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高校教师专业技术高级职务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31 15: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浙江大学高校教师专业技术高级职务

申报表

姓 名: 职工号: 单 位: 所在学科:

汪浩 0012025 医学院 神经生物学

现任专业技术职务: 申请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联系电话: E-mail:

18069898850 0012025@zju.edu.cn

填报日期:2016年09月26日

一、申请人简况 姓名 汪浩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78-06-23 国籍 中国 兼任党政职务 现专业技术职务 任职时间 所在二级学科 神经生物学 现工作单位 从事专业及专长 联系电话及Email 申请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医学院-基础医学系 神经生物学 18069898850 0012025@zju.edu.cn 工作经历 自何年月至何年月,在何地、何学校(系所)、何单位任职,任何职(海外职位英文表述) 1) 2007-01-01~2012-02-01,美国杰克逊实验室, 1)2012-03, 医学院-基础医学系, 神经所, 进入我校工作 学习及进修经历 自何年月至何年月,在何地、何学校(何单位),何专业,学习、进修,导师 1) 2001-09 ~ 2006-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神经生物学 博士研究生毕业 博士 2) 1997-09 ~ 2001-07 安徽大学 生物化学 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毕业 学士 3) 1994-09 ~ 1997-07 芜湖市第一中学 高中毕业 无学位 Plos One, Neuroscience Bulletin, Scientific Reports评审人 主要学术兼职

二、申请人主要学术成就 2.1 申请人标志性成果(不超过300字) 申请人近5年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 eLif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Current Biology发表科研论文7篇,其中5篇为第一或共同通讯作者。主要发现1,小鼠大脑中气味诱导的先天性恐惧的关键核团,结果申请人作为last author共同通讯作者发表在今年2月份的Nature Neuroscience 2,发现发育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可以通过释放ATP促进突触删除这一全新机制,成果申请者作为last author共同通讯作者发表在今年4月份的eLife上。 2.2主要学术成绩、贡献、创新点科学价值或社会经济意义及影响力(不超过3000字) 1.首次发现了小鼠大脑中由气味诱导的先天性恐惧的关键核团。申请者和其合作者领导的团队利用光遗传学,动物行为学和病毒逆向追踪等技术在小鼠大脑里发现从LHb(外侧僵核)到LDT(背外侧被盖区)这一通路在天敌气味诱导的先天性恐惧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并发现LDT中的两类不同亚型的抑制性神经元(PV阳性和SOM阳性)对恐惧反应具有完全相反的双向调节功能。这些研究首次发现了大脑中参与调节气味诱导的先天性恐惧的全新的关键核团LDT,并揭示了在气味诱导的先天性恐惧环路里LHb是LDT的上游,为先天性恐惧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异常恐惧诱发的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完全在国内完成,并已于2016年2月被Nature Neuroscience(IF: 16.09)发表,项目申请人作为排最后一位的共同通讯作者。 此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基金要闻也以题为“我国学者在先天性恐惧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对该工作进行了报导。 2. 发现了星形胶质细胞参与调节发育过程中突触删除的新机制。申请者发现当破坏星形胶质细胞内钙升高这一对星形胶质细胞行使正常功能极其重要的环节之后,小鼠大脑中发育过程中的突触删除也出现了异常,进一步研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是通过释放ATP,作用于P2Y1受体上产生促进突触删除。这些研究阐明了星形胶质细胞参与突触删除的全新机制,为理解大脑的发育提供新的思路。该研究同样完全在国内完成,并已于2016年4月被国际著名期刊eLife发表,项目申请人作为排最后一位的共同通讯作者。国内多家媒体都对该研究进行了报导。中国科学网,浙大校友网,新华社浙江分社以“谁在修剪大脑‘花园’”为题报道了该研究成果。

3.揭示了在发育过程中突触修饰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突触删除和突触强化是由不同机制介导的。在发育过程中,突触删除和突触强化基本上都是同时发生,所以很可能它们也有共享的机制。申请者利用转基因小鼠发现完全阻断发育过程中的突触强化。在完全阻止了发育过程中的突触强化后,突触删除可以不受影响。这些研究第一次在机制上分离了突触删除和突触强化这两个同时存在于突触精细化中的双生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证明了尽管突触删除可以在不依赖突触强化的情况下正常发生,并揭示AC1和GluR3在丘脑感觉突触经验依赖可塑性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成果申请人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国际神经科学领域一流杂志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IF: 7.1)并被Science Daily以题为“科学家发现突触建立、删除的新步骤”报导。 另外一篇相关论文发表在Journal of Physiology (London) (IF: 5.1),被该杂志邀请Alison Barth教授撰文进行评论。 三、岗位工作思路及预期目标 候选人将从教学、科研和学科内服务三个方向履行在本学科的岗位职责。教学方面,积极参与本科生教学,采取包括课堂讲授,实验室参观及学生讨论等多种教学模式,努力激发学生对神经科学的兴趣与激情;科研方面,培养好自己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重视每个学生的进展,锻炼他们的口头汇报能力,保证每位博士生在求学期间有一次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并做海报汇报的经历,保证每位硕士生求学期间有一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的经历;在学科内服务方面,候选人已在学科内负责研究生招生宣讲,研究生入学轮转,暑假班夏令营近4年,也将继续尽力做好本分工作,参与学科事务,为学科发展添砖加瓦。 候选人受聘后拟继续从事嗅觉诱发的先天性恐惧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将从以下这四个方面入手:1)探索除了外侧僵核和被外侧被盖区,天敌气味诱导的小鼠先天性恐惧相关的核团还有哪些; 2)研究气味诱导的先天性恐惧环路中外侧僵核的上游;3)研究气味诱导的先天性恐惧环路中背外侧被盖区的下游核团;4)研究背外侧被盖区不同类型GABA能神经元的特异性上游核团及其在先天性恐惧中的作用。 在团队建设方面,课题组在候选人的带领下,已形成由4名研究生(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2名)组成的理论基础扎实、技术能力过硬的科研团队。课题组通

过坚持不懈的深入工作,努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精神病学基础研究团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开阔视野的科研领军人才。 此外,今年10月份即将有一位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毕业的博士生将以博士后身份加入该团队(正在办理签证等手续),9月份还将会有一位硕士研究生加入该团队。综上所述,通过履行本岗位科研与教学职责,申请人将为推动先天性恐惧的神经环路机制及相关疾病的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四、 申请人任现职以来近五年主要业绩 4.1教学与人才培养情况 1、共开设课程 5 门,授课时数共计 123 学时。其中本科生课程 0 门,课程教学时数 0 学时,具体开课情况如下: 教学年度 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 学生数 学时数(本人学时数) 1) 2012-2013 秋冬 神经生物学 7 18(18) 2) 2012-2013 秋冬 神经生理学 61 9(9) 3) 2012-2013 夏 模块8(神经、精神与运动) 54 2(2) 4) 2013-2014 秋冬 神经生理学 52 24(24) 5) 2014-2015 秋冬 神经科学 20 3(3) 6) 2014-2015 秋冬 神经生理学 75 21(21) 7) 2014-2015 秋 实验医学与伦理学 20 8(8) 8) 2015-2016 秋冬 神经科学 17 2(2) 9) 2015-2016 秋冬 神经生理学 71 18(18) 10) 2015-2016 秋 实验医学与伦理学 17 10(10) 11) 2015-2016 春夏 神经生物学 19 8(8) 考核结果 2、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3 人(请列出姓名、专业、年级) 1) 林孝炫 五年制医学班 5 2) 郝思佳 临床医学 5 3) 熊嘉莉 生物医学 4 3、指导研究生 3 名 (请列出研究生姓名、专业、年级) 1) 杨鸿斌 神经生物学 5 2) 杨俊华 神经生物学 5 3) 周丹青 神经生物学 3 4.2代表性论文、著作情况

共发表论文 7 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5 篇。请按照您认为最具代表性、重要性或影响力的顺序列出: 所有作者姓名,论文题目,发表期刊名称,出版年月,卷,期,起止页码,检索情况,期刊影响因子,他引次数 1) Yang H*, Yang J*, Xi W, Hao S, Luo B, He X, Zhu L, Lou H, Yu YQ, Xu F, Duan S#, Wang H#, Laterodorsal tegmentum interneuron subtypes oppositely regulate olfactory cue-induced innate fear., Nature Neuroscience(共同通讯后1), Feb 2016, VOL.19,NO.2, P283-289, SCI,IF:16.724,他引:2,是否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是 2) Yang J, Yang H, Liu Y, Li X, Qin L, Lou H, Duan S*, Wang H*, Astrocytes contribute to synapse elimination via type 2 inositol 1,4,5-trisphosphate receptor-dependent release of ATP., Elife(共同通讯后1), April 2016, VOL.,NO., Pe15043-, SCI,IF:9.3,他引:,是否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是 3) Yang J+, Yu H+, Zhou D, Zhu K, Lou H, Duan S*, Wang H*, Na?-Ca2? exchanger mediates ChR2-induced [Ca2?]i elevation in astrocytes, Cell Calcium(共同通讯后1), May 2015, VOL.58,NO.3, P307-316, SCI,IF:3.5,他引:,是否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是 4) Wang H, Liu H, Zhang ZW, Elimination of redundant synaptic inputs in the absence of synaptic strengthening,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Nov 2011, VOL.31,NO.46, P16675-16684, SCI,IF:7.1,他引:4,是否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是 5) Wang H, Liu H, Storm D, Zhang ZW, Adenylate cyclase 1 promotes strengthening and experience-dependent plasticity of whisker relay synapses in the thalamus, Journal of Physiology(London), Dec 2011, VOL.589,NO., P5649-5662, SCI,IF:5.1,他引:4,是否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是 6) Han Y, Shi YF, Xi W, Zhou R, Tan ZB, Wang H, Li XM, Chen Z, Feng G, Luo M, Huang ZL, Duan S, Yu YQ., Selective activation of cholinergic basal forebrain neurons induces immediate sleep-wake transitions, Current Biology, 2014, VOL.24,NO.6, P693-698, SCI,IF:9.6,他引:16,是否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否 7) Li HQ, Chen C, Dou Y, Wu HJ, Liu YJ, Lou HF, Zhang JM, Li XM, Wang H, Duan S., P2Y4 receptor-mediated pinocytosis contributes to amyloid beta-induced self-uptake by microglia., Mol Cell Bio, 2013, VOL.33,NO.21, P4282-4293, SCI,IF:5.0,他引:7,是否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否 出版著作教材共0 本,总字数为0 万字,其中为主编、副主编出版全国统编教材 本,省部重点、规划教材共 本: 所有作者姓名,书名,著作类型, 出版地,出版社名称,出版年月,个人字数/总字数 4.3承担或参与的主要科研、教改项目

1、共参加项目5 项,其中纵向项目5 项,横向项目0 项; 主持项目到校总经费250 万元,其中纵向项目到校经费250 万元,横向项目到校经费0 万元。 2、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项目5 项,其中纵向项目5 项,横向项目0 项。 具体项目如下(请按您认为最具代表性、重要性或影响力的顺序列出): 项目编号,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项目性质,项目来源,项目经费(括号内为本人主持到校经费,单位万元),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项目成员 1) 31622027, 神经生物学, 纵向, , , 150(),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 汪浩 2) 31671100, 中央导水管灰质区在摄食行为中的作用, 纵向, , , 77.5(),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 3) 31471022, 星型胶质细胞在突触删除中的作用, 纵向, , , 80(80),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 4) 2015AA020515, 脑功能连接组学活体多尺度光学成像技术与装置, 纵向, , , 500(50),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 5) 2013CB945600, 神经前体细胞命运决定、分化及环路形成的调控机制。子课题:神经环路发育形成的分子、细胞基础, 纵向, , , 2400(120),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 4.4获得的重要成果奖励 共获成果奖0 项,其中教材奖 项,教学成果奖 项,科研成果奖 项。请按您认为最具代表性、重要性或影响力的顺序列出: 获奖人员名单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获奖级别 授奖单位 获奖年月 本人排名/总人数 4.5担任国际期刊编委、国际学术会议重要职务及在国际学术会议全会报告、特邀报告情况 2015年6月 苏州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心 “Novel Insights into Glia Function & Dysfunction” 大会报告 2016年2月 日本筑波大会国际睡眠整合中心 “4th annual IIIS symposium”特邀报告

4.6获得专利情况 共获专利 0 项,其中发明专利 0 项。请按您认为最具代表性、重要性或影响力的顺序列出: 专利人员,专利名称,专利类型,专利授权国,专利号,授权公告年月,本人排名/总人数 4.7其他获奖及荣誉称号 于201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 4.8 社会服务及各种兼职等

担任Plos One, Neuroscience Bulletin和Scientific Reports等杂志评审人,美国神经科学协会会员,美国科学进步协会会员 五、其他能反映学术研究水平的突出业绩 于2015年1月受邀在深圳先进科学研究院年会做口头汇报 2016年7月在合肥“第九届华人神经科学年会”做口头汇报 2016年9月在重庆“第十三届中国生理心理学大会”做口头汇报 2016年2月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的文章被国家自然基金委作为基金要闻报道,也被包括中国科学报在内的多家新闻媒体报导。 2016年4月发表在eLife的文章被中国科学报等多家媒体报导 个人承诺 本人保证:所从事的学术研究符合学术道德规范要求;所提供的材料客观真实。 承诺人: 2016年09月26日

上述材料均已审核,内容真实,与证明材料原件相符。 审核人: 2016年09月26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60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