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更新时间:2024-03-31 15: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sou哉?”——《为政》

第三讲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口头性

1.含义: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

口头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本质特征。

民间口头语言生动明快,简洁传神,极富形象性、立体感,具有一种流畅活泼的独特魅力。 口头性虽是民间文学最突出的特征,但不是民间文学独具的特征。故辨别是否为民间文学作品必须与作者、作品内容及艺术特点结合起来综合研究,才能划清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界限。

-----------田汉有一组民歌体的《钢铁颂》,一时间广为流传:

读书生产两无双,不再苍颜恋书窗。 中国正多新榜样,炼钢炉前学肖邦。

枝干横斜叶半黄,漳州炉焰对斜阳。 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

----------1958年4月18日,《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组《孩子的诗》,其中一首写道: “别看作者小,诗歌可不少,一心超过杜甫诗,快马加鞭赶郭老。”

----------郭沫若写了一首诗答作者:“老郭不算老,诗多好的少。 老少齐努力,学习主席毛。” 田汉 郭沫若

------《贪吃妇人不做家》

贪吃妇人不做家,贪吃懒做笑呵呵。 堂前有地不肯扫,桌上灰尘用手拖。 客人来了慢腾腾,半碗灰尘半碗茶。 日里东家走西家,夜里点灯纺棉纱。 三年纺个鹅卵苎,四年纺个菜头纱。 菜头纱啊菜头纱,老鼠拖去当尾巴。 -----《懒汉歌》

天光露水白蒙蒙,等等日昼日头红。 日昼日头猛蒸蒸,等等黄昏开夜工。 黄昏蚊子千千万,不如明天起五更。 ----《放卫星》

社社队长放卫星,亩亩早白超万斤。 十亩并作一亩算,连壳带草夹湿称。 书记戴上光荣花,社员饿成一条筋。

2.形成原因:口语一直是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的主要媒介,导致它具有“口语化的风格”。 所谓“口语化的风格”是指民间文学长期以来通过口语创作和流传,形成了一套与口语相适应的艺术技巧、创作形式和语言风格。

A、文字产生以前,只能用口头传播,如劳动号子的出现,表明民间文学的产生、萌芽;漫长的劳动生活,形成民间口头文学的特殊形式——歌谣、谚语等。

口头性最早的表现是原始人类劳动歌中的劳动呼声。鲁迅把这些歌者称为“吭唷吭唷派”。

原始全民文艺都是口头文学。

B、文字产生后,因为统治阶级垄断文字,人民群众仍用口头创作。 在阶级社会里,人民被剥夺了受教育、掌握文字的权利,他们只能用口传心授的方式来传播、保存自己的文学作品,于是口头性不只是民间文学的传播手段,同时民间文学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形成了一套口头表现手法(如歌谣中的赋、比、兴手法,故事中的固定讲述形式等等)。 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在人民掌握文字之后,并没有消失,它将伴随着人民的语言水葆青春。 现在虽然大多数艺人已经认识文字,并且有的还能使用它,但不少的场合,他们仍然要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因此,口头性──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 ------- “仓颉作书”、 “伏羲氏造书契”的传说 《仓颉篇》曰:“仓颉作书,以教后诣。”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仓颉造字时天地震动:“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尚书》“序”说: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据传,夏代已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但是能掌握文字的只是奴隶主贵族中的少数文化人。商代已经有了基本成熟和系统的文字。甲骨卜辞上的甲骨文字计约4000-5000个,经研究可识读者达1000多个。

岣嵝碑 夏禹书 甲骨文

3.表现:口头性是民间文学表现手段和方法上的主要特征,所以民间文学也被称为民众口头文学。

①口语化风格,通俗易懂,明白晓畅。②语言风格富于地方性的民族特色。 ③语言结构灵活而单纯,好听好记。 ④语言琅琅上口,富于音乐性。 ----------冤家宜解不宜结

火苗刚起火易灭,火上加油火更烈,莫为小事都火气,冤家宜解不宜结

--------世上九流歌

一、上九流: 一流阁老二尚书,三流公卿四督抚,五流布政六按察,七道八府九之州。 二、中九流: 一流县宰二流医,三星四卜五堪舆,惟有相家占第六,七书八画九琴棋。 三、下九流: 一流王八二流龟,三流戏子四流吹,五流稳婆六流屠,七剃八浴九吹灰。

---------老师好:宝宝起身早,背着书包上学校,见了老师问声好,老师咪咪笑,说我有礼貌。

---------新媳妇

娘啊娘,不要愁,半夜起来梳光头。前头梳起盘龙髻,后头梳起插花楼。花楼上,会擀面,擀出面来象丝线,公一碗,婆一碗,姑娘阿叔合一碗,大又闹,小又吵,拿起棒头一阵打,打到河当中,采朵水仙花。

-------看雾测天歌

(一)春天起雾天要变,阴雨绵绵无晴天,夏天起雾不见面,尽管大胆洗衣裤,秋天大雾扑人脸,当天太阳火炎炎,冬天雾起飞满天,大雨大雾追后边。

(二)久晴大雾兆阴雨,久雨大雾转晴天,早晨起雾天不雨,夜里起雾雨绵绵。雾色发白是晴兆,雾色灰沉阴雨连,雾上山头有大雨,雾下河谷艳阳天。

4.作用:

(1)永久存留、流传民间文学作品; (2)迅速创作、广泛传播民间文学;

(3)积极反映大众生活、情感、思想等。

二、集体性

(一)集体性的含义:

民间文学在创作、流传中是靠劳动人民集体进行的,是集体创作,集体传播的。

作家文学一般来说是个人的劳动成果,在这里,作家个人的劳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集体性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区别的重要特征。集体性特征亦称为“匿名性”。当然,也有的作品最初原有作者名字,在流传过程中失去其名字,成为无名氏作品。

---------------李文固的故事

在梅州地区,年纪稍大的人,都知道一些李文古的故事,并且都津津乐道,当作茶余饭后的笑料。

李文固,其真实名字叫李文古。系明末清初梅县丙村(今丙村镇梅花管理区)人,其故居尚在,坟墓也还完好,葬于今丙村镇福寿管理区神宫坑笔架山腹地。

1、戏村姑----亲“难惹”姑娘 李文固不愿参加科举考试,但觉得文化知识总还是要学,因此,在家中坚持自学,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但日子久了,读来读去几本书,也逐渐感到厌烦,便不时偷偷溜出门来,找一般朋友闲聊玩耍。一次,谈起下村\难惹\姑娘的事,李一听就感兴趣:\难惹是谁?为什么大家都对她这么关注?\原来,这个姑娘也是有名有姓的的人家妹子,年方十六,豆蔻初开,如花似玉,她长得五官端正,苗条身材,鹅蛋脸子,腰细嘴小,有道是:\黄蜂腰,鲫鱼喙,十人见到九人爱\,因此,只要她一出门,上村下村的小伙子都眼斟斟的看着她,真是想得垂涎三尺。可是,至今尚无人敢向她家求婚。她的父母也感到难过。常言道:\猪大把门风,女大羞相公。\这么标致美貌的姑娘,为什么没人敢求婚呢?原来,她是个性情刁蛮、泼辣之人,谁要是惹上了她,准会\猫抓糍吧难脱爪\,弄得你骑虎难下。为此,被人起了个花名,就叫她\难惹\,又把她比作\带刺的玫瑰\,好看不好摘。\原来如此!\当李听清这般情况之后,心里便想:\哼!什么难惹,我偏偏要惹她一下!\这时,也不知是谁说了一句:\我看,就是李也无法惹她!\李文古一听劲头就来了,忙说:\谁说我不敢惹她?!\众人说:\你敢?!\文固说:\敢又怎么样?\有个人说:\我们跟你打个赌!\文固问:\怎么个赌法?\年纪较大的同伴说:\等下,'难惹'就会挑着柴鲁打在这路上过,你能跟她亲个嘴,我们今昼请你吃饭,若是惹不到她,亲不到嘴,就由你出钱请我们吃饭。敢不敢?\李文固说:\好!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你们就去买好菜来吧!\

李文固跟大伙打了赌后,就提出自已的要求。他对大家说:\你们不要在这拦路,要看我亲嘴也要隔远点看。人家还怕羞呢!\大家就照办,退到屋门口去。不久,就见\难惹\等一阵姑娘,挑着柴鲁,从山坑门口出来。李按大家的交带,\难惹\总是带头行的,是姑娘中最漂亮的,李眼见这群姑娘越走越近了,他便赶快走到姑娘必经之路的柑园边等着。那时,正是

柑子将成熟的季节,也正是农村妇女们割八月鲁的时候。不一会,姑娘们挑着柴草来到柑园边。李举眼一看,果然是那最漂亮的\难惹\走在前头,文固连忙拦在路是央道:\你们慢点走,我正有事要找你们哩!\难惹\带头把鲁草担放下,问道:\什么事?\文古道:\我的柑子被摘了许多,有人说是你带头偷摘的。\难惹道:\那有此事,你莫胡说!\文古道:\你也不必拗,让我搜搜身就知道了。\难惹\见李象个不懂事的少年,也只好勉强依了。于是,文固从\难惹\身上摸起,一连摸了七八个姑娘的身,,却没有搜到柑子。\难惹\道:\怎么样,你硬说我们偷了柑子,真是冤枉好人!\文固又说:\咳,没搜到,不等于就不是你们摘了;你们也没这么傻,我想,定是被你们吃到肚里去了!\难惹\道:\你又胡说!我们那里吃过柑子!?\文固说:\不要急,你们有没有吃过柑子,我是查得出来的。\难惹\道:\怎么查法呀?\文固道:\要是吃过柑子,嘴里就有柑子味,一闻就知道;要是不让我闻到,就准定是你们吃了。\村姑们一听要让人闻嘴,个个面面相觑。\难惹\见状,对同伴说:\闻就闻吧!莫当作真是被我们摘来吃了!\于是,李便又从\难惹\开始,一个个嘴对嘴的让他闻了一遍。然后,才让他们走。

李文固的同伴们,在隔远偷看着上述的一切情况,都以为文固真的摸了姑娘的胸,亲了\难惹\等的嘴。一场打赌,李文固胜了。 2、戏老婆-------三日秀才娘

李文固在三戏贪官李三爷后,名声更加出众,都说李文固\软硬不吃\、\刚正不阿\,在乡民中威望更高了。但被气的贪官李三爷,却不是这么想,他是非常不乐,说李文固是\不识抬举\六亲不认\,是\十足的玩世狂徒\还认为\非报复他不可\。因此,放出诽谤之言,说什么\李文古,是穷无聊赖,专出鬼花招戏弄人家;有什么真本事?而立之年,连老婆都娶不到,讲什么'清高'?!\

李三爷放出的\冷风\,不但吹到了李的耳里,他的叔父母也早听到了。为此,李二叔与老婆\枕上定计\,要设法让李文固娶回老婆来。二叔说:\老货,我们若不是文固贤侄,也不会有今日;而今文固年届三十,尚无妻室,我们做叔父母的,也理应关心他才是。\叔姆不假思索地接口道:\我早就想到了这一层,想找一个姑娘给文固,好好报答贤侄的一片孝心。\二叔听罢忙问:\那你想怎么办?有没有合适的人家?\叔姆道:\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二叔问:\是谁?\叔姆道:\上次来我家吃满月酒的那个姓郑的姑娘,你觉得怎么样?\二叔道:\若是那个妹子,总的还不错,四肢健全,五官端正,相貌还算端庄,言行也算纯朴,正所谓'人缝里过得去',若是文固无甚意见,我看可以给他俩人牵线,也算尽了我们长辈的一番心意。\二婶听罢,甜甜一笑,道:\老货,就算我们想到一处去了。\不久,经过二叔夫妻牵线,文古与那郑氏姑娘\照了个面\。文固经过再三了解,又得到对方父母的同意,婚事也就定着了。之后不久,\李文固讨老婆\的各项事,便都由其叔父母办妥了。

这郑氏姑娘,芳龄十九,进了李家后,在各方面都能得文古欢心,就是有两点,总是不融洽:一是文固看淡了时局,放弃仕途,玩世不恭;而她呢,总希望文古考秀才,争个仕进出身。二是文固在性格上是有名的\狂士\,放浪不羁,对一切都觉得'无所谓',天塌下来当'笠麻',而郑氏却过于矜持,平时难得听她说两句话,由于上述原因,李也觉得\有话无人讲,有气无处出\。为此,也想借\气\求\乐\,戏一戏自已的老婆-------\就考个秀才给你看看\ 李文固知道自已老婆的脾气,从来也不跟她呕气斗嘴;他老婆也由于性格所限,再怎么的也不跟老公吵架。这阴不阴、阳不阳的日子,过得总不是那么的舒服。有一天傍晚,李从私垫放学回来,已经过晚了,见屋里亮着灯,他不急着敲门,在门缝里往里看,见老婆已煮好了饭菜,坐在八仙桌的长条凳上呆想,不久,就哼着客家童谣道:\月光光,秀才娘,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有学堂。学堂有个教书匠,系个傻瓜我夫郎。秀才不考愿教书,使我难做秀才娘??\文固听到此处,心里明白,原来如此。便急急敲门。进来之后,便欢喜地对老婆说:\娘子,有酒么?\老婆一听,心中疑惑:\怪哉?他平日里从不叫我打酒,怎

么今日却问我有酒么?!\便低声问道:\你也想吃酒!\文固道:\对,明天县里考试,我要赴考,吃点酒,文思敏捷。\郑氏一听,心里愕然:\这是真的?\文古道:\你不是早就想当'秀才娘'么?我就考个秀才给你看看!\这一夜,夫妻俩算是讲了几句话。但李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就连贴心人老婆也猜不出来。 第二天,李果真就去县里赴考。过了几天,张榜公布,李果真考中秀才。消息传来,全村人,尤其是李的老婆郑氏,笑逐颜开。大家一见她,就称起\秀才娘\来了。这郑氏真是梦中都偷笑。可是,过了三天,当李回到村里时,却说他的\秀才\被\革\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后来,人们才逐渐了解:原来,李果真已考上了秀才,也上了榜。但由于他不想出仕当官,是他自已故意戏弄考官,而把秀才\革\了的,事情是这样的;在考试过程中,李突然放声大笑,弄得监考官都慌了一团,忙问其故。李道:\我偶然想到相书上说的'人中'(鼻孔门下的沟)\一寸,人登百寿。我想,那张果老二万八千岁,那他的'人中'不要长得象猪八戒一样么?因此,越想越好笑。他这么一讲一比划,满场考生都禁不住哄堂大笑,连监考官也忍不住笑出声来了。这本是犯规的事,又正因为监考官也笑了,他不敢上报,李自谋被\逐\落榜的目的没达到,反而考中,且名列前茅。这可怎么办?

李文固当了三日的秀才,自然他老婆也当了三日的\秀才娘\了,但文固总是不甘心当秀才,一定要设法\革\掉。他眉头一皱,又有了心计。三天后,照例在学宫前举行新秀才\游伴\聚会,由学台主持\伴水之游\。李文古却故意将自已的鼻子用墨汁涂得乌黑。进场之后,学台见他这般模样,觉得奇怪,便问他为什么把鼻子涂乌了?文古高声答道:\语云,有文字事者,必有乌鼻(偕备)!\大家一看一听,又是哄然大笑。学台认为他故意捣乱,因此,又把他的秀才\革\(开除)了。后来,人们称他的妻子是\三日秀才娘\。她真是气极了。

(二)、集体性的表现。 (1)、创作过程的表现

①合作式,如仪式歌,它是伴随祭祀等习俗的产生而产生的,你一言我一语组合而成的。

②分工式,一般是先有概论,再有人添加枝叶,再有人谱曲定调等,不断地充实加工。

③综合式,就是群众中某个人把前人叙述过的记录下来,加以概括整理。

(2)、流传方面的表现

A、受集体的检验,自然而然地讲给群众、唱给群众听; B、集体修改加工,认为合适的,就给予集体加工; C、受观众、听众情绪的影响。

--------如客家人的结婚仪式歌(自始至终体现着集体性) 一、接新娘 一进门来喜气浓 龙门两扇朝南开 一顶花轿四人抬 花轿落在贵府地 新娘出轿把头扬 前堂好比状元府

右边盖的金银库 金银库里藏财宝 前门栽有数行柳 柳树枝上龙现身 难怪媒人说得好 新娘低头把脚挪 踏在龙头生贵子 新娘来到大门楼 。。。。。。

二、拜天地

一拜天长和地久, 二拜地久并天长。 三拜荣华与富贵 。。。。。。。 三、进新房 盏盏明灯亮堂堂 新人抬头四下看 左边放的箱和柜 窗下放的是条桌 胭脂水粉多齐整 那边放的象牙床 印花垫单铺面上 绣花枕头两头放 。。。。。。。。。 四、铺喜床

乖乖媳妇把门开,快把爹娘请进来。 窈窕媳妇床上坐,君子好逑撒起来。

一撒新姐头,新姐头上黑油油,不用打扮好风流。 二撒新姐脸,柳叶眉毛真好看,桃面不用胭脂点。 三撒新姐身,新姐身上好衣衿,一朵鲜花中央撑。 四撒新姐手,十指尖尖如白藕,莫害羞来莫怕丑。 。。。。。。。

三、变异性

1.含义:是指民间文学由于各种原因(历史、社会、演唱人的才能技巧等),在语言、表现手法、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甚至主题思想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衍生,从而形成各种同一母题的异化。

----------如梁祝的结尾,就是同一母题的异化。 篇名 结尾方式 流传地区

梁祝情深上天庭 马某追入阴间、阎罗断案、梁祝回归天庭、马某还魂另娶 浙江、上海 尼山姻缘来世成 马某追入阴间、阎罗断案、梁祝魂归天界、被黎山老母收为徒弟、还魂报国、荣华富贵 浙江、河南 结发夫妻 马某追入阴间、阎罗断案、神判、以飘发为依据进行断案、祝英台判归梁山伯、马某另娶 浙江宁波

马俊告状 马某气死、阎罗断案、查簿、三人俱还魂、马某另娶、梁祝白头到老 广东海丰、陆丰 英台化蚕 马某追入阴间、阎罗很难断案、阎罗选择不作为、祝英台和马某变身斗法、英台最终化蚕、山伯变为蚕的栖息物、马某变为苍蝇 不详

马文才变公猪 马某病死、阎罗断案、把梁祝判为夫妻、阎罗设计将马某变成公猪 浙江景宁

2.原因:

(1)因为是口头文学,口传心记,靠记忆保存,容易产生变异;

(2)集体性导致民间文学作品没有著作权观念,传播者同时也是创作者,有权加工修改; (3)流传环境的不同导致变异,它与实际的情景、场景、风俗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4)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民间文学自然会去掉那些陈旧的东西,并有所创新。

3.变异的基本条件 (1)随时代变化而变迁;

(2)随地域环境的变化而变异;

(3)随讲唱者身份差异、水平不同而变异。

---------------《四大天地》民歌的演变 1、元代以来流传的《四大天地》民歌;“奉使来时,惊天动地。奉使去时,乌天黑地。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啼天哭地。”

2、清末,汉川县官离任,有人敲锣打鼓,燃鞭放炮相送。黄良辉也将一块小匾额送给了县官,只见上面写着四个大字:”四大天地。” 县官和百姓都感到奇怪,平日,这县官与黄良辉素无来往,仅有的是黄对县官不时的讥讽,为么事县官离任,黄良辉要送他这四个字的牌匾呢?

黄良辉见问,便解释说: “当初老爷来县,前有衙役开道.后有兵卒护围,威风显赫,不可一世,尘土飞扬,铺天盖地。此为一大天地。

老爷—面烧香拜佛,虔诚诵经,一面却贪赃枉法,敲骨吸髓,乡民被迫纷纷外逃、致使田地荒芜,真乃是厚天薄地。此为二大天地。

老爷任期之内百姓倾家荡产,有的冤沉大海,有的悬粱自尽,有的卖儿卖女,县内四境,昏天黑地。此为三大天地。

如今老爷离任,老百姓敲锣打鼓,燃鞭放炮,无不欢天喜地。此为四大天地。

3、后来发展为“五大天地”、“十大天地”,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未变,都源于“四大天

地”的民歌结构。

有个官员,嗜酒耽误政事,贪财残害百姓,老百姓对他十分怨恨。到了这个官员被解除职务的时候,老百姓送给他德政碑,上书“五大天地”。这个官员问:“这四个字是什么用意?令人不解。”老百姓齐声说道:

“你一到任时,金天银地;你在家里时,花天酒地;你坐堂办公时,昏天黑地;老百姓喊冤时,是恨天怨地;你如今卸任了,谢天谢地!”

4、空调“十大天地”现象:炒作惊天动地,广告铺天盖地,技术缺天少地,价格昏天黑地,服务谈天说地,资金哭天喊地,促销花天酒地,消费者怨天怨地,吹牛欢天喜地,品牌飞天落地。

4.变异的范围(内容)

(1)语言上的变异是最普遍,也是最为平常的; (2)内容、情节变异;

(3)人物形象变异,是随着环境、民族、地域的不同而变异的; (4)主题思想的变异;

(5)形式、格律的变异,这是在较长的时间内才发生变异的。

-------------刘三姐传说

1、关于刘三姐的最早记载,大概要数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的《三妹山》:“刘三妹,春州人,坐于岩石之上,因名。”这条文献被清代《蕉轩随录》做了放大:“广东阳春县北八十里思良都铜石岩东之半峰,相传为李唐时刘三仙女祖父坟,今尚存,春夏不生草。刘三仙女者,刘三妹也。《寰宇记》、《舆地纪胜》均载阳春有三妹山,以三妹坐岩上得名,今不知何在。”

2、关于刘三姐的身份,历来有许多说法。

蛮歌之鼻祖。持“历史人物传说化”观点的学者,多数引用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或王士祯《池北偶谈》等书的记载,认为刘三姐是唐中宗“神龙中”(约公元706年)的歌唱能手,“相传为始造歌之人”,“蛮歌之鼻祖”,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虚构的歌仙。持“神话传说历史化”观点的学者则以钟敬文为代表,认为“刘三姐传说之产生,乃后人根据当地流行之唱歌风俗,加以想象所造成者”,也就是说,先有歌俗,后人为了解释这种风俗的形成,虚构了一个名叫刘三姐的歌仙。

古代的女巫。还有些学者认为刘三姐是古代的一位女巫,她唱的主要是巫歌。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民间文学普查的深入,广东的民间文学工作者发现,在广东的歌俗盛行之地,到处都有丰富的“刘三妹传说”,其故事类型与广西的“刘三姐传说”几乎一模一样。

刘三妈传说。在广东阳江、茂名等地,还有“刘三妈传说”,如乾隆以及道光年间《阳江县志》即记载说:“六月村落中,各建小棚,延巫女歌舞其上,名曰跳禾楼,用以祈年。俗传跳禾楼即效刘三妈故事。闻此神为牧牛女得道者,各处多有其庙。” 刘三姑传说。在广东阳山、连县、罗定,广西富川等地,还有不少“刘三姑传说”,也是传说刘三姑曾在某一岩石上唱歌,后来因某一原因死于当地,当地人就在岩上给她立一纪念物。

刘三太传说。在广东电白、高州一带,还有“刘三太传说”,当地方言中,太是太婆的意思。传说她不仅在这一带传歌,还因歌声曼妙,得了路人许多赏钱,但她除了自己衣食之用外,把多余的钱都送给路边的穷人了,后来遇仙,坐化于电白赤岭,至今山上还有刘三太庙。

刘三妹传说。在广东湛江、肇庆、梅县等地,有刘三妹传说,一般的说法是:当地有一名叫刘三妹的姑娘,特别会唱歌,有一位白鹤乡的善歌少年慕名前来对歌,两人对了七天七夜,不分胜负,后来两人都化为石头。或者说:刘三妹特别会唱歌,而且长得好看,被某人看上了,刘三妹为了逃婚,从某山岩上摔下来,后人就在此山岩上给她立一小庙,或直接用她的名字为此山命名等等。

据此,有些学者得出结论说,刘三姐大概是唐代的一位职业歌手,以唱歌卖艺为业,游走于两粤之间,类似于现在的一些著名歌星,到处走穴。

3、广西各地传说刘三姐的生长年代、出生地及情节内容不尽一致。

宜山资料-------刘三姐从罗城搬到宜山下视村居住,砍柴为生,极善唱歌。有陶、李、罗几个秀才闻名前来对歌,不是三姐的对手。其兄端凳搁门而睡,阻止三姐出去对歌,三姐却半夜俟其兄睡熟,轻手轻脚溜出门。 第二天其兄知道了,拿石头让三姐用手板煎软,言煎不软就不准出去。三姐把石头放在手心,下烧红火,把石头煎软了。三姐每天到山上攀葡萄藤与男歌手对歌,其兄气极,发誓要砍断葡萄藤跌死三姐。谁知藤砍断后,摇几摇又接上了。其兄用铜盆隔住断藤,使断藤接不起。三姐从悬崖掉进下枧河,葡萄藤随之落下围成一圆圈,托起三姐顺水飘流下柳州鲤鱼岩。 扶绥资料-------生得月貌花容的新安村姑娘刘三姐家穷,与哥哥种田打柴养活母亲。她每天歌不离口,开口成歌,远近男青年都来找她对歌,却唱不赢她。其兄恨她唱歌太多,经常责骂,刁难她。要她插完一大块田的秧,不给她空闲。她却插一蔸秧唱一句歌,歌声引来许多青年同她唱,替她插秧,很快插完。3月的一天,左江上来三只船,上乘桃、李、罗、石四位秀才,见了江边洗衣的刘三姐便唱盘歌,三姐信口答唱,反诘秀才,四位秀才翻遍船上歌书也答不上,三姐代答了,随口讥笑四位秀才。秀才服输,把两船歌书抛下左江。

城里一豪绅托媒人携2l两黄金来求婚,其母与兄均答应了,就她本人不愿,指媒唱骂,羞走媒人。 其兄再劝不依,恼了,骗妹上山砍柴,冷不防将她推下悬崖,被藤萝托住在崖间,唱了3天3夜,其兄复来吓唬不服,挥刀劈断藤条,三姐坠落江中,随藤漂流,沿江歌唱,到邕宁杨美村才沉江而死。传说至今三姐落江处有一圆圆的石墓,从墓顶往上望,在悬崖绝壁问有一长长的滑痕对准石墓,滑痕两边有两丈余长的白壁和黑壁,宛如黑、白两条头巾,为三姐当年头巾变成。

贵县资料------三妹行三,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7岁即好笔墨,聪明敏捷,为\女神童\。12岁后即善歌唱,17岁有邕州白鹤乡少年张伟望来访,乡里筑歌台于西山之侧,两人对歌3日,众人围观忘归。两人登山唱歌7日,化石成仙。

-------------黄婉秋14岁登台演出,1961年在电影中扮演刘三姐时,年仅17岁。当时,广西自治区正在打造精品彩调剧《刘三姐》,排演这出戏的剧团和业余团体很多,扮演刘三姐的演员就有100多个,电影《刘三姐》就是根据彩调剧改编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音乐风光故事片。黄婉秋非常幸运,她从100多位“刘三姐”中脱颖而出,从舞台走上了银幕,她所扮演的那个清纯俏皮的刘三姐形象,连同影片的诙趣生动的故事和脍炙人口的歌曲,在几代中国人的心坎里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可以说是真正达到了家喻户晓。 那个年代也有“追星族”,这些影迷们追起自己喜爱的明星来好像更执着。曾经有一位观众,每看一次《刘三姐》就给黄婉秋写一封观看心得,一直写到“文革”前夕,他寄给黄婉秋的观看心得竟然有99封之多,合起来有厚厚的一沓子。要不是“文革”开始,他说他还要写

第100封!

不仅在国内,《刘三姐》在海外也深受华人喜爱。已故的马来西亚永芳集团的董事长姚美良,是东南亚非常出名的华人企业家,他去新加坡看电影《刘三姐》,一看就是10场。他曾经深情地说:“刘三姐是中国最大的统战部长,她能够把华人的心凝聚在一起。”20世纪80年代以后,《刘三姐》有机会到东南亚的舞台上演出,东南亚的华人中再一次掀起了“刘三姐热”,常常是剧团还没到,票早已售罄,而黄婉秋则更成了“热中之热”,几乎每天都有数百名观众排着队请她签名。当时,马来西亚还没有与中国建交,一位马来西亚华侨因为鼓动一些华侨到新加坡看《刘三姐》演出而受到处罚,惨遭15年牢狱之灾,但他事后仍然认为:“为了看《刘三姐》,坐15年牢值得,不后悔!” 刘三姐带给黄婉秋极高的荣誉,但也使她一下子就到达了自己的艺术生涯中再也无法超越的高度。这当然是与她的形象适合刘三姐这个角色有关,但也与客观的时代背景分不开。因为正当她的演艺事业黄金时期来临时,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浩劫无情地将她春光灿烂的未来毁灭了。刘三姐浓缩了黄婉秋全部的青春年华,黄婉秋四十年来的荣辱悲欢都与刘三姐这个艺术形象紧密相连。 “文革”一开始,《刘三姐》被当成“大毒草”批判,黄婉秋也因此被人强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开始了15年的劳动改造。她被下放、游街、谩骂,甚至有人以拉出去枪毙威胁她,让她交代所谓的罪证。在那段颠倒黑白的日子,黄婉秋很多次在受批斗之后都曾产生过自杀的想法,但是,一想到那些曾经在台下给她热烈掌声和无限支持的观众,她就告诉自己要坚强地活下来。

如果说黄婉秋在那场灾难中还有一些幸运的话,那就是遇到了现实生活中的“阿牛哥”何有才。何有才比黄婉秋小6岁,但却是她生活的支柱。他总是一脸幸福地说:“因为三姐的名气永远比我大,所以她是太阳我是月亮,月亮伴着太阳走吧。”“现在,我就是她的司机、私人助理,几乎全权打理她的生活和事业。”“婉秋受的苦太多了,我应该帮助她更好地发展她自己,让热爱她、关心她的人,重新看到她艺术的发展。”30多年来他们风雨同舟、相濡以沫,所有那些苦涩的回忆,所有那些受过的伤害都在夫妻俩人甜蜜的笑容中淡然了?? 阴翳蔽日,终有阳光灿烂时。197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文革后首次播放了电影《刘三姐》录音。几年后,黄婉秋终于得以从噩梦中走出来。虽然已是人到中年,年轻的容颜不再,但那些曾经给过她勇气的观众们给予了她同样的热情欢迎。 为了爱戴她的观众们,黄婉秋继续奉献着自己的艺术才华。除了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团副团长(1983)、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1991)外,还陆续拍了电影《春兰秋菊》(84年)、《长城大决战》;电视剧《爸爸,妈妈和孩子》(82年)、《黄山情》(黄梅戏,90年)、《戏迷盛老乐》(98年)等。其中《黄山情》荣获“金鹰奖”、“飞天奖”、“飞鹰奖”及华东六省市最佳戏曲片奖。她于1995年导演的曲艺《漓江行》获中国第二届曲艺节“牡丹奖”导演奖及自治区优秀奖;1997年导演的《春兰吟》获全国“文华新节目奖”、自治区“铜鼓奖”。她主演的歌舞剧《百鸟衣》获广西首届戏剧节优秀演员奖;她录制的《歌仙刘三姐》盒带获1987年广电部“通美杯”奖。 黄婉秋最喜欢的角色还是刘三姐。“广西刘三姐黄婉秋”,这是黄婉秋名片上的称呼,至于为什么这样写,黄婉秋解释说:“虽然我的职务很多,但我觉得那些东西都是暂时的,刘三姐才是永恒的。”刘三姐的身上,体现了一种健康淳朴的传统美德,她超越了地域文化的差异,也打破了历史时空。 电影《刘三姐》给人们的印象太深刻了,所以黄婉秋的形象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刘三姐,不管她走到哪里人们都叫她“刘三姐”,她自己也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角色,更希望通过这个角色来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为了培养山歌传人,2002年,黄婉秋辞去了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的职务,和大连的一

家公司合资在桂林修建了一座“刘三姐景观园”。这一景观坐落于风景宜人的桃花江畔,以刘三姐文化及广西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几年来她在此培养了30多位演员,其中两名演“刘三姐”的演员已具备一定的表演素养,很有发展前途。现在,只要在桂林,黄婉秋每天都要到景观园去与观众见面,并亲自登台演唱,有时候更是全家上阵共同为到桂林来旅游的朋友献歌。

“是桂林的山水造就了刘三姐,造就了我。我是沾了刘三姐的光,观众是把对刘三姐的爱都给了我。我回到自己深深眷恋的舞台,只想把刘三姐的歌声再次唱遍大江南北,甚至唱出国门,让全世界都知道刘三姐,知道桂林。”

-------这种变异在语言方面是经常的、大量的。如董作宾先生20年代曾将流传于南北各地的一首歌谣《看见她》搜集一处,共得45种。

1、陕西三原:你骑驴儿我骑马,看谁先到丈人家,吃一袋烟儿就走价。大嫂子留,二嫂子拉,拉拉扯扯到她家;隔着竹帘望见她:白白儿手长指甲,樱桃小口糯米牙。回去说与我妈妈,卖田卖地要娶她。

2、江苏淮阴:小红船,拉红土,一拉拉到青江浦。买茶叶,送丈母,丈母没在家,掀开门帘看见她:穿红的,小姨子,穿绿的,就是她。梳油头,戴翠花,两价目小脚丁嘎嘎,卖房子卖地要娶她。

3、河北: 小花孩,骑花马,花马不走使鞭打,一走,走到丈人家。大舅子出来接着鞭,二舅子出来拢住马。大姨子扯,二姨子拉,羞羞答答到她家,大马栓在梧桐树,小马栓在后园一枝花,马鞭挂在小姐楼底下,隔着帘儿望见她:梳头油,带翠花,脸上又使官粉檫,再等三年不来娶,老了莲蓬谢了花。

4、南京:东边来了个小学生:辫子拖到脚后跟,骑花马,坐花轿,走到丈人家,丈人丈母不在家,帘子背后看见她:金簪子,玉耳挖。雪白脸,淀粉檫;雪白手,银指甲;梳了个元宝头,戴了一头好翠花;大红棉袄绣兰花,天青背心蝴蝶花。我回家,告诉妈:卖田卖地来娶她;洋钻手圈就是他!

5、汉阳:白纸扇,手中拿,亲哥听见走人家。黄家门前踮一踮,大舅子扯,二舅子拉,拉拉扯扯吃杯茶,吃了清茶吃换茶,八把椅子是摆家,红漆桌子拭布拭,十二碟,摆下它,风吹隔眼瞧见她;漂白袜头枝子花,青丝头发糯米牙,还缓三年不接她,摇着扁担挑娃娃。

6、河北: 沙土地儿,跑白马,一跑跑到丈人家。大舅儿望里让,小舅儿望里拉。隔着竹帘儿看见她!银盘大脸,黑头发,月白缎子棉袄,银疙瘩。

7、燕雀燕,双屹岔,你骑骡子我压马,看谁先到丈人家。进的门磕一头就走呀!大姨子留,小姨子拉,拉拉扯扯就坐下,油漆桌子搌布摸,乌木筷子厅哩川,四个菜碟单摆下,坐煎酒,泡桂花。风摆门帘看见她:白白脸,黑头发,包包嘴,糯米牙,白白手,红指甲,银镯子,十两八,银筒箍,珐琅花,缎子鞋,打子花,还是奴家亲手扎,步步走路踩莲花。走路好像风摆柳,立下就像一股香,坐下就像活娘娘。我回去,先与爹娘夸一夸,卖房卖地要娶她。 8、旌德歌谣:东边来了一位小学生,辫子拖到脚后跟,骑花马,坐花轿,坐到丈人家。丈人丈母不在家。帘子背后看见她,金簪子,玉耳挖,雪白脸,定粉擦,雪白手,银指甲,大

红棉袄绣兰花,天青背心蝴蝶花,百褶裙子海棠花,大红缎鞋四面花。我回家,告诉妈:卖田卖地来娶他。 。。。。。。。。

从歌谣可以看出: 1、“中国的婚制是父母包办式的,这首歌谣,就是它的小影。一对陌生的男女,从不曾见过一面,两地的怀想是少不了的。此歌决不是出自男子所作,大都是长年的妇女替儿童描写想象中的未婚妻的作品,一方给儿童一个婚姻的概念,一方抒发她们文学的天才,才产生出来的东西:多少还带一点自况的意味。”

2、至于农村待客、具体到是招待小女婿的习俗,歌谣中也写得活龙活现。女婿是丈人家的娇客,款待是自不待言的。董作宾注意到,在他研究的45首歌谣的描写中,对女婿的招待以陕西、山西、河南、四川最为周到,都有四个菜碟、酒和茶、烟的应酬。京兆、直隶、山东,只有茶、酒招待,而不预备菜。湖北、湖南则格外排场,一桌摆了12个菜碟,并且讲究什么清茶、红茶、粗茶、细茶。 3、作者从而得出一个认识:“从待客的情形也可以看见北方的朴实,南方的奢华。”还看出:“招待的时候,男女可以互相拉扯,可以让座,劝酒递茶。虽是作者的滑稽态度,故意这样开玩笑,然而也足见男女可以公开交际。在民众社会里早已有这种思想。”董作宾的这个发现,在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上,无疑是一个新的独到的发现,此前似乎还没有人注意到。

董作宾

---------其他诸如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异。 如著名的孟姜女传说,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有了它的雏形,那只是杞梁妻“善哭”的内容;流传到东汉,又发展了“哭倒城墙”的情节;到了后魏,又传说哭倒了梁山或莒城。到了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动用180万民夫筑长城,百姓苦于劳役,怨声载道。于是,民众自然地联系到秦始皇筑长城的历史事实,便利用他们所熟悉的杞梁妻善哭的故事加以改造,发展成杞梁服苦役、修长城,后被杀,筑尸于城墙下,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直到唐代,才完整地形成了反徭役、抗暴政的传说。

-------再如四川民歌:

太阳出来辣焦焦,青山遍地没柴烧; 贫穷本由命中定,命中注定难翻艄。

解放后人民翻身做了主人,接受了革命思想,批判了宿命论民歌便改变成全新的内容,成为鼓舞人心的斗争歌谣:

太阳出来辣焦焦,青山不怕没柴烧; 穷的哪有穷到底,共党来了就翻艄。

5.变异性对民间文学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显示了民间文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长处,使作品与人民的生活一道发展,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在不断变化中吸收养分、日臻完善,进一步完善、增强作品思想,从而获得永久的生命力。

(2)消极影响:因变异而导致遗忘、误传,使其中一些积极成分丢失,损害,甚至扭曲,造成对民间文学的损害。

-----------关于“烧纸钱”的三个传说 A.和尚骗县令

据说,在古代有一位秀才,名叫辛孝堂。他家里非常贫穷,母亲去世后连副棺材都买不起,只好把尸体停放在家中。有一次,一位好友问他,为什么不把母亲的尸体埋葬,他实在不好意思说是因为没钱葬母,只好说:“母亲是我唯一的亲人,我们相依为命几十年了,现在母亲去世了,可我实在舍不得她离开,我想留她在家里,多陪她几天,尽尽孝心”。好友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他的确是一个孝子。这事传开后,人们纷纷仿效,亲人过世后,都尽量把尸体停在家中,时间越长,越表示孝心。

有一天,县令的母亲去世了,正值天气炎热,放在家里是不妥的,不放一段时间,又怕手下人说他不孝,想来思去,便想把老母的尸体放到庙里去让和尚守着,经常去看看同样尽了孝心。于是将尸体抬进了庙里,对主持说“老夫人一生信佛,抬到庙里更好超度”。老和尚终日佛事缠身,没有时间看管尸首,便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小和尚。小和尚陪着死人实在害怕,两天过后,死人身上发出臭味熏得他实在受不了,就拉来几把稻草在房内烧烧,以冲淡些臭气。稻草烧完了,天还没有亮,小和尚又找了些黄纸接着烧。烧到天亮时,师父陪着县令来了,问他烧纸干什么。吓得小和尚说不出话,老和尚忙说,“老爷,这不是烧纸,是给老太太往阴间送钱,因为阴间用的钱,全是阳间的纸”。从此,人们相信纸钱就是阴间的钱。为了表示对死者的追悼,人们常常烧纸钱送给亡灵。 B.精明的商人

在汉代,有个名叫尤文一的秀才,寒窗苦读十几年,却没能获取功名。他便弃笔从商,投在大发明家蔡伦的门下,学习造纸。尤秀才聪明过人,很受蔡伦的器重,很快蔡伦就把自己的技术全部传给了尤秀才。

过了几年,蔡伦死了,尤秀才就继承蔡伦的事业造起纸来。尤秀才比蔡伦更胜一筹,造出的纸又多又好。可是,当时用纸的人很少,造出的纸卖不出去,在库房里堆积如山。为此,尤秀才十分犯愁,渐渐地茶饭不进,卧床不起,三天没过,竟然闭上眼睛死去了。

家里的人顿时哭得天昏地暗。左邻右舍知道了消息,都过来帮助料理丧事。尤秀才的妻子哭着对大伙说:“家境不好,没有什么可以陪葬,就把这些纸烧给他做陪葬吧。”

于是,专门派一个人在尤秀才的灵前烧纸。到了第三天,尤秀才突然坐起来,嘴里还不停地叫着:“快烧纸,快烧纸。”人们以为尤秀才还魂了,都害怕起来。尤秀才却说:“不要害怕,我是真的活了,是阎王老爷把我放回来的。”

人们都感到十分好奇,纷纷询问根由。尤秀才说:“是你们烧的这些纸把我救了。这纸烧化之后,到了阴曹地府就变成了钱。我用这钱还了债,赎了罪,阎王老爷就把我放回来了。”家里人听了,无不欢天喜地,又烧了不少纸。

这件事传出去之后,也有人不相信。一个有钱有势的老员外把尤秀才找去,对他说:“我家用金银陪葬,不是比纸值钱得多吗?” 尤秀才说:“员外不知。这金银是阳间所用的,绝对带不到阴曹地府去。不信,员外老爷可掘开祖坟,那些陪葬的金银保证分毫没动。”

员外听了点头称是,并买了尤秀才家大量的纸。于是,买纸的人一下子多起来,尤秀才造出的纸还供不上卖哩。

其实,尤秀才并不是真的死而复生,只不过是为了多卖纸,和妻子商量设下的一个计策。然而,给死人烧纸的风俗却一直流传下来了。 C.蔡伦造纸

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很着急。后来,慧娘想了一个办法,摆脱了困境。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伤心欲绝,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

解心头之恨。他烧完了又抱来纸烧,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

慧娘唱了很多遍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阴间,阎王就让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钱,就有许多小鬼帮我,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钱,我把全部的钱都送了他,他就开了地府后门,放我回来了。蔡莫装作糊涂:我并没有送钱给你啊?慧娘说:你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这样一说,蔡莫又抱了几捆纸,烧给他的父母。

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慧娘慷慨地送给乡亲,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乡亲都来买蔡家的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不到两天,积压的纸被抢购一空。

四、传承性

1.含义:即民间文学在流传过程中有相对的稳定性。

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体现了群众的艺术爱好和欣赏习惯,具有很大的稳固性,是民间文学重要的艺术特征。

2.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A、是传承有关作品的思想内容,即作品所表现出来龙去脉的直接人民性,以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一般都能穿越时空的限制,代代相传。

---------关于“白蛇传”传说

1、早在魏晋时期,左思就在《魏都赋》里记载了“连眉配犊子”的爱情故事传说:“犊子牵黄牛,游息黑山中,时老时少,时好时丑。后与连眉女结合,俱去,人莫能追??”后来这一典故衍化为“白蛇闹许仙”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也由“连眉女”衍变为白蛇,发源地在河南汤阴(今河南鹤壁市)黑山之麓、淇河之滨的许家沟村。

2、衍化为“白蛇闹许仙”故事。“白蛇闹许仙”里的白蛇精,当年曾被许家沟村一位许姓老人从一只黑鹰口中救出性命。这条白蛇为报答许家的救命之恩,嫁给了许家后人牧童许仙。婚后,她经常用草药为村民治病,使得附近“金山寺”的香火变得冷落起来,也使黑鹰转世的“金山寺”长老“法海和尚”大为恼火,决心破坏许仙的婚姻,置“白娘子”于死地。

3、随金人南侵、宋室南迁在杭州一带广泛流传话本。据载:“金山嘉祐禅寺”创建于北宋?嘉祐(1056—1063)年间,以

寺院所在的地名和创建年代而得名。在这一带民间流传的“白蛇闹许仙”故事,当成型于北宋后期。而“白蛇闹许仙”故事向江南一带的播迁,则与金人南侵、宋室南迁有关。宋高宗晚年禅位后,驻跸临安(今浙江杭州)德寿宫中。“喜阅话本”,“命内当日进一帙。当意,则以金钱厚酬”。出于“怀旧”情结,在他“龙兴”之地相州一带民间流传的“白蛇闹许仙”故事色彩奇幻、情节曲折,应是他喜欢聆听的故事之一。这就成为宋、元时期“白蛇传”故事在杭州一带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

传说发生在宋朝时的杭州、苏州及镇江等地。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

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

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

4、到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故事已初步定型。 相传,有一条在西湖里修炼了五百年的白蛇,因为抢吃了许仙口中吐出来的、仙人吕洞宾卖的小汤团,又增加了五百年的仙力。得仙的白蛇十分羡慕尘世生活,就变成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子来到人间,取名叫白娘子。跟随她的女婢叫小青,是一条青蛇变的。白娘子爱慕许仙,就利用西湖游春之日,呼风唤雨,找到与许仙共舟而行的机会。交谈之间,许仙也爱上了美丽、多情而又善良的白娘子,于是两人成了亲。婚后,许仙和白娘子在镇江开了一间药店。由于白娘子医术高明,又热心帮助穷人,药店名声大振,生意越来越兴隆。夫妻俩相亲相爱,日子过得十分美满。 5、《白蛇传》在中国广为流传,开始时是以口头传播,后来民间以评话、说书、弹词等多种形式出现,又逐渐演变成戏剧表演。后来又有了小说,民国之后,还有歌剧、歌仔戏、漫画等方式演绎。到了现代也有根据《白蛇传》拍成的电影,编排成的现代舞,新编的小说等。这个故事以《白蛇传》的名字出现大抵出现在清朝后期,之前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名字。

B、是传承有关作品的艺术形式,即作品所普遍运用的已较为固定的形式体制、表现方法和语言风格等,一般都能持续稳定地代代相传。

------------衬词是民歌中有实意的词语,如“啷啷扯哐扯”、“欧啷啰”等。山歌中使用最多是语气衬词,如“哎、吔、哟、嘞、者、啊呜??”,这些衬词都来自乡村生活,给山歌增添了生活气息,也活跃了歌曲的节奏,扩充了歌曲的结构。

-----------故事中的套语,如很久很久以前,话说??..,从前??..

五、立体性

1.含义:立体性,也叫多面性,是指民间文学的存在形式上立体的,并且在立体的环境中活动着。

最早提出来的是北大段宝林先生,后来,渐渐得到了民间文学研究者的认同和确认。 2.表现:

(1)、民间文学作品是由所有不同的“异文”所代表的各个侧面组成的一种立体。

民间文学作品在民间口头流传时,产生种种不同的说法,这即是民间文学作品的异文。每一种异文只能代表作品的一个侧面,所有异文的总和,才是作品的全貌。 ----------关于“二次葬”的种种传说 1、什么是二次葬?

二次葬,亦称复葬或迁葬,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葬俗,特指对死者尸骸作二重处置:人死,先采用埋土、风化、架树、水浸、置洞等方式处理肉身。待皮肉腐烂,再发冢开棺,拣取骨殖洗净晾干,放入特制的陶瓮等容器内,择日选地置放或深埋,即重新安葬。 近年来,火葬普遍推行,人们仍习惯于在死者尸体焚化后,保留部分骨灰并择日选地,采用筑坟树碑、放进壁穴或抛入大海等处置方式,称墓葬、树葬、壁葬、海葬等,其实均可视为

二次葬范畴,所以有人称对骨灰的上述处置方式为“新型的二次葬”,并认为表现了现代形势下葬俗变化的“新趋势”。 先是捡骨(也叫“捡金”),一般是一次葬三年后。所以定三年,一是等遗体腐化干净,二是按“五服”应“斩哀三年”。捡骨也要选好时辰,“五服”内的直系亲人都到场,先烧香祭拜,然后掘土、开棺,开棺时用蓬布或雨伞遮阳,见骨时亲属痛哭流涕,之后才围成一圈,逐一将遗骨取出,揩净,如果遗骨潮湿,还要用炭火烘干。最后按从脚到头的顺序安放到“金坛”中,取“坐”着的姿势,表示他自然从容地坐着,面对人间和他的子孙,祭拜时就像与后人亲密无间地“见面”一样,盖好罐盖。下葬又另选时辰,在墓地事先挖好一个容得“金坛”的圆筒形井穴,到时辰才将“金坛”放进去,“井穴”上严盖一块圆形石板,再堆土成墓。然后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二次葬礼仪结束。

二次葬后,一至三年之间,还要“探金”一至两次。所谓“探金”,就是掘开坟土,打开石板,探看“金坛”里的遗骨好不好:干爽的、金黄色的为好,泡水的、灰黑色的就不好。好的,就放心“定葬”了;不好的,要取出“金坛”寄葬,再找“风水地”重行二次葬;不好不坏的(遗骨虽不泡水但很潮湿、颜色灰白),可暂时复土留坟,第二年再“探金”一次,看看转好或转坏以决定该墓地的取舍。“探金”也由“地理师”定时辰和主持,前后均要祭拜,但仪式都较简单。“定葬”后,此墓就是“祖墓”了,一般不再迁动了。

2、二次葬的历史:中国仰韶文化早期曾流行二次葬,仰韶文化的中、晚期和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卡约文化、寺洼文化等遗址也有发现。一般可分为单人二次葬和多人二次葬。有的有葬具(如用瓮棺),有的只有土坑。中国后来的一些少数民族以及北美洲的印第安人等也有过这种葬俗。

考古工作者发现:在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时代,二次葬习俗已经形成并盛行起来,如在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遗址,发现大批二次葬墓,分单人二次葬和集体二次葬两种形式。其后,以男子为中心的二次合葬墓在南方出现更多。这些材料表明,二次葬的确是一种生命力十分持久的葬俗,尤其在广大南方地区,尽管社会形态进化了,但这种葬俗“继续被遵守”。 3、二次葬的原因:

有的是因死者客死他乡,遂就地瘗之,待适当时机迁回故里重新安葬,所谓“叶落归根”; 有的是人亡既葬之后,其子孙中有发迹者,遂再行厚葬,所谓“光宗耀祖”;有的是夫妻一方先亡,后需移骨合葬,所谓“生则同衾,死则同穴”;

有的是受风水迷信的影响,以为择块“宝地”重葬祖先,可保佑子孙发达。

更多的是受“入土为安”观念的支配,如因河流改道、潮水浸蚀、工程兴筑等缘故造成“入土不安”,便要捡骨迁葬。

在部分地区和一些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中,实行二次葬的动机据说是自古皆然、因袭传统,并无什么特别的缘故。 4、二次葬的意义

有人认为这是初民的一种原始信仰,他们坚信灵魂不死,并能超越血肉永远存在。所以人死后,须待其血肉腐朽脱落,遗体成为干净的骸骨,才能作正式的最后埋葬,使其灵魂进入鬼魂世间(参见夏鼐《考古学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61)。如对仰韶文化遗址及广州曲江石峡遗址的二次墓葬的发掘表明,初民在进行二次葬时,似伴有某种仪式:给死者的头骨涂上红色,或撒上红色粉末。这很可能是藉此以赋予亡灵以新的生命力的表示。 有人认为这是初民的“二次死亡观”,是一种生命的过渡仪式。如列维?布留尔认为,二次葬仪式的目的在于彻底断绝死者与社会集体生活的互渗与联系。这个终结仪式(二次葬)使死完成,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死,也就是说,当这一终结仪式结束丧期时,死者与他生前所属的社会集体的关系就彻底断绝了,从而成为完全的死。这就是二次葬俗的原始意义(参见《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

有人认为,中国的二次葬习俗发展形成于本土文化的基础上,不能用西方学者的观点解释其原初意义。中国初民二次葬习俗的意义,并非为了彻底断绝死者与他生前所属的社会集体的关系,而恰恰是为了加强这种关系并使之永久化。例如,仰韶文化横阵墓地二十四座墓葬中的十五座分别套在三个大集体埋葬坑内,每个大坑又分套若干个小坑,人骨作二层或三层迭压排列。对此,一种见解认为,横阵墓地为氏族墓地,三个集体葬坑是该氏族先后实行的三次集体葬仪的结果,各大坑中所套小坑分属各母系家族,小坑内死者分层安葬反映死者之间辈份的差别;一种见解认为,三个大集体葬坑分属不同的母系家族,各小葬坑则属于对偶家庭。论者以为,尽管这些认识各不相同,但都反映出二次葬是在氏族或家族合葬原则下产生的习俗。显然,这种丧葬习俗是与人死后同一氏族的灵魂应当生存在一起的观念是一致的(参见吴存浩《我国原始时代葬俗演变分类试论》,《民俗研究》1991年第1期)。准此,实行二次葬时的以一族一家存放“金坛”的原则,应是这种观念的反映。 此外,有人认为二次葬习俗是初民亡灵崇拜的一种表现方式,最初是为夭亡者和凶死者举行二次葬,目的在于安慰他们的灵魂,使之不危害活着的人。其后,这种葬俗扩大到了所有的死者。

对二次葬习俗原始意义的求索,不仅有助于对“原始人的智力过程”作出切近事实的评估,而且有助于现代社会的殡葬观念和殡葬形式的变革。所以,这个谜团的彻底解开,将对学术和社会实际生活产生双重的意义。 5、客家人重视“二次葬”与风水有关

客家人的“二次葬”风俗客家人历来讲究葬风水,修祖坟。旧时代发了财的人家一般要办三件大事:买田、做屋、修祖坟。修阴宅和修阳宅一样重要,可见其地位。 一次葬的墓地,一般比较随便,地头田边、茅山荒坡均可,并不讲究“风水”,不过还是要请“地理师(风水先生)”来定“坟向”,定下葬时辰,除了葬礼十分看重之外,入葬却非常从简。但在旧社会,或追溯到民国以前,有个别“富贵”的人,为显示自己的身份,一次葬非常隆重,墓地也建得异常堂皇,仿照帝皇的做法,不再做二次葬,民间称之为“大葬”。不过,在民众观念中,对此种葬式大都嗤之以鼻,并不看重;甚至对一些荒芜的“长墓”讥之为“无主”或“无后”,有时还以此来咒骂自己厌恶的人“以后死了埋长墓”,意为未成年即死(早死)。

二次葬的墓地则很讲究“风水”,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墓地,宁可把“金坛”(捡骨后安放净骨的陶罐)寄葬在临时选定的地点,一般寻找向阳、干爽的土坡劈崖,挖个可以容得“金坛”的拱门形的洞穴,“金坛”安放好之后,通常敞开着,过路的人可以看到,也有用草皮土块封住的。对这种寄葬,清明扫墓也很简单,砍去杂草,烧几柱香即可。但寄葬时间不能太长,通常是一年,最多三年,当然也有因经济问题或其他原因而长年寄葬的。

二次葬墓地的“风水”通常由“地理师”来寻找,或自己寻得后由“地理师”来确认。人们普遍认为,墓地的“风水”会给子孙后代带来好运,否则就要倒运。稍懂“地理”的人都知道,墓地应该靠山临水或枕山面水或背靠山峰、面临平原,就像活人所住的村庄一样。上林李姓巨族(据族谱记载,宗传三十余代,现今人口二十余万人)祖传的族谱上有个故事,足以说明人们对墓地风水的看重。 --------“二次葬”的种种传说 1、《千子万孙史略》:传说五百年前,有个风水先生,寄宿于吾太始祖讳景晟公的家居住,其人之名乃是江西黄胜东也。此人有博通古今之学,尤属风水特长,终日游山玩水,到处命山为名,所谓金鸡展翅,丹凤朝阳,白鹤饮水,九龙戏珠,每一山都因其形而得其名。??景晟公官任凤化(今上林)知县,娶妻黄氏。黄氏为人宽达,四海来客,视同一家。前述黄胜东先生游旅凤化,客居景晟公家,黄氏待之如亲兄弟,黄先生感动得世所罕见,因而有心送一风水宝地与她。送地之前,特再三试黄氏之心:一说,先生每天出游,返家时将带满污

泥的双脚浸入水缸涤洗,黄氏不但不恼,反而慰问先生,并毫无怨言地清洗水缸,再充满水,次次如此;二说,先生每逢雨天必出游,并向黄氏取伞,返家时,黄氏总在门口等其归来,在门口,先生就当黄氏之面,故意将雨伞在门框上碰破,黄氏非但不怪,还为先生顶风冒雨而赞赏有嘉,如此不知损坏了几多雨伞;三说,有一次,先生要去邀约故人,因而借景晟公官衣一用,黄氏慷慨与之并多予银两,先生酒宴之后,将所剩猪肉以官衣包回,弄得官衣龌龊不堪,黄氏亦不怪之;??先生既受黄氏之招待,于是送给黄氏一坟地坐落于天堂山之岭西燕云徐村背,并称,所谓天堂山三台落脉,土角流金蚂蚁窝地也,此吉地有三种葬法:一曰九代状元,二曰代代富足,三曰千子万孙。景晟公愿以九代状元而葬,而黄氏则因景晟之前五代、代代独子,因而阻止道:九代状元虽贵但不长而衰,而千子万孙世代绵长,蕃而不绝。先生满口称赞黄氏之见胜于须眉,正是福人葬福地,结果黄氏百年之后而葬之,先生亲自主持葬事,后来应验,于是留下千子万孙《澄江巨族》之传说?? 6、 壮族流行二次葬习俗

人死后,第一次葬是将遗体安放在木制的棺材里,“躺”着埋在土里,堆成长形坟,叫“长墓”,也叫“新墓”,表示人还“睡”着,并没有“死”;也表示人的灵魂还没有到“阴府”,还是“新鬼”,没有投胎转世,所以在家堂上另给他设灵位,祭祖时他是没有份的,所以另在他的灵位设祭。第二次葬是第一次葬三年之后,也就是腐尸“化净”之后,将“净骨”捡出,安放在陶罐(壮话叫做“金罐”,也叫“金钟”)中,选取“坟山宝地”重葬,堆成圆形坟,叫“圆墓”,也叫“祖墓”。顾名思义,“祖墓”的死者是应该有后代的(含旁系亲属),故年轻人死后一般不作二次葬。解放前,按习俗不满36岁的人(还有带身孕死[壮语叫“湿身死”]的妇女)是不进行二次葬的。但在解放后,人们思想解放了,没那么迷信了,成年人(16岁以上)及“湿身死”妇女也行二次葬了。 (2)、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口传文学,是与表演性相联系的。每个表演者有自己具体的表演特色:表情、手势、音调、伴音、衬音。。。。。,这是现场全方位立体交叉的多元素综合体. -----------如相声的表演,民歌的演唱,特别是祭祀、婚仪中的现场表演。这种情况下,只记录歌词是不够的,还要有录像,有演唱细节的描写,表现性的记实和多种异文的注释等等。通常录像录音之外还要做许多补充交代,如即兴创作的起因、歌手情况、现场和某种文艺形式的特殊社会功能,如仪式歌在人们趋吉避凶心理上的作用的记实等。 --------同样是讲故事,为什么就那么多人喜欢?

孙敬修,1901-1990,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讲故事专家。北京人。1921年毕业于京兆师范学校。曾任北京汇文第一小学教师。建国后,长期悉心钻研儿童心理及儿童语言,在学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给儿童少年讲故事,被孩子们称作“故事爷爷”。 孙敬修一生讲了上万个故事。除自己创作之外,他还广泛借鉴古今中外民间故事的优秀素材,按照儿童好奇的心理特点.缩写了大量趣味横生的故事,孩子们从这些故事中得到乐趣.也明白了如何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由孙敬修播讲的系列儿童故事《西游记》,曾深受几代孩子们的喜爱,也是在孙敬修播讲的儿童系列故事中,最有代表性的系列故事之一,具有永久的欣赏价值和珍藏价值。他终生把给孩子们讲故事作为自己的事业,看成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他讲的故事生动有趣,声情并茂,影响了几代青少年。

(3)、民间文学往往是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与周围的环境事态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如环境、条件、场合、受众、传授者、创作者本身差异,都影响着民间文学的创作。

---------比如刘三姐与秀才对歌就很好地体现了即兴创作的立体性

刘三姐:

隔山唱歌山答应,隔水唱歌水回声, 今日歌场初会面,三位先生贵姓名。

陶秀才: 百花争春我为先, 李秀才: 兄红我白两相连, 罗秀才: 旁人唱戏我挨打, 合: 名士风流天下传。 刘三姐:

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 姓罗不见锣鼓响,蠢才也敢对歌来。

(独白李秀才:这个俊巧的姑娘,到有几分聪明,看我对她一首。)

李秀才:

赤膊鸡仔你莫恶,你歌哪有我歌多,

不信你往船上看,船头船尾都是歌。 刘三姐:

不懂唱歌你莫来,看你也是一蠢才, 山歌都是心中出,哪有船装水载来。

(独白莫怀仁:刘三姐,今天和你对歌的都是当今名士,你要是输了,可另后悔啊。)

刘三姐: 没后悔,

你会腾云我会飞, 黄蜂歇在乌龟背, 你敢伸头我敢锥。

(独白莫怀仁:对过去。)

(独白李秀才:莫公不必介意,我来)

李秀才: 小小黄雀才出窝,谅你山歌有几多, 那天我从桥上过,开口一唱歌成河。 刘三姐:

你歌那有我歌多,我有十万八千箩, 只因那年涨大水,山歌塞断九条河。

陶秀才: 不知羞, 井底青蛙想出头? 见过几多天和地, 见过几多大水流。

刘三姐: 你住口, 我是江心大石头, 见惯几多风与浪, 撞破几多大船头。 。。。。。。。。。。。。。。。。。

(4)、民间文学具有多样功能,必须进行多角度的立体研究。 (一)、认识功能:

1、帮助人们认识、了解人类历史;

2、帮助人们识别不同的社会意识、婚姻状况、风俗习惯等。 ----------------老鼠嫁女的民间传说

旧时民间俗信,老鼠嫁女,亦称鼠娶亲、鼠纳妇、老鼠娶亲等,是传统民俗文化中影响较大的题目之一,是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其情节“版本”不一。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也有的是夏历正月十四的夜半。

在《十二生肖的来历》里,据说老鼠之所以嫁女,是为了和猫和解。当初玉皇大帝派猫通知牛虎等禽兽上天排行次第。像来警觉和狡猾的老鼠,偷听到猫的传话后,捷足先登,被犯了迷糊的玉皇封为十二生肖之首,反倒把猫给挤出了生肖之列,从此让猫见不得老鼠。为了和猫化敌为友,老鼠请来黄鼠狼给自己的女儿做媒,有意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猫。猫应允了,以为猫原谅了自己。于是老鼠择定吉期,敲定佳期,还偷了一只小虎头鞋充当花轿,高高兴兴把女儿送至猫窝。

谁知老鼠漂亮的女儿不仅没成功地成为猫幸福的新娘,反而嫁进了猫的肚子里。真是鼠算不如猫算。《老鼠嫁女的歌谣》有唱:“歌谣大红喜字墙上挂,老鼠女儿要出嫁。??看来猫咪最神气,我要与他定婚期。婚期定在初七夜,鼠女出嫁忙不迭,大红花轿抬新娘,群鼠送亲喜洋洋。新娘刚到猫咪家,猫咪一口就吞下。猫说新娘怕人欺,为保平安藏肚里。” 但《老鼠嫁姑娘》里另有说法,说是鼠王选定腊月二十四嫁姑娘。在鼠王为女儿大操大办喜事时,人们也在热热闹闹地忙着办年货,推磨舂碓,你来我往川流不息,没一个消停,搅得地下鼠王女儿的婚宴不得安宁,鼠王发怒:“人闹我一天,我闹人一年!”吃一堑长一智,吃了亏的人们,于是每逢鼠婚日都不再推磨舂碓??

“老鼠嫁女”这种祀鼠活动,以及由祀鼠活动而衍生出来的各种鼠婚故事、歌谣以及年画剪纸等民间工艺品,实质上都是对祀鼠活动的解释。自古以来,爱鼠的人似乎也不少。《清稗类抄》记载:“盐城有何姓才是其家主人自以为本命肖鼠也,乃不畜猫,见鼠,辄禁人捕。久之,鼠大蕃息,日跳梁出入,不畏人。”

1、山西平遥县初十日将面饼置墙根,名曰“贺老鼠嫁女”。

2、湖南宁远则以十七日为“老鼠嫁女”这一日忌开启箱柜,怕惊动老鼠。前一天晚上,儿童将糖果、花生等放置阴暗处,并将锅盖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为老鼠催妆,第二天早晨,将鼠穴闭塞,认为从此以后老鼠可以永远绝迹。还有的地区于老鼠娶妇日很早就上床睡觉,也不为惊扰老鼠,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

3、台湾居民认为初三为小年,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结婚日,所以深夜不点灯,在地上撒米、盐,人要早晨上床,不影响老鼠的喜事。

4、在青海的一些地区有“蒸瞎老鼠”的风俗。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家家用面捏成十二只老鼠,不捏眼睛,然后用蒸笼蒸熟,待元宵节时摆上供桌,并点上灯烧香,乞求老鼠只食草根,勿伤庄稼,以保本年丰收。

5、上海郊区有些地方说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炒芝麻糖,就是为老鼠成亲准备的喜糖。上海一带也有避老鼠落空的习俗。老鼠外出觅食,失足落地,称为“老鼠落空”,据说见者多为不吉利,非病即死,必须禳解。其方法是沿街乞讨白米,谓百家米,回家用以煮饭,食后便可化解。

6、孝感当地民间还传说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们不能在家里喧闹。妇女要在床下点一盏麻油灯,边拜边说:“请红娘子看灯。”据说这样,一年就没有臭虫骚扰了。人们还用竹篮从屋上抛过去占棉花丰歉。仰则主丰收,仆则歉收。

7、陕西千阳民间以正月十五为老鼠嫁女日,是日家家都做老鼠馍。俗信当年过门的新媳妇吃了老鼠馍的鼠尾巴,便可怀孕;隔窗把老鼠馍扔进新媳妇房中,“老鼠”仰面朝天为生男之兆,反之为生女之兆。

8、河南民间传说,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是老鼠嫁女之日,俗语有“初七娶,十七嫁,二十七添娃娃”,故上述三天要吃饺子。

9、正月十五彝民山寨里称为“老鼠嫁女节”。传说,远古时代,洪水泛滥,仅有伏羲姐妹因进戎芦而幸免于难。可是,当洪水退却后,他们却出不来了。是老鼠啃破戎芦,才将她们放出,人类因此才得以繁衍生息。古老的彝族山歌中至今还保留着“子鼠啃破红香木,露出王母绣花鞋”,“盘古出来开天地、伏羲姐妹闹人烟”之类的唱词。这大概就是由老鼠救人祖先这一传说演化而来的。至今,还有彝民认为老鼠与人分享粮食是应该的,因为是它们使人类获得了新生。一些地区的彝民甚至以为盖房,起屋后,如果没有老鼠作伴是件憾事。在他们看来,只有老鼠愿来之地才是吉地佳处,人住了才会粮丰财茂,吃穿有余,无灾无难。更值行玩味的是,彝语中老鼠叫“黑”或“阿黑”,而日子叫“黑妮”,意即“老鼠的日子“。于是不难发现,在彝民敬鼠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重要的原始观念:人类(至少是彝族)的社会生活是从老鼠啃破戎芦放出伏羲姐妹时开始的。

10、农历正月第一个子日,朝鲜族亦在这一天要进行熏鼠火民俗活动。农家的孩子们在田埂上撒下稻草并点燃,以达到烧除杂草并驱赶田鼠的目的。这一项民俗活动,有利于灭鼠、灭虫,草木灰还可以肥田。另外,子日属鼠,在这一天燃一把熏鼠火,其象征性使人们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

-------关于《老鼠嫁女》故事的评论:

1、老鼠嫁女日的行事与禁忌实质上是一种祀鼠活动,而各种鼠婚故事、歌谣以及年画剪纸等民间工艺品,是对祀鼠活动所作的解释。

2、在正月里奉祀老鼠,可能因为人们对鼠类旺盛繁殖能力的崇拜,希望子孙昌盛; 3、人们奉祀老鼠目的是为了通过某种感应杜绝鼠患促成农作物的丰收。

4、采用“遣嫁”方式,是因对鼠患充满畏惧,于是以提供食物、熄灯禁光等迎合鼠类习性喜好的献媚行为来掩饰心中的不安。 (二)、教育功能:民间文学是群众自我教育的最方便、最普及的口头的教科书。

1、帮助人民提高觉悟。因民间文学作品大多表现人们勤劳、勇敢、朴实的美德,同时也表达人们美好的理想、愿望。

2、生动的民间故事、传说是启蒙教育的好教材。 ---------伊索寓言--《狼来了》

从前,有个放羊娃,每天都去山上放羊。

一天,他觉得十分无聊,就想了个捉弄大家寻开心的主意。他向着山下正在种田的农夫们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农夫们听到喊声急忙拿着锄头和镰刀往山上跑,他们边

跑边喊:“不要怕,孩子,我们来帮你打恶狼!”

农夫们气喘吁吁地赶到山上一看,连狼的影子也没有!放羊娃哈哈大笑:“真有意思,你们上当了!”农夫们生气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故伎重演,善良的农夫们又冲上来帮他打狼,可还是没有见到狼的影子。 放羊娃笑得直不起腰:“哈哈!你们又上当了!哈哈!”

大伙儿对放羊娃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谎十分生气,从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话了。

过了几天,狼真的来了,一下子闯进了羊群。放羊娃害怕极了,拼命地向农夫们喊:“狼来了!狼来了!快救命呀!狼真的来了!”

农夫们听到他的喊声,以为他又在说谎,大家都不理睬他,没有人去帮他,结果放羊娃的许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寓言的寓意: 说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它即不尊重别人,也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 我们应该培养诚恳待人的良好品质。 (三)、审美功能:民间文学通过一些内在的东西给予人们美的感受。

民间文学作品记录了劳动人民的美学观点。认真研究一下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我们发现,人们的政治态度、思想意识和道德感等,以形象思维的方法,构成了美感的具体内容。在这些作品中,美与丑常具体表现为善与恶的对立,惩恶扬善,便是对美与丑的审美评价。 ------------民间文学的内容与艺术之美

民间文学集中了群众的智慧,紧密地伴随着劳动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地反映现实,直接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厚望;它的艺术形式不仅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而且更为他们所掌握和运用。它从内容到形式处处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艺术趣味和美学理念。下面以彝族民间文学作品为例。 (一)“能干”

彝族的四大史诗都是规模宏大的厚重之作。《梅葛》和《阿细的先基》有 5000多行,逢年过节要唱三天三夜,《查姆》 3000多行,《勒俄特依》 15000多行。天地开辟,洪水泛滥,人类起源万物生长及民族习俗等为史诗的共有内容,尽管对天地万物的起源,四大史诗的解释不尽相同,但主要都表现人与自然的斗争。反映彝族先民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从中也体现早期的审美内容。这个时期,美的实用性尤其突出。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阶段,物质生产是生存的前提。《查姆》里边就讲到只有一只眼睛的第一代人,因为好吃懒做,天神发怒,把这一代人统统饿死,劳动是生存的保证,所以,劳动就成为美的核心。 四大史诗中,不少篇章都与生产劳动相关,有的则直接介绍生产劳动知识。《梅葛》第二部《造物》讲盖房子、狩猎、农事,直接介绍生产知识,《说亲》一章讲婚姻(事)的习俗,讲到男方到女方家接亲时,女方要向男方提出一连串的生产知识问题,然后男方反问女方,这种“考试”显示了劳动成为衡量人的一种价值观念。这个主题在抒情、叙事诗中也体现得鲜明。《逃到甜蜜的地方》就以歌颂劳动和爱情为主题。

阿诗玛是彝族人民理想的象征,长诗中写阿诗玛六、七岁会坐在门坎上替母亲捻线团,八、九岁手拿镰刀挖野菜,十岁用砍刀割草,十二岁挑水做饭,十四岁赶羊、绣花??显然,在彝族人民心中,勤劳是必不可少的美德,“春夏来耕种,秋天来收获,会盘田的人,我方中意。”这是阿诗玛的择偶标准,也是彝族人民的审美标准。

《阿诗玛》中还专门写了阿黑与热布巴拉父子进行砍枝、撒种、剥虎皮的比赛。对剥削者的无能进行了嘲笑和辛辣的讽刺形成鲜明的美丑对照。

从以上的例子中不难看出,作者们竭力歌颂只有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不能贪图便利,不劳而获过苟且偷安的日子,反对并指责,抨击了懒惰的行为。彝族人民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的磅礴和历史的艰难,使彝族人民养成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以至于,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把劳动作为衡量人们行为美与丑、道

德好坏的标志,反映了彝族人民以劳动为光荣,以懒惰为可耻的重要道德准则。

劳动与美密不可分,这是早期艺术的共同点。但将劳动作为美的主要内容,在彝族民间文学中似乎表现得格外充分、突出。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彝族艺术理论中。对此就有自觉的认识。《彝族诗文论》就把工匠的聪明,平民的勤奋,禾苗的生长、庄稼的收成及牛羊的繁殖等,作为诗歌吟颂的对象。 (二)“勇敢”

如果说劳动体现为“能”的话,“勇”则是能力超凡的英雄,他们是生存条件的开创者。《勒俄特依》中阿格阿龙就是这样的英雄,他射下天空多余的太阳,使万物生长,他把地坎一样粗的毒蛇打成手指粗,把米囤一样大的蛤蟆打成巴掌大??从中可以看出彝族祖先同恶劣的环境顽强抗争的历程,对超自然力的幻想,同时也奠定了“勇武”的美学地位,在彝族的图腾崇拜中,虎图腾、鹰图腾等,正是克制邪魔的勇武精神的象征。

史诗中这种在严酷自然条件下,产生的开天辟地的“勇武”精神。在阶级社会中,很自然在延伸到反抗压迫的社会斗争中去。因此,“勇”就不仅是生存的需要,而且同争取自由、幸福联系在一起。

四大叙事、抒情诗都涉及婚姻问题。《阿诗玛》中的阿诗玛,生下来就像花一样漂亮,十分招人喜爱,长大起来,劳动,唱歌无不超群出众。热布巴拉看中了阿诗玛的美貌,企图逼阿诗玛与其子阿支成亲,遭拒绝。最后进行抢婚。《阿诗玛》歌颂了彝族人民勇敢无畏地反抗暴虐和追求自由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不嫁就是不嫁/九十九个不嫁/有本事来娶/有本事来拉。

《我的幺表妹》是一个男青年,在心上人被买卖婚姻夺走并惨死后,痛心疾首的悲歌,全诗充满凄切哀婉的情调,笼罩着浓重的悲凉气氛,它通过“幺表妹”婚姻的悲剧,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妈妈的女儿》是一位家境贫寒,为奴隶主牧羊的姑娘对婚姻不自由(主)的血泪控诉,是一个被当成物品卖去的彝族姑娘凄凉经历的哭诉。这些悲剧故事,表现出鲜明的爱憎和不屈的反抗精神,如《妈妈的女儿》唱到“拉我的人在前面”、“推我的人在后面”的时候,心头悲愤怨恨之情,已如那冲出闸门的激流,若不用一长串排比反复咏唱,姑娘那说不完的冤屈,吐不完的苦,唱不完的情,则不能得到充分抒发。幺表妹被卖进有钱人家,她三天不吃不喝:“宁愿绳吊颈,不愿在有钱人家度日月;宁愿蛇缠身,不愿在有钱人家受欺凌;宁愿坑里死,不愿在有钱人家过一生。”这里显示出一种价值观念,为反抗暴虐,为追求自由和幸福,牺牲生命也值得,这种崇高精神是不死的,所以,我们看到阿诗玛虽死犹生:“日灭我不灭,云散我不散(歇)。我的灵魂永不散,我的歌声永不绝。”她变成回声,成为彝族人民正直、勇敢精神的化身。《逃到甜蜜的地方》则显示出一丝曙光,情人用逃婚来反抗不自由的婚姻,两个历尽艰辛,终于在遥远的地方过上了幸福生活。

四大抒情诗、叙事诗,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合理的生存环境作了彻底的否定,在其中肯定着一种原则,那就是对自由和幸福的舍生忘死的追求。这个追求是同善、恶、美、丑的社会性评价连在一起的。 (三)“智慧”

同自然作斗争,除“能”、“勇”之外,“智”也是必不可少的。如上边提到的男女双方互考生产知识,从内容上讲是重劳动。同时,也是重“智”的表现,在《梅葛》中,还专为那个巧妙地跟着羊后走,找到白盐井的老人写了一章《盐》和自然斗争一样,社会斗争同样离不开智慧,引人注目的是与史诗相比,在后来的诗歌和民间故事、传说中,“智”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并且,智愚斗争与善恶冲突是连在一起的。 关于火把节有两种传说。一是灭蝗虫说:“当地上的大力士阿提拉八用什吓跑天上的大力士并战胜了他后,天菩萨派蝗虫来吃庄稼,聪明的阿提拉八叫人们用火把将蝗虫烧干净。第二

种传说讲火把节是为纪念彝族人民与外族斗争的胜利,在人们怎样也攻不进城堡时,聪明的阿真叫人们在羊角上捆上火把,用“火羊阵”冲进城堡。看来,无论是与自然斗争还是与敌人斗争,彝族人民理想中的英雄,都是智勇双全。类似的审美倾向,在彝族民间故事中比比皆是。

像《铁匠降妖》中铁匠,关于石林的传说中牧女儿的母亲,护心帕的传说中那个令女神也惊讶的庄稼汉的妻子,都是智慧的。《智杀妖怪》、《智胜恶魔》等,也都是智慧的赞歌。在人类的聪明才智面前,管他是天神恶魔,还是虎豹狼虫,统统不堪一击。就是在情歌中,聪明也是博得情人欢心的条件。《妹家大门开朝坡》写情人幽会,女子叫心爱人儿“天阴下雨你莫来,门前门外脚印多。”男子答道:“脚印多来郎不怕,买双草鞋倒踏着,小脚跟着大脚走,别人看作出门脚”,从而赢得了女子的欢心,称赞他“小哥哥说话点子合。”彝族民间文学中有一种“克智”这是在喜庆场合,由能说会道的双方各自用夸张的语言比赛。这可以看作早期的“智力竞赛”。

如凉山流传很广的《阿果斗智》中,奴隶主想把阿果卖掉,仅出门一日,阿果就把马丢了,让主人挨饿,受辱,使其威风扫地。奴隶主以毒药沁入马鞍,毒死阿果。阿果临死,交待妹妹,翘起他的腿子,让他吹着巨尔迷惑主人,主人以为自己的毒药失灵,用鼻去嗅,也被毒死。奴隶主火化时,仍然不放过阿果,不让阿果的尸体火化,要丢入深山喂鸟兽。阿果生前早已吩咐妹妹,先用一条狗穿上他的衣裳,送去火化,被阻止,就把这条“狗”丢在山里。等主人安葬完毕之后,再去火化安葬阿果。又如《罗牧阿智的故事》中,当糊涂县官乱判糊涂案时,阿智把屁股迎着县太爷磕头,县太爷气愤问他:“为何如此磕头?”阿智说:“老爷的案子断颠倒了,我磕头也要颠倒!”嘲弄昏官极为深刻。这些机智人物同奴隶主斗智的故事既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机智,同时也揭露了奴隶社会的罪恶。 智愚斗争的冲突,不仅使作品带上一种轻松幽默的喜剧性情调,更显示了彝族人的乐观与自信。智,作为一种审美内容,在民间文学中占据显要地位,本身也是彝族人民智慧的一种反映。

(四)彝族民间文学的艺术美:天马行空的想象、曲折生动的情节、生动形象的比喻、鲜明强烈的对比。。。

在艺术上,强调客观真实性与强调主观情感性的结合,既重视忠于生活,又重视艺术想象,讲求生动形象,在彝族民间文学所遵循的美学原则。彝族民间文学展示了从古至今的历史画面,以四大抒情、叙事诗为代表的作品,是奴隶制度下彝族人民痛苦与反抗的缩影。史诗中带有诡异色彩的神话故事,也是古代彝族社会生活的某些投影,具有历史价值。比如洗日月称天地。日月星辰生成的神话,《梅葛》认为是源于虎,这与彝族图腾崇拜中虎图腾有关。彝族传说众多,山川风物、节日习俗、饮食服饰、文字乐器直到飞禽走兽,往往都赋予它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如果说神话中的想象主要出于认识自然的愿望的话,那么,传说、故事中的想象,则无疑作为一种艺术手段而出现,这些自然中见惯的事物,一经想象点染,就带上一种神秘、瑰丽的色彩而显得异乎寻常起来。 生动形象的比喻,是构成彝族民间文学艺术美的又一特色,彝族善譬,是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说:“彝人议论如譬喻物,谓之夷经。”彝族民间文学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层出不穷。《我的幺表妹》写男女主人公青梅竹马,情深意长。“像星星和月亮在一起,像太阳和云彩在一起,像鱼儿和清水朝夕在一起。”《妈妈的女儿》中写女儿感到在劫难逃:“鸡欠了鹰的帐,躲在墙下也没用;鱼儿欠了水獭的帐,钻在河底也没用。”类似对比的比喻,彝族民间文学中随处可见,它是生活经验的艺术化。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艺术特色,并非停留于纯感性的实践,而且已经上升为自觉的美学理论,早在一千多年前,即大约南北朝的时候,彝族古代大布摩举奢哲著的《彝族诗文论》是彝族古代的一部文艺理论,其中谈到写史要求完全忠实,艺术创作则允许凭想象虚构,但创作历

史题材的作品也应该遵守七成真三成虚的原则。他谈诗歌和故事创作时就强调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所有世间事,生在大地上,世间的事物,都和故事呀,相依又相存”)重真实(“事实要合理、人物要真实”),重想象(“智者凭想象,写出好事故,写出动人语”)并且认为这样才能写的生动(“须有六成真,可有四成虚,这样才能把人物写活起来”,举奢哲的艺术见解,是对彝族民间文学美学原则的深刻总结。彝族民间文学的创作实践和他们的美学理论一样,是相当成熟的。

彝族民间文学丰富的想象,大大加强了它的表现力,使它曲折生动,引人入胜。彝族故事中美丽的幻想,正是这种坚定信念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的艺术表现,彝族民间故事创造了半神半人的英雄支格阿龙,力大无穷的惹地所夫,本领非凡的九兄弟,对爱情忠贞不渝,对压迫誓死不从的山翩姑娘,机智幽默、敢于蔑视土司老爷的错尔木呷,罗牧阿智,勤劳的蚂蚁等。这些形象血肉丰满,性格、气质各异,构成五彩缤纷的艺术画卷。彝族民间文学讲究对比,《阿诗玛》中这种对比鲜明,另外如《蚂蚁和蜗牛》通篇以勤劳吃苦,不避艰辛的蚂蚁与懒惰怯弱的蜗牛相对比,使两者性格分外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四)、娱乐功能: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自我娱乐的工具。 ------------------民间笑话

1、一对情侣结伴旅行。当他俩乘坐的火车穿过漫长的隧道出来以后,男的说:“如果早知道隧道这么长,我就会给你一个吻!”“天啊!”女的叫起来,“刚才吻我的不是你吗?”

2、一幼儿园的小破孩躲在厕所里吸烟,被老师抓到,老师问他为什么吸烟,他低下头,深沉的回答:“祖国未统一,心情很郁闷!”

3、一个有口吃的人去饭店吃饭,小姐拿个一瓶白酒上来,他问道:“多少钱?”小姐说:“给你打八折2万”他一听马上说:“开,开,开??”小姐扑通一下,把瓶盖打开,先生突然又来了一句“开什么玩笑”

4、爷儿俩观看一场有姚明首发的NBA篮球赛事,第一节结束休息的间歇,电视台插播了一节姚明做的广告,老头说:“他咋不歇会儿呢,休息时间还来做广告。”孙子说:“那是赚外快,不累!”

5、某校园的治安环境很差,车辆经常丢失,某君丢了数辆,气急败坏,无奈之下,将自己的自行车上了七把锁,为了气小偷,附一张纸条,上写:看你怎么偷!!放学后,他惊喜地发现车安然无恙,纸条还在,走近一看,大吃一惊,他发现车上除了原来那七把锁之外,又多出一把,变成八把,再看纸条,也不是原来的那张,而变成一张新的,上写着:看你怎么开!

6、屎壳郎与蚊子谈恋爱,郎:“你啥职业?”蚊子:“护士,打针儿的,你呢?”屎壳郎笑道:“缘份呐,同行,偶是中药店里捏药丸的。” 7、一个乞丐来到一个吝啬鬼家门前乞讨。乞丐:“请给一小块肥肉,乳酪或奶油。”吝啬鬼:“没有呀!”乞丐:“面包屑也行。”吝啬鬼:“也没有。”乞丐:“那就给口水喝吧!”吝啬鬼:“我们连水也没有了。”乞丐发怒了:“那你为什么还坐在家里?快跟我一起要饭去!” 8、农民赶驴进城,遇到无赖,无赖:吃饭没?农民说:吃了。无赖:我问的是驴。农民一听,转身对驴扇两耳光:妈的,城里有亲戚也不说一声。 9、当年找工作时,主考官问我哪年毕业的。 我本来是要说2000年的,结果一激动说:“两千年前。。。” 更爆汗的是,主考官竟然噢了一声,说:“孔子的学生吧。”

10、上街,在天桥遇乞丐要钱。这乞丐见到有人上桥,就会捧起一个盒子伸到行人面前,期待施舍。我们走近,那人走过来,把盒子捧到我们面前,盒子里有零星的钞票,儿子看着那盒子中的钞票,沉默半晌,转身走掉,之后频频回望。最终,忍无可忍地问道:“妈妈,

为什么每个人都不要他的钱?”

练习:

1、 联系实际说说你对民间文学变异性的理解。 2、 联系实际说说民间文学有何教育意义。

3、 给大家说说你家乡的儿歌《月光光》,体会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客家童谣 月光光 一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割韭菜;韭菜花,结亲家; 亲家面前一口塘,打条鲩鱼八尺长;大头拿来熬汤食,尾巴拿来入学堂; 入个学堂四方方,搬条凳子读文章;文章读哩几多本?总共三十零二本; 一本丢落塘,一本丢落井;井里起银杆,银杆好架桥;

桥上好食饭,桥下好洗碗;一洗洗到乌舌嬷,拿给阿婆养鸡嬷。 二

月光光,照四方;四方暗,走田坎;田坎尾,捡枚针;针有眼,交给伞; 伞有嘴,交给锯,两子同年学搬锯;搬锯硑老婆,不如学补箩; 补箩篾丝曲,不如学打铁;打铁难讲价,不如做叫化;

叫化难扛筒,不如割鹨蓬,鹨蓬里一只蛇,吓得哥哥目来来。 三

月光光,照四方;四方暗,照田崁;田崁乌,照鹉鹉;鸪鸪鸟,叫一声; 老鼠鬼,挖油盎,挖啊出,吓一惊。遇到先生还过得,遇到伯公打屁股。 四

月光光,好种姜;姜必目,好种竹;竹开花,好种瓜;瓜茫大,摘来卖; 卖到一点钱,拿来学打棉;棉线断,学打砖;砖对截,学打铁;

铁生鏀,学持猪;猪会走,学杀狗;狗会咬,学杀鸟;鸟会飞!飞到哪? 飞到榕树下!捡到一粒烂冬瓜;拿转去,食唔下,一泻泻到满厅下。 五

月光光,秀才娘;船来等,轿来扛;一扛扛到河中央,虾公毛蟹拜龙王。 龙王脚下一蕊花,拿分阿妹转妹家,转到妹家笑哈哈! 六

月光光,夜夜光;船来等,轿来扛;扛到李屋场,点火看新娘; 新娘十分亲,扛去下汤坑;汤坑三铺路,猪肉煮豆腐; 豆腐密密溶,阿妹拿竹桶;竹桶无米装,阿妹出外乡;

外乡有么人?有崖亲母舅!大舅打个大灯笼,细舅打个洋灯心;

上间点火下间光,照见新娘盘嫁妆;大个盘来十八笼,细个盘来十八箱;

茫开笼,先开箱,衣裳有花又有黄;畅到哈哈笑,就来着衣裳;

拿出这件嫌过短,拿出该件又式长;几箱衣裳无件好,紧想紧真紧心伤! 七

月光光,照地堂;年三十,摘槟榔;槟榔香,摘子姜;子姜辣,喉难舌; 舌绽花,买苦瓜;苦瓜苦,买猪肚;猪肚肥,买牛皮;牛皮薄,买菱角; 菱角尖,买马鞭;马鞭长,起屋梁;屋梁高,买张刀;刀切菜,买箩盖; 箩盖圆,买只船;船无底,浸死人;一个浮起来,一个沉到底! 八

月光光,树头背;鹅挑水,鸭洗菜;鸡公垄谷狗踏堆,狐狸烧火羊炒菜; 猫公走去拿鲁箕,老鼠偷食焜到嘴。 九

月光光,树头背;鸡公砻谷狗踏碓,狐狸烧火猫炒菜;田鸡食饭脚懒懒,老虎上山拗苦樵。 十

月光光,得人爱;狐狸烧火猫炒菜,鸡公砻谷狗踏碓;猴哥送饭用背背,田鸡婆婆抢老妹。 十一

月光光,岭子背;鹅挑水,鸭洗菜;鸡公砻谷狗打碓,狐狸烧火猫炒菜:送饭送到岭子背。 捡到一个花老妹,搭佢亲个嘴。 十二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黄,跳上床; 床无杆,跌落坑;坑圳头,看黄牛。黄牛叫,好种猫;猫头鸡,好种鸡; 鸡入埘,好唱戏。

唱戏唱得好,虱麻变跳蚤。跳蚤跳一工,虱麻变鸡公。鸡公打目睡,天龙走得脱。 天龙走忙忙,撞到海龙王。龙王做生日,猪肉豆腐大大粒。

十三

月亮光光,打开城门洗衣裳。洗白白,洗净净,打发哥哥去学堂。

学堂满,嫁笔管;笔管通,嫁相公;相公矮,嫁螃蟹;螃蟹瘦,嫁绿豆;绿豆青,嫁观音; 观音下来拜四拜,黄狗咬倒观音带。观音带上有个钱,解下铜钱买黄连。 黄连苦,买猪肚;猪肚薄,买菱角;菱角尖,买马鞭;马鞭长,买屋梁; 屋梁高,买把刀;好切菜,好切葱。一切切倒手指公,一盆血,一盆脓。 十四

月光华华,点火烧茶。

茶一杯,酒一杯,嘀嘀嗒嗒讨新妇。 讨个新妇矮墩墩,蒸个饭子香喷喷; 讨个新妇高喃喃,挑担谷子好清闲; 讨个新妇笑哂哂,三餐唔食肚唔饥; 讨个新妇嘴嘟嘟,欢喜食甜也食苦。

食得苦,唔怕苦。唔怕苦,脱得苦; 有福享。有福享,要回想。

十五(平远口音)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 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 亲家门口一口塘,蓄个鲤蟆八尺长。 鲤蟆背上承灯盏,鲤蟆肚里做学堂。 做个学堂四四方,掌牛赖子读文章。 读得文章马又走,一走走到伯公坳。 伯公坳上讨姑娘!

讨个姑娘矮笃笃,煮个饭子香勃勃; 讨个姑娘高天天,煮个饭子臭火烟。 十六

月光光,故事王;盘田缺,捉虱郎; 虱郎飞,两头忙;忙断脚,手又痒; 攀高树,取鸟房;鸟房落,砸中娘; 娘拿篾,细又长;惊心起,跌落塘; 做么崖晓暗狼狈;原来忘记上学堂。 上学堂,阿公唱;莫丢假,俾心向; 向唔来,汝么怕,圣贤从来系榜样; 先生喊汝汝爱讲,莫同哑子一齐伤。 已到堂,坐桌旁;打精神,戒尺凉;

百家姓,嘴来张;三字经,脑背扛;样般使人心念慌? 样般使人心念慌?麻雀松鼠共一场,学好学歹相互帮; 齐食芋头汤,都嚼甘蔗香,一匙一寸山水量;

量长短,量高低;那人落后屁生糠,不服气来前头放; 一直排到北京上,学到技术返家乡; 改村换貌造桥梁,祠堂留名永世芳。

粤语 月光光 一

月光光,照地堂, 虾仔你乖乖瞓落床, 听朝阿妈要赶插秧罗, 阿爷睇牛去上山岗, 虾仔你快高长大罗, 帮手阿爷去睇牛羊, 二

月光光,照地堂, 虾仔你乖乖瞓落床, 听朝阿妈要捕鱼虾罗, 阿嫲织网要织到天光,

虾仔你快高长大罗, 划艇撇网更在行。 三

月光光,照地堂, 年三十晚,摘槟榔, 五谷丰收堆满仓罗, 老老嫩嫩喜喜洋洋, 虾仔你快啲眯埋眼罗, 一觉瞓到大天光, 四

月光光,照地塘;年卅晚, 摘槟榔。 槟榔香,娶二娘,二娘头发未曾长。 再过几年梳大髻,嘀嘀打打娶返归。 五

月光光,照地塘;年卅晚,摘槟榔; 槟榔香,摘子姜;子姜辣,买菩达; 菩达苦,买猪肚;猪肚肥,买牛皮; 牛皮薄,买菱角;菱角尖,买马鞭; 马鞭长,顶屋梁;屋梁高,买张刀; 刀切菜,买箩盖;箩盖圆,买只船;

船漏底,浸死两个番鬼仔,一个蒲头,一个沉底, 一个匿埋门扇底,一个变成条油炸鬼。

月光光(江西弋阳版)

月光光,照砻糠。砻糠空,照相公。 相公矮,照螃蟹。螃蟹八只脚,照鸦雀。 鸦雀滚呀滚,有钱丈夫不买粉。 买起粉来不会搽,有钱丈夫不买麻。 买起麻来不会织,有钱丈夫不买笔。 买起笔来不会写,有钱丈夫不买马。 买起马来不会骑,有钱丈夫不买犁。

买起犁来不会耕,横一耕,直一耕,耕破了脚趾犁破了皮。

月光光(福建武平版)

月光光,走四方;四方暗,照田墈; 田墈尾,捡枚针;针有眼,交分伞; 伞有头,交分牛;牛有角,交分桌; 桌有桄;交给罂;罂有口,交给狗;

狗有尾,交给鸡;鸡有髻,两子同年绷大锯;

大锯没老婆,不如学补箩;补箩篾割手,不如学蒸酒; 蒸酒酒会酸,不如学打砖;打砖砖对截;不如学打铁; 打铁会生黸,不如学迟猪;迟猪难讲价,不如做叫化;

叫化难擐筒,不如入泥窿;泥窿会必坼,不如钻石嚹; 石嚹好种瓜,种个瓜子大,不如拿来买;

种个瓜子细,拿来诱大细;种个瓜子黄,留来诱婿郎。

武夷山 月光光

月光光,照四方。四方圆,卖铜钱。铜钱漏,卖乌豆。乌豆乌,卖香菇。 香菇香,卖生姜。生姜老,卖山枣。山枣黄,卖米糖。米糖甜,卖铜镜。 铜镜滑,卖老佛。老佛笑,卖绣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51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