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助理社工师考试大纲
更新时间:2024-05-09 00: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助理社工师考试大纲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社工资格考试大纲汇总稿
上册:基础知识
第一章 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
一、社会工作含义
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自助的专业。社会工作拥有独特的专业理论、知识、工作方法和应用技巧,其宗旨是发展和强化个人和群体的潜能,协助个人或群体解决问题,并预防个人或群体社会问题发生,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二、社会工作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点
增进个人、群体和社区的社会功能;行动取向;改革取向;多样性和多变性。
三、社会工作有三个方面的功能 补救、预防和发展。
四、社会工作简史
社会工作职业起源于西方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社会工作已经发展成为各国社会政策和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项助人的职业,社会工作在解决各国社会问题,调节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独特的功能。 西方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经历了6个阶段:1920
年以前为慈善事业发展时期;1921年至1930年为“评估”和“介入”概念发展时期;1931年至1945年为“人在情境中”和助人概念的发展时期;1945年至1960年为社会工作关系概念发展时期;1961年至1975年为整合实践与多样化的实践模式发展时期; 1976年到现在为社会工作实践核心概念巩固时期。
中国社会工作起源于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其发展历程与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特点密切相关,大致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初期至1949年为社会工作探索初期; 1949年至1979年为社会工作探索中断期;1979年至2004年为社会工作探索再起步期,2005年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期。
五、社会工作的工作过程
社会工作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在特定的社会政策环境和组织环境支持下,借助社会工作者掌握的价值和知识体系,协助个人、群体、社区解决问题,满足基本需要,发展其正面社会功能的过程。其基步骤可为两个阶段:1)制定工作方案期。
其工作步骤包括了解需要,界定需要;建立社会工作与案主的专业关系;界定问题;发掘问题,了解资源, 对问题和资源进行评估,制定工作方案。 2)社会工作方案实施期。包括:实施工作计划 (implementation);完成目标 (goal attainment);终结
(termination);评估 (assessment)。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与伦理
一、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的哲学基础及其意义
新教伦理、人道主义、实证主义、乌托邦理想,有及社会福利观念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哲学基础。价值对于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它关系到人类行为的参考框架,引导着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建立,能内化为专业社会规范。价值相对于社会工作方法和技术具有方向性的指引作用。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与伦理守则
高登、比斯台克、泰彻、普姆弗莉、列维以及vigilante分别概括了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虽然他们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内涵都包括: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对个人的尊重;案主的自决权;重视案主改变的能力;提供给案主认识自身潜力的机会;探索并满足个人的需要;挖掘并提供给个人满足他们基本需要所要求的资源和服务。给案主以参与的权利;公平的社会和公正的对待;尊重个人的独特性、个人的隐私和意愿;提升个人的自信心;帮助个人适应社会的变化;最终实现社会的公平。
伦理是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所持有的价值信念和行为原则。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规定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可视为西方社会工作伦理规范的代表。它指导社工处理以下六个方面的关系:与案主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对雇用机构的伦理责任、对专业的伦理责任和对社会的伦理责任。同时,由于价值观冲突的根源,它也对社工实务过程中常见的道德困境(伦理两难)给出了较明确的指引。西方社会工作还明确了解决伦理两难问题优先顺序指导原则。
三、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体系建构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主流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一部分。要使中国大陆社会工作职业化得以顺利进行,必须建构起一套明确的中国社会工作伦理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制度价值是这一体系的基本价值;重视整体或集体主义,应该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和核心价值之一,也是区别于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重要特征;合理的、有价值的若干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是体系重要组成内容的来源。在借鉴美国等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大陆社工实践经验,制定有中国特色的社工伦理守则。
第三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知识
一、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及其关系
(一)人类行为的意义:行为是个体对环境做出的反应,可分为狭义和广义行为。前者指能够被观察到的一切外在活动,后者指出外显行为外的见解推知的内在心理状况、价值观和态度。
(二)人类行为的特点:人类行为种类繁多,而且多变;人类行为是动态的;可控制的/可训练的;人类行为是生理、心理与社会性的有机组织的表现;人类行为是发展性的。 (三)社会环境与行为的相互影响。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物质环境,比如,道路、空气、实物等。社会环境包括人们的组织方式,比如,家庭、学校、政府、国家等。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互相影响的。
(四)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知识对社会工作的意义:人是社会工作专业关注的核心。维护人的平等价值和尊严,关心人、帮助人、协助人的成长是社会工作的基本职能和基本价值,也是社会工作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理由。人不是独立的个体,人存在于社会之中,社会环境是人的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知识能够增加学员对“人”和人的“行为”的理解和洞察力,为学习社会工作专业技能、技巧打下基础。
二、成长和成长特征
(一)成长;贯穿一生个体发生的系统变化。 (二)成长特征
1、人类成长同时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2、人类成长的影响是双向的 3、人类成长反映了文化的差异 4、人类成长存在个体差异
5、人类成长是变动的、不平衡的 6、人类成长是累积性的 7、人类成长是循环重复的 8、人类成长是连续的非连续的 9、人类成长是贯彻终生的
三、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知识涉及许多学科理论和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社会学主要是阐述社会环境、社会事件以及在社会组织中人类之互动以及行为。包括系统理论、场地理论、功能理论、冲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等。心理学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研究多从人的行为出发。重要的人物和观点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等。
四、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婴幼儿行为及心理需求
从出生到六岁时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那是人格已经奠定基础,动作、语言已经逐渐成熟,认知、社会化、道德已经具备雏形。婴幼儿时期最大的心理需求是父母亲的爱。 (二)儿童行为的特征。
儿童期至六岁到性成熟。这段时间正好在接受小学教育时期。在学校儿童们与老师、同学相处,学习各类课程和各种技术,逐渐独立。在这段时期学校、同伴、游戏对儿童有很大的影响。
(三)学校社会工作可以在预防并矫正儿童行为失调方面做出贡献。
五、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
青少年期时期可以分为青少年前期和后期。前者从性成熟到十七岁,后者从十八到二十岁。 本小节重点介绍青春期的基本理论;生理发展中的心理问题,性的问题,青少年犯罪与社会工作干预。
六、成年期
成年早期从二十一岁至四十岁左右。这时期从继续升学到完成学业、结婚、就业,生儿育女。本小节简介成年期的意义,成年期发展理论,成年早期的婚姻生活,成年早期的工作与职业,成年人可能面临的问题与家庭社会工作介入。
七、中年期
中年其从四十五岁到六十五岁。本小节重点并讨论中年期生理改变与行为发展,中年人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成年人可能需要的社会支持和援助。
八、老年期
老年期指六十五岁以上至生命终止前。
本小节将讨论老年期的生理、心理特征;老年期的意义和影响老年人发展的主要问题、与老年人需要的社会支持和援助。
第四节 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方面的知识
一、社会问题概述
社会问题是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失调现象。普遍性与变异性、复合性与周期性、破坏性与集群性是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影响社会问题建构的基本要素有:①建构客体:指客观的事实依据;②建构主体,包括一般民众、知识分子、政府官员等;③群体利益;④社会资源;⑤大众媒体。社会问题的界定过程:问题开始被某些人察觉;经过大众传媒的渲染、有关专家的论证,问题被广泛关注;进一步引起政府等有关部门的重视,调动各种资源致力于问题的解决。解决社会问题必须遵守社会规律性原则、社会规范性原则、社会公众性原则、社会效益性原则与社会进步性原则。关于社会问题较有影响的西方理论有:社会病态论、社会解组论、价值冲突论、行为偏差论与标签论。
二、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 中国社会目前处于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时期是社会现代化总过程中的过渡阶段,包括群体结构的重组、组织结构的变更、意识形态结构的转变与社会机制的转换。各种新与旧的混合是转型社会的突出性质,特征为:①异质性。各种差异的行为、观念、规范、制度同时并存,新身份与旧角色并存。②形式化。大量规则、法令、条文失去实际控制功能,原则界限不清并可能相互矛盾。这些特征使得转型时期社会问题增多。转型期社会问题具有交错性、伴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中国社会问题产生的基本背景可从经济根源、体制根源和价值根源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三、社会问题与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解决社会问题有着特殊的视角:助人的平等性、助人的专业性、助人的发展性。社会工作解决社会问题的特殊方法:个案工作方法、团体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行政方法。社会工作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领域:异常群体的社会问题,有自杀、精神病等;越轨群体的社会问题,有青少年犯罪、吸毒等;弱势群体的社会问题,有失业、贫困、残疾、老年、妇女等。
四、社会政策的概念 是一定阶级、国家和政党为完成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和调整特定的社会关系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和行动方针。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五、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
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包括社会政策的主体、社会政策的对象、社会政策的资源、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四个方面。社会政策的主体是政治组织,现代社会主要指国家和和政党;社会政策的对象包括所有的社会公民,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社会政策资源包括资金性资源和非资金性资源;社会政策运行机制广义上包括社会政策主体的组织方式、资源调动机制、受益者选择机制、社会服务传递机制。狭义上的社会政策运行机制仅指社会服务传递机制。
六、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
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包括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方案抉择和合法化等6个相关联又相互区别的阶段或环节。问题要具有相关性、主观性、历史性、动态性特征;社会政策的目标要有针对性、可行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具体性;方案设计分为轮廓勾画和细节设计两步骤;后果预测包括对客观条件变化的预测及方案在各种可能的客观条件下预期效果的预测两方面;方案抉择过程的基本标准有:体现基本国策精神、最大限度实现政策目标、消耗的政策资源尽可能少、风险程度小、副作用小。
七、社会政策的的实施、评估与变动
社会政策的实施,从广义上讲指指实施者为贯彻、落实社会政策,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全部活动和整个过程;狭义上则专指某项社会政策的具体贯彻、推行和实施。
社会政策的实施分为准备和实施两个阶段。准备阶段包括制定计划、组织落实、政策宣传、物质准备、典型试验等工作;实施阶段则主要有指挥实施、协调实施、监督实施和控制实施等工作。
社会政策实施要坚持目标与手段相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实事求是与开拓创新相统一、领导与群众相统一、及时果断与效益实现相统一原则。 社会政策评估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
社会政策评估要按生产力标准、效益标准、效率标准、公正标准和政策法规回应度标准进行。 社会政策评估过程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阶段。 社会政策变动是其自身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是政治、经济改革的要求。
八、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
我国的社会政策已成独立体系,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政策、住房政策、社会教育政策、社会就业政策、社会福利服务、老年人政策、残疾人社会政策、保护妇女权益政策、未成人保护政策、反贫困政策。
第五节 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中与社会工作有密切关联的知识
一、社会学中与社会工作有密切关联的知识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论。理论主要包括:1.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的理论;2.人的社会化理论;3.社会互动理论;4.社会角色理论;5.社会制度理论。个体角色、家庭关系、社会群体、社会分层是与社会工作关系密切的社会学领域。社会学的方法论主要体现在为社会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研究范式,主要有实证研究范式、理解意义范式、社会批判范式和社会行动范式。
二、心理学中与社会工作有密切关联的知识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个体心理(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情感);交往心理(人际关系、社会影响);群体心理(小群体心理、集群心理、民族心理、传播心理)。
三、管理学中与社会工作有密切关联的知识
管理是人类组织社会活动的一个最基本的手段。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协调他人的活动,以达到任何个人单独行动所无法达到的目标。管理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社会工作者必须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主要有: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决策职能和控制职能。社会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侧重于对人的管理,其领域由小到大、由窄到宽包括:个体问题、人际关系、团队管理、组织设计。管理的方法,如经济方法、法律方法、行政方法、目标管理方法、信息沟通方法,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 社会工作基本方法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的工作方法。从方法介入的层面来分,社会工作方法分为微观层面的个案、小组工作方法,以及宏观层面的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等社会工作方法。从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来划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以及社区工作被称为社会工作的三大直接方法,而社会行政等被称为间接的社会工作方法。
第一节 个案工作的基础知识
本节介绍个案工作的基本原理,包括个案工作的概念、历史发展、价值体系、知识基础、工作程序、工作原则、基本技巧和专业关系,以及个案工作中较有影响的八种理论实施模式。
一、个案工作的涵义及范畴
个案工作,即社会个案工作,是最早产生的一种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1、个案工作的定义介绍
介绍个案工作的经典定义,如里士满、鲍尔斯、斯莫利、霍利斯及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关于个案社会工作的定义。 2、个案工作的涵义归纳
综合早期学者对个案工作的定义,归纳出个案工作的涵义包括: (1) 个案工作是个别化的社会工作方法。
(2) 个案工作的基本价值观念是尊重个性、承认人的价值和独立性。 (3) 个案工作融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于一身。 (4) 个案工作的服务对象是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 (5) 个案工作需要动用资源。
(6) 个案工作者能够同时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3、个案工作的本质特征
个案工作丰富的内涵,源于个案工作的独特本质。个案工作的本质,简言之,即助人自助。具体包括:
(1)从关系性质来说,个案工作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2)从行为手段性质来说,个案工作是一种信息沟通活动。 (3)从目的性质来说,个案工作是一项助人自助的专业。 4、个案工作的目标
个案工作的目标概括而言,一是帮助案主解决问题,二是帮助案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体现在:
(1) 协助个人或家庭有效地处理困难和解决问题。 (2) 预防个人或家庭原有困难或问题的再度发生。
(3) 预防个人或家庭新的困难或问题的产生。 (4) 增加案主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
(5) 发挥案主的潜在能力以增强其社会生活功能。 5、个案工作的应用领域
(1)传统的个案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有二类:专门的个案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其他机构中的个案社会工作部门。
(2)其他机构中的个案社会工作部门包括医疗卫生、学校教育、社会福利、矫治服务等方面个案社会工作实施。除了上述四种主要的个案社会工作实施领域外,还有军队个案社会工作、农村个案社会工作、企业个案社会工作以及私人开业式个案社会工作等。
二、个案工作的历史发展 1、个案工作的萌芽时期
以人道精神和民主社会理想为动机的个案工作源于17实际的英、美国家宗教团体及政府机构对贫困的救济。其萌芽时期具体表现有:
(1)早期的政府救济。主要的代表性的是英国的济贫法。
(2)宗教的慈善事业。主要代表是查默斯牧师创造的“程序指引”救济理论等。 2、个案工作的专业化或职业化时期
个案工作的职业化是以专门为需要者提供个案工作服务的实务机构的成立和以专门提供个案工作服务而接受薪水的职业个案工作者的出现为标志。个案工作职业化时期开始于19世纪中期,主要体现在:
(1)美国的改善贫民状况协会
(2)英国慈善组织协会,他们聘用了“友善访问员”,对友善访问员进行了培训,强调对每一个个案进行深入的调查,这直接促使个案工作专业理论的产生,进而使个案工作演变成一种可以适用于不同工作领域的普遍的工作方法。 3、个案工作的科学化时期
(1) 个案工作的理论建构 (2) 个案工作的教育发展 (3) 个案工作的行业化发展 4、个案工作的多元化时期
20世纪30年代以后,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对个案工作发生了重大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派别的个案工作理论。影响最大的是 (1) 功能派个案工作
(2) 心理及社会派个案工作 (3) 问题解决派个案工作 (4) 行为修正派个案工作 5、个案工作的整合时期。 6、个案工作的反思发展时期。
三、个案工作的价值体系
个案工作作为社会工作这一助人专业的直接方法之一,价值观是该专业方法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1、个案工作的哲学基础 个案工作与哲学的关系
个案工作作为具体从事助人的专业性方法,必然涉及一些基本的哲学问题。个案工作的哲学
基础是人道主义和宗教思想 2、个案工作价值
(1)价值的定义与特点
价值是人对事物的—种评价,是区分好坏、高低、善恶的标准。每个人都有其个人的价值取向,这种取向决定了个人的行为。同样,一个社会、一种文化也有其基本的价值倾向,这种价值倾向决定了这一社会的行为规范。
价值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主观性,它表明的是一种选择偏好,未必有言之成理的依据。—种社会或文化的价值不是通过经验证实,而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让其成员接受并代代相传的。 (2)个案工作价值
社会工作价值是为社会工作专业所抱持的一套有关人类本质的未经验证(或可能不可验证)的信念。这些信念反映在日常的实施活动之中,并提供了专业实施的方向和准则。 (3)个案工作价值的具体内容
社会工作的具体价值是从众多传统价值中挑选出的一组符合专业特性的信念,它为社会工作专业所珍视、认同和共享。戈登和比斯提克关于社会工作价值的经典表述是在社会工作界所普遍接受的。
(4)个案工作价值的两难论题
在个案社会工作实践中,往往会产生价值的冲突。一方面,社会工作是社会发展的润滑剂,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助人的实现也可能影响现行的社会制度。 3、社会工作伦理
(1)社会工作伦理及其意义
社会工作伦理是社会工作依其哲学信念和价值取向发展而成的一套伦理实施细则,是社会工作者来表征专业特征并指导其行为的一组道德准则或标准,是引导与限制助人活动的依据。
(2)社会工作伦理冲突及解决原则 社会工作伦理守则是一个系统,系统和次系统,或次系统之间难免会发生优先性冲突的困境。雷默讨论了在对个人和家庭作直接服务时可能遇到的伦理难题以及解决的标准。
四、个案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在个案工作过程中,有些基本条件不仅是建立专业关系所必须的,而且其本身就具有治疗的功能。这些条件既包括个案工作者的态度,也包括个案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及精神素质。
1、具有治疗功能的基本态度 (1)同感(同理心) 1) 同感的界定。 2) 同感的特点。 3) 同感的意义。
4) 同感达成的困难性。 5) 同感与同情的区别。 6) 测量同感程度的标准。 7) 达成同感的具体方式。
8) 达成同感与工作者人格的关系。 (2)尊重
1) 尊重的界定。
2) 尊重表现的几个层面。
3) 尊重与工作者价值观的关系。 (3)真诚
1) 真诚的界定。 2) 真诚的表现。 3) 缺乏真诚的危害。
4) 真诚与口无遮拦的关系。 5) 真诚与工作者人格的关系。 (4)简洁具体
1) 简洁具体的界定。 2) 怎样做到简洁具体。 (5)在治疗初期工作者易犯的错误 在治疗的初期,工作者最主要的任务是与案主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对案主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这一阶段,表达“同感”是特别重要的。为了更好地理解工作者在个案社会工作中正确的回应方式,我们有必要了解错误的回应方式。总的来说,错误的回应方式不利于对问题的深入探讨与对案主感受的回应,往往因为缺乏同感,否定了案主的感受、中止了探讨的话题,以致整个工作过程受到极大的损害。 2、知识结构
(1) 学科知识 (2) 制度知识 (3) 技术知识 (4) 经验知识 3、精神素质
(1) 崇高的社会责任 (2) 丰富的人文情怀 (3) 稳定的心理状态 (4) 勇敢的挑战精神
五、个案工作的基本技巧
社会工作技巧是将知识与价值观合二为一,并转化为行动,去回应社会关注和社会需要的一系列技能。个案工作主要活动有会谈、访视与记录等等。 1、会谈
(1)人际沟通 (2)治疗性沟通
(3)个案社会工作会谈
(4)影响个案社会工作会谈的主要因素
① 会谈的场所;②会谈的时间安排;③会谈者的基本态度;④会谈者的主要工作方法;⑤非语言沟通技巧;⑥会淡的技巧。 2、访视
(1)访视的界定
在个案社会工作实施过程中,为了了解案主情况与促使案主的转变,个案工作者常常前往案主的家庭、学校或工作单位拜访有关人员,这种专业性的访问叫做个案社会工作的访视。 (2)访视的目的
(3)访视中注意的事项
①明确访视的目标;②做好访视的准备;③选择访视的时间;④访视者的服装;⑤ 访视者的态度。 3、记录
(1)记录的界定
记录是指在工作者与案主的整个接触过程中,把案主情况及其处理过程详细记录下来,记录是个案社会工作的一个基本环节,也是个案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之一。 (2)记录的功能 (3)记录的方式
包括:1)录像记录;2)录音记录;3)文字记录。 (4)记录的原则 (5)记录的主要种类
个案社会工作的记录大致可分为管理式记录与临床式记录。临床式记录又可分为过程式记录与摘要式记录。过程式记录又可分为逐字逐句的过程记录与概要式过程记录。 (6)过程式记录的主要内容
六、个案工作的专业关系
个案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的关系是个案工作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称为个案工作的专业关系。个案工作的专业关系是个案社会工作成功的基本条件。通过本知识点的学习,了解个案工作专业关系的性质、基本要素、个案工作者的专业自我、以及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1、个案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性质
(1)专业关系的界定:在个案社会工作过程中,工作者与案主结成一种专业关系,个案社会工作的关系是为达成特定目标而结成的专业关系。 (2)专业关系的性质: 1) 形成的目的明确。
2) 专业关系是一种职务关系,而非私人关系 。
3) 工作者与案主之间良好关系的形成只是手段,绝对不是目的。
4) 专业关系不允许工作者在个案社会工作过程中获得个人的心理满足。 5) 专业关系的存在是有时间性的。
6) 专业关系要求工作者提供专业性服务。
7) 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的主要职责在工作者。 (3)专业关系的意义:
1) 个案社会工作专业关系是助人工作的基础。
2) 专业关系也是个案社会工作治疗的重要手段和中介。
3) 工作者的同感、接纳与真诚是达成与案主专业关系的必要条件。 (4)专业关系的基本要素: 1) 关心他人; 2) 承诺与职责; 3) 接纳与期望; 4) 同感;
5) 真诚与一致性; 6) 权威与权力; 7) 目的。
(5)专业关系的动态性:专业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是案主和个案工作者之间感受和态度表现
交互反应的一个过程,案主把他的各种内在心理需求,以口语或非口语的方式传达给个案工作者;而个案工作者在敏锐地察觉并试图了解后,再反应给案主;然后案主再以口语或非口语的
方式,对个案工作者的言行作出反应。这一来一往的互动过程,使得关系的性质随着互动而不断地变化发展,专业关系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2、个案工作者的专业自我
(1)专业自我:个案工作者作为一个专业人士在从事专业工作时,必须尽力表现出承担着专业职责的“专业自我”。首先,个案工作者对案主的各种反应应保持相当的理性;其次,个案工作者的任何反应均应为了协助案主工作。再次,个案工作者对待案主必须以高度客观和中立的态度。
(2)个案工作者的专业素质: 1) 是一个成长中的人; 2) 有自我分析的能力; 3) 有影响案主的能力; 4) 有协助他人的意愿; 5) 有相当的勇气; 6) 有相当的敏感度。 3、个案社会工作的原则
(1)案主在求助过程中的基本心理需求: 1) 需要被视为独特的人; 2) 有表达内心感受的需求;
3) 需要被视为一个有价值、有个人尊严的人; 4) 需要获得关切和了解;
5) 对个人的问题,希望能不受批评或指责;
6) 对自己生活的种种,有自我选择与决定的权利与机会; 7) 期望与个人生活有关的隐私获得保密。 (2)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1) 个别化原则; 2) 接纳的原则; 3) 承认的原则; 4) 理解关怀的原则; 5) 非评判的原则;
6) 案主参与与自决的原则; 7) 保密性原则; 8) 关心他人; 9) 承诺与职责; 10) 接纳与期望; 11) 同感;
12) 真诚与一致性; 13) 权威与权力; 14) 目的。 (3)转移反应 (4)反转移反应
(5)反转移反应的自我检查方法
七、个案工作的程序
个案工作的程序就是个案工作的操作程序与具体步骤,个案工作的基本程序与步骤,为个案工作的开展指示了一个大致的方向。 1、申请与接案
(1)接案工作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案主问题的初步评估,根据机构的功能和目标,决定案主是否能被接受为服务对象。 (2)处理申请的三种方法。
(3)接案时的主要工作:工作准备、建立初步关系、初步收集资料并作出初步的预估、转案等。
(4)外展个案社会工作的接案方法 2、研究与资料收集
(1)研究与资料收集:在协助案主解决问题之前,必须先对问题有充分了解,以便“对症下药”。因此第二个步骤的主要工作即是全面收集与案主有关的资料并进行归类、整理。 (2)资料的来源:需收集的资料包括直接资料与间接资料,直接资料是指通过与案主的会谈直接获得的资料,间接的资料是在访视案主家庭、同事、邻居或其他有关机构时所获得的资料。
(3)资料包括哪几个方面:案主心理与社会方面的因素是资料收集的主要内容,惠特克认为这主要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与环境体系等四个方面。 3、诊断与服务计划
(1)诊断:诊断就是透过对问题的了解,发现协助和治疗的方向。 (2)诊断的主要内容:
1) 了解案主问题的真相、特质、症结所在、起因以及对案主的影响。 2) 详细认识案主的人格、所在的环境及其社会关系。 3) 发现解决问题的阻力和助力以供处理问题时参考。 (3)诊断的具体项目: 1) 问题性质的确认;
2) 家庭环境与家庭心理动力; 3) 案主个人生活经历与行为特征;
4) 案主对接受协助的意愿与能力的评估。
(4)诊断摘要:工作者把诊断情况作一结论,这种结论叫心理和社会诊断性评估。这种评估报告应该是系统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要把有关的各项内容加以综合的说明与分析。 (5)诊断的原则。
(6)服务计划:在诊断的基础上可以制订治疗方案即服务计划。一套合理的解决及处理问题 案包括治疗的范围、目标、深度、进度、使用的方法和须运用的资源等。 (7)找到明确目标的方法
1) 重述案主前来求助时的问题;
2) 协助案主列出与问题有关 联 的其他方面的困难; 3) 协助案主确定解决问题的先后次序; 4) 协助案主把目标明确化。 (8)服务计划的主要内容: 1) 提供的服务的性质;
2) 案主的问题、需要与目标;
3) 最适合满足案主需要的服务单元;
4) 服务的结构化; 5) 具体处置的方式。
4、服务与治疗过程
(1)治疗:治疗就是协助案主解决问题的实行过程,这是个案社会工作程序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
(2)治疗要达成的目标:
1) 协助案主自我了解,探索自己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发展人格。发挥潜能、自立以解决自身的问题。
2) 协助案主调整社会关系以解决问题。
3) 协助案主去除环境阻力,改善环境,给予适度的经济协助或其他社会资源以助其解决问题。
(3)治疗的两种方式:服务或治疗的方式可以分成直接治疗与间接治疗两类。 5、结案与评估
(1)结案:结案是指个案工作者与案主的专业关系结束前的处理工作,是整个个案社会工作程序的最后一个阶段。
(2)结案的几种情况:结案最理想的情况是解决了案主的问题。但有时结案并非意味着案主问题的彻底解决,有时甚至会突然绍案。 (3)结案时案主可能的情绪反应。 (4)结案时的主要工作。
(5)评估:评估是工作者总结工作经验、自我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必要的工作步骤
八、常用个案工作理论模式
任何专业都要有自己的理论与知识体系。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的形成表明个案工作已把其它社会科学中的理论与知识,根据社会工作的目标,融会贯通为一个独立的、密不可分的理论体系。以提供个案社会工作诊断与治疗的基本思路。 1、心理社会治疗法 (1)理论背景 (2)工作过程 1) 开始接触
2) 心理让会资料收集 3) 诊断 4) 治疗
5) 结案与评估 (3)治疗方法 1)直接治疗的技术 ①非反映性治疗技术
支持:工作者给予案主心理支持,激发与增强案主的自信、面对问题的勇气以及自我改变动机。专注的聆听、温情的语调、不时点头、友善的笑容都是表达支持的有效技巧,保证是支持中的重要手段。支持也可以是一些实物的帮助。
直接影响:工作者通过间接或直接地表示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来增强或减低案主的某些行为。根据直接影响的强度有强凋、提议、忠告、逼迫、实际干预五个由弱到强的直接影响方式。
探索-描述-宣泄:探索就是引导案主叙述与其有关的情况。描述是收集资料的过程,同时又是工作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但更重要的是描述还有助于案主情绪的宣泄。需要宣泄的负面的情绪包括愤怒和憎恨、悲伤、内疚感、焦虑等。 ②反映讨论的技术
人在情境中的反映讨论:他人、健康及情境;决定、后果及变通;内省;对环境刺激的反应;自我评估;对工作者与治疗的反映。 (4)间接治疗的技术
1) 间接治疗的技术:支持、直接影响、宣泄、反映讨论。
2) 在间接治疗中工作者的角色:提供者、找寻者、创造者、传译者、中间人、攻击性干预。
(3)理论特点
1) “人在情境中”的系统理论 2) 在研究、诊断、治疗中的技巧。 3) 环境工作 2、人本治疗法 (1)理论背景
1)人本治疗法的发展历史 2)人本治疗法的基本思想
人本治疗法认为人的问题产生于人不能接受自我,不愿接纳自己的情绪、行为和需要,所以整个治疗的方向是让案主接纳自我。治疗过程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工作者的真诚、无条件的接纳与同感,使案主处于一种不同于日常经验的真诚关系中,在这种不设防的状态下,案主更可能坦露与发泄平时掩饰的情绪与需要,从而增加自我了解与自我表达,最终产生自我接纳的效果。
(2)基本概念与假设 1)人的本性
罗杰斯对人的本性抱有非常乐观的态度。他认为从本质上讲,人是善良的、理智的、仁慈的,人有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愿望与能力,而且有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基于此信念,罗杰斯认为心理治疗不是在操纵一个消极被动的人格,相反的,是要协助当事人,让他的内在能力与潜质得以发展。 2)自我概念
① 自我概念的重要性
自我概念是罗杰斯的人本治疗法的一个核心概念,因为他认为人的行为、情绪与心理是由自我概念决定的。 ②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人在内心深处关于自己的形象,是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 ③ 自我概念的形成
自我概念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别是早年的成长体验对自我概念的形成更是至关重要。
(3)问题产生的原因 1)偏低自我概念
许多有问题的案主就是因为拥有个偏低的自我概念。 2) 偏低自我概念的形成
—是理想自我过分严格,一是把他人的要求内化为个人的理想自我。 3)偏低自我概念的影响
一个低下的自我概念往往是当事人所无法容忍与接受的,这导致他否认自我、不喜欢自我、疏远自我、甚至痛恨自我。为了减少这种使人无法忍受的折磨,当事人往往采用自我防卫机制,以此自欺。同时当事人往往相信只要别人真正了解了他的自我,一定会同样不喜欢他并厌恶他,所以他小心的避免着暴露自我,惧怕他人拆穿他的“伪装”,拼命掩饰自我,这就产生了深深的不安全感与焦虑情绪。为了减轻这种焦虑情绪,他往往远离一切可能使他暴露自我的场合;他会变得孤僻、不愿与人交往、离群索居;在与人交往中过分敏感、无原则地讨好他人、言不由衷。 (4)工作目标 1) 整体目标
自我概念的提出表明人本治疗法是一个整体的治疗方法,行为问题有其更深层的原因,如果把注意力过分集中于个别的表面性的行为问题的改善,则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案主的基本问题仍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2)具体目标 (5)方法与技术 1)治疗技术
人本治疗法的关键在于通过工作者提供的真挚、无条条的关怀和同感解除案主的防卫,使他能重新体验、画对和处理自己以往不能接受,却又是发自内心最纯真的感受和意念。在这里,情绪的理解与宣泄是最重要的。工作者集中协助当事人去表达他对自己、他人及他周围事物的感受。
2)工作者的角色
工作者只是一个良好气氛提供者与协助者,而不能主导治疗过程。工作者的任务则是尽量协助案主了解和运用他门己的内在资源,使案主发现自我引导的本能。在治疗过程中,他将最基本的责任放在受导者身上。 3、任务中心介入模式 (1)理论背景
1)任务中心治疗模式的创始人。 2)任务中心治疗模式的基本特点。 (2)基本假设与概念
1)人性观任务中心模式相信案主有解决其问题的能力与潜能,所以这一模式强调发挥案主本身的能动性。
2)有限的目标任务中心模式所确立的任务是具体的、有限的、外在的目标,而不是整体性的内在目标(如人格完善与自我实现),它的目标是案主的问题,而非案主的个人成长。 3)问题的原因:人的生活与成长可以看成一个不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当无法解决问题时就会产生问题。而个案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协助案主界定任务,指导并鼓励案主达成任务,从而帮助案主处理某一些生活上的任务。 (3)方法与技巧
1)如何界定问题:任务中心介入模式是问题取向的。所谓问题,就是案主社会生活上的不足之处。一个“可处理的问题”,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里德与爱泼斯坦把任务中心介入模式适合处理的问题分成七大类。
2)如何界定案主:此模式中的案主必须有一定的自主能力。
3)如何界定任务: 4)介入程序:
①任务中心模式的介入程序;
②提高案主“履行任务”能力的程序。
5)技巧:此一模式非常强调沟通的作用。沟通的五类情况。此外,终结也是此模式的一个治疗技巧。通过不断提醒案主还有多少时间,此种“时间无多”的感觉,促使案主觉得要更加努力;而“成功有望”的感觉,更鼓励案主发挥其潜能,使他更热心、更积极地履行他的任务。
4、行为治疗法 (1)理论背景
1)行为治疗法的历史演变:
① 以巴甫洛夫为代表的反应制约理论; ② 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操作制约理论; ③ 以班都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 2)行为治疗法的基本特点。 (2)基本假设与概念
1)人性观极端的行为学者如华生与史金纳的人性观是比较机械的。他们认为人完全是环境的产物,人没有什么自主和自由。
2)科学方法行为学派注重的是此时此刻的行为问题。其对行为的界定完全撇开了心理的感受,它所研究的问题行为必须是可见的、可量度的、可客观描述的。其疗效的评估与问题的确定都要建立在客观而标准化的观察与记录上。行为治疗法是众多治疗法中理论基础最单一和
完整的。
3)工作者与案主的关系:行为治疗法相对于其他治疗法,对专业关系的建立不太重视。在极端的行为主义者那里,甚至完全否定同感、真诚与接纳的必要性,而且不重视案主的自决,有操纵案主的倾向。 (3)方法和技巧
1)评估方案:评估治疗的效果必须有科学、客观的评估方法。行为治疗法常用的评估方案有三种:a-b设计(又称前一后设计)、a-b-a-b设计(又称逆转设计)、多种基点设计。 2)治疗的策略与技巧:
①反应性治疗技巧:反制约、循序减敏法、嫌恶疗法、泛暴疗法。
② 操作性治疗技巧:正增强、负增强、消减、差别增强、相继渐近法、系列分解、惩罚。 ③ 综合性技巧:击败不做主义;采用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模仿;敢于自表训练( 角色扮演);松驰训练。
3)增强物:什么是增强物;使用增强物应注意的事项。
4)强化程序:强化程序是指奖励的具体计划,如应在何时给予奖励。凡理想行为出现便给予增强是连续强化,只对部分理想行为作增强是间歇强化。间歇强化由于只选取部分理想行为出现时给予强化,则必须确定选取的原则。选取的规则有许多,如固定比率程序、变动比率程序、固定时距程序、变动时距程序与高速率行为辨别强化程序等数种。 5、现实治疗法 (1)理论背景
1)现实治疗法的发展历史 2)现实治疗法的评介 (2)基本假设与概念
1)人性观现实治疗法认为人是自主和自决的,因为人有自由意志。人类有一些基本的需求,如果人能通过负责任的行为满足了这些心理需求,则有助于他形成“成功的认同”(成功的自我形象),相反则会形成“失败的认同”(失败的自我形象)。此治疗法的主要目的是协 助失败认同的人通过学习现实及负责任的行为去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迈向成功的认同。 2)控制理论:控制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内在动力所引发泪的是要满足人的基本需求。 一个人之所以选择某一行为,是因为个人主观认定这是最适当的、较能满足需求或减低认知误差的。这是个人于当时作出的一个有意识的选择,而不是一种病态或受环境控制的表现。既然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人的有意识选择,人也可以有意识地改变不负责任的行为。
3)工作者的角色:在治疗过程里,工作者是一个模范,也是一位教师。他负有示范、指导、监督的职责。 (3)治疗过程
1)与案主建立关系、查询案主的需要:工作者要全身心地投入,很个人化地与案主相交,尽量表现出对案主的温情、体谅与关心。
2)询问及了解案主当前的行为:工作者在此阶段中主要的任务是要引导案主把注意力集中在他当前的行为上。目的是要引导案主了解在他试图满足自身的需要时他做了什么。
3)行为评估:工作者协助案主评估他的行为是否能满足他的需要及是否会导致成功的认同等。
4)协助案主制订行动的计划:当案主认识到自己的不负责任的行为以及后果后,就需要制订计划,把这些不负责任的行为改变成为负责任的行为。工作者在这阶段的重点工作是协助案主制定一个合乎案主兴趣和能力的计划。计划应以合约的形式正式写下来,以便监督执行。 5)承诺:在案主订立计划后,工作者要协助案主对计划作出承诺,即案主无论如何必须履行他自己所订下的计划。
6)不接受借口:如果案主没有依照承诺履行计划,工作者是坚决不会接受案主的任何籍口的,也不会探究计划失败的原因,也不责怪案主。工作者引导案主订定新的计划并重新作出承诺。
7)排除惩罚:包括不因案主的行为而有任何言语上的责备。工作者必须始终对案主的改变充满信心,不允许说责备性的话。
8)拒绝放弃:工作者即使在案主主动希望他放弃时,仍然不放弃,仍然对案主改变自己的能力抱有信心。拒绝放弃既产生于对案主的信心,同时也为避免对案主造成伤害。 (4)理论特点 1)个人化投入
2)不重视感受,焦点集中在当前的行为 3)否定医疗模式 4)不强调潜意识 5)焦点集中在现在 6)重视责任的概念 7)价值判断 8)着重计划
6、理性情绪治疗法 (1)理论背景
1)理性情绪治疗法的创立。
2)理性情绪治疗法的基本思想与特点。 (2)基本假设与概念
1)哲学性原则:理性情绪法总体上要求人应该接受自己的现实限制,不以十全十美苛求自
己。
2)人性观:理性情绪法关于人性的八点看法。
3)基本假设(abc性格理论)abc性格理论说明:人的情绪困扰,通常不是由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身产生的,而是由人们对事物的观感而产生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各种事物作出评估和解释,而沮丧与不快乐正是由这种评估和解释产生的。
4)11种非理性信念:埃利斯提出人常有的11种非理性信念。涉及对他人的评价、成就、他人、世事、环境、灾难、责任、依赖、过去、他人的问题、处事态度等。
5)理性情绪治疗法的特点:总体上说在理性情绪治疗法中,工作者采用主动的、导向式和直示式的治疗方法,灌输给案主一套新的人生哲学与价值观,这是一个再教育的过程。 (3)方法和技巧
1)治疗目标:理性情绪法的目的在于使案主改变思想,放弃非理性信念,建立更理性的人生哲学,使他们将来不再陷入情绪困扰中。?
2)治疗过程:理性情绪治疗法的治疗过程与治疗特点。 工作者的角色。理性情绪治疗法的治疗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工作者需要具备的素质。
3)具体治疗方法:理性功课、非理性信念教导表格等具体方法。 7、结构家庭治疗 (1)理论背景
1)家庭治疗法的特点。
2)结构式家庭治疗法的特点。 3)结构式家庭治疗法的创立。 (2)基本假设与概念
1)家庭系统:家庭是一个系统,在系统中,每个家庭成员有它特定的角色与功能,他们彼此依赖、互相影响。作为整体的家庭有着超越于单个家庭成员的结构,这个结构反映的是家庭成员的交往与关系,而不是单个家庭成员个体的特质。 2)家庭结构:家庭结构可以说是固定化了的关系。结构式家庭治疗法用次系统、边界、角 色、责任分工和权力架构来具体把握家庭结构。
3)病态的家庭结构:不良的家庭结构主要表现在纠缠及疏离、联合对抗、三角缠、倒三角等方面。
(3)方法和技巧
1)进入家庭:进入家庭的必要性、进入家庭的方式、工作者的三种立场与角色、工作者注意事项。
2)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家庭的形态和结构、家庭系统的弹性、家庭系统的回馈、家庭生命周期、家庭成员的症状与家庭交往方式之间的关系等。
3)介入改变家庭的看法、改善家庭的结构、改变家庭错误的世界观。 8、联合家庭治疗 (1)理论背景
1)联合家庭治疗法的创立过程。 2)联合家庭治疗法的中心思想。 (2)基本假设与概念
1)人性观:萨提亚的人性观属人本主义流派,是乐观的。她相信每个人都有各种能力和资源使人能够过快乐和建设性的生活。
2)自我价值:自我价值的意义、自我价值的内容、自我价值低的表现。
3)人的基本需要: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与人的自我价值的关系、在成长过程中,家庭对人
的基本需要满足的影响。
4)家庭规则:家庭规则、不同的家庭规则对人的自我价值的影响。
5)沟通形式:沟通形式、家庭不同的沟通形式对家庭成员自我价值的影响。
6)人对事物的反应过程:人对事物的反应过程表明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处理才是问题。良好的处理问题的方式。 (3)方法和技巧
1)原有家庭生活经验的整合早期家庭经验的重要性、对原有家庭生活经验整合的方法:家庭重整。
2)工作者的角色:工作者的角色包括解释者、示范者与引导者。工作者的品质是治疗成功的先决条件。 (4)理论特点
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基础知识
一、小组工作概述
1. 小组工作的定义
社会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经由小组工作员的协助及小组动力过程,使参与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并达成小组目标及社区发展,进而促进社会进步与和谐。
2. 小组工作的目标 包括五个方面:协助小组成员达到诸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使其能将自己在小组内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用于小组以外的生活,成就自我实现的理想;协助小组成员学习参与小组活动的方式、方法,协助他们发展其成长的潜能,并通过群体经验和人际关系互动,丰富其社会生活内容;协助小组成员建立对社会及周边人群的认识,形成他们的自我认识和社会的归属感,并培养他们形成适应新的情景和环境的能力;协助小组成员保持良好的社会功能,并对期社会功能进行强化,发展他们积极的社会公民责任感;协助小组成员修正自身的不良行为,通过新行为取代旧行为的过程,使其获得社会人群的认同。 3. 小组工作的原则
包括:社会工作价值原则,人类需要的原则,文化背景的原则,小组组成的计划原则,目标明确化的原则,专业关系建立的原则,运用小组个别化原则,引导小组互动的原则,小组民主自决原则,功能组织的弹性原则,小组活动经验成长的原则,运用社会资源的原则,评价的原则。
4. 小组工作的哲学和文化基础
小组工作的哲学基础包括:各种需要的满足,健康人格的获得,得到接纳,民主行为和合作习惯的获得。
小组工作的文化基础包括:来自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支持,来自中国传统社会对人和人群认识的支持,来自中国传统社会人际关系思想的支持。 5. 小组工作的作用和意义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的服务方法,而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小组工作在整体社会工作中独具特色,它对社会工作的发展贡献巨大。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解决的是社会工作不同层面的问题,三大方法相互合作,才能达到社会工作整体目标的最终实现。 6. 小组工作的发展历史
小组工作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第二阶段是1930年至20世纪40年代末,第三阶段是1950年至20世纪60年代末,第四阶段是1970年以来至今。
二、小组工作的价值观与职业伦理 1. 人类的伦理价值观
包括正义、责任、心理健康三方面。 2. 小组工作的具体价值观
不论社会工作者运用什么方法向有需要者提供服务,他们均会接纳以下价值观:“个人尊严”的价值观、“合作”的价值观、“个人进取心”的价值观、“参与自由”的价值观、“高度个别化”的价值观。
三、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 1. 小组工作理论
小组工作理论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泛指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小组研究方法。 2. 小组动力
小组动力表现在三个方面:小组能够使组员之间产生认同感,能够使组员的自我意识得到改变,能够使组员获得自然的社会关系,最终解决组员们存在的问题。
四、 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 1. 互动模式
2. 组织与环境模式 3. 行为修改模式 4. 发展性模式 5. 预防与康复模式
五、 小组的领导
1. 小组领导者的功能与特质
包括八个方面:自我察觉、真诚、有孕育温暖和关怀的能力、敏感和善解人意、自信心、幽默感、弹性行为、自我评价的意愿。 2. 领导者的技巧
常用的技巧有18个:同理心,非语言的专注,澄清,反应,概括,催化,解释,对质,自我坦白,解说,开放性问题,连结,提供资料,注意重点,阻止,应付静默,保护、鼓励及支持,结束。
3. 小组领导者的领导方式
西方社会小组工作者对小组领导者的领导方式的研究,有五种观点:专权-民主-放任分类模式,境遇模式,生命循环论,双人领导者,同侪领导者等。 4. 小组决策过程
众多小组工作者对小组决策过程的研究表明,小组通过讨论达成决策需要四种情况出现:小组面对一个问题,小组对这个问题进行剖析,决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把这个决定付诸实施。 小组要达成决策可采取如下方式来完成:领导者决断式,民主表决式,讨论共识式,组外委托式等。
六、 小组的沟通与冲突
小组冲突是由于小组组员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意见,或为争取同一事物意见不一,却又想以自己为主、压倒对方而产生的紧张状态。解决小组冲突有五种方法:清除法,压制法,让步法,联合法,融合法等。
七、 小组的构成
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小组的规模,小组的凝聚力,小组成员的同质性和异质性。
八、 小组筹备
小组开组前,小组工作员首先要进行小组筹备,包括六个内容:初步确定小组开组的目标,确定组员的资格,招募组员,确立小组结构,小组非正式聚会,协约等。
九、 小组初期
在小组成立初期,小组工作员要完成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包括选择小组活动的地点,考虑机构资源的运用、外部环境因素,组织小组的前期聚会等。
十、 小组中期
小组中期是小组成员可以融合于小组而不失自我,并企图找出自己自小组中的位置的时期。小组中期是小组的工作期,它的内容包括:小组组员的互动特色,小组组员的基本特征,小组的结构,小组工作员的角色,小组程序设计,小组工作员的介入手法等。
十一、 小组后期
小组后期是小组的完结期,也是小组历程的最后阶段,是小组和小组组员达到小组目标后,小组将要解散期间的一段小组过程,其中也包括小组完结后一些组员跟进服务的安排。它主要探讨这样几个问题:小组组员的基本特征,小组的结构,小组工作员的角色,小组工作员的介入,小组后期的特殊情况等。
十二、 小组的评估
小组工作评估是小组工作员根据机构的目的和功能,衡量小组经验的品质的过程。 小组工作评估的内容包括小组组员个人的发展、小组活动的内容,小组工作 实施三个方面。 小组工作评估的标准包括十项内容:案主参加活动的次数有无变化?案主是否比以前敢说话、敢表现?案主是否更有兴趣了解儿童保育、预算或学校?案主对机构的规则、限制、功能是否较为了解?案主如何与小组工作员产生专业关系、这种关系有无改变?案主对成人教育、女青年会、宗教团体有无兴趣?案主是否对学习技能、努力工作比较有兴趣?案主是否较会运用社会资源?案主对其他组员的困难或生病是否较为关心?案主对小组活动是否较能负起责任?
小组工作评估的原则如下:目的原则,社区背景原则,普及原则,活动原则,组织原则,人事行政原则,专业人士原则,志愿人员原则,设备原则,财务资源原则,隶属原则,公共关系原则,信任原则,反应原则,长期规划原则等。
第三节 社区工作的基础知识
一、社区与社区工作 1、社区的概念
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且具有一定认同性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2、社区的特征
根据社区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其明显的特征:
(1)区域性
既然社区是以一定的地域为前提,因而社区的生产、生活等各项活动就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社区是具体的、有一定范围的地域共同体。 (2)认同性
一个社区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生活共同体,因为社区内各种社会组织、各个机关团体和各类社会群体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在同一个区域的社会交往之中,从而形成相互领带的认同性。 (3)聚集性
流动社区是游牧活动聚集的产物,半永久的社区是原始农业活动聚集的产物。现代社会,由于经济活动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人口的聚集、住宅的集中、社会组织功能合并、公共设施的统一,即人力、物力、财力、权力、交通等多方面的大聚集。这就为社区工作和社区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4)多样性
由于社区各有特点,他们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不同,因此,其具体的发展与建设的内容也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多样性特征。即使在同一个城市,也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社区。
3、社区的类型
社区与社区之间存在着种种差异,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社区作出不同的分类和分层。从地域、功能、文化划分的角度,可以将社区分为农村社区、集镇社区和城市社区。我国通常以行政区划为标准,县级以下为农村社区,县级以上称为城镇或城市社区。
(1)农村社区是指居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地域性共同体或区域性社会。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农村社区经历了从流动性的暂时社区到永久性的村舍式社区转变。由散村社区到集村社区再到集镇社区是农村社区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纵向的依次顺序。
(2)集镇社区也称城镇社区,费孝通认为,集镇社区是一种比农村社区高一层次的社会实体。集镇社区是兼有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某些成分与特征的社区,它包含周围若干村庄及散居农户构成的一种社区类型。
(3)城市社区是指一种经济规模较大、人口密度高的非农产业活动在一定的地域空间的集聚形式。
4、社区的功能 现代社区,都具有极其丰富的、多元化的社会功能,主要有政治功能、教育功能、服务功能、凝聚功能和娱乐功能等,这里主要介绍其社会服务、社会参与、社会民主和社会稳定等功能。 (1)社会服务功能
社区服务是社区社会服务的简称,它是指在政府的资助、政策的扶持下,根据社区居民的要求,由社区内或介入社区的各种法人社团和机构以及志愿者所提供的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服务。
简言之,社区服务是指社会工作者用专业知识、方法和技巧等进行的助人工作。
狭义的社区服务,主要是指面向诸如残障人士、老年群体、受虐妇女与儿童、处于困境中的外来人口等弱势群体以及社会边缘群体所提供的帮助和服务。
广义的社区服务,是指面向社区全体居民所提供的公益性服务。如计划生育、公共卫生、职业培训与就业指导、文化休闲的组织等。 (2)人的社会化功能
人的社会化,表达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高度重视社区在人的社会化方面的功能,对于调动社区组织、社会群体、专业化机构等在社会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3)社区参与和社会民主功能
社区参与和社会民主功能,是指社区发展为人们提供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民主建设和民主管理的机会。
(4)社会保障功能
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与社会工作的目标相一致,是社区工作的重要功能。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都会遇到诸多困难,其中有些困难会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面对这些困难,人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或亲友等“自然支持体系”来解决,也可以由政府与工作单位等“正式支持体系”加以缓解。但仅仅依赖于这两方面还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以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为主的“非正式支持体系”则能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社区可以通过补偿和调节发挥作用。
(5)社会控制与社会稳定的功能
社会控制与社会稳定是紧密相关的概念。社会稳定是指某一社会结构在不同时间变量条件下的相对固定。社会控制与社会稳定的功能,是指社区建设对于实现社会教化,预防社会不良行为,维护社会秩序,解决社会问题,缓和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控制是手段,社会稳定是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社区工作就是一种社会控制手段,同样发挥社会稳定的功能。
5、社区工作
在社会变迁下,不断出现社会问题,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社区服务需求日益增加,直接促进了社区工作的诞生。在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会发展过程中,社区工作的地位不断增强。 (1)社区工作的涵义
所谓社区工作,在我国目前主要有两种含义:第一,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第二,社区社会工作,即一种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工作方法,由专业社会工作者本着助人的价值观念和专业技艺,与其所服务的社区居民一起工作,推动与居民福利有关的社会行动的开展及社区方案的制定。或者说,是一种协助普通人通过集体行动以改善其社区的过程。
社区工作是解决社区问题,培养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满足社区需要,促进社区发展的一项有计划、有方法的行动。
广义的社区工作是指在社区内开展的以提高社区福利、促进社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服务或社会管理。因此,任何人或组织,包括政府、政党、各种社会团体体以及企业等,只要在社区从事助人的活动和服务,都可视为社区工作。 狭义的社区工作是社区社会工作的简称,特指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及社会工作者关于社区工作的理论、方法、技能及其应用过程。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旨在确定社区的总是与需求,发掘社区资源,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实现自助、互助和社区自治,化解社区矛盾和社区冲突,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从而促进社区服务质量、福利水平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2)社区工作的目标和特征 1)社区工作的目标
①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活动,解决社区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②改进社区关系,改变权利分配 ③提升居民的社会意识 ④发挥居民的潜能; ⑤培养居民的美德;
⑥加强居民参社区的认同感; ⑦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要。 2)社区工作的特征
①以社区为对象 ②宏观分析问题 ③居民集体参与
④事工目标和过程目标并重
6、社区工作的社会功能
社区工作主要体现在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社会行动以及社会稳定等四个方面。 (1)社会福利功能
社会福利的功能是满足社区居民的福利需求,开发和利用社区福利资源,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社区生活,促进社区进步。 (2)社会服务功能
社会服务的功能是指导和帮助社区建立社会服务组织、服务项目、服务机制;无偿或微利的有偿服务。
(3)社会行动功能
社会行动的功能是谋求改变不公政策,解决社区问题,为社区维权与增权,获取社会资源,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社区生活质量。 (4)社会稳定功能
社会稳定功能是指通过社区工作,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处理社会冲突,从而达到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二、社区工作的理论基础
理论是由提示事物的各种联系或因果关系的概念、判断、原理组成的知识体系。理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也有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之分。 1、基础理论与实务理论
社区基础理论是指揭示社区、社区与社会以及整个社会三个不同层次关系的理论。基础理论是指影响社区工作实践的理论,主要是指来自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等学科有关社会科学理论。它对社会工作宏观环境的分析,从而引导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工作的最高层次的认识工具。
社区实务理论是指社区工作实务中的具体策略、方针、政策、原则和模式方法等。社区实务理论是社区工作本身的理论,是社会工作一些具体的介入模式,是狭义的工作手法、技巧以及有关的原则、规范等。 2、社会系统分析
社会是一个相互协调、相互匹配的各社会组分构成的系统。社会系统内各组分之间的协调和匹配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系统的协调是社会稳定的保证,是社会发挥其正常功能的前提,是社会保持凝聚力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维护客观、公正、平等的内在要求,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3、社会冲突理论
冲突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以及个体本身的各种意图、思想、动机之间的一种公开的对抗性的行为方式和过程,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团体存在着直接接触、以压倒对方为目的的社会行为。 4、社会交换理论
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的,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它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那种只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或抽象的社会角色上去研究社会的作法;在方法论上倡导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原
则;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 5、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是指不同层次的社会主体(包括个人、群体、社会甚至国家)间紧密联系的状态及其特征,其表现形式有社会网络、规范、信任、权威以及为某种行动所达成的共识等。社会资本存在于社会结构之中,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进而提高社会的效率。
社会资本是处于一个共同体之内的个人、组织(广义上的)通过与内部、外部的对象的长期交往合作互利形成的一系列认同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背后积淀下来的历史传统、价值理念、信仰和行为范式。 6、社会建构理论 社会建构理论认为,客观事实无法脱离人们所附加的主观意义所孤立存在;人们所经历的日常现实不简单是面对事实和物体,它是被社会建构出来的。
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具体来看,表现在三方面:
(1)知识是主动建构的,并不是被动接受的; (2)知识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3)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 7、社会发展理论
社会发展理论是探讨社会变迁规律性及其具体表现形式的学说。广义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和人类学关于社会发展的研究,它探讨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性;狭义特指社会学对发展问题的研究,又称发展社会学,它以现代社会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协调发展问题为对象,主要探讨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理论、模式、战略乃至具体政策。 8、影响社区工作的现代社会思潮 (1)西方马克思主义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当然,在流传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理解,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
1)纯粹地域性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西方国家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包括西方国家共产党的理论。
2)在地域性概念前提下,强调特定思想内涵,突出它与列宁主义的对立: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向列宁主义政治体系挑战的哲学理论体系。
3)在地域性概念前提下,强调主题转换:西方马克思主义从政治经济问题转向文化与意识形态问题,认为它既包括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又包括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
4)非地域性的意识形态概念:凡是超越第二国际科学社会主义、第三国际列宁主义、第四国际托洛斯基主义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论它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可以称之为西方马克思主义。
(2)新保守主义
新保守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崛起的“新保守派”思想的政治标签。强调道义和推广民主是新保守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施特劳斯的政治思想是其哲学基础。“天赋 使命论”、“新里根主义”、“布什主义”和“新帝国主义”是新保守主义推广民主思想的具体阐释。在这个理念的推动下美国进行了推广民主的实践,并制定了自己的全球民主化战略。新保守主义对美国的政治思想和外交政策产生了深度影响,但由于该理论本身的偏激和狭隘其影响必将有一个限度。 (3)社会行为主义
当代美国社会学中的一种激进的自然主义理论。又称行为主义社会学。它以英国功利主义经
济学的个人主义和自由放任原则以及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主张社会学应用经验方法测算具体环境对行为的刺激因素,以解释个人的外显行为,然后再将个人行为扩大到人际交换领域,使之成为能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
三、地区发展模式
社会学专家提出了社区社会工作的模型有多种,最主要的有三种:地方发展模型、社会计划模型、社会行动模型这三个模型的工作目标、工作原则与工作方法有很大的差异。但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中,这三个模型并非是绝然分立的。社区工作者往往根据实施的场合不同选择其中之一,或者混合使用几个模型。 1、地方发展模型 地方发展模型认为,只要社区内的多数人广泛地参与决策和社区活动,就能实现社区的变迁。 2、社会计划模型
社会计划模型强调专业人员的参与,强调理性设计的社会计划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只有专门的计划者运用专业技术知识才能制订合理的社会变迁计划,引导复杂的变迁过程,才可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合适的服务,解决犯罪、住宅、心理卫生等社会问题。 3、社会行动模型
居于劣势地位的人们,为了向社区提出适度的要求,实现社会正义与民主,必须组织起来,采取行动,才能达到目标。把\社会行动\付诸行动的有两种团体:一是对社会不平等表示关切的团体,一是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情况下居于劣势地位的团体。
社会行动的主要方法是辩论、磋商、直接采取行动或施加压力,以促成社区制度、法规或政策的变迁。美国近代史中的争取公民权的团体、工会、社会运动、福利权利运动等都是社会行动的实例。
四、 社会策划模式 1、社会策划模式的概念
社会策划模式既是一种社区、社会的发展策略,也是指具体的发展项目的策划管理。策划是一种程序,在本质上是一种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基本上所有的策划都是关于未来的事物,也就是说,策划是针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作当前的策划。换言之,策划是找出事物因果关系,衡度未来可采取之途径,作为目前策划之依据,亦即策划是预先决定做什么,何时做,如何做,谁来做。
2、社会策划模式的基本假设 (1)关于人的假设 (2)关于社会的假设 (3)关于行为动机的假设 (4)关于发展和变迁的假设 3、社会策划模式的目标 在社会策划模式下,社区工作的介入目标主要是以完成具体的任务为重要目标,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规划建设。
(1)社区建设范围的规划目标 (2)社区组织建设的目标
(3)社区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规划目标 (4)社区服务项目的规划目标
(5)社区建设人员队伍的规划目标 4、社会策划模式的任务
社会策划模式主要是针对社区中的问题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收集资料、指定服务方案、理性选择最优方案提供服务给社区。 (1)社会资源开发的规划 (2)社区基础设施的规划 (3)社区服务设施的规划 (4)社区组织建设的规划 (5)社区文化价值建设的规划 5、社会策划模式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1)基本原则 ①社会改革传统 ②政策分析传统 ③社会学习传统 ④社会动员传统 (2)工作策略 ①理性--全面主义 ②渐进主义
③最适宜性决策模式 ④混合扫描决策 (3)具体措施 ①理性技术性措施 ②社会关系措施
五、 社会行动模式
社会行动是通员社区力量,来寻找权力和资源的再分配,甚至改变基本政策。在美国,较多运用社会行动模式的团体有消费者保护团体、环境保护组织、生态保护团体、女性主义倡导行动团体、同性恋组织、民权运动组织、社会福利运动团体等等。 1、社会行动的对象
社区工作中的社会行动的对象主要指拥有极为有限的社会资源、拥有极少权力、社会地位低下的社会群体。 2、社会行动的本质
社会行动的本质不是要推翻整个社会制度,也不是要对政治、经济、社会结构进行全面改革,更不是要进行革命。 3、社会行动的目标 (1)总体目标 (2)任务目标 (3)过程目标 4、社会行动的方法 (1)召开会议 (2)集体行动
(3)通过教育和宣传等手段,争取社会大众的支持 (4)协调工作
(5)较多运用冲突策略及非建制的途径 (6)争取第三者支持
六、 社会照顾模式 1、社区照顾的定义
社区照顾是指社区工作者动员和调动社区资源,运用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支持网络,联系社区内政府和非政府机构,通过合作与协调,以正式合法的社会服务机构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援助性服务。
2、社区照顾的方式 社区照顾有两种方式:“社区内照顾”(care in the community)与“由社区照顾”(care by the community)。 (1)社区内照顾是指在特定的范围和地域内如某一个社区内,以小型机构的形式,为需要照顾的人士提供包括院舍在内的专业性照顾,使得那些特殊人群能够在不远离家门的情况下接受照顾服务。 (2)由社区照顾是指把家庭的照顾功能社会化,由社区工作者进行资源整合,把需要照顾人士的家属、邻居、朋友以及社区内的志愿人士组织起来,构成一个照顾网络,对特殊人群进行照顾。
3、社区照顾的目标
社区照顾是社区工作的重要方式和内容,是社区工作的具体展开和扩展,是社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因子,其目标有: (1)促进社区互助意识的形成。 (2)促进社区成员的社区参与意识。 (3)唤起社区居民的社会融入意识。 4、社区照顾的任务 (1)将社区内有特殊困难而自己不能解决并需要长期照顾的服务对象留在社区内接受服务。 (2)使有困难的社区居民(个人或家庭)所需要的家庭照顾社会化,减轻家庭的负担。家庭照顾的社会化是将服务者的支持服务通过机构的不同专业实行分类、公项,对有需要者进行服务。例如,入户的支持性服务有:心理辅导服务、医务护理服务、康复治疗等。社会化服务还包括购物服务、送餐服务、空话清洁服务。
(3)挖掘社区的各种人力资源,建立社区支持网络,使用权社区居民建立起互助、互帮的责任意识,实现社区成员之间的高度互动,形成社区内居民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5、社区照顾的功能
(1)双向照顾和双向关怀 (2)满足社区需要与整合 (3)提升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 (4)完善社区综合体系
七、 社区工作方法与技巧 作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或形式,社区社会工作必须协调社区内个人、群体与社区之间的关系,调动社区内外资源,满足个人和群体的需要,促进社区的综合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1、社区分析要览 (1)社区环境分析 (2)社区人口分析 (3)社区问题分析
(4)社区需要分析 (5)社区资源分析 (6)社区指标分析 2、社区政策支持
(1)社区工作者持证上岗
(2)政府制定政策支持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3、社区支持网络构建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公民编织一张社会安全网,开展专业性的社会工作,为居民提供多种形式的援助和支持,是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冲突之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 4、社区组织方法
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是专业社工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
第一,中国进行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均把原来由政府和单位承担的社会事务还给社会。 第二,社会的发展变化使得人们对社区服务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单靠政府提供社区服务非但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也必定带来成本增高、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政府也希望非政府组织来为它承担社区服务的职能。
第三,目前我国正在经历着过剩经济时期,大量的失业、下岗、待业、有岗不能上岗的人员正在等待就业,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可以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 5、社区策划方略
(1)社区工作者在策划中的角色
社会策划模式下的社区工作者的角色取决于工作者如何对待专业技术和居民组织的两者关系平衡。在这两者中间是一个连续的系统,一端是严重依赖技术理性,另一端是主要依靠居民的组织动员。
(2)社区工作者科学运用社会策划模式
通常而言,策划分组织的重大战略计划和具体的项目计划.前者是针对一个社会服务机构方面对的外部环境挑战,而作出的战略选择,属于社会福利机构性镇管理的主要内容。而社会服务项目的策划(具体的项目计划)是指针对某个社会问题,界定服务需求和服务目标,设计服务项目,监督事实项目,评估项目成效等过程,它既可以应用于社会服务机构,也可以应用于社区服务。
6、社会策划模式下的工作方法
社会策划模式下的工作方法应该是根据工作步骤,每一步骤都有相应的工作方法。但是,通常会把社会策划模式下的工作步骤简化概括为调查、决策、执行和评估四个阶段,然后分别介绍其相关的工作方法。
(1)社区问题和资源调查的方法 (2)服务方案制定和决策的方法 (3)方案的实施管理方法 (4)方案的评估方法 7、社区冲突处理
社区工作可以根据社区群体所面临的境遇,根据社区工作的目标和性质,有意识地选择不同的冲突策略。
(1)社会冲突的预警 (2)社会冲突的处理 (3)社会冲突的利用 8、社区调查的原则与内容
进入社区,与社区居民建立了良好的彼此信任的关系之后,社区工作者就应该和社区居民一起来认识社区,调查研究社区。 (1)社区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 (2)社区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 (3)社区调查研究方法
八、 社区工作者
社区工作的推动主要是依靠社区工作者的实务活动来体现。但是,现实社区的多样性、社区发展的不平衡性、社区居民需求的多元性以及社会对社区工作者期待的不同性,决定了社区工作者在社区工作过程中的角色的多样性,他是由一组角色构成的。 1、社区工作者的涵义及其角色 (1)社区工作者是专业社会工作者 (2)社区工作者是职业社会工作者 2、社区工作者的角色
社区工作的对象是社区。通过社区工作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寻求社会福利需要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合,以满足需要、消除问题、改善社区生活、促进社区进步、改善权力与资源的分配。在这些工作过程中,社区工作者主要扮演的角色如下: (1) 引导者的角色 (2) 专家的角色 (3) 社会治疗的角色 (4) 计划者的角色 (5) 倡导者的角色 (6) 启发催化的角色 (7) 支持鼓励的角色 (8) 协调联络的角色 (9) 资源中介的角色
3、社区工作者从事社区工作的领域 (1) 社区服务 (2) 就业服务 (3) 社会救助 (4) 社会保险服务
4、我国可供专业社工选择的工作领域
(1) 从事社会福利和社区建设领导工作的政府机关 (2) 各种社会团体
(3) 社区基层组织, 如街道、居委会 (4) 一些社会服务中介组织 5、社区工作者的素质
(1)社会责任感。每个社会工作对象无论处于多么困弱状况,都有其生存、安全、自尊和自我实现的权利和需要。社区工作者作为以社区和居民群体为对象的社会工作者,将完善和发挥工作对象的社会功能为已任,使社区获得应有的福利和能力,而不是为社区工作者个人或小团体赚取金钱或私利。社区工作者必须具备一种崇高的理想,以务实的方法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服务社区,贡献社会。
(2)平民意识。社区工作者要把自己置于社区一员的位置才能体会和理解社区需要,充分尊重每一个社区成员的人格尊严和平等权利。如果社区工作者没有一种平民意识、平民态度,
就不可能与社区普通居民打成一片。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实现社区参与,增强社区成员对社区事业的关心和介入,帮助他们找到最关键的问题,培养人们的自助能力;并通过共同的工作计划或项目,推动社区发展。
(3)知识基础。社区工作者的知识结构至少应当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社区工作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实务模式。社区工作者必须首先了解自己的工作的特殊和特点,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巧。第二,相关行为科学及社会科学的知识方法。如政治学(如公共行政学)、社会学(如组织社会学)以及经济学、教育学知识。第三,社区背景知识。较全面、深入了解一般社区结构、服务事业及公共或私人机构的功能特点,并熟悉社区生活习俗,从而容易适应工作环境,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 。
(4)沟通技巧。社区工作者既要与社区内外的组织机构打交道,也要与社区成员共同学习、讨论和工作。无论是工作伙伴之间的联合设计、集中财力、协同服务,还是推动工作对象的自助、互助和自治,都需要社区工作者发展或维持友好合作、群策群力和有建设性的关系。社区工作者面对的工作伙伴或对象的
职位、年龄、性格、组织角色各式各样,因此社区工作者要在理解“人”之社会重要性的前提下,遵循沟通与合作的原则,运用相应的知识技巧,建立信任关系。 (5)组织能力
。社区工作也被称为“社区组织”,也就是说社区工作是一种运用组织方法的干预或互动过程。社区工作者应当熟悉各种资源,善于将各种要素有机组合在一起,平衡社区工作中 “供应” 与 “需
求”之间的关系。社区工作者的组织能力还表现为组织具体专业活动的能力,如社会调查、会议主持、行政管理、方案策划以及推动社会行动或运动的知识与技能。优秀的社区工作者能够通过分析、策划、检讨、激励、咨询、教育、谈判等手段、挖掘和利用一切潜能 。
第三章 社会工作实务过程
第一节 接案的基础知识
一、案主的类型
一般而言,我们可以根据案主的来源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例下三种:第一,申请者,即主动求助者。当个人、家庭或团体发现自己出现困难时,自发主动寻求社会工作者的帮助;第二,被转介者,即由他人或其它机构转介过来的案主或家庭;第三,外展对象。即社会工作者通过主动走出机构接触案主(即外展工作),例如夜不归宿的青年、流浪乞讨人员、性工作者、终日沉迷网吧的人士等。
二、案主的心理行为反应
案主的常见心理需求是:倾吐感受、寻求尊重和关爱、保密、害怕批评、自我决定;而一般行为反应为:焦虑----敏感、矛盾----逃避、刻板印象----抵制。 具体来说,案主的心理行为反应与案主的类型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不同类型的案主有不同的表现。第一种的主动求助者,他们会十分乐意向社会工作者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甚至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社会工作者可以真正帮助他们;第二种的被转介者,他们一般不愿意承认自己面临问题或困难,力求避免沾上求助的标签,更多是迫不得已去接触社会工作者;第三种的外展对象,他们有较强的自我防御心理,他们根本不认为自己有问题而需要他人的帮
助,对社会工作者表现出较大的抗拒性。
三、接案的工作内容
接案时,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主要如下:第一,回顾个案的基本资料;第二,询问曾与案主接触过的助人专业人员(如转介的社工、老师、心理咨询师、律师、医疗人员等),进一步了解案主的需求和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第三,做好首次面谈的安排;第四,接案期的同理心;第五,个案计划和记录。
四、接案的技巧 接案的技巧如下: 第一,回顾:社会工作者应仔细回顾与首次会谈有关的资料,尤其是抓住一些有意义的信息; 第二,咨询和探索:一定要以案主利益為中心收集相關資料,并且不斷嘗試去辨別不同的意見和看法,不能因此而產生對案主的刻板印象,或對問題情況不正確的假設。
第三,安排:做好首次面谈的安排,例如首次面谈的时间、地点、内容目标、布置等。 第四,接案时的同理心:社工必須嘗試進入並接觸案主認為需要幫助的關注點,从案主所在的地方开始(starting where the client is)。
第五,计划和记录:计划好首次会谈的目标、议程、效果和预期困难等内容。而且对接案后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重新的整理。
五、转介
转案是个案工作的常用工作手法之一。是指本机构不能为案主提供合适的服务,社会工作者通过一定的程序,将其转送到其它机构继续提供服务的过程。
转介的必要条件:第一,本机构不能提供案主所需要的服务;第二,机构无法提供更专业或更高层次的服务;第三,机构仅是为某个区域或类型的人士提供服务,而申请者不属于该范围。
转介步骤:第一,通知案主,解释转案的原因和过程,消除转案可能对案主造成的负面影响,让案主有一个适应和调试的准备;第二,安排接案社会工作者于案主会面;第三,接案者以观察者身份参与原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面谈;第四,接案社会者和原社会工作者一起开展工作;第五,接案者开始负责工作,原社会工作者与案主道别。
第二节 收集资料与预估的基础知识 一、收集资料的重点
资料的收集主要围绕案主、问题及案主所处的环境三方面着手,案主会是资料的主要来源,工作者所收集的资料都应该与案主的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我们主要探索与案主相关的系统,包括:
1.案主系统:生理和智力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个人价值观及目标;对现 有状况的适应功能;发展性因素;曾经接受服务的状况
2.家庭系统:家庭系统的初步资料;家庭的发展阶段;家庭内次系统的运作;生理和情感需求;目标、价值及希望
3.小群体系统:群体的成因、目标及与其他群体的关系;群体结构及成员的性质;群体的互动及成员间的关系;小群体系统对问题产生的影响及能否令问题转变带来契机或动力。 4.组织系统:组织的目标、成员角色和组织的系统运作;组织文化及与其他社会文化的关系;组织的各项能力,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及社会资本等等。
5.社区系统:社区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包含了各种组织群体及各自关系、各种问题及与问
题相关的组织和个人;同时,社区也是一个有机实体,社会工作者协助案主于社区权力的控制与运作、社会资源的运用与获取、社区对问题的看法及影响、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的关系等方面中分析、预估对案主的不利因素及有利因素。
二、收集资料的技巧
在通常情况,社会工作者主要从五个方面收集资料,包括:会谈,有非直接式会谈(即案主的自我陈述)和直接性会谈;邀请案主及相关人员填写调查表;观察,包括非参与观察(以局外人身份观察案主的活动)和参与观察(工作者既是参加者又是观察者);搜集已有文献;对环境进行调查,包括案主所在社区、学校、工作地点等等。
三、问题的判断
对问题做出判断,需要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共同参与与合作。社会工作者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不同的层面上做出充分的调查和分析,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了解案主目前面对的问题,包括问题的性质、成因、发展程度以及对案主生理-心理-社会机能造成的影响。
第二,了解案主个人生活历程与社会经历、行为特征,其长处及弱点。 第三,了解案主所处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地点等系统。
四、初步确定问题
在确定问题的时候,都应以案主为中心,使双方对问题达成一致的看法,做出诊断性陈述,涉及的具体内容包括:对问题性质的确认——问题行为于何时、何处发生、为什么会发生、发生频率及持续性、评估问题的明确指标、有无其他相关问题影响;环境与环境动力——问题发生的社会、经济、文化及家庭等背景、周遭看法、环境中各种支持与反对力量;案主个人生活经历与行动特征——案主对问题的定义和归因、案主接受协助的意愿与能力的评估、外显及潜在案主所关心的问题、案主情绪和行为反应、问题发生在人生哪个发展阶段等等; 问题后果——问题产生什么后果、有无产生其相关问题、
第三节、制定计划的基础知识
一、制定计划的原则
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制定计划时,需要需要注意以下原则:
首先,与案主共同协商制定目标的原则。目标订立的是案主自己的目标,社会工作者要做的是运用其专业知识使案主找到和了解自己的目标。
其次,计划可行性原则。制定的计划必须切实可行,社会工作者需要帮助案主使目标成为具体的、可操作、可测量的。
再次,目标实现的先后性原则。拟定的目标,一般来说,排在前面的通常是案主目前最关心的、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最容易给案主带来成就感的目标。案主的自信心可以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得到提高,以助案主有动力实现以后较困难的目标或类似难题。
第四,计划的制定也是双方协议的成立,社会工作者与案主需要在计划签字,以明确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保证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
最后,计划制定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案主的情况简介、案主的需要和困难、预期计划目标和目的、会见或活动的日期和地点、参加人员、人员分工、资源的获取、开始和完成时间、评估时间和方式等。
二、计划的类型
根据skidmore&thackeray提出的社会工作应具备三项功能:
恢复的功能、预防的功能和发展的功能,我们可以把计划分成:恢复性计划、预防性计划和发展性计划。
恢复性计划是指恢复受伤的社会功能的计划,包括治疗和复健两类计划。治疗计划使案主失去的社会适应功能得到恢复;复健计划是对案主失去的功能加以维持,回复原有的社会生活模式。
预防性计划是指能预防新问题的产生和个人旧问题再生的计划,预防案主社会功能的失调,事先防范或隔绝不利于个人或组织存在的因素或障碍。例如,社区教育活动计划、个人互助系统的建全计划、社会体制完善计划等等。
发展性计划,增强案主对现有资源及能力的运用,并能开发社会资源及挖掘个人潜能,个人与社会需要得到满足,积极地发展社会生活,社会福利体系得到强化与改善,社会制度与社会秩序得到发展等等。
三、制定计划的步骤
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需要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共同完成以下步骤:
第一步,社会工作者重新陈述、评估案主的问题,保证信息收集和预估的准确性、完整性。 第二步,共同订立正向和明确的最终目的。
第三步,与案主列出与问题相关的其他方面的困难。
第四步,协助案主拟定解决问题的先后次序,列出具体目标的优先次序。第五步,协助案主选择有效的发展策略和实现途径。 第六步,确定计划评估时间和方式
四、协议的签订
协议的签订澄清并具体指明案主和社会工作者对彼此的期待,同时也规范了社会工作者所采取的协助方式、要解决的问题和问题解决的具体过程。其内容包括:双方各自希望达到的目的或结果,预期目标或结果必须是具体的、可行的、及可测量的。双方的特定责任、权力与义务,以及为完成目标使用的方法或技巧,必要时,工作协议可能需要双方协商变更。
第四节、执行计划的基础知识
一、工作者的角色
社会工作者在服务提供过程主要担任联系者、促进者、教育者、协调者及辩护人的角色。 1.联系者: 社会工作者需要把社区各种资源获取渠道联系到案主身上,以完成工作计划目标。
2.促进者:社会工作者发掘和使案主认识案主自身的潜能,澄清模糊处和问题本质,与案主共同实现订立的工作目标。
3.协调者:当案主与他人或组织发生争论、不和时,工作者需要帮助双方集中其觉察的焦点主题,做好沟通工作。
4.教育者:社会工作者提供案主处理问题的新方法、新观点,获得新知能。
5.辩护人:社会工作者以第三方的身份,代表案主利益,和某人或某一群体进行交涉,以助案主问题的解决。
6.契约执行者:保障活动参与者的权益及场面构成;在个案工作中,有助于妥善处理和案主的专业关系,维持双方的相互信任、合作和接纳。
7.宣传者:宣传和帮助公众认识和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工作,了解社会工作者所在服务机构,从而达到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功能的目的。
8.研究者:社会工作者在推广服务时,需要研究所学知识是否合于案主或所处环境、可利用的各种资源有哪些、服务对象或社区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以及其工作机构的发展空间等。
二、工作者的工作内容
在这一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促使案主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了解,澄清所面临的问题,挖掘案主个人潜能;鼓励和推动案主通过个人努力去解决问题,并能应付以后出现的类似问题;案主自己能够努力去改善个人的生活环境,必要时工作者可以给予一定的经济或其他事项的援助;协助案主调整个人社会关系,增强案主善于运用各种社会关系与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节 评估与结案的基础知识
一、案主的心理反应
结案时,面对社会工作者和案主双方专业关系的终结,有些案主会接受“结束”,高兴完成目标,对未来乐观并充满抱负。但有些案主不能接受“结束”,出现失望或表示期望没有实现,甚至出现否认、愤怒、哀伤、孤单恐惧、失望等负面情绪。 具体来说,面对结案,案主常常会产生以下四种典型的负面反应:
一是“否定”结束,即拒绝接受结案并且在行为方面表现得好像结案不会发生一样。 二是恢复早期的行为模式,或者重提过去已解决的问题。 三是出现暴躁不安的行为,特别是当工作者认为案主能独自解决问题时,案主会当面指出工作者是错误的。
四是案主突然断绝与工作者的关系,似乎想表明,在工作者离开案主前要主动离开工作者。
二、工作者的处理方法
社会工作者在结案阶段,应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
1、结案前,双方应有充足的时间深入地表达彼此感受。如果案主有负面情绪,应引导案主表达,并及时处理。
2、在最后结束阶段,工作者要清楚地表明,如果案主将来遇到问题,且是在机构服务的范围之内,机构都会尽力帮助他。
3、再次对案主取得的成绩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以肯定,增强其信心。
4、最后一次见面时,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如安排一场家庭、群体或组织的聚会,或者正式的关于目标达成的证书等等。
5、如果案主的目标没有全部达成,工作者要帮助案主确定在没有人帮助的情况下,如何重新修改并完成自己的目标。
6、确定今后与案主的联系方式及时间安排,做好对案主跟踪、回访工作的准备。
三、转案
转案是指社会工作者判定案主的需要不属于本机构的服务范围时,依据案主问题的性质和需要的范围而将此个案转送其他适切机构的服务过程。 转案工作是以案主的需要为中心,由机构间密切合作以达成社会工作专业功能的一种辅助方法。涉及原机构(工作者)、案主、接受转案的机构(工作者)三者的关系及协调。
四、总结评估 1、评估方式:
总结评估主要是搜集资料,对工作成效作一总结评价。侧重评估目标的达成程度。
过程评估着重搜集资料,改善服务的提供,并无意对工作成效作出判断。侧重服务工作的执行与发展过程。 2、评估内容:
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估:
(1) 服务投入评估:包括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2) 服务提供评估:包括对案主问题与需求的分析、服务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过程的考察;
(3) 服务成效评估:目标达成度(个人层面与社区层面、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评估;案主的满意度分析。
另一种分类法如下:案主的问题与需求分析;行动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过程的考察;目标达成度(个人层面与社区层面、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评估;案主的满意度分析。 3、评估的技术与方法
目标达成度的测量;任务完成情况的评分;案主满意度的调查。 4、总结评估工作重常出现的问题:
(1) 没有在执行服务活动前作出评估的筹划; (2) 盲目采用量度工具; (3) 主管意愿影响评估结果; (4) 过分夸大工作成效。
五、跟进计划
在结案后的一段时间,通常要进行追踪辅导(follow-up services),以了解案主社会适应的情况,并决定是否需要作进一步的服务。必要时,工作者有机会可以转介案主到其他机构寻求更多服务。
第四章 社会工作实务领域
第一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
一、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定义 1、 青少年的概念界定
根据心理学家(如e.克瑞克森)划定的人生心理发展阶段,以及根据国内和国外的有关法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本书倾向于将青少年期视为从儿童晚期向青年期转变的一个过渡阶段,倘若一定要从年龄上加以划分的话,我们不妨把进入儿童晚年的12岁视作青少年的起始年龄,把法律上规定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和社会责任的年龄——18岁,视作青少年的终止年龄。当然,因各地的文化和环境的差异,这个年龄界线也可以延伸至22岁。 2、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定义及内涵
(1)基本定义:是指在专业的价值观指导下,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动机需求、兴趣爱好,社会工作者充分运用专业的理论、方法和技巧,以帮助青少年解决问题,克服克服困难,恢复功能和获得全面发展的一种服务活动和服务过程。 (2)主要内涵:
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需要坚持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需要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员采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 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需要从具体的事情做起。
二、青少年发展的理论 1、生物学方面的理论 2、心理学方面的理论 3、社会学方面的理论 4、文化学方面的理论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解决青少年问题:
具体服务内容有学业辅导、偏差行为矫正、生活困难照料、越轨行为预防、人际交往障碍训练,等等。
2、推动青少年发展
具体服务内容有健康成长指导、就业辅导、生活方式辅导、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训练、领袖素质培养、自我发展训练,等等。 3、协助制定青少年政策
在充分了解青少年需要的基础上,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更切合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政策这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四、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1、青少年个案工作
(1)青少年个案工作的界定
青少年个案工作的概念、要素和特点 (2)青少年个案工作起源
(3 ) 青少年个案工作基本程序及治疗模式 2、青少年团体工作
(1)青少年团体工作的定义
青少年团体的概念及分类、青少年团体工作的概念、要素和意义 (2)青少年团体工作的历史 (3)青少年团体工作原则和过程 (4)青少年团体治疗模式 3、青少年社区工作
(1)青少年社区工作的概念 (2)青少年社区工作的历史
(3)青少年社区工作的原则与介入手段 (4)青少年社区工作的过程与技巧
第二节 老年社会工作
一、老年社会工作的涵义
老年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机构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为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解决老年人的社会问题,使老年人能摆脱困境、参与社会生活并获得进一步发展的专业活动。
二、老年社会工作的内容
老年社会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根据各项工作的范围不同,可将其分为老年权益保障工作、老年社会保障工作、老年教育工作、老年文化工作、老年心理疏导工作、老年护理工作等。
1、老年权益保障工作
老年人的权益是指老年人根据宪法和法律应当享有的各种权益,包括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权、宗教信仰自由权、社会经济权利、享受社会发展成果权、受赡养扶助权利、财产权、继承权、住房权、文化教育权等权利。老年人作为公民的成员,公民依法享有的一切权益,老年人也同样享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限制、干涉或者剥夺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权益。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合法权益容易受到损害。
老年权益保障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依法维护老年人权益,防止老年人的权益受到损害,让老年人安度晚年的活动。此项工作包括了立法、执法和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等多方面的内容。当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控告、申诉、调节、诉讼等途径协助受害的老年人寻求保护。 2、老年社会保障工作
老年人社会保障则是指对退出劳动领域或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实行的社会保护和社会救助措施。
我国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两个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我国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暴露出一些制度上不适应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的养老保险制度。今后,社会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将成为我国养老保障的主要内容。我国现行的老年医疗保障制度是由公费医疗保险和劳保医疗制度以及福利、救济性医疗制度组成的,其服务的对象、内容和方式比较有限,我国老年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3、老年教育工作
老年教育工作指对老人进行知识和技能传授,使老年人跟上时代和社会的步伐,丰富老年生活知识,增加生活技能,提高老年人的身心素质,增强其自我服务和继续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老年教育应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安排广泛的内容,从大的范围来说包括思想修养、卫生保健、增加知识、兴趣爱好、生活需要、专业技能等方面。 4、老年文化工作
老年文化工作是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和引导老年人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生活,使其老有所乐。根据老年人的身心特点,老年文化工作要遵守下列基本原则:(1)以动中取静、修身养性为主,尽量避免剧烈的运动和激烈的竞技;(2)以娱乐、消遣为目的,尽量减少成败输赢对老年人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刺激;(3)偏重传统的内容和形式,挖掘老人的宝贵经验、技能和专长,不要求刻意求新、标新立异。 5、老年心理调适工作
老年人除了生理上的衰退,也会出现心理上的衰退,有时还会出现衰老感、恐病症、孤独感等心理疾病。要做好老年人的心理调适工作,首先要了解老人的心理,其次要多与老人谈心,还要协助老人应付各种生活压力,针对心理异常的老人要进行多方调试和治疗。 6、老年护理工作
老人由于生理上的衰退,行动有诸多不便,需要他人的护理才能正常的生活。在对老人进行护理时,社会工作者必须掌握一些老年护理知识,包括基本的护理常识、日常老年护理常识和卧床老年护理常识。
三、 老年社会工作的方法与技巧
老年社会工作的方法有老年个案工作、老年小组工作和社区老年工作三大基本方法。 1、老年个案工作
老年个案工作是针对每个老人的不同特征,为个别老人提供服务的方法。社会工作者要本着尊敬老人、相互信赖、耐心倾听、促进自信、自我选择、个别化等原则,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目前国内外运用较多的两种方法是: (1) 怀旧
怀旧即是让老人回顾他们过往生活中最重要、最难忘的事件或时刻,从回顾中让老人重新体验快乐、成就、尊严等多种有利身心健康的情绪,帮助老人找回自尊和荣耀。这一方法被证明对调整老人心态十分有效。 (2) 生命回顾
生命回顾是指通过生动缅怀过去一生成功和失败的经历,让老人重建完整的自我。鼓励老人将整个人生的经历尽可能详尽地倾诉出来,以达到内省的目的。 生命回顾与怀旧不同的是,它是对整个人生的回顾,而不只是回顾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和事件。因此,它更系统详细,也更能让老人面对自已的人生境遇,体味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生命回顾的方法已被成功地运用于治疗老年病,特别是那些患有抑郁症的老人。 2、老年小组工作
老年小组工作是通过组织老人参加各种小组活动,提高老人活动水平,建立老人见的户主网络,以帮助他们摆脱孤独、寂寞和使晚年生活更充满乐趣。在组织小组工作时,社会工作者要遵循特殊照顾、组团适当、不强求、不先入为主等原则。具体而言,老年小组工作的方法有:
(1) 在小组活动前,工作员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 所组织的活动或游戏要简单易学。 (3) 工作员要不失时机地赞赏组员的能力。 (4) 工作员要关心每个组员对活动的感受。
(5) 在小组活动中,工作员应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6) 小组活动结束时,工作员应评价活动的成败及每个成员的表现。 3、社区老年工作
社区老年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以社区为单位,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社区内的老人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工作过程。社区老年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如下:
(1) 老年人包户服务。由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及其他参加服务的单位与被包户的老人签订协议,定服务人员、定服务项目、定服务时间、定服务要求。 (2)
为老年人提供的收养和寄托服务。这项服务一般由街道和居委会兴办的老年公寓(小敬老院、小福利院)和托老所承担,收养对象包括退休孤老、身边无子女和其他有困难的老人。 (3)
组织老人互助服务。将社区内的高龄和低龄老人、文化层次高和文化层次低的老人、有特长的老人组织起来,开展社区老人互助服务,既能减轻老人负担,又有利于发挥老人余热。 (4) 老人文化生活服务。为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一些城市基层社区兴办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茶社、老人之家等供老人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
(5) 老年人庇护服务。这是由老年人社会保护组织依据法律法规,为那些人身和基本生活权利受到严重侵害的老人提供的临时性服务。
(6) 老人生活综合服务。这是为满足某些老人的特殊生活需要而设立的服务项目,有些街道把这种服务项目安排在老年活动中心。
第三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定义
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环境障碍,使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专业活动。理念:平等、参与与分享。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简史
世界:文艺复兴之前的不被特别关注的“自然”状态;文艺复兴时 期把残疾人应该得到特殊关怀视为人权的表现;工业革命初期及以后关心残疾人的保障,也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的首创时期;20世纪初期以来,“保障残疾人生活,帮助他们回归社会”的理念被社会接受,成为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纷纷通过立法保护残疾人利益,可称残疾人工作的立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平等、参与、共享”成为残疾人工作的新理念,残疾人社会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可称为平等发展时期。
中国:对于残疾人的关怀始于宋代,宋神宗时期曾设置福田院,收养幼老废疾者,设置漏泽园,凡老弱废疾者死后无力为葬,由漏泽园予以掩埋。清代设养济院,以收容麻风病人及残疾人为主。20世纪40年代,我国出现中国盲民福利会、中华聋哑协会等组织,但因得不到政府的支持,不久就夭折。新中国成立后,残疾人获得了政治权利,残疾人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三、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
1、社会公平理论:公平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理念和基本的行为准则,首先表现在生存权、就业权、受教育权和社会保障权等基本权利。发展残疾人社会工作,解决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体现了社会公平的基本原则。
2、社会安全理论:残疾人群体是社会中的特殊脆弱群体,其生活压力大、经济承受力低、风险抵御力弱,很容易处于“生存危机”之中或“生存危机”的边缘,造成残疾人群体的相对剥夺感,从而对社会产生不满。如果不能即使帮助他们解决生存问题,社会将蕴藏一定的社会安全隐患。
3、社会发展理论:人不仅有生理、安全、归属的要求,而且有受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是对一个人价值的承认,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希望自己在社会结构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希望凭借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承认。仅仅给予残疾人群体以物质上的援助是不够的,还应创造出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的社会环境。
四、残疾人社会工作内容 1、医学康复工作
(1)协助康复医护人员,观察了解残疾人的障碍情况,搞好诊断、康复和重建。
(2)协助残疾人及其家属,了解与其康复有关的社会经济条件,以促进残疾人及其家属善于利用康复设施。
(3)启发残疾人及其家属振作精神,发挥自我潜能,使其积极地自救自助。 (4)协助康复医疗部门有效使用各种设施,为残疾人提供充分的服务。
(5)参与康复医务人员教育、训练,推广康复工作计划,讲授有关人类行为、家庭动力以及社会资源方面的知识。
(6)参与康复医疗部门重要的行政决策,参加各项康复调查研究工作,以提高康复服务的范围和水平。
正在阅读:
全国助理社工师考试大纲05-09
乳腺癌术后病理诊断报告规范(附录)10-22
平阳县昆阳镇光山村建筑用石料(凝灰岩)矿项目环境影响 - 图文10-13
浅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论文)10-23
三论问题与主义胡适11-04
瞿秋白的故事02-17
荷塘月色作文550字07-10
LTE测量与切换详解06-05
有趣的一件事作文700字06-24
择一处清幽,绵长在光阴里10-2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社工
- 考试大纲
- 助理
- 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