砖、威尼陶瓷扩建;井研欧鹏、远大瓷业新建项目;峨胜公司、佛光水泥环保搬迁;乐都工业区扩建、峨眉圣地建材120万平方米/年花岗石生产线II期技改、金陶瓷业抛光砖和人造石扩能技改、陶瓷薄板;四川金顶450万吨/年石灰石矿山技改、大为石膏2000万平方米/年纸面石膏、佛光矿山建设、恒通玄武岩公司矿产品开采加工等项目。

盐磷化工产业:依托丰富的盐矿、磷矿资源,以和邦、福华、巨星、永祥等企业为重点,加强科技攻关,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循环发展。“十二五”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亿元以上,建成西部一流的盐磷化工产业基地。 专栏8:盐磷化工产业重点项目

盐化工产业:和邦集团犍为100万吨/年真空制盐(二期);犍为30万吨/年烧碱、60万吨/年纯碱、60万吨/年氯化铵;福华集团8万吨/年甘氨酸、5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永祥集团30万吨/年烧碱;井研100万吨/年真空制盐、8.8万吨/年氯酸钠、70万吨/年氯化铵、60万吨/年重质纯碱、30万吨/年烧碱、5万吨/年高氯酸钾、40万吨/年小苏打和20万吨/年合成氨项目。

磷化工产业:和邦集团15万吨/年双甘膦、磷矿采选及精细磷化工;福华集团5万吨/年草甘膦、120万吨/年磷矿采选及精细磷化工;川化250万吨/年磷矿采选;金石化工3×25000KVA黄磷电炉、1万吨/年氯酰草膦、1万吨/年乙酰甲胺磷、5000吨/年五硫化二磷及衍生有机磷产品、2万吨/年II型聚磷酸铵装置、5000吨/年三氯化磷及系列精细磷化工开发项目;嘉能佳磷化工10万吨/年甲酸及配套项目;犍为30万吨/年粉状肥料级磷酸一铵、1万吨/年聚磷酸铵、2万吨/年工业磷酸二氢钾等精细磷酸盐,100万吨/年硝酸磷肥、20万吨/年饲料级磷酸氢钙、15万吨/年磷酸二铵;福斯科技20万吨/年磷酸及延伸产品项目;福川盐业5万吨/年甘氨酸项目;马边5万吨/年食品级磷酸钙盐、6万吨/年食品级磷酸盐、1万吨/年磷阻燃剂等项目。

化工产业:和邦集团5万吨/年合成橡胶、30万吨/年有机硅;永祥集团10万吨/年三氯氢硅、利用四氯化硅制备纳米级氮化硅、二氧化硅项目及活性炭、二氧化硅混合吸附材料项目;福华集团10万吨/年三氯氢硅,8万吨/年新型制冷剂,12万吨/年双氧水、2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4万吨/年氧氯化铝、1万吨/年聚四氟乙烯、农药原药及制剂;科立鑫公司1.3万吨/年有机硅精细化学品;长庆化工5万吨/年三氯氢硅;吉必盛公司建设5万吨/年气相白炭黑、10万吨/年三氯氢硅项目;井研县30万吨/年PVC、20万吨/年二甲醚、35万吨/年醋酸项目;犍为30万吨/年PVC、5万吨/年醋酸纤维丝项目;金光集团4×25000KVA电石炉;金石化工60万吨/年焦化;东辰焦化60万吨/年焦化技改等项目。 第三节 改造提升其他产业

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医药产业。加大研发力度,发展生物制药,振兴中医药产业,加快形成“药材种植—饮片加工—提取物—中成药及相关健康产品”等现代中药产业链。支持长征制药、蓝雁生物医

药、国瑞制药、爱丽碧斯制药、大冢制药、锡成制药、尚善堂制药、峨眉山金顶药业、康发药业等企业加快发展。

稀土深加工产业。加强资源整合,强化产学研合作,重点发展深加工、精细化、高附加值的稀土产品。把乐山建成四川最大的稀土加工利用基地。

纺织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力度,推广应用先进纺织设备,打造知名品牌,延伸产业链条。

专栏9:改造提升其他产业重点项目

医药产业:充分利用中药材资源优势,选择特色品种如川黄连、天麻、峨参等深入开发新药、中药饮片,提高中药材产业整体水平。努力推进现代生物技术、现代农业,向生物化工、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生物肥料、微生物发酵、新型工业酶技术发展。实施长药重振搬迁。

稀土深加工产业:乐山盛和稀土1000吨/年钕铁硼,20万吨/年石油催化剂;乐山润和2万吨/年 Y型分子筛、2万吨/年高效稀土催化剂;锐丰6000吨/年抛光粉项目;科百瑞3000吨/年稀土金属。

纺织业:裕川公司新建化纤生产线、保发公司扩建项目;井研县盈丰高档面料、家纺面料、意龙纺织多种纤维交织面料、高档家纺及服装面料印染、华瑞高档精梳纱、玉皇精品纺纱、百思特高档提花家用纺织品等项目。 第四节 加快园区建设

坚持“关联发展、成链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合作发展”的原则,按照“一县一园区,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和“产业园区是工业化的承载体和城镇化的功能区”的思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推进园区建设,把园区建设成为“两化”互动的示范区、城市发展的新组团。乐山高新区扩区升级,四川夹江经济开发区移区扩区,乐山三江临港经济开发区、乐山沙湾冶金建材产业园区建设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力争把市工业集中区、井研县工业集中区和犍为县工业集中区建设为“1525”工程省重点园区。“十二五”末,全市产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600亿元,年均增长28%左右,园区开发面积达到125平方公里,建成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园区1个,超500亿元园区2个,超100亿元园区5个。 第五节 培育大企业

继续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重点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在资源配置、要素保障、项目生成与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构建产业中坚。“十二五”末,力争全市年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6户,10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6户,5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8户。 专栏10:大企业发展

年销售收入达到或超过200亿元企业:西南不锈钢、德胜集团、其亚铝业、福华集团、蓝雁集团、新天源公司。

年销售收入达到或超过100亿元企业:和邦集团、永祥公司、川南减震、明星电缆、峨胜水泥、迈士通。

年销售收入达到或超过50亿元企业:乐山无线电、乐电天威、金陶瓷业、东风电机、永丰纸业、东汽峨半、明达集团、富侨集团。 第六节 加快科技创新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依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和重点领域基础研究,组织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促进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着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力争在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取得突破;广泛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国、省级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建设。积极发展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技术创新中介服务。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实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搭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激励、引导企业增加自主创新投入,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和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建立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合理配置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公益性研究力量,促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科研人员合理流动和相互合作。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科技评审评估和成果评价奖励等制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第四章 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抓住全省实施“3212”发展战略的机遇,以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加快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第一节 发展特色主导产业

立足我市资源和生态两大优势,以基地建设为载体,聚集土地、资金、人才、科技、信息等要素,发展壮大茶叶、林竹、畜牧、蔬菜、中药材等五大主导产业,建设“一都四基地”,形成优势明显的农产品基地。

茶叶。以峨眉山市、夹江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沐川县、沙湾区为重点,高起点抓好茶叶生产基地建设;以“生态+有机”为特色,把“峨眉山茶”打造成中外驰名的区域品牌。到2015年,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基本建成“中国绿茶之都”。 林竹。以天保和退耕还林工程为重点,抓好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加快商用林竹基地建设。到2015年,综合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基本建成“全国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基地”。 畜牧。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到2015年,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基本建成 “全国现代生态畜牧经济产业基地”。

蔬菜。以市场短缺品种和优质商品蔬菜为主,积极发展蔬菜制品,推广脱毒马铃薯种植。到2015年,综合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基本建成“成渝蔬菜重要供应基地”。

中药材。抓好中药材种植基地和中药材批发市场建设,加快发展现代中药产业链。到2015年,综合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基本建成“全省优质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 专栏11: 农业主导产业重点项目

△茶叶:以“竹叶青”、 “峨眉雪芽”、“仙芝竹尖”、“森林雪”、“一枝春”等企业品牌为支撑,打造“峨眉山茶”区域品牌,扩大品牌效应,建设100万亩原料生产基地,抓好茶叶精、深加工和茶食品项目建设。

△林竹: 新建 20.3 万亩木材纤维林基地和 23.7 万亩竹纤维林基地。其中:在市中区建设工业原料林基地;在犍为县、沐川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沙湾区、井研县等新建 19.6 万亩竹纤维林基地;在沐川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等建设生物质能源林基地20万亩;在犍为县建设 10 万吨漂白竹浆纸、凤生纸业异地搬迁技改项目等;在沐川县建成20万吨高级文化纸、10万吨高档生活用纸等项目;在井研县新建10万立方米竹制车用板材生产线。

△畜牧: 以市中区、井研县、犍为县、五通桥区、沙湾区、沐川县等区县为重点,依托蓝雁、巨星、新希望、绿宝利康、京川等龙头企业,建成年产130万头无公害绿色生猪生产基地;以井研县为重点,辐射市中区、五通桥区、犍为县、夹江县、沐川县等区县,建设1500

万只绿色肉兔生产基地;以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金口河区、沐川县为重点,建设12万头牛、55万只羊商品基地;在市中区、五通桥区、峨眉山市、犍为县、沐川县、马边彝族自治县等县建设5000万只优质肉禽基地。进一步壮大井研食品、华商食品、哈哥兔业、巨星公司、新希望乐山公司、绿宝利康、罗城牛肉、马边金凉山、彝家香等一批企业。 △蔬菜:以市中区为主,形成35万亩城郊蔬菜产业带;以峨眉山市、夹江县、五通桥区、犍为县、沐川县等县为主,建50万亩外销加工蔬菜产业带;以峨眉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沐川县为主,建15万亩山地有机蔬菜产业带;在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金口河区等区县建脱毒马铃薯基地16万亩。

△中药材:围绕中药现代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建设川黄莲、乌杆天麻、金银花、白姜和黄姜、朱砂莲、川牛膝、石斛、泽泻、红豆杉等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全市发展中药材面积30万亩,努力形成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链。 第二节 提高现代农业服务能力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土地综合整治,改造中低产田土,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6万吨左右。 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市场体系,促进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信息等生产要素流动。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农业服务组织,建立以专业合作为主要形式的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的市场化、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快农机服务事业发展,提高农机的资源利用率、投资回报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专栏12: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工程

△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乐山市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建和改建乡(镇)兽医站100个,建设和完善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检疫监督、防疫技术支持等四大系统。 △农业信息体系:建立完善1个市级和11个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182个乡镇服务站,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市、县、乡(镇)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搬迁建设市级综合性农产品质检中心,建设6个县级农产品检测站。

△改善耕地质量:对150万亩耕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形态相适应的高产稳产农田30万亩。

△种子与植保工程:依托市农科院建立农作物种质资源库1个,建设福华农科“良繁推”一体化种业研发中心和5万亩制种基地及现代农业生态循环体系工程,在全市建优质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2万亩,建设市级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分中心1个,县级种子质量检测站3个;新建3个以上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

△专合组织和农产品品牌建设:新建农村专合组织 300个以上;培育中国驰名商标8个以上,四川省著名商标20个以上,品牌的覆盖度和市场占有率有突破性提升。 第三节 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提高农民增收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巩固提高经营性收入。严格执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认真落实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生产性经营水平和经济收益。全面开发农业生产、生态、生活等功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乡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健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制度,继续实施百万农民工培训转移工程,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水平。推行“劳务品牌+培训基地+劳务公司”、“培训基地+劳务公司”等输出模式,加大境内外输出力度,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壮大县域经济和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就业。

创造条件增加财产性收入。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保农民分享流转中的增值收益。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

专栏13: 促进农民增收重点项目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销售收入100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个、50亿元企业1个、5亿元以上企业20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70%。

△劳务经济:创建劳务品牌5个,新建市级劳务培训基地3个、省级2个。 第四节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以县为单位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坚持产业支撑、示范带动,实施“百村示范、千点推进”工程,在示范片区推进100个农村新型示范区,1000个村民聚居点建设;加强水电气网络、道路交通、文体活动、垃圾收集清运等公共设施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坚持以城带乡,抓好沿江沿路城镇群建设,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进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 专栏14: 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

△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抓好峨眉山市“仙山茗园”、犍为县“金犍飘香”、沐川县“沐绿参天”等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建设1个市级和7个县级示范片。

△新村建设:2012年前,11个县(市、区)基本完成县域内各新村(聚居点)建设规划设计,并结合本级示范片建设完成2个以上乡镇新村(聚居点)和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任务;2015年前,全面完成县域内各新村(聚居点)建设规划设计,完成县域内新村(聚居点)和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任务的50%。

△农村能源:在全市11个县(市、区)建设以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基本内容的农村户用沼气5万户,以及部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大中型沼气工程16处;在犍为建设大中型沼气能源站、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站;建成县级服务网点11个、乡村服务网点536个。

第五节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构建防洪减灾、供水保障、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产业四大体系。加快建设沐川县金王寺水库、马边彝族自治县水碾坝引水灌溉复建工程、都江堰井研灌区渠系配套工程、四川省青衣江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重点水利项目;完成市中区高中水库、犍为县太平寺水库、犍为县三岔河水库等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5座小(一)型、79座小(二)型病险水库整治;加快推进“三江”重点河段堤防工程和重点地区中小河流防洪工程;搞好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水产养殖、水利血防等民生水利建设,新建和加固堤防344公里,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6100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面37.5万亩,新增节水灌面26.3万亩,解决98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平方公里;加快实施《四川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规划》中乐山的重大水利项目。 专栏15: 水利设施重点项目

△水源工程:加快推进沐川金王寺水库、都江堰井研灌区渠系配套工程、马边彝族自治县水碾坝引水灌溉复建工程;加快建设峨眉山观音岩水库引水渠。 △农村饮水安全:解决98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

△节水灌溉工程:加快实施《四川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规划》中乐山的重大水利项目;新增有效灌面37.5万亩,新增节水灌面26.3万亩。

△堤防建设:结合《四川省岷江中下游(乐山段)近期防洪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乐山市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加快推进“三江”堤防整治和中小河流防洪工程建设,新建和加固堤防344公里。

△水土保持: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把城市水保纳入城市水利建设的重要内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大力开发清水工程,提倡封禁治理,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平方公里。

△水产养殖:积极发展水产养殖,重点抓好市中区、犍为县、沐川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金口河区、井研县等区县的名特优鱼类水产养殖基地、大鲵自然保护区和驯养繁殖基地建设。 第五章 加快发展服务业

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全面发展的原则,不断壮大以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促进服务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二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以上。 第一节 加快发展文旅经济

围绕建设生态和文化旅游胜地目标,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战略转型,创新旅游业态,打造休闲之都,推进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跨越。到2015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3800万人次左右,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50亿元左右。

推动文旅经济互动。依托“名山、名佛、名人、名城”独特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文化旅游内涵,重点打造佛禅文化、沫若文化、古城文化、武术文化、民俗文化、小凉山文化、茶文化等文化品牌。加快峨秀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嘉州绿心公园、岷江东岸古街等城市文化休闲设施建设,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高起点、高品位恢复建设古镇,打造特色文化街。发展文化创意、演艺娱乐、运动休闲等文化产业。

打造休闲旅游产品。开发以山水观光为基础、休闲度假为主导的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产品结构从单一观光型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复合型的转变。完善设施,加快提升以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为核心的休闲度假区功能;丰富业态,加快打造以山水田园风光、环城市休闲系统为重点的休闲度假带;提升品牌,加快建设以峨秀湖、黄湾、张坝旅游度假区、嘉州生态水乡、美女峰为重点的休闲度假地,提高乐山旅游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乐山旅游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

发展旅游配套产业。整合吃、住、行、游、购、娱以及公共服务等旅游要素,着力打造酒店度假、会展演艺、康疗养生、商务购物、度假旅游地产为重点的旅游配套产业,提高旅游产业集聚度。实施体旅结合、商旅联动、工旅联姻、农旅牵手,多业兴旅。培育和引进旅游大企业,增强全市旅游业的带动力。构建大旅游产业模式,形成具有乐山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 专栏16:文旅产业重点项目 第二节 发展商贸流通业

围绕建设川西南区域性商贸中心目标,着力提高商贸与服务的集聚能力、流通能力和辐射能力,加速推进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形态转变;加快批发和各类专业市场建设,支持流通企业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促进连锁企业纵向延伸;打造以乐山中心城区三大商圈为核心,各县(市、区)县城为重要节点的商贸流通体系;加快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服务体系建设。 三大核心商圈。建设土桥街—玉堂街、乐山广场、站前广场为核心的三大商圈,完善商务办公、酒店、公寓、会展、文化娱乐、中介、餐饮等配套设施,吸引国内外大型商贸企业、购物中心和服务贸易企业集聚。

专业批发市场。加快批发市场集中区建设,引导工业品、农产品和专业批发市场向集中区集聚,鼓励国内有实力的批发商和品牌代理商入驻集中区。峨眉山市重点发展茶叶、粮食、中药材、鞋类等专业交易市场;沙湾区重点发展与钢材、不锈钢产业相关的生产资料交易市场;五通桥区重点发展与化工相关的专业交易市场;井研县重点发展与养殖业相关的专业交易市场;夹江县重点发展与陶瓷业相关的专业交易市场;犍为县重点发展家禽、林纸专业交易市场;沐川县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林竹等专业交易市场;马边彝族自治县重点发展磷产品专业交易市场。

购物中心和大型超市。中心城区建成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购物中心1个,中小购物中心5个,大型超市10个;到2015年,峨眉山市、五通桥区、沙湾区、犍为县、夹江县、井研县分别至少建成1个中小购物中心,3个大中型超市。

商业特色街区和专业街。中心城区打造美食、旅游购物特色商业街区3条,专业街5条。各县(市、区)至少建设1-2条专业特色街。

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全市建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现代农村流通网络,建成农村综合商贸服务中心50个,建成农村物流点20个;建成年交易额5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个,年交易额2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2个,年销售额5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流通企业1户,年销售额3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流通企业2户。 专栏17:商贸流通业重点项目

第三节 加快物流、金融和商务服务业发展

物流业。引进和培育大型物流企业,大力发展仓储、特种运输等物流,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形成以乐山港交通枢纽物流为核心、市县物流中心为节点的现代物流体系。到2015年,力争引进和培育大型物流企业50家。

金融服务业。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完善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效率,创新服务品种。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拓宽保险服务领域,积极发展责任保险和信用保证保险。支持国内外银行、保险和证券企业在乐设立分支机构,拓展业务,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融资体系,努力把乐山打造成四川金融次中心。

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和面向消费者的新型电子商务。发展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业,规范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加强服务业诚信建设。积极培育营养保健、家庭教育、时尚健身、远程医疗、网上购物等服务业。 专栏18:物流业重点项目 第四节 加快信息化建设

加强以光缆为主的骨干传输网、光纤接入网等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电话、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络覆盖率。推进3G和数字电视各项应用,逐步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科技、教育等重点领域信息化建设,建成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电子政务、公共网络平台和应用系统,在现代物流及其它流通领域中基本建成电子商务应用体系。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第六章 推进大城市建设

坚持城镇群发展战略,以建设特色“双百”城市为目标,推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城镇的集聚效应和综合承载能力。集约配置各项资源,完善城镇功能,健全城镇体系,促进城镇布局进一步优化、功能更趋合理、配套设施基本齐全、品位明显提高、山水特色初步凸显、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城市辐射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稳步提高。 第一节 科学构建城镇体系

以乐山特色“双百”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峨眉山城区、夹江城区和中心城区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实现同城发展。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实施错位发展,重点培育产业支撑强、功能优势互补、地域特色鲜明、人居环境良好的特色县城。以县城建设带动中心镇和特色集镇发展,重点规划建设一批旅游文化型、商贸带动型、工业主导型和综合服务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加快建设1个大城市,2个中等城市、6个小城市和25个重点镇。 第二节 构建大城市骨架

按照“改造提升老城、规划建设新城、组团连线扩城”的思路,坚持“两化”互动、依港兴城,构建“三区联动、沿江组团、功能优化、产业高端”大城市框架,努力推进中等城市向大城市跨越。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80万人。 ——改造提升老城。保护城市“绿心”,打造三江水岸,加大老城改造与整治力度,大力塑造城市风貌,展现历史文化,提升城市品位。

——规划建设新城。坚持城市规模扩张与功能提升并举,突出发展临港高新产业,坚持“港城互动”,打造临港产业新城。努力把临港产业新城建设成为全省“两化”互动的示范区。 ——组团连线扩城。以城市快速干道把主城区与五通桥区、沙湾区及其沿线、沿江城镇组团和产业组团连接起来,“三区”联动发展,扩展城市规模。 第三节 优化城市功能

根据“功能优化、产业高端”的思路,以嘉州绿心公园为中心,拓展东、北、西、西南、东南五翼,城市总体空间划分为“三区、三带”。 “三区”:

——商务文旅服务区。包括乐山中心城区现状建成区,以及牟子、棉竹、通江、青江等片区,发展以居住、商贸、服务业和旅游、休闲、娱乐为主的商务区。

——制造业功能区。包括沙湾区建成区、嘉农镇、太平镇和市中区罗汉镇、水口镇为主的片区,依托沙湾区不锈钢产业园区和机电制造产业园区,发展以冶金建材、机电制造为主的产业区。形成产业化与城市化互动、产业支撑城市、城市促进产业的模式。

——临港产业功能区。包括现状乐山高新区、三江临港经济开发区、乐山港作业区和五通桥综合配套区,发展以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制造和盐磷化工为主的综合性城市新区。 “三带”:

——田园生态风光带。东连乐山大佛,西接峨眉山,以峨眉河为发展纽带,按照城乡统筹规划理念,完善乡村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廊道、休闲绿道,整治村落风貌,形成独具特色的田园生态风光带。

——都市农业示范带。以岷江东岸为重点,以乐井路为中轴线,覆盖土主镇、白马镇、青平镇、童家镇、全福镇、剑峰乡、石龙乡7个乡镇,保留原山林、农田等生态绿地,发展以现代城市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城乡互动,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农村城市化示范带。 ——生态涵养林带。位于城市北部,岷江、青衣江两江之间,覆盖市中区和夹江县部分乡镇,幅员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有生态良好和植被良好的深丘林地、茶园以及生态农业,为大城市提供充足氧源的生态涵养林带。 第四节 加强市政设施建设

加强城市供水、供气、道路、公共信息设施建设,优化路网、管网结构。加强城市消防和人防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城市路网密度,健全快捷、方便、畅通、安全的城市交通体系。建设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设施,加强城市垃圾、危险废物、医疗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推进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城市绿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安全、稳定、高效的城市能源供应体系,提高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加强城市节能工作。 第五节 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强化规划约束力,实施规划管理政务公开,严格按照统一编制规划、统一管理规划、统一实施规划的原则建设和管理城市,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创新城镇管理手段,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完善城市管理模式,健全城市管理听证、市民咨询等制度。完善城市管理机制,实施管理重心下移,增强属地政府的综合管理职能,提高综合执法水平。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注重老城改造、新城建设与古迹保护的有机结合,加强对地方特色建筑的保护。加强社区管理,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第六节 发展房地产业

大力发展房地产二、三级市场,培育发展房屋租赁市场。逐步健全和完善保障性住房、商品房体系,房地产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体系和个人住房融资机制,完善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规范发展住房消费信贷和保险。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成本监审,规范物业管理。 专栏19:城市发展重点项目

△峨眉山世界文化旅游产业园: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以酒店集群、会议会展中心、佛教文化大剧院、国际赛事中心、国际影视城、休闲风情小镇、养生温泉公园、低碳环保风情社区等为主题。整体规划、整体包装、滚动开发、分步实施。

△嘉州绿心公园:环境整治、景观打造,包括绿心路景观带、竹公溪路景观带等园林绿化景观打造,启动节点小公园建设。

△岷江东岸展诚项目:规划面积1.13平方公里,主要打造滨江公园、游览服务区、精品住宅区三大板块,分两期实施。

△城北交通枢纽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站前大道(含长青路立交桥)、瑞云路(含站前广场)、青江路。

△南北大道:一是青衣江大道段,全长11公里,宽60米;二是城南大道段,全长13.2公里,宽40米。

△城市北环线建设:中心城区东环线至嘉峨干道接口处,宽50米,长8公里。 △棉竹路改、扩建工程:道路长6.337公里,宽60米,沥青混凝土路面。 △乐山市第四水厂建设:建设规模为10万吨/日。

△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建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以及各类棚户区改造,解决61687户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大件路新线:长青路至嘉峨干道,道路长约6.4公里,宽40米。

△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处理厂建设:市污水处理厂扩建规模5万吨,并提标改造,实施污水截流干管工程(二期)。

△岷江二桥拓宽维修工程(含下穿隧道)、中心城区道路整治和杆线下地工程建设。 第七章 推进大交通建设

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合理安排的方针,全面推进“千亿交通工程”,到“十二五”末,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西部综合交通次枢纽初步建成,推进普通路网向综合次枢纽跨越。

第一节 公路建设

高速公路。建成乐(峨)雅高速、乐自高速、绕城高速;力争乐汉高速、仁沐新高速竣工。到“十二五”末,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36公里,以乐山主城区为中心的放射型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形,形成与成都、川南、康藏经济区相连的快速大容量出境通道4条,并通过绕城高速公路有效串联,实现快速过境。

干线公路。以“提高等级、改善路面、优化线形、完善路网”为重点,大力推进国省干线和重要县道建设。全面完成《四川省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实施方案(2009-2012年)》规划项目;建设部分区县国省干线公路绕城线,实现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有效分离;实施一批重要县道、景区公路新改建,全面提高干线公路网整体水平和抗灾能力,实现中心城区到各个区县主干道黑色化和高等级化;有序实施危桥改造、灾害治理和安保工程,干线公路服务水平显著改善。

农村公路。继续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路网通达深度和广度,路网技术标准和路面等级显著提高。有序实施通乡公路路面改造和升级改造,加快断头公路建设;加快通村水泥路建设,力争“十二五”末,除边远民族地区外,全市建制村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逐步实施危桥改造和安保工程,提高公路安全性,农村公路网络初步形成。 第二节 铁路建设

建成成(都)绵(阳)乐(山)铁路客运专线,加快推进成(都)贵(阳)铁路客运专线乐山至贵阳段、成(都)昆(明)铁路新线成都至峨眉段等项目,全面融入全国干线铁路运输网,形成北连西北、华北地区,南贯贵昆、华南沿海经济区,东接长三角地区的铁路运输大通道。加快雅(安)眉(山)乐(山)铁路、乐(山)自(贡)泸(州)铁路前期规划论证工作,争取进入国家和部、省铁路网规划。 第三节 航道和港口建设

完成岷江航电综合开发主体工程,全面改善岷江(乐山—宜宾段)162公里航道通行条件,达到Ⅲ级航道标准,常年通行1000吨级船舶,丰水期通行3000吨级船舶,彻底解决大件运输难问题,打造成都、攀西、康藏经济区通江达海的水上运输大通道。建成乐山港老江坝作业区多用途码头一期工程,形成1个1000吨级多用途泊位、3个1000吨级件杂货泊位,设计通过能力为集装箱8万标箱、件杂货142万吨。健全港口集疏运网络,实现与公路、铁路、航空有效衔接;推动临港产业园区和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港口经济。 第四节 机场建设

乐山军民合用机场军用按三级自备机场规模建设,民用按4C级标准实施,建设乐山军民合用机场。

第五节 交通次枢纽建设

积极争取将乐山纳入交通部“十二五”国家公路运输主枢纽城市,建设4-5个县级以上客运站,包括1-2个集铁路、公路、航空、城市客运等各运输方式中转换乘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站,站场布局趋于合理,初步形成与城市发展格局相协调的公路客运枢纽系统;建设一批物流中心和货运场站,促进传统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 专栏20:交通建设重点项目

△高速公路:建成乐(峨)雅、乐自、绕城高速,力争乐汉、仁沐新高速竣工。 △国省干线及地方重点公路:新改建国省干线及地方重点公路362.6公里。 △县际、通乡公路:新改建县乡公路1140公里。

△农村公路:新改建通村公路8895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安保工程1618公里,完成桥梁新建及危桥加固共8867延米。

△铁路:建成成(都)绵(阳)乐(山)铁路客运专线,加快推进成(都)昆(明)铁路新线成都至峨眉段、成(都)贵(阳)铁路客运专线乐山至贵阳段等项目。 △完成乐山港老江坝作业区多用途码头一期工程建设。 △完成岷江航电综合开发主体工程。

△建设47个乡镇客(货)码头和13座渡改人行桥。

△建设乐山军民合用机场。 △建成乐山市客运枢纽站。 第八章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强化区域功能分工,构建优势互补、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优化生产力布局

围绕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基础先行、产业集聚”思路,构建“一带三片”产业布局,加速产业集聚,增强区域竞争力。

一带:以高新产业、精细化工、现代物流、新能源及生态产业为特色的沿大渡河—岷江沿江产业带。

三片:市中区、夹江县、峨眉山市高新技术、文化旅游和装备制造产业片;井研县、五通桥区、犍为县、沙湾区重化工和机械制造产业片;沐川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金口河区资源型和生态型产业片。 第二节 大力发展山区经济

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丰富、自然生态条件优越等优势,进一步挖掘潜力,聚集土地、资金、人才、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以基地建设为载体,对外抓大订单、对内抓大基地,突出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探索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壮大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精深加工农业规模。积极探索“峨眉山”品牌整合办法,推进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的梯度发展,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创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加快打造“一都四基地”,努力建设绿色生态产业市。加大资金和项目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水、电、气、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条件,增强 “造血”功能,提高增收能力。 第三节 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十二五”时期,以民生改善、社会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制约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全面贯彻和实施国家、省、市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发展战略,认真实施连片扶贫开发。切实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改

善农村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用更加倾斜的扶持政策,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为实现2020年同步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节 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坚持比较优势,突出优势优先,实施错位发展。突出特色,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增强发展活力,做大县域经济总量,提高城镇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旅游、商贸等产业,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推进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 第五节 加强要素保障

电力保障。加快推进岷江航电综合开发和枕头坝、沙坪、安谷等水电建设,新增水电装机300万千瓦。到2015年,水电装机达600万千瓦以上。在夹江新建10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汇集川西南电力;推进乐山东、沐川等500千伏,五通桥、井研、峨边、犍为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力争沙湾、金口河220千伏输变电工程进入省规划,形成以500千伏为支撑、220千伏为环网的坚强电网,满足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

天然气保障。完善市内供气支线管网,加快构建天然气管网体系,建设中石油仁寿—乐山天然气主管线工程。优化用气结构,做好天然气资源的合理配置,确保城镇居民生活用气,支持重点企业和重点产业发展。

土地保障。按照“严控总量、优化结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原则,统筹各类用地,提高土地资源对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保障能力。坚持需求引导与供给调节,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时序,确保重点项目和民生项目用地。 资金保障。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融资方式。继续深化“政-银-企”三方合作,做好项目包装、策划和推介,努力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 第九章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始终把社会事业发展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财政保障能力,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学前教育。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到2015年,全市新增55 所乡镇中心幼儿园,覆盖率达91.5%。 义务教育。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到2015年,全市巩固率达99.4%以上,基本实现以县为主的区域内均衡发展。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健全义务教育发展经费保障机制。创建1-2个义务教育示范县。

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15年,高中阶段教育(含中职教育学生数)毛入学率达90%以上。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普通高中全面开展特色学校建设。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全面提高我市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加强职教基础能力建设,创建1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2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5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实训基地。

特殊教育。把市特殊教育学校建成集学前、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教育为一体的省级特殊教育示范学校。建成犍为县、井研县2所县级特殊教育学校;扎实开展“随班就读”工作,三类残疾儿童和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5%以上。

高等教育。积极支持在乐高校发展壮大,办好乐山广播电视大学和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支持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加强市委党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党校办学条件。

专栏21: 教育发展重点项目

◆中心城区布局调整工程:“十二五”末,中心城区适龄学生达8.82万人,比“十一五”末新增2.66万人;新建学校46所,迁建学校7所,改扩建学校18所;小学设置教学班738个,中学设置教学班788个,新增加教师670名;规划用地958.25亩,新建校舍37万平方米。

◆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开展危房改造、抗震加固,实现城乡中小学校舍安全达标。改扩建农村学校寄宿设施,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

◆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十二五”期间,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55所,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设置994个班,容纳3万名幼儿就学。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优质特色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和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实施乐山一职中整体搬迁,加快并完成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 ◆教育信息化工程:加强中小学计算机室建设。2015年末,全市60%的高中、50%的城市(县城)初中、小学、40%的农村初中完成“班班通”建设,70%的中小学完成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建设和校园网建设。

◆民族教育发展工程:到2015年,改扩建校舍面积23.7万平方米,添置教学仪器设备;建设教师周转房2.9万平方米;为7.8万人次的寄宿制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对2万人次学生实施免费中职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启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把普通高中学生纳入助学体系;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学生按学期予以资助;建立县级教育资助中心。 第二节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加强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布局市中区、五通桥区、沙湾区、峨眉山市卫生资源,构建大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医疗机构升级,完成市人民医院综合住院大楼一期工程建设并投入营运。搬迁建设乐山市精神卫生中心、乐山市妇幼保健院和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改扩建市中区、五通桥区、峨眉山市等人民医院。多渠道筹资在市中区苏稽镇新建1所三级综合医院。改建市中心血站血库,建设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新建5个标准化社区卫生中心和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加快推进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按标准化建设要求,改扩建县级人民医院、中医院、中心卫生院和村卫生室。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完成11个县级卫生监督机构改扩建项目,加强县级疾病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全市50%的预防接种单位达到规范化接种门诊标准;加强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建设全市儿童免疫信息管理系统;以乡镇为单位,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0%;法定报告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控制在300/10万以下。建设市级产前诊断中心和2-3个县级产前筛查机构;住院分娩率达到95%,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5/10万左右,婴儿死亡率控制在9%。左右。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程度,城市、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分别达到95%和70%。建设乐山市卫生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加强农村急救体系建设。 专栏22: 卫生事业重点项目

◆市县医院:完成乐山市人民医院综合住院大楼一期工程建设并投入运营,完善医院康复保健、临床教学、后勤保障功能;改扩建市中区、五通桥区、金口河区、峨眉山市、夹江县、沐川县人民医院业务综合楼;完成井研县中医院迁建工程。

◆公共卫生:整体搬迁乐山市精神卫生中心;力争整体迁建乐山市妇幼保健院和乐山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完成11个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建设。

◆基层卫生:新建5个标准化社区卫生中心和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改扩建9个中心卫生院和255个村卫生室。

第三节 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全面建设覆盖城乡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实施市、县(市、区)文体中心、图书馆、文化馆改扩建工程,完善功能,提档升级;加快城镇社区文化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和体育“三示范”工程建设,努力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体服务网络体系,力争“十二五”末实现全覆盖,推动公共文体服务均等化。

繁荣文艺事业。继续实施“一个县域一个特色、一个品牌”文化强市项目工程。建立健全激励文艺创新的机制,不断创新文艺创作的内容、风格、形式,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创作生产精品剧(节)目,力争进入国家舞台精品序列。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加快发展体育事业。全面完成区县“一场、一馆、一池”建设,完善体育健身设施网络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力争“十二五”末全市体育人口达45%。加快市奥林匹克学校和区县业余体校建设,构建初、中、高级竞技体育训练网络体系,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不断提升竞技体育水平。举办乐山市第六届运动会,参加四川省第十二届运动会。 加快新闻出版业发展。以内容创新、经营创新为主导,加强现代出版、商务印刷、发行流通基地建设。以农家书屋和乡镇出版物销售服务网点为主体,以重点出版物发行企业和重大产业项目为支撑,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为目标,推进出版物发行网络、新闻出版产业结构调整、新闻出版管理和服务工作体系优化,实现新闻出版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占全省新闻出版比重明显提升。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双遗产”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推进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新建6个博物馆,申报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和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个。积极推进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建设。逐步建立完善文化遗产数据库。引导乐山民间收藏市场健康发展。

发展文化体育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整体实力,加快构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实施重点文体项目带动战略,壮大文体产业实力,构建现代文体市场体系。打造乐山旅游文化、佛教文化、生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乐山乌木文化产业基地、峨眉山茶文化产业基地、峨眉武术文化产业基地;拓展体育彩票、技能培训和竞赛表演市场。力争“十二五”末全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产业实现产值50亿元以上。 推进广播影视发展。到“十二五”末,完成4500个20户以下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逐步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 2012年前建成116个乡镇广播站、1128个村广播室,全面恢复农村广播,实现广播“村村响”。建设市、县(区)两级农村无线数字广播电视覆盖平台,到2015年,全市农村无线数字广播电视用户达到5万户;完成乐山中心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移,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15万户;全市100%的乡镇、70%以上的行政村与市、县主干传输网联网,建成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网络。 “十二五”期间,建设25个镇(乡)影院,设立50个“城市数字电影广场”,新增星级影院5-7个。 专栏23:文化体育事业重点项目

◆文化建设:拟改扩建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项目;加强沫若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建设支持;新建乐山传媒大厦,促进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公共体育:加强区、镇、社三级“体育健身示范工程”投入,逐步实现乡镇(街道)、村(社区)全民健身工程建设。 第四节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基本形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加快推进职工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市级统筹,继续完善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和居民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完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工伤保险政策,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社会保障信息化水平。完善劳动关系调处机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快社会福利、救济、优扶安置和社会互助等保障事业社会化,规范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和社会扶助体系,实现农村福利服务中心全覆盖。到2015年,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6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8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9.5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5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 第五节 推进人才强市建设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强各级干部理论教育、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优化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认真贯彻执行《公务员法》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拘一格选拔任用人才,建立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

壮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和职业化建设。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建设具有现代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家队伍。积极吸引聘用国内外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注重提高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以人才“塔尖”支撑产业“塔尖”。

提升专业技术人才水平。依托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强化实践锻炼,加强继续教育,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水平。注重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开发,着力培养生产、科研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造就一批有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面向国内外,有针对性地引进紧缺人才和重点人才。

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组织和培训,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培养一大批农村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明白人。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培养为重点,加强人才开发投入、引进培养、评价使用和管理服务,营造尊重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鼓励和支持各类用人单位引进和用好高层次人才,切实改善高层次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不断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加强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能力提升工程,提高人才效能。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激励和保障体系,建立科学人才评价机制。

第六节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方针,贯彻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全民创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职能,加快建立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搞好劳动保障技能实训基地创业培训建设。完善和实施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等相关优惠政策。加大政府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力度,完善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适应劳动保障服务功能发展需要的信息网络。“十二五”期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6.3万人。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持共享发展,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基本养老金水平,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加快福利待遇货币化,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加强对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监管,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努力改善城乡居民衣食住行条件,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创造环境优美、宜居宜养的生活环境。加快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公租房开发建设,实施棚户区改造178万平方米。城市供水、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100%和7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优化村镇布局,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分步建设农村新社区。 第七节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继续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切实做好出生缺陷干预、优生健康检查等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趋势,坚持男女平等,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力争新建乐山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着重关注贫困妇女儿童、流动和留守妇女儿童生活状况。引导人口分布,逐步扭转城乡间、区域间差距扩大的趋势。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加快敬老院建设,保证五保集中供养率稳步提升。突出抓好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第十章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第一节 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行政社会管理一体化。继续推进市中区、峨眉山市和井研县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保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落实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大力支持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着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全面推动农村信贷、保险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解决金融机构空白乡镇金融服务问题。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完善农民工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形成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合理均衡配置。 第二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深入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形成阶梯式的价格体系,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型社会的体制机制;加快健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尤其是要素市场体系。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国有投资公司投融资平台的作用,探索建立政府投资撬动社会投资的体制机制,让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良性互动,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乘数效应,吸纳更多的民间资金、资本市场资金、信贷资金投入全市现代化建设。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重点项目并联审批制度,改进和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全面启动政府投资非经营性建设项目代建制,完善相关法规制度。 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能和责任,突出社会事业的公益属性,深化社会领域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府职责,规范行政行为,加强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 第三节 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创新招商引资新机制。强化企业招商引资主体作用,积极发挥政府组织推动作用,招大引强,招高引新,招才引智,建立健全符合乐山实际的招商引资新机制。加强信息和服务网络建设,推行会展、网络、委托、驻地、中介组织招商等方式。针对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集中力量组织大型招商活动,积极开展多层次、专业化招商,注重开展针对性强的专题招商。

加强区域合作。推动与成渝经济区内周边城市的共建共享和共同开发,主动融入成都经济区、联动川南经济区、携手攀西经济区。积极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对接长三角合作,加强与东盟、环渤海区域和中部省市的合作。根据资源和产业链的结合度有选择性地建立友好城市。

提高利用市外资金规模和质量。充分发挥政策、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方面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资本、技术及各类要素。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大力引进重要战略投资者,注重引进中小投资者。鼓励外资以控投、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产业改造。加快服务贸易领域利用外资步伐。积极争取和有效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实际利用外资5年累计超过6亿美元,年均增长10%。

努力扩大出口。按照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的要求,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高新技术、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等出口规模,提高出口产品层次和附加值。培育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出口商品,发展一批骨干出口企业。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巩固扩大东南亚和欧洲出口市场,拓展拉美、非洲及中东市场。鼓励进口高新技术产品、关键设备和重要原材料。到2015年,外贸出口总额达到10亿美元,年均增长10%以上。 第十一章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进生态市建设,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第一节 加强生态建设

继续搞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土地综合整治、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提高全市林草植被覆盖率和水源涵养能力。在岷江流域建设生态定位监测点。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风景名胜区和城市园林绿地的保护与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视外来有害物种对生态系统的侵害。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人居体系和生态建设能力支撑体系。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形成个体自觉、家庭参与、社会共谋的良好生态环境保护氛围。 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

继续抓好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和茫溪河、龙溪河流域水环境治理,不断改善水质。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备用水源建设,坚决取缔影响饮用水源的污染源。对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设备实行强制性改造和淘汰制度,推进工业企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科学施用农药化肥,加强规模养殖场的粪便处理及综合利用。强化对危险废物、医疗垃圾和危险化

学品的监管,加强防治重金属污染。加大城市烟尘、粉尘和细颗粒物治理力度,加强城市噪声污染防治。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认真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加强环保执法。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建立完善企业环保自我约束机制。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积极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第三节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统筹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优先满足生活用水,保障生产和生态用水。高度重视水安全,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有偿使用;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着力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推广使用节水设备和技术,加强城市节约用水。推广节约材料的技术工艺,推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控制建设用地过快增长,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优化土地使用结构,鼓励发展节能节地型建筑。

第四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新能源、盐磷化工、冶金建材、造纸、农产品加工等重点行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福华、德胜、峨胜等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试点。推进废旧家电、再生金属、再制造等重点领域回收利用,推进工业废弃物、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开展秸秆、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加快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搞好循环经济城市试点。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政策体系、法规制度。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 第五节 强化节能减排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淘汰高耗能工艺和设备。开发推广节能技术,突出抓好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的节能工作。推广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和农业机械、住宅和公共建筑,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加强生产、运输、消费环节制度建设和监管,建立健全节能降耗考核体系,实现管理节能。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为重点,加强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强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染、农村污染治理力度,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到“十二五”末,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7%。 第十二章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推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文明风尚,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做好宗教工作。组织史志续修工作。加强国防教育,保护军事设施,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建设“双拥”模范城市。 第二节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发展基层民主。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

推进法制建设。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做好法律援助工作。深入开展普法教育。

加强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推进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创新。加大专项治理力度,坚决制止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第三节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推进管理创新。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规范引导民间组织有序发展,建立政府调控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新机制。

健全应急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落实行政领导责任制。整合各类应急资源,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体系和平台建设。加强地震、气象、防洪、防空、消防等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队伍培训,增强全社会群众防灾救灾意识和能力。

加强安全生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强化高危行业和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安全生产信息、监控、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和运行机制,落实监管责任,深入开展食品药品专项整治,着力解决影响食品药品安全的突出问题,有效防范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全面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维护社会稳定。创新和深化新时期群众工作试点,强化和改进新时期信访工作,依法按政策解决信访问题,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建立和完善信访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信访专项资金机制、民意汇集分析机制、矛盾排查调处机制、信息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深入开展 “平安乐山” 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第四节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夯实国民经济动员基础,坚持平战结合,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逐步提高国防后备力量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积极推进人民防空、交通战备建设,努力增强全民国防意识,逐步提高兵员征集质量,统筹抓好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扎实抓好训练演练,切实提高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和国防动员能力。 第十三章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第一节 健全规划体系

建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专项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为支撑,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各县(市、区)和市级有关部门要围绕发展定位,编制实施一批重点专项规划,明确各领域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形成对总体规划的有力支撑。健全以五年规划为依据的年度计划实施机制,发挥规划和政策的整体合力,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第二节 建立规划实施的考核评估制度

完善规划指标体系及其实施机制,将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政绩考核,继续完善规划的评估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建立健全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的统计和评价制度,确保统计数据权威、准确和及时。 第三节 加强规划实施监督

本规划经过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具有法律效力,由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各县(市、区)和市级各部门要严格遵守总体规划。同时,要完善政府向人大、政协的报告和沟通机制,及时通报规划执行情况,如有调整,需报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及时公布规划进展情况,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社会氛围。 注解:

1. “两化”互动:即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其核心在工业,依托在城镇,关键在协调联动,重点是规划统筹、产城统筹、区域统筹、管理统筹。

2. “3212”战略:“3”指三大规划,即“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规划、四川省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四川省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规划;“2”指重点推进现代畜牧业和现代种植业加快发展;“1”指着力建设新农村示范片;“2”指强化土地和资金两个要素支撑。

3. “一都四基地”:即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中国绿茶之都、全国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基地、全国现代生态畜牧经济产业基地、成渝蔬菜重要供应基地和全省优质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简称“一都四基地”。

4. “百村示范、千点推进”工程:即到2015年,全市在新农村示范片内完成100个农村新型示范社区、1000个村民聚居点建设。

5. “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力争从2009年到2016年,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86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69万亩(含88个粮食生产重点县885万亩),其中已成灌区配套新增822万亩,新建大中型水利工程新增247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00万亩,建设水利现代化灌区示范区30万亩。农业发展的水利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相当于再造了一个都江堰灌区。

6. 千亿交通工程:指乐山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建设的西部综合交通次枢纽工程,其规划总投资超过1600亿元,分三个阶段实施,2030年全面完成。其中,80%以上项目将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完成,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

7. “双百”城市:是我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提出的阶段目标,即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80平方公里,人口达80万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人口达100万人。

8. 三区联动、沿江组团、功能优化、产业高端:我市城市发展的总体定位。“三区联动”,指市中区、五通桥区、沙湾区在城市、产业、交通等方面统筹规划,同步推进,共同发展,形成未来乐山大城市的核心城区;“沿江组团”,指以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为纽带,突出山水园林特色,使市中区、五通桥区、沙湾区和所属沿江镇(乡)组成跨江城市群;“功能优化”,指城市制度组织与社会控制现代化,城市功能与城市结构现代化等;“产业高端”,指坚持走培育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的低碳、环保、绿色、高端的发展路径,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文旅服务业和高效规模农业的现代产业体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6b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