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

更新时间:2024-02-18 05:14: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伦理学复习讲义

伦 理 学 复 习 讲 义

【第一章 导 论】

一、伦理与道德的词源学分析

(一)西文

在西方,伦理与伦理学是同一个词ethics,源于古希腊文ethos,意思为人的住所或居留之处,用来指称人居住于其中的敞开的场所。后来意义扩大,表示风俗习惯以及所形成的人的品格和气质。 morality,源于拉丁文mores,也是指风俗、习惯以及品性、品德。 伦理与道德在西方的词源涵义完全相同,都是指人们应当如何的行为规范:它外化为风俗、习惯,而内化为品性、品德。 (二)中文 1、道德 “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规律、必然、原则、规范和方法。伦理学中的“道”主要以“人道”为核心展开,指示的是做人的根本原则与道理。 “德”的本义为正见于心,端正心思,在内心确立正直原则。 “德”与“得”相通。德是人道的内化。 “道”与“德”的词源涵义都是指人之为人行为应该如何的原则与规范。“道”是外在规范,是尚未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德”是内在规范,是已经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 “道德”一词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作为集合体的类的人的做人原则与道理,这是关于社会伦理关系与伦理秩序的;一是作为单个人的做人根本原则与道理,这是指个体的做人美德。前者是社会伦理,后者是个体美德。 自春秋之后,“德”就更多地倾向于向内在化方向发展,更侧重于人的内在心性与品德。 2、伦理 “伦”有类别、辈分、顺序等含义。后来逐渐专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引申为“人际关系”,成为“人伦”。 “理”本义为“治玉”。引申为整治和物的纹理;进而引申为规律和规则。 “伦理”即“人伦之理”,指人际间存在的关系以及处理调整人际关系应遵循的原则或规范。 3、伦理与道德的关联 趋同:一般说来,“伦理”与“道德”大多数情况下被用作同义词。在理论上以及日常生活的使用中,两个概念的趋同是主流。 区别:“伦理”与“道德”侧重点略有些不同,这造成它们之间在意义与用法上形成一些差异。①“伦理”更具客观、外在、社会性意味;“道德”更多地或更有可能用于个人,更含主观、内在、个体性意味。②伦理的核心是正当(适当、合适、合宜等),评价尺度是对与错,道德的核心是善(或美德、德性等),评价尺度是好与坏、善与恶。 联系:伦理对道德具有指导性,伦理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变为内在操守,即为道德,道德以伦理为内容。

综上所述,伦理学是关于社会伦理与个体道德的科学,致力于社会伦理关系与个体道德状况的研究,期望达致社会伦理的和谐有序与个体品行的完善。

二、道德现象的感知与辨认

要回答什么是道德,区分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现象,最重要的标准当然就是是否涉及到“善恶正邪”的内容,而从规范伦理学的眼光来看,可以指出辨认道德现象的两个形式要件: 首先,它一般关涉到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而不仅仅是自我的事。 其次,它必须表现为外在的、可见的行为,对他人产生实际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内心的事。

三、伦理学的性质与关联

1、伦理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伦理学是一门理论科学。不仅描述道德,更要解释道德,对于诸如道德究竟为何物、它如何生成和发展,以及它的价值和意义等根本问题必须作出思考和回答。 第二,伦理学是一门价值科学。要探究人际关系和行为类型的价值意义,提出自己的价值概念,构造价值观念系统,并用以评价道德现象,指导现实生活。 第三,伦理学是一门规范科学。依据于价值观念系统的构造,阐发和制定相应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对人们行为之“应当”与“不应当”给以具体的指导。 第四,伦理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关注现实人生,对道德现象的把握、道德理论的阐发和价值体系的构造,既是源于生活,更是要回归生活,发挥对现实人生的现实功效。 综上所述,伦理学是一门研究道德现象,判断行为的道德价值,指导人们恰当选择和行动的科学。 2、伦理学的内部划分 (1)传统与现代 传统伦理学涵盖范围广泛,是一种包含了人生哲学乃至宗教学说的广义伦理学。 现代伦理学主要考虑人的行为和行为准则,考虑与社会、与他人相关的那部分伦理,“行为优先”是现代伦理的一个突出特征。因此,它主要是一种探讨社会正义和个人义务的社会伦理学。这种狭义的社会伦理学构成现代伦理学的主干部分。 简言之,传统伦理学以人格、德性、至善为中心,而现代伦理学的主流则以行为规则、正当、正义为中心。 (2)现代伦理学的划分 依照研究取向与学术路径,现代伦理学分为规范伦理学和非规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分为普通规范伦理学和应用规范伦理学,非规范伦理学包括描述伦理学和元伦理学。

①非规范伦理学 元伦理学(meta-ethics)又叫分析伦理学(analytic ethics)或后设伦理学或形而上学的伦理学。元伦理学是20世纪前六十多年在英美伦理学界占据主导地位的伦理学理论,就是指以伦理学自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它反思、追问的对象是伦理学自身。认为仅限于研究道德规范和行为善恶等具体问题的规范伦理学没有科学意义,主张以逻辑和语言学的方法来分析道德概念、判断的性质和意义,考察道德推理的逻辑和伦理规范的证明,在道德劝诫上持相对中立。 描述伦理学(descriptive- ethics)主要以描述的方法研究伦理学,包括历史的描述,如各种道德史、风俗史;现实的描述,如某些社会道德状况的调查报告;内在的描述,如道德心理学的著作;外在的描述,如道德社会系统的著作。通过这些描述来如实地呈现人们综合的道德状况。 ②规范伦理学

规范伦理学(normative-ethics)是以规范和行为为中心的伦理学,主要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探究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本质和评价标准的理论。规范伦理学包括普通规范伦理学原理和应用伦理学两大类,一般来说,它构成现代伦理学的主体。 ☆普通规范伦理学主要有目的论、义务论和德性论三种基本类型。目的论和义务论的判断基于行为,德性论的判断则基于品质。 目的论(teleology):是一种以道德行为的目的性意义和可能产生的或已经产生的实质性价值(效果)作为道德评价标准的伦理学理论。在道德正当性问题上,目的论强调行为结果的善性或价值,把对行为结果的非道德意义上的好坏评价作为道德正当性的依据。这样,“好”就是优先于正当的,正当依赖于“好”来确定。也称效果主义,效益主义。一般包括伦理学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 义务论或道义论(deontology):是一种认为人们的行为或行为准则的正当性并不由行为的功利后果或期望的功利后果决定,而由它自身固有特点和内在价值决定的伦理学理论。以康德伦理学为代表。 德性论或美德伦理学(virtue ethics):是以品德、美德和行为者为中心的伦理学,是指以个人内在德性完成或道德人格的完善为基本价值尺度或评价标准的道德观念体系,具有内在自律性的道德力量和自我完善性价值取向。广义的德性论是在传统社会占据支配地位的、最有影响力的伦理学理论。中国的儒家学说和古希腊的主导伦理体系是人类文明史上两个最为成熟的美德伦理谱系。 ☆应用伦理学(applied ethics)兴起于二十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其存在背景在于二十世纪占学术主导地位的元伦理学只注重道德语言的分析及道德推理判断,而忽视实际的、具体的、和现实的道德问题,某种意义上应用伦理学是对元伦理学的反动。应用伦理学将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应用于具体的、有争议性的道德应用问题暨特殊的伦理议题,所以又称特殊伦理学。目前应用伦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有生命伦理、环境伦理(生态伦理)、科技伦理、经济伦理、教育伦理、管理伦理等等。 20世纪伦理学的研究走向曾发生过两次明显转向:一次是20世纪初,伦理学的研究从以规范伦理学占主导转向以元伦理学研究占主导;另一次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元伦理学向规范伦理学复归以及美德伦理学的复兴。近十年来,伦理学有一种向诸多应用领域发展的强劲势头。 3、伦理学的外部关联 在伦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外部联系方面,伦理学与哲学的联系最为紧密,甚至它就一般被包括在哲学之中,是哲学的一部分。伦理学作为一种道德哲学、实践哲学,在整个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与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美学以至宗教、神学的关系。它们在历史和逻辑上实际都有一种紧密的共生关系。 伦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如文学、史学、艺术、人类学、心理学等也有较紧密的关系,尤其作为从内外两方面对道德现象进行描述性研究的道德史、伦理志、道德心理学来说,对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和材料是相当依赖的。而文学和史学更始终都是伦理学的宝贵资源。 伦理学与社会科学诸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也关系紧密,尤其是在研究社会正义的方面。由于伦理学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关注社会伦理而非个人伦理的内容,所以它必须吸收这些学科的知识,而这些学科碰到的伦理问题也使这些领域的学者不能不关注道德。

【第二章 道德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伦理学史上的争论 1、神启论:神启论诉诸于人自身之外的某种超验力量,把道德的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和神的意志。

2、理念论:理念论认为道德起源于至高的理念和精神。(柏拉图之理念世界、黑格尔之“绝对精神”、程朱理学之天理。) 3、人性论:人性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的天性,是人生而有之的东西。(良知良能。天赋理性。天赋情感。自爱本能。) 4、进化论:以生物进化中的生物遗传变化为依据,解释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生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遗传基因决定人的道德行为。(人的道德是动物合群性本能的演化;道德生活在适者生存的竞争选择中发源;基因决定论。) 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道德起源论 当我们讨论道德问题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我们将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角度,结合人的社会实践去考察和研究道德的起源问题。 1、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1)劳动活动创造了道德主体,使人作为道德主体一方面获得了有力的推动,另一方面又获得了更加确定的方向。 (2)劳动活动创造了对道德的需要。 劳动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分工与协作,因而需要有一种新的东西来执行维持劳动过程职能的东西,这就是风俗习惯和后来的道德。 (3)劳动活动创造了道德产生与发展的动力。 劳动不仅产生了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引起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和矛盾,推动着道德的产生,而且也产生了人们对自身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2、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道德的发生不仅必须以社会关系为前提,而且还必须以复杂到一定程度的社会关系为依据。人类的道德生活本质上是对人们社会关系的认识和反映,道德的产生必须以人类社会关系的形成为前提。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基础。 3、人类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当人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关系以及如何去调节这种关系时,作为自觉意识和人类精神自律的道德才能得以产生。 4、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统一的社会条件。 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建立起较为经常而固定的各种社会关系,产生着彼此之间需要调整的利益关系,同时也产生了人们对这种社会关系的自觉意识,从而逐渐形成了有关善与恶、祸与福、利与害等道德观念。 5、社会分工是道德形成的关键。 道德形成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分工使个体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提高了,从而增强了自我意识。而社会分工和交换又加强了劳动者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并随之出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整体之间的矛盾,于是逐步产生了维护整体利益的义务观念,产生了义务和权利之类的道德意识。 6、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出现使道德成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 由于生产的发展,使劳动有了剩余产品,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剥削阶级中的一部份人有可能靠另一部分人提供的剩余劳动产品维持生活,自己不再从事体力劳动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他们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对社会现象进行集中和概括,形成较系统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使道德成为相对独立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 道德的类型和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集体主义道德

1、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内容

(1)服从和维护氏族部落整体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最突出的表现; (2)共同劳动,相互帮助,吃苦耐劳,勇敢坚强,是氏族成员竭力推崇的美德。 (3)维护氏族部落内部的民主平等,也是原始社会重要的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 在原始氏族部落内部,由于生产和生活资料共有,共同劳动和平均分配,因而在部落内部与成员之间弥漫着天然的民主与平等的气氛。部落成员彼此之间以“亲爱的伙伴”、“亲爱的朋友”相称呼,和睦友爱。

原始氏族内的自由、民主与平等还表现在,即使是部落首领,也和一般氏族成员处于平等地位。 2、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特征 (1)由于氏族成员的意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不发达,使得原始社会道德无论观点、规范都表现出贫乏、直观、含混的特点,其道德思维是形象的而不是抽象的,其道德行为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 (2)原始社会道德在其作用上具有狭隘性、外在性和权威性。部落始终是原始道德调节的界限。而由于并非出自理性的道德自觉,因此在性质上也未能摆脱宗教神学的蒙昧色彩。 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道德 1、内容 (1)维护人身依附和宗法等级关系,是这两个社会所公认的道德要求,也是理解其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所在。 (2)忠君孝亲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基本点。 (3)鄙视劳动、歧视妇女、主张男尊女卑也是这两个社会共有的道德要求。 (4)奴隶阶级和农民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主要是争取人身自由,反抗压迫剥削。 2.特点 (1)历史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后,一方面挣脱了原始氏族道德的狭隘与局限性,另一方面又揭开了人类道德史上不光彩的一页。奴隶主道德和封建道德进步中夹杂着退步,退步中伴随着进步的现象,构成了它的最基本的特征。 (2)与原始道德意识混沌朦胧状态相比,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成为独立的社会上层建筑成份和意识形态。 (3)政治道德化、道德宗教化,也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的一个基本特征。

【第三章 道德的本质与核心】

第一节 道德的本质

道德本质是道德区别于他物的根本性质,是道德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道德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总和。一、一般本质: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 道德的本质蕴藏于社会生活之中,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结构,就相应地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 第二,社会经济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第三,在阶级社会中,处于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经济地位的人,其道德观念有所不同,在经济生活中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道德观念在道德生活中也处于统治地位。 第四,经济关系的变化迟早要引起道德的变化。 二、特殊本质: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 道德作为行为规范,与法律、政治规范相比较,又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它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道德规范是被社会绝大多数人认可的行为准则,它是处于同一社会或同一生活环境中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生活秩序和生活理想。它不是写在制度、章程、法律条文之中,而是体现在人们的试听言行之上,深藏于人们的品格、意向、价值观念之中。 第二,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规范。

篇二:伦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单选题

1. 从腐败的方式入手,界定腐败为一种特殊的“交易”行为的学者是:( A )

A.塞缪尔·亨廷顿 B.J.S.奈 C.大卫·罗森布鲁姆 D.密尔

2. 著名学者罗森布鲁姆认为,交易性的腐败源自于:( D )

A.企业和个人为了获取资源 B.政府官员为了获取私人的经济利益

C.官员为了掩盖其工作中的失误D.政府对公共资源的支配权

3. 腐败的直接根源是:( C )

A.政治制度的缺陷 B.社会和经济的迅速现代化

C.权力的结构与运行规律 D.传统的官场文化

4. 以下哪一部法律,是专门的反贪污贿赂的法律:( B )

A.日本的《防止不正当竞争法》 B.日本的《政治资金规正法》

C.美国的《众议院议员和雇员道德手册》D.芬兰的《公务刑法》

5. 在行政权力的运行过程中,其追求的直接目的是:( C )

A.平等B.自由C.效率D.公平

6. 现代政府组织与权力设置的理论依据是:( A )

A.个人服从上级指令 B.遵循康德的“绝对命令”

C.服从与忠诚于国家宪法 D.服从于人民的利益

7. 政府实现组织目标的必要保障因素是:( C )

A.高素质的行政官员 B.高超的行政技巧

C.自上而下的等级次序D.领导人的政治智慧

8. 从道德的立场来看,行政人员的根本目标是:( B )

A.私人的利益 B.公共利益

C.政府部门的利益 D.企业的经济利益

9. 检举者面临的忠诚冲突直接来自于:( C )

A.社会舆论的压力 B.法律、法规的压力

C.组织内部的压力 D.个人内心道德的压力

10.衡量行政官员是否违背公共利益的根本标准是:( C )

A.官员的政绩 B.上级权威的指令

C.宪法 D.GDP的发展速度

11.根据委托—代理理论,一个代理人能否按照契约规定的权限和委托人的意愿来代替行使权力,主要取决于:( D )

A.代理人的政治素质 B.代理人的理性选择能力

C.代理人的道德觉悟 D.代理人的服从与效忠

12.( D )是公共行政效率导向的人性论基础。

A.善良意志 B.性善论 C.性恶论 D.趋乐避苦

13.1789年,边沁在( A )中称,他发现了趋乐避苦的普遍人性规律。

A.《道德与立法的原理绪论》 B.《政府片论》 C.《功用主义》 D.《论自由》

14功利主义认为,判断一个政府的好坏的唯一标准是 ( C )。

A.保障公民的人权B.保障公民的自由 C. 促进人民的美德与智慧 D.增进社会利益的总量

15.按照功利主义的标准,( A )是最理想的政府形式。

A.代议制政府 B. 君主制政府 C.贵族制 D.民主制

16.功利主义认为,代议制政府有效运行的前提是( B ) 。

A. 主权属于人民 B. 合理的政府职能划分与权力配置

C. 公民能够享受平等的政治权利 D. 每个公民都可能实际行使主权

17.功利主义评价行为的基点是( D )。

A. 偏好 B.行为意图 C.动机 D. 效果

18.按照功利主义的观点,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C )

A. 道德就是目的 B. 道德不是工具

C. 趋善避恶就是为了趋乐避苦 D.行为动机具有独立的道德性

19.义务论者认为,道德原则源于( C ) 。

A.人的自然本性B.外界环境 C. 人的实践理性 D.人的理论理性

20.义务论主张行为的道德价值,取决于何种因素?( C )

A.行为的目的B. 行为的结果 C.行为者的责任动机D.行为者的偏好

21.什么是义务论的人性论基础?( B )

A. 快乐论B. 善良意志 C. 自由与责任 D. 效果论

22. 按照义务论的观点,判断行为的道德价值,要根据该行为( B )。

A.是不是符合责任 B.是不是出于责任

C.是不是出于自身利益 D.是不是出于自身爱好

23.( A )提出“多规理论” ,以显见的义务代替单一的“绝对命令”。

A.伯纳德·罗斯 B. 罗尔斯 C. 康德 D. 钱得勒

24.( B )在“多规”义务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公正为导向的义务论。

A.伯纳德·罗斯 B. 罗尔斯 C. 康德 D. 钱得勒

25.. 罗尔斯提出按照( A ),来选择政府行为的最高伦理原则。

A.最大最小原则 B.义务论C. 目的论 D. 效果论

26. 罗尔斯为什么要给正义原则的选择者们设定“原初状态”?( B )

A.为了对个人的知识与能力进行限制。

B.为了让道德原则的内涵不带个人的偏好与私利。

C.为了保证选择者的善良意志。

D.为了保证选择者的选择能力

27.如果说公共行政管理是一个决策和执行的“事实领域”,那么行政伦理学就是一个哲理和道德的( A )。

A.价值领域 B. 立法领域 C.伦理领域D. 道德立法领域

28.行政伦理是指行政主体(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服务人员)在进行公务活动时,应确立和遵守的伦理观念、伦理规范以及( A )的总和。

A.伦理责任B. 伦理思想 C. 思想规范 D. 行政职责

29.最早对事实领域与价值领域进行有意识思考的是英国哲学家( D )。

A.边沁 B. 密尔(穆勒) C. 伊顿 D. 休谟

30.休谟对理性与道德情感的区分,在人类思想史上首次发现了( D ) 之间的区别,具有重大意义。

A.实然与必然 B 应然与必然C 必然与偶然 D实然与应然

31.政治与行政二分的观点主张政策的制定是一个价值评判与价值取舍的过程,离不开政治价值和道德目标的指导,但政府的职责不是对政治价值的追随与探讨,而只是对政治决策的简单执行,因此在公共行政过程中,应该遵循( C )的原则。

A.依法行政 B. 法律至上 C. 价值中立D. 合理行政

32.公共行政活动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因此政府行政官员知道决策的最高标准只能是( C )。

A. 宪法B. 行政法 C. 公共利益D.集团利益

33.行政伦理学的核心价值是( A )。

A. 公正B. 责任 C. 效率 D.职责

34.前道德阶段行政人员的道德责任感依赖于( C )。

A.外部控制B. 内在控制C. 外在强制力 D. 内在强制力

35.行为者能够根据自己的良知和道德责任感作出道德决定,即自主地选择普遍地伦理原则,这个时候行为者的道德阶段应该是处于( D )。

A.前道德阶段 B. 习惯道德阶C.超道德阶段D. 自律道德阶段

36.行政人员之所以能够把外在的职责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良心,克服私欲的诱惑,培养道德责任感,进而提高自身道德境界,实现组织目标与社会道德理想,这是因为他们具有坚强的( C )。

A.道德责任感B. 道德良知 C.道德信念D. 道德心理

37.行政职责以个体行政人员的良心和( C )为基础,具有一种自主的道德选择性。

A.正义感 B. 责任感 C.道义感 D. 耻辱感

38.确认和追究个人在集体行为中的责任,最好的方法就是( D )。

A. 根据制度赋予他们的特定身份 B. 根据制度赋予他们的特定义务

C. 根据制度赋予他们的特定权力 D. 根据制度赋予他们的特定职责

39.偏向任何一个群体或团体利益的决策都违背公共行政人员的职责,也是任何政府过程所不允许的,因为行政官员决策的最高标准只能是( C )。

A.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B. 社会所有成员的物质生活条件

C. 全社会普遍的公共利益D. 社会公正

40.官僚制行政组织效率的保障主要依赖( D ) 。

A. 合理的组织结构

B. 合理的组织目标

C. 严格森严的层级控制

D. 行政人员对上负责和为下属负责的行为的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45题)

1. “当我们对任何一种行为予以赞成或不赞成的时候,我们是看该行为是增多还是减少当事者的幸福;换句话说,就是看该行为增进或者违反当事者的幸福为准。”关于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有( B

C )。

A. 快乐不仅有数量的区分,也有质的不同。

B. 功利原则对人类所有行为都可以进行“赞成或不赞成的”评价。

C.功利原则不仅是个人的行为原则,同时也是政府行为的伦理标准。

D.个人利益的“总和”就等于社会利益的总和。

2.“做一个不满足的人比做一个满足的猪好;做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做一个傻子好。”关于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有:( ACD )

A.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快乐,即物质享乐和精神享乐

B.物质享乐比精神享乐更高尚

C.精神享乐比物质享乐更高尚

D.快乐除了数量的区别之外,还有质的高低。

3.密尔对快乐的论证陷入自相矛盾的原因是( BCD )。

A. 他区别了物质和精神的快乐

B. 他批判倡导边沁的数量快乐论

C. 他无法证明精神快乐高于物质快乐的理由

D. 陷入数量快乐论的证明逻辑

4. 功利主义认为,选择或“制作”出一个好政府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ABC )A.人民必须愿意接受它

B.人民必须愿意为保存它而有所作为

C.人民必须愿意服从政府的指令

D.选择出来的政府形式有助于实现人民的目的

5.根据功利主义的观点,政府应该具有何种职能?( ABCD )

A. 普遍地促进社会的精神进步

B. 将全社会的道德、智力和各种价值整合起来

C. 保证公民充分发展美德与智慧

D. 使政府机构机器本身具有良好的构造,实现正当的政府目的

6. 下列哪些选项是属于功利主义对效果的理解?( ABCD )

A.获得快乐 B.实现目标 C.获得知识D.获得权利

7. 关于效果论正确的观点有哪些?( AB ) A.效果就是获得快乐、实现目标、获得知识或权利等

B.效果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了有效的道德辩护,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C.行为的道德依据基于个人动机的基础上。

D.目的论是一种效果论

8. 关于功利主义正确的说法有哪些? ( ABCD ) A.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允许牺牲“少数人”的利益。

B.功利主义的自由理论承认每一个人的权利是平等的,应该得到同等的对待。

C.效果论只追求效率,不考虑公平。

D.功利主义违背了人人平等的自由权。

9. 杰拉尔德·M·波普斯认为,公共官员的共同利益中包括哪几种不同的“结果”?(ABC

D)A.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 B.一致性 C.政治生存 D.参与的社会

10. 下列哪些观点,是属于康德关于人的理性的观点?( BCD )

A. 人的理性来自于外界环境。

B. 人的理性可以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

C. 理论理性给自然界“立法”,是创立自然科学知识的能力。

D. 实践理性为人自身的行为“立法”,这是道德的自由能力。

11. 康德是如何解释义务论关注于责任动机的原因的?( ABC )

A. 只有出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

B. 一个出于责任的行为,其道德价值不取决于它所要实现的意图

C. 责任就是由于尊重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

D. 出于责任的动机,是主观的、偶然的,不具有道德的约束力

12. 关于绝对命令,正确的说法有( ABCD )

A. 它能够有效约束行政人员的职业承诺,确保行政行为的道德正当性。

B. 在官僚等级制中,单一的绝对命令有助于组织目标的贯彻执行。

C. 它依赖于道德行为者的内在良知、信仰与道德冲动。

D. 过于刻板,扼杀了个人的道德自主性。

13. 为了解决义务的冲突,罗斯区分了哪两种义务?( BD )

A.单规义务B. 显见的义务C. 多规义务 D.实际的义务

14. 罗尔斯为正义原则的选择者设定了“原初状态”,包括:( ABC )

A. 选择者戴着“无知之幕”的面纱。 B. 选择者必须知道的事实。

C. 三种更高层次的道德能力。 D. 采用“最大最小原则”。

15. 在罗尔斯的正义论中规定,选择正义原则的“代表人”的特殊的道德能力包括:(AB

C) A. 正义感的能力 B.善观念的能力

C.特殊的选择能力D.理性能力

16. 商人诚实交易。按照义务论的观点,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哪些?( CD )

A. 如果这个行为是出于自身爱好的,那么是有道德价值的。

B. 如果这个行为是符合责任的,那么是有道德价值的。

C. 如果这个行为是出于责任的,那么是有道德价值的。

D. 如果这个行为是出于自身利益的,那么是不具道德价值的。

17. 关于“最大最小原则”,以下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BCD )

A.按照“最大最小原则”,订立契约的“各方代表”在各种不同的情景中抉择时,必然站在处境最差者的立场上讨价还价。

B. 按照“最大最小原则”来选择伦理原则,“保证了一种令人满意的最小值”。

C. 按照“最大最小原则”来选择伦理原则,有利于避免社会制度的不公正。

D. 按照“最大最小原则”来选择伦理原则,符合效率原则。

18. 根据罗尔斯的正义原则,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C )

A. 即使财富不平等的分配,只要“最少受惠者”的利益有所提高,那么也是正义的。

B. 为了大多人的利益,可以牺牲少数人的利益。

C. 当“最少受惠者”的利益有损失时,即使地位较好者的利益有所增加,也是不正义的。

D. 为了更大的社会利益侵害自由是合理的。

19. 综观各国学者对腐败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角度:( ABCD ) A.交换规律的角度B.法律准则的角度

C.道德标准的角度D.腐败行为类型的角度

20. 现代社会里,公众对腐败行为的容忍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有:( ABC ) A.传媒的发展 B.经济的发展

C.对腐败危害的认识日益加深 D.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21. 行政腐败的根源错综复杂,但其结构性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ABD )

A.行政权力的特征及其运行过程B.不健全的政治制度

C.行政腐败很难整治 D.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22. 一般来说,权力是根据行使者的目的去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主要包括:(ABCD)

A.政治权力 B.经济权力 C.社会权力D.宗教权力

23. 从各国的反腐败实践来看,有效的制约机制、途径主要有:( ACD ) A.专门的立法监督B.提高公务员的工资水平

C.设立独立的监督机构 D.有效的道德途径

24. 美国在伦理培训中,为了增强公共行政人员的道德自主性,采用了以下哪几种培训模式:( ABC

D ) A.遵从模式B.正直模式 C.融合模式 D.整合模式

25. 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实际监督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BC

D) A.缺少相对独立的道德监督机构B.行政监督机制运行不畅

C.缺少道德监督机制 D.腐败盛行,官德不佳

26. 在美国,联邦政府中的检举者所用的外部渠道主要包括:( ABCD )

A.“特别协商办公室” B.议会 C.传媒 D.“虚假申报法案”

27. 在行政组织系统内,检举包含哪些要素:( ABC )

篇三:伦理学期末重点

伦 理 学

一、什么是伦理学?

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是以哲学方法研究社会道德现象的一门学问,又称之谓道德哲学。

伦理学将哲学的批判、分析的研究方法应用到伦理道德领域,探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般习而不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规则,甚至对道德规则背后的假设提出质疑。

在西方,伦理学一词源出希腊文ετησs,意为风俗、习惯、性格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先赋予其伦理和德行的含义,所著《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为西方最早的伦理学专著。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尽管伦理思想起源很早,但“伦理学”一词,在我国成为一门学问的称谓,是清代末年的事。

(一)伦理

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易经》等著作中即已分别出现。“伦”有类别、辈分、顺序等含义,可以被引申为不同辈分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最早指玉石上的条纹,后来引申为条理、道理的意义。伦理,即调整人伦关系的条理、道理、原则。伦理二字合用,最早见于《礼记·乐记》。

(二)道德

在中国最早的古籍中,“道”表示事物发展变化和运动的规则,“德”则表示对“道”的认识和践履而后有所得。

东汉时的刘熙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意思是说,“德”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事处理得当,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

许慎更明确地说,“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就是说,“德”是一个人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能够“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益”,即“内得于己”;另一方面,又能“以善德施之于他人,使众各得其益”,即“外得于人”。

道德二字的连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管子》、《庄子》、《荀子》诸书。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调节人与人(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集体、社会集体与社会集体)、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的伦理关系的行为原则、规范的总和。

(三)伦理和道德的区别

道德与伦理是伦理学中的基本词汇。在很多情况下,道德与伦理是被作为同义词来使用的。但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二者也有些区别。通常,“伦理”更具客观、外在、社会性意味;“道德” 更含主观、内在、个体性意味。当表示规范、理论的时候,更多地使用伦理的概念,当对具体个体或者一类现象进行描述时则更多地使用道德这个概念。

二、伦理学的分类

(一)规范伦理学(Normative Ethics)

规范伦理学是传统和主流的伦理学。

规范伦理学的目的主要是要建构有关行驶规范的基本原则,以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面临道德问题时的行为指导。

其特点是:

1.主要用哲学思辩的方法研究伦理问题。

2.以伦理的价值或应然为研究的重点领域。

3.在理论和实际的关系上,由于规范伦理学一开始就是以给实际生活以伦理上的指导为当然使命的,所以规范伦理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目的论(teleological theories)

规范伦理学( Normative Ethics)

义务论(deontological theories)

德行伦理学(virtue ethics)

规范伦理学的肇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中国的先秦。许多人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尼可马科伦理学》是第一部规范伦理学的著作,亚里士多德亦被尊为“伦理学之父”。从那时起,经过中世纪直到近代,规范伦理学一直是伦理学的全部。许许多多的伦理思想家都在这个领域有所成就。但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期,规范伦理学不断受到了描述伦理学和元伦理学的挑战而一度式微。

不过,由于社会生活要求于伦理学的主要是要为生活提供价值指导和行为准则,能够给予实际生活以价值指导的也只能是规范伦理学。而且如果离开规范及其研究,其他的伦理学形态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所以二十世纪中期以后规范伦理学又重新成为伦理学的主流。

(二)元伦理学(Metaethics)

元伦理学又叫分析伦理学(analytic ethics),创始人是英国哲学家摩尔(George Edward Moor,1873-1958),其于1903年发表的《伦理学原理》被视为元伦理学兴起的标志。

元伦理学的主要特征是要对伦理范畴和命题本身进行逻辑分析。元伦理学既不关心制定伦理规范,也不关心社会道德状况的客观描述,而仅仅关注从语言学和逻辑学的角度对道德术语和判断做分析、解释,寻找道德判断的理由和合适的根据。

元伦理学丰富了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开阔了传统伦理学的研究视野,有助于道德理解的深化和伦理学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但是元伦理学是一种无涉伦理内容的“伦理学”,具有明显的与道德生活实际脱节的特征。所以,同描述伦理学一样,元伦理学不能取代而只能补充传统的伦理学研究。

(三)描述伦理学(Description Ethics)

描述伦理学肇始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60、70年代,许多人呼吁将它纳入伦理学的体系范围。实际上描述伦理学就是一些标榜要对伦理现象和道德问题做纯粹客观研究的伦理学的交叉学科,如道德心理学、道德社会学、道德人类学和道德民俗学等等。皮亚杰等人是这一领域的代表人物。

描述伦理学这些学科的共性是:1.强调客观、实证或者描述的方法,以揭示伦理的客观事实,反对坐而论道的思辩方法传统。2.其研究的重心是道德事实而非道德的应然之则。3.由于描述伦理学期望建立真正“科学”的伦理学,重在描述事实,所以描述伦理学得出的

结论是理论和实际合一的。

描述伦理学的贡献在于它为伦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经验事实,可以为规范伦理学的一些命题提供佐证或纠正的依据,也可以在事实的基础上为伦理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课题,从而提高伦理学的科学性,改善其干预生活的效能。但是事实问题与价值问题性质不同,事实本身并不能告诉人们应当如何生活。所以描述伦理学只能与规范伦理学并存,而不能取代规范伦理学。而描述伦理学在其产生时曾经有过取代规范伦理学的动机。

描述伦理学和我们所要探讨的主题虽然相关,但是它不属于哲学研究的层次,因为它是研究不同社会的道德主张和实践,从而发现有关人类行为、态度的重要事实,这是属于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或社会史研究者的研究课题。

(四)应用伦理学

严格意义上的应用伦理学,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西方才得到蓬勃发展的一种伦理学理论范式。其兴起有着深刻的学理背景和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

三、伦理学的历史

(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

1、先秦时期——中国传统道德的奠基

(1)夏——商——西周“以德配天”思想

(2)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四大学派: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墨翟、后期墨家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伦理道德思想,尽管派别林立,但思想内容丰富,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奠基时代。

2、秦汉时期——儒家独尊地位的形成

秦汉之际,伦理道德在百家争鸣中趋向综合统一。

秦朝:法家思想

汉朝:道家思想、儒家思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魏晋隋唐时期——儒道佛的斗争与融合

魏晋玄学:魏晋时期,主要的社会思潮是玄学。《老子》、《庄子》和《周易》合起来称之为“三玄”。

佛学:东汉时传入,南北朝时,几乎支配了当时整个思想界。在唐代,佛学仍有所发展。

总而言之,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伦理道德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儒、佛、道三家在相互斗争的过程中相互吸收、趋向合流。

4、宋明的理学伦理——中国伦理道德的成熟完备时期

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

陆王心学:陆九渊、王阳明

5、明清的道德批判

主要代表人物:

李贽、何心隐、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戴震

(二)西方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

1、古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6世纪——4世纪初)

(1)伦理学就是人生哲学

(2)德性论是道德哲学的主题部分

(3)个体主义是其共同的立场

(4)现实主义是基本倾向

(5)幸福论是主流倾向

(6)快乐主义与节欲主义之争引人注目

2、基督教中世纪(4世纪初——16世纪末)

(1)伦理学是神律学,主要研究对象:上帝的意志、神律(旧约中的摩西诫令和新约中耶稣训示)

(2)义务论是伦理学的主题部分,基督教伦理学非常强调教徒对上帝的义务。权利都很少提到,仅只可享受来世的幸福。

(3)神本主义是绝对原则。人生最高目的是获得上帝的恩宠。

(4)禁欲主义或来世主义是主流倾向

(5)神秘主义或蒙昧主义是常用手法

(6)上帝决定论和自由意志论之争引人注目

3、近代西方伦理学(17世纪初——19世纪末)

(1)伦理学大体等于道德哲学

(2)自律论和良心论是伦理学的内核

(3)人本主义是最高原则

(4)合理利己主义是主要倾向

(5)理性主义是主要立论基础

(6)性善论与性恶论之争,动机论与效果论之争

性恶论:霍布斯 性善论:哈其逊、卢梭、康德

动机论:康德、叔本华(唯动机论)

效果论:边沁、密尔

4、现代西方伦理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

(1)价值论在伦理学中突起

(2)相对主义是普遍倾向

(3)个人主义是主导原则

现代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价值充分实现为目的

非理性主义是基本立论原则

大多对理性失去虔信,把自己的伦理学建立在这样那样的非理性基础上

唯意志论:尼采、叔本华

直觉主义伦理学:乔治·爱德华·摩尔、普里查德、罗斯

情感主义伦理学:罗素、石里克、斯蒂文森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弗洛姆

伦理学流派纷呈

出现众多伦理学流派

个人主义与群体主义之争,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之争最为激烈

附:西伦史中的重要人物、代表著作和主要流派

(一)十位重要的伦理学家

1、柏拉图:《理想国》;

2、亚里士多德:《尼可马可伦理学》;

3、阿奎那:中世纪最有影响的神学哲学家、基督教伦理学的集成者,《神学大全》;

4、休谟:情感主义,《人性论》;

5、康德:近代古典哲学的开创者,近代西哲中的一座高峰,义务论和形式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

6、边沁:功利主义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道德和立法原理导论》;

7、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开创者和最杰出的代表,《文明及其缺撼》;

8、乔治·摩尔:直觉主义伦理学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伦理学原理》。

9、萨特:存在主义伦理学的集大成者,《存在与虚无》,大部分属伦理学。

10、罗尔斯:迄今为止社会正义最系统地阐述者,最受敬重的伦理学家,《正义论》。

(二)十个主要流派

1、伊壁鸠鲁派 伊壁鸠鲁

2、斯多葛派 芝诺、塞涅卡、埃彼克泰特、奥勒留

3、功利主义 近代西方第一个真正的伦理学流派,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影响最重大的流派,边沁、密尔、西季维克

4、进化论伦理学 继功利主义之后又一个重要流派,赫胥黎、斯宾塞

5、唯意志主义伦理学 近代德国第一个影响巨大的伦理学流派。叔本华、尼采,以理论奇特性引人注目,但对现实没有什么影响。

6、直觉主义伦理学:二十世纪英国第一个影响巨大的伦理学派。乔治·摩尔、普里查德、罗斯

7、情感主义伦理学:二十世纪阵容庞大的伦理学流派,出现在多个国家。罗素、石里克、斯蒂文森

8、存在主义伦理学:现代西方影响重大的流派。海德格尔、萨特、马塞尔、梅洛·庞蒂

9、精神分析伦理学流派:西方影响重大的学派,心理学向伦理学渗透的典范,弗洛伊德、弗洛姆等

10、新托马斯主义伦理学:最有影响的基督教伦理学,马利坦、吉尔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5o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