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衡《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1)

更新时间:2024-01-05 00:1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

梁 衡

文章是思想的载体、艺术的表现。我向来主张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当然,读文章也应从这两方面来读。如果让我在古今文章中选一篇最好的,只好忍痛选一篇,那就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千百年来,中国流传着一句话:不读《出师表》,不知何为忠;不读《陈情表》,不知何为孝。随着历史进入现代社会,这两《表》的影响力,已在逐渐减弱,特别是《陈情表》,已鲜为人知。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产生于封建时代的《岳阳楼记》,却丝毫没有因历史的变迁而被冷落、淘汰;相反,它如一棵千年古槐,历经岁月的沧桑,愈显其旺盛的生命力。北宋之后,论朝代,已经南宋、元、明、清、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六代的更迭;论社会形态,也经封建、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三世的冲击。但它穿云破雾,历久弥新。呜呼,以一文之力能抗六代之易、三世之变,靠什么?靠它的思想含量、艺术思想、人格思想和政治思想!它以传统的文字,能表达一种跨越时空的思想,上下千年,唯此一文。

《岳阳楼记》已经成为一份独特的历史遗产。从《古文观止》到解放以后历届的中学课本,常选不衰;从政界要人、学者教授到中小学生,无人不读、不背,这说明它仍有现实意义。归纳起来有三条,一是教我们怎样写文章;二是教我们怎样做人;三是教我们怎样做官。

- 1 -

一、我们该怎样做文章———文章达到的“三境之美” 1.“一文、二为、三境、五诀”

在中国古代,文章是官员政治素质的一部分。?立功、立德、立言?,三者缺一不可。古今有三种文章,一是官场应景,空话、套话,人们很快忘记;二是有一点思想内容,但行文不美(如大量的奏折、记、表等),人们也已经忘记;三就是以《岳阳楼记》为代表的既有内容又有思想的好文章,而且都达到了极致。

《岳阳楼记》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在下评语前,我们不妨先探究一下好文章的标准。概括地说,可以叫做?一文、二为、三境、五诀?。

“一文”是指文采。首先你要明白,你是在做文章,不是写应用文、写公文。文者,纹也,花纹之谓;章者,章法。文章是以一门以文字为对象的形式艺术,它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并通过这个法则,表达作者的精神美。中国古代文、言相分,说话可以随便点,既要落成文字,就要讲究美。诏书、奏折、书信等文件、应用文字也一样求美。古代是把文件写成美文,而我们现在是把美文改成了文件,都一个面孔。

?二为?是写文章的目的,一为思想而写,二为美而写。既要有思想,又要有美感。文章有?思?无美则枯,有美无?思?则浮。

?三境?是指文章要达到三个层次的美,或曰?三境之美?。古人论诗词,就有境界之说。我现在把文章的境界细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景物之美,描绘出逼真的形象,让人如临其境,谓之?形境?,类似绘画的写生;二是情感之美,创造一种精神氛围,叫人留恋体味,谓之?情境?,类似绘画的写意,如徐渭(青

- 2 -

藤);三是哲理之美,说出一个你不得不信的道理,让你口服心服,谓之?理境?,类似绘画的抽象,如毕加索。这?三境之美?,一个比一个高。

?五诀?是指要达到这?三境之美?的方法。我把它叫做?文章五诀?,即?形、事、情、理、典?。文中必有具体形象,有可叙之事,有真挚的情感,有深刻的道理,还有可借用的典故知识。这一切,又都得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

这就是?一文、二为、三境、五诀?之法。

以这个标准来分析《岳阳楼记》,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它原来暗合作文和审美的规律,所以成为一篇千古不朽的范文。

请看全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 3 -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

第一段,叙写这件事的缘起。以事起兴,作一个引子,用?事?字诀。第二段描写洞庭湖的气象,铺垫出一个宏大的背景。借山川豪气写忠臣志士之志,用?形?字诀。

第三、四段,作者借景抒情,设想了两种?览物之情?,创造出一悲一喜的意境。通过景物描写营造气氛,水到渠成,即用?形?字诀和?情?字诀,由?形境?过渡到?情境?。连用霪雨、阴风、浊浪、星隐、山潜、商断、船翻、日暮、虎啸、猿啼等十个恐怖的形象。然后推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伤感情境。连用春风、丽日、微波、碧浪、鸟飞、鱼游、芷草、兰花、月色、渔歌等十个美好的形象,推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的快乐情境。

第五段,导出哲理,作者将形和情有意推向理的高度,设问:有没有超出上面那两种的情况呢?有,那就不是一般人,而是?古仁人之心?了。这种人超出物质利益的诱惑,超出个人的私念:在朝为官,不忘百姓;被贬江湖,不忘其君。太平时忧天下,危难时担天下。进也忧,退也忧。那么,什么时候才乐呢?到文章快结束时才推出一声绝响,一个响亮的哲理式结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官要做这样的官,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的是?理?字诀。这个道理一下讲透了,这个标准一下管了一千年,而且还要永远管下去!这是文章的高潮,全文的主题,是作者一生悟出的真理,也是他的信念。不管哪个时代,哪个国家的官员,都有忠奸、公私、贤愚、勤庸之分。而公而忘私、?先忧后乐?,是超时代、超阶级的道德文明、政治文明,是人类共同的、永远的精神财富。范仲淹道出了这种为人、为臣的本质的理性的大美,文章就千古不朽了。作者讲完这个结论后,文章又从?理?回转到?情?:?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写出了一种超时空的向往和惆怅。

- 4 -

第六段,不经意间,再轻带一笔转回到记?事?:?时六年九月十五日?,照应文章的开头,像一个绕梁的余音。至此,文章形、事、情、理都有(注意本文没有用典),形美、情美、理美三个层次皆具,已达到了一个完美的艺术境界。

这篇文章的核心,是阐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但如果作者只说出这一句话,这一个理,就不会有多大感染效果,那不是文学艺术,是口号,是社论。好就好在,它有形、有景、有情、有人、有物的铺垫,而且全都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述,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在?理境?之美出现之前,已先收?形境?、?情境?之效,再加上贯穿始终的文字之美,形美、情美、理美、文美,算是?四美?了,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分别达到了很难得的高度。借用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的一句话,就是?四美具,二难并?(?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指贤主、嘉宾难得并具)了,是一种高难度的美。

2.两类作者,两类文章 虽然我们给出了一个:?一文?的要求、?二为?的宗旨、?三境?的标准、?五诀?的方法,但并不是谁拿去一套,就可以写出一篇好文章。就像数学课上,不是老师教给一个公式,人人都得一百分。这还得有一个艰苦的修炼过程。

凡古今文章,从作者角度分,有两大类。一类是文人、专业作家。如古代的司马相如、李白、王勃,现代的许多专业作家。作者先从文章形式入手,已娴熟地掌握了艺术技巧,然后再努力去修炼思想,充实内容,但无论如何,由于阅历所限,其思想很难拔到多高的境界。就像一个美人,已得先天之美,又想再成就一番英雄业绩,其难也哉!第二类是政治家、思想家。如古代的贾谊、诸葛亮、魏征、韩愈、范仲淹,近代的林觉民、梁启超,现代如毛泽东等人。这类作者是从思想内容入手。他并不想以文为业,只是由于环境、经历使然,内心积累甚多,如火山之待喷,不吐不快,就借文章的形式表达出来。当然,有些政治家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他们忙于政务,长于公

- 5 -

仲淹不明白,几乎所有的忠臣,都如诸葛亮那样,希望君王?亲贤臣、远小人?,但几乎所有的君王,都离不开小人,喜欢用小人。

范仲淹这种犯颜直谏的政治品德,是超地域、超时代的,是一种我们可以继承的政治文明。于此例,我们也可以看出,忧君思想在中国政治长河中的深远影响。

二是大胆改革,付诸行动。

一个政权的腐败,总是先从吏治腐败开始的。当一个新政权诞生后,第一件事就是安排干部。通常,官位成了胜利者的最高回报,和掌权者对亲信、子女的最好赏赐。官吏既是这个政权的代表和既得利益者,也就成了最容易被腐蚀的对象和最不情愿改革的阶层。只有其中的少数清醒者,能抛却个人利益,看到历史规律而想到改革。

1035年,范仲淹因知苏州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任尚书礼部员外郎,知京城开封府。他已两次遭贬,这次能够回京,在一般人定要接受教训,慎言敏行,明哲保身。但这次却让范仲淹更深刻地看到了国家的政治危机,他又浑身热血沸腾,要指陈时弊了。

这次,范仲淹没有像前两次那样,挑?君?的毛病。他这次主要针对的是吏治之弊,干部制度问题。也就是由尽?谏官?之责,转而要尽?台官?之责了。

原来,这宋朝的老祖宗,太祖赵匡胤得天下,是利用带兵之权,阴谋篡位当的皇帝。他怕部下也学这一招,来夺其子孙的皇位,就收买人心,凡高官的子孙后代,都可荫封官职。这样累积到仁宗朝时,已官多为患,甚至连骑竹马的孩子都有官职在身。历史上,凡一个新政权,大约到五十年左右是一道坎。这就是当年毛泽东与黄炎培在延安讨论的?周期率?。到范仲淹在朝时,宋朝开国已八十年,吏治腐败,积重难返。再加上当朝宰相培植党羽,各种关系盘根错节。皇帝要保护官僚,官僚要巩固个人的势力,拼命扩大关系网,百姓养官越来越多,官的质量越来越低。

- 21 -

这之前,范仲淹两次遭贬,三次在地方为官,深知百姓赋税之重,政府行政能力之低,民间冤狱之多,根子都在朝中吏治腐败。范仲淹经过调查研究,将朝中官员的关系网,绘成一张?百官图?。1036年,范仲淹拿着这图,去面见仁宗,说宰相统领百官,不替君分忧,不为国尽忠,反而广开后门,大用私人,买官卖官,这样的干部路线,政府还能有什么效率,朝廷还有什么威信,百姓怎么会拥护我们?范仲淹又连上四章,要求整顿吏治。你想,拔起一颗株苗,连起百条根,这一整顿要伤到多少人的利益。诚如欧阳修所说:?如此等事,皆外招小人之怨,不免浮议之纷纷。?皇帝虽有改革之意,但他绝不敢把这官僚班底兜翻,范仲淹在朝中就成了一个讨嫌的人。吕夷简对范仲淹更是恨得牙根痒,就反诬他?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那个仁宗是最怕大臣结党的。吕夷简很聪明,一下就说到了皇上的痛处。于是,仁宗就把范仲淹贬到饶州(今江西鄱阳)。从范仲淹1035年三月进京,第三次被起用,到第二年五月被贬出京,又只有一年多一点时间。

这次,许多正直有为的臣子,也都被划入范仲淹一党,分别被发配到边远僻地。朝中已彻底没有人再敢就干部问题说三道四了。这次范仲淹离京,几乎没有人再敢为他送行。只有一个叫王质的人,抱病载酒而来,他举杯道:?范君坚守自己的立场,此行比之前两次更加光彩!?范仲淹笑道:?我已经前后‘三光’(范仲淹三次被贬,同僚好友先后赞其‘此行极光’‘此行愈光’‘此行尤光’,意谓一次比一次更光荣)了。你看,来送行的人也越来越少。下次如再送我,请准备一只整羊,祭祀我吧。?范仲淹坚守自己的信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虽三次被贬而不改初衷。

从京城开封出来到饶州,要经过十几个州,除扬州外,一路上无一人出门接待范仲淹。范仲淹对这些都不介意,到饶州任后,他吟诗道:?三出青城鬓如丝,斋中潇洒过禅师。??潇洒过禅师?,这是无奈地自我解嘲,是一种无法排遣的苦闷。翻读中国历史,我们经常会听到这种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者的自嘲

- 22 -

之声。柳永屡试不中,就去为歌女写歌词,说自己是?奉旨填词?;林则徐被谪贬新疆,说是?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辛弃疾被免职闲居,说是?君思重,且教种芙蓉?。现在,范仲淹也是君恩厚重,让你到湖边去休息!饶州在鄱阳湖边,风高浪急,范仲淹自幼多病,这时又肺病复发。不久,因成天担惊受怕,随范仲淹四处奔波的妻子,病死在饶州。未几,范仲淹又连调润洲(今江苏镇江)、越州(今浙江绍兴)。四年换了三个地方。范仲淹想起楚国被流放的屈原,汉代被放逐的贾谊,他报国无门,不知路在何方。范仲淹说:?仲淹草莱经生,服习古训,所学者惟修身治民而已。一日登朝,辄不知忌讳,效贾生‘恸哭’、‘太息’之说,为报国安危之计。情既龃龉,词乃睽戾……天下指之为狂士。?范仲淹已三进三出京城,从东海边到北地大漠,来回调动已不下二十次。范仲淹想,看来这一生,他只有在人们讨嫌的目光中度过了。

然而,忠臣注定得不到休闲,范仲淹就是这样。自1036年范仲淹被贬外地四年后,西北战事吃紧,皇帝又想起了他。1040年,范仲淹被派往延州(今延安)前线指挥抗战。1043年,宋夏议和,战事稍缓,国内矛盾又尖锐起来。赋税增加,吏治黑暗,地方上暴动四起,仁宗束手无策。庆历三年(1043年)四月,仁宗又将范仲淹调回京城任副相,又免了吕夷简的官,由范仲淹主持改革,史称?庆历新政?。这是范仲淹第四次进京为官了。

这次,范仲淹指出的要害仍是吏治。前面说过,范仲淹第三次被贬,就是因为上了一个?百官图?,揭露吏治的腐败。近八年过去了,范仲淹连任了四任地方官,又和西夏打了一仗,但朝中的吏治腐败,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范仲淹立即上书《条陈十事》。

范仲淹说,第一条,先要明确罢免升迁。现在无论功过,不问好坏,文官三年一升,武将五年一提,人人都在混日子。假如同僚中有一个忧国忧民,?思兴利去害而有为?的,?众皆指为生事,必嫉之,沮之,非之,笑之,稍有差失,随而挤陷。

- 23 -

故不有者素餐尸禄,安然而莫有为也。虽愚暗鄙猥,人莫齿之,而三年一迁,坐至卿、监、丞、郎者,历历皆是。谁肯为陛下兴公家之利,救生民之病,去政事之弊,葺纲纪之坏哉?利而不兴则国虚,病而不救则民怨,弊而不去则小人得志,坏而不葺,则王者失政?。你看,?国虚?、?民怨?、?小人得志?、?王者失政?,现在我们读这篇《条陈十事》,仍能感受到范仲淹那种深深的忧国忧民之心,和急切的除弊救政之志。

范仲淹条陈的第二条是,抑制大官子弟世袭为官。现在,朝中的大官,每年都可自荐子弟当官,?每岁奏荐,积成冗官?,甚至有?一家兄弟子孙出京官二十人?。大官子弟?充塞铨曹,与孤寒争路?。范仲淹是?孤寒?出身,深深痛恨这种排斥人才的门阀观念和世袭制度。

范仲淹条陈的第三条是贡举选人,第四条是选好的地方官,?一方舒惨,百姓休戚,实系此人?。第五条是公田养廉。十条倒有五条有关吏治。后面还有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等。我们听着范仲淹这些连珠炮似的言词,和条分缕析般的陈述,仿佛看到了一个痛心疾首、泪流满面的臣子,上忧其君,下忧其民,恨不得国家一夜之间扭转乾坤,来一个河清海晏,政通人和。

毛泽东同志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制度向来是政权的核心问题。治国先治吏,历来的政治改革,都把吏治作为重点。不管是忧君、忧国、忧民,最后总要落实在?忧政?上,即谁来施政,怎样施政。

范仲淹派许多按察使,到地方考察官员的政绩,调查材料一到,他就从官名册上勾掉一批赃官。而仁宗让范仲淹搬到自己的殿旁办公,即刻批准。可见仁宗对范仲淹的信任,是一段难得的?蜜月?。有人劝范仲淹:?你这一勾,就有一家人要哭!?范仲淹说:?一家人哭,总比一州县的百姓哭好吧。?短短几个月,朝廷上下,风气为之一新。贪官收敛,行政效率提高。但是,由于新政首先对腐败的干部制度开刀,先得罪了朝中的既得利益者,必然会有强大的阻力。

- 24 -

范仲淹的朋友欧阳修,就最担心这一点。欧阳修专门向仁宗上书,希望能放心用范仲淹,并能保护他,不要听信谗言,?凡小人怨怒,仲淹当自以身当,浮议奸谗,陛下亦须力拒?。但是,皇帝没有为范仲淹力拒小人之怨和纷纭的浮议。范仲淹一次又一次地无法?自以身当?,终于在朝中难以立足。庆历四年(1044年),保守派制造了一起谋逆大案,将改革派一网囊括进去。这回还是利用了仁宗疑心重,怕臣子结党的弱点,把改革派打成?朋党?。庆历五年(1045年)初,失去了皇帝支持的改革已彻底失败,范仲淹被调出京,到邠州(今陕西彬县)任职。这是范仲淹第四次被贬出京了。这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回朝廷任职。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时在邓州任上,这年他已58岁,生命已进入最后六年的倒计时。自庆历改革失败后,范仲淹已没有重回朝廷的打算了。现在,他可以静静地回顾一生的阅历,思考为官为人的哲理了。

忽然有一天,范仲淹的老朋友滕子京从岳阳送来一信,并一图,画得新落成的岳阳楼,希望他能为之写一篇记。这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年进士,又与他在泰州任上和西北前线共过事,是庆历新政的积极推行者。滕子京的一生也很坎坷,他敢作敢为,总想干一番事业,却常招人忌妒,甚至被陷害。滕子京虽被贬岳阳,但仍怀忧国之心,才两年就政绩显著,又重修名楼。

范仲淹看罢信,将图挂在堂前,只见一楼高耸,万顷碧波。胸中不由翻江倒海,那西北的风沙,东海的波涛,朝中的争斗,饥民的眼泪,金戈铁马,阁中书卷,严子陵隐身的钓台,楔入西夏的孤城,仁宗皇帝忽而手诏亲见,忽而挥袖逐他出京,还有妻子牵衣滴泪的阻劝,长子随他在西北前线的冲杀……一起浮现在眼前。范仲淹心中万分激动,喊一声:?研墨!?他挑灯对图,凝神静思,片刻,一篇368字的《岳阳楼记》,就如珠落玉盘,风舒岫云,标新立异,墨透纸背!范仲淹把自己奋斗一生的做人标准和政治理想,提炼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震大千而醒人智,承千古而启后人。文章熔山水、政治、情感、理想、人格于一炉,用纯

- 25 -

青的火候,为我们铸造了一面照史、照人的铜镜。文章说是写岳阳楼,实在是写范仲淹自己的一生。

金代学者元好问评价范仲淹说:?范文正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我们还可以再加上一句:范仲淹?在文坛为大家。其思想、其文采,光照千年?。

《岳阳楼记》是对我国封建政治文明的高度总结。中国封建社会近三千年,政界人物多得数不清,历朝皇帝334个(按理,他们是当然的大政治家),大臣官员更不知几多。但能写出《岳阳楼记》,并被后人所记住、学习和研究的,只有范仲淹一人。现在我们知道,要出一篇好文章,是多么不容易!这又回到我们开头讲的,?一文、二为、三境、五诀?的标准。简要来说,你得有很高的政治修养和文学修养,而且要能有机地结合。而这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用美学大师黑格尔的话说,这种人是天才,?一般来说,有这种才能的人,一遇到心中有什么观念,有什么在感发他,鼓动他,他就会马上把它化为一个形象,一幅素描,一曲乐调或一首诗?。艺术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徐悲鸿的《马》,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范仲淹在这里是把他的政治理念化作了一篇《岳阳楼记》。

好文章是一个人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全部知识和阅历的结晶,是他生命的写照。其中不知要经历多少矛盾、冲突、坎坷、辛酸、成功与失败。这非主观意志可得,只可遇而不可求。因此,一篇好的文章就如一个天才人物、一个历史事件,甚或如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不是随便就有的。它要综天时地利之和,得历史演变之机,靠作者的修炼之功,是积数十年甚或数百年,才可能出现的一个思想和艺术的高峰。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千年易过,好文难有。

范仲淹为我们写了一篇千古美文,留下了一笔重要的文化财富和政治财富。同时,范仲淹也以不朽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载入史册。

- 26 -

(全文完)

作者简介:

梁衡,曾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中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作品有:《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新闻三步曲);散文集《觅渡》《名山大川》《人杰鬼雄》《红色经典》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有《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有《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学校课本。

- 27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3ax.html

Top