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部分试题答案
更新时间:2023-11-18 20:3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土地利用规划学部分试题答案
一、概念题部分答案 ............................................................................................................................................. 1 二、填空题部分答案 ............................................................................................................................................. 2 三、简答题部分答案 ............................................................................................................................................. 6 四、论试题部分答案: ....................................................................................................................................... 13 五、综合应用题部分答案: .............................................................................................................................. 14 一、概念题部分答案
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安排和调配。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3.土地开发利用率:一定区域内已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占区域土地总面积中比重。 4.建筑密度:一定地区内,所有建筑物基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5.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按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6.城市化水平:一定区域内城市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7.土地复垦:《土地复垦规定》中规定了土地复垦的含义,指出“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
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1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13.农地整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14.土地利用:土地质量与人的干预活动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15.交通密度:一地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16.城市规模:指一定区域内城市的大小,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17.土地资源: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的和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18.土地复垦: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
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19.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
20.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现状各类型面积的比例关系、在总面积中的比重及在空间组合格局。 21.土地用途管制:为了达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的目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进行分区的基础上,制定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和规则,并据此对各类土地利用和对各利用区域的适宜性作出评价、引导,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行为及方式。
22.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内或国家中,由不同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23.基本农田:是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4.城市规划区:按《城市规划法》,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二、填空题部分答案
1、人们通常把 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 由泥土与砂石堆成的固定场所称为土地;把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称为 土壤 。
2、人力难以达到、难以控制利用的陆地还不能是 法律意义上 的土地。广义的土地的平面观认为土地 指整个地球表面 ;广义的土地的立体观认为土地 是指整个地球表面上下组成立体垂直剖面 ;国家领土是指 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领陆、领水、领陆和领水的底层土,以及领陆和领水上面的空气空间 ;国土资源一般包括 人口和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山区资源、自然保护区等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从经济学分析土地是指包括水面在内的地球表面积 ;从法学的观点看,国土是指 某个国家的人民赖以生存的场所,又指这个地域范围内的全部国土资源 ;土地资源是 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第一资源,是各种资源之首 ;土地资产是指 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占用的土地资源作为其财产的权利 。
3、土地具有 养育功能 、 承载功能 、 仓储功能 和 景观功能 四大功能,集中表现为 土地的有用性 。
4、具有肥力的土地是农作物 正常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的供应者与调节者。 5、人类劳动可以影响土地利用方式,但人类绝对不能 创造出新的土地 。 6、具有景观功能的土地价值在于 舒适性 和 美学价值 。
7、土地区别于其他物品在于土地不是 前人的劳动成果,而是自然产物 。 8、矿产资源蕴藏在地下视土地为 仓库 。
9、位置级差地租反映 土地纯收益 的差异;不同沃度的土地使投入资本的生产率产生差别,是形成 土地级差地租 的重要条件;土地价格是 地租和利息率 的比率。
10、地球表面积系指 在大地水准面上水平投影面积 ; 劳动力和土地 是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而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决定着人类对土地的需要程度。
11、土地属性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性质,既是 生产力要素 ,又是 生产关系即土地关系的客体 ;既是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又是 巨大的社会资产 ;既是 土地物质,又是 土地资本 。任何一种土地利用方式都具有一定社会形式,土地利用反映着一定土地关系。
12、土地利用是 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包括 人类根据土地质量特性开发利用土地和利用土地,改善环境,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 两层含义。
13、土地利用的 宏观布局和合理配置 就是要最终确定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其分布状态,并落实于土地之上。
14、依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可分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依其对象的不同土地利用规划可分为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 乡村土地利用规划 ;依其范围土地利用规划可分为 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 、 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 。
15、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 土地利用规划 的首要任务;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就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 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 ;各类用地的数量和位置一经确定之后,紧接着要解决 土地利用的微观设计 。
16、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 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相互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称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按规划的深度可分为 土地利用规划 、 土地利用设计 、 土地利用施工 ;按区域性质分为 行政区、自然区 和经济区甚至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 ;为了便于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 全国 、 省 、 市 、 县 、 乡 五级土地利用规划。 17、 土地利用结构的实质 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面积的数量比例关系。
18、根据地价与土地用途之间关系,后把位于 和接近城市中心区 土地 规划作商业用地。 19、区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杜能 、 韦伯 、 克里斯塔勒 、 寥仕 。
20、持续发展是一种既要 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1、土地综合平衡受制于 社会经济综合平衡 ,是其在土地利用方面的具体体现;土地数量有限性与 土地需求增长性 构成土地持续利用的特殊矛盾。
22、 土地数量有限性 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客观必要性; 土地可更新性 使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成为可能。
23、生态学是研究 生物与无机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的科学;规划是指 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 前性的调配和安排;规划学是一门 预测变化 的科学,规划应理解为 给出行动的 的过程。
24、一块草地、一片森林、一片沙漠是 自然 生态系统;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 土地生态系统 和 土地经济系统 复合而成;系统工程= 传统工程 +系统观点+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
25、人类合理地组织土地利用的目的在于 获取最大效益和最佳服务 ;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 用地要求 的协调上。
26、按照逐级控制原则的要求,应当首先进行 关系全局的具有控制作用项目的规划 ,然后再进行 土地利用细部规划 。
27、 人地关系 是人类与土地之间的关系。
2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 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土地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其核心内容是 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作用是 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用地 ;实质是 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 ;具有 整体性 、 长期性 、 战略性 和控制性等特性。其规划的对象是规划区域内的 全部土地资源 。
2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包括 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 、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 、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
30、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报 国务院 审批。
31、 小康 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社会发展阶段,宏观上是指 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分配制度的改善 ,微观上是指 居民生活条件、生活质量和生活效果的综合提高 。食品支出占生活费支出的比重被称为 恩格尔系数 ;反映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指标是 吉尼系数 。
32、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的依据是“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的基本国策;“ 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环境保护 ”的基本原则。
33、进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依据是 区域土地及其相关资源状况 、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 、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区域生产力的布局 、保障人民生活与社会安定的需要;主要内容包括 明确规划要解决的问题 、 分析土地供需基本状况 、 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 、 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 。 34、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应将 居民点 布置在生产区的地形上方,主导风上风向和河流流向地的上游。 35、 土地资源 的绝对数量大,按人口平均的 相对数量小,是我国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 36、 基本人口 是指直接参加生产活动的劳动力人数; 土地的人口承载力 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7、土地垦殖率= 耕地面积 /土地总面积×100%; 建筑密度 =建筑物基底面积/用地总面积×100%; 建筑容积率 =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100%。土地利用率= 已利用土地面积 /土地总面积×100%;土地农业利用率= 农业用地 /土地总面积×100%;人口密度= 人口总数 /土地总面积;单位土地纯收入= (产品总产值-生产成本) /土地面积。
38、预测方法有 定性预测 、定量预测 和 综合预测 三类;土地需求量预测包括 农业用地 和 建设用地需求预测 ;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有 趋势预测法和回归预测法 。 39、劳动平衡法一般运用于 城市 和 城镇居民点 的未来人口预测。
40、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对 土地质量 相对于各种可能土地用途的综合评定;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 为土地利用决策、科学的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本依据 。 41、土地质量是指 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表现出效果的优良程度 ;土地质量评价是指 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 ;按评价的目的可分为 土地适宜性评价 、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 土地经济评价 、 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研究 四类。 42、作物总产量=作物内部需要量/ (1-作物的商品率 ) 。
43、地区作物平均先进单产=(地区平均单产+先进单位的平均单产) /2。
44、果园面积=成年果树载植面积/ 1-(果园内林带、道路、沟渠占果园总面积的比重+幼年果树占果园总面积的比重) 。
45、居民点规划占地面积=规划人口数× 人均用地定额指标 。 46、水库库容估算方法有 地形图法 、 断面法 、 系数法 。 47、评价系数法是把 把不同量纲的指标 化为无量纲系数的方法 48、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方法有: 土宜法 、 综合法 、 模型法 。 49、期末用地面积= 期初用地面积 +期内用地增加量-期内用地减少量。
50、土地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是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土地质量评价和土地需求量预测 。
51、土地利用结构研究必须解决两个问题: 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土地资源 、 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 。
52、常见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有 土地利用分区模式 和 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土地利用分区是在规划区域内不可重复出现的;而 土地利用类型 则可以重复出现;土地利用分区模式中区内含有 土地利用 类型。
53、土地利用分区可分为 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和土地利用用地分区 。
54、 土地用地分布是指已经形成的土地利用空间形式,是已经实现的现象,被称为 土地利用现状 ; 土地用地布局 则指土地利用的再分配,是规划中的设想。 55、量度城镇化可采用 主要指标法 和 复合指标法 。
56、当今世界城市化的新特点是 出现了大城市化趋势、发达国家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则以生计城市为主 。
57、目前国外比较适用的城镇布局理论有 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 、 门槛理论 、 带形城市理论 。 58、城镇体系是指 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具有 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 等特性;城镇体系规划则是指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总目标而进行的规划 ,其功能结构包括: 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是: 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城镇体系的基础条件分析和城镇化和城镇体系分析 。 59、居民点规模是指 居民点的大小 ;一般地讲,具有 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活动规模、辐射规模 。 60、交通运输方式有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 五种;水利工程用地包括 防洪工程、灌溉工程、治涝工程、水电工程和输水工程 五类。 三、简答题部分答案
1.何谓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有何特点?
答: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之一,针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
的某一专门问题或某一产业部门的土地利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具有以下特性:
针对性,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则是针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中的某一专门问题或某一类型的土地使用问题进行的规划,有很强的针对性;
局部性,在一定时期,需要开发、使用、整治和保护的土地只是局部存在的,因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相对规划区内部分土地而言的;
具体性,因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内容、措施、解决的土地利用问题都比较具体,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
选择性,由于各个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不同,不同问题和不同行业部门的用地,其规划的类型、内容、程序、方法等就不同。根据规划区所存在的土地利用具体问题,选择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类型。
2.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程序?
答:(1)审核各类用地数量与布局;(2)用地数量综合平衡;(3)用地布局综合平衡;(4)部门用地需求预测;(5)经多次协调难以达成一致的,由规划办公室提出处理意见,交规划领导小组讨论决定;(6)拟定全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方案,规划土地利用区,确定土地整理、复
垦、开发任务,并将全县各类用地指标分解至各乡(镇)。 3.何谓土地开发?有何特点?
答:土地开发是指人类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技术措施等,使各种未利用土地资源,如荒山、荒地、荒滩、荒水等,投入经营与利用;或使土地利用由一种利用状态改变为另一种状态的活动。
具有如下特点:(1)土地开发必然带来生态环境的变化,土地是由土壤、植被、气候、水文及地质、地貌组成的综合体,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土地开发就是要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从而建立新的生态平衡;(2)土地开发必然带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土地开发与社会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土地开发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同时,土地开发也将决定社会经济结构的组合方式;(3)土地开发具有经营性的特点,土地开发是为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土地创造条件而进行的经济技术的投入过程,通过土地开发增加了可利用土地面积,改善了土地利用条件,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所以土地开发是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4)土地开发是一个开发、利用、再开发、再利用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未利用地被开发为可利用的农地;低产农地转化为高产农地;农地转化为村庄;农地和村庄又将被开发为城市。土地开发和利用不断相互更替,循环往复。但每一个循环的过程都不是机械的重复,都是在前一个循环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4.简述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答:编制程序如下:(1)准备工作阶段:包括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和规划办公室,拟定规划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落实规划经费和人员以及进行业务培训等。从业务角度看,编制规划任务书和工作计划是两个重要的内容;(2)调查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根据需要,在收集和调查有关文件、资料基础上,进行专项研究。并进行必要的外业调查核实;(3)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方案阶段:在上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定用地指标,编制供选方案,确定用地分区和主要用地项目的布局,编绘总体规划图,编写总体规划报告;(4)规划审批和公布实施阶段:规划报告编写完成以后,要履行审批手续,形成一个规范性文件。根据审批手续,规划(送、审稿)必须提交同级人民政府通过,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最后由同级人民政府正式公布实施。 5.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
答:其基本特征如下:(1)整体性,城镇体系是由城镇、联系通道和联系流、联系区域等多个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2)等级性或层次性,系统由逐级子系统组成。城镇体系的各组成要素按其作用都有高低之分,全国性的城镇体系由大区级、省区级体系组成,再下面还有地区级或地方级的体系;(3)动态性,城镇体系不仅作为状态而存在,也随着时间而发生阶段性变动。 6.何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如何理解其整体性?
答:是在一定规划范围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其整体性表现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对象是规划区内的全部土地资源,而不是某一种用地;在总体规划中要全面考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要把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与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 7. 简述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任务是落实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根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及本乡(镇)的土地资源特点,确定乡(镇)土地利用的目标和方向;(2)具体确定并落实县级规划所确定的各类土地利用区;(3)编定各土地利用区的使用用途,具体落实每块土地的规划用途;(4)阐明落实上级规划指标和各类土地利用区的途径、措施。
8.土地整治的主要类型有那些?
答:土地整治是在一定地域上进行的,不同地域其自然条件、生态特征、土地被破坏和退化的特征也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整治类型。一般土地整治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水土流失地的整治;(2)盐碱地的整治;(3)风沙地的整治;(4)沼泽化土地的整治;(5)红黄壤综合整治。 9.简述土地用途管制的基本内容?
答:基本内容是:(1)农地用途管制,包括限制转移管制和许可转移管制。前者是依据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划定一定数量的农地主要是耕地作为特殊保护的区域严格加以管制;后者则是根据规划需要,在一定条件限制下,允许部分农地进行规定用途的转用;(2)非农地用途管制,其重点是非农地建设用地的用途管制,主要包括增量非农业建设用地的用途管制和存量非农地建设用地的用途管制,其中增量非农业建设用地的用途管制与农地许可转移管制密切结合,因此非农地用途管制的重点应是存量非农业建设用地的用途管制。
10 .简述城镇体系规划的内涵?
答:在一定区域内将各种等级、各种类型不同城镇按照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和规模适宜的原则进行安排,使之形成具有一定时空地域结构、相互联系的城镇网络的有机整体,即为城镇体系规划。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分别组织编制。全国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设市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镇的总体规划包括市或县的行政区域内赌东道的城镇体系规划。
11.简述我国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我国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如下:
(1)根据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县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与任务;(2)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制定全县各类用地指标,确定分阶段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保护任务;(3)划定土地利用区,确定各区土地利用管制规则;(4)安排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5)将全县土地利用指标落实到乡(镇);(6)拟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12.何谓土地开发?编制土地开发规划的基本原则?
答:土地开发是指人类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技术措施等,使各种未利用土地资源,如荒山、荒地、荒滩、荒水等,投入经营与利用;或使土地利用由一种利用状态改变为另一种状态的活动。其编制的基本原则如下:(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原则 必须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下进行,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用地平衡调整,与总体规划保持一致,进一步的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所提出的开发目标;(2)生态优化原则 建立在获取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既要保护好固有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又要改善生态环境条件;(3)最佳利用原则 在开发能力许可的条件下,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同时,尽可能挖掘潜在的面积和尽可能利用其优势;(4)可行性原则 编制开发规划时必须先进行可行性论证,规划所确定的开发目标、开发规模、开发利用方向等必须是经济、技术、生态各方面皆可行的。
13.何谓土地整理?我国土地整理有何成功模式?
答:土地整理就是为了使土地利用方式、强度和结构适应特定发展时期的特定目标,将土地利用的分布状况加以重新调整的过程。我国成功模式有:(1)“三个集中”模式,以上海奉贤为代表。在规划和实施规划中,逐步做到农民住宅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2)“三位一体”模式,以苏南地区为代表。将基本农田保护区、城镇建设和土地整理规划一起
抓,达到田、路、村、渠、相配套,农田、村庄、工矿、城镇相协调;(3)“六位一体”模式,以山东省五莲县为代表。在一个小流域内,对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实施综合整理;(4)“八位一体” 模式,以安徽省六安地区性为代表。实行田、水、路、渠、宅、塘、坟、高效农业八位一体综合治理;(5)“迁村并点”模式, 这一模式在很多地区广为推行。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村庄土地整理结合中心村建设、农民公寓房建设进行,农民住宅向按规划集中建设的中心村搬迁后,对原村庄土地进行整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迁村并点,村庄土地整理是结合农村小康建设,主要是腾出耕地、挖掘村内空地、治理空心村等。 14.简述土地利用调整的次序?
答:土地利用调整的次序如下:(1)优先安排农业用地,.农业用地内部优先安排耕地;(2)非农业建设用地内地优先安排交通、水利、能源、原材料工业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其他建设用地按照产业政策安排;(3)各类用地的扩大以内涵挖潜为主,集约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4)林牧渔业用地确需扩大的,应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水、荒滩地;除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用地外,其他均不得占用耕地;(5).建设用地确需扩大的,应尽量占用劣地,特别应控制占用耕地及林地。 15.简述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编制程序?
答:编制程序如下:(1)土地管理、农业和水利等部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乡(镇)域范围内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等级,其他用地和水利建设发展用地等提出轮廓性规划方案,在图上标明各项用地的范围和位置;(2)村镇规划部门对乡(镇)范围内的村庄和集镇的布点、建设发展用地的规模、区域内的道路,提出初步规划方案,并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标明村镇建设发展控制用地的范围、区域内的道路走向和等级等;(3)按照有关指标,平衡两项规划并调整后,最终确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布局。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区(一级保护的农田)和阶段性农田保护(二级保护的农田)范围的划定;(4)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实地勘探、丈量,划定保护田块并编号、登记造册,在各保护区田块设立保护标志牌。
16.编制土地开发规划有何重大意义?
土地开发的目的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因此,对土地开发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编制土地开发规划的意义主要在于:
编制规划是土地开发决策的需要,规划将告诉决策者:土地开发的紧迫性、效益、土地开发利用方式、开发计划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为土地开发决策提供依据。
编制规划是避免盲目开发土地资源的有效措施,土地开发是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预,必然会引起土地生态环境的变化。如果土地开发中没有规划的指导,盲目开发不仅会浪费土地资源,甚至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通过规划,科学合理地确定土地开发的最佳方式、结构和规模,就能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
编制规划是土地开发经营管理的直接依据。 编制规划是对土地开发进行宏观控制的重要手段。 17.编制土地整治规划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土地退化是各种自然因素和不当的人为干预综合作用的结果,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加以综合治理。制定土地整治规划必须要与流域性治理规划结合起来,小流域综合治理要与大、中流域性治理规划相协调,把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作为一个整体,既要结合行政区域,按照地域性土地的自然特性,进行地域的分区划片,分区治理,做到上下游统筹兼顾,区域间协调安排,山水村田统一规划;
又要把土地作为自然综合体来研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地进行综合整治。
明确主攻方向,因地治理土地,土地整治规划是在特定土地开发区域上进行的,有较强的地域性。不同的土地整治地域有着不同的土地景观和治理类型。在土地整治规划中,应根据土地的特性和经济条件以及危害规律,结合当地历史经验,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整治规划方案。
从实际出发,措施可行,我国土地整治范围广阔,除自然条件的地域性差异明显外,各整治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生产技术和开发的历史,土地利用方式等也都不尽相同。所以进行土地整治规划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本着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方针,合理地制定规划目标和措施指标。
远近结合,力求实效,土地整治规划不能一次完成或一劳永逸,而是在整治过程中不断提高和完善,逐步实现其治理效益。这样必须把当前规划实施项目与土地开发治理长期措施相结合,根据不同时期的要求,制定其可行措施。
保持土地生态平衡,土地整治规划就是要探求土地不利的生态环境,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的良性循环。土地生态有较强的可塑性和或变性,可以按人们的需要而控制,这变更的范围和限度是通过土地整治规划实现的。所以,在制定规划时,首先要把治理区的土地作为生态系统整体来研究,统一考虑治理工程的效益及其对自然环境产生的生态效应。 18.土地开发规划的内容?
土地开发规划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开发的决策规划,即进行土地开发的可行性论证,确定土地开发的规模、时间、地点和方法,二是待开发土地的利用规划,即确定区域内各类待开发土地的用途。土地开发规划可分为农用地开发规划和城镇土地开发规划,两者内容各有侧重。 19.土地复垦的范围是什么?
凡因从事开采矿山资源、烧缺制砖瓦、燃煤发电、兴修水利、农田基本建设、修筑铁路、公路和各种道路等以及各种建筑物和废弃物压占等一切活动,而人为造成土地破坏和废弃的都属于土地复垦范围,还有各种污染、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以及村庄四旁坑、洼、塘、废弃宅基地等也属于土地复垦的范围。
20.土地复垦有何重大意义?
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的压力越来越大,土地问题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为此,国家近年来运用综合手段加强了土地管理,并有计划地开发荒地,以缓解人地矛盾,但另一方面,在各项生产建设中都有大量土地遭到破坏。据统计,我国因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累计1300多万公顷,其中由于从事开采矿产资源、烧制砖瓦、燃煤发电等生产和建设活动破坏废弃的土地约330多万公顷,其中70—80%为耕地;由于兴修水利和修筑铁路、公路等建设活动废弃的土地,建筑取土等零星废弃地及农村坑塘等约1000万公顷,其中耕地占70%。此外,城市周围的垃圾堆场占地也很严重。这些被破坏的土地不但使土地和耕地减少,而且使环境恶化,特别是采掘工业,不仅破坏和改变地表以下200—400m以内地层,而且严重影响地表的生态环境,常常引起塌陷、污染、水土流失、滑坡等灾害。因此,搞好土地复垦对于增加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工农关系,保障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均具有重要意义。
21.土地复垦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本着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建则建的原则,将被破坏的土地恢复利用,科学合理地确定其用途。
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近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规划要切实可行,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土地复垦要和生产建设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并结合生产情况,逐年实施。
土地复垦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以及矿区规划等相协调,做到地区建设布局合理化,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美化环境,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22.土地复垦规划的类型有那些?
从规划的性质来分,可分为矿区土地复垦的总体规划与复垦区的规划设计两种。
从时间上可分为采前规划和采后规划。采前规划是指新矿区开发时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复垦问题而进行的规划;采后规划是指老矿区开发后所作的复垦规划。
按废弃地的类型可分为矿山开采废弃地复垦规划、煤矿塌陷地复垦规划、砖瓦窑废弃地复垦规划、交通挖压废弃地复垦规划、水利压挖地复垦规划以及废弃宅基地复垦规划等。
根据矿区地下水埋深不同,可分为高潜水位矿区复垦规划和低潜水位矿区复垦规划等。 23.土地保护规划的任务和类型?
土地保护规划是基于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生态环境脆弱这一特点提出的,其基本任务是在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环境、价值等分析基础上,确定土地保护的类型、规模,保护区的分布、范围,保护重点与保护级别,并制定保护措施、技术方案和有关政策。土地保护不是消极的维护,而是在维护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土地保护规划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以保护资源为主的土地保护规划,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蔬菜基地保护规划、草场保护规划等。以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为主的土地保护规划,如海岸带保护规划,风景旅游区保护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等。以保护珍稀物种和自然历史纪念物为主的土地保护规划,如自然保护规划、文物古迹保 24.基本农田的概念和范围?
依据国务院所发布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根据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总量需求,以及土地的生产力可能达到的水平,划定必要数量的农田为基本农田,实行长期保护,永久不得占用,就能为子孙后代保住一方饭碗田,人们就能安心地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把基本农田建设成稳产高产田,不断提高单产,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以适应人口增长对农业提出的日益增长的要求。按《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下列耕地应列入基本农田,严格管理:
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
蔬菜生产基地;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国务院规定应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其他耕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25.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原则?
根据不同地区确定保护重点。我国东部地区人多地少,中部地区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因此,在东部、中部地区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时,要把大部分农田划作保护区,重点保护起来。西部地区良国较少,首先要把高产农田和城镇郊区的农田保护起来。保护面积要尽量集中连片,并视山区、丘陵区和平原区土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而定。
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在确定和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时,除满足当地规划年人口对
粮棉油等农产品的需要外,还要做好市场分析与预测,考虑到农产品的调出、调入问题。
正确处理农业和非农业用地的关系。在基本农田优先用于农业的同时,还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综合平衡国民经济各部门对土地的需求,落实各项非农建设用地。
因地制宜,讲求实效,注重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区要细致明确,落实到地块,建立标志,便于群众监督,为基层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使规划更具可操作性。
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要与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城镇规划相协调,避免出现大的矛盾,以影响保护区规划的实施。 26.农地整理的主要内容?
土地整理包括农地整理和非农地整理。根据我国国情,现阶段土地整理一般指农地整理,即“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一条)。农地整理是以土地利用的平面布局调整为主,主要包括: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平整土地,改良土壤;道路、沟渠综合建设;归并农村居民点、乡镇企业等;复垦废弃土地;划定地界、确定权属;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27.土地整理的基本目标?
土地整理的根本目标是形成合理、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从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来看,土地整理主要是要达到“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一条)的目标,具体体现为:
增加耕地面积,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调整和组织土地关系,使土地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提高的要求;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以土地产出率为基础的土地生产能力;提高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能力。
28.何谓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编制土地利用详细规划须遵循那些原则?
答: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规划和专项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直接对某一地段或某一土地使用单位的土地利用及配套设施作出具体安排,是土地利用总规划和专项规划深入和细化。 原则:(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遵循自然科学规律和符合美学原理;(3)系统内动态平衡、系统外环境相协调;(4)因地制宜;(5)以人为本。 29.简述编制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原则?
答;切实保护耕地原则;综合协调原则;双轨并行原则;局部服从全局原则,眼前服从长远利益原则;保持村级行政区划完整性原则。 30.简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那些原则?
答;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效益原则;逐级控制原则 3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体是什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体是人民政府。依据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2、在县级行政范围内必须强调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么?
没有必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采取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耕地总量减少的,由国务院责令在规定期限内组织开垦与所减少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并由国务院土地行
政主管部门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
33、各级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保护率必须保持在80%以上?
没有必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占本行政区内耕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说明保持基本农田保护率80%的行政级别是省级行政区域。 34、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有何区别?
基本农田是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主要是生产条件较好、集中连片、产量较高,城镇或村镇建设规划区外的耕地,交通沿线的耕地和其他国家规定需要保护的耕地。
一般农田是指规划确定为农业使用的耕地后备资源和其他零星非耕地、坡度大于25度,但未列入生态退耕范围的耕地、泄洪区内的耕地和其他劣质耕地。
3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有何不同?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范围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龙头”,在我国土地管理事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之一,针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某一专门问题或某一产业部门的土地利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入和补充,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规划和专项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直接对某一地段或某一土地使用单位的土地利用及配套设施作出具体安排,是土地利用总规划和专项规划深入和细化。 四、论试题部分:
1.试论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答: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解决各种土地利用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国民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和依据。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土地利用处在无规划的盲目利用状态,以致造成一系列退化破坏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防止土地利用的短期行为继续发生,使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迫切需要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方向、结构、布局作出符合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宏观规划,藉以指导各个局部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改良和保护,为改善土地利用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创造良好的条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面积仅及世界人均面积的1/3左右,而且农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在人口持续增长、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乡建设用地势必进一步扩大的形势下,对数量有限的土地资源如不做出统筹兼顾的长远安排,不加以控制,任其自由占用和随意扩展,必将制约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去土地利用宏观失控的后果,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因此,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和 1991年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都提出了尽快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实行用途管制的基础。依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必须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基础和依据。
2.如何认识和处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均是以国民经济长期发展规划为依据,利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统筹安排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从土地利用的广度看,两个规划是域和点的关系,前者是在域的范围内研究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和空间布局,侧重于域内全部土地的利用,而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区内从事以上工作。这就是说城市规划应当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城市规模应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
我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执行,它包括农村用地,城镇用地在内。
从可操作性来看,县(市)一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5万,各个乡(镇)用地规划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1万,因此,对城区范围用地,仍属示意图性质,对城区作出详细程度的用地安排是城市详细程度规划任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之一是确定城市规模的大小和空间布局的选择,当然,这也就必然要涉及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城市规划的协调问题,但须以法律形式,保证未来人口吃饭所需的基本农田不再被侵占。
从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来说,应对长远未来用地的扩展,作一些超前考虑,既要考虑城市发展的合理性和经济性,也要考虑农业用地的合理性和经济性,经过权衡,提高长远未来城区扩展用地的可能范围,以作为确定城市规模的重要依据。
3.试论述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要途径?
答: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与管理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自然等多方面的因素,必须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手段,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1)要强化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与管理,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利用计划的具体安排并实施规划的最重要的行政手段之一;
(2)要建立实施规划的领导责任制,层层定立实施规划的领导责任制度可以促进土地利用规划落到实处;
(3)要实行规划公告制度,要有组织地做好规划的宣传、发布工作,特别要重视做好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的公告工作;
(4)要建立建设项目用地的规划审查制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阶段,必须经态度管理部门预审;
(5)应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
(6)要加强城市和村镇规划审核,加强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用地布局及近期建设占用耕地面积等方面的审核,切实保证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
(7)要建立健全土地开发整理的规划审理制度,保障耕地占补平衡并改善态度生态环境; (8)强化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为规划的实施与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总而言之,应充分利用规划过程和动态监测的属性数据及空间数据,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检验、分析规划实施情况,提高规划管理的工作效能和效率。 4.试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用途管制的关系?
答:土地利用规划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用途管制则是落实土地利用规划的手段措施(2分)。首先,建立有效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以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为前提的,土地利用规划就是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划分的,划分土地用途区,落实用地布局。土地利用分区的主导用途是管制的
重点,也是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向;鼓励次要用途向主导用途转变,也可维持现状,但不变为期他用途。其次,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可解决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地位并保证规划实施。依据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规定,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整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未经规划的地区或规划未批准的地区,不得擅自改变土地利用现状。而且,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就是要求交通用地规划、水利用地规划、林地规划、城市规划、城市用地规划等专业规划应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专业规划的实施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全面实施。 五、综合应用题部分答案:
1.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8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480 kg,蔬菜占有量14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 hm2,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 hm2,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 解答如下: 求耕地需求量:
粮食用地=(总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自给率)/(粮食播种单产×复种指数)=(80万人×480kg/人×80%)/(15000 kg/hm2×2)
=1.024万hm2 经济作物用地=(1.024×2)/8 =0.256万hm2
蔬菜用地=(总人口×人均蔬菜占有量)/(蔬菜播种单产×复种指数) =(80万人×140kg/人)/(30000 kg/hm2×2)
=0.1867万hm2 因此,规划年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经济作物用地+蔬菜用地
=1.024万hm2+0.256万hm2+0.1867万hm2 =1.4667万hm2
2.某地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将达到10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城市化水平达到55%,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00m2,村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20m2,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7∶3,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解答如下:
(1) 求耕地需求量:
粮食用地=(总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播种单产×复种指数)
=(100万人×500kg/人)/(15000 kg/hm2×2.5) =4/3万hm2
经济作物用地=(4/3×3)/7
=4/7万hm2
因此,规划年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经济作物用地
=4/3万hm2+4/7万hm2
=1.9048 万hm2
(2) 求居民点用地需求量:
城市居民点用地=(总人口×城市化水平×人均用地指标) =100万人×55%×100 m2/人
=0.55万hm2
村镇居民点用地=(村镇总人口×人均用地指标) =100万人×45%×120 m2/人
=0.54万hm2
因此,居民点用地=城市居民点用地+村镇居民点用地
=1.09万hm2
3.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9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m2,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00m2和8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解答如下: 求耕地需求量:
粮食用地=(总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播种单产×复种指数)
=(90万人×500kg/人)/(15000 kg/hm2×2)=1.5万hm2 经济作物用地=(1.5×2)/8=0.375万hm2 蔬菜用地=(总人口×人均蔬菜占有量)/(蔬菜播种单产×复种指数) 因此,规划年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经济作物用地+蔬菜用地 =1.5万hm2+0.375万hm2+0.24万hm2
=2.115万hm2
求居民点用地
城市居民点用地=(总人口×城市化水平×人均用地指标) =90万人×65%×80 m2/人
=0.468万hm2
村镇居民点用地=(村镇总人口×人均用地指标) =90万人×35%×100 m2/人
=0.315万hm2
因此,居民点用地=城市居民点用地+村镇居民点用地=0.783万 hm2
4.某地2000年人口为80万,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人口机械增长率为将达到6‰、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8比2,如果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是多少?
5.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85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年机械增长率为5‰,人
=(90万人×160kg/人)/(30000 kg/hm2×2)=0.24万hm2
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 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00m2和80m2 ,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6、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120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5‰、年机械增长率为6‰,人均粮食占有量45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 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7: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0m2和100m2 ,试测算该地规划年: (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6分); (2)耕地需求量(6分); (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分)
4、5、6、题答案(略)
7、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116万、该地垦殖率为36.56%,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5‰、年机械增长率为16‰,人均粮食占有量420 kg,人均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 hm2,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 hm2,规划期内由外地调入粮食15万t,调出蔬菜10万t,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2%,如果规划年将经济作物(蔬菜除外)用地面积调整到耕地总面积的11.1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4m2和96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
(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6分);
P总人口=P2001×(1+年机械增长率+自然增长率)
=116×(1+4.5‰+16‰)=139.2435万人 P城市人口=139.2435×62% =86.3310万人 P村镇人口=139.2435×38% =52.9125万人
(2)耕地需求量(6分);
粮食用地需求量=(规划目标年总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调入粮食量)/(粮食播种单产×复种指数) =(139.2435万人×420kg/人-15000 kg)/(15000 kg/hm2×2) =19493.59hm2
蔬菜用地=(总人口×人均蔬菜占有量+调出量)/(蔬菜播种单产×复种指数) =(139.2435万人×160kg/人+10000 kg)/(30000 kg/hm2×3.5) =2121.90hm2
由于经济作物用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1.13%,因此,蔬菜用地和粮食用地占耕地总面积的88.87%. 因此,规划年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 +蔬菜用地)/ 88.87% =(19493.59hm2 +2121.90hm2 )/ 88.87%
=24322.5948hm2 (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分)
城市居民点用地=(城市总人口×人均占用地指标)
(2010-2001)
规划期年限
=86.3310万人×96 m2/人=9287.776hm2
村镇居民点用地=(村镇总人口×人均占用地指标) =52.9125万人×124 m2/人
=6561.15hm2
因此,居民点用地=城市居民点用地+村镇居民点用地=15848.926 hm2 (4)规划年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指标(2分)
规划年人均土地=(规划目标年耕地总面积/垦殖率)/规划目标年总人口
=(24322.5948hm2/36.56%)/139.2435万人 =0.7167亩/人
规划年人均耕地=(规划目标年耕地总面积)/规划目标年总人口
=(24322.5948hm2)/139.2435万人 =0.2620亩/人
8.某乡的土地利用现状构成如下表所示,另知该乡当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100hm2,养殖水面为180hm2,试计算下列指标:
表—2 土地利用现状构表 单位:hm2 土 地 总面积 3140 1200 300 550 耕地 园地 林地 地 50 用 地 150 矿用地 78 用地 90 小计 750 已利用 450 50 牧草城镇村独立工交通水域 未利用地 (1)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1200/3140×100% =38.22%
(2)土地农业利用率=(耕地+园地+牧草地+林地+养殖水面)/土地总面积×100% =(1200+300+550+180)/3140×100% =72.61%
(3)耕地复种指数=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2100/1200×100% =175%
(4)林地覆盖率=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550/3140×100% =17.52%
(5)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水域面积×100%
=450/750×100% =60%
(6)建设用地利用率=(城镇村用地+交用用地+水利工程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150+90+270)/3140×100% =16.24%
9.某乡的土地利用现状构成如下表所示,另知该乡当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100hm2,养殖水面
为780hm2,试计算下列指标: 表-1 土地利用现状构表 单位:hm2 土 地 总面积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城镇村用地 独立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地 小计 已利用 2200 1300 850 250 1150 125 790 2750 1450 450 (1)土地垦殖率; (2)土地农业利用率;(3)耕地复种指数; (4)林地覆盖率; (5)水面利用率; (6)建设用地利用率; 9题答案略
10.下表为某县2000—2010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请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 填空题
表—1各类土地综合平衡表
单位:hm2
类 型 耕 地 园 地 林 地 牧 草 地 基期面积 4120 550 542 210 土地利用类型 期内减少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城镇村用地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地 3800 60 130 20 500 15 5 45 30 18 10 500 12 10 8 633 133 35 20 14 15 8 200 40 6 338 138 25 10 10 5 320 90 42 30 114 126 60 155 937 60 50 460 10 180 10 8 10 20 248 68 5 6 10 20 10 10 26 城镇村用地 614 交通用地 水 域 未利用地 规划面积 期内增加 326 1560 185 8107 10 80 13 12 698 198 1500 16 30 3990 573 190 113 1566 61 66 31 (2)填空题
表—2 土地利用结构表 用地类型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基期年 面积 % 规划年 面积 % 4120 50.82% 3990 49.22% 550 542 210 6.78% 6.69% 2.59% 7.57% 573 698 248 633 7.07% 8.61% 3.06% 7.81% 城镇村用地 614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地 土地总面积 326 4.02% 338 4.17% 1560 19.24% 1566 19.32% 185 2.28% 61 0.75% 8107 100% 8107 100% 11.下表为某县2000—2010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请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 填空题
各类土地综合平衡表 单位:hm2
类 型 耕 地 园 地 基期面积 5120 510 土地利用类型 期内减少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城镇村用地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地 4850 50 120 10 15 5 35 20 25 20 15 10 10 5 270 70 440 林 地 牧 草 地 642 312 60 50 10 600 300 10 8 10 20 368 68 18 6 800 12 10 8 909 109 2
14 6 8 400 40 6 519 119 10 6 10 42 12 114 120 60 150 838 838 20 10 10 20 城镇村用地 914 交通用地 水 域 未利用地 规划面积 期内增加 520 1860 180 10058 80 10 10 770 170 2
1800 16 30 5040 540 190 100 1851 61 51 31 备注: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0000 hm。养殖水面为600 hm。 (2)计算指标题
①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5040/10058×100%=50.9%
②土地开发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地-未利用水面)/土地总面积×100%=[10058-61-(1851-600)]/10058×100%=86.9%
③林地覆盖率=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770/10058×100%=7.6% ④退耕还林率=耕地退还林地面积/耕地基期面积×100%=120/5120×100%=2.4% ⑤退耕还湖率=耕地退还湖地面积/耕地基期面积×100%=15/5120×100%=0.29% ⑥耕地退化率=耕地退化难利用/耕地基期面积×100%=10/5120×100%=0.19%
⑦如养殖水面保持不变,则水面利用率=利用水面/水面水面总面积×100%=600/1581×100%=33.3% ⑧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0000 hm2,则复种指数=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10000/5040×100%=198%
12.下表为某市2000—2010年土地利用规划综合平衡表,应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填空:(a—z)
各类用地综合平衡表 单位:公顷
类 型 耕 地 园 地 林 地 牧 草 地 基期面积 5200 480 642 312 土地利用类型 期内减少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城镇村用地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地 5000 40 15 600 5 a 20 c 900 10 q 158 10 b 14 12 f 440 5 r y 20 10 200 60 d 12 g i j 50 u z 160 40 420 e 10 5 p x 20 10 10 n w 10 h k o 65 城镇村用地 1124 交通用地 水 域 未利用地 总面积 期内增加 520 1800 80 l 10 m v 1800 s 20 30 t 10 备注:农用地播种面积为10000公顷;养殖水面为600公顷。
(2)计算规划年有关指标: 土地垦殖率;土地利用率;林地覆盖率;水面利用率(养殖水面保持不变);退耕还林率;退耕还湖率;退耕还牧率;耕地退化率;耕地保护率(基本农田保持4600公顷);
复种指数(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0000公顷)。
13.下表为某县2000—2010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请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 (2) 填空:填出期内增加、期内减少和规划面积的数据:
各类土地综合平衡表 单位:hm2 类 型 耕 地 园 地 林 地 牧 草 地 基期面积 4520 450 540 240 土地利用类型 期内减少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城镇村用地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地 4200 60 130 20 500 15 5 45 30 16 10 530 12 10 8 2
35 20 14 15 8 200 20 6 2
25 10 10 5 20 60 50 360 10 180 10 8 10 20 5 10 2 10 10 20 10 10 20 城镇村用地 640 交通用地 水 域 未利用地 规划面积 期内增加 320 1500 280 80 18 12 1460 106 30 备注: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0000 hm。养殖水面为600 hm。
(2)计算规划年有关指标: 土地利用率;退耕还林率;退耕还湖率;耕地退化率;如养殖水面保持不变,则水面利用率是多少? 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0000 hm2,则复种指数是多少? 12、13题答案略
14、下表是某省土地利用规划供选方案的有关评价指标和权重,应用综合评价方法,填写空白表格并选出最佳方案。15分
表—3各供选方案评价指数值统计表 评价指标 年均耕地粮食单产P1 年均耕地油料单产P2 年均耕地价值产投比P3 年均耕地纯收入P4 年均耕地能量产投比P5 耕地有机肥施用达标率P6 亩耕地有机质平衡系数P7 亩耕地N平衡系数P18 亩耕地P平衡系数P9 亩耕地K平衡系数P10 Ⅰ 636.95 131.34 2.19 Ⅱ 625.63 135 2.10 Ⅲ 620.36 142 3.06 指标平均值 627.6467 136.1133 2.4500 1554.3400 1.5933 0.7133 1.9967 2.1367 1.1033 1.1533 1238.42 1275.99 2148.61 1.62 0.58 1.84 2.14 1.08 1.2 1.43 0.71 1.96 2.12 1.14 1.15 1.73 0.85 2.19 2.15 1.09 1.11 表—4 供选方案评价系数表 评价指标 方案I 方案II 方案III 权重 P1 1.0148 0.9968 0.9884 12
C.禹贡 D.水经注 56、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基本单位是( )
A.省级行政辖区 B.市级行政辖区
C.县级行政辖区 D.乡(镇)行政辖区 57、土地管制权衍生于( )。
A.土地所有权 B.土地使用权
C.土地占用权 D.地政统一管理权和公共事物管理权
58、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区域完整性是指( )
A.不打破村级行政界限 B.不打破乡级行政界限 C.不打破县级行政界限 D.不打破省级行政界限 59、在规划期内耕地减少的主要类型有( )
A.退耕 C.灾毁 60、 土地利用结构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 )
A.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分配土地资源 C.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
B.建设占地 D.闲置 B.建设用地预测 D.闲置土地复垦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P10 0.9649 0.9918 0.8939 0.8571 0.7967 0.8209 1.0167 0.8975 0.8131 0.9953 0.9215 0.9816 1.0016 0.9922 0.9789 1.0332 1.0405 0.9971 1.0432 1.2490 1.3823 1.0858 1.1916 1.0968 1.0062 0.9879 0.9624 8 6 14 11 9 10 9 11 10 表—5 供选方案评价加权系数及综合系数表
评价指标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P10 ∑p 方案I 方案II 方案III 12.1779 11.9614 11.8607 11.5792 11.9018 12.5190 10.7265 10.2857 14.9878 9.5610 9.8510 16.5880 12.2008 10.7699 13.0293 9.7570 11.9439 14.2991 11.0584 11.7796 13.1619 12.0187 11.9064 12.0749 11.7462 12.3988 11.8550 12.4855 11.9653 11.5491 113.3113 114.7640 131.9247 通过比较几个方案的综合评价系数,方案综合系数最大,因此方案三最优
15.下表为某市2000—2010年土地利用规划综合平衡表,应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
按照规划期内的有关条件完成综合平衡表:
退耕还林率0.025%、退耕还湖率0.012%、退耕还牧率0.005%、耕地退化率0.008%、耕地保护率86.27%;建设占用耕地146公顷,其中居民点占用57公顷、独立工矿占用46公顷、交通占用33公顷、特殊用地占10公顷;农地整理增加耕地85公顷、园地25公顷、林地18公顷;土地开发增加耕地56公顷、园地45公顷;村庄整理增加耕地系数12%;独立工矿用地复垦增加耕地85公顷;交通用地、特殊用地复垦净增耕地系数分别为8.6%和86.6%;
表—1 各类用地综合平衡表 单位:公顷 土地类型 耕 地 园 地 林 地 牧 草 地 其他用地 城镇村用地 独立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 特殊用地 基期面积 耕地 土地利用类型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其他农用地 城镇村用地 独立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 特殊用地 水域 57.00 989.74 1046.74 57.00 -128.00 46.00 589.27 635.27 46.00 -77.97 33.00 479.50 10.00 21.06 0.63 未利用地 0.42 期内减少 148.63 128.00 134.97 85.00 45.12 136.10 5256.36 5107.73 1.31 0.26 486.16 486.16 642.52 312.94 1563.54 1124.71 674.27 524.62 157.16 642.52 312.94 85.00 25.00 18.00 1435.54 134.97 85.00 45.12 136.10 水 域 1826.42 281.58 56.00 45.00 未利用地 661.83 3 13.20 1435.54 总 面 积 12850.28 5649.91 556.16 542.18 70.00 19.31 0.26 期内增加 净增减(+、-) 393.55 70.00 19.31 0.26 1826.42 180.58 101.00 512.50 31.06 1827.05 181.00 33.00 10.00 0.63 0.42 -39.00 -12.12 -126.10 0.63 -100.58 备注:农用地播种面积为12500公顷;养殖水面为600公顷;水利建筑用地786.35公顷。 (2)计算规划年有关指标:
① 土地垦殖率=规划年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5649.91/12850.28×100%=43.97%;
② 土地利用率=规划年已利用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12850.28-181-(1827.05-600-786.35)]/ 12850.28×100%=95.17%;
③林地覆盖率=规划年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661.83 /12850.28×100%=5.15%; ④水面利用率=规划年已利用水域/规划年水域总面积×100%
=(600+786.35) ×100%=75.88%;
⑤土地建设利用率=规划年建设用地/土地总面积×%%
=规划年(城镇村+独立工矿+交通+特殊+水工)/土地总面积×100%=23.44%; ⑥土地农业利用率=规划年农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规划年(耕地+园地+牧草地+林地+养殖)/土地总面积×100%=71.72% ⑦基本农田面积=规划年耕地面积×86.27%=4874.18%; ⑧土地复种指数=规划年播种面积/规划年耕地面积×100%
=12500/5649.91×100%=221.24%。
计算题 1、预测某市2010年总人口为40万人,人均有粮300千克,粮食作物复种指数210%,粮食单产4545千克/公顷。计算该市2010年粮食总需求量和粮食作物用地面积。 粮食需求量=40万人*300千克/人=12万吨(2分) 粮食用地=12万吨/(4545千克/公顷*210%)=12572.69公顷(3分)
3、某地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将达到10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城市化水平达到55%,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00m2,村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20m2,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7∶3,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解答如下: (1) 求耕地需求量: 粮食用地=(总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播种单产×复种指数) =(100万人×500kg/人)/(15000 kg/hm2×2.5) =4/3万hm2 经济作物用地=(4/3×3)/7 =4/7万hm2 因此,规划年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经济作
物用地 =4/3万hm2+4/7万hm2 =1.9048 万hm2
(2) 求居民点用地需求量: 城市居民点用地=(总人口×城市化水平×人均用地指标) =100万人×55%×100 m2/人 =0.55万hm2 村镇居民点用地=(村镇总人
口×人均用地指标) =100万人×45%×120 m2/人 =0.54万hm2 因此,居民点用地=城市居民点用地+村镇居民点用地 =1.09万hm2
4、该市某乡1996年土地总面积19106.84公顷,其中耕地3019.53公顷、园地47.89公顷、林地6798.99公顷、牧草地37.9公顷、居民点与工矿用地530.46公顷、交通用地86.93公顷、水域336.35公顷、未利用土地8248.79公顷。预测1997-2010年用地变更情况如下: 耕地: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占用耕地100公顷,交通用地占用耕地70公顷,水域占用耕地5公顷,同期因灾废弃耕地25公顷; 园地:期内有840公顷未利用土地开发为园地,另有210公顷低产林地改造为园地; 林地:低产林地改造为园地210公顷,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占用林
地115公顷交通用地占用林地55公顷,同期有2354.85公顷未利用地开发为林地; 牧草地:期内有189.44公顷未利用土地开发为牧草地; 居民点与工矿用地:期内增加22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100公顷、林地115公顷、未利用土地5公顷; 交通用地:期内增加125.68公顷,其中占用耕地70公顷、林地55公顷、未利用土地0.68公顷; 水域:期内增加5公顷,均来自耕地; 未利用土地:变化如(1)-(7)所述。 根据以上资料计算下表中(1)-(30)的数值,并计算2010年该乡的垦殖指数、土地利用率。
答案:(1)-(30)数值为: 47.89、6418.99、37.9、530.46、86.93、336.35、4858.92、380、3389.97、2819.53、 22 1097.89、8773.84、227.34、750.46、212.61、341.35、4883.82、1050、2354.85、189.44、、220、125.68、5、25、1974.85、189.44、220、125.68、5、-3364.97 垦殖指数=2819.53/19106.84=14.76% 土地利用率=1-(4883.82/19106.84)=74.45%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库(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土地条件调查包括 A 。
A、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查 B、土地利用现状条件调查 C、土地权属调查和地价调查 D、气候和地形调查 2、.林地覆盖率主要取决林地面积在 A 中的比重。
A、土地总面积 B、森林蓄积量 C、木材消费量 D、已利用土地面积
3、省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确保本行政区域的 A 总量不减少。 A、耕地 B、农用地 C、建设用地 D、未利用地
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内 B 。 A、高产田的85%以上 B、耕地的80%以上 C、农用地的75%以上 D、管辖范围的70%以上 5、据粗略估计,我国城市土地资产总值约为 B 。 A、15万亿 B、18万亿 C、20万亿 D、13万亿 6、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为城市用地增长率/ B 之比。
A、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率 B、城市人口增长率 C、城市非农用地增长率 D、农业用地增长率
7、城市化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城市人口占城乡总人口的比重增加、二是城市数量的增加、三是 B 。
A、城市用地规模日益增大 B、单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日益增大 C、城市人口聚集程度的提高 D、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增大
8、城镇体系规划处于衔接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地位,也是测算 ( B )的重要依据。
A、建筑用地规模 B、居民点用地规模 C、城市用地规模 D、非农业建设用地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解决 C 的问题。
A、用地规模 B、用地布局 C、用地规模和布局 D、粮食问题 10、居民点规模具有 B 和用地规模。
A、建筑规模 B、人口规模 C、居民点形态 D、规划区规模
11、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下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起着 C 作用,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 A 作用。
A、反馈作用 B、联系作用 C、控制作用 D、协调作用
12、城市用地包含城市建成区用地、城市规划区用地和 C 。 A、城市建设用地 B、城市建筑面积 C、城市行政辖区用地 D、市区用地 13、居民点是人们聚居和 A 集中配置的场所。
A、建筑物、构筑物和生产资料 B、构筑物 C、生产资料 D、生产工具
14、为了环境保护在远郊采取低地价政策鼓励 B 向远郊区扩张。 A、住宅用地 B、工业用地 C、娱乐用地 D、交通用地 15、根据区位理论应把农用地规划于远离 C 。
A、工业用地 B、居住用地 C、城市中心 D、城市近郊区 16、土地利用规划条件是影响 A 形成的重要因素。
A、土地利用类型 B、土地价格 C、土地区位 D、土地用途 17、土地在建筑业部门中起着 A 作用。
A、载体 B、基地 C、地基 D、操作场所 18、编制和实施 A 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
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B、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C、国土规划 D、城市规划 19、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由 A 人民政府批准。 A、县级 B、市级
C、省级 D、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设区的市级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把建制镇定义为 C 。
A、集镇 B、乡(场)镇 C、城市 D、城镇 2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 B 。
A、10年 B、15年 C、20年 D、50年
22、由于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和利用状况的差异形成了各类 C 。 A、土地类型 B、土地潜力类型 C、土地利用类型 D、土地结构类型 23、预测是人们利用 A 来预先推知未来。
A、已知的知识和手段 B、预测方法 C、未来的情况 D、估计
24、为了全面地评价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必须运用 B 方法。
A、环境质量评价法 B、费用——效益分析法 C、技术经济评价法 D、投入产出法 25、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区定界的基本单位是 B 。
A、村级 B、乡(镇)级
C、县(市)级 D、省(自治区、直辖市) 26、集镇的人口数量上限为 D 的人口数量的下限。
A、特大城市 B、大城市 C、中城市 D、小城市
27、居民点布局形式大体有卫星式、带状式、多边形式和 C 四种类型。 A、四边形式 B、集中式 C、自由式 D、直线式
28、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以 A 土地详查变更调查数据为准。 A、1996年年初 B、1996年年末 C、1996年10月31日 D、1997年初 29、县级以下的土地利用分区应当提出土地用途,制定 B 。
A、土地利用方式 B、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C、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 D、土地用途性质
30、各类用地期末面积等于基期年各用地面积加上规划期各类用地面积的增加量减去 C 各类用地面积减少量。
A、规划期末 B、规划期初 C、规划期间 D、基期年末 31、土地利用战略研究主要是确定土地利用的 C 。
A、方向 B、规模 C、目标和方针 D、政策
32、我国集镇的人口数量上限为 D ,是“市”的人口数量的下限。 A、100万人 B、50万人 C、20万人 D、10万人 33、地球表面积是个 D 。
A、可变数 B、常数 C、未知数 D、已知数
34、土地利用规划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设计必须坚持 C 原则。
A、综合效益原则 B、协调人地关系原则 C、因地制宜原则 D、动态平衡原则 35、土地价格的高低取决于可以获取的 B 高低。
A、价值 B、地租 C、成本 D、劳动产品 36、把土地资源分为平原、盆地、丘陵、高原、山地的依据是 A 。 A、地形特征 B、利用特征 C、植被特征 D、气候特征 37、土地的自然供给量是指 D 。
A、除了现实技术条件下无法利用土地以外的陆地面积 B、地球上陆地面积 C、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地面积 D、地球表面积 38、土地报报酬递减规律所指的报酬递减是指 B 递减。
A、土地总报酬 B、土地边际报酬 C、土地临界报酬 D、土地平均报酬
二、不定项选择题:
1、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追求的最终效益是( )
A. A. 经济效益 B、生态效益 C、社会效益 .D、综合效益 2、土地利用规划的成果资料包括( )
A. A. 土地利用规划图 B、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C、土地利用规划说明书 D、土地利用规划工作计划 3、下列指标中属于量化小康水平指标有( )
A. A.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B、 城市化水平 C、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 D、中学入学率 4、属于农业用地区的是( )
A. A. 耕地区 B、城镇用地区 C、生态景观保护区 D、工业区 5、下列因素中属于土地需求量预测直接依据的有( )
A. A. 规划区总人口 B、土地利用现状, C、农作物复种指数 D、规划区经济发展水平 6、下列指标中属于土地集约经营程度的指标是( )
A. A. 土地垦殖率 B、城镇化水平 C.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 D.单位土地纯收入 7、土地需求量预测包括( )
A. A. 耕地和水产用地需求量预测 B、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需求
量预测
C、居民点用地和农用地需求量预测 D、基本农田和水利工程用地需求量预测
8、构成土地资源配置的四项要素是( )
A. A. 自然性、有限性、差异性和更新性 B、整体性、长期性、战略
性和控制性
C、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 D、简洁性、完全性、非相容性和客观性
9、下列各规划属于战略规划的是( )
A. A. 城市土地规划 B、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C、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D、土地复垦规划
10、下列那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采用地域分区模式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是( ),采用用地分区模式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是( )
A. A. 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B、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C、国家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D、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E、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1、为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形式又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常见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有( )
A. A. 土地利用地域分区模式 B、土地利用用地分区模式 C、土地利用分区模式 D、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的是( ),作用是( ),实质是( ) A. A. 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B.宏观调控各业用地 C.指导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编制 D.制订土地复垦计划
E.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的部门间时空分配,借助
土地利用结构加以实现
13、下列指标中属于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指标是( )
A. A. 土地垦殖率 B.城市化水平 C.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 D.建筑容积率 14、下列指标中属于土地集约经营程度的指标是( )
A. A. 土地开发利用率 B.城市化水平 C.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 D.单位用地产值率 15、土地利用规划的成果资料包括( )
A. A. 土地利用现状图 B、土地利用规划文本 C、土地利用规划说明书 D、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报告 16、下列指标中属于量化小康水平指标有( )
A. A.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B、 吉利系数 C、中学入学率 D、 恩格尔系数 17、下列指标属于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指标是( )
A. A. 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 B、 单位农用土地总产值 C、人口密度 D、 恩格尔系数 18、下列因素中属于土地需求量预测直接依据的有( )
A. A. 规划区城市化水平 B、消费水平
C、作物复种指数 D、规划区经济发展水平 19、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最本质特性是( )
A. A. 综合性 B、战略性 C、长期性 D、可操作性 20、属于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规划有( )
A. A. 居民点用地规划 B、土地整理规划 C、耕地规划 D、土地整治规划 21、下列各规划属于专项规划的是( )
A. A. 居民点用地规划 B、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C、土地整治规划 D、土地复垦规划 22、下列各规划属于详细规划的是( )
A. A. 居民点用地规划 B、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C、土地整治规划 D、土地复垦规划 23.属于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规划有( )
A. A. 土地复垦规划 B、居民点用地规划 C、农用地规划 D、土地整治规划 24、我国现阶段的土地整理主要是( )
A. A. 村庄整理 B、农地整理 C、城市土地整理 D、非农地整理 25、属于建设用地区的是( ),属于农用地区的是( )
A. 耕地区 B、城镇规划区 C、生态景观保护区 D、工业区 26、根据《城市规划法》,我国大城市是指( )
A. 人口超过100万人的城市 B、50万—100万人的城市
C.20万—50万人的城市 D.10万—20万人的城市 27、我国城市分四级,中等城市人口为:( )
A. 200万人口 B、100万—200万人口 C.50万—100万人口 D.20万—50万人口 28、城市用地规划在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属于( )
A.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B、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C、战略性规划 D、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29、城镇化最基本的特征是( )
A. 农村城市化的过程 B、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C.工业化、机械化、现代化的过程 D.乡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方式的过程 30、城镇人口是指( )
A. A. 城市与建制镇建成区内的常住人口 B、城市与建制镇建成区内
的非农业人口
C、城市与建制镇建成区内的农业 D、城市与建制镇建成区内的人口 31、基本农田保护率是( )
A.规划区内基本农田与规划期末耕地面积之比 B.规划区内基本农田与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之比
C.规划区内规划期末耕地面与基本农田面积保护区之比 D.规划区内耕地保有量与农地面积之比
32、基本农田是指( )
A.一定区域内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
B.满足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C.规划期末的耕地保有量
D.规划期末耕地总量中除一般农田之外的耕地
33、土地管理法规定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的行政区域是( )
A.国家区域 B.省级区域 C.县级区域 D.市级区域 34、土地利用规划与国土规划的关系是(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是( )
A.局部与整体 B.点与面 C.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 D.控制与服从 35、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的总和称为( )
A.城市发展 B.城乡发展 C.城市体系 D.城乡体系 36、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是与( )紧密相关的
A.农业化进程 B.劳动化进程 C.工业化进程 D.商业化进程 37、城市化水平与( )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A.经济发展水平 B.工业发展水平 C.建设发展水平 D.素质发展水平 38、城市发展规模主要是指( )的发展规模
A.城市人口 B.城市用地 C.商业用地 D.乡镇用地 39、城市规划是( )和( )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
A.引导 管理 B.美化 控制 C.引导 控制 D.管理 美化
40、城市规划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计划的落实作( )的战略部署
A.时间上 B.空间上 C.全面 D.局部 4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体是( )
A.各级人民政府 B.政府的土地管理职能部门 C.承当规划任务的相关单位 D.规划部门 42、规划期间,可能增加耕地面积的主要方式有( )
A.土地复垦 B.土地整理 C.土地开发 D.土地整治 43、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有( )
A.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划,提高现存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挖掘内部潜力 B.充分开发各种后备土地资源,增加土地供给 C.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 D.加大土地整理和复垦力度
44、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式必须考虑的因素是( )
A.区域土地及其相关资源状况 B.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 C.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区域生产力布局 D.保障人民生活和社会安定的需求
45、确定土地利用目标的依据是( )
A.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和上级人民政府提出的目标和控制性指标 B.土地供需状况的分析
C.对规划期内土地问题所能解决程度的估计
D.对土地资源状况配置,合理利用所能取得的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的估计 46、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是( )
A.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没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B.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C.本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势和土地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D.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制约 47、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编制的方法有( )
A.综合法 B.模型法
C.土宜法 D.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48、土地利用分区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 )的不同
A.土地质量 B.土地利用方式 C.土地利用潜力 D.土地利用特点 E.土地利用方向
49、土地利用分区的主要方法有( )
A.综合分析法 B.主要因素法 C.叠置法 D.聚类法
50、土地利用用地分区的保持行政区界限的完整性所指的行政区界是指( )
A.省级边界 B.市级边界 C.县级边界 D.乡级边界 E.村级边界 51、.土地用地配置的类型包括( )。
A.农用地配置和建设用地的配置 B.蔬菜地的配置和建设用地配置
C.林业用地配置和居民点用地配置 D.农业用地配置和交通水利用地配置
52、我国居民点类型包括( )。
A.城市 B.城镇 C.乡村 D.建制镇 53、我国集镇是指( ),县城以下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具有一定的市政工程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农村小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服务中心。
A.建制镇 B.乡(场)镇
C.县级机关所在的城关镇 D.建制镇和乡(场)镇。 54、土地利用规划的首要任务是( )。
A.协调土地供需矛盾 B.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A. B. 土地利用宏观布局 D、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55、最早论述土地规划的著作是( )。
A.徐霞客游记 B.尔雅
C.禹贡 D.水经注 56、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基本单位是( )
A.省级行政辖区 B.市级行政辖区
C.县级行政辖区 D.乡(镇)行政辖区 57、土地管制权衍生于( )。
A.土地所有权 B.土地使用权
C.土地占用权 D.地政统一管理权和公共事物管理权
58、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区域完整性是指( )
A.不打破村级行政界限 B.不打破乡级行政界限 C.不打破县级行政界限 D.不打破省级行政界限 59、在规划期内耕地减少的主要类型有( )
A.退耕 C.灾毁 60、 土地利用结构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 )
A.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分配土地资源 C.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
B.建设占地 D.闲置 B.建设用地预测 D.闲置土地复垦
正在阅读:
土地利用规划学部分试题答案11-18
Matlabsimulink在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中的应用06-10
我是光荣的少先队员手抄报内容,资料02-09
不一样的春游作文600字06-24
艾默生电源维护手册(修改版)11-30
教科版科学下册四年级期中测试卷04-18
2011年山西省C++答案 数据结构试卷及答案必过技巧08-05
浅析铁路路基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12-25
数控车床电气设计毕业设计07-04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试题
- 土地
- 答案
- 利用
- 规划
- 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