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贺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更新时间:2024-07-04 06: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黄贺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自新课标颁布以来,经过兴奋,迷茫,探索,渐悟等诸多丰富体验,我校教师集体在一次次学习实践及论辩中质疑反思,在一次次反思后变革教法。在摸索中艰难前行,在徘徊中体会新课标要求的实践把握之难。大体说来,我校的课改工作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更新观念,了解理论,尝试实践。

这一阶段,可以看作是课改的准备阶段。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区教研室和当时的镇教委的部署和指导下,我校组织教师,利用有限的信息渠道收集信息,组织教师扎实学习讨论了新课改的重要意义及新课标的中心内容,结合观摩教学反复讨论,对如何进行探索改革形成一定共识,就是要像新课标所说的,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教师角色要实现由演向导的转变。

2002年9月,我校为每位任课老师配发了一本自己所任主课的新课标,为教师自学提供了方便。

当时正值第一轮“快乐教育”实验,在镇教委向课堂教学要质量的口号带动下,学校以特色教育,课堂教学高效化,教研指向课堂等活动为课改主体,并在观摩教学中明确以新课标为指导,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教师思想上开始打破坚冰,课堂教学开始出现很多激励学生,积极评价,

1

组织学生动起来的新方法。部分教师出现严重不适应及抵触情绪。流露不会教了的想法,成了教师共同话题。还有很多老师担忧学生太乱,教学效果太差怎办。有的认为让学生自己探究或展示学习过程,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得不偿失。还有的认为新教法根本无法适应考试等,当然也有不少教师看到了新课标要求的前瞻性,课改的迫切性,学生对课改的热切期待,也看到了新课改是新时期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契机。

为了让各种意见的交汇,矛盾,斗争更外显化,良性化,达到暴露问题,摸清实际情况,激活思维,探索前进,解决疑惑的目标,我校利用教研专题活动、观摩教学、例会理论学习等机会为教师提供机会,促进交流了解,信息共享,观念优胜劣汰。教师集体认识逐渐走出迷雾,观念上对新课标认同感增强。

教师杨亚梅在五年级语文教学中实践创设情境法,让学生有话要说,有情跃动,从快乐教学模式探索上走在了前面。她还率先对“民主议定学法——实践学法——表达感受及收获”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试验,学校对其经验进行了推广。

数学教师屈苟良,在参加小学教育专业大专函授的同时,努力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思想革新,技术革新,把所学先进理论与方法介绍到学校,其生活数学观念,注重动手能力及自学能力培养的方式,积极影响了全校数学教学。2002

2

年、2003年、2004年连续三年我校在全镇数学竞赛中冲进前三名。数学尖子生突出。

经过这一阶段的工作,在课改的准备上打下了一定基础,主要成效有:

1、初步了解了新课程的体系。明确了新课改对校本课程给予重要地位的目的,理解了教学过程中创生课程,学生自主选择部分课程的价值。充分认识到新课标给予教学的灵活性。

2、初步构建与新课程计划相匹配的教学管理模式。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的展开,首要的任务是建立适合新课程实施管理需要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这是保障新课程实施效果的前提条件和保障条件。根据这样的思路,学校对于相关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梳理,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管理与工作制度,教导处在管理的过程中,也根据教学管理的基本认识,根据进行制度的完善工作,从过程管理到终端管理、从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保障,从实践课程到活动课程都进行了策略性的调整。初步形成了管理的基本格局。

3、形成了以课程标准为基本导向的改革思路。对比新旧大纲精神实质上的区别,深入领会新课标的核心实质,以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观这是我们开展教学改革的所需要的方向、方法、原则和精神方面的指导;对比新旧教材内容和编

3

排上的差异,深入体会新教材的特点和内涵,以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对比新旧教学过程的不同, 深入研究新的教学过程的内在规律,以制定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学习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引导教师强化三个观念:“主体观”、“发展观”、“人才观”。

(1)树立学生为主体, 以“学”为中心的“主体观”——学生是教育教学主体,而且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只有抓住“学”这个中心,才能完成“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的转化过程。 (2)树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观”——从受教育者, 青少年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用发展的 观点教育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衡量和要求学生,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健康的发展。

(3 )树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人才观”——培养跨世纪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是教育的根 本目的, 应该是树立以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最佳结合点为培养目标的人才观。

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通过教研使大家认识到课堂教学应注意“三结合”:

首先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新的教材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做法

4

必须改变,学生的学法也必须改变,二者的调整和改变只有一致起来,才能达到新课程试验 的目的和要求。其次是“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新的教材更加注意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两者之间的关 系,从注重学科知识体系向注重学生发展方向转化,向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方向转化,教师必须注意和落实 这一转化,才能完成新课程试验规定的任务。第三就是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相结合。新的教学 内容决定了必须有与之相应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选择相结合,才能使教学过程优化。

4、 创立以课堂师生互动为基本模式的教学形态。 从实验开始,我校各学科就把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作为重点方向,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正确的目的,明确的目标;宽松的环境,和谐的气氛;完善的过程, 灵活的方法;恰当的主导,真正的主体;科学的评估,客观的评价。 这些评价新课堂教学的节能要求,我校在实施的过程中,把课堂互动作为切入点和实验点,我们认为在长期的传统的教学的禁锢下,学生从教学的被动接受者一跃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动者,极不现实,也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素养储备、技能配备,因此,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形成需要长期的培养过程,“渐入佳境”成为我们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所以在实验的初

5

期,我们提出让学生动起来的口号,让学生学会说话、学会动手、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学会做课堂的主人、把这些最基础的素养作为学生走入新课堂的前提条件。从实践的效果来看,应该说基本成为全体教师的工作理念,成为走进新课程的基本渠道。广大教师积极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上进行相应的尝试与指导,开展学生的主体性的行为构建活动,建立了多层次的学生活动的平台,为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条件,取得一定的成就。

在创建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上,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的构建是一个发挥各类课程整体优势进行素质教育平台,如果把课堂模式的创建局限于一个学科或者几节实验课,都不足以达到实验的目标的,因此我们尤其注意加强各学科间的横向交流,构建团队的工作意识,不仅是解决教学内容互相衔接配合的技术措施,更加主要的形成教学模式创建的共同的指向,也是培养教学在新课程环境之下的教学模式创建的基本思想,提高教师的教育新素质。

5、 创建过程性的教学评价管理体系。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依照新课标的要求,始终关注教学评价与学习评价在课程管理和教学管理中的作用,我们认为教学管理和学习管理的评价在整个课程实施的工作中占有先导性的作用,过程保障性的作用。因此建立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具有促进发展的基本功能的客观的评

6

价体系,是我们落实课程管理方案的基本要求。根据这样的基本思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先后出台了相应评价的管理要求,形成管理的基本形态,教师按照要求和制度适时开展教学与学习评价,把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过程和学习表现都严格地记载下来,成为教师分析学生、认识学生、把握学生的基本渠道;同时借助学生对于教学的评价,构建起多形态的认识教学、发现教学、创设教学的环境,为保证三维目标的实施创造了条件。在创设教与学评价的制度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最关键的是教师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因为作为新课程的实验,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实验的分析的支撑,需要对于新课程实施的各个环境进行再认识,再发现,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工作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所以教与学的评价是一个最好的平台,也是决定教学优劣的最好的手段。

二、大胆试验,迷茫徘徊,探索前行。

2003年暑期,我校派一名教师代表学校参加了陈仓区教研室举办的第一期新课程标准通识与达标培训,同年秋季,北师大版新教材开始启用,培训过的老师因另有任务,并未担任一年级教学任务,只是作为参谋和助手,部分参与了新教材试用。新教材的使用,如一石投水,加快了课改的节奏。

2004年春季,根据课改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教研室组织我镇全体教师,在工农小学组织了大型观摩教学活动,由教

7

研室白旭科、赵锦荣、谢宝霞、王天广等老师现场展示教法,尝试解决怎么教的问题。白旭科老师对三年级学生教学《枫桥夜泊》时,始终以导而不牵,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敏锐抓住生情细微动态,巧妙导学,方法大胆,单刀直入,直指学法,是最富价值的的示范。另几位老师也在展示中示范了教学预设中对学生情感,活动水平的设计的理解,对探究学习的领悟。会后的说课活动上,提出了“不要怕乱”,先让学生动起来等观点,激活了课堂教学的变革。

在此情况下,我校开始了多层次的课改工作。 1、落实建立新型评价机制,

从班级到科任老师,都建立了学生个人成长记录。注重“扬长”式评价模式推广,摒弃“揭短”式评价。学校对学生的奖励加重了文明学生,进步生,巧思生,特长生的名目和数量。打开学习过程中师生互评,学生自评的渠道,鼓励学生参与到新评价中来。

2、进行系统性学习培训

学校购买了新课标以及导读的指导丛书,做到人手一册,并且要求教研组组长按照以组为单位组织开展学习活动,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二是根据转变教师观念的实际需要,学校购买了新课程通识培训专题光盘,,率先在学校中开展新课程的通识的培训工作,在教师的培训活动中,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学校资源的局限性,努力拓展和充分

8

利用社会的优势资源,来开展培训工作,结合继续教育工作,组织教师参加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新课程上岗培训等,这些培训工作对于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起到积极的作用,引导教师认识新课程,关注新课程、把握新课程、走进新课程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三是学校为推动教师的观念转变,为新课程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按照新课程的组织要求和改革的基本方向,根据教师的实际,围绕了近二十个专题,组织了六十多篇的文章,提供给各个教研组作为学习的基本材料。保证学习活动逐步深入、切合实际、受到基本效果。 3、在课题研究中,对教研专题的制定,逐步走向具体化,细部化,实用化,以“小,实,准”为原则。

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情感趋向,学习困难的关注。 4、关注先进校在教改实践上的成功做法,积极借鉴。每有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学校总是及时组织交流,把部分老师出外听课所得,变为全校收获。

5、积极争取举办公开教学活动的机会,承办了两次镇级课改公开课研讨活动。

6、激励教教师边学习,边变革,边总结,撰写了大量论文,在区省乃至全国有三十余篇获奖。屈苟良老师的教育叙事《五十六朵花》发表在《人民教师》杂志,并获全国“名师杯”征文一等奖。

7、各种教学实验在课堂上展开

9

“多重实景刺激法”,“尝试教学法”“导学法”,尝试变换座位,探究式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都为教师借鉴模仿,其中来自虢镇小学的语数教学上的很多方法被许多老师教委成功的借鉴。

在此阶段,我校用了两年左右时间在校长聂宝兴主持并承担下进行了合作学习实验。

这一阶段,老师们在行动上大胆,在思想上迷惘困惑。到底课改有无标准,有无现成模本可供借鉴,传统教学方式真的一无是处吗?虽经千辛万苦,千改万改,但教学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教育质量的飞跃迟迟不能见到。怎么办?

三、别开生面走新路,脚踏实地攻时艰。

走过的弯路不白走,吃过的败仗是财富。2008年前后,在区教研室的调整指导下,联系几年的摸索,学校管理层和教师,都体会到了应该把全部精力放到研究和改进学生学习过程,进而改变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去,而不是套用模仿时髦的新鲜理论,做空空文章。真正吃透学情,咬住学情促学习,围绕学情做文章成为我校课改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1、乐学学法研究与展示活动。 乐学模式展示推广活动。 2、作业面批活动。 3、重点教学岗位实验活动。

10

姬家殿观摩活动。

4、早读一对一互诵互检活动。

5、“写规范字,表清楚意”活动。

6、推门听课制度,增强教学透明度,提倡节节课时精品课。

7、加强培优工作。以尖子生带动全体学生。

目前,我校的课改工作进入务实攻坚阶段,我们正在总结得失,调整步伐,以期取得更大成绩。

当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教师的专业化紧迫感与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的矛盾。 在实施新课程的环境之下和当前的教育管理体制中,教师的业务提高的主要渠道是来自继续教育和上岗培训的体制,但是目前这两种体制的都缺乏相应的有效的指导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继续教育的管理缺乏教师的业务教育的过程化、系列化的管理,主要集中于理论上面,缺乏实践意义的指导,有的教育理论纯粹是某些学者的观点,并不具备实践的指导功能;某些业务专题培训,纯粹在于任务性,具有相当突出的盲目性,对于教师在教育教学,根本无法实现实践效应作用。上岗培训虽然具有比较突出的针对性,具有非常明确的主题,但是都是由学者、专家进行, 同样缺乏实践性的指导、操作性的关注和预见性的发展。然而目前的新课程的实施的

11

关键因素在于教师的综合素养和实践的经验的支撑,才能够在实践活动中随机应变,才能够切实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我校的教师结构中,面临着最大的问题是教师虽然具有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愿望,但是缺乏样板的引导和借鉴。这样的现状是目前在学校实施新课程中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要引导教师从通识培训转入实际操作的培训,同时积极筹备发展性的培训,建立全程培训的工作机制;二是应该建立“专家引领、教师选题、关注实际”的培训制度,把教师的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的基本能力;三是要努力发挥新课程实验重点老师的作用,建立定期交流和指导的工作机制,切实通过学科的带头人来解决目前新课程实施中的存在的实际问题; 2、教学研究与课时教学实践的之间的矛盾。

教学研究的活动是构建课堂教学、产生课堂教学设计、形成教学过程的机制。教学研究对于课堂教学有四大支撑作用:一是教学目标的确立作用,内容结构的组织作用,教学方法的优化作用,教学质量的保障作用。它的结果能够对于课时教学形成规范与制约,影响与渗透、构建与保证的作用,从而最大限度上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长期以来,教学研究的先导作用的性质逐渐被模糊了,以致在新课程实施的同时,新的教学研究的团队效应制度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教师自我净化的教学思想的能力减低、团队解决问题的功能

12

下降,集体发展的意识衰减,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的深入,教学问题与困惑成为实施过程中比较突出的现象,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准备不足以应付教学发展的实际需要,新课标精神把握程度不足以应对新课程的教材的理解与研究,形成了新教材与课时教学的矛盾、新教学与教学质量之间的矛盾,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之间的矛盾。严重地制约了新课程的实施的推进。

我们要求参加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发展意识和发展主体思想,始终要站在新课程实验的前沿,主动地去探寻课程的实施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其次教师要把提高科研素养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一项基本要素。其三,要有把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观愿望和追求的精神,要深入实际,研究实际,把握问题的焦点,依照教育科学和团队精神来解决问题,没有问题的解决,就不可能有发展的实现。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我们期盼 “专家引领、教师选题、关注实际”的制度,尽早落实。我们愿作为溪流,把我们的晶莹汇入课改的大潮流中。

千河镇黄贺小学

2009-7-5

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5n.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