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gene Nida 和 Newmark 翻译理论对比
更新时间:2024-06-22 06: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eugene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
摘 要:作为西方翻译界颇具影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在我国翻译界同样具有重要影响。奈达的翻译理论可以归结为功能论,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可以总结为文本论,两者都注重译文的接受者。
关键词:奈达;纽马克;翻译理论;对比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ranslation theories of Nida & Newmark
Abstract:As two of the most famous translation theorists in western countries,Eugene A.Nida and Peter Newmark played a great role not only in western countries but also in China.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can be summarized as effect-oriented,while Newmark’s translation theory can be summarized as text-oriented,both of which pay attention to the readers of the translation works.
Key words:Nida;Newmark;translation
1
theory;comparison
一、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
综观奈达的翻译思想,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早期带有明显的美国结构主义色彩的语言学阶段;中期的翻译科学说与翻译交际说阶段,以及后来的社会符号学阶段.
1.1 第一阶段:带有明显的美国结构主义的语言学
这一阶段,奈达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英语句法现象和语法现象的著作和文章,他试图通过对句法、词法和语言翻译方面的描述,阐明语言的结构性质。奈达受美国结构主义学派布龙菲尔德和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的影响较大,在语言研究中重视语言素材的搜集和分析。他通过到世界各地考察和接触不同语言的机会,收集到了不少有关言语差异的实例,但他不是把这些言语差异当作语言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当作相同本质的不同现象加以描写。
1.2 第二阶段:翻译科学说和翻译交
2
际说
1.2.1 翻译科学说
奈达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科学。他所谓的科学,是指可以“采用处理语言结构的科学途径,用语义分析的途径和信息论来处理翻译问题”,即采用一种语言学的、描写的方法来解释翻译过程。如果说翻译的原则和程序带有某种规范性的话,那是因为在特定的翻译范围里,这些原则和程序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有用的。然而,“对于不同语言相应信息间的关系进行任何描写和分析,都必须是语言学的描写和分析”,因此,也就是“科学”的描写和分析。奈达的这种“翻译即科学”的观点,在西方语言学界和翻译理论界曾产生过较大反响。但在后来,奈达基本上放弃了这种观点。
1.2.2 翻译交际说
奈达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就是交际。评判一篇翻译是否成功,首先要看它是否被接受者所看懂,能否起到思想、信息、感情的交流作用。奈达“翻
3
译即交际”一说的理论基础是语言共性论。奈达认为,世界上的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的表达能力。能使说该语言的本族人表达思想、描述世界、进行社会交际。他指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使读者看了译文就能一目了然。即翻译的行文要流畅自然,读者无需源语文化背景知识就能看懂。这就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少用生硬的外来语,尽可能多地用属于接受语的表达方法。比如在没有“雪”的语言里,“白如雪”可能令人不解,而应该说“自如霜”或“白如白鹭毛”等相应的惯用法。
1.2.3 动态对等说
这是奈达翻译理论中最为人熟知的一种观点。所谓动态翻译,就是在翻译交际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即“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贴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在这个定义中,有三个关键词:一是“自然”,指译文不能有翻译腔;二是“贴近”,指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三是“对等”,这是核心。翻译中没有绝对的对等,但译者应该在寻求“贴
4
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上下功夫。在这方面,翻译必须达到四个标准,即达意、传神、措辞通顺自然、读者反应相似。很明显,要达到这四个标准,内容与形式之间无疑会出现某些难以调和的矛盾,有时内容和形式需要彼此协调。但动态对等不等于传统的“自由翻译”或“活译”,因为动态对等翻译有严格的要求,它要求接受语文本的语言结构应尽可能圆满地再现源文旨意,而自由翻译则没有这种要求,自由翻译往往是译者毫无节制地自由发挥。
1.2.4 翻译功能说
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的交际功能出发,认为翻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对象。要判断一本译作是否正确,必须以读者的反应为衡量标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注意语言交际的动态特质。而要动态地再现原文就必须考虑以下几种因素:一是语言交际的内容;二是语言交际的参与者;三是说话写作的过程;四是语言交际中使用的具体语言(如特定方言等);五是传递内容的具体方式。也就是说,翻译要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就
5
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 Ma Huijuan.A Study on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奈达和纽马克翻译理论对比初探 尤金· 奈达(Eugene A·Nida)和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是西方译界颇具影响的两位翻译理论家,也是在被介绍到中国的西方翻译理论家中 影响最大的。同一时代的两位学者,他们在翻译理论方面有诸多共通之处,同时又各具特色。
一、 对翻译的认识对翻译性质的认识,理论界的讨论由来已久。奈达和纽马克都对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的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奈达对翻译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倾向于把翻译看作科学到把翻译看作艺术的转化过程。在奈达翻译理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交际理论阶段,他认为,翻译是科学,是对翻译过程的科学的描写。同时他也承认,对翻译的描写可在三个功能层次上进行:科学、技巧和艺术。在奈达逐渐向第三个
11
阶段,即社会符号学和社会语言学阶段过渡的过程中,他越来越倾向于把翻译看作是艺术。他认为翻译归根到底是艺术,翻译家是天生的。同时,他把原来提出的 “翻译是科学”改为“翻译研究是科学”。到了上世纪90年代,奈达又提出,翻译基本上是一种技艺。他认为:翻译既是艺术,也是科学,也是技艺。纽马克对翻译的认识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 最初,他认为,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也是技巧。后来他又认为翻译部分是科学,部分是技巧, 部分是艺术,部分是个人品位。他对翻译性质的阐释是基于对语言的二元划分。他把语言分为标准 语言和非标准语言。说翻译是科学,因为标准语言通常只有一种正确译法,有规律可循,体现了翻 译是科学的一面。如科技术语。非标准语言往往有许多正确译法,怎么挑选合适的译法要靠译者自身的眼光和能力,体现了翻译是艺术和品位的性质。但译文也必须得到科学的检验,以避免明显的内容和用词错误,同时要行文自然,符合语言环境要求。纽马克虽然认为翻译是科学,但他不承认 翻译作为一门科学的存在。因
12
为他认为目前的翻译理论缺乏统一全面的体系,根本不存在翻译的科学,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
二、理论核心奈达和纽马克都是在各自翻译实践的基础上,为了解决自己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理论。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翻译理论也就各成 一派。但毕竟每种实践都要有一定的规律存在,因此两位的理论又有着不可忽视的相似。奈达提出 了著名的“动态对等”。他对翻译所下的定义: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 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这一定义明确指出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用译语再现 源语信息,翻译的方法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同时这一定义也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标准:( 1)传达信息;(2)传达原作的精神风貌;(3)语言顺畅自然,完全符合译语规范和惯例;( 4)读者反应类似。要达到这四个标准,内容和形式之间就会发生矛盾。奈达认为信息对等优于形 式对应。他主张从译文接受者角度,而不是从译文形式角度来看待翻译,要实现动态对等。动
13
态对 等就是译文的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等同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所以判断译文质量的标 准最终基于三个方面:能使接受者正确理解原文信息;易于理解;形式适当,吸引接受者。为了达 到相似的反应,动态对等要求对译文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满足不同接受者的要求。对于对源语信息一 无所知的读者,面对晦涩难懂的翻译腔,就如同看天书一般。所以要完成翻译的任务,即再现并传 递信息,以译文接受者的反应作为评判译文质量的标准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尤其,奈达的翻译理论是其在翻译《圣经》过程中总结而来,《圣经》就是要人们洞悉上帝的福音,那么要有效地检验译文质量,就必须看原文与译文接受者的反应是否一致。因此奈达的翻译理论对其翻译实践来 说是非常行之有效的。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核心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一理论是在翻译界长期围 绕着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语义翻译指在译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 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因此语义翻译较为客观,使译文与原
14
文的形式更为接近,重在 重现原作者的思想过程而不是意图,讲究准确性,倾向于超额翻译,重内容而轻效果。交际翻译指 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从定义可以看出这与奈达的 动态对等如出一辙。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相比,较主观,讲究通顺简朴,合乎习惯,倾向于欠额翻 译,重视效果。纽马克强调应把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看成一个整体,翻译中不可孤立地使用某种方 法,二者在翻译中常常交替使用,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奈达和纽马克相比较,奈达的翻译理论过 于集中在解决译文的可懂性和交际性问题上,从而限制了自己的适用范围。在翻译《圣经》以及类 似的以信息或呼唤功能为主的原作时,强调译文的可懂性是很有道理的。但如果用于文学翻译,则 势必导致语言的简单化,形式上的非文学化,失去文学应有的魅力。而纽马克在阐述具体使用哪种 翻译方法时指出,要视不同的文本类型来定。他把文本分为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以表 达功能为主的文本中,如文学作品、私人信件等,其
15
核心是表情达意,语言形式和内容同等重要, 应主要采用语义翻译;以信息功能为主的文本,如教科书、学术论文等,其核心是语言之外的现实 世界,应采用交际法;以呼唤功能为主的文本,如通知、广告等,其核心是号召读者去行动,去思 考,应采用交际法。因此不难看出,纽马克的翻译理论适用范围更广。
三、不断发展的理论奈达和纽马克是名副其实的理论大家。在自身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界的评论中,他们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着自 己的理论。奈达在最初阐释动态对等时,突出了“内容为主,形式为次”的思想。这引起了人们的误解,认为翻译只是翻译内容,不必顾及语言表达形式。因此各种各样的自由译都被冠以动态对等。为此,他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把“动态对等”改为“ 功能对等”。在功能对等中,奈达对“信息”作了进一步的界定,声明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 ,还包括语言形式。形式也表达意义;改变形式也就改变了意义。功能对等的翻译不仅是信息内容 的对等,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在《语际交际的社
16
会语言学》一书中,奈达对“功能对等” 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提出了“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简单地说,最高层次对等 指译文达到高度的对等,使译语读者和源语读者在欣赏和理解时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上一致。这几乎 是达不到的。最低层次的对等指译文达到充分的对等,使译语读者能理解和欣赏源语读者对原文的 理解和欣赏。在这两个对等层次之间可以有各种不同层次的对等。允许对等有一定范围,就能比较 现实地处理不同类型文本之间的差异,扩大了功能对等的适用范围。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的基本思想囿于传统的二分法,两种称呼不太理想,容易招致人们的误解和批评。因此纽马克在此 基础上提出“ 关联翻译法”。他认为过去翻译研究的主题一直是文本类型学、语言学习、篇章语言 学等。翻译并不永远只考虑到文本、话语以及作者和读者、源语和译语等二元论范畴,不能完全根 据文本来确定翻译法。翻译活动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词、句的处理上。“关联翻译法”的定义是原作 或译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就
17
越要紧贴原文翻译。他对“重要”的界定是语言表示出特别有价值, 特别有意义,特别必须或永恒的事物。无论是对意义的取舍还是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都要以“重要”为标准。紧贴翻译就是最贴近字字对译的翻译。它要保持词的外延和内涵。不但要保留原词、词语的意义,还要保留其用法。贴切是和准确、对等联系在一起的,紧帖的程度因上下文而异。为 做到紧贴翻译,纽马克提出了七种方法:成分分析法、调整译法、描写对等、功能对等、文化对等、同义和释义。贴切程度最高的是成分分析法,贴切程度最低的是释义法。紧贴是相对的,紧贴与 不紧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纽马克的“关联翻译法”缩小了意译派同直译派的分歧。同时消除了语 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之间界限分明的区分。纽马克指出意译派同直译派完全可以取长补短,使自己的 译文更接近对方,这样形成的译文就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所产生的译文。
四、结语
奈达和纽马克 的翻译理论都来自实践和他们的潜心研究。作为西方翻译理论的代
18
表,他们的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 性和系统性。他们对理论研究执着并敢于自我否定的精神值得中国的翻译理论界学习。我们应该把 时间用在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上,而不是围绕一个老问题进行无休止的争论。在学习西方翻译理论的 同时,我们应不断开拓创新,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翻译思想比较 尤金· 奈达(Eugine A·N ida,1914-)是著名的美国翻译理论家,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奈达翻 译思想集中体现于他在“翻译即科学”、“翻译即交际”、“翻译必须重视读者反应”等其他方面 的主张。晚年的奈达仍然伏案著述,孜孜不倦,不断改进自己的翻译理论。近年来奈达开始提倡一 种“三性原则”。自1945至2004年,他共发表过文章200多篇,著作(包括与他人合作 和编辑的著作)40多部,其中关于语言与翻译理论的著作20余部,还出版了一本论文集,可谓 是一个硕果累累的翻译理论家。他的翻译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介绍到
19
中国大陆,在国内 译界曾一度形成“言必称奈达”的局面。可以说,“它是旗帜位置美国翻译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也是当代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谭载喜,2004:230)彼得· 纽马克(PeterNewm ark,1916-)是英国当代翻译家,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长期从事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在 许多翻译理论问题上有独到的认识和见解,写过大量的翻译理论作品。纽马克的论文和论著所涉及 的问题广泛,内容庞杂。他潜心研究西方翻译的过去和现在,坦诚各家之言,广泛论述翻译与其他 学科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八十年代初,王宗炎教授和刘重德教授分别把纽马克 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介绍到中国,其后二十多年,其翻译思想不断的被译介到国内。奈达与纽马 克两人在翻译理论方面都卓有建树,对翻译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 观点。国内翻译界有很多关于两人翻译思想的比较与评述,但比较范围只是局限于个别方面,不够 全面;另外,奈达与纽马克在晚年又都对自己的翻译理论进行
20
了完善和修正。有鉴于此,笔者认为 有必要对两人的翻译思想进行一番重新的梳理与比较。下面,本文将从翻译的性质、翻译的方法等 十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关于翻译的性质奈达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科 学。1964年,奈达出版了专著《翻译科学探索》。书中提出:“所谓科学,主要指的是翻译的 描写性,也就是说可以向描写语言一样,对翻译程序和方法进行客观地、科学地描写并使之公式化 ”。(谭载喜,1982:4)奈达一直很崇尚翻译的艺术性,1969年奈达出版《翻译的理论 和实践》一书时,在卷首就开宗明义地宣称:“翻译远远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而且真 正的理想的翻译始终是一门艺术”。(劳陇,1996:39)明确提出并强调了翻译的艺术性。 从20世纪70年代起,奈达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并逐步采用一种社会语言学和社会 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翻译问题。1991年,奈达博士发表了《翻译的可能与不可能》。文中明确 指出:“我们不应试图把翻译变成一门科学,因为究其实质,翻译不
21
是一门可以独立门户的学问, 而是一种需要创造力的技巧,一种运用多方位洞察力处理问题的本领”。(张经浩,1998:6 )纽马克认为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说它是科学,是因为语言中有些东西已经标准化,只允许一 种译法,例如科技术语一般只有一个译名;说翻译是艺术,是因为语言中有些东西远非标准化,允 许有多种选择,多种译法。但目标文本也必须受到科学的检验,以便一方面避免明显的内容和用词 错误,另一方面保证目标文本同源文本一样行文自然,符合语境要求。
二、关于翻译方法奈达放弃 了传统意义上的“直译”与“意译”之争,从而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后以“功能对等”取而代之)。形式对等关注的是信息本身,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接受语中的信息应该尽量和源语中的各个信息成份相当。(Nida 1964:159)所谓动态对等,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切近的自然对等与再现源语信息”。(N ida and Tiber 1969:12)奈达虽提出上述两种翻译方法,但真正提倡的是后者,为此,纽马克曾指出,“奈 达对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的
22
区分,太不考虑语言的形式特征了”。(申雨平,1999:525) 另外,奈达的动态对等原则要求源语文本中的异国特色尽量不要保留,这种观点后来遭到了文化研 究派的批评。纽马克也绕过了传统的“直译”与“意译”之争,从而提出了“交际翻译”和“语义 翻译”。在交际翻译中,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源文本。在语义翻译中,目标文本应在 目标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本的语境意义。(谭载喜,2004 :212)
三、关于翻译的评价在翻译评价这个问题上,奈达提倡“读者反应说”。他认为,翻译 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言语接受者,要评价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同时必 须把这种反应和原作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看两种反应是否基本一致。“从某种意 义上说,这好比进行市场调查,测验公众对市场产品的反应。对某种产品不管理论上认为它多么好 ,也不管它陈列得多么美观,如果公众反应不好,那就不会被接受”。(谭载喜,2004:14 6)纽马克认为,翻
23
译同其他形式的艺术一样,译本的好坏不在于它是否畅销,而要看专家或知识 水平高的读者怎么评价,评价必须讲出道理来。一般说来,目标文本是好是坏,必须看译者是否理 解了原作者对原文本内容所抱的态度,是否保留了原文本的笔调风格,以及目标文本是否行文自然 。(谭载喜,2004:214)
四、翻译与语言奈达和纽马克两人在这一问题上观点基本一致。 两人的翻译原则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上,即它们都承认语言的共性,承认可译性的存在。奈达认为“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可以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Nida and Ti-ber,1969:4)。纽马克也认为“原文的每一层意义都可得到传译,因此,毫无疑问,任何东西都是可译的”。(New-m ark,1991:28)。但是,他们也认识到可译性的限度,即绝对等值的翻译是不可能的。奈 达认为很多情况下,为保留内容,只能牺牲形式。纽马克也提出,翻译中意义难免有走失,这一点 下面将会专门讨论。两人都运用了现代语言学来分析和解决具体的翻译问题,使他们的翻译理论与 评点式、印象式的
24
传统翻译研究有很大区别。奈达认为,“最可靠的方法是语言学的方法,因为它可以描述分析不同语言的相应信息间的关系”。(Ni-da,1964:8)。纽马克坚持认为翻译理论“源于比较语言学,在语言学的范畴内,主要涉及语义学。所有语义学的问题都与翻译理论有关”。(Newm ark,1981:5)
五、翻译与意义奈达认为“源文信息不仅可以被确定,而且是可译的,从而 使接受者产生于源文接受者同样的接收效果。”(Gen-tzler,2004:53)奈达在 《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是指意义和语体而言。严格来说,两篇 言语材料在意义上是不能真正对等的。用卡特福特的观点来说,原文有原文的意义,译文有译文的 意义,但它们却有相同的功能,可以实现功能对等。在这个问题上,纽马克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意 义的走失是不可避免的。纽马克总结了四个方面:(1)、如果源文本内容涉及到本国特有的自然 环境、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目标文本在意思上就必然有所走失;(2)、每一种语言都自有语言 、语法、词
25
汇的基本系统和运用方式,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与思想概念怎么分门别类,各种语言 也不一样;(3)、怎样运用语言,译者和原作者各有自己的方式;(4)、译者和原作者具有不 同的意义理论和价值观念。(谭载喜,2004:239)
六、翻译与文本类型纽马克教授认为, 研究翻译不能不研究文本类型,应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纽马克根据布勒语言功能的划分,把文本分为三大类型: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Newmark,1981:21-22)在表达功能型的文本中应主要采用“语义翻译”,后两种功能型的 文本应主要采取“交际翻译”。奈达在指导《圣经》翻译实践中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但他真正主张的是后者,并且认为动态对等适用于所有的文本类型。相对于奈达的这一观点, 纽马克提出的根据文本类型采取翻译方法的主张可谓是一大进步,纽马克的文本范畴理论为翻译标 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点。
七、关于翻译与读者奈达的动态对等原
26
则是以读者为中心的,他把翻译 的重点放在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上,而不在于形式是否对应。但在1986年他所出版的《从一 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奈达指出,形式也是有意义的,不可轻易牺牲形式,牺牲了形式也就牺 牲了意义。不同的读者理解力不同,兴趣也各异。为此,奈达把译文读者分为四类:儿童读者、初等文化水平读者、普通成人读者和专家。(Nida,1964)奈达认为对同一原文应准备几个不同的译文以适应不同层次的读者需要。在交际 翻译中,纽马克也对译文读者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他认为交际翻译重在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 ,因此译文应简洁、明了、流畅、地道,符合译语的规范。纽马克根据读者的知识水平和兴趣,把读者分为三类:专家、普通教育者和文盲。二者有很大相似。但在另一方面,纽马克也批评奈达以 读者为中心的原则,认为其运用范围是极其有限的。另外,纽马克也坚决反对那种认为所有的翻译都仅是交际,读者付出的努力越少越好的观点。(New-mark,1981:51)读者也应有所付出,如查查字典和翻翻百科全书等。
27
根茨勒也指责奈达“ 不相信读者自己读懂译文,因此他假定了一个全能的读者,一个理想的传教士活译者来代替读者工 作”。(Gentzler,2004)纽马克认为在交际翻译中译者应该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理 解力、潜力及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在简化信息时应适度。
八、翻译与译者在谈到翻译是一门艺术时 ,纽马克提出了应具备的三个条件:(1)在本国语方面,要能掌握丰富的词汇和各种各样的句型,能写优雅、活泼、简练的文章;(2)精通外语,能分辨常见的说法和原著立意创新之处;(3)能顺利地把从原著得到的意义用本国语表达出来。
28
正在阅读:
Eugene Nida 和 Newmark 翻译理论对比06-22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1测试题(含答案)08-16
四年级语文期末模拟测试卷206-17
磁场的测量03-23
学生选课管理系统(数据库课程设计)10-28
铁匠合成公式完整附图版03-18
水文地质学基础练习及答案11-25
(课标版)2018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仿真模拟练(二)07-10
跑步小学作文06-15
市生态环境局2022年重点工作计划04-04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对比
- 翻译
- Newmark
- 理论
- Eugene
- Nida
- 试析沃尔玛物流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模式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2018.doc
- (自己整理)实验室常用技术
- 诊疗常规(1)
- Unit 6 How many第六课时教学设计 - 图文
- 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五上Unit8AtChristmas教案
- 数据库考核
- 播州土司概述
- 医学各种参考值
- 《教育学》十套试卷
- 中班上学期期末工作总结
- 单片机应用课程设计(电子时钟和温度测量,两份合集)绝对靠谱 -
- 中级财务会计大纲(管院64学时) - 图文
- 2016年汽车天窗研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税收期末考试复习
- 中国消费市场研究分析报告目录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优秀教案(全册)
- 2016山东幼师 Microsoft Word 文档
- 北京理工大学工业设计考研经验详谈
- 东成印刷公司目标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