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山东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高等教育学精华笔记

更新时间:2024-01-02 18:1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1高等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2.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3.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其构成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即布局)等。

4.高等教育的体制结构:指按高等学校的办学主体和行政管理的隶属关系而确立的结构。

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指不同的办学形式及其比例关系,即一般高等教育与其他各种类型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又称类型结构。

5.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指高等教育各层次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属于一种纵向结构。(专科、本科、研究生)

6.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指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

7.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8.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即它们的数量、类型在不同地区分布的比例,或称区域结构。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既涉及不同地区高等教育的比较,它们各自的优势、特长等问题,又涉及它们的规模、科类、形式与层次等问题。(梯度结构模式和中心城市模式) 9.威斯康星思想: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也可做判断题)

10.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一切教育工作营遵循的基本指针。如果是简答题,还应加上: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又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1.高等教育目的:具体而言就是指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2.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13.通才教育:以培养通才(即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为目的的教育,又称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通才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通才教育具有以下特征: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14.专才教育:以培养专才(即在某一学科领域有很深造诣、有特殊技能的人才)为目的的教育。专才教育注重学问的专深,技能的专精。特征如下:人才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代替性;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学生在毕业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15.英才教育: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属英才教育阶段。英才教育论的目标是培养精英人才,即具有突出的智力水平和道德修养,能够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某方面或多方面做出杰出的创造性贡献的人。英才教育论主张国家应承担高等教育的全部投资,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是通过对智力、品行等方面的考察、考试等选拔方式而获得。教育内容主要是博雅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致力于统治管理才能培养。

16.大众教育:入学人数在适龄人口的15%--50%之间,属大众教育阶段。大众教育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除了培养未来的国家管理者外,主要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各个行业的人才。高等教育经费由国家、政府提供一部分,主要来源是社会和个人投资。高等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不设入学选拔考试或入学选拔考试不通过率极低。

(注: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属英才教育阶段;入学人数在适龄人口的15%--50%之间,属大众教育阶段。超过50%属普及教育阶段)

17.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有宏观和微观之分。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宏观管理体制),指国家在协调和指导高等学校的办学而在有关机构设臵、隶属关系、权限的划分上的各种制度的总和,集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系统中高等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体制,一般指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指高等学校人、财、物的配臵,招生、专业设臵、课程设臵、教学组织等事务的责任权限划分,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各种制度的总和,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基础和细胞。

18.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学校的种类,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主办权,领导管理体制以及学校之间的衔接和他们之间的关系等等。

19.高等学校学制: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是整个学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学制是学制中的最高层次。

20.位制度:是国家和高校为保证学位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而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21.教师专业化:①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②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③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结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④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2.高等学校教师:高校教师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者,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他们不仅担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还对国家科技水平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23.专业:专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专业是指某种职业的劳动特点和职业特征。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根据学科门类和社会职业分工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

24.专业特色:是指所办专业的优长之处、特殊之点。主要体现在专业的构成要素和培养方式方面,最终表现为专业造就的?产品?——大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上。

25.学科:是基于学问性质划分的学问分支、教学科目或学界组织。

26.课程:课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高教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和结果,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计的一切条件和一切活动的总和。

27.教学大纲:是指课程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和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28.教材:又称教科书或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它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分为基本教材和辅助教材。

29.高等学校教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设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让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发展智力和体魄,树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形成良好个性品格的专业性、探索性、过渡性的高层次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

30.教学组织形式:指为了有效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控制教学活动的规模、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和利用教学活动的场所等活动形式。其基本形式有: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社会实践、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

31.课堂教学:指有固定时间和地点、有相对稳定的课程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班级授课形式。

32.高校教学管理:就是教学管理者遵循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通过决策、计划、组织、实施、协调、检查、总结等活动,合理运用教学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因素,使教学工作有序高效地运转,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

33.高等学校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水平、质量、过程、方法等的意义、作用、目的的判断和推论。(教学评价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但这种价值判断要以?事实?为根据,要以评估为前提)

34.质量工程: ?质量工程?是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它是教育部、财政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大本科教学改革项目,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直接针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采取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举措。

35.科研原则:是根据高校科技方针、任务、特点及长期实践经验抽象概括而成的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36.定量研究:是一种以揭示事物?质?的规定性为研究出发点的方法,其着眼点在于对事物的表象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考察分析,进而揭示出决定这一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本质。

37.定性研究:是一种数学方法技术考察事物?量?的规定性,从而准确把握事物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着眼点在于用数量关系揭示事物特征。

38.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一种特定的教育价值取向实现的过程,教育主体通过对传统和现实教育不同层面和程度的反思、扬弃和超越,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的需要,促进教育向着合理和进步方向的自我完善。 39.教育发展:是整个教育系统在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民主化的过程中,在总体上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不断生成、变化和更新的过程。

40.高等教育功能:高等教育的功能是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够发挥这种功效的能力的总称。高等教育的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41.个体功能:是高等教育对个人身心发展所起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促进个人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功能; 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功能; 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的功能(也可做简答题)

42.社会功能:是高等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用,即高等教育通过其特定的活动来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1)政治功能具体表现在:使受教育者政治化;培养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法律人才;促进政治的民主化。

(2)经济功能指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功能,具体表现在: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的支持;作为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文化功能指高等教育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也可做简答题)

43.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国际合作。

二、简答

1、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及其基本发展规律。

⑴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人类社会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活动,教育对象是完成完全中等教育后的人。

⑵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主要是指:高等教育活动(实践形态)、高等教育事业(制度形态)、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形态)。

⑶ 高等教育学要研究的基本规律有: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规律;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协调发展规律。 2. 古代?高等教育?有何特点?

⑴西方古代?高等教育?有以下特点:随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高等教育?中心也处在变动之中;具有?官办?、?私办?或?官私合办?多种形式,但以官方的资助和兴办为主;教育内容较全面,比较注重道德与伦理教育;教育的方式方法较灵活,交流、启发、论辩是常用的方法;学术研究和教学育才结合得较紧密。

⑵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有以下特点:从办学主体看,是官私并存;具有?显在?、?潜在?的社会功能。显在功能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即?学而优则仕?;潜在功能是国人对国事进行批评监督的场所或隐含某些政治交往的功能;从管理者素质看,是名师掌权;从课程内容看,是儒学为尊;从受教育权看,是机会不均;从教学方法看,是崇尚自学讨论。

3. 如何理解高校的国际合作职能?

高校的国际合作职能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主要包括师生互换、学位互认、学者互访、国际联合办学、国际合作研究、参加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教育资源的互补和协助等。国际合作职能是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市场杠杆的作用,打破高校历史上形成的相对封闭性,将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服务三大职能在国际合作的现实导向下进行全面的协调和有机的重组。

4、高等学校的四大社会职能是什么? 答: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体现于高等学校的职能中,高等学校也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其职能主要有:(1)培养专门人才,这是高等学校永恒的职能,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2)发展科学,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3)社会服务,除了通过培养人才,发展科研为社会服务以外,还包括教育推广、人力培训、决策咨询、技术转让、兴办知识产业、进行社会监督等诸多形式;⑷ 国际合作是高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崭新职能。这种新职能是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市场杠杆的作用,打破高校历史上形成的相对封闭性,将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服务三大职能在国际合作的现实导向下进行全面的协调和有机的重组。

这四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内涵?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他认为?人是自然的直接对象?,但又是生活于一定社会中的成员,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的总和?。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旧式分工和私有制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思想内涵包括三层:

第一是指人的心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可以通过智育、德育和美育等不同渠道来促进个体心理素质的和谐、全面发展以造出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个性。

第二是指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这是将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统一起来把握的全面和谐发展,要把德、智、美三育同作为其物质基础的体育内在地结合起来,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把握。

第三是指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全面发展。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具体地、历史地把握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6. 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指能使高等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具体的实施方式,即教学工作、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

7. 简述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的特征。

高等学校学制结构一般指高等学校的形式结构和层次结构。从形式结构看,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两大类,还有高等职业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形式;从层次结构看,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硕士、博士)教育等。 8.高等学校学位制定的依据。

⑴ 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⑵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⑶受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

9.如何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 第一,加快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步伐,建立和完善全国性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指导信息服务体系。

第二,加强和深化以用人制度改革为重点的综合配套制度改革,改善就业环境,促进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第三,进一步调整改善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和培养模式转变。

第四,加强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建设,注重发挥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中介服务的重要作用。 10.如何理解大学生的社会地位?

⑴青年中的佼佼者⑵具有合法权益的受教育者⑶培养中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

11. 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教师是一种职业。?教师的社会地位取决于教师的学术水平、教育专业水平和教育成就?。在我国目前而言,无论是从相关法规还是社会群体的共识来看,高校教师的地位相比较而言,无论是经济待遇、社会权益还是职业声望都是较高的。

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主要决定于高校教师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高校教师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2)高校教师是科技和文化尝新的重要实现者;(3)高校教师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4)高校教师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直接推动者 12、高校教师的任务和职业修养? 答: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有:(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2)开展科学研究;(3)为社会服务。

对高校教师的个人职业素质要求: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第二,扎实的只是和广博的文化修养;第三,懂得教育科学,掌握教育规律;第四,精湛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13. 高等学校教师劳动有哪些特点?

高校教师的劳动既有一般教师的共同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⑴具有所有教师劳动的共同特点:无私性;示范性;迟效性和长效性;智力性和复杂性。

⑵高校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劳动的专业性;劳动对象的高层次性;劳动的时空延续性。

14. 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要考虑哪些因素?

专业培养目标是指各专业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科特点而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的特殊要求。对其进行制定和调整时应注意:

⑴专业培养目标要与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目的、高校培养目标和国家的学位条例相一致⑵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德智体美协调发展的要求,要充分体现德与才、身与心、知识与能力、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协调与和谐⑶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高等学校层次、规格的差异性⑷要使专业人才质量规格具有国际可比性。

15. 专业内涵建设包括哪些方面? 专业内涵建设的内容包括:(1)专业培养目标建设;(2)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建设;(3)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4)专业设施建设;(5)专业管理建设。

这几个方面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不能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

16. 构建良好的课程结构要处理好哪几种比例关系? 课程结构就是各类型课程的有机组合方式。构建良好的课程结构要处理好以下几类课程的组合关系:

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跨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⑵理论性课程和操作性课程之间的关系⑶必须课程和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⑷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间的关系。 17、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形式?

答:高等学校教学的形式使多种多样的,其基本形式有: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社会实践、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

其中,课堂教学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有相对稳定的课程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班机授课形式,包括备课、上课、课后总结三个环节;实验课教学是指在特定的场所,运用一定的设备仪器和相应手段,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引起事物或现象的变化,从观察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变化过程来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一般有三种类型:演示实验、基础课程实验、设计性实验;社会实践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使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使高校教学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使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对前期教学起着检查、巩固和提高的作用。 18、社会实践教学的特点?

答:社会实践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使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具有一下四个特征:

第一,以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为根本目的;第二,以参与为最基本的实施方式;第三,教育教学内容具有定向选择性;第四,能与其他教学形式相互促进、效果互补。

19、高等学校教学原则有哪些?制定它们的依据是什么? 答:教学原则有:第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第三,教师的主导型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原则; 第六,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以上各原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整体。 高校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规律和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在总结教师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的特点而制定的。除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还必须依据:

第一,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规律;第二,社会的需要和教育的目标;第三,高等学校的特点;第四,先进的教学经验。

20. 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和意义是什么?

基本任务是:⑴提高文化素养,促进理论深化,改善知识结构⑵提高智力体质,培养实际能力,增长创新才能⑶培养科学观念,陶冶品德和美感,促进个性发展。

意义:⑴教学是培养专门人才基本途径⑵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21.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⑴教学工作的计划管理⑵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⑶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管理⑷教学质量管理⑸教学运作配套系统管理。

22. 高等学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有哪些内容和方式? 广义的教学评价内容包括:基本素质;教学状态;科学研究;工作业绩;特色项目或特殊贡献。

教学水平评价方式: 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对教学能力、教师素质的评价等。

23. 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构成要素及作用。

构成要素:评价目的;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方式方法。

作用:管理作用;导向作用;鉴定作用;激励作用;改进作用。

24. 高校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客观(按事先确立的标准进行,将标准和答卷统一起来考虑)、公正(一视同仁,避免感情用事)、科学(评分标准和方法要严谨,符合教学规律)、统一(评定标准、宽严程度要前后一致)。

25. 高校教学改革的策略有哪些?

转变教学思想;更新陈旧的教学内容;采用先进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改革教学管理;保证教学改革资金的投入。

26. ?质量工程?建设的内容有哪些?

⑴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⑵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⑶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⑷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⑸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⑹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 27. ?质量工程?体现的思想。

⑴体现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思想⑵体现了内涵发展的思想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⑷体现了协调发展的理念⑸体现了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理念。 28.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⑴齐全的学科门类为重大的综合性课题研究及新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⑵高校人才集中、机构灵活,投资少,见效快⑶教学与科研结合紧密⑷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发达的信息系统⑸合理的高校科研布局,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9、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的意义

答:现代科技愈来愈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知识资本对经济的贡献率已远远高于传统的生产要素,社会对高等学校的科技发展的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因此,高校从事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⑴高等学校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⑵高等学校科研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 ⑶高等学校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坚实基础 ⑷高等学校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渠道 ⑸高等学校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点

30. 高等学校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是研究教学内容,二是研究教学方法 31. 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的任务是什么?

⑴承担国家重大的科学技术研究课题⑵承担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的研究重任⑶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的有机结合⑷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32、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的原则

答: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的原则就是根据高等学校科技方针、任务、特点以及长期实践经验抽象概括而成的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主要可以概括为: 第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第二,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第三,研究组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第四,不同层次的科研规模与组织方式相统一的原则 第五,自定选题与课题组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第六,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总之,高等学校科研的原则是高等学校进行科研应遵循的基本要求,他们是根据高等学校科研任务的特点以及科研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的。

33.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动因是什么? 经济因素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动因。

⑴经济发展状况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⑵经济改革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可能:①经济多元化为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②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③经济体制改革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示范。

34.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直接动因是什么?

政治因素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直接动因。⑴政治体制改革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作用:

①政治体制改革决定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②政治体制决定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式。

⑵政策引导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方向:

①政策引导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是一种世界性现象②中国运用政策引导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35.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催化动因是什么? 文化因素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催化动因。

⑴传统文化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优秀文化-推动力,落后文化-阻力)⑵文化差异导致教育政策的差异⑶外来文化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学习创新与主动借鉴;第三世界高等教育:文化移植与被动接受)。

36. 高等教育改革的特点有哪些? ⑴高等教育国际化⑵高等教育现代化⑶高等教育多样化⑷高等教育大众化⑸高等教育终身化。 37、简述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

答: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既取决于教师的个体素质,又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构成状态,即教师队伍的结构。主要包括:第一,职称结构,即队伍内部各种职称的比例状况,这是衡量教师队伍业务能力和水平,反映教师队伍素质的一项重要标志。第二,学历结构,即教师队伍最后学历的构成状况,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即教师的基础训练水平和业务发展的潜力。第三,年龄结构,指教师队伍的年龄构成状况,其中最具有特征意义的是各级职称教师的平均年龄。第四,专业结构,指教师队伍中各专业教师的比例状况,高校教师合理的专业及学科结构应当与高等教育及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第五,学缘结构,指教师毕业来源的构成状况,应有效调整高校教师学缘结构,形成来源渠道多元化的教师队伍结构。

三、论述

1、论述: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认识

答: 1.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依据。

社会本位价值观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这种观点强调人是社会产物,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人。这种教育目的观所关心的是个体社会化、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政治品质的发展。

持社会本位观的人以社会为观察问题的立足点,认为社会与个体关系结构类似于?有机体?与?细胞?的关系结构。社会作为有机体,个体则分布在由社会各个子系统组成的?器官?中,起着机体基质的作用,社会处于决定性、中心的地位。社会是目的,个体则处于从属地位,是实现社会目标的手段,个体必须加入某一社会系统,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个人才有价值。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及理论依据

个人本位价值观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个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这种高教目的观所关心的是个人价值,即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健全人格形成和个体生活幸福。

持个人本位观的人将教育的立足点移至个体,认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类似于?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个体作为有机体,而社会则成了个体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个体实现自己生命价值与发挥潜力的舞台。个体处于中心地位,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是目的,社会是为个体生存与发展服务的手段。 3.两种价值观的评析及现实抉择(这一块是答案的重点) 这两种高等教育目的观既有合理之处,也各有其局限性。 社会本位观肯定高等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强调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把服务与社会放在首位,这对于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密切与社会的联系,发挥高校的功能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绝对的社会本位观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一些问题:导致高等教育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波动而波动,使高等教育缺乏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往往做出一些违反教育规律的蠢事;没有分清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容易导致高等教育走偏方向和短视行为;容易助长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忽视和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个体本位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丰富了人对个体潜能及其价值的认识,突出了个体创造力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弥补了社会本位观的某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它没有揭示出真实存在的个人与社会的多种关系,把社会视作个体的简单集合,过分强调个体本位观会导致高等教育某些弊端:完全忽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使得教育面对纷繁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把个体需要强调到不是当的位臵,导致教育中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下降。

根据社会本位观、个体本位观的基本观点、价值及发展的历史经验,当前,我们在高等教育目的观选择上,应寻求与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相适合的整合思路。不能重复?一边倒?的做法,应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具体情况,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作出动态的调整。但切实措施尚有待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摸索。

2.论述通才教育论和专才教育论的内涵及两种教育的现实选择。

⑴ 通才教育是以培养通才(即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为目的的教育,又称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通才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通才教育具有以下特征: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⑵ 专才教育是以培养专才(即在某一学科领域有很深造诣、有特殊技能的人才)为目的的教育。专才教育注重学问的专深,技能的专精。特征如下:人才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代替性;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学生在毕业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⑶ 当代高等教育在通才教育和专长教育的现实选择上,必须走两者相结合的道路。因为:第一,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走通才教育与专长教育相结合的道路。第二,人的和谐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长教育的密切结合。第三,通才教育和专长教育的结合是由现有国情决定的。我

国的经济属于后发型经济,知识经济的比重还较小。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专长教育的任务还相当重。另外,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高校入学率较低,高等教育的成本又较高,希望学生毕业后能尽快为经济建设服务。所以, 在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期间有必要给予他们较全面的教育。为此,对高校学生既要加强素质教育,又要培养能力,做到博雅和专深的结合。 3. 论述英才教育论和大众教育论的内涵及我国的现实选择。

⑴ 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属英才教育阶段。英才教育论的目标是培养精英人才,即具有突出的智力水平和道德修养,能够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某方面或多方面做出杰出的创造性贡献的人。英才教育论主张国家应承担高等教育的全部投资,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是通过对智力、品行等方面的考察、考试等选拔方式而获得。教育内容主要是博雅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致力于统治管理才能培养。

⑵ 入学人数在适龄人口的15%--50%之间,属大众教育阶段。大众教育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除了培养未来的国家管理者外,主要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各个行业的人才。高等教育经费由国家、政府提供一部分,主要来源是社会和个人投资。高等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不设入学选拔考试或入学选拔考试不通过率极低。

⑶ 就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现实状况看,应吸取英才教育论和大众教育论的长处,实施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并重的发展思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这不仅需要大众教育的发展,且需要英才教育的加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以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总体教育水平较低,需要从量和质两方面予以提高。我国的英才教育在理论研究、制度、内容、方法上都落后于发达国家。而未来社会离不开高素质的大众,也离不开高素质的精英。因此,既要发展大众教育,又要发展英才教育。两者并举、并重,才是我们现时代所应作出的理智选择。

4、结合实际,谈谈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

答: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现有的有限资源,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提供管理的效率。遵循的原则是机构设臵合理,权力和责任界限清晰,任务分工明确,人员队伍精干,实施目标明确以及组织、控制、协调等手段得当和信息反馈渠道畅通等。

就目前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情况来看,高校管理的效率还存在着许多较为严重的问题,主要反映在:校——院——系或校——系间权力结构不合理,行政权力过于向校集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基层自主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学院制尚在探索之中,学院的行政权力有待大力加强;校职能部门机构臃肿,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并且相互之间还存在着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致使工作效率低下;另外,行政管理部门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现象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围绕这些问题,今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基本方向是:

第一,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结构,适当实行权力重心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第二,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大量裁减机关人员编制,提高办学效率;其次,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第三,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及今后我国高校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涉及到职称评定、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和考核等方面。第四,高校办社会的现状必须得到根本的改善,特别是后勤的社会化问题。所谓后勤社会化就是指转变后勤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后勤服务部门的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之成为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

5. 结合教师队伍群体和个体的素质要求说明如何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既要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⑴高校教师的个体素质要求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优秀的教学能力和出色的科研能力。

⑵整体素质要求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要合理。

⑶要提高高校教师的个体素质,应做到:①组织培养和自我提高相结合②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统一③提倡奉献和给予回报相统一。

⑷要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要做到:①相对稳定和绝对流动相结合②规范控制与教师资源开发相结合③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相统一。

6、论述如何正确理解和建构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是完成高等教育任务的重要前提之一。高校师生关系可概括为教育关系、人格关系、心理关系、道德关系和法律关系。教育关系是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具有先赋性、稳定性的特点;人格关系是指高校学生是尚未成熟的一代,但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其与高校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心理关系主要包括高校师生间的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师生之间的认知也要经历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积极肯定的认知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调节器,良好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情感上的融洽它不仅可以推动高校师生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完成某项教学任务,也可以使彼此交往的需要得到心理上的满足,高校师生的情感关系具有社会性、普遍性、稳定性等特点;道德关系需要高校师生在教育过程中都应该旅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它维护和巩固需要靠双方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法律关系是对高校师生间其他各关系的法律确认和保障。高校师生间的这五种关系紧密相关,贯穿在师生教育活动的始终,且在每一活动中都有体现,不能截然分开。

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有赖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并注意以下几点:1、师生交往要以平等为基础,师生在人格关系上是平等的,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作为有独立人格和教育主题来对待,要求师生平等。建立一种超越代际的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2、加强理解和沟通,拓展双方交往渠道,师生双方对各自及对方的角色规范都要有一定的认识和认同。3、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它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能力、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职业品质的修养水平。4、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在明确学生是自己的服务对象,必须理解、热爱、尊重学生。

7. 什么叫专业特色?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阐明如何办好特色专业?

⑴专业特色是指所办专业的优长之处、特殊之点。主要体现在专业的构成要素和培养方式方面,最终表现为专业造就的?产品?——大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上。 ⑵要办好特色专业,从构成要素看,要做到:①专业培养目标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科性质②课程体系合理,能为专业培养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③专业教师群体实力强、学术积淀厚,教师个体素质和专业水平高④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职业适应性,在同类职业中竞争力很强。

⑶ 从培养方式看,要做到:①适应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价值追求②能充分利用和发挥有利于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条件③能有机组合多种教育教学方式,形成合力。 8、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加强课程建设,使所教课程成为精品课程。

答: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1、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教师个体,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业务进修,主要通过教师的学历、职称层次和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并体现。作为教师群体,一是要进行师资队伍结构调整,达到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合理;二是要加强梯队团队建设,形成凝聚力强、协作精神好、方向明确、很有后劲的学术梯队。2、教学内容建设:一是要认真选择教学内容;二是要科学组织教学内容,不能不思改进也不能脱离教学实际。3、教学资源建设:包括基础建设和推进共享两个层次。基础建设是在各课程组、教研室、院系或学校范围内进行的,推进共享则突破学校范围,可为互联网提供信息资源并免费开放。4、教材建设:其中编写是前提,选择是关键,使用是目的。5、设备、设施和实验建设。6、体制机制建设。

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体现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具有鲜明特色,并具有辐射作用的优秀课程。 本人所教课程属于公共外语基础课程,《大学英语综合教程》,要想使这门课程成为精品课程,首先我必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业务进修,做到思想进步、品德优良、心理健康、业务精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和职称层次,提高教学质量和开展科学研究。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及时引进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和他们的专业层次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例如我所教授的预备级和一级两个不同英语程度等级的班级就须注意详略有异、进度快慢的差别。

9、结合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说明如何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答 :大学教育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相比较,有了很大的不同,首先就其教学过程,即教学的展开形式而言,有着如下特征:(1)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逐渐增强;(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逐步增强;(3)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具有很强的过渡性;(4)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学科发展、职业要求紧密结合,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 其次,从其教学方法来看:(1)信息由师生共同控制;(2)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逐步增强;(3)科研方法的训练逐步增加;(4)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

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进行高等教育教学时,要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可能的实际效果;要将教法和学法结合起来,使选用的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要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教学艺术的训练,形成独立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具体操作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提高:

第一,在指导思想上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

第二,在功能上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 第三,在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上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10. 请你谈谈质量工程对高校发展的影响。

⑴实施质量工程,能提高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育质量,可防止高校陷入低水平办学误区,是高校建立在更牢固、更踏实、更可靠的基础之上。⑵实施质量工程,能促进高校的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⑶实施质量工程,能满足社会对高校的满意度。实施质量工程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办好群众满意的高等教育⑷实施质量工程,能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

11. 结合实际谈谈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⑴ 高校教学改革趋向国际化。课程体系中增加了更多的国际化课程;更多采取了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认证与国际接轨等。⑵ 学科综合化趋势增强。教学内容和科学研究都趋向综合化。⑶ 高校教学趋向个性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计划趋向个性化;教学方式多样化,因材施教。

⑷教学管理的活性化。个人可根据自己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可以跨学科选课 ⑸ 倡导自主性学习。学生享有充分的学习自由,享有学习的主动权。⑹ 教学改革围绕培养创新人才展开。⑺ 趋于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 12、高校教师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高校科研和教学的关系) (1)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项基本任务。因此

高校教师应遵循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做到两者兼顾。

(2) 教学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之一。因此,教师要根

据专业设臵、培养目标等要求,认真钻研教材,精心组织教学。

(3) 科研是教师的另一项基本任务。科研是教师提

高水平的基本途径。教师要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掌握科研规律与治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目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关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误区有:误区一,认为高等教育中,教学是中心,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更多的偏向研究生培养,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的主要精力是上好课,科研只是?游击战?,是?细枝末节?,可有可无。误区二,由于科研工作对教师个人利益和学校社会地位有着更明显和更直接的影响,部分教师不愿从事教学。误区三,简单的将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划等号。 ⑶对于这种片面强调科研或教学的做法应提出批评,它已对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构成严重影响。在正确处理二者关系方面,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教师自我的道德调节。高校教师应以正确的道德规范处理好教学和科研中的利益矛盾,正确看待现实中的利益关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实现教学、科研的协调平衡发展。②.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加强行政的综合调节作用。通过强有力的引导、规范、保障、激励、评价等措施使教学和科研结合的更紧密些,促进高校教育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真正持久的提高。)

13、结合高等教育学的有关理论,谈谈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首先,我们要全面认识、理解高校教师应承担的任务和职责,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教书育人、开展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完成,主要通过教师的工作来实现。1,每个教师都要积极承担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2,高校教师必须把教学与探索新知识的科学研究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研究也是高校教师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教育学生的业务基础;3,高校教师应根据自己专业特长积极服务社会,但必须以社会效益为主,不能以营利为唯一目标。

其次,我们要加强个人修养和素质。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做到: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第二,扎实的知识和广博的文化修养;第三,懂得教育科学,掌握教育规律;第四,精湛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还要注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4. 试述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意义及其主要的途径。 第一,结合专业课的教学进行科研指导。既能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第二,在师生合作研究中进行科研指导。既能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科研态度,又能发挥他们在科研中的作用。第三,结合社会实践进行科研指导。既能加深学生对科技的认识,掌握科技的发展趋势,又能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科研能力。第四,结合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科研指导。可以训练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15. 试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答: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按照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国情,在21世纪初,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终身化。

我国正处在上述发展趋势的形成过程中,要推进高

等教育的国际化、现代化、多样化、高大众化、终身化,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高等教育改革是对高等教育制度、体制、结构、主体、目标等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进行改革,体现了改革的多元化和现代化的趋势。

四.判断题

1.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

过程中,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应反映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思想。

此说不完整。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应反映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思想,另一方面还要求教师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传播科学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2.高等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途径是课堂教学。 错误。高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有多种途径,如教学、科研、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其中教学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最基本途径。

3.高校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

此说不完整。高校师生关系就其表现形式而言,既表现为教育关系、心理关系,也表现为道德关系、法律关系等。其中教育关系是最基本的师生关系,是心理关系和道德关系建立的基础;反之良好的心理关系和道德关系能够维持师生间良好的教育关系。

4.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二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此说不完整。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除了上述两个方面外,还要促进大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开展与发展。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发展、

世界观的形成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等是相互制约的、相互促进的,忽视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会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

5. 在近代西方关于大学改革的各种观点中,以洪堡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影响最大,并在19世纪初成为德国大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洪堡近代大学理念主要有:新大学的本质是?客观的学习与主观的教育相结合?;大学应保持?孤独与自由?的原则;必须将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最大的贡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65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