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淮安市淮海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1月份)

更新时间:2023-12-15 02:0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5-2016学年高三(上)月考生物试卷(11月份)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有关细胞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淀粉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 B.DNA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C.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D.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其基本组成单位是甘油和脂肪酸

2.如图表示细胞对不同物质的转运过程及相关的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具有识别、免疫、润滑和保护的作用 B.a表示肝细胞有氧呼吸时O2的主要移动方向 C.c过程可以表示人体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 D.b表示神经细胞在受到刺激后Na+的通透性变化特点

3.下列关于物质的鉴定,对采用的试剂、实验操作方法及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试 剂 脂 肪 苏丹Ⅳ染液 DNA 甲基绿溶液 加热 直接观察 蓝色 葡萄糖 斐林试剂 加热 直接观察 砖红色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不加热 直接观察 紫色 水浴加热 不加热 观 察 现 象 一定要用显微镜观察 红色 B.DNA,蛋白质

A.脂肪,DNA

C.脂肪,葡萄糖 D.葡萄糖,蛋白质

1

4.无色透明的洋葱内表皮非常容易撕取,且只有一层细胞.现提供拌有伊红染料(植物细胞不吸收这种红色染料)的30%蔗糖溶液,制作洋葱内表皮的临时装片,过一段时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所示结果正确的是( )

A. B. C. D.

5.ATP是细胞中重要的高能磷酸化合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TP中的A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

B.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不需要ATP提供能量 C.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所需的ATP来源于呼吸作用 D.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

6.将2mL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加入a、b两支试管中,再在a试管加入2滴新鲜的肝脏研磨液,b试管中加入4滴新鲜的肝脏研磨液.下图横轴为反应时间,纵轴为底物浓度,其中能正确表示时间和底物浓度关系的是( )

A. B. C. D.

7.如图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a、b、c、d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氧浓度为a时,最适于贮藏该植物器官

B.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5倍 C.氧浓度为c时,无氧呼吸最弱

D.氧浓度为d时,有氧呼吸强度与无氧呼吸强度相等

2

8.夏季晴朗的一天,甲乙两株同种植物在相同条件下CO2吸收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 )

A.对于甲植物,a点所表示的含义是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B.乙植物在bc段和de段下降的原因相同 C.乙植物积累的有机物在18时达到最大

D.甲植物在bd段与乙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甲植物的气孔可能无法关闭

9.如图是对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体数(a)、染色单体数(b)和DNA分子数(c)的条形统计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可以用于表示细胞分裂的前期 B.①时染色体螺旋化程度一定最高 C.②表示着丝粒已经分裂 D.③表示细胞分裂完成

10.如图甲为人体某细胞生命历程示意图,①~⑥为各个时期的细胞,a~c表示相应的生理过程;图乙表示该细胞癌变过程中部分染色体上基因的变化.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与②相比,①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较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较强

3

B.⑤和⑥基因相同,而细胞的mRNA完全不同

C.癌变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与癌变有关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D.癌变的过程是细胞结构和功能发生定向改变的过程

11.研究者对小鼠的精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丁细胞中染色体的互换区段内,同一位点上的基因不相同 B.甲、丁细胞都可称为初级精母细胞 C.乙、丙细胞中都不含有染色单体

D.如对卵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无法看到和乙细胞特征相同的细胞

12.如图表示人的细胞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为有丝分裂,则ef时期的细胞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B.若为有丝分裂,则细胞板和纺锤体都只出现于de时期 C.若为减数分裂,则cd时期的细胞都有23对同源染色体 D.若为减数分裂,则基因的分离与自由组合发生于cd时期

13.“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属于科学家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演绎”过程的是( )

A.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 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4

C.生物的性状是遗传因子决定的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接近1:2:1

14.在寻找人类的缺陷基因时,常常需要得到有患病史的某些近亲结婚家族的系谱进行功能基因定位.科学家在一个小岛的居民中,找到了引起蓝色盲的基因.该岛约有44%的居民为蓝色盲基因的携带者.在世界范围内,则是每50000人中有一名蓝色盲患者.如图为该岛某家族系谱图,若个体Ⅳ14与该岛某表现型正常的男性结婚,预测他们后代患蓝色盲的几率是( )

A.44% B.22% C.11% D.25%

15.根据甲乙两图所作的推测,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乙图表示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2的性状分离比 C.基因型如甲图所示的亲本自交,后代中出现AaBb的概率为 D.基因型如甲图所示的个体进行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可用乙图表示

16.下列关于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设计思路是单独观察蛋白质和DNA的作用

B.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同时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检测离心后试管中上清液和沉淀物中放射性的强弱可推测侵入细菌中的物质 D.标记蛋白质的实验组,离心后的试管中上清液有较高的放射性

5

17.下列关于真核细胞DNA分子复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复制过程主要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 B.DNA分子先解开双螺旋结构再进行复制

C.复制可发生在细胞核中,也可发生在线粒体和内质网中 D.复制形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的碱基序列有可能不同

18.某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亲代A的基因频率和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

A.55%和32.5% B.55%和42.5% C.45%和42.5% D.45%和32.5%

19.图甲、图乙分别表示两种染色体之间的片段互换模式,图丙、丁、戊表示某染色体变化后的三种结果,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以导致戊的形成 B.乙可以导致丙的形成

C.甲可以导致丁或戊两种情形的产生 D.乙可以导致戊的形成

20.实验中的变量主要有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下列控制无关变量的操作错误的是( )

A.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首先将实验植物做饥饿处理 B.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的实验中,先将每一组温度控制在37℃ C.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将叶片的一半用黑纸包住 D.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每一组都加入等量的淀粉

6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每题3分,共15分.每题中,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漏选得1分,错选不得分.

21.如图是几种常见的单细胞生物,有关该组生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②③④一定是异养生物 B.具有核膜、核仁的细胞是①②③ C.图中各细胞都含有两种核酸

D.③的摄食行为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2.将如图装置改装后用于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下列相关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探究有氧条件下酵母菌呼吸方式时打开阀b B.经管口3取样检测酒精和CO2的产生情况 C.实验开始前对整个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 D.改装时将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与管口1连通

23.关于图示DNA分子片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催化①②所示化学键的形成 B.复制过程中解旋酶作用于③所示位置

C.若该DNA分子中A为p个,占全部碱基的(m>2n),则复制2代需要G的个数为3×

7

D.把此DNA分子放在含N的培养液中复制2代,子代中含N的DNA分子占

24.已知小麦的高杆对矮杆为显性、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分别由D/d和T/t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现利用下图两种育种方法来获得抗倒伏抗病的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1515

A.图中②③④表示的基因组成分别为Dt、DDTT、ddTT

B.图中F2中从上到下含所列基因型的个体所占比例为3:9:3:1 C.图中F3内抗倒伏抗病的植株中,纯合子占 D.图中⑥代表的含义是连续多代自交

25.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错误的是( )

A.a表示基因突变,可改变种群基因频率 B.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8题,共65分.

26.甲、乙两图是红枫叶肉细胞和根尖生长点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8

(1)表示根尖生长点细胞的是图__________;若将两种细胞分别置于30%蔗糖溶液中,则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细胞是图__________,图中结构__________起重要作用.(中填标号) (2)图中标号6所示结构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

(3)甲、乙两图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标号4和标号5所示结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 A.生理活动中都产生水B.前者有片层结构,后者有嵴

C.黑暗条件下,生理活动中都消耗O2D.前者不产生ATP,后者产生ATP (5)细胞进行下列各种生命活动,正常情况如图甲细胞__________,图乙细胞__________.(填入编号)

①不增殖②能继续增殖③细胞核DNA只转录不复制 ④出现染色体结构⑤有mRNA经核孔进入细胞质中.

27.图甲表示发生在某植物叶肉细胞的相关代谢过程,其中①~⑤相关过程,A、B表示两种气体物质,图乙表示该植物在光照充足、CO2含量适宜时温度对光合作用(代表真正光合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

(1)图甲中进行②、⑤过程的场所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

9

(2)图乙中M点时,叶绿体内移动的方向是__________;在该点时,植物吸收图甲中A、B两物质的相对速率为:A__________B(填“<”或“=”或“>”). (3)叶肉细胞通过过程①、②发生的能量转换过程是__________.

(4)在温度为60℃时,图甲所示的过程中,叶肉细胞产生能量的是__________(填标号),写出此时叶肉细胞产生能量的生理过程的反应式__________.

28.下表列出了教材中部分实验的材料、实验条件和观察内容,请回答有关问题. 组别 A B C 材料 浸泡过的花生种子 菠菜叶 洋葱根尖 实验条件 观察内容 清水、苏丹Ⅲ染液、50%酒精溶液 细胞中着色的小颗粒 无水乙醇 解离液、龙胆紫溶液等 滤纸条上的色素带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1)A组实验中50%酒精的作用是__________.

(2)B组实验中,如取材合适且提取色素的过程操作很规范,但得到的滤纸条上的色素带颜色均非常淡,可能的原因除了滤纸条湿度大,没有预先干燥处理外,最可能的原因还有__________.

(3)在做C组实验时,甲同学换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为材料,观察时发现所有细胞能看清细胞核,但看不到染色体,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乙同学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到右图所示图象,若要在高倍镜下看清视野中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应将装片适当向__________移动.此视野中分裂期的细胞数目过少,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_.

①视野选择不合适 ②取材时间不合适 ③制片时压片力量不合适 ④解离时间不合适

(4)研究洋葱根尖处于有丝分裂各阶段细胞核中DNA和细胞质中mRNA的含量变化,获得如甲图所示曲线,在a和c两时期,__________催化mRNA分子合成,在e时期,最活跃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乙图①一②、②一③表示的生理变化过程分别发生在有丝分裂的__________时期.

10

29.图1是物质出入细胞的示意图,图2中曲线甲、乙分别代表物质进出细胞的两种方式.

(1)图2中曲线甲代表__________,曲线乙中Q点时限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K、O2和葡萄糖三种物质中,通过b方式进入红细胞的是__________.

(3)若图1代表某细胞的细胞膜,若该细胞能分泌胰岛素,其物质运输方式称为__________,这依赖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胰岛素的合成与加工的过程中依次经过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如图为某高等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中表示有丝分裂的细胞是__________.甲细胞中DNA、染色体及染色体单体的数目分别是__________.

(2)三个细胞都能在该动物体内的__________(填器官名称)中找到.乙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

+

11

(3)丙细胞中含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利用辐射处理丙细胞,可导致染色体断裂失活,这属于__________变异.

(4)丁细胞是乙细胞分裂产生的一个子细胞,请在方框中画出与之同时生成的另一个子细胞的示意图.

31.病理性近视是一种与HLA基因有关的常见眼病,具有发病早、发病快、近视度数随年龄增加等特征.下面是某病理性近视家族遗传系谱图(相关基因用H和h表示),请分析回答:

(1)该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4号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

(2)1号在产生卵细胞的过程中,基因H和H分离发生在什么时期?__________. (3)已知HLA基因有3000个碱基,其中胸腺嘧啶900个.在含32P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2次,需消耗鸟嘌呤脱氧核苷酸__________个,子代中放射性DNA分子的比例是__________. (4)有研究发现,部分病理性近视患者是由于缺乏脯氨酸酶而影响眼睛巩膜胶原纤维的合成,导致视力正常.这可以看出,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__________. (5)请写出HLA基因所含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传递过程:__________.

(6)已知1号的父亲是红绿色盲患者,1号和2号色觉都正常,则他们生一个两病兼患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__.

32.如图为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请仔细观察和分析图解,并回答下列问题.

12

(1)图1中能够发生A与U相互配对的有__________(填序号),图1中可在人体正常细胞内发生的过程有__________.(填序号)

(2)与DNA分子相比,RNA分子中特有的化学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中甘氨酸的密码子是__________.若该蛋白质由n个氨基酸组成,指导其合成的mRNA的碱基数至少为__________个.

(4)若要改变图2中合成的蛋白质分子,将图中天冬氨酸变成缬氨酸(缬氨酸密码子为GUU、GUC、GUA、GUG),可以通过改变DNA模板链上的一个碱基来实现,即由__________. (5)已知某mRNA中(A+U)/(G+C)=0.2,则合成它的DNA双链中(A+T)/(G+C)=__________.

33.为获取高性能碱性淀粉酶,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科研人员的帮助下进行了如下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目的】比较甲、乙、丙三种微生物所产生的淀粉酶的活性 【实验原理】略.

【实验材料】科研人员提供的三种微生物淀粉酶提取液(提取液中酶浓度相同)等 【实验步骤】

(1)取四支试管,分别编号.

(2)在下表各列的字母位置,填写相应试剂的体积量(mL),并按表内要求完成操作. 蒸馏水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试管4 2 2 0.5 1 2 0.5 1 A 0.5 1 pH=8缓冲液 0.5 淀粉溶液 甲生物提取液 1 0.3 13

乙生物提取液 丙生物提取液 总体积 0.3 0.3 3.8 3.8 3.8 B (3)将上述四支试管放入37℃的水浴,保温1小时. (4)在上述四支试管冷却后滴入碘液.

(5)观察比较实验组的三支试管与对照组试管的颜色及其深浅. 【实验结果】(“+”表示颜色变化的深浅,“﹣”表示不变色) 试管1 试管2 ﹣ 试管3 + 试管4 C 颜色深浅程度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表中的数值:A为__________,C的颜色深浅程度为__________(用“+”或“﹣”表示).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无关变量有__________(至少写出2种). (3)除了用碘液检验淀粉的剩余量来判断实验结果外,还可以用__________试剂来检测生成物.若用该试剂检验,颜色变化最大的试管是__________.

(4)根据上述结果得出的实验结论是:不同来源的淀粉酶,虽然酶浓度相同,但活性不同.你认为造成实验中三种酶活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

14

2015-2016学年高三(上)月考生物试卷(11月份)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有关细胞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淀粉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 B.DNA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C.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D.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其基本组成单位是甘油和脂肪酸

【考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综合;核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细胞膜的成分.

【分析】阅读题干,明确知识点,梳理细胞内化合物相关的基础知识,采用逐项分析和排除的方法综合作答.

【解答】解:A、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A错误;

B、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有的生物遗传物质是RNA,如烟草花叶病毒,B错误; C、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C正确; D、脂肪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甘油和脂肪酸,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中化合物,综合考查了糖类、核酸、蛋白质和脂质的作用.

2.如图表示细胞对不同物质的转运过程及相关的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具有识别、免疫、润滑和保护的作用 B.a表示肝细胞有氧呼吸时O2的主要移动方向 C.c过程可以表示人体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 D.b表示神经细胞在受到刺激后Na+的通透性变化特点

15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专题】物质跨膜运输.

【分析】据图分析,ab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到高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表示自由扩散,其中a是运输进入细胞,b是运输出细胞;c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d表示糖蛋白,分布于细胞膜外.

【解答】解:A、d表示糖蛋白,具有识别、免疫、润滑和保护的作用,A正确; B、肝细胞有氧呼吸时O2的主要移动是从膜外运输到膜内,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即图中a表示,B正确;

C、人体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是主动运输,即图中C,C正确;

D、神经细胞在受到刺激后Na+的通透性,是协助扩散进入细胞,与图b不符合,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的跨膜运输,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3.下列关于物质的鉴定,对采用的试剂、实验操作方法及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试 剂 脂 肪 苏丹Ⅳ染液 DNA 甲基绿溶液 加热 直接观察 蓝色 葡萄糖 斐林试剂 加热 直接观察 砖红色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不加热 直接观察 紫色 水浴加热 不加热 观 察 现 象 一定要用显微镜观察 红色 B.DNA,蛋白质

A.脂肪,DNA

C.脂肪,葡萄糖 D.葡萄糖,蛋白质

【考点】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检测脂肪的实验.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

16

【解答】解:1、脂肪观察:若观察的脂肪位于细胞中,则需要显微镜,若不在细胞中,则不需要,如观察市场购买的豆油,错误; 2、DNA观察: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错误;

3、葡萄糖观察:葡萄糖是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条件下呈砖红色,正确; 4、蛋白质观察: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不需要加热,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中化合物鉴定,考查识记课本实验使用试剂和实验现象的能力.

4.无色透明的洋葱内表皮非常容易撕取,且只有一层细胞.现提供拌有伊红染料(植物细胞不吸收这种红色染料)的30%蔗糖溶液,制作洋葱内表皮的临时装片,过一段时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所示结果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分析】洋葱表皮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后,由于原生质层是伸缩性大于细胞壁,原生质层会出现脱离细胞壁的现象,叫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又由题意知,洋葱内表皮是无色的,伊红染料染料不能被植物细胞吸收,因此液泡内的颜色是无色的,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应该是红色的.

【解答】解:A、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的液体应该是红色,A错误; B、洋葱内表皮是无色透明的,因此液泡内应是无色的,B错误;

C、由题意知,洋葱内表皮是无色的,伊红染料染料不能被植物细胞吸收,因此液泡和细胞质基质的颜色是无色的,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应该是红色的,C正确; D、液泡膜与细胞膜之间的细胞质基质应该是无色的,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原生质层的组成,细胞壁是全透性的,原生质层属于选择透过性膜,分析题干和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原生质层概念和功能特性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5.ATP是细胞中重要的高能磷酸化合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17

A.ATP中的A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

B.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不需要ATP提供能量 C.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所需的ATP来源于呼吸作用 D.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

【考点】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专题】正推法;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分析】1、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是腺苷,“﹣”是普通化学键,“~”是高能磷酸键,“P”是磷酸;“A”代表腺苷,“T”代表3个.

2、与ATP合成有关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ATP水解时,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水解,释放其中的能量,共细胞生命活动需要.

【解答】解:A、ATP中的A是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A正确; B、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需要ATP水解提供能量,B错误;

C、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ATP,C正确; D、ATP水解释放的能量,用于细胞内的各种吸能反应,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ATP的结构及结构特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6.将2mL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加入a、b两支试管中,再在a试管加入2滴新鲜的肝脏研磨液,b试管中加入4滴新鲜的肝脏研磨液.下图横轴为反应时间,纵轴为底物浓度,其中能正确表示时间和底物浓度关系的是( )

A. B. C. D.

【考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分析】此题结合曲线考查影响酶活性的主要因素.酶的活性受到温度和pH值的影响,在最适温度或pH值时,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高温有可能使酶永久性的失活,pH过高或过低也会影响酶的活性.

18

【解答】解: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酶促反应的原理使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从而加速反应的速度,但是不会改变反应的平衡点.a、b两只试管中底物浓度是一样的,b试管加入的肝脏研磨液比a试管多,导致b试管中过氧化氢酶的浓度是a试管的两倍,从而b试管的反应速度是a试管快,但是两只试管的平衡点是一样的,即最终底物浓度是一样的.因为酶促反应分解了底物,所以底物随着反应的进行逐渐减少而不是增加. 故选:C

【点评】此题结合曲线考查影响酶的活性的主要因素,意在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的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7.如图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a、b、c、d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氧浓度为a时,最适于贮藏该植物器官

B.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5倍 C.氧浓度为c时,无氧呼吸最弱

D.氧浓度为d时,有氧呼吸强度与无氧呼吸强度相等

【考点】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分析】分析柱形图:氧浓度为a时,只有二氧化碳的释放,没有氧气的吸收,此时植物只进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b、c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大于氧气的吸收量,此时植物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d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等于氧气的吸收量,此时植物只进行有氧呼吸.

【解答】解:A、氧浓度为a时,植物只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大量酒精,因此在a浓度下不适于贮藏该植物器官,故A错误;

B、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为(8﹣3)÷2=2.5,而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为3÷6=0.5,可见该浓度下,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5倍,故B正确;

19

C、氧浓度为d时,植物只进行有氧呼吸,此时无氧呼吸最弱,故C错误; D、氧浓度为d时,植物只进行有氧呼吸,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以柱形图为载体,考查细胞呼吸及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柱形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8.夏季晴朗的一天,甲乙两株同种植物在相同条件下CO2吸收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 )

A.对于甲植物,a点所表示的含义是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B.乙植物在bc段和de段下降的原因相同 C.乙植物积累的有机物在18时达到最大

D.甲植物在bd段与乙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甲植物的气孔可能无法关闭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专题】坐标曲线图;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植物在a点和18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a点~18时,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18时之后,光合速率逐渐降低至消失.乙植物在6时和18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6时~18时,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18时之后,光合速率逐渐降低至消失.曲线b~c段的变化是由于气温高,蒸腾作用旺盛,植物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而关闭气孔,导致植物吸收的CO2减少;d~e段的变化是由于光照强度减弱引起的.

【解答】解:A、分析图示可知,甲植物曲线的a点表示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速率和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速率相等,所以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A正确;

B、图示乙植物曲线的b~c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部分关闭导致叶内CO2浓度降低,d~e段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强度减弱,光反应产生和ATP的速率减慢,这两段下降的原因不相同,B错误;

20

C、在18时后,甲乙两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开始小于细胞呼吸,有机物的积累最多的时刻应为18:00时,e点时有机物的积累量已经减少,C正确;

D、乙植物曲线的b~c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部分关闭导致叶内CO2浓度降低,所以甲植物在bd段与乙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甲植物的气孔可能无法关闭,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光合速率的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得出正确的结论.

9.如图是对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体数(a)、染色单体数(b)和DNA分子数(c)的条形统计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可以用于表示细胞分裂的前期 B.①时染色体螺旋化程度一定最高 C.②表示着丝粒已经分裂 D.③表示细胞分裂完成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据图分析,①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可表示有丝分裂的前、中两个时期;②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2:0:2,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③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0:1,代表有丝分裂的末期,表示细胞分裂完成. 有丝分裂过程中:

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解答】解:A、①图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可表示有丝分裂的前、中两个时期,A正确;

B、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螺旋化程度最高,处于①时,但①不一定表示表示有丝分裂中期,B错误;

21

C、图②中不存在姐妹染色单体,且染色体数目与DNA数目相同,都是体细胞的2倍,表明此时着丝点已经分裂,C正确;

D、③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0:1,且染色体数目与DNA数目都与体细胞相同,代表有丝分裂的末期,表示细胞分裂完成,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三者的比例,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

10.如图甲为人体某细胞生命历程示意图,①~⑥为各个时期的细胞,a~c表示相应的生理过程;图乙表示该细胞癌变过程中部分染色体上基因的变化.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与②相比,①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较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较强 B.⑤和⑥基因相同,而细胞的mRNA完全不同

C.癌变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与癌变有关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D.癌变的过程是细胞结构和功能发生定向改变的过程

【考点】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细胞的分化;癌细胞的主要特征;细胞癌变的原因. 【分析】据图甲分析:a表示细胞生长,b表示细胞分裂,c表示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则物质运输速率越慢.

据图乙分析,四个突变的基因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上,说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和不定向性,而癌变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

【解答】解:A、与②相比,①的体积小,相对表面积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增强,A正确;

22

B、⑤和⑥是由同一细胞经有丝分裂和分化而来,所以基因相同,但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的基因在细胞中都会表达,所以有些mRNA是相同,B错误;

C、由图可知,多个基因突变导致细胞癌变,但突变基因并非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所以并不互为等位基,C错误;

D、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故癌变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也不定向,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人体某早期胚细胞所经历的生长发育阶段示意图,考查了细胞的分裂、细胞分化和癌变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熟记相关知识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以及分析图示的能力.

11.研究者对小鼠的精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丁细胞中染色体的互换区段内,同一位点上的基因不相同 B.甲、丁细胞都可称为初级精母细胞 C.乙、丙细胞中都不含有染色单体

D.如对卵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无法看到和乙细胞特征相同的细胞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专题】图形图表题;减数分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丁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解答】解:A、丁细胞中两条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如果是纯合体,则染色体的互换区段内的基因相同,A错误;

B、甲、丁细胞均为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所以在精巢中为初级精母细胞,B正确; C、乙、丙细胞中着丝点都已经分裂,两者都不含有染色单体,C正确;

23

D、由于卵细胞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场所是输卵管中,如对卵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无法看到和乙细胞同时期的细胞,其原因是卵母细胞在卵巢中不能分裂到该时期,D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细胞分裂图象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

12.如图表示人的细胞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为有丝分裂,则ef时期的细胞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B.若为有丝分裂,则细胞板和纺锤体都只出现于de时期 C.若为减数分裂,则cd时期的细胞都有23对同源染色体 D.若为减数分裂,则基因的分离与自由组合发生于cd时期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和纵坐标的含义.在cd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在ab段、ef段:每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DNA分子;bc段是指染色体复制,de段是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的过程.在人体的细胞分裂过程中,不会看到细胞板的.

【解答】解:A、ef段包括了有丝分裂的后期和末期,因此该阶段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数可能为4个或2个,A错误.

B、de段染色体中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导致染色体上DNA含量降低.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则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阶段,细胞板出现在植物有丝分裂末期,B错误;

C、若为减数分裂,则cd期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这前的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到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之间的不含同源染色体,C错误;

24

D、若为减数分裂,cd段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则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都发生在cd段的某一时期,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及染色体组含量变化规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3.“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属于科学家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演绎”过程的是( )

A.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 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生物的性状是遗传因子决定的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接近1:2:1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孟德尔的假说内容“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个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解答】解:A、演绎推理内容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再设计了测交实验对分离定律进行验证,A正确;

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属于假说内容,B错误;

C、生物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属于假说内容,C错误;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雌雄配子随机组成,则F2中三种基因个体比接近1:2:1,属于假说内容,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及假说﹣﹣演绎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在寻找人类的缺陷基因时,常常需要得到有患病史的某些近亲结婚家族的系谱进行功能基因定位.科学家在一个小岛的居民中,找到了引起蓝色盲的基因.该岛约有44%的居民为蓝色盲基因的携带者.在世界范围内,则是每50000人中有一名蓝色盲患者.如图为该岛某

25

家族系谱图,若个体Ⅳ14与该岛某表现型正常的男性结婚,预测他们后代患蓝色盲的几率是( )

A.44% B.22% C.11% D.25%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据图分析,Ⅱ3和Ⅱ4都正常,但他们却有一个患此病女儿,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解答】解:据图分析,Ⅱ3和Ⅱ4都正常,但他们却有一个患此病女儿,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又因为Ⅲ8是患者aa,则Ⅳ14个体基因型为Aa,其与该岛某表现型正常的男性(Aa的概率为44%)结婚,后代患该病的几率=44%×=11%.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培养学生解题的一般思路和获取信息以及应用能力和计算能力.

15.根据甲乙两图所作的推测,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乙图表示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2的性状分离比 C.基因型如甲图所示的亲本自交,后代中出现AaBb的概率为 D.基因型如甲图所示的个体进行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可用乙图表示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图甲:细胞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6

图乙:子代性状分离比是9:3:3:1,说明双亲都是双杂合子.

【解答】解:A、甲图中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乙图子代性状分离比是9:3:3:1,可以表示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2的性状分离比,B正确;

C、基因型如甲图所示的亲本自交,后代中出现AaBb的概率为

=;

D、基因型如甲图所示的个体进行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1:1:1:1,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6.下列关于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设计思路是单独观察蛋白质和DNA的作用

B.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同时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检测离心后试管中上清液和沉淀物中放射性的强弱可推测侵入细菌中的物质 D.标记蛋白质的实验组,离心后的试管中上清液有较高的放射性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专题】教材经典实验;遗传物质的探索.

【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解答】解:A、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实验设计思路为: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P和放射性同位素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A正确;

B、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存在转化因子,但没有证明DNA是转化因子;后来艾弗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再后来赫尔希和蔡斯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

32

35

27

C、离心后检测到S标记的一组放射性主要集中在上清液,P标记的一组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则可推测侵入细菌中的物质是DNA,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的外面,C正确;

D、标记蛋白质的实验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所以离心后的试管中上清液有较高的放射性,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及其侵染细菌的具体过程;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据此及实验结论,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7.下列关于真核细胞DNA分子复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复制过程主要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 B.DNA分子先解开双螺旋结构再进行复制

C.复制可发生在细胞核中,也可发生在线粒体和内质网中 D.复制形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的碱基序列有可能不同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DNA复制:

1、概念: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时期: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3、场所:主要是细胞核. 4、过程:

(1)解旋;(2)子链合成;(3)子代DNA分子的形成两条母链分别与各自决定的子链组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5、特点:

(1)边解旋边复制. (2)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 6、条件:

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能量(ATP)、酶(解旋酶、DNA聚合酶).

3532

28

7、提示: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病毒的DNA复制场所分别是细胞核和细胞质、细胞质、宿主细胞.

【解答】解:A、DNA复制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A错误; B、DNA复制时是边解旋边复制,B错误;

C、复制可发生在细胞核中,也可发生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内质网中不含DNA,不能进行该复制,C错误;

D、在复制过程中,由于双链解开,导致DNA稳定性降低,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导致复制形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的碱基序列有可能不同,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DNA复制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DNA复制的时间、场所、特点等方面的知识;明确DNA分子解旋后导致其结构稳定性降低,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18.某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亲代A的基因频率和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

A.55%和32.5% B.55%和42.5% C.45%和42.5% D.45%和32.5%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本题是对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计算的考查.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是: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在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后代的基因型频率根据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进行计算.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亲代的基因型频率是:AA=30%.aa=20%,Aa=1﹣20%﹣30%=50%;因此亲代A的基因频率是:A=30%+50%×=55%;

由题意可知,该植物是自花传粉,即是自交,AA自交的后代全部是AA,Aa自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Aa:aa=1:2:1,aa自交后代全部是aa,因此该种群个体自交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30%+×50%=42.5%.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某基因的基因频率,自交后代某种基因型的基因型频率计算,分析题干通过“自花传粉”这一信息分析出该植物属于自交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和分离定律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29

19.图甲、图乙分别表示两种染色体之间的片段互换模式,图丙、丁、戊表示某染色体变化后的三种结果,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以导致戊的形成 B.乙可以导致丙的形成

C.甲可以导致丁或戊两种情形的产生 D.乙可以导致戊的形成

【考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分析】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表示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乙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丙表示重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丁表示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所以甲可以导致丁的形成;戊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所以乙可以导致戊的形成.

【解答】解:A、甲图表示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进行的交叉互换,即等位基因发生了互换,戊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A错误;

B、乙图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染色体片段互换(即易位),最终导致非等位基因发生互换,丙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B错误;

C、甲图表示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进行的交叉互换,即等位基因发生了互换,结果如图丁所示,而戊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C错误;

D、乙图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染色体片段互换,最终导致非等位基因发生互换,结果如图戊所示,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模式图,考查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30

20.实验中的变量主要有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下列控制无关变量的操作错误的是( )

A.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首先将实验植物做饥饿处理 B.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的实验中,先将每一组温度控制在37℃ C.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将叶片的一半用黑纸包住 D.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每一组都加入等量的淀粉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分析】分析题干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实验过程对于变量的控制,梳理变量控制的相关知识,根据选项相应的提示,分析如何控制变量并作出判断.

【解答】解:A、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首先将实验植物做饥饿处理,去除原有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所以A描述正确.

B、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的实验中,PH应是自变量,温度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一致且适宜.所以B描述正确.

C、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光照强度是自变量,用黑纸包住叶片,是控制自变量,不是控制无关变量.所以C描述错误.

D、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温度是自变量,淀粉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所以D描述正确. 故应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变量的控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变量进行分析,控制变量科学设计实验的能力.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每题3分,共15分.每题中,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漏选得1分,错选不得分.

21.如图是几种常见的单细胞生物,有关该组生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②③④一定是异养生物

31

B.具有核膜、核仁的细胞是①②③ C.图中各细胞都含有两种核酸

D.③的摄食行为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专题】图形图表题;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分析】图示中生物分别为:①衣藻、②草履虫、③变形虫、④细菌、⑤蓝藻,其中①衣藻、②草履虫、③变形虫属于真核生物,④细菌和⑤蓝藻属于原核生物

【解答】解:A、草履虫和变形虫属于异养生物,细菌大多数属于异养生物,而细菌中的硝化细菌等属于自养生物,A错误;

B、①衣藻、②草履虫、③变形虫属于真核生物,④细菌和⑤蓝藻属于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细胞具有核膜、核仁,B正确;

C、细胞生物中均具有DNA、RNA两种核酸,其中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 D、变形虫伸出伪足能够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即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BCD.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结构、代谢类型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2.将如图装置改装后用于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下列相关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探究有氧条件下酵母菌呼吸方式时打开阀b B.经管口3取样检测酒精和CO2的产生情况 C.实验开始前对整个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 D.改装时将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与管口1连通 【考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专题】探究性实验;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装置改装后可用于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若阀a打开,即可探究有氧条件下酵母菌呼吸方式,若阀a关闭则可探究无氧条件下酵母菌的呼吸

32

方式;管口2用于排气(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管口3可用于取样检测酒精的产生情况.

【解答】解:A、探究有氧呼吸时,需要有氧条件,所以探究有氧条件下酵母菌呼吸方式时打开阀a,A错误;

B、经管口3取样可检测酒精的产生情况,但不能检测CO2的产生情况,B错误; C、实验开始前需对整个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C正确; D、改装时将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与管口2连通,D错误. 故选:ABD.

【点评】本题结合实验装置图,考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装置、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3.关于图示DNA分子片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催化①②所示化学键的形成 B.复制过程中解旋酶作用于③所示位置

C.若该DNA分子中A为p个,占全部碱基的(m>2n),则复制2代需要G的个数为3× D.把此DNA分子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2代,子代中含15N的DNA分子占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专题】复制的计算;DNA分子结构和复制.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细胞核内某基因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①②为磷酸二酯键,是DNA聚合酶、限制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位点;③是氢键,是解旋酶的作用位点. 【解答】解: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催化①②磷酸二酯键的形成,A正确; B、复制过程中解旋酶作用于③氢键,B正确;

C、DNA分子中A为p个,占全部碱基的,则碱基总数是的个数为(22﹣1)×

﹣p=3×,C正确;

,G=C=

﹣p,复制2代需要G

33

D、由于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方式,将该DNA分子放在含N的培养液中复制两代,形成的DNA分子中都含有15N子链,比例为1,D错误. 故选:ABC.

【点评】本题结合DNA分子结构示意图,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应用,能应用其延伸规律答题;识记DNA分子复制的特点,能结合题干信息答题.

24.已知小麦的高杆对矮杆为显性、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分别由D/d和T/t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现利用下图两种育种方法来获得抗倒伏抗病的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15

A.图中②③④表示的基因组成分别为Dt、DDTT、ddTT

B.图中F2中从上到下含所列基因型的个体所占比例为3:9:3:1 C.图中F3内抗倒伏抗病的植株中,纯合子占 D.图中⑥代表的含义是连续多代自交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专题】模式图;育种.

【分析】单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与优点: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优点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原因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多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最常用的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能抑制有丝分裂时纺缍丝的形成,能得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如八倍体小黑麦的获得和无籽西瓜的培育成功都是多倍体育种取得的成就.

【解答】解:A、根据②染色体加倍后基因型为DDtt,推测②基因型是Dt,则①基因型为dT,则④基因型为ddTT,③是DT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基因型为DDTT;A正确;

34

B、DdTt自交后代从上到下表现型比为3:9:3:1,B正确;

C、ddT_有两种基因型ddTT、ddTt,前者自交后代基因型为ddTT,后者自交后代基因型为(ddTT、ddTt、ddtt),即ddTT、ddTt、ddTT,综合ddTT、ddTt、ddtt,前两种表现为抗倒伏抗病植株,其中纯合子占,C错误;

D、F3连续自交可提高纯合子的比例,降低杂合子的比例,⑥代表的含义是连续多代自交,D正确. 故选:ABD.

【点评】本题考查单倍体育种和杂交育种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单倍体育种和杂交育种的过程.

25.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错误的是( )

A.a表示基因突变,可改变种群基因频率 B.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

【分析】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分析题图可知,图中a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d是地理隔离,b是生殖隔离,c是新物种.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a是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错误;

B、d是地理隔离,新物种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产生生殖隔离而形成新物种,B错误; C、c是新物种,生物与环境是共同进化的,C正确; D、b是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正确.

35

故选:AB.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生物的共同进化等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8题,共65分.

26.甲、乙两图是红枫叶肉细胞和根尖生长点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示根尖生长点细胞的是图乙;若将两种细胞分别置于30%蔗糖溶液中,则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细胞是图甲,图中结构大液泡起重要作用.(中填标号) (2)图中标号6所示结构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3)甲、乙两图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名称是线粒体、叶绿体. (4)对标号4和标号5所示结构叙述正确的是?A A.生理活动中都产生水B.前者有片层结构,后者有嵴

C.黑暗条件下,生理活动中都消耗O2D.前者不产生ATP,后者产生ATP

(5)细胞进行下列各种生命活动,正常情况如图甲细胞①③⑤,图乙细胞②④⑤.(填入编号)

①不增殖②能继续增殖③细胞核DNA只转录不复制 ④出现染色体结构⑤有mRNA经核孔进入细胞质中.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分析】分析图示细胞,甲图中有5叶绿体、1液泡,则该细胞为红枫叶肉细胞,则乙图为根尖生长点细胞.

不断分裂的植物细胞没有叶绿体和大液泡,因此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只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

36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细胞最显著区别是原核细胞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解答】解:(1)由甲图中有叶绿体和大的液泡可知,甲为叶肉细胞,则乙为根尖分生区细胞.植物细胞成熟后才能发生质壁分离,成熟的标志是有了大的液泡. (2)甲中标号6为细胞壁,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 (3)植物细胞中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4)图中4为线粒体,5为叶绿体,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中均能产生水;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叶绿体的基粒为片层结构;黑暗条件下,只有线粒体进行生理活动,并且有氧呼吸过程消耗氧气;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生理活动过程中均产生ATP.

(5)叶肉细胞不具有分裂增殖能力,细胞核DNA只转录不复制,转录产生的RNA经核孔进入细胞质中,不会出现染色体和染色质的相互变化,而根尖分生区细胞具备增殖能力,细胞核DNA既转录又复制. 故答案为: (1)乙 甲大液泡 (2)纤维素

(3)线粒体 叶绿体 (4)A

(5)①③⑤②④⑤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植物细胞的结构、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等知识,熟悉各亚显微结构图中的各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名称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属于考纲中识记层次的要求.

27.图甲表示发生在某植物叶肉细胞的相关代谢过程,其中①~⑤相关过程,A、B表示两种气体物质,图乙表示该植物在光照充足、CO2含量适宜时温度对光合作用(代表真正光合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

37

(1)图甲中进行②、⑤过程的场所分别为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

(2)图乙中M点时,叶绿体内移动的方向是类囊体薄膜向叶绿体基质移动;在该点时,植物吸收图甲中A、B两物质的相对速率为:A=B(填“<”或“=”或“>”).

(3)叶肉细胞通过过程①、②发生的能量转换过程是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再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4)在温度为60℃时,图甲所示的过程中,叶肉细胞产生能量的是③④⑤(填标号),写出此时叶肉细胞产生能量的生理过程的反应式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甲图中①是光反应阶段,②是暗反应阶段,③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④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⑤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A是氧气,B是二氧化碳; 图乙表示温度对光照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的影响.

【解答】解:(1)图甲中,②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⑤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2)叶绿体中类囊体膜上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和,被叶绿体基质中光合作用的暗反应用,因此叶绿体内移动的方向是由类囊体薄膜向叶绿体基质移动;图乙中M点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该点时,植物吸收图甲中A、B两物质的相对速率为A=B.

(3)①是光反应阶段,②是暗反应阶段,两者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此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为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再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4)分析图乙可知,温度为60℃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在温度为60℃时,图甲所示的过程中叶肉细胞产生能量的是有氧呼吸过程,即图中③④⑤;有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故答案为:(1)叶绿体基质 细胞质基质 (2)类囊体薄膜向叶绿体基质移动=

(3)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再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38

(4)③④⑤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点评】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应用相关知识对某些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8.下表列出了教材中部分实验的材料、实验条件和观察内容,请回答有关问题. 组别 A B C 材料 浸泡过的花生种子 菠菜叶 洋葱根尖 实验条件 观察内容 清水、苏丹Ⅲ染液、50%酒精溶液 细胞中着色的小颗粒 无水乙醇 解离液、龙胆紫溶液等 滤纸条上的色素带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1)A组实验中50%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2)B组实验中,如取材合适且提取色素的过程操作很规范,但得到的滤纸条上的色素带颜色均非常淡,可能的原因除了滤纸条湿度大,没有预先干燥处理外,最可能的原因还有划滤液细线次数太少(或滤液细线接触到层析液).

(3)在做C组实验时,甲同学换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为材料,观察时发现所有细胞能看清细胞核,但看不到染色体,可能原因是表皮细胞不分裂;乙同学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到右图所示图象,若要在高倍镜下看清视野中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应将装片适当向左移动.此视野中分裂期的细胞数目过少,可能的原因有①②.

①视野选择不合适 ②取材时间不合适 ③制片时压片力量不合适 ④解离时间不合适

(4)研究洋葱根尖处于有丝分裂各阶段细胞核中DNA和细胞质中mRNA的含量变化,获得如甲图所示曲线,在a和c两时期,RNA聚合酶催化mRNA分子合成,在e时期,最活跃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乙图①一②、②一③表示的生理变化过程分别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前期时期.

39

【考点】检测脂肪的实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专题】图形图表题;观察类实验;糖类 脂质的种类和作用;有丝分裂.

【分析】分析甲图:a表示G1期,b表示S期,c表示G2期,d表示前期、中期和后期,e表示末期.

分析乙图:①→②表示染色体的复制,出现姐妹染色体单体;②→③表示分裂间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

【解答】解:(1)脂肪鉴定实验中,用染色剂染色后,需要质量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 (2)色素的提取,色素带颜色较浅,可能是因为滤液细线画的次数较少,色素较少,或者是因为在层析分离的时候滤液细线没入了层析液,色素溶解到了层析液中.

(3)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应该选择分生区细胞进行实验,因为表皮细胞不分裂,所以看不到染色体;观察细胞分裂实验,解离后需要漂洗,而材料中没有清水,所以实验不成功.分析题图可知,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在视野中偏左,若要在高倍镜下看清视野中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应将装片适当向左移动,此视野中分裂期的细胞数目过少,可能的原因有视野选择不合适,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集中的区域,或取材时间不合适,此时细胞分裂少,故选①②.

(4)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RNA聚合酶可以催化RNA的合成,末期高尔基体的活动加强,参与形成植物细胞壁,①→②过程是复制,发生在间期,②→③过程是染色质变成染色体,发生在前期. 故答案为: (1)洗去浮色

(2)划滤液细线次数太少(或滤液细线接触到层析液) (3)表皮细胞不分裂 左 ①②

(4)RNA聚合酶 高尔基体 间期、前期

40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脂肪的检测,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实验的掌握和运用.

29.图1是物质出入细胞的示意图,图2中曲线甲、乙分别代表物质进出细胞的两种方式.

(1)图2中曲线甲代表自由扩散,曲线乙中Q点时限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因素有载体的数量、能量的供应.

(2)K、O2和葡萄糖三种物质中,通过b方式进入红细胞的是O2.

(3)若图1代表某细胞的细胞膜,若该细胞能分泌胰岛素,其物质运输方式称为胞吐,这依赖于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特点,胰岛素的合成与加工的过程中依次经过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考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运输方式 自由扩散 运输方向 高浓度到低浓度 是否需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否 否 示例 水、气体、脂类(因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如甘油)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低浓度到高浓度 高浓度到低浓度 是 是 否 是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几乎所有离子、氨基酸、葡萄糖等 分析图解:图1中,A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B是磷脂双分子层,C是糖蛋白.根据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判断,b为自由扩散,a、e为主动运输,c、d为协助扩散.

图2中,甲运输方式中,物质运输速率和细胞外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因此属于自由扩散;而乙运输方式中,物质运输的速率与浓度差无关,并且可以由低浓度想高浓度一侧运输,应属于主动运输.

【解答】解:(1)①甲运输方式中,物质运输速率和细胞外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因此属于自由扩散.而乙运输方式中,物质运输的速率与浓度差无关,并且可以由低浓度想高浓度一侧

+

41

运输,应属于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和载体蛋白的协助,因此曲线乙中Q点对应时刻细胞不再吸收该物质,此时,限制物质进入细胞的因素是载体的数量和能量供应. (2)图中b方式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要消耗能量,因此属于自由扩散.K+进入红细胞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属于协助扩散,而O2进入红细胞的方式属于自由扩散.

(3)若图1代表某细胞的细胞膜,该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该物质的分泌过程被称为胞吐,其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结构特点.分泌蛋白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初步的加工后,进入高尔基体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形成分泌小泡与细胞膜融合,分泌到细胞外. 故答案为:

(1)自由扩散载体的数量能量的供应 (2)O2

(3)胞吐一定流动性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异同点,要求考生能够根据不同物质运输方式的特点确定图1中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并且确定图2曲线表示的运输方式,难度适中.

30.如图为某高等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中表示有丝分裂的细胞是甲.甲细胞中DNA、染色体及染色体单体的数目分别是8、8、0.

(2)三个细胞都能在该动物体内的卵巢(填器官名称)中找到.乙细胞的名称是第一极体. (3)丙细胞中含2个染色体组.利用辐射处理丙细胞,可导致染色体断裂失活,这属于染色体结构(或染色体)变异.

(4)丁细胞是乙细胞分裂产生的一个子细胞,请在方框中画出与之同时生成的另一个子细胞的示意图.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42

【分析】分析题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说明该生物是雌性动物;丁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是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 【解答】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乙、丙中表示有丝分裂的细胞是甲.甲细胞中含有8个DNA、8条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2)由丙细胞可知该生物是雌性动物,三个细胞中既有进行减数分裂的,又有进行有丝分裂的,因此都能在该动物体内的卵巢中找到.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因此其名称是第一极体.

(3)丙细胞中含2个染色体组.利用辐射处理丙细胞,可导致染色体断裂失活,这属于染色体结构(缺失)变异.

(4)由图可知,乙细胞中的染色体已经发生过交叉互换,根据乙细胞和丁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可知乙细胞形成的另一个极体的染色体组成如下图:

故答案为: (1)甲 8、8、0 (2)卵巢 第一极体

(3)2 染色体结构(或染色体) (4)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过程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细胞分裂图象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

43

31.病理性近视是一种与HLA基因有关的常见眼病,具有发病早、发病快、近视度数随年龄增加等特征.下面是某病理性近视家族遗传系谱图(相关基因用H和h表示),请分析回答:

(1)该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4号的基因型是HH或Hh.

(2)1号在产生卵细胞的过程中,基因H和H分离发生在什么时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3)已知HLA基因有3000个碱基,其中胸腺嘧啶900个.在含32P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2次,需消耗鸟嘌呤脱氧核苷酸1800个,子代中放射性DNA分子的比例是100%.

(4)有研究发现,部分病理性近视患者是由于缺乏脯氨酸酶而影响眼睛巩膜胶原纤维的合成,导致视力正常.这可以看出,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5)请写出HLA基因所含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传递过程:

(6)已知1号的父亲是红绿色盲患者,1号和2号色觉都正常,则他们生一个两病兼患孩子的概率是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5号为女性患者,其父母2号和1号正常,所以病理性近视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1)通过控制酶的结构来控制代谢这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2)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解答】解:(1)根据1、2、5可知该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且1、2基因型均为Hh,则4号基因型为HH或Hh.

(2)1号基因型为Hh,则其在产生卵细胞过程中,基因H和H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3)基因中G和T共占1/2,所以该基因中鸟嘌呤脱氧核苷酸为600个,由于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所以该基因复制2次后,消耗鸟嘌呤脱氧核苷酸(22﹣1)×600=1800个,由于培养基中含32P,则子代所有DNA都有放射性.

44

(4)患者由于缺乏脯氨酸酶而影响眼睛巩膜胶原纤维的合成,可推测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5)基因在细胞内的传递包括基因复制和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合成.

(6)红绿色盲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设致病基因为b.由于1号的父亲是红绿色盲患者,所以1号基因型为HhXBXb,2号基因型为HhXBY,则他们生一个两病兼患孩子(hhXbY)的概率是故答案为: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HH或Hh (2)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3)1800 100%

(4)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5)

(6)

【点评】本题考查遗传系谱图以及DNA复制和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的知识,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32.如图为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请仔细观察和分析图解,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能够发生A与U相互配对的有②③④⑤(填序号),图1中可在人体正常细胞内发生的过程有①③⑤.(填序号)

(2)与DNA分子相比,RNA分子中特有的化学组成是核糖,尿嘧啶.

45

(3)图2中甘氨酸的密码子是GGU.若该蛋白质由n个氨基酸组成,指导其合成的mRNA的碱基数至少为3n个.

(4)若要改变图2中合成的蛋白质分子,将图中天冬氨酸变成缬氨酸(缬氨酸密码子为GUU、GUC、GUA、GUG),可以通过改变DNA模板链上的一个碱基来实现,即由T→A.

(5)已知某mRNA中(A+U)/(G+C)=0.2,则合成它的DNA双链中(A+T)/(G+C)=0.2.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根据图1分析,①表示DNA自我复制,②表示逆转录,③表示转录,④表示RNA自我复制,⑤表示翻译.图2表示翻译,其中密码子是信使RNA上决定氨基酸的 3个相邻的碱基.

【解答】解:(1)图1中①DNA自我复制过程中A与T配对,能够发生A与U相互配对的有②③④⑤,图1中可在人体正常细胞内发生的过程有①③⑤,逆转录和RNA自我复制只能发生在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

(2)与DNA分子相比,RNA分子中特有的化学组成是核糖和尿嘧啶,DNA特有的是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

(3)图2中甘氨酸的密码子是位于信使RNA上三个连续的碱基,即GGU.根据DNA中碱基:信使RNA中碱基:蛋白质中氨基酸=6:3:1,则蛋白质由n个氨基酸组成,指导其合成的mRNA的碱基数至少为3n个.

(4)图2中天冬氨酸的密码子为GAC,则DNA模板链为CTG;将图中天冬氨酸变成缬氨酸,突变后缬氨酸密码子为GUC,则DNA模板链为CAG;即DNA模板链上的一个碱基由 T→A. (5)已知某mRNA中(A+U)/(G+C)=0.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模板链中(A+T)/(G+C)=0.2,故合成它的DNA双链中(A+T)/(G+C)=0.2. 故答案为:

(1)②③④⑤①③⑤ (2)核糖 尿嘧啶 (3)GGU 3n (4)T→A (5)0.2

【点评】本题考查中心法则和翻译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6

33.为获取高性能碱性淀粉酶,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科研人员的帮助下进行了如下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目的】比较甲、乙、丙三种微生物所产生的淀粉酶的活性 【实验原理】略.

【实验材料】科研人员提供的三种微生物淀粉酶提取液(提取液中酶浓度相同)等 【实验步骤】

(1)取四支试管,分别编号.

(2)在下表各列的字母位置,填写相应试剂的体积量(mL),并按表内要求完成操作. 蒸馏水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试管4 2 2 0.5 1 2 0.5 1 A 0.5 1 pH=8缓冲液 0.5 淀粉溶液 甲生物提取液 乙生物提取液 丙生物提取液 总体积 3.8 1 0.3 0.3 0.3 3.8 3.8 B (3)将上述四支试管放入37℃的水浴,保温1小时. (4)在上述四支试管冷却后滴入碘液.

(5)观察比较实验组的三支试管与对照组试管的颜色及其深浅. 【实验结果】(“+”表示颜色变化的深浅,“﹣”表示不变色) 试管1 试管2 ﹣ 试管3 + 试管4 C 颜色深浅程度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表中的数值:A为2.3,C的颜色深浅程度为+++(或多于+++)(用“+”或“﹣”表示).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来源的淀粉酶,无关变量有各组间pH、温度、加入提取物的量和浓度、淀粉溶液的量和浓度等(至少写出2种).

47

(3)除了用碘液检验淀粉的剩余量来判断实验结果外,还可以用斐林试剂来检测生成物.若用该试剂检验,颜色变化最大的试管是试管2.

(4)根据上述结果得出的实验结论是:不同来源的淀粉酶,虽然酶浓度相同,但活性不同.你认为造成实验中三种酶活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决定这3种酶的DNA(基因)不同. 【考点】酶活力测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专题】实验分析题;酶的应用.

【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比较甲、乙、丙三种微生物所产生的淀粉酶的活性,因而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的淀粉酶,其他如PH、温度、提取液的量和浓度都为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四组实验中试管4为对照,从结果可推测三种酶的活性大小的关系为乙>丙>甲,即试管2中淀粉酶的活性最高,其次是试管3、试管1,试管4的颜色最深应为+++(或多于+++).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是由基因决定的.实验结果是用碘液检测分解后的淀粉量,也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淀粉分解的产物.

【解答】解:(1)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四支试管中溶液的总体积为3.8,所以A的数值为3.8﹣0.5﹣1=2.四组实验中试管4为对照,从结果可推测三种酶的活性大小的关系为乙>丙>甲,即试管2中淀粉酶的活性最高,其次是试管3、试管1,试管4的颜色最深应为+++(或多于+++).

(2)该实验的目的是比较甲、乙、丙三种微生物所产生的淀粉酶的活性,因而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的淀粉酶,其他如PH、温度、提取液的量和浓度都为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 (3)实验结果是用碘液检测分解后的淀粉量,也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淀粉分解的产物.四组实验中试管4为对照,从结果可推测试管2中淀粉酶的活性最高.

(4)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是由基因决定的,所以三种酶活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决定这三种酶的DNA(基因)不同. 故答案为:

(1)2.3+++(或多于+++)

(2)不同来源的淀粉酶 各组间pH、温度、加入提取物的量和浓度、淀粉溶液的量和浓度等

(3)斐林试剂 试管2

(4)决定这3种酶的DNA(基因)不同

48

【点评】本题以淀粉酶为素材,考查实验设计及分析,意要考查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能力.

49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5m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