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测试技术 课后作业

更新时间:2023-10-12 02: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次作业

1、 P126 3-3试举出你所熟悉的5种传感器,并说明它们的变换原理。

2、下图是使用三根引线引入应变片,从而消除引线的影响。分析原理。

解:

3、讨论下图电路采用差动结构后如何:

改善系统的线性;减轻温度等干扰的影响;提高检测系统的灵敏度。 re?应变带来的电阻变化

rt?温度带来的电阻变化

解:

第二次作业

1、举例说明传感器采用差动式结构的优点。 解:要举例说明

2、试述电涡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说明如何使用相敏检波电路进行检测及使用相敏检波的优缺点。

解:电涡流传感器是利用电涡流效应原理,将位移等非电量转换为阻抗的变化(或电感的变化,或Q值的变化),从而进行非电量电测的。一个通有交变电流的线圈,由于电流的变化,在线圈周围就产生一个交变磁场H1,当被测导体置于该磁场范围之内,被测导体内便产生

电涡流,电涡流也将产生一个新磁场H2, H2与H1方向相反,因而抵消部分原磁场,从而导致线圈的电感量、阻抗和品质因数发生改变。

3、电容传感器有哪些优缺点? 答:

电容式传感器的优点:

(1)输入能量小而灵敏度高 (2)精度高达0.01%。

(3)动态特性好,适合测量动态参数。 (4)能量损耗小。

(5)结构简单,环境适应性好(高温、辐射等)

缺点:电缆分布电容影响大,集成电路、双屏蔽传输电缆等——降低分布电容的影响。

第三次作业

1、 什么是压电效应?什么是逆压电效应?

答:某些物质,如石英,受到外力作用时,不仅几何尺寸会发生变化,而且内部会被极化,表面产生电荷;当外力去掉时,又重新回到原来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压电效应。

压电效应是可逆的,当在电介质的极化方向上施加电场,这些电介质也会发生变形,电场去掉后,电介质的变形随之消失,这种现象称为逆压电效应。

2、 什么是电荷放大器?它有哪些特点? 答:

电荷放大器是一个带电容负反馈的高输入阻抗,高增益的放大器,是压电式传感器的一种专

用前置放大器。能将高内阻的电荷源转变为低内阻的电压源。 特点:

理想情况下:电荷放大器的输出电压只与反馈电容的大小、压电体产生的电荷量有关,而与压电体的电容、电缆的电容等无关。 高阻抗变低阻抗输出;

输入电压与输入电荷成正比,信噪比高;

频带宽,电缆长度变化引起的电容变化,不影响测量灵敏度。

作业存在问题:

1、基本都没给出等效电路图和推导过程 2、特点这一块,有些属于乱凑:

a、具有电压输出功能,使仪器可以配装电压输出型传感器;

b、具有一次积分功能,配接压电加速度传感器,除了测量加速度外,还可测速度,配接速度传感器,除了测速度,还可测位移。。。(本身就是测位移的) c、体积小,重量轻,稳定可靠。。。

3、 为什么压电传感器不能测量静态量?压电传感器的频率上限和下限主要由什么决定? 答:理论上来讲,如果施加在晶片上的外力不变,积聚在极板上的电荷无内部泄漏,外电路负载无穷大,那么在外力作用期间,电荷量将始终保持不变。但这是不存在的,漏电阻会很快泄放掉其上的电荷。所以,这类传感器不能用于静态测量。

【存在最主要的问题:很多同学写着压力传感器只有在动态时才有信号输出,静态时,不管受力与否,压力值多大,都没信号输出,所以不能测静态量。。。。这肯定是属于没有认真思考的】

(1) 频率下限

压电传感器的低频响应不好。主要是受到泄漏电阻(传感器本身与放大器输入电阻)的影响。传感器的低频响应可以很低,但就是不能为零(DC); (2) 频率上限

压电传感器的频率上限由传感器本身的固有频率限制,一般应为固有频率的三分之一以下。

第四次作业

1、 理论推导: EAB(t,t0)?EAB(t,tn)?EAB(tn,t0)答:

2、 精密仪器中如何避免热电偶效应带来的影响,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在精密仪器中,热电偶效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需要考虑的内容。每度几十个微伏的热电势在有些情况下会带来很大的测量误差。

由于温度的变化一般是缓变的,因此可以用电容把这一直流变化的量给去除。当然,这里的前提是有用信号必须是快变的。 当有用信号也是慢变的时候,可以使用斩波的方法把它加载到高频分量上,从而与温度的变化区分开来。

在设计电路时,还可通过减小温度差、恒温、使用热电势小的导体对来减小热电势的影响。

3、 太阳能电池的光接收面正对着太阳具有最大的效率,设计一个使用四象限PSD进行太阳

位置追踪的系统,使太阳电池板始终对着太阳。

答题要点:首先给出PSD的工作原理分析,然后设计出追踪框图,并给出相应的分析介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4l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