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统计评课稿
更新时间:2023-05-21 21:5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六年级统计评课稿
镇级教研评课稿
上午三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后两节课,都是从解决问题出发,紧扣了
这次数学教研专题。我觉得上午的课有以下共同点:
一、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方法。 如段佳老师的《分数与除法》,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利用3个小圆片平均分成,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了3个块就是3133块,而3块的相当于1块的,也就是块。 444414 像周凌鹤老师的《根据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通过三个典型的已知半径
和高,直径和高,底面周长和高这样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并小结出了求圆柱的
表面积的一般方法,教会了学生思考问题。 再如庄芷荻老师的《统计》,一句“你会看统计图吗?”,点燃起学生想尝试看图的欲望,
接着出示三城市男青年平均身高统计图,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取信息。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
道的?学生自然会告诉你,他是从哪里看到的信息。从而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标题、横轴、纵
轴所表示的内容,总结也看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先看标题,再看横轴,后看纵轴。 我们知道,内隐的思维过程需要外显的语言传递,在这一过程中,正好让学生在合作交
流中,学会了表达。
二、扎实了“四能”。
四能指的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去我 们的教学往往重视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比如拿到一道题目,首先让
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然后再去解决问题,但周老师在教学例4(厨师帽)时,先
让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在取近似值与实际情况不符合,所以不得不分析按实际情况需要用
进一法取近似值。
所以在周老师的课堂中,我们看到了老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当然由于教师经验不足,有时对课堂生成的资源挖掘得不够,比如庄芷荻老师的《统计》,
在第一个环节,当问到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班一共需要订制哪几种校服?学生的回答是:可以
先量最矮的,再量最高的,这样就可以知道我们班一共需要订制哪几种校服,可能教师原先
预设的答案是:可以制成统计表。当动态生成的资源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时,教师有点着急,
以致于过早出示统计的学生身高,甚至都忘了交待学生填表。其实教师可以接着追问:那除
了量最矮的和最高的,还有什么方法?一句话,轻轻带过,很自然地引回到学生填表这个环
节来。篇二:六年级数学评课稿 评课稿——
对“图形与变换”一课教学的评议 听了杨邓国老师“图形与变换”一课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与老师们交流一下,仅供
参考。
一、 优点:
第一, 教师教态大方、自然; 第二, 课堂思路清晰,教学环节齐全。 第三, 注意启发引导。
二、 问题:
第一, 课堂教学中新课改理念较差,还是教师讲得多,学 生参与活动少; 第二, 学生训练单纯,练习内容少,体现不出因材施教的 原则,优中差同样练习。 第三, 教师精神面貌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 效果不理想。
三、 几点建议:
1、多研究研究教材,尽量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渗透新课改 思想,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
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该让学生说的要让学生多说,该让学生讨论的要
六年级统计评课稿
放开让学生讨论。像课堂上讲的平移、旋转等可以让学生结合认识的概念让学生自己举一些
例子,或用实物演示一下,以加深印象。
2、数学课堂练习要尽量多样化,多设计一些适合优中差不同程度学生的练习题,对优秀
学生要适当增加难度适宜的练习题,不能搞一刀切。
3、教师上课要尽量精神饱满,生动形象,语言幽默,注意时时刻刻都能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篇三:扇形统计图评课稿 `扇形统计图评课稿
《扇形统计图》是小学数学新教材六年级上册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历了简单的
数据统计过程,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本节课是在以
往知识的基础的深化。本节内容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有很大的联系,因此在小学阶段占据
了一定的地位。
老师主要分五个片段进行教学: 片段一: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统计图?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反映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各种数量的变化情
况
片段二:引入对扇形统计图的认识 出示调查数据。六(2)班参加体育运动项目统计表 运动项目 乒乓球 足球 跳绳 踢毽子 其他 人数
教师根据学生的统计数据。如果把表内数据用统计图来表示,你会选择什么统计图?生
成条形统计图,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在图上找找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
总人数的百分之几。计算需要的百分数。如果有一种统计图能直接得出这些百分数就好了。 今天学习的知识,就是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难题的,这就是扇形统计图。
[评析:老师先从统计表引出条形统计图,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清楚的反映出各种
数量的多少。再让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能否直接看出某个项目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学生感觉不能直接看出,但能通过计算得出。如果有一种统计图能直接看出这些百分数就好
了,由此引出扇形统计图。 老师这样的设计,以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这样的顺序教学,既复习了条形
统计图的特点,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清楚的反映出各部分数量和总
量之间的关系。其实,这一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要引出扇形统计图,初步感受扇形统计图的特
点。
片段三:认识扇形统计图 根据这里的数据,我们能马上生成扇形统计图。这就是扇形统计图,从图上,你能找出
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吗?你是怎么找的。先看图 例,找到代表乒乓的颜色,再到统计图上找到相应的扇形。用这样的方法,你们还能找
到别的信息吗?生说一说那么,从这张图上你知道喜欢哪种运动项目的人数最多吗?你怎么
看的?比较百分数或扇形面积的大小,就能看出哪种运动项目喜欢的人数最多了。说说这些
扇形表示什么了吗?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也能表示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总人数
的百分数。这么多的扇形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圆,这个圆又表示什么呢?这个圆就是单
位1,代表了全班的人数。同学们从这张扇形统计图中发现了很多信息。再请同学们看看我
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扇形统计图,这个圆表示什么?每个地形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几。你觉得
它有哪些地方是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不一样的?每个地形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各个部分,
总面积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整体。能直接看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所以我们可以说扇
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与总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扇形统计图的概念。
六年级统计评课稿
[评析:这部分老师的设计比较细腻,问题设计一环接着一环。由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探索
扇型统计图的特点:各部分占总量的百分数,整个圆表示单位一的量。这样的话学生对于扇
型统计图的特点掌握得比较牢固。 设计建议:出示扇型统计图,提问:从这张扇型统计图中你可以得到什么数学信息?(讲
清楚谁占谁的百分之几,也就是单位一。)在扇型统计图中怎样表示单位一的?(特点一)再
问:从这张统计图中还可以看出什么?(看出谁多谁少。)问:你是怎样看出山地面积最大?
(百分数最大)还可以从哪里看出什么地形面积最小?(扇型的面积大小)问:你觉得扇型
统计图有什么特点?这样的设计可能看起来更加紧凑些,同时,学生对于扇型统计图的特点
掌握得更加牢固。]
片段四:用学具摆一个扇形统计图
1、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用不同大小的扇形组合在一起,就可以拼成一个扇形统计图,
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扇形统计图的意义。
2、根据总量,求各部分的重量。 出示用字母代替不同扇形的统计图,师问:这个圆如果表示口袋有100元钱,那么扇形
c表示多少元?如果是其他的量,扇形c又可以表示什么。从而让学生明白圆可以代表不同
的单位“1”。比较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 什么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 片段五:巩固练习
“练一练”安排了两道题,都为学生提供了扇形统计图,让学生从统计途中收集信息,
做出分析,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一题呈现了小红家2006年7月支出情况统计图,
同时告诉学生:小红家2006年7月的总支出是2400元。首先让学生比较这个月哪项支出最
多,并进行解答。通过小红家的月支出情况引出恩格尔系数,并布置相应的实践作业--------
通过收集自家的月支出情况要求学生试着制作扇形统计图。 第2题分别呈现了中国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和中国国土面积占世界的百分比统计图,让
学生在班级里交流从统计图中获得的信息和自己的想法,渗透国情教育。让学生解决这两个
问题,不仅能够丰富对扇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学生逐步提高从扇形统计图中收
集并分析信息的能力。
拓展和延伸,怎样制作扇形统计图? 评析:老师认真的设计了题目,题目类型丰富,包含了不同的扇型统计图的类型。既比
较了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又开放的设计了和统计图有关的练习。既巩固了学生的课内知识,
又发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的延伸。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篇四:六
年级评课稿
圆周长反思及评课
10月9日,我们六年级数学组进行了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教学中我们选择圆的周长一课,
在教学中我们对这节课进行了不同的设计。教学效果也有差别。 宋老师和吴老师引入新课采用了小黄狗和小灰狗在正方形和圆形中进行比赛的课 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我也想采用这个课件,但也想试试按照课本进行学生
的效果怎么样,所以我采用自行车的课件引入新课,这两种引入方式各有千秋,自行车的引
入方式对学生认识圆的周长和半径、直径的关系一目了然,童话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相比较来说童话故事更适合小学生的特点,引入采用童话更好。宋老师在讲课中渗透了化曲
为直,测量周长?在教学中引出用计算的方法 时导语如果用化曲为直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存在
一定局限性,必须要寻找一种普遍的方法来计算圆周长的方法会更好,另外在教学中内容太
多,教学时间显得不太充足,教学设计都和合理,都存在教学时间不足的现象,相比之下吴
老师在教学环节的讲解上都比我们两人细致,时间安排也很合理,我觉得我的教学设计如果
六年级统计评课稿
将前面的复习去掉,选择题少安排两个会节省出很多时间,把节省出的时间都用在巩固圆周
长公式之一部分会更好,这样学生在做题时会理解的会很充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
猜一猜,圆的周长应该是直径的几倍?圆周率等知识进行更详尽的讲解,学生对圆周率的理
解是难点,在课堂上要多花些时间化解难点,这里我用的时间不够充足。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
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我们应遵循实际,在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教学的起
点。注意不断地把学生的认识组织在矛盾运动中,使教学过程成为“不断地揭示和呈现矛盾
→引导学生分析矛盾和研究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都遵循了这一规律,测
量圆的周长,教师让学生经历了“ “先绕后量”→“滚动测量”→“寻找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一起不断地产生认知冲突,不断地平息冲突,又不断地产生冲突,最终产生寻找
圆周长计算的一般方法。学生在这种“冲突→平衡→再冲突→再平衡”的周而复始的矛盾运
动中,理解了知识,激发求知的欲望和热情。二、经历探究全程,验证猜想发现。㈠圆的周
长与直径有关系。 1、猜想: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2、 验证: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滚动一周。3、总结:圆的直径的
长短,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㈡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 1、猜想:正方形的周长总是
边长的4倍,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对照这幅图,猜一猜,圆的周长应该是直径的几
倍?(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相等,直接观察可发现,圆周长小于直径的4倍,因为圆形
套在正方形里;而且由于两点间线段最短,所以半圆周长大于直径,即圆周长大于直径的2
倍。)小结: 通过观察和想象,大家都已经意识到圆的周长肯定是直径的2~4倍之间,究竟是
几倍呢?你还能想出办法来找到这个准确的倍数吗? 2、验证:(小组合作)用先绕后量或滚动
测量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求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周长c(毫米) 直径(毫米) 的
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讨论从表中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3点几,
多媒体课件显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我在本节课,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次合理猜想。一是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是通过直
觉观察引发的。二是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倍数关系,是根据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而
类比产生的。教者引导学生通过对图形的分析,挖掘有价值的问题:圆的周长一定是直径的
2-4倍。合理的猜想科学地定位了探究的思路,提高了课堂的实效。学生在猜想过程中,新
旧知识的碰撞,激发智慧的火花,思维有了很大的跳跃,提高了数感,发展了推理能力,锻
炼数学思维。小心验证──科学归纳的保证。美妙的猜想,只有经过科学的验证,才能彰显
智慧的光环。为了提高探究的效率,验证时往往要融入讨论、实验、计算、观察、归纳和概
括于一体,教者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空,充分解放学生的脑、手、眼、口等多种感官参与探究
过程。要在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的基础上,善于找到结论的相似之处进行归纳。小心验证,
还要讲求实事求是。尊重学生研究的结果,要正确处理好研究结果与科学的结论之间的差距,
不能简单地否定学生研究的结果,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
系,学生运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由于测量的误差,
学生只能计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教者遵循实际,肯定学生验证的真实性。课
堂上教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会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同时这种科学态度对学生终
身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三、感受数学文化,激发情感体验。介绍祖冲之在求圆 周率中做出的贡献,让学生想像祖冲之探索圆周率的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不易。
(附:祖冲之在一个直径3.3333米的大圆里割到正一万二千二百八十八边形,计算出每条边
的长度是0.852毫米。虽然如此,祖冲之并没有停步,继续分割得到正二万四千五百七十六
边形,每条边已经和圆周紧密贴在一起了。祖冲之经过不懈地努力和严谨的计算,终于得到
了比较精确的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在3.1415926和3.1418927之间。这个结论在当时的世界
上独一无二,比欧洲人发现这一结果至少要早一千多年。)4、教学圆周率:π≈3.14。数学
六年级统计评课稿
文化的内涵不仅表现在知识本身,还寓于它的历史。著名数学家霍格本(l.hogben)曾经说
过:“数学史实际上是与人类的各种发明与发现、人类经济结构的演变、以及人类的信仰相互
交织在一起的”,确实打开数学发展史,见到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完全有理由、也有必
要让学生更多地去了解,使得数学的学习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传播。本节课向学生介绍了人
类探索圆周率的过程,拓宽了他们的数学视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明的发展,体验到人类
不断探索的脚步。通过介绍刘徽和祖冲之,使学生了解到祖冲之令人神往的成就,感受到身
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同时通过史话的介绍,让学生觉得圆周率发现的不易,帮助他
们从小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
但是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动手操作能力不是很好。1.是懒于动手,有些学生不愿动手操作,而是看别人做,然
后再抄。2.操作态度不好,有些学生态度不认真,随便操作,方法不正确,数据不准确,甚
至有些学生随便造出数据应付,失去了真实性,严谨性,失去了操作的真正的意义。3.操作
速度慢,有些学生操作太慢,每个环节都难以跟上。二.计算能力不是很好。数字稍微大了点,
就有畏惧心理,特别是用圆周率计算时。速度慢,小数点点错,或是计算不准确 。
三.解决问题欠缺思考。运用圆周长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习惯于死套公式,
欠缺思考,所以没有做到灵活运用。如:没有思考题里交代的是半径还是直径,应选用哪个
公式合适。还有,就是直接运用公式和间接运用公式与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题解决都欠缺
思考,另外,单位不同也不引起特别注意。所以解决问题时出现的错误很多。 对于学生课堂反应出来的这些问题,我不得不对我的平时的教学以及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做一次深入的思考。
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参与合作交流。特别是动手操作实践这一块犹为重要,
只有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才能获得亲身的体验,才能进行有效的思考,才能真正体验出知识
形成的过程,同时也获得相应的积极情感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所以我的课堂教学也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平时主动学习优秀
教师的教学经验,积极探讨教学的方法,并大胆的进行尝试,但是每次都很遗憾。这节课在
教学探索圆周率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这一环节我就是很不满意,1.
组织学生活动前,提出的要求不是很明确,也不是很注意强调操作态度,有些学生测量时保
留两位小数,导致计算结果繁,杂,不够准确。有些学生态度不严谨,懒于动手,或随便写
出数据敷衍了事,失去了数据的真实性,致使操作流于形式,失去了操作的真正意义。2、忽
略了学生操作过程中的有效引导,即操作中的一些细节关注还不够。如果深入学生当中,注
意去观察,发现,然后进行有效的引导,收到的效果会很好。如引导一些学生测量周长,引
导一些学生测量直径。引导一些学生选择测量方法,引导一些学生看数据 。如果我们教师多
一些关注,多和学生进行互动,平时课堂多让学生动手进行操作,并强调态度的严谨性,方
法的优越性,数据的真实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操作能力
一定会有所提高。
还有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练习计算,由浅入深,以多种形式出现,并给予适当
的引导和评价。我相信只有我们老师先重视,学生才能引起重视,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会有
所提高。
对于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欠缺思考,所以未能做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也是一个特别值得我思考的问题。我觉得这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方式的转变这方面还没有真
正落实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没有真正转变成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没有
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真正让学生从
我会学转为我学会。这次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是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转变和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所以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
六年级统计评课稿
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
能力 。我觉得新课程注重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具体情境中进行体验,并注重联
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教学,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领会数
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那么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组织,善于引导,能让学生
在解决问题时,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
活动,学生就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要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在学习中
积极思考,在思考中体验,感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积极的思考习惯,发挥
学生的主题作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的生创新精神。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套,
只注重结果,让过程流于形式,那么关注学生的发展也只是一句空话。篇五:六年级上数学
评课稿-认识百分数-人教新课标2014【小学学科网】 《认识百分数》评课稿
听了 吴冬冬老师的《认识百分数》一课,让我受益匪浅。 应该说整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具体表现在:本节课上教师紧紧围绕“教师是数学学习
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关键,在教学中,学生始终以积极
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通过师生互动教学,引导学生运用生活感悟、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对百分数的意义有了具体的认识、
深刻的理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重视学法的指导。 教师的教学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本
节课坚持以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为主线,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来对学生进行学法的
指导。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主要采用了讨论法和操作法,学生借助电脑,通过看、思、说、
试,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发现特征后,能用 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 动口、动手、动脑
的能力。能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己创造百分数,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
示自己的个性。教学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时时,主要采用了讨论法,使个人实践与小
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相结合,学生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
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2、把生活引进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
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
亲切感。因而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的例子,去发现生活中的百分
数,利用学生已有的分数知识的基础与生活中对百分数的认识,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
容,使学生体验到现代生活中数学应用的意义,重视培养学生 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体现
“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服务人生”的教学。
3、把课堂交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 望自己是个发现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这节课
教师主要通过创设“初步感知——合作探究——实践应用”的学习过程,留出充分的空间和
时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应用,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理解。 探究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获得新知识、学会
学习是教师共同认同的。对于这一点吴老师做的非常好。
正在阅读:
六年级统计评课稿05-21
实验一 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实验 doc02-03
中控门禁机C3-100 安装指南08-31
试生产前安全审查(吴祥林)08-06
有时候有时候我会相信一切有尽头是什么歌?02-13
高校申报材料(表一至表四)07-12
电焊工尘肺高分辨率CT诊断及其病理学基础10-03
2012山东公务员模拟真题203-08
车库抹灰技术交底 - 图文01-01
相似三角形单元测试题01-14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年级
- 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