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分析

更新时间:2024-02-26 19:1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改为学生发展创设优质路径

田家寨中学 田成维

背景

授课时间: 2010 年11月25日

授课内容:高一生物必修一 第三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课改理念: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课程的实施改变强调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做法,倡导学生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主题

思考:如何让课堂活起来,让更多的学生去喜欢你的课,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既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以及运输的特点。 在小结中设计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掌握知识。 活动安排:

1.请两位同学上来模拟磷脂双分子层站好(身体的前面代表磷脂头部,后背代表尾部)

2.再请四位同学上来模拟三对磷脂分子

3.请两位同学上来模拟葡萄糖和 K+载体蛋白站好

4.另请六位同学参与活动,上台随机领取纸片,上面写有O2、 K+、葡萄糖(进红细胞、进小肠上皮细胞)、病菌、ATP。拿到纸片的同学报出自己代表的物质,说出自己通过细胞膜的方式、特点,边说边通过细胞膜。

5.其他同学观看进入细胞膜方式正确与否。

案例分析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如何教,让学生记住跨膜运输的方式,即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新教材中新加入了协助扩散的知识,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课程的实施改变强调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做法,倡导学生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所以在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来小结。这个游戏中有14个学

生参与,其他学生作为观众观看物质的跨膜运输是否正确,在游戏中其中有一位学生发现,K+跨膜时没有用载体,还有一位同学建议,为了突出ATP和载体的功能,***同学(充当载体)应该背着***同学(充当K+)体现载体的功能,在跨膜时***同学(充当ATP)应该推着***同学(充当载体)过去,以体现ATP在跨膜时的作用。下面的同学给出了激烈的掌声。当病菌通过时,同学们都不知道怎么办,同学们通过讨论最后得出,病菌比较大,不能直接通过,要依靠细胞膜的流动性,扮演细胞膜的四位同学靠脚步的移动将病菌摄入细胞内,与以往课堂相比,学生参与率高,通过游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的更好。此时我才领悟到在生物教学中,课标中课程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学生也在课改中尝到了甜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5n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