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专家说咱老百姓关心的那些热点问题

更新时间:2024-05-10 01: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听专家说咱老百姓关心的那些热点问题

http://cd.qq.com 2010年05月21日12:29 新华网

灾害频发,如何 减灾防灾?转基因食品能吃吗?气候变暖是否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疫苗到底安全吗?一段时间来,有关公共卫生安全、转基因技术、全球气候变化、地震、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5月17日,中国科协在京举行了以“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为主题的2010中国科协学术报告会。四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就上述热点进行了科学分析与评价。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表示,正确引导社会公众对科学技术相关问题的认识,代表科技界对社会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发出声音、表明态度,这是中国科协的重要职责,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减灾防灾

“小灾靠社区,中灾靠地方,大灾靠中央,巨灾要靠全社会”

史培军(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社区减灾是减灾的根本力量,也是提高社会防灾减灾能力的关键,在这方面,我们国家落后很多,和30年改革开放形成的财力不相配。

前段时间,不期而至的暴雨,给广东、湖南等地造成重大损失。从玉树地震到此前2008年的南方低温雨雪灾害、汶川大地震,灾害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何去寻找防范的对策,对人类社会至关重要。

“防灾减灾一定要走综合减灾的道路。灾难面前人人平等,我们必须把灾害造成损失的利益相关者联系在一起,任何一次灾害的发生都有不同的强度,不同的大小,任何一个灾害都会影响到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社区甚至机构、企业和政府,这些利益相关者,我们有各种渠道,有信息沟通,有防灾减灾的合作,各部门的协调,但我们更需要综合。”史培军

教授表示,汶川地震、南方冰雪灾害,包括玉树地震在内,我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协调了各个部门来应对灾难,“这样的管理体制有很多好处,综合协调,一旦有了重大事件的时候,可以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充分发挥举国应对的概念,但是这种模式不能解决以社区为主的防灾体系的建立。”

史培军教授发问,为什么只有在发生重大灾害的时候这种机制起作用呢,为什么不在平时起作用呢?“问题在哪儿?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防灾减灾的模式,防灾减灾的政策体系,一个数据用起来都很难,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不能够迅速共享,这是当前防灾减灾中最大的困难。”

汶川大地震后,国务院决定把每年5月12日作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的主题就是:关注社区减灾。“社区减灾是减灾的根本力量,也是提高社会防灾减灾能力的关键。而在这方面,我们落后很多,和我们这个国家30年改革开放形成的财力不相配。所造成的结果,是小灾就成大害。”

“防范巨灾风险和灾难,有一大堆不确定因素,包括全球环境变化、能源和淡水短缺、食物供应不足、技术与市场的风险、公共安全等。我们要把信息共享体系建立起来,而今天的中国还没有一张完整的综合风险地图。”史培军教授在报告的最后建议,政府要把小灾、中灾、大灾由不同部门来承担,小灾要靠社区,中灾靠地方政府,大灾靠中央政府,巨灾要靠全社会。

转基因食品

“比起很多传统食品来,我认为它更安全”

林敏(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对于 转基因食品,是经过最严格的安全评价、最透彻的研究,这样推到市场来的。转基因安全性的争论由来已久,归根到底,我个人认为还是一个贸易之争、国家利益之争。

长着大眼睛、有着六条腿的西瓜,一只马头鸟身鼠尾的怪物??林敏教授一上台,就给听众展示了两张近来在网上被热炒的图片。

“这实际就是在渲染转基因的恐怖和恐惧。”林敏说,自然界普遍存在转基因现象,比如,一棵树长了一个瘤子,就是由农杆菌转基因的现象。“而劳动人民在很早的时候就利用了这种转基因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杂交的方法,来进行新品种的培育。”

在他看来,转基因技术实际上和传统的杂交育种技术本质上是相同的,转基因技术是育种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传统育种方法的重要补充。

数据显示,到2009年全球的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达到了1.3亿公顷,全球有25个国家种植面积是1996年的79倍。全球的转基因作物里面,大豆面积的3/4,棉花的一半,玉米面积的1/4,油菜面积的1/5都是转基因品种。

林敏认为,从这些数字可以得出结论,“转基因技术是大势所趋,转基因产业已势不可挡。”

至于我国为什么选择和发展转基因技术?林敏分析,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基本的特点是人多地少,资源短缺。发展转基因技术是符合我们国家的国情的,我国是一个自然条件并不优越的国家,东西部寒冷,半壁江山干旱,“这样也迫切需要我们发展转基因技术,培育新品种,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而对于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争论,林敏表示,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尚未发现可验证的、因食用转基因作物加工的食品而导致有毒或有损营养的情况,数以百万计的人食用了转基因作物加工的食品未发现任何不利的影响。

“既然有这样的结论,为什么还持续不断地争论?”对此,林敏直言不讳,争论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有文化的原因,有国际贸易的原因,有政治背景等一系列原因,学界普遍的共识是,转基因的争论还是一个贸易之争、国家利益之争。

“比起很多传统食品来讲,我认为它更安全。”针对公众对 转基因食品的恐惧心理,林敏说,害怕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有一天转基因技术广泛应用于我们的工业、农业、环保,进入寻常百姓家,你感觉到它的好处了,离不开它了,到了那一天,公众才能真正接受。”(来源:工人日报)

气候变化

“主要原因和人类活动有关”

罗勇(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气候变化是有科学不确定性的问题,但是在应对 气候变化的主要方式方面,比如说在减缓 气候变化方面的主要措施就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包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推介或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即使没有气候变暖这样一个现象,我们的生活也不能继续沿着以前发达国家所走的高污染、高排放,然后再后治理的老路。

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的总体上升趋势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变化是否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全球气候变暖,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们今天热议的低碳生活、节能减排,到底能否会对未来 气候变化产生作用,还是说这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

这些问题,不仅是现场听众抛给主讲人——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研究员的,也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公众以及科学界普遍关心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也正因为此,罗勇一上台就表示:“为了使我的报告更有针对性,我把报告题目略作修改,改为《关于 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争论与质疑》。”

罗勇研究员说,气候变暖应该说是比较显著的,在过去一百年,也就是1906年到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平均上升了0.74度,这是气候变暖的一个最明显的证据。

另一方面,科学家观测的事实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升高,自人类工业革命以来,也就是1750年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三种

主要的温室气体浓度明显上升,超过了自然界在过去约100万年以来的最大值,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明显和人类活动特别是化石能源的燃烧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增加有密切的关系。

“科学界可以用一些科学的研究结论来证实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和温度的上升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罗勇说,一些人类的活动,比如说外室气体,像二氧化碳、氧化亚氮和甲烷等等和人类活动有关的因素,对气候是一个变暖的作用。

对于气候变暖的利弊分析,罗勇表示,根据很多学者的研究,在地球历史上,暖湿的时期应该是有利的,冷干的时期是不利的。但是结合目前的变化,学界普遍的看法是,如果在未来的五十到一百年间,气候是一种缓慢变化的话,应该说利和弊是并存的,但是如果变暖的速度过快,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社会系统来不及去适应的话,这种影响应该是负面为主的,甚至有可能是灾难性的。

关于低碳生活,罗勇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赞赏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即使没有气候变暖这样一个现象,我们的生活也不能继续沿着以前发达国家所走的高污染、高排放,然后再后治理的老路。”

疫 苗

消除公众对其安全性的疑问

梁晓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自上世纪80年代国家免疫规划全面展开以来,疫苗在保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称赞。疫苗经过多年发展,仍然是最经济最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手段。

我国每年接种约10亿剂次预防疫苗,发生异常反应的概率很低。但前段时期山西疫苗贴签事件被媒体曝光,到江苏和河北问题人用狂犬病疫苗被国家药监局通报查处,让部分人对疫苗安全问题产生了质疑。

对此,梁晓峰表示,自上世纪80年代国家免疫规划全面展开以来,疫苗在保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称赞。据估算,疫苗针对的儿童传染病减少了3亿多人的发病,减少疫苗针对传染病死亡400多万人。2008年,国家免疫规划进行了扩容,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疫苗的国家之一。

梁晓峰说,近些年来,我国加强了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还建立了自己的预防信息系统。

“可以告诉大家,我们现在能做到每个儿童接种每一针次的信息都录入计算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据。”梁晓峰说:“另外一个大家十分关注的事情,是不良反应监测,我们国家疾控信息平台有这个功能,这个工作非常复杂,是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参与这项工作的知道,这项工作远远不是比诊断感冒,或者是其他病来得容易的一件事。”

梁晓峰同时指出,在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扩大乙肝疫苗接种范围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流动人口和薄弱地区的免疫预防工作仍然面临挑战。“疫苗经过多年发展,仍然是最经济最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手段。”他因此吁请新闻媒体给予大力宣传,提高社会对免疫预防的关注度,消除公众对疫苗安全性信任的疑问。

对此,梁晓峰表示,自上世纪80年代国家免疫规划全面展开以来,疫苗在保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称赞。据估算,疫苗针对的儿童传染病减少了3亿多人的发病,减少疫苗针对传染病死亡400多万人。2008年,国家免疫规划进行了扩容,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疫苗的国家之一。

梁晓峰说,近些年来,我国加强了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还建立了自己的预防信息系统。

“可以告诉大家,我们现在能做到每个儿童接种每一针次的信息都录入计算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据。”梁晓峰说:“另外一个大家十分关注的事情,是不良反应监测,我们国家疾控信息平台有这个功能,这个工作非常复杂,是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参与这项工作的知道,这项工作远远不是比诊断感冒,或者是其他病来得容易的一件事。”

梁晓峰同时指出,在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扩大乙肝疫苗接种范围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流动人口和薄弱地区的免疫预防工作仍然面临挑战。“疫苗经过多年发展,仍然是最经济最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手段。”他因此吁请新闻媒体给予大力宣传,提高社会对免疫预防的关注度,消除公众对疫苗安全性信任的疑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68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