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科学专业技术上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7-22 21:3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学设计案

年级:______ 学科: __________ 课题:科学技术(上) 主备人:崔新强审核人:____________ 授课人: _____________ 授课时间: _____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1.知道汉代的《九章算术》、南朝祖冲之的推算的圆周率等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2.了解战国《石氏星经》、二十四节气及西汉《太初历》等天文历袪等方面的成就。

3.知道《齐民要术》《水经注》的作者、作品内容及地位。

教学重点:祖冲之的圆周率、《石氏星经》、《齐民要术》、《水经注》等各项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有关数学、天文历法主面的“世界之最”和农学、地学的名著,较难掌握。

教学方法:图表教学法、比较教学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第五单元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文字演变》、《青铜铸鼎》、子百家》、《文学艺术》等课文,知道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辉煌。同样,我国古代在科技领域方面也遥遥领先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国古代有关数学、天文、农学和地学方面的科学知识。

二、预习: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立完成,疑难问题留下来小组讨论解决:

1.试归纳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并完成表格

! 1.数学

\ (1)提问:商朝甲骨文中的已经有了哪13个数字?什么时候人

《诸|们已经普遍使用算筹和四则运算?

! (2)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名著是什么?使学生了解汉代的

《九章

[算术》在古人数学的发展中所起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j (3)南朝时最精确的历法是什么?是谁编制的?他的什么数学著

!作成为当时官定的算术教科书?

胡独(4)完成中国古代数学成就表。

"| 2.天文历法、农学、地学

j (1)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是什么?是谁写的?

$ (2)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我国后世农历的基本

|框架是什么?

! (3)我国现在最早的百科全书式的农学名著是什么?是谁撰写

!的?

I

| (4 )北魏时最高水平的地学著作是什么?是谁编写的?

I(5)完成中国古代(隋唐之前)天文、历法、农学、地学成就表。

i 四、交流展示:

■>

\ 通过学习了解《齐民要术》,联系史实说明我国北方农业技术的先进[性。

! 五、课堂小结:

\ 今天主要通过数学、天文历法、农学、地学四个方面的学习,使

—!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有关数学和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知道《齐民要术》

课前调整课后调整

教学设计案

年级:_____ 学科:_________ 课题:_________________ 主备人: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 授课人:___________ 授课时间: 课前调整

六、板书设计:

(一)基础题:连线

郦道元《齐民要术》

贾思勰《大明历》

祖冲之《缀术》

《石氏星经》石申《水经注》

(二)提升题:填空

I 1、南朝时,在数学方面为世界科学作出巨大贡献的是()

I A、张衡B、刘徽rC、祖冲之D、刘歆

i 2、《水经注》的作者是(= )

I A、郦道元B、张衡"C、贾思勰D、祖冲之

| 3、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农学著作是()

i A、《缀术》B、《水经注》C、《齐民要术》D、《伤寒杂病F论》

1 4、南北朝时有一本专著,在唐初被列入"算经十书”,成为官定

i算术教科书的是()

! A、《缀术》B、《水经注》C、《齐民要术》D、《九章算术》

| 5、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制定出了一年中的24个节气,这个历史

i时期是()

I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

| 6、下列内容不是《齐民要术》内容的是()

| A、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B、要改革生产技术

[ C、农业生产遵循自然规律D、总结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

| 7、“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出自()

i A、《缀术》B、《齐民要术》C、《水经注》D、《黄帝内经》

j 8、一个东汉的地主家的会计计算地主家的田亩面积,他的知识可

能会来自下列哪本书()

I

A、《缀术》

B、《水经注》

C、《齐民要术》

D、《九章算术》

I (三)拓展题

材料:“我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农学家,他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i自然规律,农作

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还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他著有一书,介绍了农、林、

牧、畐渔的生产方法。”

| 请回答:

| ⑴这位农学家是谁?生活在什么朝代?

i⑵他著有什么书?

I⑶这部书有何重要价值?

教学反思:

课后调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5z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