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合院在解读:空间形态中-线 的研究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3-11 12:2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

摘要

“传统好像一条路,每一次回头,都会看到我们是从什么地方出发,打算往什么地方走下去。”继承传统建筑文化并应用于当代建筑实践是笔者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怀着这种“中而新”的企盼,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索获得对传统建筑文化更加深刻的理解。之前对北京四合院的研究数不胜数,但多是从史学的客观描述或发展的更新改造等角度,缺乏适当的视点。

本文尝试改变之前只知其然的理解方式,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与“线”之间的关联并以此为切入点,将“线”作为独特的认识途径带入到对北京四合院空间形态的考察中。以建筑形态学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北京四合院空间形态中“线”的概念体系,以便挖掘其中存在的各种“线”。

分别从下面几个部分展开研究:

首先,本文从定义基本概念入手,对形式和形态的概念进行辨析,提出文中空间形态的范畴,并通过概念转换将线的概念从几何抽象中提取出来阐述四合院空间形态中的“线”,得出本文所讨论的“线”的概念并将其分类。其中的“线”以空间形态构成的要素和结构两种方式出现,可被分为四类:线性空间(要素的构成)、线性形体(要素的构成)、线式组合(结构的构成)、线式逻辑(结构的构成)。

其次,进入文章主体部分,找出北京四合院群体空间组织中的“线”,进行整理,说明其线的性质,分析其形态特征及发挥的作用。其中线性空间选取胡同、围墙、回廊,线式逻辑选取轴线、流线、轮廓线。再次,对单体建筑形态中的“线”提取。线性构件选取构架、格扇(门窗)、装修,线式组合选取地盘、瓦垄、檐口/屋脊,并分别讨论。

最后,通过归纳北京四合院空间形态中“线”的构成手法和重要作用,形成对对象所表现特点的重新认识。得出结论,北京四合院是基于“线”构成的。

关键词:北京四合院;空间形态;线式结构;线性要素。

3

Abstract

\is like a road. Every time we look back, we could see where we started andwhere we would go.\Inheriting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connecting it to contemporary practice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s what I have been putting effort to for a long time. With expectation of \and New\I hop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could be realized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in this research. There are numerals researches in Beijing courtyard, but most of those researches are historical objective descriptions or from the aspect of renovation, which are lack of an appropriate view.

This research tries to change the previous way. Drawing support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is dissertation will take a unique perspective in observing the spatial form of Beijing courtyard by taking \as the recognizing viewpoint. Taking spatial morphology of architecture as a direction, this research establishes the conceptual system of \space of Beijing courtyard, finding out all kinds of \

This research has the following parts:

Firstly,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concept. The concept of \differentiated, and the category of spatial form will be addressed. Then, the research discusses about \an angle of spatial form. The concept of \in this research will be clarified and classified. \exists in the way of element and structure of spatial form respectively, which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types: linear space, finear components, linear combination, and linear logic.

The second part is the main part of this research. \of Beijing courtyard are found out and organized, sorting out each of them, analyzing the character of form and its role. For the linear spaces, the following factors are selected: Hutong, wall, and corridors. For the linear logic, the following factors are selected: axis, flow lines, and the contour lines. Then, \components are selected as truss, pane, and decoration. Linear combinations are selected as column plinth,

corrugate tile, and cornice /ridge. All of these factors will be discussed respectively.

At last, through summarizing the way of construction and important role of \spatial form in Beijing courtyard, make people re-recognize th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 Then, a conclusion is addressed that the Beijing courtyard is composed based on \words: Beijing courtyard; space form; line structure; linear element.

4

5

6

第1章绪论

1.1 引言一一背景

1.1.1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

当今全球化大规模冲击地域文化,传统建筑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严重的 失语现象。然而,随着国人民族自信的提升和对建筑文化认识的加深,新建筑 需要的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还应有独特的中国特性。面对二者之间的矛 盾,促使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迫在眉睫。

由于从传统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建筑营造技术的巨大转变,近一世纪以 来我们很难找到自己建筑方法的继承方式,对传统建筑的研究不能为当前中国 如火如茶进行的建筑实践提供有力的支点,现实中则多是借用西方建筑的设计 手法与建造方式,这便形成了如今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我们,中国传统建 筑将以何种方式存在或产生意义?

“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想要扭转这种局势, 我们必然要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线索。

1.1.2传统建筑传承的现状

传承传统建筑文化是许多建筑师毕生努力的目标,从而在过去形成了基于

------------------------

(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p4)

7

民族形式的“中国(固有形)式”风格(传统宫殿样式、中国式屋顶、传统形式构件或纹样等);而今,传统建筑研究进入了低迷的境地,造成设计(空间研究、西方理论)与历史(考古研究、传统建筑)研究的分离,而疏于对传统建筑的生成逻辑做出由因至果的研究或推测,这种研究的不深入直接导致了对传统建筑的解读往往同西方理论相掺杂的现象。这样便无法触及传统的实质,毫无自信的以西方标准来衡量东方。

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现状远远不能与其所成就的辉煌相匹配,尤其是在当代语境中对其的论释更是有许多最基础的工作需要做。与其一味叹息文化传统的衰落,或空洞地回忆其曾经的光辉,不如从一些具体问题开始,做些扎实的工作,使传统建筑文化涅桑。本文也正是源于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1.1.3北京四合院的价值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民居不但是建筑的起源和主体,而且与其它类型建筑之间也存在着清晰的脉络关系。虽然我国民居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最具影响、最有特点的形式莫过于四合式院落。四合式院落竟然在我国土地上己经存

8

在了几千年!是什么赋予四合院如此生命力?

北京四合院在中国四合式民居中型制最为规范,且与其它住宅或多或少有相似之处,关系密切。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北京四合院是明清时期中国四合式民居的典型代表。可以说,北京四合院在封建社会后期我国的民居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2问题提出一一中国传统建筑与“线”

汉宝德先生曾说:“建筑是一种文化”。2现今我们所认识和分析建筑的方法都是建立在西方科学文化的基础之上,而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怎样才能选择一个更加贴近其特征的角度来认识与之相左的建筑文化。这样就需要在分析中将这种文化因素加入进去。

在拉普卜特看来,在满足防护、居住等基本功能之外,建筑表达出的意识形态的东西(一种世界观和特定的精神特质)更为重要。人们需要通过“建筑对物质环境的控制,来实现内心的社会和宗教环境一一那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理想家园”。3因而,说明建筑形态被赋予了建筑功能之外的文化内容。有的可能比较直接,有着较为明确的文化逻辑指引我们领会其中所负载着的意义;有的可能比较隐晦,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去探寻其中的关联。而想要追寻超越于建筑物质功能之外的意义,固然需要其它学科的介入。 1.2.1传统美学的“线”特征

首先,发现对于传统的“线”的研究逐渐从传统艺术向建筑艺术转化。 “线的因素体现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李泽厚发展了宗白华的观点,认为“线”在中国传统绘画、书法中都是最为主要的造型手段。在中国绘画中“线”有着极深刻的含义,繁复的事物往往通过了了几条富有生命力的“线”

9

表达出来。堪称国粹的书法更是一目了然的线条艺术,线条既是书法的基础和灵魂,又是其赖以延续的唯一媒介。书法中,横、竖、撇、捺、勾、挑等基本

10

笔画几乎都是“线”。李泽厚在论及传统建筑时也提到“线”,不过只是一笔掠过,没有详述。

接下来,在建筑美学的研究中也出现了“线”的相关论述。《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中认为“中国建筑的出发点是‘线’,完成的是铺开的‘群’,组成群体的亭、馆、廊、榭等都是粗细不一的‘线’,细部的翼檐飞角也是具有流动之美的曲线”。5通过“线”的疏密变化和“线”之间留白的动态体验,使人感受其中韵味。相比之下,西方建筑的出发点是“面”,几何构图贯穿着其发展始终,完成的是团块的“体”。 1.2.2传统建筑的“线”特征

不仅如此,深入发掘就会发现,在以往传统建筑的研究中也有涉及与“线”

关联的论述。谬朴在《传统的本质一一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中“线型公共空间”、“二维线条构图”两个特点直接将“线”作为传统建筑的特征看待,其它特点也多可认为与线相关。《中国建筑文化讲座》中汉宝德也谈到“棒棒文化”6,其从传统生活工具入手,引申到轴线、柱梁结构等传统建筑中出现

11

的“棒棒”现象,虽然在用词上不同,但其要说明就是“线”。《线的艺术一一中国传统建筑的形态特征》认为对线性要素的推敲和表现是中国传统建筑形体构成的关键特征,并且其意识也渗透到建筑群体的空间组织中,同时反映了中国传统中特有的文化观念与审美意识。

我们可以看出,传统建筑与“线”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然如此,我们在分析传统建筑(或者其体系下的北京四合院)时,可以尝试以抽象的“线”

12

作为对于中国传统独特的认识途径带入其中,从而以“线”的视角入手对传统建筑的形态构成进行考察。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

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向以往北京四合院的研究提供了认识基础、理论范围和研究方法,所以有必要概述国内对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情况。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开始于1930年成立的营造学社,而随着梁思成、刘敦祯先生的加入促使工作内容向实物调研转变,由此拉开了直至今日一直进行的对全国古代建筑实存调研工作的序幕。其与文献研究法、书画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一同构建了传统

建筑史学体系。这一体系对传统建筑进行了形式特征断代,类别划分,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历史结构。而一直到现在,建筑史学的主要工作内容即是修改、补充这一结构体系。毋庸置疑,经过对古代建筑遗存的调查和对古籍文献的考证,成就非凡,如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刘敦祯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刘致平

13

的《中国建筑类型与结构》等。对于建筑史学的研究方法,梁先生以为当以“建筑考古方面”为主,这也对此后中国建筑史学界影响颇深,基本以发掘、考古、调查等研究代替了对建筑史的研究,进而形成了以考古方式研究传统建筑的正 统思想。

随着李允稣《华夏意匠》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纵向、以时代来研究“有什么,是什么!”的传统模式。其以建筑设计与理论的角度探讨了古人建造中“为什么”如此做,并尝试解析了古代设计思想的根本。其中涉及了中国建筑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并提出了独特的观点,这种看待传统建筑的方式有益于其与建筑 设计或理论之间的搭接。

王贵祥所著《东西方的建筑空间》是以泛文化比较研究为基础探索古代建筑空间理论的文字,其中涉及到东西方不同价值选择的文化背景,但其初衷和目标仍是试图通过与建筑空间观念关联的文化现象,探讨建筑空间生成与存在的种种动因,以便更加深刻的剖析不同文化中造成空间形式异同的内在原因,进而论释这种空间形式及其演化方式因文化而异的现象。

朱文一的《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译码》,从独特的角度剖析了传统建筑的核心特征一一“墙”。其中认为是“墙”,而不是院落或单体,构成了传统建筑的基本成分。“中国古代生存环境的理想状态,是由‘墙’构成的全封闭空间”,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普遍特征的“封闭性”也正是由于墙的无所不在而形成的。这样的分析和论述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的“原型”提供了思路。

14

1.3.2北京四合院的研究 1传统合院:

归纳起来,对于传统院落的己有研究多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建筑艺术、传统院落的形制、建筑结构与构造、院落空间、历史建筑保护。且多采用建筑历史研究的阐释方法,使我们对院落的营造有较详尽的认识,但却缺乏深刻;比较研究的方法也常被采用,不同地域的、中西方的对比研究揭示了院落住宅形成与文化、技术、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的联系。

国外对中国传统合院的研究并不多,研究人员也主要为日本学者,如伊东恒治所著《北支蒙疆的住居》等。欧美学者中较有特点的如瑞士学者问纳·布雷斯(Werner Blaser)的《中国合院:传统与现在》C Courtyard house in China tradition and present),文中对北京四合院以及苏州园林建筑分别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2北京四合院:

关于北京四合院的文献目前较常见的有马炳坚的《北京四合院建筑》,陆

15

翔、王其明的《北京四合院》,尼跃红编《北京胡同四合院类型学研究》,贾裙著《北京四合院》,邓云乡的《北京四合院草木虫鱼》,和高巍的《四合院一一砖瓦建成的北京文化》。其中邓云乡是作家,更加着重从生活经验描述四合院;高巍则以介绍民俗的角度继承了其它研究的内容;马炳坚主要从四合院的施工及细部建造的角度入手;真正内容详实且从城市建筑角度出发的,只有陆翔、王其明的著作。其它有关北京四合院的书籍则多为图集,或是生活琐谈。 以下以陆翔、王其明所著《北京四合院》为例说明北京四合院的研究现状。

作者首先以考察中国居住建筑史开始,说明古人建造四合式院落的历史渊源和地理分布,其中有文化传播的成因;然后研究了北京四合院与城市的形态关系,指出两者之间的同构性,并从各方面说明了这种现象的必然,如观念和意识等方面;接着参照己有对中国传统建筑研究和认识,着重考察了四合院建筑的构成,指出了其多样性和基本单元,如一进院、两进院、三进院等;在最后,略谈了四合院建筑的施工。其讨论中加入了地理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内容,并与本学科内容联系起来,拓宽整合了讨论角度。

随着近年来北京旧城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针对北京四合院的实践探索、

16

理论研究和相关专著也层出不穷,例如吴良墉先生所著《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单雾翔先生编的《北京旧城2 _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等。另外,其它各建筑杂志也刊登过一些的关于传统合院和北京四合院的研究成果,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可见对于北京四合院的解读多是以照搬原有传统建筑研究方法进行描述

性质的论述,很少提出自发视角;或是将西方理论生硬拼接,却在逻辑上不能兼容;或是讨论四合院的更新发展,并非研究其本身。而较少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解析北京四合院,对其形态特征的研究也不够透彻,留有进一步考察的空间。 1.3.3建筑形态的研究

建筑形态一直以来就是最为建筑师所关注的问题,但是在真正意义上进行的建筑形态研究刚刚开始几十年。欧洲的城市形态学、建筑类型学主要以历史角度研究;在美国,建筑形态学则受其它科学中形态理论的影响,偏重使用不同自然科学方法研究;而我国对建筑形态的主要研究方式有:其一,按照某种分类标准将建筑归于不同类别,然后针对特定类别的建筑再逐一剖析,以总结其形态特征。比如依据使用功能分类为:居住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文化教育建筑等;按建筑的高度分为高层建筑、多层建筑和低层建筑;不同建筑风格流派又可分为现代建筑、后现代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结构主义建筑、 解构主义建筑等。另一方式是将建筑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元素,分析各种元素形态,如:入口、屋顶、柱、墙、门、窗等。

此外我国对建筑形态的研究方法还有“形态构成”,这种方法以构成思维为基础。20世纪80年代形态构成教学被我国高等建筑院校陆续引入,其通过对于点、线、面、体等抽象构成要素的感知及组合,达到形态研究的目的。这

17

方面的著作也比较多,如南舜薰、辛华泉编著的《建筑构成》;罗文媛、赵明耀所著《建筑形式语言》等。各个建筑期刊中也刊登过大量关于建筑形态与构成的文章。但是研究要么着重于基础的造型设计,要么就是重点论述形式方面,

撇开建筑功能、技术等具体因素。然而这部分研究正可以作为本文搭接线与形态之间关系的基石。

以美学和科学的观念为主题的建筑空间形式论著为分析空间形式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如弗朗西斯所著《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即是笛卡尔思维在建筑形态研究方面应用的典例。作者以形态学原理解析建筑形式,通过研究建筑形式与空间中视觉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其表达的内在含义。诚如作者所言:“这是一部探讨建筑艺术的书,它以形态学的方法研究形式和空间的基本要素,研究把这些要素组合到我们的建筑环境中,起主导作用的一些原则。”7 《世界建筑大师名作图析》采取的研究方法与前者不同,前者是分析的方法,而后者是综合的方法。其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客观对象一定部分、单元、环节、要素的认识连接起来形成对客观对象统一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可以说在作者研究中贯彻有系统论的思想,但他没有从系统的一般原则出发,而是吸

18

收了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具体运用于建筑形态研究。

对建筑形态的研究,随着思想基础(自然科学、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符号学)和方法论(分析法、归纳法、系统学方法、发生学方法、力学分析方法)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当然各种思想和方法之间并不是截然分离的,它们之间也相互渗透和交叉。 1.4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北京四合院建筑一一时间范围界定为清代:因清代北京四合院建筑实物尚存,脉络清晰完整,技艺仍被传承。且其空间组合与形态稳定、明晰,可以作为一个较易着手的突破口。

虽然将北京四合院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不计其数,但本文将一改之前只知其然的研究方式。从以上对于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回顾即可看出,本文是本土研究对象和西方概念的一个试验性的杂交。

作为基本的空间形态要素之一,北京四合院中无处不体现着“线”的存在。 本文以建筑形态学理论为基础,建立北京四合院空间形态中“线”的概念体系,归纳“线”的类型用以判断并得到其中的“线”。通过分析认识“线”并探求其构成手法及规律,挖掘其所起到的作用。

19

本文将从下面几个部分展开研究:

首先,文章从定义基本概念入手,对形式和形态的概念进行辨析,提出本文中空间形态的范畴,并通过概念转换将线的概念从几何抽象中提取出来阐述四合院空间形态中的“线”,得出本文所讨论的“线”的概念并将其分类。其中的“线”以空间形态构成的要素和结构两方面被分为四类:线性空间(要素的构成)、线性形体(要素的构成)、线式组合(结构的构成)、线式逻辑(结构的构成)。 其次,进入论文的主体部分,找出北京四合院群体空间组织中的“线”,进行整理,说明其线的性质,分析其形态特征及发挥的作用。包括线式逻辑选取轴线、流线、轮廓线,线性空间选取胡同、围墙、回廊。再次,对单体建筑形态中的“线”提取。线性构件选取构架、格扇、装修,线式组合选取地盘、瓦垄、檐口/屋脊,并分别讨论。

最后,通过归纳北京四合院空间形态中“线”构成手法和重要作用,形成对对象所表现特点的重新认识。得出结论,北京四合院是基于“线”构成的。 本文所要讨论的“线”实际在文章结构中亦有一种内在关系。它们虽是一个个列出,作为整体勾画北京四合院的轮廓,但是它们在尺度上存在从宏观到微观的递进关系。一般来说,列在越前面的“线”越具有掌握全局的意义:前面为群体空间组织中的“线”,后面是单体建筑形态的“线”。 1. _5研究意义

1对“线” 要素的解析,作为认识和理解传统建筑的新的角度和方向:之所以选择“线”,希望将其作为一种价值选择带入其中,形成加入文化因素的解析。从而,改变、拓展目前国内关于中国传统建筑及北京四合院的己有认识;

20

2通过分析解读北京四合院这个研究对象中“线”要素的构成关系及作用意义,丰富“线”在建筑中应用的可能(当前多是视觉上的)。“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试图通过观察传统建筑中“线”的使用为寻找当下建筑实践的新的可能性奠定基础。 1.6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在查阅文献、分析对象、阐述观点过程中,以建筑形态学、建筑美学、视知觉心理学、构成艺术等理论为基础,通过分类讨论、综合归纳、典例分析与图解分析等方法,对北京四合院的空间组织和建筑形态中使用的“线”进行探讨。

1分类讨论法:依据讨论的目的,首先明确论述的方向。对搜集整理的材料作逐一分类,然后按其分类依次阐述。使得论述过程更加条理化、清晰化。 2综合归纳法:通过文献积累与材料分析,从中抽取一般性原则与规律,以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看法。它是从特殊到一般的科学思维方式。 3典例分析法:通过对选定的典型实例的分析来获取对论述观点的支持,以点代面地说明问题。这样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具象化,更加直观地说明问题。 4图解分析法:对一种概念结构的剖析过程,通过对典型实例的观察,进行简化和还原的操作,从基本构图中得出规律,主要对形态关系进行图解分析。 _5比较研究法:通过对具有一定可比性(如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具有相同背景条件)的一组事物进行分析比较而获得所需结论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具有直观、高效的优点。

21

22

第2章空间形态与四合院中“线”的相关概念

2.1空间形态的相关概念 2.1.1形式与形态 1形态的概念

《新华词典》将“形态”解释为“①事物的状态或表现形式;②语言学中指词的内部变化形式”。《辞海》对其的解释为“形状和神态”。如果从字面含义剖析:形,“见”也;态,“势”也。

由以上概念定义可知,形态不仅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和组成关系,此外还含有态势、情态的意思。有形必有态,态依附于形。所谓“心意之动而形状于外”。总之,形态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物形的识别性(整体由部分构成,两者互相作用),另一方面指物态蕴含的神韵。

从英文词义构成看,Morphology(形态学)一词来源于两个希腊词根:morph(型,外形和结构)和logos(逻辑、道)的复合,因此,形态学主要研究形式和结构的构成逻辑。生物学最早使用形态学来研究生物体在不同条件表现出来的状态。19世纪,形态学的观念、方法被引入到研究城市问题,旨在将城市比为有机体,以研究其生长机制。索掘(Saucer)在《景观的形态》文中指出:“形态的方法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包括归纳和描述形态的结构元素,并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恰当的安排新的结构元素”。 2形态与形式辨析

“形态”在英文中可译作Form,而“Form”也可译成“形式”。可见,形态与形式是易于混淆的一对概念,通过辨析益于更加准确的理解形态的概念。根据《新华词典》的解释:“形式”一一“①事物的结构、组织、外部状

23

态等②在哲学上与‘内容’相对,组成辩证法的一对范畴”。“形式”与“形态”的概念都含有“样子”的意思,包括形的轮廓、大小、色彩、肌理、材质等特征;主要区别在于:“形式”着重表示“样式”,相对多用于静态描述,(指进入人们理念之中所形成的一种属于规范化的形象概念,成为一部分人、一个时期、一个地域约定俗成的认同,含有式样、法式等意义),侧重表达事物视觉上的特征,更近似于形状;而“形态”着重表示“姿态”,不仅从视觉上体现事物特征,而且还含有态势的涵义,它是指物体的功能属性、物理属性和社会属性所显现的一种质的界定和势态表情。

24

“形态”和“形式”有联系也有区别,形态是物体外形和神韵的结合,相对于形式承载着事物更多的动态特性,能够描述事物的结构与变化。所以形态也可以说是形式被人认知后的产物,以一种思维图像的方式存在着,与此同时,也可以将人创造的事物逆向理解为人的意识当中存在概念的物象化。 2.1.2空间形态 1空间形态的涵义

由实体围合而成的负形部分称之为空间,其可分为实体的内围空间和实体的外围空间。空间形态是实体形态和负形空间综合的结果。它既包含了空间的内涵又包含了物体形态的内涵。

之所以使用空间形态的概念,是因为其论述的意义和内涵更加深刻,利于我们研究建筑的“形”。空间形态是建筑内在空间本质的表现形式、组成方式及其变化,同形态概念相似,具有两层含义:

1)作为建筑的形式,是指建筑空间构成中的外化形式和组合关系,是相对固定的、不变的、静态的、物质的。

25

2)建筑空间中“态”则体现为态势、动势。其一,指一定时间、环境条件下,人操作、创造物形的过程中,总是以(人意识中存在)概念物象化方式生成建筑形式,其往往又成为建筑空间形态构成的内在机制,所以空间形态同时具有物质之外的精神属性。转换到解读的角度,态寓于形之中,即特定的文化和环境因素依附于形式和空间而存在,所以形态成为形式被人认知后的产物,以一 种思维图像的方式存在着。空间形态作为传递建筑信息的第一要素,可以通过知觉使人从外在表象因素中获取建筑的内在结构、功能作用、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等本质因素,甚至可以从中发掘空间形态的“基因”。另一方面,也可被认为是形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人们研究的是它的一种可变的、一种动态的演变过程。

2空间形态的构成:

依据以上空间形态的本质构成划分: 1)构成要素(外部形式):

包括“形式”(即实体)和“空间”中的正要素,“空间”作为与形式共生的、两个方面。以“形式”作为空间形态互为图底关系的、为形式要素所限定

26

出的虚空部分,通常看作负要素。

在对具体对象的解析中,又可将要素按不同标准归为若干类别: (i) 造型要素一一体、面、线、点;

(ii) 视觉要素一一形状、色彩、肌理(质地)、(比例)尺度; 关系要素一一位置、方向、连接和组合方式 2)组织结构(内部结构):

指要素(视为单元)在组合为整体过程中之间的逻辑秩序和构成规律。包括主从关系、联立关系和对位关系等。 3本文中空间形态的范畴

就北京四合院的空间形态而言,不局限于院落群体的尺度,而是将目光放 到区域层面,便形成了一个多层级系统:构件一一单体一一群体一一区域。这样就使对象在关系中的具有双重身份,比如建筑单体由作为要素的构件组成,而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筑单体成为构成要素。

根据本文中特定的使用需要,对于空间形态范畴的界定主要理解为两个方面:

1在选择空间形态中“线”的过程中,以概念界定为基础,从而判断其线的属性,并用于归纳“线”的类型。具体来说,就是既包括形式上表现为“线”的一类,还有组合规律与结构的线。

2对“线”进行分析过程中,指导讨论问题的方向和内容。除了要讨论形的问题,还有态,就是要对对象在整体空间形态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特殊作用进行讨论。

2.2北京四合院空间形态中的“线”

27

2.2.1线

严格地说,自然界中并没有线,其只存在于几何学中,其概念定义为:“线是点移动的轨迹,又是面运动的起点。是面的边缘,面与面相交的限界,也是点与点之间的连接,只有位置、方向和长度的性质,而没有宽度和厚度,属于二维空间元素。点的移动方向的变化,可带来线的曲与直的变化”。 2.2.2空间形态中的“线” 1平面构图中的“线”

而对于平面构图来讲,线是可见的,其既有位置、长度,又有宽度和厚度, 而且具有形状、色彩、肌理等变化。

如果说一个点是自然静止的,而线则是破坏点自足的静止状态而产生,并用于描述点在某一特定方向上的连续。因此在视觉上线能够表现出方向和生长,同时也意味着线在想象中被赋予了运动的态势,由空间展开化为时间流程。

在任何视觉构图形式中线均是一个重要的要素,它可以用来表示连接、联系、支撑、包围或贯穿其它视觉要素;描绘面体之轮廓,并给面体以形状;表述面体表面的某种肌理。一条线的方位或方向,可以作用于视觉构成方面。直线

28

性格挺直、单纯,具有男性的表情。垂直线显示高洁、希望,给人以紧张感、上升感,可以表现一种与重力的平衡状态,或者标出空间中的位置。水平线显示平和、静止,给人以稳定感,可以表示地平面、地平线。不平衡的状态使斜线在视觉上呈现动态感。曲线是柔软的、复杂的,具有动的、女性的表情。 之所以在感觉上被当作一条线,是因为其长度远远超过它的宽度,一般比例至少为10: 1,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线性。线性的特征取决于我们对其长宽比、外轮廓以及它的连续程度的感知。

总之,线性感受是对于几何中线概念的扩展。这样存在于我们感知中的线,是对于线所具有的运动、趋势、联系等特征的应用。它是我们透过事物外表,对于事物形态的深入把握,从而体会其本质的内在联系。 2空间形态中的“线”

空间形态中的“线”虽非几何学意义的线,但其却有线的效应,是以感受为基础的。现实生活中,线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呢?在对对象空间构成进行分析时,在一定的尺度范围内给我们一种线的感觉,或者说需要将其当成一条线来处理,即可以使用“线性”的概念。

线性的定义是源于被定义事物在关系中所反映的特征而形成,例如:以人的尺度作为标准衡量尺度大于人的线性空间,人只能认知其局部,这时只能感受到其“体”的性质;而从宏观角度观察时才能把握其线性特征。 线性又在构成要素和组织结构两个方面分别表现:

从外部形式上,以线性造型手段作为形态构成要素即线性要素,在三维空间中其表现为截面一定,长细比较大的柱体。其是与“点”、“面”相对而言的一种形式,具有线的形态特性。在立体构成的研究中,按构成元素几何形状抽

29

象地划分为三类:块材,线材和面材。这里的线材就是我们所说的线性要素的一种。在建筑中的线性要素,如柱、梁、百页等。

就组织结构而言,在空间中展开和时间中延绵的线式结构,并非直观的线性,而是内部组织具有线的性质,表现为元素的排列组合或组织逻辑中的线,都有意识地追求秩序感的结果。

归纳起来,线性要素和线式结构,前者可直接诉诸感知,强调其形式;后者则需要通过理性分析才能抽绎出来,强调其性质。

如果仅仅从线的几何构成的角度去认识建筑,容易让人产生对建筑纯形式审美的趋势,那么将线的概念转变为“线性”的概念之后,就己经强调“线”在空间形态中的存在。

2.2.3北京四合院空间形态中的“线”

在对北京四合院中空间形态中的“线”界定之前,需要明确,对于“线”的把握是在将一定尺度作为约束的前提下进行。且现实生活中,没有几何意义上的抽象、纯粹的线,存在的都是外形或结构具有线性质的空间或形体。 由于线本身与点和面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并不回避讨论构成面的“线”与由点构成的“线”。但是对于从属于面与体(附着于面上凹凸变化的装饰性线条和作为面与面交界)的线条,由于在其应用中具有更强的无意识性,本文不加讨论。

相对于空间形态中的“线”,在更为具体的北京四合院中的“线”也更加复杂。北京四合院中的“线”成千上万,如何选择?我们依然可以沿着构成要素和组织结构的思路在北京四合院的空间形态中寻找“线”的踪迹: 1构成要素中的“线”

30

以点、线、面的分类方式对四合院空间形态的进行划分,由具有同一内涵的截面所形成的连续轨迹,且长度尺寸远大于其截面的尺寸,即可称其为线性要素。形成逻辑类似于几何上点的移动成线,与线一样取决于对其外轮廓和连续程度的感知。 1)线性空间要素的构成

即空间组织中,以线性空间形态构成及呈现的,如:胡同 2)线性形体要素的构成即运用的线性构件构成的形态,如:构架 2构成结构中的线

即在作为部分的要素组合为整体的过程中,要素之间的逻辑秩序或构成规律是线状的。被组织的要素客观存在,而线本身客观不存在、看不见。但是由于这些要素在空间形态中借助线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我们通过分析进而将其抽象,对其的感知是通过头脑的加工而成的心理图示。

1)线式组合结构的构成

线式组合实际上包含着一个点状的系列,通常由尺寸、形式相同或类似的元素在沿线方向上重复排列而构成,其特点在于通过格式塔完形可以将内在连贯的视觉对象所具有的整体线性特征被人感知。由于它形成了“长”的特征,

31

因此表达了一种多层次空间上连续性和方向性,同时意味着运动、延伸和增长。本文中主要存在于形态构成中,如:瓦垄、檐口 2)线式逻辑结构的构成

其所要表达的并非直观感知上即可分辨的线,即不是用于阐释沿线方向上的要素,而是以线来构建其两侧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秩序。相对于线式组合,线式逻辑作为更加深层的结构,是建立在人的理解基础之上抽绎出来的,往往作 为控制和认知空间秩序的理性工具(几何概念)而存在。本文中主要存在于空间组织中,如:轴线、流线、轮廓线

在选择北京四合院中“线”时,以其是否表现线的特性为标准,在空间组织和形态构成两个层次上,划分为在空间形态的要素或结构中的“线”加以讨论。因此以下就通过这个分类来详细陈述四合院中的“线”的构成手法及其作用。

32

第3章北京四合院群体空间组织中的“线”

“就单独堂宇观之,虽不巨大,不庄严,唯中国建筑之美,为群屋之连络美,非一屋之形状美也。”“

中国传统建筑向来以建筑组群的空间组织闻名于世。所谓群体包含着两个尺度层次:其一是从区域角度,各个院落之间的组织关系;其二是(宫殿、庙宇、住宅等)院落自身被作为群体观照。

在群体组织中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的传统建筑所表现的手法和思想独一无二;而当以个体角度考察建筑时,又缺乏个性,以至于被贬为千篇一律。在

建筑群体中,被抽去个性的个体生命完全依赖整体而存在。单体建筑客观上不具有表现独特个性的主体性,而要依靠个体之外的群体关系体现其精神本质。 (建筑中群体意识实际上即是社会文化深层结构中人自身群体意识的映射,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不是以独立个体的方式存在,只有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才可能被认可。也就是说传统建筑充当了人与人关系的外在表现。)

北京四合院群体空间组织中的“线”,主要在于其在空间层次的表现,可

33

以将其分为两类,一为存在于群体组织结构之中的线式逻辑(结构的构成),二为群体空间组织要素中的线性空间(要素的构成)。 3.1线式逻辑结构的构成一一空间组织结构中的线

在北京四合院的空间营造中,空间组织结构以抽象的线的形式被抽绎出来,控制着空间形态中要素的组织秩序,联系着层层空间。由于其并非客观实在的线,只是作为体验者或观察者的心理存在,且不是用以阐释沿线方向上的要素,而作为构建要素之间联系和秩序的工具,因此归属于线式逻辑(结构的构成)。与此同时,作为文化的表征也含蓄的表达着我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内涵。 空间组织的线式逻辑又可以分为深层逻辑和表层逻辑:深层逻辑是借助演绎推理出的控制基本要素之间组织关系的结构,往往不能直接被感知,如轴线;表层逻辑则是较具体的形式结构,可以被直接感知的,并易于受环境的影响而变化,如流线、轮廓线。

34

3.1.1轴线

“以多座建筑组合而成之宫殿、官署、庙宇,及至于住宅,通常均取左右均齐之绝对整齐对称之布局。??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一切组织均根据中线以发展,其部署秩序均为左右分立,适于礼仪之庄严场合。”” 正如梁思成所说,轴线是北京四合院群体组织中秩序感的源泉。严格地说,轴线在四合院中不是形态构成要素,但是我们知道,空间形态可以分解为要素和结构(=组成方式),而轴线就是控制房子、廊子等形态构成要素之间组成方式的一种理性的、抽象的组织结构。轴线还是传统建筑中带有强烈隐喻色彩的逻辑工具,它不仅控制着空间秩序,还赋予礼仪意义,物化了“中正”、“向心”这些传统哲学理念。

35

3.1.1.1构成

轴线实际上并非客观存在,而是从心里感受抽绎出的空间组织内部结构逻辑线,在其控制下促使四合院传达出稳定、理性、富有秩序的特征。 北京四合院的轴线一般位于群组的中线上,通过中轴对称、左右均衡的手法贯穿和组织前后整个院落建筑群,主要建筑或陈设都成为其所限定和规范的要素。“左右分立”可以看出其控制的并不止于沿线方向的要素,倒座、正房、后罩房布置在轴线上,而厢房、耳房等对称布于轴线左右两侧并与前者围合院落,所以可以说轴线属于线式逻辑。但是院落多首先考虑向纵深发展,根据场地形状,也可在两侧平行设立次轴线。所以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四合院,其中的建筑虽并非线式组合,可实际上如果将被围合的院落空间作为负形体的构成

要素,各进院落通常在轴线上呈现出线式组合的排列。轴线将重重封闭、各自独立的院落串联成有机的整体,也是轴线使得建筑群层层递进、无限延伸。

四合院在轴线方向上空间是不连续的。虽然条件上满足将空间线性延展的

36

可能,但却使用手法削弱了其贯通感,在中心位置使用各种限定元素(如:房子、垂花门、屏风等)将轴线打断分隔成相互独立的、外表内敛、一进一进的“轴域”。这种划分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但它也不是不再回归的分离,而使中心轴线在不断反复中得以更加强调。可以这样认为,北京四合院的轴线并非空间轴线(在轴线上布置提供给人活动的线性空间:路或长条空间)的方式,而是另一种对称结构一一构成轴线(产生对称结构的对称轴)。

董豫赣认为:“对称只是对仗内涵的测绘表象”10。他之所以将“对称”替换为“对仗”,是因为他想强调其不仅仅是几何形状赋予对象规则的外在形式也就是说轴线左右两侧空间的关系不一定是完全相同,还有可能是相反事物的互相匹配,比如大门位置多设于东南角,脱离了对称法则。 3.1.1.2作用

轴线所表现出来的最显著的作用就是控制空间秩序,并己经成为北京四合院的经典构图法则。作为对于群体空间组织强有力的支配与控制手段,虽然它暗示着对称,但它需要的是均衡。从而构建出严谨有序、深沉有力、层层变化的群体空间。

除此之外,北京四合院的布置方式可以说是古代严格封建等级秩序的空间化,而轴线则是传统思想轴线(“天人感应”和“天人合德”的思想观念)的建筑表征。房屋的等级对应于天象方位呈现的象征性,是“天人感应”思想的反映;而“天人合德”所要求建立的有秩序的道德的宇宙,也因为轴线布局手法在建筑中显现。在严整的轴线作用下产生了“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的排列次序,从而使建筑成为一个有伦理秩序的“小宇宙”。

若从另一个角度看,轴线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般社会意识,即中心意

37

识思想。一旦具备了这种“中心”状态,个体就能“心安”,群体就能稳定,内在秩序就产生了。同时轴线也可以被看作人体结构的物化或凝固,上天赋予人体的造型,基本上是对称、均衡的,因此对称的空间与人的环境感受是相配合的。也可以说,中国建筑自始即应合自我的形象,建立了空间秩序。 3.1.2流线

流线是人在建筑空间中被引导的或可能发生的行走(活动)轨迹,通过空间位置累积而成。它也是只存在于感受中的线,但由于铺地、廊子、门等设施暗示了其形态,所以较轴线更加外显。

北京四合院是沿地面展开的有机群体,如果剥离时间因素从固定视点考察是不可能把握传统建筑空间关系精髓的,其需要在时间序列中体验,这种经过时间叠加的“长卷”式线性体验正是传统建筑群体的特点之一,而流线正是描述其最为直观的抽象工具。

所以,流线也是我们讨论四合院群体空间组织时一条必不可少的线,虽然其并非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但将各要素通过交通联系的方式组织起来。 3.1.2.1构成

北京四合院中,流线串联联系着院落中各个主从单元空间,形成了迂回曲折的形态。流线依轴线层层深入,不是以空间轴线的方式与轴线重合布置,而是缠绕着笔直的轴线,柔化了轴线的秩序。

受风水学说的影响,从东南角门进入四合院便偏离了强势的轴线,将流线和视线引导到由对着宅门的影壁和隔墙所组成的封闭先导空间,经历转折通过隔墙的小门进入东西向狭长的横向外院,使人忽略了轴线的存在。流线上的迂回为第二进院落在轴线上的空间放大积存了充足的情绪。回廊和甫道的选择将

38

流线分流,四合院的空间结构就是在这样不断的打断、偏折的过程中延续着轴线的权威,派生出曲折的流线,营造着含蓄温暖的人性化空间。

用我们现在的价值判断,流线越是简单直接,使用越方便。然而,北京四合院中的流线并不是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的。古代工匠在长期实践中,通过对

轴线的理解,从僵化的图式中解放出来,将流线在轴线基础上灵活地使用脱离、打断、迂回、偏折、错位等做法,营造出阻隔与通敞共存、尺度对比、节奏起伏的丰富空间,在崇敬、次序之外又给人以神秘与灵性的精神感受。 北京四合院的流线不仅映射出连续通达、不断交替的空间序列,整体上还以无端的环状达到灵活应变的效果。这就需要各院落在相互分离的同时又增强联系,通过相邻空间之间相互渗透与流通,表现出一种既分割又联系的模糊状态,从而加强序列空间的整体性。

受空间占用制度、习俗和体验建筑的人与所处环境关系的制约,在具体场景中人们未必有机会接触完整的空间序列,尤其是正面体验群体的有序呈现。

人们的行动路线呈现出等级的特性,体现在主仆路线和区域的明确划分,更多时候或者只能接触整体的一部分,或是不能按次序经历整个流线,甚至只

39

能在边缘感知其存在。

在这里还要提及风的流线,由于其与人的流线具有共同的特征:在北京四合院中人主要是水平方向的运动,而自然状态下风的流动也是水平向的。 (也因此,分析图中描述人和风流线主要采用平面图的方式。)

从平面角度分析,通过宅门时风的流线与人的流线极其相似,在影壁、墙、「1、屏风一系列的引导下,曲折的在院落中游走。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些要素的本来面目:

《释名》:“墙,障也,所以自障蔽也。壁,辟也,辟御风寒也。”“屏风,言可以屏障风也。”可见这些元素的主要功能就是屏障风寒,风水中有云“曲则有情”,正是出于对自然因素过滤的意图。所以风同样影响着四合院空间形态的形成。

3.1.2.2作用

流线最基本的作用即是交通,是对空间之间联系方式的抽象。对于人,则暗示着人在时间流动的进程中体验空间的过程。所以,细长的流线同时反应的是线性的时间,是空间与时间的合一。人们常把传统建筑称为“流动”的音乐。

40

正如欣赏一轴手卷,并非一览无余,而需要慢慢地打开。

北京四合院中流线的转折缓冲了空间之间性质变化的突然性,控制不同人群的视线和活动。迫使流线转折的影壁作为公共空间的胡同与四合院之间过渡。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验,站在宅门处无法一眼看穿整个院子,不但阻挡了视线,更关键的是这符合人生活居住对私密性的心理需求。紧接着影壁与房屋之间前院的设置也是对外界的再阻隔,这样处理与外交往的事情就不会打扰到院内的

活动。虽然西方别墅前往往也有院落,但该空间与外界本质上是一致的。北京四合院的院落空间是内部的,不是开敞式的,这样的空间就充当了公共与私密空间之间起过渡作用的模糊区域。

“庭院深深深几许”,北京四合院在视觉感受方面借助“藏与露”,“虚与实”等手法引导着人在建筑中行走,将其组织成一个富有流动性的空间。流线从一方面塑造了人们对于居留空间隐匿性的要求;另外又表现出洞达通透之美,可以这样说,曲折流线的使用促成了北京四合院空间组织中对于流畅与内敛之间巧妙的融合。 3.1.3软廓线

41

“外部轮廓之特异一一外部特征明显,迥异于他系建筑,乃造成其自身风格之特素。中国建筑之外轮廓予人以优美之印象,且富于吸引力。”“北京四合院的轮廓线是在群体层次最能体现其形体特征的线。古人在建造过程中对自然的尊重、对尺度的控制被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坡屋顶往往配合其它部分的形体转折勾勒出北京四合院的整体轮廓。在某些环境中,如逆光、夜色、浓雾等,轮廓线更会直接地突显出来,形成了所谓的“剪影”。当然,屋顶作为建筑的最高部分与天空接壤,是建筑轮廓线的最重要部分。 3.1.3.1构成

沿轴线展开的四合院群体,通常表现为室内与室外(庭院)空间交替的递进关系。四合院建筑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我们可以通过其轮廓线看出其中室内外空间的合作关系,也可以说,映射出四合院与自然关系的杂交与共生。 对于四合院的形态控制有这样的原则:立面关系的“高低错落”一一依靠有节奏的空间组合和体量差别创造有规律的轮廓线。并且伴随着不同院落空间形式、次序及围合程度的变化,形成各自性格迥异的空间序列。

我们经常说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是凹曲的,也有许多针对坡屋顶形态成因的研究,它们都是从建筑单体角度出发,从功能和形式方面对其成因做出推断。 然而,传统建筑是单体组合而成的群体,从整体分析将单体之间关系加入讨论凹曲屋顶的成因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合院四周围合的方式很容易与下沉

42

的天井式窑洞联系起来,可以理解为基面的下凹院落。而这正与凹曲屋面向庭 院的凹曲呈同构关系,形成了向地平线和庭院的伸展趋势。

笔者认为屋顶的曲化处理一定程度上就是加强建筑水平线条的结果。这样的建筑形态与伸展的地平线、绵延无尽的大地景观较易呼应和融合,从而使建筑获得吐纳天地的开阔气象。(西方建筑与之相反,比较强调竖直线条。) 《吕氏春秋·重己》指出:“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撅,多阳则接,此阴阳不适之患也。”说明古人在建造过程中注重控制建筑的外部尺度,并通过院落与自然保持联系。从而形成水平向凹凸连续的轮廓线,以使空间阴阳变化、气势消长的表现手法。

与之前讨论风的动线相对应,这里我们通过轮廓线推测雨雪的流线,因为雨雪是在重力作用下竖向运动的。而轮廓线也正是反映建筑竖直方向上变化情

43

况的抽象线条。

(也因此,分析图中描述轮廓线和雨雪流线主要采用剖面图的方式) 3.1.3.2作用

北京四合院利用一连串形体的反复、尺度的变化体现了“起、承、转、合”的节奏和韵律。其先通过狭窄的引导空间抑制尺度,再豁然开朗,从而达到先抑后扬的效果,从容地把握着时空的节奏。

造成现代建筑轮廓线单一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科学前提下对于体形系数的认识,以为通过体量累积的手段可以使能耗减小。如果说因此形成的巨大封闭空间是二元对立的结果,是在建筑范畴内部的思考,是设法将变化的时间和

自然滤去的方式;那么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外的交替就是不得不使时间因素注入到四合院

中,与自然之间形成暖昧的关系,利用自然的升降沉浮得以应变。

此外,在轮廓线形态上也体现出退让以疏导不利自然因素的作用。通过引 导雨雪,使其不会侵害到建筑自身和使用者。凹曲的屋顶形态正是这种做法的 表征,其完成的是对雨雪运动方向的转化而非阻止,同时也起到了减少横向的 风压的作用。看似简单,但这其中的方法与太极拳借力用力的原理有异曲同工

44

之妙,这种转化不止是空间的变化,而是空间随时间改变的。 3.2线性空间要素的构成一一空间组织要素中的“线”

北京四合院以“间”为基本单元构成单体建筑,再以单体建筑组织成庭院 为中心的组群关系,然后以胡同、街道作为结构展开至城市。从而形成以单体、 组群、城市为层级的结构化空间体系。

张永和曾相对于物体城市谈论肌理城市,即暗指旧时北京城。在区域群体 角度难于在这样一个肌理海洋中识别建筑单体。原因有二:1建筑作为组合的 单元,互相依靠,难于界定;2复制的力量消解了建筑的独立表现力。群体组 织中建筑不表现独立性较强的点和面的特征,便很容易落入线的范畴,所以在 区域、院落尺度层次的空间组织中包含了以线性要素构成空间形态。 3.2.1胡同

北京四合院本身并不包含胡同,但是如果从区域尺度观察,胡同又是群体 空间组织必不可少的要素。棋盘结构的街道将城市分成矩形的“坊”,“坊”被

胡同划分,四合院又排列于胡同两侧。可见胡同以“线”形态构建空间走向和

45

结构脉络,是组织各四合院之间、四合院与城市之间关系的线性空间。 3.2.1.1构成

四合院空间布局的形成与胡同的位置和走向有着密切关联,具有渗透性, 如果将四合院比作一颗颗细胞,那么胡同就是流动的血液。胡同由四合院围合, 自然生长,是建筑的衍生。在北京住宅的朝向以坐北朝南为宜,这也决定了胡 同的走向,即以东西走向为宜。又因北京城的主次街道笔直通达,也就使得各 个胡同之间,依次排列、南北平行。这样既能保证建筑朝向,又使各四合院均 匀得到日照。

观察胡同的空间比例,其立面高度(临街地平至建筑檐下)一般在3米左

右,宽度一般在3米到6米,两者比例在1: 1与2: 1之间。而胡同的长度可 以达到上百米,远远大于其宽度和高度,胡同从形态上可以说是长宽比悬殊的 线性空间要素。而且以区域尺度观察,竖向维度的弱化使胡同的线性更加得到 突显。西方人曾说,“我们占领着空间,他们占据着地面”。胡同便是在地面上 编织的线性的空间脉络。

游走于胡同中,院落之间紧凑相邻,立面的体量、材料和色彩基本一致, 形象完整统一,使胡同内部空间具有很强的连续性。但胡同形态大多不是平直

46

的,常弯曲转折,走向自由不受约束,形成模棱两可的渐变弧线。依据透视原 理,直线空间只有一个灭点,这样的形态分散了线性空间的透视深度。也因其 宽窄的变化,强化了其可识别性。

与此同时,其实胡同也具有内外分隔性与内向性。在明清时期胡同不是开 放的,由于实行“宵禁”,在胡同口都会设置栅栏,这样做是为防止盗贼隐藏在大街小巷。至清乾隆年间,京城内外约有2000余座栅栏。栅栏和牌坊作为坊门的标志,实际上通过对胡同空间的划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内外之间的连续性,因而这种内向性、封闭性的路网是建立在人的尺度和内部居民使用需求之上的。

胡同这种狭长带状的街巷空间,可以抽象为由线性空间形态构成的不同组 合。“鱼骨形、长格栅形、蓖梳形、树枝形、斜折线形、环形、间断形和混合形”八种胡同脉络的基本类型单元,构成了胡同网络系统。虽然类型众多,但线性空间的编织构成是它们共同的特质。 3.2.1.2作用

胡同是传统街区中组织各合院间秩序关系,建构街区外部空间形态的骨

结构。作为城市交通空间的一部分,其串联了各个四合院,交通是胡同空间最

47

基本的功能。此外其还承担着防火、防盗、通风采光以及居住街坊的界线划分 等作用。胡同的功能也与其宽度等级有关,较宽的胡同两侧往往形成沿街商铺。 因此,四合院的形态和空间布局上的变异、演化与胡同形态的变换有着直接的 联系。

胡同不同于一味冗长的纯粹交通空间,也是容纳和组织市井生活的空间场 所。人们在这里闲聊、晒太阳等,生活气息浓郁,所以胡同保证了街区的公共 空间,承担着重要的社交作用。邻里是传统社会的主要关系之一,在传统生活 模式中很大程度依靠胡同这个交往空间进行。而胡同空间的性质潜移默化的影 响着人的行为活动、交往方式。人们互相之间形成稳固的邻里关系,形成深厚 的地缘感及集体感。 3.2.1.3线性公共空间

上文提到胡同起着交通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双重作用,通过仔细观察即可发 现,中国传统环境中除市场外几乎只有胡同这一线性的公共空间,欧洲常见的 广场空间形态是很少出现的。虽然有些部分可能会产生环状布局,从而围出一 片集中的开敞区域,但该区域并非处理成广场或草坪等人们可以逗留的地方。 总而言之,传统中的公共室外空间始终没有比交通所需的面积再大多少。 也许会有这样的质疑,在城市中的城门口、桥头、水井旁以及寺庙、衙门 前,不是有些也会发现广场吗?首先,这类空地在尺度上相对相邻的街道大不 了多少,不过是线性空间的膨胀部分。其次,大多公共建筑或府邸门前的空地 并不允许进行社交或商业活动,甚至禁止普通人停留。因此,它们大多不具有 公共活动的属性。再次,即使真正的公共空间,人们在其中的行为与街道的某 一段没有什么区别。这些公共空间缺少与之对应的静态、向心的活动发生,人

48

们的体验多是向前、向后或与两旁的摊贩发生关系。这时不是人们聚集在一个 中心周围,而是一系列小集团散布在街道两侧,向前后两个方向延伸。 这种线性公共空间现象反映了传统中始终形成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区意识, 而胡同则以一种模糊的混沌空间方式存在。 3.2.2围墙

传统群体空间组织中存在着连续的边界实体一一围墙,构成了传统建筑的 重要特征。《玉篇》:“院,周垣也”。正是一道道连续的、围合的墙将群体空间划分成各自具有分隔性和内向性的“院”。并且这种“院”表现为“城一一坊一一院”之间的自相似性空间结构。

围墙是线性的吗?需要说明,线性在空间形态中是一个相对尺度的概念, 其是相对于点、面和体而存在的。这里说的围墙,是对四合院的边界而言,而 其分隔过程中是以街区区域的尺度进行的,所以从单个四合院围墙的角度(影 壁作为墙在宅门处的补充和延续,宅门即使开着,“墙”仍然是连续的),四面 围合的围墙的高度远小于其长度,这点只要观察一些大宅院最为明显,表现出 沿水平方向延展的线性边界的感觉。墙檐可以说是这种趋势的缩影,它强调了 围墙这种线性的空间形态。

49

3.2.2.1构成

在缪朴的《传统的本质》中有这样的描述,“中国传统建筑给人的首要感 受是那种一重又一重的分隔。12这样的分隔正是由围墙形成的。无论城市或是 住宅,其基地都无疑会被划分成相互之间隔绝的院落单元。围墙是连续的线性 实体边界,形成对胡同划分而成的地面的再分隔。在区域尺度形成实体网络结 构,所勾勒的轮廓不是依据形式完美,而是根据具体的基地形状赋形。

北京四合院的围墙通过首尾相接的环状线性将建筑群体圈合起来,并与建 筑发生各种组合关系,成为控制建筑组织关系的重要因素。这种分隔仅存在于 基地的边界和不同单元之间,封闭的围墙制约和影响着院落内建筑的朝向、位 置及建筑组成要素的关系,突显出四合院的内向性,进入到单元内部的人们就 基本不会感受到分隔了。

围墙作为不可穿越的边界,就是场所中分隔两个空间或区域的线性面,使 二者具有不同的功能或物理性质。“外墙面隔离了空间的一部分,目的是创造可控的室内环境。”这种西方制造室内空间的逻辑,是将墙作为体块的组成部分,平面图中的墙线也只是剖切而成的结果。但是,北京四合院的围墙并非如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5w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